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范文資料網>文明禮儀>餐桌禮儀>《中外餐桌禮儀差異

中外餐桌禮儀差異

時間:2022-05-06 08:20:02 餐桌禮儀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外餐桌禮儀差異

一、 中西飲食文化

中外餐桌禮儀差異

(一)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國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中國的飲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絕,賞心悅目。這種悅目,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成與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是指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

中國的傳統(tǒng)飲食有四大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見面常問“吃了沒有”,可見飲食文化的地位。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和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社會心理的調節(jié)功能。

2.重養(yǎng):以“五谷”養(yǎng)“六臟”,飲食中重視人體養(yǎng)生保健。中國的飲食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3.重味:中國的飲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孫中山先生講“辯味不精,則烹調之述不妙”,將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4.重理:對于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中國的飲食提倡健康優(yōu)美、奮發(fā)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

西式餐飲的主要特點是:一是生, 如牛排帶血絲;二是冷, 如凡是飲料都加冰塊;三是甜,無甜不餐,無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飲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

此外西餐還有以下顯著特點:

1.重視各類營養(yǎng)成分的搭配組合,根據人體對各種營養(yǎng)(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的需求來安排菜或加工烹調。

2.選料精細,用料廣泛。西餐烹飪在選料時十分精細、考究,而且選料十分廣泛。如美國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飯點,咸里帶甜;意大利菜則會將各類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種面片、面條、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講究調味,調味品種多。西餐烹調的調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葉、檸檬等都是常用的調味品。

4.注重色澤。在色澤的搭配上則講究對比、明快,因而色澤鮮艷,能刺激食欲。

5.工藝嚴謹,烹調方法多樣。西餐十分注重工藝流程,講究科學化、程序化,工序嚴謹。西餐的烹調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燴、烤、燜、焗、炸、熏、鐵扒等十幾種,其中鐵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講究。烹調的炊具與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點。特別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類金屬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飲食產生差異的原因

(一)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淵源

中西方在社會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造就了

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早期中國文化受地理環(huán)境的制約很大。中國位于亞洲大陸的東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東南則是茫茫的大海。中國文化的溫床——黃河流域,土地比較肥沃,但是氣候條件比較惡劣。盡管先秦諸子百家,相互詰難,殫精竭力,卻殊途同歸,目的都是要建立一個沒有爭斗的理想世界。中國文化還具有另外的兩大特征是追求適用和仁愛特征。追求適用表現在所有的實用的技術十分發(fā)達,如農業(yè)科技和醫(yī)學十分發(fā)達。仁愛是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愛人”表面出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深遠。

2. 西方文化。廣義的西方文化是指產生于西半球與東方文化相對應的文化體系。狹義的西方文化即僅指歐洲文化。她的源頭在地中海東北部的愛琴海。由于這種文明的發(fā)源地里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資料不是那么充裕,人們必須努力探索自然的奧秘。因此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開發(fā)和利用自然資源服務人類就成了歐洲精神的主流。在征服自然、培養(yǎng)科學意識的過程中,西方人特別重視發(fā)展理性思維,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時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人也不斷地認識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個主要特征就是以個人為社會本位,以自我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嚴。眾人之間利益界限劃分明顯,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間,互不干涉。

(二)東西文化差異影響飲食差異

飲食觀念是人們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深受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尤其是哲學的影響。不同的哲學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將產生不同的飲食觀念。中國的飲食觀念是五味調和,西方的飲食觀念是個性突出。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哲學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而產生的。

首先,從哲學思想看,中國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核心是講究“氣”與“有無相生”;西方哲學思想則講究實體與虛空的分離與對立。

其次,從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來看,基于哲學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國講究天人合一,強調整體功能;西方講究天人分離,強調形式結構。

第三,在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國強調整體功能,西方強調形式結構。中國的整體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體功能。它的整體性質的顯現是靠整體之氣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結果,各部分的實體結構是相對次要的,而整體灌注在這一實體結構中的“氣”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國人看來,只有不同的東西綜合起來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為貴,烹飪上以和為美。西方人對形式結構的強調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個實體的世界,對實體世界的具體化、精確化就是形式。

三、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認為飲食只是一種手段,因而享受在飲食中

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會過分地追求口味。對于烹飪食物,營養(yǎng)性就是他們的出發(fā)點和目的地。他們全力開發(fā)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tài)下的營養(yǎng)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yǎng)。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華高檔,菜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肴,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色彩上對比內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然而,中國人卻是一種感性飲食觀念。中國人很重視“吃”。人們把吃的功能發(fā)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還用它維持健康,即“藥補不如食補”;同時人們對美味展開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產生,在于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xié)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可見,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對“營養(yǎng)”的追求,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而西方人則自始至終堅持著從營養(yǎng)角度出發(fā),輕視飯菜的其他功能。

