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賞析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賞析1
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翻譯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因為)家里貧窮,(所以)沒有辦法買書來閱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像冰一樣堅硬,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書。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人同我來往,曾經(jīng)跑到百里以外,拿著經(jīng)書向鄉(xiāng)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道德和聲望高,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站著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cè)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學識。
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隆冬時節(jié),刮著猛烈的寒風,雪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都凍裂卻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仆人拿著熱水(為我)澆洗,用被子裹著我,很久才暖和起來。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兩頓伙食,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來享用。與我同住別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用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系著白玉制成的環(huán),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囊,光鮮亮麗好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但我毫無羨慕的心。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我求學的辛勤和艱苦就是像這個樣子。
注釋
余:我。
嗜:喜歡、特別愛好。
無從:沒有辦法。
致書:得到書。
致:得到。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每:常常。
假借:同義復(fù)合詞。 借。假,借。
于:介詞,從。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活用為動詞,動手。
弗之。杭锤サ≈恍傅,不放松讀書。
弗:不。
之:指代抄書。
走:跑。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
以:以為;
是:這樣。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患:擔心。。
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
碩:大。
游:交往。
嘗:曾經(jīng)。
趨:趕到。
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拿著經(jīng)書向當?shù)赜械赖掠袑W問的前輩請教。
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叩,請教。
執(zhí):拿著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望,聲望,名望。
。焊摺
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填,充。這里是擁擠的意思。
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語和臉色。
色:臉色。
援疑質(zhì)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提出。質(zhì),詢問。
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cè)著耳朵(恭敬地)請教(表現(xiàn)尊敬而專心)。
以:連詞,而,來。
或:有時。
叱咄:訓斥,呵責。
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順。
色:表情。
恭:恭敬至:周到。
復(fù):這里指辯解,反駁。
俟:等待。
卒:最終。
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篋:書箱。
屣:鞋。
窮冬:隆冬。
皸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
舍:指學舍,書館。
支:通“肢”,肢體。
媵人:這里指服侍的人。
湯:熱水。
沃灌:洗浴。沃,澆水洗(四肢)。灌通“盥”。
衾:被子。
擁:蓋著。
而:表承接。
乃:才。
日再食:每天供應(yīng)兩頓飯。
再:兩次。
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寓,寄居。
逆:迎。逆旅,旅店。
被綺繡:穿著漂亮的絲綢衣服。被,通“披”,穿著。
朱纓:紅色的帽帶。
纓:帽帶。
腰:腰佩。腰,名詞作動詞。
容臭:香袋。臭,氣味,這里指香氣。
燁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缊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舊。
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的意思。
略無:毫無。慕艷,羨慕。以中有足樂者,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nèi)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中:內(nèi)心。
口體之奉:指吃的穿的。
蓋:發(fā)語詞,用來引領(lǐng)一句話,常是感慨或議論之類的,屬語氣助詞;翻譯為“大概”。
文言現(xiàn)象
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huán)。(腰:名詞作動詞,這里指掛在腰間,佩戴。)
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作動詞,動手。)
戴朱纓寶飾之帽。(寶:名詞作狀語,用珠寶;朱纓,名詞作狀語,用紅纓)
主人日再食。(日:名詞作狀語,每天。再:這里作數(shù)詞,兩次)
不必若余之手錄。(手:名詞作狀語,用手)
寓逆旅。(寓:名詞作動詞,寄住)
無鮮肥滋味之享。(鮮肥:形容詞作名詞,鮮魚和肥肉)
古今異義
余幼時即嗜學(余:古義為我,今義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義為跑,今義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是:古義:因此 今義:判斷動詞,是;假:古義借,今義與真相對)
益慕圣賢之道(益:古義:更加 今義:好處)
嘗趨百里外(趨:古義為奔赴,今義為趨勢)
門人弟子填其室(填:古義:擠滿 今義:填滿 填充)
未嘗稍降辭色(色:古義:臉色 今義:顏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義: 身邊 今義:大約)
或遇其叱咄(或: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卒獲有所聞(卒:古義:終于 今義: 小兵)
窮冬烈風(窮:古義為深,今義為貧窮,窮盡)
寓逆旅(逆:古義為迎,今義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為熱水;今義指湯水)
日再食(再:古義為兩次,今義為又)
右備容臭(xiù) (臭:古義:香氣 今義:(chòu)臭氣,氣味難聞)
以中有足樂者(中:古義:心中 今義:表界限)
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博士:古義:大儒,博學之士 今義:碩士后的學位)
同義復(fù)詞
1.假借 :借。
2.叩問 :請教。
3.沃灌:澆洗。
4.叱咄:訓斥,呵責。
5.欣悅 :高興,快樂。
一詞多義
1、以:
(1)連詞:相當于“而”,譯為而,來(俯身傾耳以請;無從致書以觀)
(2)介詞:把,用 (以衾擁覆;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以書假余;撰長書以為贄)
。3)連詞:因為(以中有足樂者)
(4)表修飾,不譯(計日以還)
(5)介詞,前者譯為因為,后者譯為把(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2.之:
。1)結(jié)構(gòu)助詞:的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2)代詞,指書 (走送之)
。3)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當余之從師也)
。4)無實義 (無鮮肥滋味之享)
(5)代詞,抄書,賓語前置(弗之。
。6)結(jié)構(gòu)助詞,的(益慕圣賢之道;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3.患:
(1)擔憂,憂慮,動詞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2)憂患,名詞(無凍餒之患矣)
4.故:
。1)因此,連詞(故余雖愚)
。2)特意,故意,副詞(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5.道:
(1)學說,名詞(益慕圣賢之道)
(2)說,動詞(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詞(色愈恭,禮愈至)
。2)到,動詞(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7.質(zhì):
(1)詢問,動詞(援疑質(zhì)理)
(2)本質(zhì),資質(zhì),名詞(非天質(zhì)之卑)
8.色:
(1)臉色(未嘗稍降辭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顏色(課外)
9.而:
(1)表轉(zhuǎn)折:但,卻(足膚皸裂而不知)
(2)表修飾:(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倉促,急速 (行西逾隴卒)
。2)突然 (則亡以應(yīng)卒)
(3)死
。4)完畢
(5)終于
11.慕
。1)仰慕(益慕圣賢之道)
。2)羨慕(略無慕艷意)
12益
。1)更加,越發(fā)(益慕圣賢之道)
。2)增加 (增益其所不能)
。3)好處,益處
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彎曲)
倒裝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之”作賓語,動詞后置。“之”代筆錄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書這件事”。)
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介詞(于)+名詞(家)=介賓作狀語是狀語后置原來應(yīng)是每于藏書之家假借)
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書假(于)余。
2.余則缊袍敝衣處(于)其間。
3.撰長書以(之)為摯。
重點句
1、統(tǒng)領(lǐng)全文,為全文定下基調(diào)的句子:余幼時即嗜學。
2、最能表現(xiàn)作者幼時抄書艱苦的句子: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老師發(fā)怒,自己以謙和的態(tài)度虛心請教的句子: 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
4、揭示精神追求戰(zhàn)勝物質(zhì)貧困的句子: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啟示
1.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學習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在于主觀是否努力,與客觀學習生活條件關(guān)系不大。在學習中我們要有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應(yīng)該要好好珍惜我們現(xiàn)有的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努力學習。
2.應(yīng)當尊重老師。在老師面前應(yīng)當恭敬,謙虛。
3.因從宋濂身上學習他的勤奮刻苦,求教謙虛、誠懇,尊敬老師的品質(zhì)。
文章中心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時期在艱難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jīng)歷,勸勉當時的馬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成。
問題研究
1.對比作用
用太多學生們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和作者自己學習條件低劣形成對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志趣的高尚,從對比中得出結(jié)論,說明學業(yè)能否有成就,取決于主觀努力,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并且在對比中使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
2.作者寫本文的意圖是什么?
