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莖的輸導功能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植物的莖教案(通用13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植物的莖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物的莖教案 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jīng)歷“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驗證實驗——獲得結論——表達與交流”的過程,自行探究莖的作用;學會解剖莖的方法。
2、尊重證據(jù),體驗到合作與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認知。
3、知道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
【教學重點】
掌握并了解莖的作用
【教學難點】
解剖并觀察植物的莖,知道里面有一根“導管”。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桃樹枝條,小刀,紅墨水,放大鏡,廣口瓶
2、教師準備:在紅墨水中浸過的枝條
3、學生實驗:把一段桃樹枝條,迅速放入滴過紅墨水的水里,并在陽光下照射3-4小時,當葉脈微紅時,從瓶里取出,用清水沖洗,留作課堂觀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課前的準備活動狀況,進行恰當?shù)脑u價。
二、開展探究活動
。1)提出問題: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樣到達植物的葉和花的?
你是怎樣認為的?(學生猜想,并進行匯報)
。2)大家的猜想很有道理,接下來我們用實驗來驗證你們的猜想。
大家認為應該怎樣來做這個實驗呢?
(學生匯報,全班達成一致的實驗方法:先橫切,再縱切。提醒學生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觀察時可借助放大鏡觀察剖面)
。3)下面請大家進行實驗,仔細觀察,認真記錄。
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你們觀察到的`現(xiàn)象?
。▽W生匯報)
引導學生討論:
1、橫切枝條后,你觀察到了什么現(xiàn)象?(讓學生回答)
橫切后,能夠發(fā)現(xiàn)橫切面上有紅色水點。這是因為將運輸水分的管子割斷后造成的。
2、縱切后,先讓學生匯報看到的是什么?
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植物體內的這種管子叫做“導管”。莖內的這種“導管”與根部、葉部的“導管”是相通的。小結:植物的莖內有“導管”,它起著運輸水分的作用。(4)大家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想象繪制出植物運輸水分的示意圖嗎?
。ㄕ故臼疽鈭D,匯報交流,教師在黑板上繪制一幅圖)
三、自由活動
老師手中有兩幅圖,一幅是環(huán)割前,一幅是環(huán)割后,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讓同學回答)
為什么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
樹皮里有一種運輸養(yǎng)料的細管叫篩管。篩管是自上而下運輸養(yǎng)料的。在樹上選取比較粗的枝條,把樹皮環(huán)割,葉制造的養(yǎng)料就通不過去了,積存在切口的上部,這個地方便會膨大起來。
四、拓展活動
調查了解,對植物實施環(huán)割有哪些益處?
板書設計:
植物的根: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吸收養(yǎng)分植物的莖(莖內有導管)植物的葉
導管:輸送水分根莖葉
篩管:輸送養(yǎng)料葉莖根
植物的莖教案 2
教學目標
1.說出枝芽的主要結構以及枝芽與莖的關系。
2.舉例說出莖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重點、難點)
3.說出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和功能。(重點、難點)
4.知道保護森林和愛護綠色植物的重要意義。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預習本課課文內容。
(2)課前準備實驗——莖的輸導作用。(因為本地區(qū)已進入冬季,該實驗需提前做好準備,即提前l(fā)一2d將冬青或其他木本植物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
(3)查詢書籍、網(wǎng)站、錄像、搜集一些關于莖的輸導作用和年輪等方面的資料。
2.教師準備
(1)帶有不同種類芽的枝條,鋸成小段的三年生的無花果枝條,枝芽的結構和莖的結構掛圖。
(2)準備實驗用具,如放大鏡等。
(3)查詢書籍、網(wǎng)站、錄像、搜集一些有關于莖的輸導作用和年輪等方面的資料。
(4)制作枝芽各部分發(fā)育過程和形成層使莖加粗過程的課件。
教學過程(2課時)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讀第68頁題圖——參天大樹,思考問題:植物要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什么器官到達枝葉的?(莖)這說明莖具有什么功能?(輸導功能)從此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探究過程
(1)枝芽發(fā)育成莖
學生4人一組,自學第68頁課文及圖5—7枝芽的結構示意圖。教師巡回指導。組織討論,通過問題提示,鼓勵與同學合作共同歸納枝芽的基本結構。要提出的問題有,主干和側枝都是由什么發(fā)育而來?芽分為3種,各是什么?枝芽由哪些部分組成,它們將來的發(fā)育情況怎樣?分析枝芽生長點的細胞特點是什么?按照經(jīng)驗它應該是什么組織?
引導學生觀察枝葉展開過程的課件,利用動畫形式表達芽的動態(tài)變化。
小組之間展開競賽,每組提供枝芽的結構和枝條的圖各一幅,請學生將枝芽的各部分結構與發(fā)育成枝條的部分用線相應的聯(lián)起來,計入過程評分。
(二)莖的基本結構
學生四人一組,參照第69頁圖5-8莖的橫切面結構示意圖,觀察三年生無花果枝條的小段。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引導學生討論,共同得出結論。木本植物的莖從外到內由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四部分組成。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顯微鏡下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示意圖,回答問題。
1.樹皮的外側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內側部分是什么?內有什么結構?屬于什么組織?
2.木質部使植物莖很堅硬,內有什么結構?屬于什么組織?
3.位于中央顏色較淺的是髓,其細胞比較大,有什么功能?屬于什么組織?
4.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的結構叫什么?有什么特點?是什么組織?
引導學生觀看課件——木本植物莖不斷加粗的過程,回答。
5.形成層的細胞分裂,向內形成新的木質部,向外產生新的韌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莖怎樣?
