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范文資料網(wǎng)>反思報告>名詞解釋>《運動系統(tǒng)名詞解釋

運動系統(tǒng)名詞解釋

時間:2022-11-20 01:51:26 名詞解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運動系統(tǒng)名詞解釋

關節(jié)盤是介于關節(jié)面之間的纖維軟骨板,多呈圓形,中間稍薄,周緣略厚,附著于關節(jié)囊的內面,把關節(jié)腔分為兩部分。膝關節(jié)的關節(jié)盤呈半月形,稱為關節(jié)半月板。(1分)關節(jié)盤使兩關節(jié)面更為適合,并緩沖外力的沖擊和震蕩,由于它把關節(jié)腔隔成兩部,使單關節(jié)變成服關節(jié),關節(jié)運動的范圍得以進一步擴大。(1分)

運動系統(tǒng)名詞解釋

關節(jié)唇(位置、意義)

關節(jié)唇附著于關節(jié)窩周緣,為纖維軟骨環(huán),(1分)有加深關節(jié)窩,增加關節(jié)面的作用,也可緩沖撞擊關節(jié)的作用力,如髖臼唇。(1分)

紅骨髓(位置、作用)

在髓腔和松質骨間隙內,分紅骨髓和黃骨髓。胎兒及幼兒的內,髓腔和松質骨間隙內全是紅骨髓,有造血功能。(1分)成人僅見于骨松質腔隙內,髂骨、胸骨、椎骨及肱骨和股骨上端的紅骨髓內終身保存。(1分)

骨質(成分)

骨的主要成分,有骨組織構成,分骨密質、骨松質。(1分)骨密質有緊密排列的骨板層構成,分布于骨的表層。骨松質為交織成網(wǎng)的骨小梁構成,主要見于長骨兩端(骺)和短骨骨內部。顱蓋的骨松質稱為板障。(1分)

骺線(形成)

幼年時,骨干與骺之間有骺軟骨,通過軟骨細胞的分-裂、繁殖、骨化使骨不斷加長;(1分)成年后,骺軟骨停止生長,并被骨化,在干骺結合處形成骺線。(1分)

椎管

由各部椎骨的椎孔連接而成,內容納脊髓。(2分)

肋弓

第8~10肋軟骨依次連于上位肋軟骨,形成左、右肋弓,為重要的體表標志。(2分)

.黃韌帶

連結相鄰兩椎弓板間的韌帶,稱黃韌帶,由彈力纖維構成,(1分)有協(xié)助圍成椎管和限制脊柱過分前屈的作用。(1分)

胸骨角

胸骨柄與胸骨體連結處,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稱胸骨角,(1分)胸骨角的兩側平對第2肋,是計數(shù)肋的重要標志。(1分)

骶角

骶管下端的裂孔稱骶管裂孔,其兩側有向下的突出,稱骶角,(1分)此為進行骶管麻醉確定骶管裂孔位置的標志。(1分)

骶岬

在骶骨底前緣中部有向前的隆凸,稱岬,(1分)為測量女性小骨盆上口徑線的骨性標志。

(1分)

椎間盤

為相鄰兩個椎體間的纖維軟骨盤。其中央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的髓核;其周圍部分是由纖維軟骨呈同心圓狀排列構成的纖維環(huán),能限制髓核向周圍膨出。(1分)椎間盤具有緩沖震蕩和允許脊柱作少量屈、伸和側屈等運動的功能。纖維環(huán)破裂時,髓核容易從后或后外側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壓迫脊髓和脊神經(jīng)。(1分)

.椎間孔

相鄰椎骨上、下切跡共同圍成的孔稱椎間孔,(1分)有脊神經(jīng)通過。(1分)

關節(jié)腔

由關節(jié)軟骨和關節(jié)囊滑膜層共同構成的密閉的腔。(1分)在正常狀態(tài)下,腔內有少量滑液。關節(jié)腔內呈負壓,對維持關節(jié)的穩(wěn)固性有一定作用。(1分)

骨骼

全身骨借骨連結連接構成骨骼。(1分)骨骼構成人體的支架,并賦于人體基本形態(tài),起著支持、保護和運動作用。(1分)

板障

顱蓋骨的內、外板之間的骨松質稱板障,其中含有板障靜脈。(2分)

橈神經(jīng)溝(位置、意義)

在肱骨體后面中部,有一自內上方斜向外下方的淺溝,稱橈神經(jīng)溝,(1分)橈神經(jīng)和肱深動脈沿此溝經(jīng)過肱骨中部骨折可能傷及橈神經(jīng)。(1分)

腕骨溝(形成、通行結構)

8塊腕骨排成近遠二列。近側列由橈側向尺側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遠側列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8塊腕骨構成一掌面陷凹的腕骨溝;(1分)屈肌支持帶與腕骨溝構成腕管,內有指淺深屈肌腱及其滑膜鞘、拇指屈肌腱及其滑膜鞘和正中神經(jīng)通過。(1分)

肱骨外科頸(位置、意義)

肱骨上端與體交界處稍細,稱外科頸,較易發(fā)生骨折。(2分)

髖臼(位置、構成、連接)

