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選)科學教案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科學概念
綜合運用觀察礦物顏色和條痕、檢測礦物硬度、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查找資料等方法,研究不知名的礦物,并寫出特征卡片。
過程與方法
運用一些礦物光澤、硬度、條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并綜合所學方法開展應用性觀察研究鑒別身邊的礦物,讓孩子在認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發(fā)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活動中樂于與他人合作交流,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tài)度。
發(fā)展對探究礦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能用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并鑒別礦物。
教學難點:能對觀察的礦物進行鑒別。
教學準備:放大鏡、小刀、瓷磚、不知名的.礦物(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觀察和描述巖石的一些方法,現在讓我們來研究一塊自己身邊的礦物吧?
二、探究過程
1、它們是什么礦物
、傺芯康V物的方法
A、說一說,你學習了哪些觀察和描述巖石、礦物的方法?
B、學生交流匯報。(用觀察礦物顏色和條痕、檢測礦物硬度、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等方法。)
C、我們需要哪些工具幫助研究?(生:放大鏡、小刀……)
、谘芯课覀兊牡V物
A、猜測:打開盒子,你知道它們分別是什么礦物?
B、學生猜測
C、要想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應該怎樣做?(小組討論)
D、學生發(fā)表意見:借助工具觀察;查找資料識別;收集礦物的特征等。
E、投影圖片,師介紹地質學家鑒別礦物的方法。
F、運用前面所講的方法研究礦物。
G、交流匯報
你發(fā)現了礦物有多少特點?
你怎么去描述這些特征呢?
小組活動:互相描述,評一評。
、蹫榈V物做份“簡歷”。
2、確定“身份”
、匍喿x單元資料庫的《礦物特征卡》
、趯φ铡兜V物特征卡》鑒別它們分別屬于什么礦物。說說我們是根據它們的哪些性質做出判斷的?
③交流反饋
3、猜猜它是“誰”
請一學生描述礦物,其他人猜。
4、舉例說一說
選擇兩種礦物或巖石,詳細了解利用它們的不同特性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三、課外延伸
做一個巖石展示盒
你想做個怎么樣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激發(fā)幼兒探究欲望,感知空氣是無處不在的,鞏固幼兒的科學意識。
2、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3、引導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利用不同的.物體去尋找空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激發(fā)幼兒探究欲望,感知空氣是無處不在的,鞏固幼兒的科學意識。
2、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3、引導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利用不同的物體去尋找空氣,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活動重點:
引導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利用不同的物體去尋找空氣,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活動難點:
激發(fā)幼兒探究欲望,感知空氣是無處不在的,鞏固幼兒的科學意識。
活動準備:
科學區(qū):氣球、扇子、吸管、空塑料袋等材料
手工區(qū):折紙炮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激發(fā)幼兒活動的興趣。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看不見,摸不著,人和動物都需要它的是什么嗎?”空氣是怎樣的呢?在哪里呢?
2、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3、教師小結: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無處不在,現在老師就請小朋友用各種各樣的材料去尋找空氣。
二、教師介紹區(qū)角操作材料。
科學區(qū):這里有許多氣球、扇子、吸管、空塑料袋等材料,請小朋友用這些物品去尋找空氣。
手工區(qū):這里有許多長方形的紙,小朋友可以在這里折出紙炮,然后甩甩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讓紙炮發(fā)出“嘭”的響聲。
三、幼兒自主選擇區(qū)角進行游戲。
教師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鼓勵性格內向的小朋友積極地參與游戲。
四、活動結束。
1、活動結束,收拾操作材料。
2、老師小結活動情況。
科學教案 篇3
導學目標:
1、對“魔力”小針出現現象的原因進行猜想。
2、能動手制作指南針,在實驗中觀察現象,猜想其原因。
3、培養(yǎng)學生喜歡大膽想象、相互合作的科學態(tài)度;了解指南針的發(fā)展史,培養(yǎng)愛國情感。
導學重點:對“魔力”小針出現現象的原因進行猜想
導學難點:能動手制作指南針,在實驗中觀察現象,猜想其原因
教具準備:磁鐵 縫衣針(或大頭針) 支架 細線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引目標
1、出示縫衣針與曲別針,師問:同學們,你們能用針吸起曲別針嗎?(試試看、不能)
2、師:老師能,你們相信嗎?
。ㄑ菔,用磁鐵摩擦針,吸起曲別針)怎么樣,老師能讓小針吸住曲別針吧。
3、師:其實老師是有秘密的',現在老師就把秘密告訴你們,你們按照老師要求自己動手,就能制作“魔力”小針,你們想試試嗎?