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勸勉馬生珍惜太學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刻苦讀書。
3.結(jié)合課文說說現(xiàn)代中學生讀書應(yīng)有怎樣的苦樂觀?
如果學習條件差,要勤勉治學,不怕吃苦;學習條件好,要珍惜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努力學習。
4.宋濂的求學經(jīng)歷,告訴馬生什么道理?雖然時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學精神,我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鑒?
在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親身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學習的內(nèi)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nèi)匀痪哂袉l(fā)和教育意義。作者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于貧賤,不慕富貴的精神和對后學的熱情關(guān)懷和諄諄教導(dǎo)的態(tài)度,誠實守信、尊師重教的品質(zhì)也都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
5.作者并不因為衣食住行條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見其內(nèi)心充實、志存高遠,請結(jié)合他的讀書生活創(chuàng)作一副對聯(lián):
負篋曳屣求師苦,俯身側(cè)耳為學勤。
6.作者為什么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jié)著筆?
用以說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刻苦的學習,有概括作用。
7.“余雖愚,卒或有所聞”的原因?
不因家貧放棄讀書的夢想,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學習。虛心向他人請教,態(tài)度極其恭敬。
8.寫衣食住行之苦的目的?
用衣食與“同舍生”對比,從而表現(xiàn)自己“中有足樂者”,也就是內(nèi)心的樂趣。突出作者不畏生活艱難,刻苦讀書的精神追求。
9.“口體之奉”和“中有足樂”,你贊成怎樣的取舍?
我贊成中有足樂,精神上的富足能夠戰(zhàn)勝物質(zhì)上的貧困,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充實是學生讀書的必備條件,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是一種高尚的情趣。
10.讀完本文,得到的啟示是什么?
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專心致志,不辭辛勞才能取得好成績。學業(yè)的'精通,良好品質(zhì)的形成,主要在于主觀努力。
11.作者從哪幾方面來寫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讀書的?
借書不失信于人;抄書不畏艱苦;遠行萬里,向先達虛心請教。
12.具體指出穩(wěn)重的描寫和議論語句,并說說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描寫:“未嘗稍降辭色”形象地寫出了老師嚴肅的神態(tài);“俯身傾耳”形象地寫出了學生奇案功德姿態(tài);“燁然若神人”形象地寫出了同舍生華麗的外表;“缊袍敝衣”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粗陋的衣著。
議論:“余雖愚,卒或有所聞”點名虛心請教的好處;“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點明不恥惡衣食的原因;“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點明段旨;“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表明段旨;“是可謂善學者矣”點明馬生的為人;“余故道為送至難以告之”點明段旨。
13.對于刻苦勤奮、執(zhí)著向?qū)W、樂以忘憂的學習態(tài)度有什么看法?
這種刻苦向?qū)W、樂以忘憂的學習態(tài)度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為學者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毅力,耐于艱難困苦的品格,只有勤勉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14.本文為什么沒有板起面孔,說教之感?
作者現(xiàn)身說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讓后輩從親切委婉的故事敘述中領(lǐng)悟要義,要義比單純議論更感人,更容易被馬生接受。(將自己求學之難與太學生優(yōu)越學習條件形成對比,情真理足),使人折服。
15.寫了哪幾方面的難?
幼時求學借書抄錄之難;成年求師叩問之難;從師求教的跋涉之難;衣食粗劣,生活簡樸。
16.怎樣看待作者尊師從師的態(tài)度?
A.在學習生活中,我們應(yīng)該尊敬師長,請教問題態(tài)度恭敬,認真聽取老師的批評教育,不能對老師求全責備。只有尊師重教,才能學有所成。
B.作者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一言”,這是中國舊式教育中最普通的現(xiàn)象,雖包含著尊師重教的積極因素,但也顯得過于迂腐。(言之成理即可)
17.“善學者”應(yīng)有怎樣的品質(zhì)?
善學者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敢于吃苦的精神,尊師重教、虛心求學的態(tài)度,專心致志、不恥下問的品格。只有勤勉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18.有關(guān)文章主旨的對聯(lián)?
名聞天下 文稱四海 緣于心無旁騖
業(yè)有不精 德有不成 只因養(yǎng)尊處優(yōu)
19.本文作者的學習態(tài)度是怎樣的?請就其中一點談?wù)勀愕膶W習體會。
作者的學習態(tài)度是嗜學,樂以忘憂,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老師畢恭畢敬,不敢出言。
20.“余因得遍觀群書”的原因是什么?