髖臼由髂、坐、恥三骨的體合成。窩內半月形的關節(jié)面稱月狀面。窩的中央未形成關節(jié)面的部分,稱髖臼窩。(1分)髖臼邊緣下部的缺口稱髖臼切跡。髖臼周緣附有髖臼唇,以增加髖臼的深度。髖臼與股骨頭連接構成髖關節(jié)。(1分)

足弓

足跗骨和跖骨借韌帶牢固相連,構成一個凸向上的弓形,稱足弓。(1分)足弓分前后方向的縱弓和內外方向的橫弓。足弓具有一定的彈性,保證站立時穩(wěn)定;行走、跳躍時緩沖震蕩,從而使腦和體內器官受到保護,也使足底血管、神經(jīng)免受壓迫。(1分)

前交叉韌帶(位置、作用)

膝關節(jié)內有由滑膜襯覆的膝交叉韌帶,膝交叉韌帶有前、后兩條,前交叉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前方,斜向后上外方,附于股骨外側髁的內側面;(1分)膝交叉韌帶牢固地連接與股骨與脛骨,可防止脛骨沿股骨向前、后移位。前交叉韌帶在伸膝時最緊張,能防止脛骨前移。(1分)

.界線(位置、構成)

《運動系統(tǒng)名詞解釋》全文內容當前網(wǎng)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骨盆以界線為界分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界線是由骶骨的岬向兩側經(jīng)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jié)至恥骨聯(lián)合上緣構成的環(huán)狀線,(1分)為大小骨盆的分界線。(1分)

骨盆(組成、分部)

骨盆由左右髖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間的骨連接構成。(1分)骨盆以界線為界分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小骨盆分為骨盆上口、骨盆下口和骨盆腔。(1分)

閉孔(位置、圍成)

恥骨與坐骨的體與支共同圍成閉孔。(2分)

坐骨大孔

由坐骨大切跡與骶棘韌帶、骶結節(jié)韌帶圍成的孔,有重要的血管、神經(jīng)通過(2分)。

坐骨小孔

由坐骨小切跡與骶棘韌帶、骶結節(jié)韌帶圍成的孔,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經(jīng)通過(2分)。

喙肩弓

喙肩韌帶、喙突和肩峰共同形成,它架于肩關節(jié)上方,(1分)有防止肩關節(jié)向上脫位的作用。(1分)

鼻旁竇(定義、作用)

鼻旁竇是上頜骨、額骨、蝶骨及篩骨內的含氣空腔,位于鼻腔周圍并開口于鼻腔。鼻旁竇包括上頜竇、額竇、篩竇和蝶竇。

骨性鼻中隔(位置、構成)

由犁骨和篩骨垂直板構成的骨性鼻中隔,將骨性鼻腔分為左右兩半。(2分)

翼點

在顳窩底的前下部,由額、頂、顳、蝶四骨的會合處,常構成H形的縫,稱翼點。(1分)此為顱蓋的最薄弱處,骨折后,易傷及內面的腦膜中動脈。(1分)

腘窩

在膝關節(jié)的后方,呈菱形。窩的上外界為股二頭肌,上內界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外界和下內界分別為腓腸肌的外側頭和內側頭,窩底為膝關節(jié)囊。(1分)內有腘血管、神經(jīng)、脂肪和淋巴結等(1分)。

腹股溝管

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的一條肌和腱之間的裂隙,位于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貫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cm。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腹)環(huán),外口稱腹股溝管淺(皮下)環(huán)。(1分)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有四個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缓蟊谑歉箼M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1分)

陷窩韌帶(腔隙韌帶)

腹股溝韌帶內側端有一小束腱纖維向下后方止于恥骨梳,為腔隙韌帶(陷窩韌帶)。(2分)

股三角(形成)

在大腿前面的上部。上界為腹股溝韌帶、內側界為長收肌內側緣,外側界外縫匠肌的內側緣。前壁為闊筋膜,底為髂腰肌、恥骨肌和長收肌。(1分)三角內有股神經(jīng)、股血管和淋巴結等。(1分)

收肌腱裂孔(位置、構成)

在大收肌腱和股骨之間有一裂孔,稱為收肌腱裂孔,孔內有下肢大血管通過(2分)。

白線(位置、形成)

位于腹前壁正中線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間由兩側的腹直肌鞘纖維彼此交織而成,上方起自劍突,下方止于恥骨聯(lián)合。(2分)

聯(lián)合腱(腹股溝鐮)(位置、構成、作用)

腹內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作凸向上的弓形,跨過精索后,延為腱膜,再向內側與腹橫肌腱膜形成腹股溝鐮或稱聯(lián)合壁,止于恥骨梳的內側端。(1分)和腹橫筋膜一起構成腹股溝管后壁。(1分)

.腹股溝管腹環(huán)(位置、構成)

腹股溝管內口稱腹股溝管深(腹)環(huán),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cm處,為腹橫筋膜向外的突口。(2分)

腹股溝皮下環(huán)(位置、構成)

在恥骨結節(jié)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近乎三角形的裂孔,為腹股溝淺(皮下)環(huán)(2分)

