- 相關推薦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通用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通用1
農歷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shù)民族的多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的日子,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是傳說中女媧摶土造人的日子,也相傳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jié)日,古稱上巳節(jié)。同時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另外,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的鬼節(jié)。
鬼節(jié)的傳說和起源
傳說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松了。當天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彩,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著華麗的鬼魂。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榮非人間的春節(jié)可比,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魄經(jīng)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游玩,他們有的游蕩于街頭巷尾觀燈看戲;有的在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有的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shù)的游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少數(shù)游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一片哭聲。我們?yōu)槟切┗昶遣粴w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念經(jīng)畫符招魂。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經(jīng)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體腐爛后,就長離人間了。
因此,農歷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為“鬼節(jié)”。
民間活動: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yǎng)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薄叭氯,薺菜煮雞蛋!贝禾煺遣墒乘j菜的季節(jié)。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習俗!对娊(jīng)》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jié)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痹~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yǎng)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肴一碟,更是靈藥一方!八j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藥。在中藥里,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三月三”廟會
正所謂“三月三,盤古山”,所以農歷三月初三是盤古山朝圣的日子。盤古開天辟地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說之一。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城南15公里處的盤古山,是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造化萬物的地方。盤古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世界的神話流傳久遠,據(jù)歷史資料顯示,泌陽至少從南北朝時期就興起了盛大的拜祭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盤古廟會,都有數(shù)十萬之眾從四面八方趕來,祭拜人根之祖---盤古、并藉此機會為親朋祈福。
民歌民謠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jié),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里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河南省光山縣,也把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定為鬼節(jié),光山自古便有“三月三,小鬼撂青磚”的童謠,傳說在這天夜晚是鬼魂出沒的日子,家里的大人都會早早的關上大門,并在門口擺放一些大蒜,蒜字與算諧音,意思就是說當鬼魂從門前經(jīng)過,就說算了,不去這家了。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通用2
三月三那天廣場上人山人海。人們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捧著香甜的米酒載歌載舞,來到廣場迎接四方賓客。
三月三那天,我和我爸爸媽媽還有姑爺一起走到了廣場上看到那兒的人多多的擠來擠去的,走到了這里也有很多人,走到那里也有很多人,后來終于人不進來了,我們三人擠到了主持臺前面坐了下來的'時候我正想把頭望過后去,突然一聲就…。的一聲嚇死我了!我尖叫一聲“呀!”有一個人坐在我旁邊都被我嚇到了,我都覺得害羞呢。這一聲過去了,又來了一陣大風,我都忍不住說:“走”但我又想如果回家了的話,我又不的看這些表演了,我就數(shù)拇指要20個然后數(shù)了不去,我說不去就不去,開始的時候主持人用普通話的布依話來講吧,我們看了那個洪水真令人感動,經(jīng)后我都落淚了。后面還有很多前面也有很多。
這就是我們的三月三,沒過的時候,我想說肯定是唱幾首歌呀!跳幾支舞!演幾個小品就了,可是不是我想的那樣。多么快樂的一個節(jié)日!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通用3
壯族兒女愛唱歌,無論男女,從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jié)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關于壯族三月三歌圩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jīng)常以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使兩人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絕望地殉情身亡。人們?yōu)榱思o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另一說,在唐代壯族聚居地出了一個歌仙,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jīng)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在一年的三月初三這天,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8、賞桃花
農歷三月三的桃花最為茂盛,所以踏春之余欣賞桃花之美。
9、放風箏
正所謂”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
在現(xiàn)代,每年三月三,廣西、浙江、福建、海南等地,都會舉辦一系列形式新、立意高、群眾參與度高的活動,吸引著全國各地游客的`目光。從一個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到文化旅游節(jié)慶,最終轉型成為當?shù)氐奈穆闷放,“三月三”的發(fā)展,為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通用4
“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的重要節(jié)日,也是當?shù)貪h、瑤、苗等民族的重要節(jié)日。
上巳節(jié):三月三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jié)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女兒節(jié):上巳也稱為女兒節(jié)。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jié)!