6.草本植物莖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樣逐年加粗,我們可以推斷,它沒有什么結構?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自己調查的資料,描述年輪形成的過程,發(fā)表意見,各小組互相補充。
小資料:請你算一算,據(jù)一位老護林員講,一棵松樹要生長30~40年,才能達到直徑12cm,問每年約長多少?(0.3—0.4cm)。談一談自己受到的啟發(fā)和感受,進一步明確保護森林、愛護綠色植物的重要意義。
(三)莖的輸導作用
學生4人一組,參考以下提示,進行第70頁實驗功能——莖的輸導
1.本實驗目的是什么?
2.本實驗器材有哪些?
3.實驗中木本植物枝條如何處理?
4.從莖的橫切面上看到染成紅色的是什么形狀?是莖的哪一部分?其中有什么結構?
5.從莖的縱切面上看到紅色的是什么?
6.葉脈變紅色,說明了什么問題?
7.該實驗得到什么結論?
教師巡回指導,提示觀察部位,切割方向,組織討論,鼓勵與同學合作得出結論。
教師展示帶有瘤狀物的枝條,請有經(jīng)驗的學生介紹瘤狀物形成的過程,分組討論枝條形成瘤狀物的原因,枝條產生瘤狀物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韌皮部的篩管能輸導有機物”。
小故事:明明的小表哥家有一片蘋果園。秋天,他去蘋果園玩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如右圖)蘋果樹干的樹皮上都被切了一刀,這是怎么回事?明明去問小表哥,小表哥說了一席話,明明聽得直點頭,說:“科學種田真重要。 眴栐谏厦娴墓适吕,小表哥怎樣解釋的?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理清思路,枝芽的結構——莖的輸導作用與愛護樹木的感情。
四、作業(yè)
搜集有關植物莖具有支持、貯藏和生殖等功能的資料。
課后反思
本教案力求通過富有吸引力的教學過程,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以達到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主要突出了兩點。
一是通過探究性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教學過程中,穿插實物、圖片、小資料、小故事等等。學生在每個學習單元中,樂此不疲,積極主動地思考、動手,既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過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學生進一步增強了認識自然、愛護森林、保護環(huán)境和科學種田的意識,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植物的莖教案 3
教學目標:
1.觀察多種植物的根和莖,了解它們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莖的實驗,并做出自己的解釋。
教學重點:知道植物根和莖的作用是什么。
教學難點:怎樣用實驗去證明植物根和莖的作用。
教學準備:
師備:多種多樣帶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別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個能夠裝進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試管、水、少量食用油、一個滴管。
生備: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條(上有葉),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兩個紙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養(yǎng)分怎樣進入植物體內、怎樣到達植物身體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內容:
1.引導學生做出解釋。
根從土壤里吸收水和養(yǎng)分,莖把水和養(yǎng)分輸送到植物身體的各部分。
2.了解常見的植物都有根和莖。
3.想辦法用實驗證明根具有吸收水和養(yǎng)分的作用,莖有向葉輸送水的作用。
(1)引導學生提出種種方法。
(2)選擇和教材上的實驗相近的方法,進行具體研究。
選擇什么樣的植物做實驗?
用什么容器裝水容易看到實驗現(xiàn)象?
怎樣知道容器內的水是不是減少了?
怎樣防止容器內的水蒸發(fā)?
。3)設計實驗證明根部吸收的水和養(yǎng)分通過莖輸送到葉上時,可提問:
有什么簡便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看到植物的莖確實具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平時我們看到植物缺水葉子會變蔫,根據(jù)這一點我們能想出什么方法證明植物的莖有輸送水的作用?
教材上用什么方法證明?給實驗用的水染色起什么作用?
4.說說植物的根和莖除了吸收水和養(yǎng)分、輸送水和養(yǎng)分以外,還有什么作用?(還有支撐植物,使它們能更充分地接受陽光照射。)
三、課外拓展:
1、利用課外時間注意觀察。
2、收集和閱讀各種植物的資料,帶少兒植物圖冊一類的書。
植物的莖教案 4
【設計思路】
根據(jù)教材分析發(fā)現(xiàn)本冊教材中《植物的根和莖》這一課主要側重于對植物根和莖的作用的研究,而非對根和莖其它方面如:分類、形態(tài)、功能性的研究。教材以“植物制造養(yǎng)料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養(yǎng)分是怎樣進入植物體內的?”設問為導入,這個問題學生一般都能回答,提出這個問題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學生想辦法證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樣第二部分對于莖的作用,其目的也是引導學生想出一個方法來顯示莖可以把水和養(yǎng)分輸送到葉子和植物的其他它部分。所以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圍繞這兩個實驗來開展。
教學活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證明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
的實驗,實際有兩種不同的證明策略。一種是證明用肯定句陳述的假設,如“土壤中的水分和養(yǎng)料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體內的”,我們稱為“證明法”,一種是證明用否定句陳述的假設,如“土壤中的水分和養(yǎng)料并不是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體內的”,我們稱為“證偽法”。事實上,即便把植物的根切除,植物一樣能靠莖吸收水分。那么植物為什么要依靠根吸收水分呢?應該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們真的.去追問自己,我們將會自行得到答案。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出現(xiàn)的證明方法不是“證偽法”。
2.教學中我們將避免“證偽法”,因為學生的基礎可能不夠,但是如果學生真的出現(xiàn)這樣的假設,老師們一定要注意,不能把這個“皮球”沒收或放在一邊,可以將“皮球”拋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解釋或解決。
3.教學活動中的時間安排可適當調節(jié),有些活動可安排在課外進行。
【教學目標】
1、知道植物依靠根來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
2、知道植物的莖能輸送水分和養(yǎng)料;
3、能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4、能通過小組討論出植物吸收水分的改進方案;
5、能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進行實驗活動;
6、經(jīng)歷對問題不斷深入探究的過程。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根和莖的作用實驗證明
2、教學難點:證明實驗的設計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供小組研究的材料:多種多樣的帶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別是
根部完好的小植物;一個能夠裝進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試管;水;食用油;滴管;剪刀;兩個裝有不同顏色的水杯。
【教學過程】
。ㄒ唬、引入:
1、師問:上堂課我們學習了植物怎樣生存,你們知道了植物是怎樣生存了嗎?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分和養(yǎng)料怎樣進入植物體內、怎樣達到植物身
體的各個部分呢?