腹股溝韌帶(位置、形成)

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緣卷曲增厚連于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jié)之間,稱腹股溝韌帶(2分)。

腹直肌鞘(位置、構成)

腹直肌鞘包繞腹直肌,由腹外三個闊肌的腱膜構成。鞘分前后兩層,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愈合而成;(1分)后層有腹內斜肌腱膜的后層和腹橫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臍以下4-5cm以下,鞘的后層完全轉至腹直肌的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自此以下是由三個闊肌腱膜愈合成鞘的前層,而缺乏鞘的后層,但可見后層的游離下緣呈突向上方的弧形線,稱弓狀線(半環(huán)線),此線以下腹直肌后面與腹橫筋膜相貼。(1分)

主動脈裂孔(圍成、通行結構)

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有主動脈裂孔,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2分)

腱鞘(構成、意義)

腱鞘是包圍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活性較大的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處,它使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并減少腱與骨面的摩檫。腱鞘可分為纖維層和滑膜層兩部分。(1分)腱鞘的纖維層又稱腱纖維鞘,它位于外層,為深筋膜增厚所形成的骨性纖維性管道,它對肌腱起滑車和約束作用。腱鞘的滑膜層又稱腱滑膜鞘,位于腱纖維鞘內,由滑膜構成,為雙層圓通形的鞘;拥膬葘影诩‰斓谋砻,稱為臟層;外層貼在腱纖維層的內面和骨面,稱為壁層。臟壁兩層之間含少量滑液,所以肌腱能在這個鞘內自由滑動。(1分)

《運動系統(tǒng)名詞解釋》全文內容當前網(wǎng)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海氏(腹股溝)三角

海氏(腹股溝)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有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的三角區(qū)。(2分)

梨狀肌上孔

由坐骨大孔與梨狀肌上緣構成(1分),有臀上血管和臀上神經(jīng)通過。(1分)

斜角肌間隙

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第1肋上面圍成的間隙。(1分)其中有臂叢神經(jīng)和鎖骨下動脈通過。(1分)

運動系統(tǒng)名詞解釋2017-04-08 22:31 | #2樓

杜加征Dugas sign:肩關節(jié)前脫位時肘部內收受限,傷側的手搭在對側肩上,肘部不能貼近胸壁,或肘部貼近胸壁時則手不能搭到對側肩,此為杜加征陽性。

痛弧pain arc:岡上肌腱病損時,在肩外展60°-120°范圍內有疼痛,因為在此范圍內肌腱與肩峰下面摩擦撞擊,此范圍以外則無疼痛。常用于肩周炎檢查判定。

米爾征Mill sign:病人肘部伸直,腕部屈曲,將前臂旋前時,肱骨外上髁處疼痛為陽性,常見于肱骨外上髁炎,或稱網(wǎng)球肘tennis elbow。

握拳尺偏試驗Finkelstein sign:病人拇指握于掌心,使腕關節(jié)被動尺偏,橈骨莖突處疼痛為陽性。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典型體征。

腕關節(jié)尺側擠壓試驗:腕關節(jié)中立位,使之被動向尺側偏并擠壓,下尺橈關節(jié)疼痛為陽性。

手的功能位functional position:腕背屈20°-35°,拇指外展、對掌,其他手指略分開,掌指關節(jié)及近側指間關節(jié)半屈曲,而遠側指間關節(jié)微屈曲,相當于握小球的體位。該體位能使手根據(jù)不同需要迅速做出不同的動作,發(fā)揮功能。外傷后的功能位固定即以此為標準。

彈響指snapping finger/扳機指trigger finger:手指發(fā)生屈肌腱鞘炎時,屈伸患指可聽到彈響。 上臂牽拉試驗Eaton sign:病人坐位,檢查者一手將病人頭部推向健側,另一手握住病人腕部向外下牽引,如出現(xiàn)患肢疼痛、麻木感為陽性。見于頸椎病。

椎間孔擠壓試驗Spurling sign:病人端坐,頭后仰并偏向患側,術者用手掌在其頭頂加壓,出現(xiàn)頸痛并向患側放射為陽性。頸椎病時可出現(xiàn)此征。

髖關節(jié)過伸試驗Yeoman sign:病人俯臥,檢查者一手壓在病人骶部,一手將患側膝關節(jié)屈至90°,握住踝部,向上提起,使髖過伸,此時必扭動骶髂關節(jié),如有疼痛即為陽性。此試驗可同時檢查髖關節(jié)及骶髂關節(jié)的病變。

骶髂關節(jié)扭曲試驗Gaenslen sign:病人仰臥,屈健側髖、膝,讓病人抱住;病側大腿垂于床緣外。檢查者一手按健側膝,一手壓病側膝,出現(xiàn)骶髂關節(jié)痛者為陽性,說明腰骶關節(jié)有病變。

腰骶關節(jié)過伸試驗Naoholos sign:病人俯臥,檢查者的前臂插在病人兩大腿前側,另一手壓住腰部,將病人大腿向上抬,若骶髂關節(jié)有病變即有疼痛。

