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過秦論》優(yōu)質(zhì)公開課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zhuǎn)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過秦論》優(yōu)質(zhì)公開課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過秦論》優(yōu)質(zhì)公開課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從史實對比中引出結(jié)論的寫作方法,了解文中議論和記敘的關(guān)系;
2、學習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詞性轉(zhuǎn)變、一詞多義的知識;
3、了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領(lǐng)會作者從史實的對比中引出結(jié)論的方法及寫作意圖。
2、難點:本文中記敘與議論的關(guān)系和省略、活用、一詞多義等。
三、教學時數(shù):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18歲時,因擅長寫文章和精通諸子百家、詩經(jīng),為當?shù)厝怂Q道。20多歲時,受廷尉吳公推薦,歷任博士(皇帝在學術(shù)上的咨詢官)、太中大夫(掌議論之官)、太傅(輔佐侯王的官)等職。他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教訓,針對西漢初期政治經(jīng)濟的流弊,多次上疏議政,出謀劃策,他的政治主張,對鞏固西漢政權(quán)、發(fā)展經(jīng)濟起有積極作用。他作梁懷王劉楫(漢文帝的兒子)的太傅,梁懷王入朝不慎墮馬而死,賈誼“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時年33歲。
代表作:政論文《過秦論》(三篇)《陳政事疏》《論積貯疏》,賦《吊屈原賦》《鵬鳥賦》。他的作品對后世影響很大,魯迅稱為“西漢鴻文,沾概后人,其澤甚遠”。
解題:
《過秦論》分上、中、下三篇。全文詳盡地分析了秦國所以能削平六國及其迅速滅亡的原因,目的是給漢文帝進行政治改革時提供借鑒。本文的重點是在于論述秦統(tǒng)一天下之后,導致滅亡的過失,因此篇名《過秦論》!斑^”這里是名詞活用作動詞,批評其過失,“過秦”即“言秦之過”(東漢應劭語)或“指責秦政之失”的意思。
上篇,總論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中篇,論述秦始皇和二世暴虐無道,以致速亡;下篇,論述子嬰的失道,所以必亡,并總結(jié)全篇,得出“君子為國”(正確治理國家)的道理。
一、寫作特點:
。ㄒ唬⿵拇罅渴穼嵉膶Ρ戎幸鼋Y(jié)論:
這是本文在論證方法上的特色。課文前四段,按時間順序,詳略有致地概述了秦從攻到守,由興而亡的全過程。以三分之二的篇幅來渲染秦的強盛,這就與秦的迅速滅亡形成強烈的反差,讀到這里,人們不能不產(chǎn)生一個疑問:為什么“攻”的時候,秦國所向披靡,銳不可擋;而“守”的時候,竟土崩瓦解,一朝覆亡呢?在這個基礎(chǔ)上,作者由史出論,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jié)論。正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最后一段是議論,敘事是議論的基礎(chǔ)和根據(jù),議論是記敘思想內(nèi)容的深化。議論和記敘的關(guān)系,是觀點和材料、論點和論據(jù)的關(guān)系。
。ǘ┻M步性與局限性:
這個結(jié)論表明作者的政治主張的核心是提倡仁政,反對暴政。賈誼施行仁義的主張,是從維持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出發(fā)的,但因為它與反對暴政相聯(lián)系,所以符合當時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變法,主張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義主張就更帶有進步性。
本文還描述了陳涉起義這一歷史事實,并肯定陳涉起義的必然性、正義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統(tǒng)治中的作用與地位。作者不僅看到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還看到秦國由日益強盛到統(tǒng)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動和當時人民要求統(tǒng)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見,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認識到人心向背是國家治亂的關(guān)鍵。但他在描述陳涉的平凡時,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勞動人民的輕視,這是他的階級局限性。
作者還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統(tǒng)治者的殘暴罪行,但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他還看不到封建階級的本性,卻要求封建統(tǒng)治階級真正施行仁義,消除階級矛盾,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這是不可能的。
。ㄈ┒啻芜\用對比的手法:
1、九國聯(lián)盟與秦國實力的對比;
2、九國會盟之時與慘敗之后兩種情況的對比;
3、陳涉與九國的對比;
4、陳涉與秦國的對比;
5、秦國前后興亡的對比。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既渲染秦的強盛,又權(quán)力鋪寫諸侯合縱締交,會盟弱秦時的地廣人眾有兩個作用:
。1)反襯秦國之強,諸侯羅致人才,約從離衡“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并列出戰(zhàn)國四公子的姓名,備加稱頌,歷數(shù)六國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人才,具體姓名達20人之多,可下文明確點出這次行動的結(jié)果──秦國開關(guān)延敵,諸侯不戰(zhàn)而自困。所以越是寫諸侯人才眾多,就越反襯出秦之強大無敵,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2)和陳涉對比。作者正是通過秦不亡于地廣人眾的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遠不及諸侯的陳涉這個史實,引出結(jié)論。前半篇以諸侯作反襯,極寫秦國之強,后半篇也以諸侯為反襯,極寫陳涉之弱,將秦國與陳涉都向兩極予以強化,這樣對比更為鮮明,懸念更為強烈,結(jié)論也更為可靠。
。ㄋ模⿲ε寂疟染涫降膹V泛運用:
本文有辭賦化的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敘述的極力鋪張上,如大量運用排比句、對偶句和同義詞,以增強文章的氣勢。(此外,有些地方顯然是夸張的,有縱橫家的遺風)感情充沛而強烈,具有強烈的論辯力量。例:
“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以鞭笞天下”
“甕牖繩樞之子,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度長大,比權(quán)量力”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過秦論》優(yōu)質(zhì)公開課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代暴政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于敘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jù),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后一段。
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習只要求背誦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為此,擬采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據(jù)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后,至于六大國中孰前孰后并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總之,要從總體著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guān)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xiàn)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布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預習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殽(xio)函膏腴(y)合從(zng)(以下約從從散之從皆讀zng)翟景之翟讀zhi(凡姓皆如此讀)墨翟之翟讀d(名)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讀。