四、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一)就坐形式的差異

中美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的宴席,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wèi)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

西式飲宴上,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么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于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二)用餐工具的差異 中國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湯匙,吃飯用碗盛;而西方人則是盤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中國人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使用筷子?曜涌烧f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中國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學者以文化英雄的優(yōu)勢勝過了西方的野蠻武士。一雙筷子和一張要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于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

(三)就餐方式的差異

通常中國人請客吃飯采取的是一種“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剛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眾人通力合作,共同“消滅”盤中之物,最后結賬也是爭相付錢。一切行為都強調突出的是一個“合”字。

而受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西方人請客吃飯的習慣是每人一份,且主客雙方各自點自己的飯菜,不必考慮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時也只吃自己的盤中餐,付錢也往往采取AA制,

各人自付各人賬。

五、中西餐飲對象差異

(一)餐飲對象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肴是充饑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里,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jié)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有些中國人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yǎng)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fā)達的食品工業(yè),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jié)省時間,且營養(yǎng)良好小。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二)一日三餐的飲食差異

中國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應吃饅頭、豆包、稀飯等,還要適當增加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豆?jié){、雞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飯、面制品中任意選擇。副食品的種類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制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但是中國人沒有吃夜宵的習慣,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習慣。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雞蛋、果汁、麥片、咖啡、香腸等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點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漢堡包、熱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較豐盛,如牛排、豬排、烤肉、炸雞等,配面包、黃油、青菜、水果、點心等。美國餐館很多,一般供應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飯)、全餐等各種形式的餐飲,價格一般比較低廉,也可點菜,點菜價格最高。他們在臨睡前有吃點心的習慣,成人以水果、糖果為主,孩子則食用牛奶和小甜餅。周末或假日,許多家庭只吃兩頓飯。他們將早餐和午餐合并為一頓,稱為早午餐。

總結

西餐與中餐一樣, 是一種飲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會有傳播和交流,盡管不同的社會歷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異的飲食背景,但從本質上講,“吃”的內涵并不會因為這些差異而改變,講究品種多樣,營養(yǎng)平衡,搭配合理,重視健康已成為中西方飲食科學的共識,這是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發(fā)展。

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2016-07-01 17:51 | #2樓

一、中國的餐桌禮儀

根據文獻的記載,早在我國周代,飲食禮儀就已經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比如漢族傳統(tǒng)的宴飲禮儀程序是:主人向客人發(fā)出請柬,屆時主人在門口相迎。出席的賓客也要互致問候,開席前客人先在客廳小坐,吃些茶點。

待客人到齊后一一就座,以左為上,相對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開始敬酒讓菜。

敬酒時先敬長輩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這種傳統(tǒng)的宴請禮儀在我國的大多數地方流傳至今,我們在影視劇中也經?梢钥吹健

中國餐桌禮儀中的禁忌:與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們的習俗,不要觸犯了他們的禁忌,因為中國人通常認為飲食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如果在用餐時犯了禁忌會帶來厄運。比如說吃魚,當吃完一面魚身,需要用筷子翻轉到另一面時,通常開車的人是不會動筷子去翻的。他們認為:如果翻了魚身,那么駕車的時候就會翻車。

這些迷信的習俗流傳至今,餐桌禮儀在現代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用餐不僅是滿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社交經驗,體現著一個人的教養(yǎng)和素質。

二、西方的餐桌禮儀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習俗。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開始,家長就對其進行餐桌禮儀的培養(yǎng)。在西方,孩子一般在四歲時就學會了用餐的所有禮儀。五歲的孩子都樂于做一些餐前擺好所有的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們還非常注重環(huán)保教育,讓孩子知道哪些是可再生的“環(huán)保餐具”,哪些是不可再生的“永久垃圾”。教育孩子們盡量少用易拉罐等現成的食品,并注意節(jié)約用水、用電。因為他們懂得“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huán)境保護的侵害”。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妝,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時打嗝是大忌,更不要對著人或者是菜打嗝或打噴嚏。取食時,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請別人傳遞,千萬不要站起來。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時不要說話。就餐時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應一點放在盤中,以示禮貌。不應在進餐中途退席。確實需要離開,要向左右的客人小聲打招呼。飲酒干杯時,即使不喝,也應該將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