直腿抬高試驗Lasegue sign:病人仰臥,檢查者一手托病人足跟,另一手保持膝關節(jié)伸直,緩慢抬高患肢,如在60°范圍之內出現(xiàn)坐骨神經(jīng)的放射痛,稱為直腿抬高試驗。在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時,緩慢放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后,再將踝關節(jié)被動背屈,如再度出現(xiàn)放射痛,則為直腿抬高加強試驗Bragard sign陽性。此兩項試驗陽性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診斷依據(jù)。

彈響髖snapping hip:臀肌攣縮癥的病人,雙膝并攏不能下蹲,活動髖關節(jié)時會出現(xiàn)彈響,常稱為彈響髖。

Shoemaker線:正常時,大轉子尖與髂前上棘的連線延伸,在臍上與腹中線相交;大轉子上移后,該延線與腹中線相交臍下。

Nelaton線:病人側臥病半屈髖,在髂前上棘和坐骨結節(jié)之間畫線。正常時此線通過大轉子尖。 Bryant三角:病人仰臥,從髂前上棘垂直向下和向大轉子尖各畫一線,再從大轉子尖向近側畫一水平線,該三線構成一三角形。大轉子上移時底邊比健側縮短。

滾動試驗rolling test:病人仰臥位,檢查者將一手掌放病人大腿上輕輕使其反復滾動,急性關節(jié)炎時可引起疼痛或滾動受限。

4字試驗Patrick test:病人仰臥位,健肢伸直,患側髖與膝屈曲,大腿外展、外旋將小腿置于健側大腿上,形成一個4字,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下壓患肢,出現(xiàn)疼痛為陽性。見于骶髂關節(jié)及髖關節(jié)內有病變或內收肌有痙攣的病人。

托馬斯征Thomas sigh:病人仰臥位,充分屈曲健側髖膝,并使腰部貼于床面,若患肢自動抬高離開床面或迫使患肢與床面接觸則腰部前凸時,稱托馬斯征陽性,見于髖部病變和腰肌攣縮。

單足獨立試驗Trendelenberg sign:患者單腿站立,另一腿盡量屈髖屈膝使足離地。正常時對側骨盆上升,脫位后股骨頭不能拖住髖臼,臀中肌無力,使對側骨盆下降,從背后觀察尤為清楚,稱為Trendelenberg征陽性。是髖關節(jié)不穩(wěn)的體征。

艾利斯征Allis sign:病人仰臥位,屈髖屈膝,兩足平行放于床面,足跟對齊,觀察雙膝的高度,如一側膝比另一側高時,即為陽性。見于髖關節(jié)脫位、股骨或脛骨短縮。

推拉試驗/望遠鏡試驗telescope test:病人仰臥位,下肢伸直,檢查者一手握住患側小腿,沿身體縱軸上下推拉,另一手觸摸同側大轉子,如出現(xiàn)活塞樣滑動感為陽性,多見于兒童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

側方應力試驗Bohler sign:病人仰臥位,將膝關節(jié)置于完全伸直位,分別做膝關節(jié)的被動外翻和內翻檢查,與健側對比。若超出正常范圍外翻或內翻范圍,則為陽性。說明有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

抽屜試驗drawer test:病人仰臥屈膝90°,檢查者輕坐在患側足背上(固定),雙手握住小腿上段,向后推再向前拉。前交叉韌帶斷裂時,可向前拉0.5cm以上;后交叉韌帶斷裂者可向后推0.5cm以上。將膝置于屈曲10°-15°進行試驗(Lachman test)可增加本試驗陽性率,有利于判斷前交叉韌帶的前內束或后外束損傷。

麥氏征McMurray sign:病人仰臥位,檢查者一手按住患膝,另一手握住踝部,將膝蓋完全屈曲,足踝抵住臀部,然后將小腿極度外展外旋或內收內旋,在保持這種應力的情況下,逐漸伸直,在伸直過程中若能聽到或感到響聲,或出現(xiàn)疼痛為陽性。說明半月板有病變。

頸干角neck shaft angle:成人股骨頭、頸長軸與股骨干形成一130°±7°的夾角,稱為頸干角。兩性之間我明顯差別。若頸干角大于該角度范圍稱為髖外翻coxa valgus,小于該范圍稱為髖內翻coxa varus。

股骨距femoral calcar:位于股骨近端頸干交界部骨松質內,適應股骨頸基底和轉子區(qū)特殊的幾何形狀的骨密質縱行骨板,其上極與股骨頸的后外側皮質連續(xù),下極與小轉子下方股骨干后外側皮質連接,彌補了頸干連接部由于小轉子后內側突出造成的應力傳導缺陷,形成了完整的管狀骨負重結構。

股骨解剖軸:轉子間中點至膝關節(jié)中點連線,與垂直軸約有9°夾角。

股骨機械軸:股骨頭中心至兩髁間中心的連線,與解剖軸之間有5°-7°的夾角。

Pauwels角:指股骨骨折線與水平面間的夾角。

軸移試驗pivot test:握住病人足踝,使小腿處于內旋位,膝外翻位,屈和伸膝關節(jié),患膝在20°-30°范圍內突然出現(xiàn)錯動為陽性,提示前外側旋轉不穩(wěn)定,前交叉韌帶功能不全。