從他人處借書抄閱,按約定之期歸還。所以別人都愿意借書給宋濂。宋濂也得以飽覽群書。
創(chuàng)作背景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自《宋學士文集》.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xiāng)的第二年,應(yīng)詔從家鄉(xiāng)浦江到應(yīng)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xiāng)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和學習態(tài)度,勉勵他人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講析
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F(xiàn)分幾段來談。
第1段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經(jīng)歷,一共有三層。
第一層寫少年時代讀書的刻苦勤奮。文章一開始就揭示了“嗜學”和“家貧”的尖銳矛盾!笆葘W”就是喜歡讀書,家境貧寒卻又無法買書來看,只好向別人借書,“手自筆錄”,自己親手抄寫,這就成了解決矛盾的辦法!笆肿怨P錄”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學習的勤奮態(tài)度。接著用寒冬天氣抄書的情景進一步描寫這種刻苦精神!俺幈鶊,手指不可屈伸”,硯臺里結(jié)了很硬的冰,手也凍僵了。這既是指天氣,又是指家道貧寒。而“硯冰”“手指”,是圍繞著“手自筆錄”的抄書方式寫的。“弗之怠”,是說不懈怠偷懶。這是用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條件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學習的刻苦。作者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jié)著筆,用來說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白咚椭,不敢稍逾約”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白摺笔桥艿囊馑迹@里指“趕快”!白咚椭,親自去借,又親自去送,而且趕緊送去!安桓疑杂饧s”,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這個“稍”字強調(diào)了他堅守信約,決不耽誤,即使困難再大,也是這樣。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樂于借書給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觀群書”。從“無從致書以觀”到“遍觀群書”,這中間的原因,表面看來,是“不敢稍逾約”,實際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艱苦的學習精神。這一層是寫讀書刻苦。
第二層一開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便舉行加冠儀式,束發(fā)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層說的是學習刻苦,這一層講的是求師艱難。寫的是“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的情景。所謂“鄉(xiāng)之先達”,是指當?shù)赜袑W問的前輩!皥(zhí)經(jīng)叩問”,就是帶著經(jīng)書去請教!鞍倮铩,是說路程遠,顯示了求師欲望的迫切和堅決。這個情景是分三點來寫的。第一點寫老師的嚴厲。“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這是概括性的評價,然后用學生擠滿屋子這一情景進一步烘托渲染,說明這位老師確實有學問、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師也沒有“稍降辭色”,言辭、態(tài)度很嚴肅,絲毫也不隨便。這是用的反襯手法。而寫老師嚴厲又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于是,接下來的第二點是寫平時請教老師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傾耳”,生動地表現(xiàn)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態(tài)度。第三點是寫老師發(fā)怒時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態(tài)度更加謙和,以至于不敢出聲。這里的兩個“愈”字,相當傳神!百蛊湫缾,則又請焉”,等到老師高興的時候,又繼續(xù)請教。這一層是寫求師難。
第三層主要寫求學的艱苦情況。作者選取了一個特定情景加以描寫。“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薄柏摵D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明窮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險惡。窮冬、烈風、大雪,分別從季節(jié)、環(huán)境、氣候的特點上著眼!白隳w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這些又反襯了天氣的嚴寒和行路的凄苦。這是寫行,同時寫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舊棉袍,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魚美肉可供享受。這一切,都表現(xiàn)了一個“苦”字。而著力寫苦,有兩個目的:一是對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現(xiàn)自己“中有足樂者”,也就是內(nèi)心的樂趣。作者連用這樣幾個動詞,“被”“戴”“腰”“佩”“備”,著力寫出富家子弟服飾的華美,勾勒出他們的形象,“燁然若神人”,像神那樣光彩艷麗。這是個比喻,這一個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對比就越鮮明!坝鄤t袍敝衣處其間”,一邊是服裝鮮艷,一邊是破衣爛襖。這就進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經(jīng)過這樣的對比后,作者的筆墨開始轉(zhuǎn)折,進入對精神境界的揭示,“略無慕艷意”,表明他一點也不羨慕,不自慚形穢。那么,他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中有足樂者”,內(nèi)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會在吃、穿上和別人比較了。接下來作者用“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結(jié)束這一層,說明這只是一個例子,是一種特定情景,從而用特定來說明一般,概括了許多類似情形。
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確,但作者不是板著面孔空講道理,而是用夾敘夾議的方法。而這種夾敘夾議手法的運用,又是通過現(xiàn)身說法的途徑,包含著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和感受,因而顯得情意懇切,語重心長,使人感到親切。文章從敘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離題,實際上內(nèi)在的勾連很緊。寫年輕時讀書、從師、求學的經(jīng)歷,選取的是跟題旨有關(guān)的事情,因而在敘述中隱隱地有著議論的意圖。寫自己的艱苦經(jīng)歷是正面教育,寫富家子弟求學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訓。這一切又無不是為著勉勵馬生。因而,全文的結(jié)構(gòu)緊密,最后推出題旨就顯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個重要的寫作特色是善于運用對比手法。比較明顯的是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自己的貧寒的對比。本章的結(jié)論便是從這些對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鮮明,很有說服力。
體裁介紹
《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贈序!靶颉笔且环N文體,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靶颉庇袝蚝唾浶騼煞N。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贈序與書序的性質(zhì)不同,它始于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文體,內(nèi)容多為勉勵、稱許、推重之辭,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鄉(xiāng)、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也在京城,就讀于“太學”。馬生回鄉(xiāng)探親,宋濂寫了這篇文章,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體會“道為學之難”,以身作則,勉勵馬生刻苦·學習。這篇贈序不是板著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xiàn)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針砭,因而寫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辭流暢,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啟發(fā)意義。
賞析