鏃(z)笞(chī)因利乘(chng)萬乘(shng)之勢將(jing)數(shù)百之眾
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是一篇史論,為什么大半篇幅是敘事?作者這樣敘事有什么目的?
2、文章將秦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為什么這樣劃分?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并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xù)實行暴政,重之以無道,然后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這是作者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
君主——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鮮明地表現(xiàn)了賈誼的政治立場。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于漢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32歲時郁郁而死。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于此前經(jīng)過500多年的戰(zhàn)爭破壞,社會經(jīng)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說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一)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
。ǘ┳h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1)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2)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可以一邊討論一邊板書要點,最后形成下表(表中圓括號的數(shù)字表示段落順序):
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nèi)容要點:
、偾氐牡乩韮(yōu)勢;
、谇匦⒐恼涡坌摹y(tǒng)一天下;
、刍緡撸ǜ麘(zhàn)、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
①外連衡而斗諸侯——這是跟上文內(nèi)立法度。修守戰(zhàn)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后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chuàng)立人張儀聯(lián)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于史傳,重在會意。
、谟谑乔厝斯笆侄∥骱又狻妒酚洠课菏兰摇罚喝荒辏辞匦⒐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東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梁(今陜西韓城南)。
三、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后,歸納如下:
、賹⒒菸、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lǐng)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趯懬財U大領(lǐng)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劢y(tǒng)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shù)概括方式,本質(zhì)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并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并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guān)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guān),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lián)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于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nèi)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tǒng)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
、倏梢詮募骓n、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
、谟谑橇鶉。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四、留作業(yè)。
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背誦第1、2段。
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xiàn)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斗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為下文作鋪墊,以統(tǒng)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后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說秦的過錯。
二、誦讀第3段。
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么。
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于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nèi)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劃分全段層次并答問:
、偈拙鋵懬厥蓟式y(tǒng)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么?(這是中國空前的統(tǒng)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诖螌憯U大版圖,有什么作用?(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xiàn)矛盾,前218年,張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誤中副車。
③寫秦始皇的對內(nèi)政策這一層的要害是什么?(不施仁義,為結(jié)論張本。)補充解釋:誰何都是疑問代詞用如動詞,由此引申出呵問他是誰的意思。
以上二小層可合并為一層:寫秦始皇對內(nèi)、對外的政策。
、苣┚鋵懯蓟实脑O想,有什么作用?(反襯秦王朝滅亡之迅速。)
〔說明〕以上內(nèi)容可以在分層誦讀中依次討論。誦讀和討論是交叉進行的。在全班學生基本成誦之后,再提出下面的問題:
本段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中有怎樣的作用?(上文寫秦日益強大,為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chǔ),本段寫統(tǒng)一后的措施說明秦已從攻勢轉(zhuǎn)為守勢;正因為措施不當,才導致了它的迅速滅亡,所以下段接著寫它的滅亡,作者過秦之意盡在其中。)
三、誦讀第4段。
默讀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陳涉起義,天下云集響應,并起亡秦。
提問:開頭寫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寫陳涉起義的一段話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這說明了什么?(全國人民不滿秦王朝的統(tǒng)治。)它為下文哪一句作鋪墊?(仁義不施。)
再問將數(shù)百之眾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百萬之師——秦人能打敗九國百萬之師,而不敵陳涉數(shù)百之眾,可以發(fā)人深思。)斬木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這說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學生基本成誦后,還可以問:你怎樣看待賈誼對陳涉的評價?