Appley實驗:病人俯臥,膝關節(jié)屈曲90°,助手將大腿固定,檢查者雙手握患足沿小腿縱軸向下加壓并旋轉小腿,使股骨與脛骨關節(jié)面之間發(fā)生摩擦,半月板撕裂者可引起疼痛,此為Appley研磨試驗。如在提拉小腿狀態(tài)旋轉誘發(fā)疼痛,提示韌帶損傷,稱為Appley牽拉試驗。

Thompsons試驗:病人俯臥雙足垂于床緣,捏壓小腿三頭肌,足不能跖屈者稱之為Thompsons試驗陽性。用于診斷跟腱斷裂。

垂腕畸形drop-wrist deformity:橈神經(jīng)肘關節(jié)以上受損

平手/猿手ape hand deformity:正中神經(jīng)受損

爪形手claw fingers:尺神經(jīng)受損

骨折fracture:骨的完整性破壞或連續(xù)性中斷稱為骨折。

撕脫骨折:運動員驟然跨步時,由于肌肉突然猛烈收縮,可使髂前上棘發(fā)生撕脫骨折。

應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march fracture:長期反復、輕微的直接或間接外力集中作用于骨骼的某一點上使之發(fā)生骨折。骨折無移位,但愈合慢。

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 fracture:有病變的骨骼,受到輕微外力時即斷裂。

成角移位angulation displacement:兩骨折段之縱軸線交叉成角,角頂?shù)耐瓜蚣礊槌山欠较颉?側方移位lateral displacement:一般以近位骨折端為基準,以遠位端的移位方向確定為向前、向后、向內或向外側方移位

縮短移位shortened displacement:兩骨折端互相重疊或嵌插,使其縮短。

分離移位segregated displacement:兩骨折段在同一縱軸上相互分離。

旋轉移位rotation displacement:骨折段圍繞骨之縱軸發(fā)生旋轉。

閉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不與外界相通。

開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骨折附近的皮膚或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

不完全骨折incomplete fracture:骨的完整性或連續(xù)性僅有部分破壞或中斷。包括裂紋骨折和青枝骨折。

完全骨折complete fracture:骨的完整性或連續(xù)性全部破換或中斷,管狀骨多見?煞譃闄M行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骨折、壓縮骨折和骨骺分離。

粉碎性骨折comminuted fracture:骨折碎塊多于兩塊,如骨折線呈T形或Y形時,又稱T形或Y形骨折。

嵌插骨折impacted fracture:多發(fā)生在長管狀骨干骺端骨密質與骨松質交界處,骨折后,骨密質嵌插入骨松質內,多見于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等處的骨折。

壓縮骨折compressed fracture/compression fracture:骨質因壓縮而變形,多見于椎骨及跟骨等處的骨折。

骨骺分離/骨骺滑脫epiphyseolisthesis:通過骨骺的骨折,其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shù)量不等的骨組織,多發(fā)生在骨骺未閉的青少年。

穩(wěn)定性骨折stable fracture: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復位后經(jīng)適當外固定不易發(fā)生再移位。

不穩(wěn)定性骨折unstable fracture:骨折端易移位或復位后經(jīng)適當外固定仍易于發(fā)生再移位。

Ⅰ期愈合/直接愈合:當骨斷端緊密接觸、血運損害較少、骨質無吸收時,骨折一端的毛細血管及哈弗斯系統(tǒng)直接跨過骨折線進入另一骨折端,新骨沿哈弗斯系統(tǒng)在長軸方向逐漸沉積而進行修復的過程稱為Ⅰ期愈合。這種愈合在X線片上見不到骨痂。實驗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跨越骨折線的新哈弗斯系統(tǒng)約在骨折后6周或更長時間形成。

Ⅱ期愈合/間接愈合:凡通過內外骨痂的形成以及改建使骨折愈合者稱為骨折的Ⅱ期愈合。Ⅱ期愈合的內外骨痂終將改建成為真正的骨組織,其理化性質與原有骨組織相同,由于應力可促使骨痂的愈合比Ⅰ期愈合更為優(yōu)越。

解剖復位anatomic reduction:骨折段通過復位,恢復了正常解剖關系,對位(指兩骨折端的接觸面)、對線(指兩骨折端在縱軸上的關系)完全良好。

功能復位functional reduction:指由于各種原因,未能達到解剖復位,但骨折愈合后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影響。

內固定internal fixation:指采用金屬或可降解材料,將切開復位的骨折固定在適當?shù)奈恢玫墓潭ǚ椒ā?/p>

急性骨萎縮acute bone atrophy/Sudeck’s atrophy:即損傷所致關節(jié)附近的痛性骨質疏松,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jīng)性骨營養(yǎng)不良。因骨折后反射性神經(jīng)血管營養(yǎng)不良引起。常發(fā)生在手足部位,表現(xiàn)為疼痛腫脹、關節(jié)活動受限。