宋濂少時勤苦好學,元時曾受業(yè)于文豪吳萊、柳貫、黃之門,得其薪傳。于書無所不窺;自少至老,未嘗一日釋卷,故學識、文才俱登峰造極。及事明太祖,凡國家祭祀、朝會、詔諭、封賜之文,多出其手。相傳明太祖嘗以文學之臣問于劉基,基對曰:“當今文章第一,輿論所屬,實在翰林學士臣濂,華夷無間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聽讓!保ā栋蠌埫霞嫖母逍蚝蟆罚┊敃r日本、高麗使臣來京朝貢者,每問“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購其文集而歸。著有《宋學士集》《宋文憲全集》并行于世。宋濂文雍容高華,醇厚演迤,而多變化!端膸烊珪偰刻嵋分^:“濂文雍容渾穆,如天閑良驥,魚魚雅雅,自中節(jié)度。”劉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學士文集序》中引歐陽玄贊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極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蘊,大肆厥辭。其氣韻沈雄,如淮陰出師,百戰(zhàn)百勝,志不少懾;其神思飄逸,如列子御風,飄然騫舉,不沾塵土;其詞調(diào)清雅,如殷卣周彝,龍紋漫滅,古意獨存。其態(tài)度多變,如晴霽終南,眾騶前陳,應(yīng)接不暇,非具眾長,識邁千古,安能與此!”他在文學上主張崇實務(wù)本,“必有其實,而后文隨之”;強調(diào)“隨物賦形”、“人能養(yǎng)氣則情深文明,氣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錄》《王冕傳》《胡長孺?zhèn)鳌贰独钜蓚鳌贰董h(huán)翠亭記》《看松庵記》等,《送東陽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敘自己“為學之難”,先揭示“嗜學,家貧”的主客觀情況!笆葘W”,有強烈的讀書愿望,濃烈的讀書興趣,而“家貧”則無力購書,無資聘師,無法結(jié)友。在這種處境下,唯有靠自己的“專心”、“勞苦”予以克服。作者先敘無書之苦。“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好讀書卻買不起書,只有走借書之途。再寫借書之難,借來的書,不能污損,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為了不逾約,即使是“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筆錄”。復(fù)寫求師之艱。先寫“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嘗趨百里外”求教,不辭勞苦。鄉(xiāng)賢因門人弟子眾多,對他“未嘗稍降辭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卻是“俯身傾耳以請”;甚至會遇到“叱咄”,而他卻“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鄉(xiāng)先達的態(tài)度愈差,他的態(tài)度卻愈敬,可見求知的心誠。再寫外出從師的“勤且艱”。“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道路、環(huán)境、季節(jié)、氣候,都極惡劣,而他“足膚皸裂”、“四肢僵勁”,則置天寒地凍于不顧,山高路遠而不管。對于衣、食、住也不講究。寄居旅舍,一天兩頓飯,無甘美肥鮮;一身粗布破袍,無光鮮錦繡。作者于前面以環(huán)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這里則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绔子弟為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正由于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zhí)著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群書”,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cè),四海稱其姓氏。從封建社會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看,宋濂可謂學有所成的了。接著寫諸生學習條件優(yōu)裕而懈怠,回應(yīng)上文,又明揭意圖。作者仍然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予以對比。太學生無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群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的學習,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條件的優(yōu)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對照。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chǔ)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顯示了不容置辯的力量。最后一節(jié)文字寫作這篇序的目的:“勉鄉(xiāng)人以學”。作者和馬君則系同鄉(xiāng)關(guān)系,又是位勤奮好學的青年,加之以長信為進見禮,言和色夷,是個流輩稱其賢的“善學者”,因而才誠懇地以“為學之難以告之”。由于文中是以個人的經(jīng)歷和體會為例證的,因而要申說一下無“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的意思。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驕矜之意,寫向人請教,說“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稱自己“今雖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預(yù)”、“綴”、“謬稱”等謙讓之辭,純?nèi)皇情L者之風,學者之范。
作者勖勉后生馬君則,語重心長,寓理于事,其事一為己事,一為人事。敘己事,娓娓動聽;述人事,頭頭是道。以己事與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人事即為太學生事,馬生系太學生中之一員。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太學生,是個“用心於學甚勞”的“善學者”,因而具有勸勉的基礎(chǔ),否則也不必如此諄諄告誡。這篇勸學篇,因為作者現(xiàn)身說法和嚴密對比,事繁而不蕪。語簡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僅學識豐贍,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經(jīng)驗富足,馬生原是個用心于學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作者又為何還要如此教誨?作者不說太學使人養(yǎng)尊處優(yōu),不求上進,而講條件優(yōu)越,要充分運用。這是因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寶座后一直妒賢嫉能、殺戮功臣,以鞏固其統(tǒng)治。他的親信謀士、開國功臣劉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陰謀,開國元勛徐達、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中丞涂節(jié)、吏部尚書詹徽、開國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種借口而殺害。宋濂可謂知時識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還鄉(xiāng),退居林泉。他這次“朝京師”,馬生“撰長書以為贄”,對他加以贊頌,他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贈序中不講為國為民之類的涉嫌的話,而講萬年百處可說的讀書問題。談讀書,還不忘贊揚一下太學,對皇帝主辦的學校條件說了一番好話。從這里可見宋濂不僅飽有學識,而且老于世故。宋濂雖然如此小心謹慎,可是后來他的孫子與一案有牽,最后也誅及了他。
點評:欲得真學問,須下苦工夫。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賞析2
《送東陽馬生序》
明代|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yù)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豈知余者哉!
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還鄉(xiāng)的第二年,應(yīng)詔從家鄉(xiāng)浦江到應(yīng)天去朝見同鄉(xiāng)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和學習態(tài)度,勉勵他人勤奮學習,成為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作者在這篇贈言里,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jīng)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yè)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作者的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他所說的`學習目的與內(nèi)容,則不足取。文章層次分明,描摹細致,情意懇切,詞暢理達。
《送東陽馬生序》的勸勉之意是力透紙背的。全文對學之意義只字未提,僅在“非苦學無以成”上大做文章,這是因為,學習的重要,是婦孺皆知的道理,“學有所成”也是眾人追求的目標。作者抓住怎樣實現(xiàn)“學有所成”這一點,現(xiàn)身說法,語重心長,借褒揚同鄉(xiāng)馬君則,以教化太學諸生。
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對年輕后生,并不避諱自己早年家貧、求學歷盡千辛萬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現(xiàn)身說法,坦誠而具體地敘說了自己從幼年到成年的艱苦求學歷程,用以勉勵后生勤奮學習。其中,種種艱辛,令人慨嘆;刻苦、勤奮的精神、虛心的學習態(tài)度,令人肅然起敬。
作者善于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突出體現(xiàn)文章的主旨;同樣是和顏悅色,侃侃而談,循循善誘,讓人樂于領(lǐng)悟其中的道理。文中有求學時自己與同學的對比,從另一個側(cè)面強調(diào),不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艱難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實;文中還以如今太學生求學條件之優(yōu)越與自己當初求學之艱苦,從衣、食、住、學等方面進行鮮明對比,著重強調(diào),學業(yè)是否有成,關(guān)鍵在于自身是否專心致志。
宋濂(1310年— —1381年),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后遷居金華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并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yè)于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jīng)”師,為太子朱標講經(jīng)。洪武二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謚”文憲”,故稱”宋文憲”。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chuàng)作聞名,并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zhì)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為其后”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賞析3
原文:
送東陽馬生序
明代: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yù)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豈知予者哉?