4、板書課題:神奇的小針
二、活動1制作“魔力”小針
。ǎ保⿲嶒炗镁邷蕚洌嚎p衣針、具有較強磁力的磁鐵、曲別針。
(2)溫馨提示:把縫衣針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較強的磁鐵慢慢從縫衣針的一端劃向另一端,至少劃20次,注意磁鐵不要來回摩擦,應始終按一定的方向摩擦,同時還要小心別扎手。
。4)同學們開始做實驗,實驗結束后,把實驗結果告訴老師或同學。(自己制作的“魔力”小針能吸引曲別針。)
三、研究“魔力”小針
1、活動2
師:用細線把摩擦過的小針水平懸起,使它輕輕轉動。待其靜止后:
同學們再看看小針,記住它所指的方向。幾次轉動小針,待其靜止后:你們發(fā)現了什么?
生:把自己發(fā)現的現象寫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2、活動3
把你們做好的“魔力”小針放在泡沫塑料板上,然后放在水面上,輕輕轉動泡沫塑料板。
(靜止后)小針所指的方向是什么?把自己發(fā)現的現象寫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3活動 4
拿你的“魔力”小針和其他同學一起玩一玩,看看你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四、猜想與交流
1、我們發(fā)現“小魔針”具有哪些“魔力”? 能對“魔力”產生的原因做出猜想或解釋嗎?
生 :猜想(根據記錄下來的情況)
2、各小組匯報。
我敢于猜想,對 原因的猜想是:
五、拓展:看書28面的“指南針的家史”
六、作業(yè):先看視頻,自己再動手做一個指南針。
科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滑輪,知道滑輪的作用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guī)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滑輪二個、鐵梁臺、細繩、鉤碼、測力計。
演示材料:同分組材料一套,大滑輪一個、粗麻繩二根(組裝動滑輪、拔河用)。掛圖或幻燈片三張(旗桿上定滑輪圖;吊車上定滑輪、動滑輪圖;滑輪組示意圖)。
三、教學過程
。ㄒ唬┙虒W引入
談話:你知道旗桿上有個什么裝置,能幫我們比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的構造及種類(學生自學課本)
。1)講解:安裝在旗桿頂上的這種邊緣有槽,能圍繞軸轉動的輪子叫滑輪。(出示滑輪,講解)
滑輪也是一種簡單機械。(板書課題)
滑輪有二種。(出示滑輪組示意圖)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輪叫定滑輪。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繩子拉著,與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2)提問,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滑輪?
(3)學生辨別課本P99頁,哪一幅圖是動滑輪,哪一幅圖是定滑輪?
。4)學生動手組裝定滑輪、動滑輪?
2.指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作用
。1)討論:你認為旗桿頂上的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實驗1(定滑輪不省力)。
①演示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方法。
、趯W生演示實驗。
、蹖W生匯報實驗結果。
、苡懻摚赫f明什么?(說明不省力,也不費力。)
(3)討論。
談話:既然定滑輪沒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桿頂上安裝它必然會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分組討論后匯報)
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的實驗和討論,我們知道定滑輪雖然沒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變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導學生認識動滑輪的作用
。1)討論:動滑輪有什么作用?(教師希望學生能提出動滑輪工作不方便,動滑輪能省力)
。2)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討論)(游戲:竹竿游戲)。課本P100小游戲
游戲后教師質疑:這是為什么呢?
。3)實驗2(動滑輪省力)。
①分組測量提起一個鉤碼和一個滑輪時所用的.力。
測量后學生匯報,教師板書記錄下來。
、诜纸M實驗。(要求學生獨立組裝獨立操作。)
③匯報實驗結果,教師板書記錄。
④討論:通過以上研究你認為動滑輪有哪些作用?(動滑輪有省力的作用)
教師強調:彈簧稱的示數應該等于鉤碼與滑輪重量的一半。
4.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組的作用
(1)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填出課本P98結論)。
(2)探究題:小明是二年級的學生,家(二樓)里裝修時,叔叔們從樓上、樓下不停的運料,非常的麻煩,而且還影響樓上鄰居們。小明突發(fā)奇想,能不能設計一個裝置,使叔叔們直接在樓下向上把料運進屋里。在老師的幫助下他成功了,他設計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裝置。
同學們,你知道小明設計了一個什么裝置呢?開啟你的智慧之門,你也來設計一下吧!