漢族:吃地(薺)菜煮雞蛋,祭祀、男女相會、河畔嬉戲、插柳賞花等。民間還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及開歌會等活動。主要流行在臺灣、福建等地。在漢族的生活中,三月三的印記不是很明顯,很多人可能已經(jīng)忽略了這個曾經(jīng)隆重過的節(jié)日,但西南少數(shù)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jié)日風俗。
黎族:稱之為“孚念孚”,為預!吧教m”(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jié)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之為“談愛日”。
廣西素有“歌!敝Q,壯族每年有數(shù)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為隆重。吃五色糯米飯,趕歌圩,搭歌棚。祭祖、掃墓、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侗族:吃黃糯米飯,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亦稱“花炮節(jié)”。
瑤族:稱為“干巴節(jié)”,是集體漁獵的節(jié)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然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jié)。
畬族:吃烏米飯。祭祀祖先、集會對歌。篝火會、趕舞場,火把舞、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民間競技。
土家族:情人節(jié)。這一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布依族:祭地蠶,殺豬祭社神、山神,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通用5
五色糯米飯是壯族、苗族、布依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因糯米飯呈黑、紅、黃、白紫5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每年農歷三月三或清明節(jié)時節(jié),壯族、苗族、布依族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飯。
相傳,這種食物是深的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其中壯家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也是一種團結友愛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三外,壯日、中元節(jié),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
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上都插著一支精心挑現(xiàn)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燃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驅邪保平安。
還有呢,壯家人常常以糯米飯的顏色是否鮮艷,味道是否香甜來評定女主人是否是真正的巧婦。每到三月三或清明,天還沒亮,各家的主婦們便紛紛起床,把泡好的五色糯米放入蒸籠里用文火蒸煮。早晨,孩子們個個拿著彩色的糯米團邊走邊吃,比誰家的飯更黑,更黃,更紫,更香!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通用6
1、漢族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陸續(xù)發(fā)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同時這個節(jié)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女兒節(jié)。
2、黎族
每年的“三月三”,正當山花爛漫、紅棉爭艷、檳榔飄香的時候,黎族男女便會穿上盛裝,帶著山蘭米酒、竹筒飯和粽子,從四面八方來到集會點祭祀始祖。
3、苗族
三月三是苗族的情人節(jié),這一天苗族姑娘穿著盛裝,來到一個固定的地方展示她們的`美麗。小伙子們也等著這一天,他們有機會認識很多姑娘,和她們對歌,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4、壯族
壯族過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相傳三月三這一天還是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jié)日,故又稱歌仙節(jié)。
5、瑤族
也稱“干巴節(jié)”,干巴節(jié)是瑤族集體漁獵的節(jié)日,這天天剛亮,瑤族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槍,帶上粑粑于破曉時踏上捕魚打獵征途,留下的婦女便在家殺雞、宰鴨,做糯米飯,備辦豐盛的節(jié)日食物。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通用7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jié)日之一,是傳統(tǒng)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統(tǒng)稱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廣西壯鄉(xiāng)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游節(jié)。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田陽縣的喬業(yè)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居住在桂西一帶的`壯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用嫩綠的楓葉、紅蘭草等煮成的紅、黃、黑、紫、白五色的米飯,人們在門楣上和房屋周圍插上一枝枝楓樹葉,在村頭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的米飯等貢品,男女老少圍著布棚唱歌,趕歌圩,老年人還把染色的熟雞蛋裝在小網(wǎng)兜里,掛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趕歌迂時,還要“碰蛋”。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通用8
在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為大規(guī)模的民俗節(jié)日,主要活動是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
據(jù)文獻記載,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日),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藥沐浴。后來人們稱之為“禊”!吨芏Y春官》說:“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币馑际牵号茁氄泼磕觎鸪齼x式,為人們釁浴除災。
鄭玄注說:“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笨傊,早期的河濱祓禊禮俗與蘭湯辟邪術屬于同一巫術體系,因其皆以蘭草可辟不祥的觀念為基礎的,區(qū)別僅在于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為,多在室內,并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并須定時舉行。