缺血性肌攣縮ischemic muscle contracture:重要動脈損傷,或外固定過緊超過一定時限,肢體血液供應不足,肢體肌群因缺血而壞死,終致機化,形成瘢痕組織,逐漸攣縮而形成特有畸形,造成嚴重殘疾。常為骨筋膜室綜合癥的嚴重后果。

骨折延遲愈合delayed un-io-n:骨折經(jīng)過治療,超過通常愈合所需要的時間(一般為4-8個月),骨折斷端仍未出現(xiàn)骨折連接,稱為骨折延遲愈合。

骨折不愈合nonun-io-n:指骨折經(jīng)過治療超過通常愈合時間,再度延長治療時間(一般為骨折8個月后),仍達不到骨性愈合,稱為骨折不愈合或骨不連接。

骨筋膜室綜合癥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由骨、骨間膜、肌肉間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內的肌肉和神經(jīng)因急性缺血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早期癥狀和體征。最常發(fā)生于小腿和前臂掌側。進一步發(fā)展可以導致肌肉和神經(jīng)的壞死,發(fā)生Volkmann攣縮Volkmann contracture。

肱骨干骨折humeral shaft fracture:肱骨外科頸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段內的骨折稱為肱骨干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指肱骨干與肱骨髁的交界處發(fā)生的骨折。 Monteggia骨折:單純尺骨近端1/3骨折,橈骨完整,合并橈骨頭脫位?煞譃樯熘毙汀⑶、內收型和特殊型。

Galeazzi骨折:單純橈骨遠端1/3骨折,尺骨完整,合并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可分為穩(wěn)定型、不穩(wěn)定型和特殊型。

橈骨遠端骨折fracture of distal end of radius:指距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3cm以內的骨折?煞譃樯熘毙凸钦/Colles骨折、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骨折/Barton骨折。

Colles骨折:橈骨簡單骨折或嵌插骨折,伴有背側旋轉。多由間接暴-力引起,通常的受傷機制是腕關節(jié)處于背伸位、手掌著地、前臂旋前時受傷,應力通過手掌傳到到橈骨下端發(fā)生骨折。傷后可見典型畸形姿勢,即側面看呈銀叉畸形,正面看呈槍刺樣畸形。

Smith骨折:橈骨簡單骨折或嵌插骨折,伴有掌側旋轉。常由于跌倒時,腕關節(jié)屈曲、手背著地受傷引起,或手掌著地、前臂處于旋后位受傷引起,也可因腕背部受到直接暴-力打擊發(fā)生。

Barton骨折:即橈骨掌側緣部分關節(jié)內骨折,伴有腕關節(jié)向背側脫位。在腕背伸、前臂旋前位跌倒,手掌著地,暴-力通過腕骨傳導,撞擊橈骨遠端關節(jié)面背側發(fā)生骨折,腕關節(jié)隨之而向背側移位。

反Barton骨折:當?shù)箷r,腕關節(jié)屈曲、手背著地受傷,應力由腕背傳導至橈骨遠端掌側,到指掌側關節(jié)面骨折,腕關節(jié)隨骨折塊一起向掌側、近側移位,稱為Barton骨折。

股骨頸骨折fracture of femoral neck:指由股骨頭下到股骨頸基底的骨折,多見于中老年人,其移位骨折難以獲得滿意的撫慰和穩(wěn)定,易發(fā)生不愈合,晚期可出現(xiàn)股骨頭壞死,老年易發(fā)生嚴重的全身并發(fā)癥。

股骨轉子間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指從股骨頸基底至小轉子水平以上的骨折,很少不愈合和發(fā)生股骨頭壞死。

股骨干骨折fracture of shaft of femur:指由小轉子下至股骨髁上一段骨干的骨折。

股骨遠端骨折distal femur fracture:指股骨下端9cm內的骨折,包括髁上和髁間骨折。易發(fā)生腘血管損傷,膝內、外翻畸形,關節(jié)粘連、僵直及繼發(fā)骨關節(jié)炎等并發(fā)癥。

膝關節(jié)損傷O’Donoghue三聯(lián)癥:膝關節(jié)損傷,足和小腿著地固定,身體向對側傾斜旋轉或暴-力來自膝或小腿前外側,首先傷及內側結構,然后是前交叉韌帶和半月板,稱為膝關節(jié)損傷O’Donoghue三聯(lián)癥。

交鎖locking:部分半月板損傷病人有交鎖癥狀,即關節(jié)突然半屈曲固定,伸直障礙,但可屈曲。此時半月板嵌頓與關節(jié)滾動面之間,不能解脫,緩慢搖擺旋轉膝關節(jié)可使其“解鎖”。

脛骨pilon骨折:是指累及脛距關節(jié)面的脛骨遠端骨折,約75%合并腓骨骨折。

踝韌帶扭傷sprain of ankle/捩?zhèn)杭歹醉g帶受到過度牽拉或部分斷裂。

Froment征:骨間肌和拇收肌麻痹所致,即示指用力與拇指對指時,呈現(xiàn)示指近側指間關節(jié)明顯屈曲、遠側指間關節(jié)過伸,拇指掌指關節(jié)過伸、指間關節(jié)屈曲,以及手部尺側、環(huán)指尺側和小指掌側感覺障礙。見于尺神經(jīng)損傷。