。3)教師小結:把定滑輪及動滑輪組合起來使用的裝置叫滑輪組;喗M就可以發(fā)揮定滑輪和動滑輪各自的優(yōu)點。
。ㄈ╈柟
提問:吊車上都用了哪種滑輪?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車圖)
(四)布置作業(yè)
觀察你的周圍哪些地方應用了滑輪?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理論指導:
1、重視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本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傳授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及學習方法,尤其是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方法,如發(fā)散思維等。
3、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點撥引導,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處于發(fā)散與聚合的交替狀態(tài),即創(chuàng)造性思維狀態(tài)。
教學內容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課主要有三個活動,一是學生間交流有關水的認識,二是識別水和其他物體,三是給物體分類。提供機會展示學生有關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關水的知識網狀圖。通過讓學生借助感官識別水和其他物體,初步學習對周圍物體進行分類,這些活動,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對水、空氣和其他物體進行初步的比較,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學情分析:
根據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對認識一種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較單一,特別是剛接觸科學課,他們還不懂得用多種感官去發(fā)現事物的特點,對于7種物體進行觀察,學生往往是無從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這堂課讓學生對觀察方法的運用意識的教育是關鍵,還要懂得記錄,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合理的探究習慣。
教學方法:
1、探究體驗法:本課在設計上,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積極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小組合作法:在找水和給材料分類這兩項活動中,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的,學生在小組的群體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長補短,他們在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不但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培養(yǎng)了他們與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形狀但有一定體積的物體。
2、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fā)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教學重點】通過摸、聽、聞、看等觀察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對比,從觀察物體所得的特性對物體進行固體、氣體、液體的分類。
【教學難點】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匯總、提煉不同物體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據物體的特性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用來裝四種液體)石頭、樹葉、白醋、紅墨水、白糖水、水、活動記錄表。
教師準備的材料:課件、糖水、水、紙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一段水流聲音:猜猜這是什么聲音?
2、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和了解水的有關知識。(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聽水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二、新課教學
(一)填網狀圖,提取課前認知
1、播放一段有關水的視頻,填寫網狀圖。
2、講述:現在我們知道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灌溉、發(fā)電、飲用、洗漱等;水和動植物的生命息息相關,沒有水動植物就面臨死亡;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了水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物體。(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水的視頻,提取學生有關對水的認識填充網狀圖。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幫助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梳理。
(二)游戲探究,培養(yǎng)觀察能力
1、剛才我們認識了水,現在來做一個找水的游戲。老師這有7個袋子,每個袋子中裝著不同的物體,這些物體可能是:石塊、樹葉、水、白醋、空氣、紅墨水和白糖水。我們在不打開袋子的情況下你有哪些方法來觀察辨認這些物體?
2、提問:你們準備用什么方法辨認(預設:用手摸、用耳朵聽、搖一搖)在辨認的同時要及時記錄下來(出示記錄表)
【設計意圖】充分尊重學生,積極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調動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3、出示活動要求:
。1)、學會合作,學會傾聽,活動有秩序,聲音小,速度快,動作輕。
。2)、學會使用實驗用品,不要讓實驗用品污染環(huán)境。
。3)、養(yǎng)成衛(wèi)生好習慣。
。4)音樂停止,立即停止實驗。
4、學生活動,填寫活動記錄表
5、提問:在這些物體中,哪些是我們可以比較容易辨別出來的?辨別的依據是什么?哪些比較難辨別?原因是什么?
6、學生匯報并闡述理由
7、提問:如果可以打開黑色袋子我們可以利用哪些觀察方法來辨別?(預設:用眼睛看)下面請大家打開袋子,再來觀察一下。
8、學生活動并填寫活動記錄
9、匯報觀察結果并說明判斷理由
10、提問“如果可以打開透明袋子我們可以利用什么方法觀察?(預設:用鼻子聞)
11、學生活動填寫觀察記錄,匯報觀察結果
12、提問:現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們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呢?(預設:用舌頭嘗味道)
13、學生活動填寫觀察記錄,并匯報觀察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辨別7種不同物體的'活動,調動學生運用不同器官進行觀察,讓學生經歷、體驗探索的學習過程。做實驗時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做,都能積極參與到小組的所有活動中去。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物體分類
1、活動:同學們知道了通過多種觀察方法將這些物體辨別出來,真了不起。下面請同學們把這7種物體進行分類,把你認為是同一類的物體放在一起。并請記錄員在記錄表的物體名稱一欄用○、△、□等符號圈起來。
2、匯報分類結果和分類的理由
3、出示物體的分類及標準:液體:像水、醋、紅墨水……沒有固定形狀的叫液體。固體:像石頭、樹葉……有固定形狀的固體。像空氣……同樣沒有固定形狀的叫氣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己對物體進行分類,再充分交流和匯報。明確分類的標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合作意識。
三、拓展延伸,激發(fā)情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圖照片,問藍色的表示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積被水覆蓋著,看來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干旱和水被污染的圖片,看完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預設:我們要節(jié)約用水、要保護水資源免受污染)
3、生闡述自己的感想。