譯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家里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都結(jié)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錄書。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書。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經(jīng)趕到數(shù)百里以外,拿著經(jīng)書向鄉(xiāng)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辭和態(tài)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cè)著耳朵恭敬地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yù)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隆冬時節(jié),刮著猛烈的寒風,雪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氐娇蜕,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人拿著熱水為我洗浴,用被子裹著我,很久才暖和起來。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應(yīng)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用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鮮明,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于他們之間,但我毫無羨慕的心。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我求學的辛勤和艱苦就是像這個樣子。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shù)胤Q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yè)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yīng)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yè)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yǎng)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zhì)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豈知予者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tài)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xiāng)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際遇之好而在同鄉(xiāng)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的人嗎?
注釋:
余幼時即嗜(shì)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ài)。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shuò)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東陽:今浙江東陽市,當時與潛溪同屬金華府。馬生:姓馬的太學生,即文中的馬君則。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為贈序。余:我。嗜學:愛好讀書。致:得到。假借:借。弗之。杭础案サ≈,不懈怠,不放松抄錄書。弗,不。之,指代抄書。走:跑,這里意為“趕快”。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既:已經(jīng),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發(fā)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圣賢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統(tǒng)。宋濂是一個主張仁義道德的理學家,所以十分推崇它。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游:交游。嘗:曾。趨:快步走。鄉(xiāng)之先達:當?shù)卦诘赖聦W問上有名望的前輩。這里指浦江的柳貫、義烏的黃溍等古文家。執(zhí)經(jīng)叩問:攜帶經(jīng)書去請教。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援疑質(zhì)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叱咄:訓斥,呵責。俟:等待。欣:同“忻”。卒:終于。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qīn)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綺繡,戴朱纓(yīng)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xiù),燁(yè)然若神人;余則缊(yùn)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mào)老,未有所成,猶幸預(yù)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zhuì)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miù)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篋:箱子。曳屣:拖著鞋子。窮冬:隆冬。皸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僵勁:僵硬。媵人:陪嫁的女子。這里指女仆。持湯沃灌:指拿熱水喝或拿熱水浸洗。湯:熱水。沃灌:澆水洗。衾:被子。逆旅:旅店。日再食:每日兩餐。被綺繡:穿著華麗的綢緞衣服。被,同“披”。綺,有花紋的絲織品。朱纓寶飾:紅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裝飾品。腰白玉之環(huán):腰間懸著白玉圈。容臭:香袋子。臭:氣味,這里指香氣。燁然:光采照人的樣子。缊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耄老:年老。八九十歲的人稱耄。宋濂此時已六十九歲。幸預(yù):有幸參與。君子指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另譯指有官位的人。綴:這里意為“跟隨”。謬稱:不恰當?shù)刭澰S。這是作者的謙詞。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lǐn)稍之供,父母歲有裘(qiú)葛之遺(wèi),無凍餒(něi)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諸生:指太學生。太學:明代中央政府設(shè)立的教育士人的學校,稱作太學或國子監(jiān)?h官:這里指朝廷。廩稍:當時政府免費供給的俸糧稱“廩”或“稍”。裘:皮衣。葛:夏布衣服。遺:贈,這里指接濟。司業(yè)、博士:分別為太學的次長官和教授。非天質(zhì)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資太低下。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xiāng)人子謁(yè)余,撰(zhuàn)長書以為贄(zhì),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dǐ)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豈知予者哉?
流輩:同輩。朝:舊時臣下朝見君主。宋濂寫此文時,正值他從家鄉(xiāng)到京城應(yīng)天(南京)見朱元璋。以鄉(xiāng)人子:以同鄉(xiāng)之子的身份。謁:拜見。撰:同“撰”,寫。長書:長信。贄:古時晚輩初次拜長輩時所贈的禮物。夷:平易。歸見:回家探望。詆:毀謗。際遇之盛:際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驕鄉(xiāng)人:對同鄉(xiāng)驕傲。
賞析:
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jīng)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yè)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全文結(jié)構(gòu)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說理,在敘事中穿插細節(jié)描繪,讀來生動感人。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段寫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情形,著意突出其“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內(nèi)中又分四個層次。第一層從借書之難寫自己學習條件的艱苦。因家貧無書,只好借書、抄書,盡管天大寒,硯結(jié)冰,手指凍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層從求師之難,寫虛心好學的必要。百里求師,恭謹小心。雖遇叱咄,終有所獲。第三層從生活條件之難,寫自己安于清貧,不慕富貴,因?qū)W有所得,故只覺其樂而不覺其苦,強調(diào)只要精神充實,生活條件的艱苦是微不足道的。第四層是這一段的總結(jié)。由于自己不怕各種艱難,勤苦學習,所以終于學有所成。雖然作者謙虛地說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實,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最后“況才之過于余者乎”的反詰句承前啟后,內(nèi)容十分豐富。首先作者用反詰的語氣強調(diào)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這樣勤奮,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絕成就。同時言外之意是說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現(xiàn)在的成績,都是勤奮苦學的結(jié)果。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資過分低下,學無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夠了。從下文知道,馬生是一個勤奮好學的青年,他只要堅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這一句話雖寥寥數(shù)字,但含義深厚,作用大,既照應(yīng)了上文,又關(guān)聯(lián)了下文,扣緊了贈序的主題,把自己對馬生的勸誡、勉勵和期望,誠懇而又不失含蓄地從容道出,表現(xiàn)出“雍容渾穆”的大家風度。
第二段緊承第一段,寫當代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與作者青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形成鮮明的對照,從反面強調(diào)了勤苦學習的必要性。“日有廩稍之供”云云是與上文生活條件之苦對比,“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云云是與上文求師之難對比,“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云云,與上文借書之難對比。通過對比,人們很清楚地看出當今太學生在讀書、求師、生活等幾個方面,都比作者當年的求學條件優(yōu)越得多,但卻業(yè)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個選擇句式又加一個反詰句式,強調(diào)指出:關(guān)鍵就在于這些太學生既不勤奮又不刻苦。這又是對上段第四層的照應(yīng)。