先秦時代,通過沐浴洗濯而以祈達到消災去病目的的風俗就已相當盛行;而在周朝時,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行“祓除釁浴”之禮已成為一種制度,并有專門的女巫掌管此事。春秋時代,《詩鄭風溱洧》就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端螘Y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xù)魄,秉蘭草,拂不祥。”
漢代學者應劭對上巳節(jié)的起源和意義作過闡述,大意是:這種活動遠在殷周時就已經(jīng)形成,政府還專門設置女巫之職進行主持。因為此時正當季節(jié)交換,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
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為什么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解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風俗通義·祀典·禊》)。這種看法為許多學者贊同,如現(xiàn)代學者烏丙安認為該節(jié)日的原初意義是“古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wèi)生保健古俗”
到了魏晉時代,上巳節(jié)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稱曲水宴)的節(jié)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jié)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眾人坐于環(huán)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并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
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東晉海西公也在建康鐘山立流杯曲水。梁劉孝綽《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詩曰:“羽觴環(huán)階轉,清瀾傍席疏”。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jié)日。
此節(jié)在中國流傳時間甚長,不少地區(qū)至今尚有余韻可尋,當然在節(jié)日性質和內容上已發(fā)生了不少變化;此外,一般多認為當前南方許多少數(shù)民族中盛行的各種以三月初三為期的節(jié)日活動,也與古代的上巳節(jié)有淵源關系。
為此,對上巳節(jié)的起源及其原初涵義的探索,成為民俗學研究的熱門課題。
唐代時,上巳節(jié)已成為全年的三大節(jié)日之一,節(jié)日的內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臨水宴飲。據(jù)宋代吳自牧《夢梁錄》“三月”條載,唐朝時,皇帝在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會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禮:“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
杜甫的《麗人行》對此盛況亦有描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中唐詩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謝恩曲江宴會狀》一文中也詳細記載了盛會的情況。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風俗漸漸衰微,但一些習俗仍在流傳。明初時,朱元璋皇帝為示太平盛世、與民同樂,三月三攜大臣們一道春游,這天“金陵城扶老攜幼,全家出動;牛首山彩幄翠帳,人流如潮”。民國時期,中國各地還留有三月三消災除兇的風俗,如北京一帶“三月三日,病創(chuàng)者多以長流水洗之”、江蘇吳中地區(qū)“(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安徽壽春地區(qū)“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攜酒飲于水濱,以禊祓不祥。婦女小孩,頭插薺菜花,俗謂可免一歲頭暈之病……”
元朝時又改回三月上巳日。白樸的雜劇《墻頭馬上》第一折寫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節(jié)令。洛陽王孫士女,傾城玩賞!毖韵轮,平時養(yǎng)在深閨美女都在上巳節(jié)這天出門了,可以盡情獵艷了。
傳說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qū)有“二月二,龍?zhí)ь^;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應為附會,因上古不慶生,恐遭人厭勝,真實誕辰絕不泄露。
由于上巳日和軒轅黃帝誕辰是同一天,近年來不少專家積極倡議將三月三日同時設為“中華圣誕節(jié)”,以擴大黃帝文化和上巳節(jié)的影響。
傳統(tǒng)節(jié)日大多會被安上一個傳說作為“起源”,比如“七夕節(jié)”的牛郎織女、“端午節(jié)”的屈原等,但實際考察,這些說法遠遠晚于節(jié)日誕生,是后世建構出來的。
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jié)日,從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jié)活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jié)祓禊之俗的影子。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這個節(jié)日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了。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通用9
三月三是我們的傳統(tǒng)風俗。三月三這天要吃地菜煮雞蛋,傳說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娘娘為了能讓人少受些苦難就命觀音菩薩灑一些仙水。一種名叫地菜的植物吸收了這些水,變得有靈氣了,在三月三日這天吃了地菜煮蛋就能除去痛苦,這個傳說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這兒的人大多在農歷三月三都會吃地菜煮雞蛋,除了吃煮雞蛋還要喝地菜煮出來的湯。爺爺奶奶說:“農歷三月三,薺菜當靈丹”。這個薺菜就是地菜,到現(xiàn)在我們還保留著這個傳統(tǒng)的習俗。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相關文章: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04-22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06-30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04-20
廣西三月三傳統(tǒng)民間習俗11篇(優(yōu)秀)06-30
廣西三月三習俗04-18
廣西三月三習俗03-29
廣西三月三的習俗04-03
小年民間傳統(tǒng)習俗03-02
三月三的傳統(tǒng)習俗04-23
小年民間傳統(tǒng)習俗(必備)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