【設計意圖】繼續(x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播放水污染和干旱的圖片樹立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并讓學生思考保護水資源的措施。
四、設計特色簡述:
本節(jié)課由流水聲直接導入:
1、在提取學生對水的認識,先給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水的視頻再填充有關水的網狀圖。
2、在辨別水的環(huán)節(jié)中我選擇了小石子、樹葉、空氣、紅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種物體,讓學生逐步通過手摸、耳聽、眼看、鼻聞和嘴嘗等多種感官來觀察和辨別7種不同的物體,在教學到鼻聞和嘴嘗時一定要在知道該物質安全衛(wèi)生的情況下。
3、通過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樹立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五、板書設計:
水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液體。
物體:固體、液體、氣體
科學教案 篇6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了解科學發(fā)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fā)展。但是,怎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價值的,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節(jié)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液體的相同和不同。講臺兩側擺滿了各種實驗材料。有
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蠟光紙、小燒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學生開始試驗之前,老師提出的問題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顏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覺、用途等等。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就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學生一下子蜂擁到講臺上領取材料,想領什么材料就領什么材料。學生頓時忙開了,課堂上很熱鬧。聽課的老師問一個同學,你們在研究什么呀?學生搖搖頭……
這節(jié)課,教師準備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讓學生通過實驗發(fā)現各種液體更多的不同,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由于教師沒有讓學生確定自己要探究的'課題,致使學生盲目地忙亂了一節(jié)課,無論是在科學概念方面,還是在科學態(tài)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東西很有限。
對于小學生來說,探究絕不等于不要教師的指導,不是完全放手給學生,有人認為探究就是讓學生獨立研究,只要老師指導了,就不是探究。那種“學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學生想怎樣研究就怎樣研究”的做法實際上是不符合小學生學習實際的。
新課程改革重視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之后,該怎么辦?這些問題是否都有研究的價值,是否都能當堂研究,學生是否具備研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指導他們整理、篩選,然后確定研究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緊緊圍繞這個問題收集信息。
一個完美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學生自己發(fā)現可研究的對象,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擬定實驗計劃,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實驗,分析結果并進行匯報、交流”。每位科學課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完成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但是,真正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個能力形成的過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無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說是科學課教師失去了應有的指導作用,是“有量無質”的探究活動。
作為科學課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放慢“探究的腳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學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設計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動。不僅要引領學生經歷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動的效果,讓學生從中在各個方面得到最大的發(fā)展。當然,在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依賴于學生的自主參與,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之內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這才是我們在科學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與“科學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系統(tǒng)達成。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種子的外形、顏色、結構及如何變成芽。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與記錄的能力。
3.培養(yǎng)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
重 點:種子如何變成芽。
難 點:讓學生了解種子變成芽的過程。
教 具:蠶豆、毛豆、玉米、稻谷、麥的種子、放大鏡、鑷子; 事先教師播種花苗。
方 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談話:如果老師問一粒種子種進土里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大家怎樣回答?會發(fā)芽、會長高、會開花、會結果 …… 很好。但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們認識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實、數據來說明植物的'一生。所以要實際種植一株植物,堅持觀察、記錄,最后通過分析研究觀察記 錄,用事實數據科學、準確地說明這株植物的一生。
二、觀察種子
1. 觀察與描述鳳仙花種子的外形特征。
2. 觀察與描述其他種子的外形特征。
3. 為什么外形不同的種子都會發(fā)芽,并形成新的植物?
4. 教師或學生演示解剖方法。
5. 學生觀察鳳仙花、黃豆、小麥、玉米等四種種子(或其他種子)的內部結構。
6. 討論和交流四種種子在結構上的共同點,說說鳳仙花種子和哪些種子相似。
三、播種活動
1. 討論和交流“如何播種”:播在哪里、怎樣播種、種多深、怎樣澆水。
2.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結構化的板書: 播種地點 播種方法 播種深度 種子方向 澆水方式 …… 花盆中 戳個洞 1厘米 芽朝上 每天1勺水 沙中 撒在表面 表面 任何方向 保持濕潤
3. 自主選擇一種方法進行播種,并做好標記。
4. 教師提供教材中的播種方法,并讓學生按方法進行播種,做好標記。
5. 教師要求:對兩種不同播種方法的種子發(fā)芽情況進行課外觀察。 (以小組為單位在花盆里播種,在盆上做上本組的標記,放在學校由各組同學輪流管理,每個學生帶種子回家根據自己的選擇情況地栽或盆栽)。
6. 預測種子在一周內的變化。
7. 在科學文件夾上記錄播種的日期。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典)08-08
[經典]科學教案08-15
科學教案[經典]08-09
(經典)科學教案08-10
(經典)科學教案08-13
科學教案【精選】10-17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精選]07-23
【經典】科學教案09-25
(精選)科學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