引導學生作出解釋——根從土壤里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莖把水分和養(yǎng)料
輸送到植物的各個部分。
2、了解常見的植物都有根和莖。
出示事先準備的多種多樣帶根和莖的植物,讓學生觀察
歸納:常見的植物都有根和莖
。ǘ⒂脤嶒炞C明根具有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
1、師提出研究問題: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嗎?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
2、組織學生討論和提出種種初步的方案;
3、交流和指導:
。1)選擇什么樣的植物做實驗?為什么?
。2)用什么樣的容器裝水能容易的看到實驗的現(xiàn)象?
。3)怎樣知道容器內的水有沒有減少?
。4)怎樣保證試管中的水不散發(fā)(蒸發(fā))到空氣中去?有什么辦法?
。5)你預測試管中的水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4、學生制作實驗裝置,并放置在陽光照射的地方。
5、教師出示已經(jīng)提前做的實驗結果,讓學生得到植物用根吸收水分和養(yǎng)料的結論。
6、交流:根在植物的生長中還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三)、設計莖具有輸送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
1、觀察各種各樣植物的莖的實物或圖片。
2、說說植物的莖有哪些作用?
3、交流:有什么證據(jù)或方法可以證明莖具有輸送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
4、閱讀教材中驗證莖具有輸送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的實驗。
5、小組討論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
6、教師出示實驗裝置,并讓某學生進行操作。
7、預測:植物將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四)、課外拓展
1、利用課外時間進行進一步實驗和觀察。
2、集和閱讀各種植物的資料,帶少兒植物圖冊一類的書,為后續(xù)的學習做準備。
植物的莖教案 5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一個觀察和探究植物根的主要作用的過程;
2.設計出驗證根的吸收作用、莖的輸送作用對比實驗的方法;
3.體驗到植物的根和莖作用的多樣性,形態(tài)的多樣性,初步感受生命的豐富多彩。
【教學準備】
玉米、胡蘿卜、水葫蘆、菜豆的植株;
新鮮完好的小植株、試管;
牽;、玉米、絲瓜、草莓的莖;
帶花小植物、大號燒杯、紅墨水、藍墨水;
食用油、小刀。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養(yǎng)分是怎樣進入植物體內的.呢?
2.學生討論、推測,匯報。
二、根的形態(tài)的觀察
1.觀察玉米、胡蘿卜、水葫蘆、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態(tài)。
2.歸納:植物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但它們都長有根,根的形態(tài)也是多種多樣的。
三、設計實驗,驗證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帶根植株、裝有水的試管兩支、食用油、滴管)
2.為了保證試管中的水不散發(fā)到空氣中,我們需要怎樣做?
3.什么現(xiàn)象能夠說明試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裝置。
5.學生用自己設計的方法延伸到課外觀察驗證。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長中還起什么作用?
四、莖的形態(tài)的觀察
1.土壤中的水和養(yǎng)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樣被輸送到植物的各個部分去的呢?
2.觀察牽;、玉米、絲瓜、草莓的莖。
3.歸納:植物都長有莖,雖然莖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但莖的作用都是一樣的——輸送水和養(yǎng)料。
五、設計實驗,驗證莖的輸送作用
1.能想出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觀察到莖把水輸送到葉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嗎?
2.學生設計觀察方法:
學生設計方法一
學生設計方法二
學生設計方法三
……
3.學生設計驗證性的對比實驗。
4.教師出示事先準備的實驗裝置。
。1)為什么接觸到紅水的植物的葉和花都染成了紅色?
。2)為什么沒有接觸到水的植物的葉和花都蔫了?
5.通過對植物莖的觀察,我們知道莖對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結,延伸
今天,我們想出了哪些方法來觀察和驗證植物的根和莖的作用?關于根和莖的什么問題你還有興趣觀察和研究,準備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和研究?