當別人為你斟酒時,如果不需要,可以簡單地說一聲“No,thanks!”或以手稍蓋酒杯,表示謝絕。進餐過程中,不要解開紐扣或當眾脫-衣。

三、中西方餐桌禮儀的比較

1.座次安排:中國的餐桌禮儀是: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再請長輩入座客人旁。入座的時侯要從椅子的左邊進入。主人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切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如果是圓桌子,則對著大門的是主座。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其座次借西方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坐在主人的右邊,第二主賓坐在主人的左邊或者第一主賓的右邊。

在西方的餐桌禮儀中,女主人宣布晚宴準備就緒后,男主人引賓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則,男主賓先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邊,而女主賓則在男主賓的右邊,其他的夫婦則以對角方式入座。

2.上菜順序:中餐的上菜順序一般是先上涼菜、飲料或酒,然后是熱菜、主食和湯,最后是水果和甜點。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黃油面包、冷菜、海鮮、主菜、甜點、咖啡和水果。冷菜也叫開胃小菜,作為第一道菜,一般和開胃酒并用。

3.餐具: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盤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盤右上方。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盤子、碟子等。

4.餐巾:中餐在正式用餐前,服務員會為每人遞上一·9·塊熱毛巾,它只能用來擦手,擦完手之后,應放回原來的盤子里,由服務員拿走,在宴會結束前,會再上一塊濕毛巾用來擦嘴,千萬不能用來擦汗、抹臉。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里,要么放在盤子的旁邊。

5.停菜方法:在中餐結束時,筷子應整齊地放在靠碗右邊的桌上,并應等客人們都放下筷子以后,主人示意離席后方可以離開,不能自己吃完了放下筷子就走,這樣做是很沒禮貌的表現。而在西餐結束的時候,要將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側向內與叉子并攏,平行地放在盤子上,而且要把柄放在盤子內以便于服務員收拾。

四、從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異中國人吃飯慣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對此,浙江大學的游修齡教授認為,這與環(huán)境有關。在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頭和竹子。而刀叉的起源與歐洲古代的游牧民有關,他們隨身帶刀,往往遇到獵物,用刀子割下來,燒熟了,用刀子分著吃。大約到15世紀前后,為了改變進餐姿勢,才慢慢開始使用叉子。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觀念。在中國,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體現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單元,而西方人一開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后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

五、從就餐氛圍上看中西文化差異中國人就餐,圖的是一個熱鬧,而西方人則好靜。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其場面之宏大,常常熱鬧得令人嘆為觀止。中國人在一起就餐,常常相互勸酒、劃拳,在古代還行酒令,這樣方能顯示主人的熱情與真誠。這也正顯示了中國人家庭和睦,鄰里團結的文化氛圍。而西方人坐在餐桌上則靜靜地劃開自家的盤中餐,喝湯時不能發(fā)出聲響。如果湯太燙,也不能用嘴吹,只能待湯稍涼些再喝。這也顯示了西方人好靜的特點。

六、從餐桌話語上看中西文化差異中國人請客吃飯時,擺在餐桌上的菜花樣繁多,五花八門。如果是盛宴,主菜則會更多,越豐盛、越昂貴方能顯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在宴請結束時,主人往往會說“今天沒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請多包涵”“,怠慢了您”等等的話語。而西方盛宴一般只有四到五個菜,以恰好吃完或者稍有剩余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認為這樣是大家喜歡她做的菜,對她烹飪手藝的一種認可。面對豐盛的宴席,主人會說已經傾其所有來招待大家。對中西方主人的話語進行推敲,不難得出,中國人遵循“貶己尊人”的原則,而西方人強調效率和實用主義價值觀,在交際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例如,西方人在宴會上常用文雅的詞來代替令人作嘔之事。問廁所在哪會說“WherecanIwashmyhand?”“,IwonderifIcangosomewhere?”另外,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經常會問“你吃飯了嗎?”但是在西方國家,這樣容易使人產生誤解,以為你有意請對方吃飯,尤其是對于未婚男女,對方會以為你有意約會。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的分析,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間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掌握二者之間的不同,對于我們提高自身的素質有著很大的幫助,對于我們更加了解西方的餐桌禮儀對中國文明的發(fā)展和更好地與人交往發(fā)面也起到了導向的作用。使得我們今后在社會上,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更多了一份從容。

【中外餐桌禮儀差異】相關文章:

中美餐桌禮儀差異10-25

中西餐桌禮儀差異03-16

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03-21

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差異02-02

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差異01-22

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差異09-16

中西餐桌禮儀差異【優(yōu)秀】07-04

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9篇03-21

中西餐桌禮儀文化差異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