教師小結(jié)時主要談兩點:
①賈誼是對陳涉起義作出高度評價的第一人;
②階級的偏見也是有的。
四、留作業(yè)。
1、背誦第3、4段,準備誦讀第5段。
2、下面兩段話均摘自《過秦論(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讀后就以下兩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偃柿x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應當怎樣解釋?
、谧髡呤窃鯓臃治鲫惿嫫鹆x的?
引文(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quán),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quán),此言取與守不同術(shù)也。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珠,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3、4段。
2、答問:讀過引文(二)后,再看課文第4段中關(guān)于陳涉的敘述,你認為甕牖繩樞之子。倔起阡陌之中這段話的總體意思是什么?(他不憑借高貴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卻很有號召力,就是因為他的奮起反抗符合人民大眾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這句話卻帶有明顯的貶意。)從全段來看,其內(nèi)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來概括?(民危易動——這就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動,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結(jié)果。由此自然轉(zhuǎn)入議論。)
二、誦讀第5段。
補充注釋:
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謂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權(quán),其力量是不小的。
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勢、殽函的險固,還是原來那個樣子,意謂秦地的優(yōu)越地形并未發(fā)生變化。
③棘——課本注,棘通戟。此與上文斬木為兵矛盾。按:棘矜應合解,即伐棘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種農(nóng)具,類似今之長柄大鋤。這樣解釋,正好跟下文鉤戟長鎩對應成文。
、芡甓Z——又可以寫作同日而語,相提并論之意。
⑤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這句說的是秦統(tǒng)一全國以前的事。萬乘,戰(zhàn)國時的大國也稱萬乘。同列,秦與山東各國皆諸侯,故稱同列序朝為互文。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秦很強大,所以八州諸侯都來朝拜它。按:從秦孝公到秦統(tǒng)一全國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著說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才說到秦統(tǒng)一天下。
、薰ナ刂畡荨,指統(tǒng)一六國以前;守,指統(tǒng)一六國之后。
劃分層次:第一層(開頭至則不可同年而語矣)對比論述九國之師和陳涉之眾的力量。開頭指出秦王朝的優(yōu)勢仍然存在,這是對比論述的前提。對比則表明陳涉的地位和農(nóng)民軍的武器及素質(zhì)遠不如九國之君及其部隊。要害是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這八字,是為全文的結(jié)句設伏的。第二層(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至結(jié)句)照應全篇,歸納中心論點。然秦以下四句照應第1、2段,然后二句照應第3段,一夫三句照應第4段。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全文中心論點。
誦讀詣導: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說秦之過,一定要讀得有氣勢,表達出作者過秦的深意。
①且夫——推進一層,領(lǐng)起議論的口氣。
、谝韵逻B用六個也,用極其肯定的語氣讀。
、叟疟染渲械闹匾羰牵悍菍伲ㄓ冢┓倾殻ㄓ冢┓强梗ㄓ冢┖头羌。(非及后其實也可加于)。
④向時之士也后作一頓,為下句轉(zhuǎn)折畜勢。
⑤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也后有較長停頓。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結(jié)句,可見作者有意為下文蓄勢,所以述而不問。
、拊囀谷,重復上文之意,換假設口氣,再作一鉏。
、呷磺厝渥鞯突刂畡荩韵鹿(jié)節(jié)升高,至為天下笑者達于頂峰,稍作一頓,再逼出何也一句。
、嗳柿x不施是一篇綱領(lǐng),用深責語氣讀;攻守之勢異用解釋語氣讀,寓不知天下之勢之意。