附:板書設計
植物的莖教案 6
教學目標
1.掌握木本植物(這里指雙子葉植物中的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草本植物(這里指單子葉植物中的草本植物)莖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年輪形成的道理,了解草本莖倒伏的原因及防止倒伏的措施。
2.通過用顯微鏡觀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莖的橫切裝片,進一步鞏固使用顯微鏡的技能和在顯微鏡下識別生物體結構的觀察能力。
3.通過分析“木本莖年輪的形成”,使學生樹立生命物質的發(fā)展變化觀點和內、外因辯證觀點。通過介紹我國科學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貢獻,弘揚他們獻身科學的精神。
重點、難點分析
1.“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重點。因為:
。1)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可作為其它植物莖結構的代表,弄清木本莖的結構,為了解其它植物的莖奠定基礎。
。2)只有掌握了木本莖的結構,才能更好地理解莖的功能和年輪形成的原因。
2.對維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輪概念的理解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
。1)維管束是對莖結構整體而言,是莖的立體結構。它指的是:莖內,由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三部分合起來構成的結構。課本上維管束的圖和莖的橫切裝片,都是一個平面的結構。如何使學生對維管束的理解形成立體概念,教師可參看教參,自制維管束教具加以說明,避免學生對維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輪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莖的形成層在外界環(huán)境條件影響下進行周期性活動的結果。學生能夠理解年輪是植物的生長線,但容易把年輪的概念與年輪線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誤差。為了避免這種誤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掛圖、模型或自畫板圖配合相應的文字進行說明。準確地把握年輪的概念及年輪線的概念。
3.組織學生觀察木本植物莖和草本植物莖結構的橫切、縱切裝片,也是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學生對莖結構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書本和教師的掛圖上,從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莖結構在認識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個“重新認識”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中,要耐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把觀察到的結構特點與教科書中的掛圖相結合,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第一課時:
1.關于引言:教師可以以復習提問的形式,從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引出莖的功能,從而導出莖的結構。也可以準備好一些種類的植物莖(2~3年生),直接提問學生:①莖是怎么發(fā)育而成的?②莖有什么作用,為什么會有這些作用?③莖的結構又是怎樣的?在學生回答這些問題的基礎上,說明不同的植物,莖的形態(tài)雖不一樣,但其基本功能卻是相同的。有支持植物體、輸導營養(yǎng)及繁殖的作用。莖的這些功能與它的結構密切相關。莖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莖的結構進行研究。
2.關于“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的教學,應采取實驗與教學同步的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學生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好一些植物的莖,有草本植物的莖(小麥、玉米),也有木本植物的莖(椴樹、楊樹、柳樹)。首先用準備好的材料,使學生明確木本莖和草本莖的區(qū)別(概念)。然后再以木本莖為例進行研究。研究的方法可采取:
。1)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按步進行。首先發(fā)給每位學生一小段(約5cm)椴樹莖,讓學生動手剝一剝莖的外皮,這一層是很容易剝掉的。再引導學生往里剝就不那么容易了,很硬。然后讓學生用刀片或豎刀把莖橫切,觀察莖橫切面的結構,并用解剖針扎一扎莖橫斷面,哪部分硬,哪部分疏松。
在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后,教師可以提問:①莖的結構可以分成幾部分?②最硬的結構在哪,最軟的結構在哪?③為什么會這樣?并組織學生討論。
然后根據(jù)討論的結果,教師對不清楚的問題或不易觀察的結構進行補充講解。如:關于樹皮,它的結構實際上是很復雜的。韌皮部是樹皮中的重要結構,它主要是由篩管和韌皮纖維組成的。教師可以用掛圖或投影片說明篩管的結構,也可以自制篩管模型或畫板圖進行講解。強調篩管是由許多管狀的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的。這些細胞中含有細胞核和細胞質。上下連接的兩個細胞結合處叫篩板,上有許多小孔叫篩孔。篩管細胞之間靠篩孔進行物質傳遞,篩管是運輸有機物的通道。關于韌皮纖維,可參看教材。關于木質部,可以與韌皮部進行對比講解。導管的結構可以復習提問,由學生自己說明。木纖維的結構和功能可對比韌皮纖維,強調木纖維的堅硬、無彈性、強大支持力的特點。不同的植物莖中的木纖維和韌皮纖維的數(shù)目是不一樣的。如亞麻莖中的韌皮纖維很豐富,可以用來編織亞麻布和帆布,很結實。紅松的木材質地優(yōu)良,耐腐蝕力較強,是建筑、車輛、造船、家具的上等優(yōu)質用材。
在講解形成層的.結構和功能時,教師可以這樣設問:木本植物的莖逐年生長、加粗,所以莖中肯定有些細胞具有產生新細胞的能力,那么這些細胞在哪里呢?學生可能回答不準確或不知如何回答,教師需進一步提示:具有分裂能力的細胞屬于什么組織?這種組織細胞具有什么特點?經(jīng)過提示,學生會想起來,分生組織的細胞特點,這樣就可以在圖中找到形成層的位置了。形成層的位置決定了它能不斷地向外分裂產生新的韌皮部,向內分裂產生新的木質部,使莖逐年加粗。
在學生掌握了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后,教師給出維管束的概念,并組織學生討論:本植物的莖維管束呈什么狀態(tài)。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用自制教具或模型說明維管束呈筒狀。
最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椴樹莖(或其它木本莖)的橫切片,幫助學生在鏡下識別莖各部分的結構特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果有顯微投影儀最好把椴樹莖永久橫切片投放到大屏幕上,引導學生認識真實的結構,并能根據(jù)這些特點判斷相應的結構和位置。如判斷篩管,就可以從找篩孔入手;判斷髓的位置,可以從細胞特點入手:細胞體積大、壁薄、排列疏松(營養(yǎng)組織的特點)。也可以找碗口大小的一段木頭(細點也可以)橫鋸開,縱鋸一半如圖所示,示意莖橫、縱結構,并且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莖結構的立體認識和記憶。
。2)在教師的設計下,學生發(fā)揮主動性。
課前把實驗材料和用具都發(fā)給學生,課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權和想象力,讓他們想方設法把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弄清楚。課本可以做為參考依據(jù),教師可以作為他們中的一員,幫助出主意、想辦法,并把握住學生的思路,使之朝著正確的方面進行。
當然,對學生自己不能搞清楚的結構或不易發(fā)現(xiàn)的問題,教師也要進行說明、解釋和講解。但要注意,學生已經(jīng)搞懂的內容,教師就沒有必要再重復了。
這種教學方式的好處是:①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他們可以不受故有框框的限制,想方設法觀察到莖的結構就可以。②經(jīng)過學生自己“動腦”的操作,會更深一步地加強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三、第二課時:
1.第二課時開始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上節(jié)課研究和討論的問題,如木本莖的結構中維管束的作用?在莖的結構中有幾種組織、名稱?莖為什么能夠長粗?形成層的活動一年四季是否都一樣?在學生回答這些問題時,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并為引出新課內容奠定基礎。
2.新課引言:在完成上述過程后,教師可以指著三年生木本植物莖橫切圖或投影片問學生:“這是幾年生植物莖橫切圖?”(如果沒有掛圖和教具可看書上彩圖八或尋找木菜墩)學生一般能夠答對是三年生的。追問為什么?也能提到“年輪”,當再問什么是年輪,年輪是如何形成的?一般就很難說對或說準了,需要教師進一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3.關于“年輪的概念與形成的原因”的教學過程,開始可組織學生討論有關形成層的活動情況,用實物(木菜墩)或掛圖、模型引導學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年輪的概念。同時要強調指出:年輪與年輪線不是一回事。年輪是木本植物莖橫切面上的同心輪紋。每一個同心輪紋是木本莖在一年中形成的木質部。因為形成層的活動受季候的影響,春夏季所生木質部色淡而寬厚,細胞大,壁薄,稱春材(早材);夏末至秋季所生木質部則色深而狹窄,細胞小,壁厚,稱秋材(晚材)。當年春材與秋材逐漸過渡,組成一輪,而春材與次年秋材之間,界線明顯,出現(xiàn)輪紋。年輪線只指春材與次年秋材之間的分明界線。根據(jù)樹干基部的年輪數(shù),可推測樹木年齡。
可以告訴學生,年輪的寬度易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每因氣候、蟲害或其他因素一年內可產生若干假年輪。熱帶喬木常終年生長,多不具明顯的年輪。
4.關于“草本植物莖的結構”的教學,可采取與木本植物莖結構對比的方式進行,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具體過程:先讓學生觀察草本植物莖的結構(圖片、莖橫切片、實物),認清莖的各部分細胞特點和結構名稱。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對比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和草本植物莖的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①草本植物的莖為何不能無限加粗呢?②為何多數(shù)草本植物長不高呢?以便能更好地加強學生對草本植物莖結構的理解。同時可以補充說明:草本植物莖中的機械組織,除了有支持作用外,還有一定的柔韌性。如有的農村利用玉米秸編織成美麗的工藝品,給農民帶來豐厚的收益。在農業(yè)生產方面,我國農業(yè)科學家很早就開始研究、培育優(yōu)良的抗倒伏品種,避免由于機械組織的不發(fā)達,造成的糧食減產。實踐證明,一般小麥的株高在80~85cm最為合適,過矮也不利于小麥的生長和結穗。有時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還需施加一些矮壯素(多效唑),促進莖干的粗壯。最后,可讓學生整理出木本植物莖和草本植物莖在結構上的異同對照表,便于學生記憶。
植物的莖教案 7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環(huán)剝枝條形成樹瘤的現(xiàn)象,知道植物體以木質部的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以韌皮部的篩管運輸有機物。
2、通過對莖的輸導作用的分析,了解保護樹皮的意義及莖具有貯藏有機物的作用。
實驗目標
1、通過設計莖的輸導作用的實驗,培養(yǎng)科學的實驗及正確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實驗或觀察基礎上,通過討論或分析得出適當?shù)慕Y論并加以表述,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植物體的木質部和韌皮部的結構與物質運輸功能相適應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植物體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從而接受辯證唯物主義。
2、通過討論“莖的輸導作用”,引導學生懂得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美化、保護環(huán)境的思想教育。
教材分析
1、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是通過對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分析,得出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路;而有機物是通過篩管輸導的科學結論。
(1)通過上節(jié)的教學,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莖的`木質部中的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道;莖的韌皮部中的篩管是輸導有機物的通道。
(2)通過探究實驗,學生會根據(jù)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和自己的"親眼所見",經(jīng)過整理、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即莖里的導管能夠把從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向上運輸?shù)街参矬w全身,莖里的篩管能夠把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shù)街参锔鞑俊?/p>
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分析和綜合能力的表現(xiàn);也可以看作是對教學效果的檢驗。
2、講述環(huán)割枝條上方形成的"瘤狀物"是本節(jié)教學的一個難點。瘤狀物的形成,實際上是比較復雜的過程。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用講得過細,要求學生明白是由于有機物的運輸受到阻礙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議
1、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的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完成,上課時將實驗裝置或處理材料帶到實驗室,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介紹。由于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師要自備紅墨水在莖中運輸?shù)膶嶒灲Y果及樹瘤標本,以便上課時分發(fā)給學生觀察,最好能做到每組或每桌一份。
2、觀察紅墨水在莖和葉中的運輸時,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后,分析得出的結論有兩點;一是莖的木質部被染紅,不宜說成導管被染紅;二是水分運輸?shù)姆较蚝筒课,即向上運輸至葉。紅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質,突出水的運輸方向、途徑和部位,無機鹽一點即通。
3、樹瘤形成的原因很復雜,其結構基礎是木栓形成層的形成及其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物質基礎是由于有機養(yǎng)料運輸途徑的割斷使有機養(yǎng)料積累。教學時只要讓學生明確切口上部膨脹起來與有機養(yǎng)料的積累有關,并領悟到韌皮部(樹皮部分)運輸有機養(yǎng)料即可。
從樹皮對運輸有機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明白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祖國的思想教育。
植物的莖教案 8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感知植物具有輸送水份的作用。
2.愿意動手操作尋找植物的莖。
3.樂意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自己的認識。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經(jīng)驗準備:提前兩三天在自然角做莖輸水作用的實驗,將芹菜、大白菜的跟放入紅色顏料水中,讓幼兒每天定時觀察,每組一份。
2.物質準備:若干顆白菜、芹菜。若干把粗了刻刀,每人一張記錄單。
活動過程:
一、教師引導幼兒認識植物的莖。
1.教師出示芹菜、大白菜:它們的莖在那里?誰能找到他們呢?(鼓勵幼兒大膽動手操作,尋找植物的.莖)
教師:你是怎么找到它的莖的?