以上兩段從正反兩個方面強調(diào)了勤苦學習的重要性,雖未明言是對馬生的勸勵,而勸勵之意自明。然而文章畢竟是為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確地寫到馬生,點明寫序的目的,這就是“道為學之難”,“勉鄉(xiāng)人以學者”。因為勸勵的內(nèi)容在上兩段中已經(jīng)寫足,所以這里便只講些推獎褒美的話,但是殷切款誠之意,馬生是不難心領(lǐng)神會的。
宋濂為人寬厚誠謹,謙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寫得情辭婉轉(zhuǎn),平易親切。其實按他的聲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擺出長者的架子,正面說理大發(fā)議論,把這個青年教訓一通的。然而他卻不這樣做。他絕口不說你們青年應(yīng)當怎樣怎樣,而只是說“我”曾經(jīng)怎樣怎樣,自己放在與對方平等的地位上,用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和切身的體會去和人談心。不僅從道理上,而且從形象上、情感上去啟發(fā)影響讀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處有一種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在不知不覺中縮短了與作者思想上的距離,贊同他的意見,并樂于照著他的意見去做。寫文章要能達到這一步,決非只是一個文章技巧問題,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養(yǎng)作基礎(chǔ)的。
其次,作者在說理上,也不是憑空論道,而是善于讓思想、道理從事實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而在事實的敘述中,又善于將概括的述說與典型的細節(jié)描繪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這就使文章具體實在,僅在行文上簡練生動,而且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說到讀書之難時,作者在概括地敘述了自己因家貧無書,不得不借書、抄書,計日以還的情形后說:“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通過這樣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就使人對作者當初讀書的勤奮及學習條件的艱苦,有了一個生動形象的具體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頗感人。這也是此文使人樂于贊同并接受作者意見的又一個內(nèi)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渾然天成,內(nèi)在結(jié)構(gòu)卻十分嚴密而緊湊。本來文章所贈送的對象是一篇之主體。然而文章卻偏把主體拋在一邊,先從自己談起,從容道來,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談及贈送的對象。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則匠心獨運。在文章的深層結(jié)構(gòu)中,主賓之間有一種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時時針對著主,處處照應(yīng)到主,而卻避免了一般贈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點,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長。在寫作中又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使左右有對比,前后有照應(yīng),文章于寬閑中顯示嚴整,“魚魚雅雅,自中節(jié)度”。這一點給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本文在寫法方面,下述三者都值得學習:
一、緊扣中心,從不同角度加以闡述。本文的中心是個“學”字。作者記自己幼時如何“嗜學”,成年以后如何“慕道”,說太學諸生應(yīng)專心學習,嘉許馬生“善學”,及“道為學之難”以送馬生等,由己及人,自始至終,無一不從“學”字著筆。寫自己過去生活的清苦,今日太學條件的優(yōu)越,仍然圍繞著“學”字來寫,只是角度不同。作者自述學習勤奮,勇于克服困難,是為現(xiàn)身說法,闡明主觀努力的重要性,使馬生從作者的經(jīng)歷中懂得學習必須“勤且艱”的道理。列舉太學的生活、師資、設(shè)備等方面的情況,是為了說明客觀條件的優(yōu)越有利于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讓馬生認識到應(yīng)該珍惜已有的條件,像作者那樣專心求學,做到業(yè)精德成。這樣將與學習有關(guān)的道理,通過具體事例與實際情況的敘述,從不同角度加以說明,使馬生和讀者都能從作者娓娓動聽的敘述中受到啟發(fā),悟出怎樣為學的道理。
二、概敘與細敘相結(jié)合。本文以記敘為主,記敘有概敘與細敘之分。作者通過概敘,對自己幼年以至成年刻苦學習的過程與全貌,做了粗線條的敘述;通過細敘,對典型材料、具體環(huán)境加以生動、細致的展開。兩者結(jié)合,使敘述有點有面,既能使讀者對作者艱苦學習的情況有整體的認識,又能對其中重點“細節(jié)”獲得深刻的印象。如細敘“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這一“細節(jié)”,將作者長期“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的辛勤具體地反映出來。又如“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久而乃和”這段細敘,將“嘗趨百里外”從師途中的環(huán)境與艱辛反映得很為生動。再如“先達……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聽;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這段細敘,將“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時的尊師的神態(tài)和頑強學習的心理,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此外,如同寫衣著,對同舍生細加敘述,與肖像描寫幾乎沒有區(qū)別,對自己則只用“缊袍敝衣”四字加以概敘,而對自己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卻又用了細敘的手法。兩者相輔相成,既表現(xiàn)了作者家境的貧寒,生活的儉樸,也反映出他的志趣的高尚。
三、對比方法的運用,是本文寫法最明顯的特點。主要將太學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與作者自己過去學習時的艱苦進行對比;將自己從師時生活的儉樸與同舍生的奢華進行對比。注評時已分別說明,這里不重述。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賞析4
古詩簡介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送給他的同鄉(xiāng)浙江東陽縣君則的。在這篇贈言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求教和勤苦的經(jīng)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環(huán)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yè)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翻譯/譯文
我年幼時就愛。因為家中,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jīng)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jīng)書向同鄉(xiāng)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tài)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cè)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復(fù)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趿拉著鞋子,在深大谷之中,嚴冬寒凜冽,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
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shù)胤Q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每年都贈給的皮衣和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jīng)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yè)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yīng)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yè)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yǎng)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zhì)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時,生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tài)度謙恭。他自己說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xiāng)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xiāng)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注釋
東陽:今浙江東陽縣,當時與潛溪同屬金華府。生:姓馬的太學生,即文中的馬君則。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為贈序。
致:得到。
余:我。嗜(shì是)學:愛好讀書。
假借:借。
弗之。杭础案サ≈,不懈怠,不放松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
走:跑,這里意為“趕快”。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既:已經(jīng),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發(fā)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圣賢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統(tǒng)。是一個主張仁義道德的`理學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碩(shuò朔)師:學問淵博的老師。游:交游。
嘗:曾。趨:奔赴。
鄉(xiāng)之先達:當?shù)卦诘赖聦W問上有名望的前輩。這里指浦江的、義烏的等古文家。執(zhí)經(jīng)叩問:攜帶經(jīng)書去請教。
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
援疑質(zhì)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叱(chì赤)(咄duō奪):訓斥,呵責。
俟(sì四):等待。忻(xīn新):同“欣”。
卒:終于。
篋(qiè竊):箱子。曳(yè)屣(xǐ喜):拖著鞋子。
窮冬:隆冬。
皸(jūn軍)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
僵勁:僵硬。