手指缺損分度:

1度:手指遠節(jié)部的缺損 2度:拇指于指間關節(jié)、其他指于遠側指間關節(jié)部的缺損 3度:拇指于近節(jié)指骨、其他指于中節(jié)指骨部缺損 4度:拇指于掌指關節(jié)、其他指于近節(jié)指骨部缺損 5度:拇指于第一掌骨、其他指于近側指間關節(jié)缺損 6度:拇指于腕掌關節(jié)、其他指于掌指關節(jié)部缺損

盆周圍皮膚潛行剝脫Morel-Lavallee lesions:剪式外力作用在皮膚上,造成皮膚與深筋膜分離。好發(fā)于大粗隆和骶尾部,即使皮膚沒有破損,細菌也可在局部存留。此種情況下,手術感染率會明顯增加。

Denis脊柱三柱: 前柱:前縱韌帶、椎體前1/2、椎間盤前部

中柱:椎體后1/2、椎間盤后部、后縱韌帶 后柱:椎弓、黃韌帶、關節(jié)突關節(jié)、棘間韌帶

爆裂骨折burst fracture:椎體呈粉碎性骨折,骨折塊向四周移位,向后可壓迫脊髓、神經(jīng),椎體前后徑和橫徑均增加,兩側椎弓跟距離加寬,椎體高度減小。

Chance骨折:經(jīng)椎體、椎弓及棘突的橫向骨折。

寰椎前后弓骨折/Jefferson骨折:由于頭部受垂直暴-力致使枕骨髁撞擊寰椎引致寰椎側塊與前、后弓交界處發(fā)生骨折。此骨折向錐孔四周移位,不壓迫頸髓,不產(chǎn)生脊髓壓迫癥狀。

樞椎椎弓骨折/絞刑者骨折hangman’s fracture:骨折后樞椎椎弓向后移位,而椎體向前移位,故稱之為樞椎創(chuàng)傷性滑脫traumatic spondylolisthesis of the axis。由于椎弓斷裂向后移位,椎管容積增大不產(chǎn)生脊髓壓迫癥狀。

脊髓震蕩concussion of the spinal cord:脊髓神經(jīng)細胞遭受強烈刺激而發(fā)生超限抑制,脊髓功能處于生理停滯狀態(tài),脊髓實質無損傷。臨床上表現(xiàn)為損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與反射完全消失。一般經(jīng)過數(shù)小時至2-3周感覺和運動開始恢復,不留任何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

脊髓休克spinal cord shock:脊髓與高級中樞的聯(lián)系中斷以后,斷面以下的脊髓并有暫時的反射喪失,處于無反應狀態(tài),稱為脊髓休克。表現(xiàn)為斷面以下的脊髓支配的感覺喪失、骨骼肌張力和運動消失,外周血管擴張,血壓下降,括約肌功能障礙及發(fā)汗反射消失,內臟反射減退或消失。脊髓休克是暫時現(xiàn)象,損傷后不久可逐漸恢復,一般持續(xù)1-6周。

不完全性脊髓損傷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損傷平面以下保留某些感覺和運動功能,并具有球海綿體反射,為不完全性脊髓損傷。

前脊髓綜合征anterior cord syndrome:脊髓前2/3損傷,造成皮質脊髓束、前外側的脊髓丘腦束及灰質部分受損,病人表現(xiàn)受傷平面以下無運動功能和痛溫覺消失,輕觸覺、位置覺、運動覺和震動覺良好。此型損傷的預后為不完全性損傷中最差者。

后脊髓綜合癥posterior cord syndrome:脊髓受損平面以下運動功能和痛溫覺、觸覺存在,但深感覺全部或部分消失。

中央脊髓綜合征central cord syndrome:常為脊椎過伸性損傷,表現(xiàn)為上肢功能喪失重于下肢功能喪失,脊髓遠端運動功能優(yōu)于脊髓近端運動功能,或脊髓近遠端功能喪失表現(xiàn)一致,肛-門周圍感覺存在。

完全性脊髓損傷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脊髓實質完全性橫貫性損害,損傷平面以下最低位骶段感覺、運動功能完全喪失,包括肛-門周圍的感覺和肛-門括約肌的收縮運動,不出現(xiàn)球海綿體反射。

脊髓圓錐綜合癥spinal cones syndrome:當圓錐與腰骶神經(jīng)根在同平面均損傷時,神經(jīng)感覺運動障礙平面在L1神經(jīng)節(jié)段。當僅圓錐損傷時,支配下肢神經(jīng)的感覺和運動功能存在,但會陰、骶區(qū)表現(xiàn)馬鞍區(qū)感覺障礙,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膀胱逼尿肌癱瘓,跟腱反射消失,肛-門反射和球海綿體反射消失。

馬尾綜合征Cauda equine syndrome, CES:一般L1以下受損神經(jīng)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膀胱和直腸功能障礙。神經(jīng)損害呈進行性,感覺障礙表現(xiàn)為雙下肢及會陰-部麻木、感覺減弱或消失;括約肌功能障礙表現(xiàn)為排尿排便乏力、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男性還可出現(xiàn)陽痿。