2.教師引導幼兒比一比誰找到的植物的莖最長,并請幼兒互相比較,讓幼兒感受它們長得是否一樣。
二、引導幼兒通過觀察來感知莖的作用。
教師:植物的莖有什么作用呢?(鼓勵幼兒猜想)
教師:為什么這顆大白菜會變紅呢?教師引導幼兒用塑料刀片將大白菜和放在紅色顏料水中大白菜分別橫切開,觀察它們內部有怎樣的變化,一次進一步感知莖的作用。
三、教師引導幼兒將觀察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小百科:莖是植物體中軸部分。呈直立或匍匐狀態(tài),莖上生有分枝,分枝頂端具有分生細胞,進行頂端生長。莖一般分化成短的節(jié)和長的節(jié)間兩部分。
植物的莖教案 9
一、課程標準:
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jù);尊重事實,對收集到的證據(jù)能做好原始記錄,并注意保留且不隨便涂改原始數(shù)據(jù);能對收集到的證據(jù)用文字、圖表等方式來呈現(xiàn);能根據(jù)需要,從更多渠道查閱有關資料。
2.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氣、營養(yǎng)和生活空間。
3.了解一些影響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如:陽光、水分、空氣、溫度等。
4.學習有毅力,愿意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
二、教學目的: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多種植物的根和莖進行觀察,比較根和莖的不用之處。
2.能設計實驗來證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科學知識:
1.認識根和莖的形態(tài)。
2.知道根和莖的作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待科學學習要采取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
2.愿意通過觀察、收集證據(jù)來探究科學的奧秘。
三、學習成果:
預計學生能夠:
1.區(qū)別不用形態(tài)的莖。
2.區(qū)別不用形態(tài)的根。
3.觀察莖的運輸作用。
4.設計并實驗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學習成果評價
(一)概念發(fā)展
1.不能區(qū)別不同形態(tài)的莖,根。
2.能區(qū)別不用形態(tài)的莖,不用形態(tài)的根。
3.能認識根、莖的作用。
(二)探究能力:
1.對待科學學習能采取想辦法解決的態(tài)度。
2.能夠對多種植物的根和莖進行觀察,比較根和莖的不用之處。
3.能設計實驗來證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五、教學材料:一株有根、莖、葉的植物、瓶子、紅墨水、菠菜、仙人掌
六、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互動性質師生互動的目的教學反饋
集中話題直接揭題
板書課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探索和調查植物的根相同嗎?
組織學生小組內將帶來的各種植物的根擺在一起進行比較。
有哪些不同?將植物的根畫下來,不同的地方用彩筆畫出來。
全班交流、比較。
為什么植物的根會有這樣的區(qū)別呢?想一想
聽學生猜測。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
植物的莖相同嗎?
引導學生交流各種形態(tài)的莖。
莖有什么作用?
學生猜測、設計實驗區(qū)分直根和須根。
認識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回顧和解釋1.以上都是猜測,都沒有經(jīng)過事實驗證的,我們必須都要——?
(做實驗)
2.布置實驗要求、觀察任務。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jù)進行證明。尊重事實。
植物的莖教案 10
教學目標
1.了解芽的種類,理解葉芽的結構及葉芽發(fā)育。理解頂芽發(fā)育與側芽發(fā)育的關系。
2.通過指導學生觀察葉芽的結構,培養(yǎng)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分析“頂芽發(fā)育與側芽發(fā)育的關系”,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重點、難點分析
1.“葉芽的結構”是本節(jié)的重點知識。因為:植物的生長、發(fā)育與葉芽的結構息息相關,葉芽的結構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實際上,葉芽就是尚未展開的枝條(枝條:長有葉和芽的莖)。也就是說,莖是由葉芽發(fā)育的。只有弄清葉芽的結構,才能更好地理解莖與芽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為后續(xù)知識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礎。
2.“葉芽的發(fā)育”是本節(jié)的難點知識。因為:葉芽的發(fā)育過程是一個相對緩慢的,動態(tài)的、變化的過程。伴隨著葉芽的發(fā)育,新的枝條逐漸形成。由于時間和空間的原因,會造成一些學生理解上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設法利用一些手段(錄像、教具、動畫等),克服時空帶來的障礙幫助學生理解葉芽的發(fā)育過程與莖形成的關系,從而突破難點。
3.“頂芽發(fā)育與側芽發(fā)育的關系”也是本節(jié)的一個難點知識。因為:對初一學生而言,植物體內的生長素以及生長素的濃度、作用機理,這些知識都是比較抽象而陌生的,從學生的知識基礎看,理解這些知識是有一定的困難的。教師要針對書中的內容,深入淺出地講明頂芽對側芽抑制,產生頂端優(yōu)勢現(xiàn)象及去掉頂芽能使側芽生長、發(fā)育的道理就可以了。
4.組織學生做“觀察葉芽的結構”實驗也是本節(jié)的難點內容。因為:
。1)學生經(jīng)常掌握不好雙面刀片的拿法,弄不好會把手劃破。教師課前應把刀片的一側用膠布包好,并告訴學生刀片的正確拿法,避免劃傷手指。
。2)用刀片縱向剖開葉芽時,學生會出現(xiàn)“剖偏”現(xiàn)象,從而影響對葉芽的觀察效果。教師除了做好示范外,可以多備幾個葉芽,讓學生多做幾次,從中挑選出最完整的葉芽縱剖面。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關于本節(jié)課的引言,教師可以根據(jù)前面已經(jīng)講過的知識,復習提問:植物體的根和葉各有什么功能。由此引出,營養(yǎng)物質的運輸是由莖完成的。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植物體的莖是怎樣產生的?啟發(fā)學生得出:莖是由芽發(fā)育而成的。