媵人:陪嫁的女子。這里指女仆。持湯沃灌:指拿熱水喝或拿熱水浸洗。湯:熱水。沃灌:澆水洗。
衾(qīn欽):被子。
逆旅主人:旅店主人。
日再食:每日兩餐。
被(pī披)綺繡:穿著華麗的綢緞衣服。被,同“披”。綺,有紋的絲織品。
朱纓寶飾:紅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裝飾品。
腰白玉之環(huán):腰間懸著白玉圈。
容臭:香袋子。臭(xiù):氣味,這里指香氣。
燁(yè頁)然:光采照人的樣子。
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耄(mào帽)老:年老。八九十歲的人稱耄。此時已六十九歲。
幸預(yù):有幸參與。君子指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
綴:這里意為“跟隨”。
謬稱:不恰當?shù)刭澰S。這是作者的謙詞。
諸生:指太學生。太學:明代中央政府設(shè)立的士人的學校,稱作太學或國子監(jiān)。
縣官:這里指朝廷。廩(lǐn凜)稍:當時政府免費供給的俸糧稱“廩”或“稍”。
裘(qiú球):皮衣。葛:夏布衣服。遺(wèi位):贈,這里指接濟。
司業(yè)、博士:分別為太學的次長官和教授。
非天質(zhì)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資太低下。
流輩:同輩。
朝:舊時臣下朝見君主。宋濂寫此文時,正值他從家鄉(xiāng)到京城應(yīng)天()見。
以鄉(xiāng)人子:以同鄉(xiāng)之子的身份。謁(yè夜):拜見。
撰(zhuàn賺):同“撰”,寫。長書:長信。贄(zhì至):古時初次拜見時所贈的禮物。
夷:平易。
“謂余”二句:認為我是在勉勵同鄉(xiāng)人努力學習,這是說到了我的本意。
詆:毀謗。際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驕鄉(xiāng)人:對同鄉(xiāng)驕傲。
歸見:回家探望。
賞析/鑒賞
曾評價宋濂的,送東的前五個段,從不同側(cè)面,用多種表述手法,充分敘述和闡明了勤奮好學的重要性,以及應(yīng)秉持的精神、態(tài)度。最后一個自然段,才簡要說及題意:因為馬生進見,又因為馬生年輕善學,所以著文勉勵馬生。
這種別具一格的文章結(jié)構(gòu)布局,可以說是先“賓”后“主”!百e”,著力敘事說理、筆墨酣暢,因而水到渠成,可以自然過渡到“主”——惜墨如金地點明題意。
全文分三大部分,行文緊湊嚴密,前兩部分是從對比中闡發(fā)主旨,后一部分扣緊贈序文體,說明寫作意圖。文章有情有理,不空談,令人容易接受。第一部分是作者敘述自己的求學時期,如何不辭勞苦,不避,不計客觀條件,虛心求學的學生之首”,與、并稱為“明初文三大家”,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他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敏好學,曾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yīng)召,修道著書。
明初稱帝,宋濂就任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陽馬生序》可謂其散文中的佳作,體現(xiàn)了其長者之、大家之范,其中之美值得細細品味。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賞析5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yù)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豈知予者哉?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譯文: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書。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jīng)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jīng)書向同鄉(xiāng)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tài)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cè)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序更為周到,不敢答復(fù)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把鞋后幫踩在腳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
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shù)胤Q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誦讀經(jīng)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yè)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yīng)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yè)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yǎng)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zhì)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的年輕人馬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tài)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xiāng)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xiāng)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送東陽馬生序》賞析:
此篇贈序是宋濂寫給他的同鄉(xiāng)晚生馬君則的。作者贈他這篇文章,是以勉勵他勤奮學習,但意思卻不直接說出,而是從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體會中引申而出,婉轉(zhuǎn)含蓄,平易親切,字里行間充滿了一個碩德長者對晚生后輩的殷切期望,讀來令人感動。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寫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情形,著意突出其“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內(nèi)中又分四個層次。第一層從借書之難寫自己學習條件的艱苦。因家貧無書,只好借書、抄書,盡管天大寒,硯結(jié)冰,手指凍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層從求師之難,寫虛心好學的必要。百里求師,恭謹小心。雖遇叱咄,終有所獲。第三層從生活條件之難,寫自己安于清貧,不慕富貴,因?qū)W有所得,故只覺其樂而不覺其苦,強調(diào)只要精神充實,生活條件的艱苦是微不足道的。第四層是這一段的總結(jié)。由于自己不怕各種艱難,勤苦學習,所以終于學有所成。雖然作者謙虛地說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實,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最后“況才之過于余者乎”的反詰句承前啟后,內(nèi)容十分豐富。首先作者用反詰的語氣強調(diào)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這樣勤奮,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絕成就。同時言外之意是說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現(xiàn)在的成績,都是勤奮苦學的結(jié)果。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資過分低下,學無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夠了。從下文知道,馬生是一個勤奮好學的青年,他只要堅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這一句話雖寥寥數(shù)字,但含義深厚,作用大,既照應(yīng)了上文,又關(guān)聯(lián)了下文,扣緊了贈序的主題,把自己對馬生的勸誡、勉勵和期望,誠懇而又不失含蓄地從容道出,表現(xiàn)出“雍容渾穆”的大家風度。
第二段緊承第一段,寫當代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與作者青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形成鮮明的對照,從反面強調(diào)了勤苦學習的必要性!叭沼袕[稍之供”云云是與上文生活條件之苦對比,“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云云是與上文求師之難對比,“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云云,與上文借書之難對比。通過對比,人們很清楚地看出當今太學生在讀書、求師、生活等幾個方面,都比作者當年的求學條件優(yōu)越得多,但卻業(yè)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個選擇句式又加一個反詰句式,強調(diào)指出:關(guān)鍵就在于這些太學生既不勤奮又不刻苦。這又是對上段第四層的照應(yīng)。
以上兩段從正反兩個方面強調(diào)了勤苦學習的重要性,雖未明言是對馬生的勸勵,而勸勵之意自明。然而文章畢竟是為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確地寫到馬生,點明寫序的目的,這就是“道為學之難”,“勉鄉(xiāng)人以學者”。因為勸勵的內(nèi)容在上兩段中已經(jīng)寫足,所以這里便只講些推獎褒美的話,但是殷切款誠之意,馬生是不難心領(lǐng)神會的。
宋濂為人寬厚誠謹,謙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寫得情辭婉轉(zhuǎn),平易親切。其實按他的聲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擺出長者的架子,正面說理大發(fā)議論,把這個青年教訓一通的。然而他卻不這樣做。他絕口不說你們青年應(yīng)當怎樣怎樣,而只是說“我”曾經(jīng)怎樣怎樣,自己放在與對方平等的地位上,用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和切身的體會去和人談心。不僅從道理上,而且從形象上、情感上去啟發(fā)影響讀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處有一種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在不知不覺中縮短了與作者思想上的距離,贊同他的意見,并樂于照著他的意見去做。寫文章要能達到這一步,決非只是一個文章技巧問題,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養(yǎng)作基礎(chǔ)的。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賞析6