頸椎病the cervical spondylosis:指因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fā)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相鄰脊髓、神經(jīng)、血管和食管等組織,并引起癥狀或體征者?煞譃樯窠(jīng)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脊髓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椎動脈型頸椎病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交感型頸椎病sympathetic cervical spondylosis。

頸椎間盤突出癥cervical disc herniation:是在頸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因輕微外力或無明確誘因導致椎間盤突出而致脊髓和神經(jīng)根受壓產(chǎn)生相應癥狀,不并發(fā)骨折-脫位。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因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壞、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jīng)根和馬尾神經(jīng)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綜合癥,以L4-5及L5-S1間隙發(fā)病率最高。

健肢抬高試驗/Fajersztajn征:直腿抬高健側肢體時,健側神經(jīng)根袖牽拉硬膜囊向遠端移動,從而使患側的神經(jīng)根也隨之向下移動。當患側椎間盤突出在神經(jīng)根的腋部時,神經(jīng)根向遠端移動受到限制則引起疼痛。如突出的椎間盤在肩部時則為陰性。檢查時病人仰臥,當健側直腿抬高時,患側出現(xiàn)坐骨神經(jīng)痛者為陽性。

屈頸試驗/Lindner征: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兩下肢伸直,此時坐骨神經(jīng)已處于一定的緊張狀態(tài)。然后向前屈頸而引起患側下肢的放射性疼痛者為陽性。

化膿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由化膿性細菌感染引起的骨組織炎癥稱為化膿性骨髓炎。按病情發(fā)展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反復發(fā)作或病程超過10天開始進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階段,一般認為死骨形成是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標志,死骨出現(xiàn)需時6周。

骨膿腫/Brodie’s abscess:局限性膿腫,好發(fā)于兒童、青少年,多見于脛骨、股骨的干骺端。一般認為細菌毒力低、身體抵抗力強,才可使化膿性感染長期局限于干骺端。

硬化性骨髓炎sclerosing osteomyelitis/Garre骨髓炎:是一種由低毒性細菌引起的骨組織感染,并以骨質硬化為主要特征的慢性骨髓炎。

冷膿腫cold abscess/結核性膿腫:全關節(jié)結核導致病灶部位集聚了大量膿液、結核性肉芽組織、死骨和干酪樣壞死組織,由于缺乏紅熱等急性炎癥反應,故稱之為冷膿腫。

脊柱結核/Pott病:即結核性脊柱炎,最常受累的椎體為第一腰椎。

流注膿腫:椎旁膿腫集聚至一定數(shù)量后,壓力增高,會穿破骨膜,沿著肌筋膜間隙向下方流動,在原理病灶的部位出現(xiàn)膿腫。

骨關節(jié)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jié)疾病,其特征是關節(jié)軟骨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退行性變以及骨質增生,又稱骨關節(jié)病、退行性關節(jié)炎等。

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出生或出生后不久股骨頭脫出髖臼,伴有骨性或軟組織發(fā)育不良。左髖受累多于右髖,雙側病變多于單側。

Perkin象限:當股骨頭骨骺的骨化中心出現(xiàn)后可利用Perkin象限,即兩髖臼中心連一直線稱為H線,再從髖臼外緣向H線做一條垂線P,將髖關節(jié)劃分為4個象限,正常股骨頭骨骺位于內下象限內。若在外下象限則為半脫位,在外上象限為全脫位。

髖臼指數(shù)acetabular index:從髖臼外緣向髖臼中心連線與H線相交所形成的銳角稱為髖臼指數(shù),正常值為20°-25°,當小兒步行后此角逐年減小,直到12歲時基本恒定于15°左右,髖脫位則明顯增大。

CE角/中心邊緣角center edge angle:即股骨頭中心點連線的垂線與髖臼外緣-股骨中心點連線所形成的夾角。正常為20°以上。

Shenton線:股骨頸內緣與閉孔上緣的連線。正常情況下為平滑的拋物線,脫位者此線中斷。

Sharp角:兩側淚點連線與淚點和髖臼外緣連線所形成的夾角。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congenital talipes equinovarus:1.跗骨間關節(jié)內收;2.踝關節(jié)趾屈;3.足內翻;4.可有脛骨內旋及脛骨后肌攣縮。

關節(jié)脫位dislocation of joint:關節(jié)穩(wěn)定結構受到損壞,使關節(jié)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可分為創(chuàng)傷性脫位和病理性脫位。

【運動系統(tǒng)名詞解釋】相關文章:

系統(tǒng)結構名詞解釋09-23

消防報警系統(tǒng)名詞解釋09-23

信息系統(tǒng)名詞解釋12-20

主流企業(yè)管理系統(tǒng)名詞解釋09-23

管理信息系統(tǒng)相關名詞解釋09-23

管理信息系統(tǒng)關鍵名詞解釋09-23

醫(yī)學影像學各系統(tǒng)重要名詞解釋09-23

物流管理信息系統(tǒng)名詞解釋09-23

管理信息系統(tǒng)最全名詞解釋09-23

運動生理學名詞解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