2.“芽的種類”的教學,課前可準備一些枝條(楊樹)、掛圖或投影片,告訴學生芽有許多種類,分類的標準不一樣,名稱也不一樣?梢越M織學生討論芽分類的標準和名稱的確定。一般學生能夠提到書上的兩種分類標準,教師可稍加擴充,如楊樹等植物的芽外有些鱗片保護著,這種芽又叫做鱗芽,沒有鱗片的芽又叫做裸芽。以此說明芽的名稱的多樣性。教師可提示學生:頂芽有可能是葉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也可能是花芽,但發(fā)育成枝條的芽,應該是葉芽或混合芽。
3.“葉芽的結構”的教學,應采取實驗與教學同步的方法,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一些基本的技能。
為了便于學生觀察葉芽的縱切面,教師可以用元白菜心,制作成“葉芽縱剖教具”,用來表明葉芽各部分的結構和名稱;用模型或動畫投影片說明葉芽發(fā)育的過程,也可用伸縮教鞭示意葉芽伸展情況;有條件的也可給學生放錄像片,進一步展示葉芽的生長、發(fā)育的全過程。明確葉芽就是枝條的雛型,其中孕育著莖的結構,莖是由芽發(fā)育的。
為了檢查學生掌握的程度,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葉芽的結構圖,請學生填出圖注和各部分發(fā)育的結構名稱。順著思路,可問學生:①如果把葉芽的生長點去掉,葉芽會怎樣?②葉芽的各部分是不是都不能生長了?③側芽的發(fā)育與頂芽的發(fā)育有沒有關系?在學生回答這些問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側芽發(fā)育和頂芽發(fā)育的關系問題。
4.關于“側芽發(fā)育和頂芽發(fā)育”的教學,可以順著上述思路,首先引導學生討論植物的`側芽發(fā)育與頂芽發(fā)育是否有關系。然后用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例子,并配上圖片或投影片等,說明頂芽生長抑制側芽發(fā)育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向日葵、松樹、楊樹等)。最后再解釋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xiàn)象。植物體內產生的生長素可以促進植物生長,它主要分布于生長旺盛的地方。為什么頂芽生長會使側芽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呢?在解釋這一現(xiàn)象時,要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知識水平,不要把高中的知識,搬到這里來講,只要按照書本的內容,用最簡明的語言,講清生長素的作用和頂端優(yōu)勢現(xiàn)象產生的道理就可以。在講解過程中,一定要說明:生長素多集中在頂芽等生長旺盛的部位,并能往下運輸。在含量微少時會促進植物生長,含量稍多就會抑制植物生長。一般情況下頂芽生長素含量少生長快,側芽生長素多生長慢或停滯。當頂芽去掉后,生長素往下運輸?shù)牧繙p少了,側芽處生長素含量降低,頂芽對側芽的抑制解除,側芽開始生長,并能發(fā)育成側枝。側枝上也有頂芽,同樣的道理會抑制側枝上的側芽發(fā)育,以此類推。為了使學生能理解這一作用機理,講解時可配合使用自制投影片、板圖。講解后還可以播放有關的動畫片、錄像片,使學生加深對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本節(jié)最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用多媒體手段播放一些影片或資料,說明頂端優(yōu)勢和整枝摘心在農業(yè)實踐中和植物栽培中的廣泛利用。也可以用學生熟悉的材料進行說明,使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不同的植物根據(jù)需要的不同,可以維持頂端優(yōu)勢(向日葵、黃麻、松柏科植物),也可以摘心整枝,促進側芽的大量發(fā)育,以便獲得更多的花芽和果實(棉花、番茄)。
教師小結:植物的莖是由芽發(fā)育的。莖是植物體內不可缺少的結構。莖能輸導營養(yǎng)物質,還有支持、貯藏、繁殖等功能。莖之所以有這些功能是與莖的結構有關。為下節(jié)課的內容可稍做鋪墊。
小資料
1.芽的類型:
在植物學上,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將芽分成以下的類型:
2.莖的形態(tài):
莖是植物地上部分的骨干,其上著生葉、花和果實。莖可分為節(jié)和節(jié)間兩部分。
大多數(shù)植物的莖是圓柱形,這種形狀最適宜于擔負支持、輸導和貯藏的功能。有些植物莖內的厚角組織比較集中,向外突出成棱形,如莎草科植物的莖呈三棱形;唇形科植物的莖呈四棱形;芹菜的莖為多棱形。另外,仙人掌科植物的莖為扁圓形或多角柱形。莖經(jīng)常為實心的,但有的莖是中空的(如葫蘆科、傘形科、菊科、禾本科的一些植物)。
植物的莖教案 11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莖在不同生長階段外部形態(tài)不同,不同時期的莖生長速度不同;植物的莖具有支撐植物及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研究植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鳳仙花植物莖的生長變化和植物莖的作用。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生長四周的鳳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課件。
學生準備:三周前鳳仙花生長記錄單。
四、教學過程:
(一)整理有關莖的觀察記錄
1、(活動引入)我們已經(jīng)知道:植物的根能從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礦物質,綠色植物的葉可以制造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那么,植物的莖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們先來看一看,在鳳仙花植物生長的過程中,莖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2、(活動指導)
、賻ьI學生整理幼芽出土以來,有關莖生長變化的觀察記錄。重點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鳳仙花莖的顏色、硬度和高度。
、诶螟P仙花植株的高度變化的數(shù)據(jù),畫出鳳仙花植株高度變化統(tǒng)計圖(學生在教P12頁上畫)。學生畫好后,教師講述柱狀統(tǒng)計圖。柱狀統(tǒng)計圖是科學研究中處理數(shù)據(jù)常用的方法。
③指導學生分析柱狀統(tǒng)計圖,引領學生根據(jù)柱狀統(tǒng)計圖預測未來幾周的時間里鳳仙花植株高度將如何變化?