原文: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明代: 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譯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家里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臺里的墨汁都結(jié)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讀書。抄寫完畢后,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書。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經(jīng)趕到數(shù)百里以外,拿著經(jīng)書向鄉(xiāng)里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辭和態(tài)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cè)著耳朵恭敬地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隆冬時節(jié),刮著猛烈的寒風,雪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氐綄W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人拿著熱水為我洗浴,用被子裹著我,很久才暖和起來。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應(yīng)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人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用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鮮明,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于他們之間,但我毫無羨慕的心。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我求學的辛勤和艱苦就是像這個樣子。
注釋:
余幼時即嗜(shì)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ài)。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guān),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qū)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余:我。嗜:喜歡、特別愛好。無從:沒有辦法。致書:得到書。致:得到。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每:常常。假借:同義復(fù)合詞。借。假,借。于:介詞,從。筆:名詞作狀語,用筆。手:名詞活用為動詞,動手。弗之。杭锤サ≈恍傅,不放松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走:跑。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以是:因此。以:以為;是:這樣。加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迹簱摹4T師:學問淵博的老師。碩:大。游:交往。嘗:曾經(jīng)。趨:趕到。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拿著經(jīng)書向當?shù)赜械赖掠袑W問的前輩請教。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執(zhí):拿著。叩:請教。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望,聲望,名望。隆:高。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填,充。這里是擁擠的意思。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語和臉色。色:臉色。援疑質(zhì)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提出。質(zhì),詢問。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cè)著耳朵(恭敬地)請教(表現(xiàn)尊敬而專心)。以:連詞,而,來;颍河袝r。叱咄:訓斥,呵責。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順。色:表情。恭:恭敬至:周到。復(fù):這里指辯解,反駁。俟:等待。卒:最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qīn)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綺(qǐ)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xiù),燁(yè)然若神人;余則缊(yùn)袍敝(bì)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曳:拖。篋:書箱。屣:鞋。窮冬:隆冬。皸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舍:指學舍,書館。支:通“肢”,肢體。媵人:這里指服侍的人。湯:熱水。沃灌:洗浴。沃,澆水洗(四肢)。灌通“盥”。衾:被子。擁:蓋著。而:表承接。乃:才。日再食:每天供應(yīng)兩頓飯。再:兩次。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寓,寄居。逆:迎。逆旅,旅店。被綺繡:穿著漂亮的絲綢衣服。被,通“披”,穿著。朱纓:紅色的帽帶。纓:帽帶。腰:腰佩。腰,名詞作動詞。容臭:香袋。臭,氣味,這里指香氣。燁然:光彩照人的樣子。缊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舊。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的意思。略無:毫無。慕艷,羨慕。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nèi)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中:內(nèi)心?隗w之奉:指吃的穿的。蓋:發(fā)語詞,用來引領(lǐng)一句話,常是感慨或議論之類的,屬語氣助詞;翻譯為“大概”。
賞析:
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jīng)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yè)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全文結(jié)構(gòu)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說理,在敘事中穿插細節(jié)描繪,讀來生動感人。
此篇贈序是宋濂寫給他的同鄉(xiāng)晚生馬君則的。作者贈他這篇文章,是以勉勵他勤奮學習,但意思卻不直接說出,而是從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體會中引申而出,婉轉(zhuǎn)含蓄,平易親切,字里行間充滿了一個碩德長者對晚生后輩的殷切期望,讀來令人感動。
第一段寫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情形,著意突出其“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內(nèi)中又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從借書之難寫自己學習條件的艱苦。因家貧無書,只好借書、抄書,盡管天大寒,硯結(jié)冰,手指凍僵,也不敢稍有懈怠。
第二層從求師之難,寫虛心好學的必要。百里求師,恭謹小心。雖遇叱咄,終有所獲。
第三層從生活條件之難,寫自己安于清貧,不慕富貴,因?qū)W有所得,故只覺其樂而不覺其苦,強調(diào)只要精神充實,生活條件的艱苦是微不足道的。
第四層是這一段的總結(jié)。由于自己不怕各種艱難,勤苦學習,所以終于學有所成。雖然作者謙虛地說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實,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
宋濂為人寬厚誠謹,謙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寫得情辭婉轉(zhuǎn),平易親切。其實按他的聲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擺出長者的架子,正面說理大發(fā)議論,把這個青年教訓一通的。然而他卻不這樣做。他絕口不說你們青年應(yīng)當怎樣怎樣,而只是說“我”曾經(jīng)怎樣怎樣,自己放在與對方平等的地位上,用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和切身的體會去和人談心。不僅從道理上,而且從形象上、情感上去啟發(fā)影響讀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處有一種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在不知不覺中縮短了與作者思想上的距離,贊同他的意見,并樂于照著他的意見去做。寫文章要能達到這一步,決非只是一個文章技巧問題,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養(yǎng)作基礎(chǔ)的。
其次,作者在說理上,也不是憑空論道,而是善于讓思想、道理從事實的敘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而在事實的敘述中,又善于將概括的述說與典型的細節(jié)描繪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這就使文章具體實在,僅在行文上簡練生動,而且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說到讀書之難時,作者在概括地敘述了自己因家貧無書,不得不借書、抄書,計日以還的情形后說:“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蓖ㄟ^這樣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就使人對作者當初讀書的勤奮及學習條件的艱苦,有了一個生動形象的具體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頗感人。這也是此文使人樂于贊同并接受作者意見的又一個內(nèi)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渾然天成,內(nèi)在結(jié)構(gòu)卻十分嚴密而緊湊。本來文章所贈送的對象是一篇之主體。然而文章卻偏把主體拋在一邊,先從自己談起,從容道來,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談及贈送的對象?此坡唤(jīng)心,實則匠心獨運。在文章的深層結(jié)構(gòu)中,主賓之間有一種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時時針對著主,處處照應(yīng)到主,而卻避免了一般贈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點,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長。在寫作中又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使左右有對比,前后有照應(yīng),文章于寬閑中顯示嚴整,“魚魚雅雅,自中節(jié)度”。這一點給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賞析08-11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注釋、賞析10-26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08-28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翻譯10-10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賞析08-05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翻譯及注釋03-10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原文及翻譯09-22
送東陽馬生序03-27
送東陽馬生序10-19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翻譯注釋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