。ǘ┲参锴o的作用
1、師:植物的莖總是把根和葉連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莖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莖內是什么樣的,能承擔這樣一些功能呢?將你的想法記錄下來。
2、①引導學生根據(jù)前面學習的根和葉的作用,思考莖的作用的問題。
、谝I學生想辦法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垡I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莖有什么作用?);對問題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設(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設計實驗(運輸水分的實驗);實驗驗證(通過實驗驗證收集信息);
得出結論(莖有運輸水分和養(yǎng)料的作用)。
3、學生觀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課件。
4、教師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ㄈ┨嵝褜W生注意
1、提醒學生繼續(xù)觀察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做好觀察記錄。
2、引導學生關注鳳仙花開花前的征兆。
(四)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繼續(xù)觀察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做好觀察記錄
植物的莖教案 12
學習目標
1、科學概念:知道鳳仙花的莖和葉的外形特點,了解植物莖和葉的形態(tài)的多樣性。
2、過程與方法: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和借助簡單的工具從多方面觀察鳳仙花的莖和葉。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觀察植物的興趣。
教材分析
《莖和葉》是教科版四年級下冊新教材“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第4課。
教學重點
知道鳳仙花的莖和葉的外形特點。
教學難點
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和借助簡單的工具從多方面觀察鳳仙花的根、莖、葉。
實驗器材
所用軟件:快剪輯、格式工廠、傲軟錄屏、PPT
教與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情境體驗
聚焦破土而出的`鳳仙花,莖越長越高,葉也越來越多。莖和葉對植物生存分別有什么作用呢?
環(huán)節(jié)二探究過程
一、從小組成員栽培的鳳仙花中選擇生長狀況最好的一株,觀察它的形態(tài)特征。
1、測量鳳仙花植株的高度。
2、數(shù)一數(shù)一株風仙花上葉片的數(shù)量。
3、從不同角度觀察鳳仙花葉在莖上的分布情況。
4、畫出鳳仙花葉在莖上分布的樣子。
我看到的鳳仙花
1、從側面看 從上面看
2、推測莖和葉分別有什么作用。
3、想辦法證明我們的想法是否正確。
二、莖的運輸作用
1、取一段鳳仙花的莖和裝有紅色水的杯子。
2、將鳳仙花的莖放入杯中。
3、觀察鳳仙花莖的變化。
將鳳仙花的莖縱切開,觀察莖的縱切面。再將鳳仙花的莖橫切開,觀察莖的橫切面。
三、葉吸收陽光及蒸騰水分的作用
1、在鳳仙花植株上選一片葉子,將這片葉子用黑色紙遮住,使它見不到陽光。3天后,觀察被遮住光的這片葉子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2、選擇一種葉片較大的植物,在葉子上套上一個干燥的塑料袋,觀察塑料袋內壁上有什么變化。
環(huán)節(jié)三分析討論
研討:
1、植物的葉子平展且在莖上交叉生長有什么好處?
2、植物莖、葉對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
3、根據(jù)植物根、莖、葉的特征,推測適合植物生活的環(huán)境。
拓展收集更多奇特的莖和葉的圖片,了解這些植物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
思考:
莖和葉對植物生存分別有什么作用呢?
破土而出的鳳仙花,莖越長越高,葉也越來越多。
植物的莖教案 13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觀察根的兩種不同形態(tài)類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描述。
2、實驗時懂得運用一定的方式能使實驗現(xiàn)象更加明顯,更有利于觀察。
3、培養(yǎng)學生制定、完善實驗方案的能力,能做植物根吸收水和莖運輸水的實驗,并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探究植物奧秘的科學興趣。
2、認真的進行實驗,學會細致的觀察,促進認真、細致、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的形成。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認識直根和須根。
2、知道植物用根吸取生長需要的水分。
3、知道植物的莖有輸送水分的作用。
教師準備
1、用錐形瓶、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棉花、植物油組裝“根有吸水作用”的實驗裝置。
2、分組:把芹菜或常見植物的嫩枝下部浸在裝有紅水的容器中。(以上準備需提前一天,保證課堂上有可供觀察的材料。)
3、實驗器材:刀片、放大鏡,一顆盆栽植物——鳳仙花,提前1~2小時澆足水。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小朋友,我這里有一截植物,你們猜猜是什么?這是我近段精心培養(yǎng)的芹菜寶寶,你們看它是什么顏色的,我呀,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粉紅女郎,你們知道綠綠的芹菜是如何變成粉紅女郎的嗎?
為了弄清楚這個秘密,讓我們從觀察植物的根開始吧!
二、活動——觀察植物的根
1、(出示兩種不同植物,豆苗、蔥)老師這兒有兩種植物,請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學生仔細觀察。
3、提問:這些根的形態(tài)有什么不同?(認識直根和須根)
三、活動——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嗎
1、我們認識了根的種類,你們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嗎?(學生猜測)
2、提出問題: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嗎?
3、設計實驗證明根能吸水。
4、交流、完善實驗方案。
5、組裝實驗裝置。
6、教師出示預先組裝的裝置,觀察結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樣運輸水
1、引發(fā)矛盾:根吸上來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內,根怎么沒脹大,水到哪去了?
2、學生猜測。
3、教師出示提前2個小時澆水的盆栽植物,觀察莖的截面有什么現(xiàn)象?
4、設計實驗:
5、交流、完善設計方案。
6、教師出示紅芹菜,指導學生觀察:(學會橫切、縱切)認識導管,明白植物莖能運輸水。
五、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探究驗證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莖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植物的莖教案】相關文章:
植物莖的輸導功能教案03-07
莖對營養(yǎng)物質的運輸和貯藏教案02-21
芹菜葉與莖的營養(yǎng)價值比較09-25
植物的生長教案03-27
《植物的睡眠》的教案02-25
《植物細胞》教案03-07
關于植物的教案03-10
《植物的睡眠》教案03-15
中班教案植物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