以上內(nèi)容都穿插在誦讀過程中說明。
三、總結(jié)全文。
1、歸納全文中心。
讓學生答課文后練習第一題。答案:第二種。
注:人教社教參認為答案是第一種,誤。理由參見前面的引文(一)。要尊重作者原意。
再問學生: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借古喻今,勸諫西漢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以安民。)試從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話來說明。(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論證方法。
①以史實為論據(jù)。
問:本文前三段純屬敘史,這跟作者要論證的觀點有什么關(guān)系?(秦統(tǒng)一全國前對諸侯處于攻勢,統(tǒng)一后對全國人民處于守勢,是為了說明攻守之勢異這一點的。)秦王朝在這不同的兩個時期內(nèi)所采取的政策有區(qū)別嗎?(處于攻勢時期采用的是詐力政策,處于守勢時期采用的是壓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質(zhì)上是沒有區(qū)別的。)試用引文(一)中的話來說明。(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樣的意思?(仁義不施。)
板書:用史實作論據(jù)。
、趯Ρ日撟C。
問:第5段以九國之師跟陳涉做對比,有什么作用?(九國之師擁有大批謀士、精良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兵無法戰(zhàn)勝秦國,而一群斬木為兵的農(nóng)民軍卻戰(zhàn)勝了秦國,這說明秦的暴虐無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試用引文(二)中的話來說明。(民危——陳涉的星星之火點燃了燎原烈焰)。
問:本文還有哪些對比?(秦人開關(guān)延敵與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的對比;會盟而謀弱秦與爭割地而賂秦的對比;序八州而朝同列與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對比。)指出:這些對比跟論證只有間接的關(guān)系。
板書:對比論證。
3、語言特色。
先讓學生舉出若干對偶句和排比句,再舉出若干散句,并說明這樣寫的好處。
歸納:駢散結(jié)合,讀起來聲調(diào)鏗鏘,而又不覺呆板。
四、做課文后練第三、四題。
附答案如下:(個別題答案與教參不同)
第三題
1、AC
2、AD
3、四利字均有細微差別:
A、利益,與害相對。
B、鋒利。
C、順利。
D、有利條件。
4、BC
第四題
1、席(名詞作狀語)卷天下,囊(名詞作狀語)括天下(注:
人教社教參以此二字在文言文中作動詞用,誤。)
2、爭(動詞作狀語)割地面賂秦。
3、會盟而謀弱(形容詞用如動詞)秦
4、弱(形容詞定語)國入朝。
《過秦論》優(yōu)質(zhì)公開課教學設計3
知識目標:
1、歸納掌握第4、5自然段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和學習作者在前三自然段的鋪陳渲染的基礎(chǔ)上,運用對比論證得出最后的論點。
能力目標:
1、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層次,探究文中“敘”與“論”的關(guān)系,學習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德育目標:
從第5自然段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諷今、實施 仁政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意義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理解和掌握4、5自然段的內(nèi)容。
2、理解文章結(jié)構(gòu)層次及第五自然段中的對比論證。
教學難點: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鑒賞作者是如何運用對比論證證明自
己的觀點的。
教學過程:
舊課回顧:上一節(jié)我們學習了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過秦論》的第1、2、3自然段,剛才同
學們也朗讀了全文,不知道大家對1-3的內(nèi)容掌握的如何,請大家看大屏幕(多媒體展示題組),我需要同學們用事實來證明自己(提問學生完成題組訓練,教師考查正音。)
導語設計:
看來同學們掌握的不錯,那么在前三段課文給我們重現(xiàn)了金戈鐵馬戰(zhàn)國七雄的風
姿,又讓我們看到了開創(chuàng)千古風流的大秦帝國的霸業(yè),我們也知道戰(zhàn)國三百多年的紛爭,打破了古典聯(lián)邦王國時代的窒息封閉,這是一個名將輩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的時代。大秦帝國正是產(chǎn)生于這個時代,一步一步,統(tǒng)一了中國。本文題目是過秦論,1-3自然段
卻極言秦王朝日益強盛直至極盛,是否與題目矛盾?作者這樣寫的用意何在?接下來我們學習
第4自然段。
局部探究:
讓學生帶著問題聽教師范讀
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結(jié)合課文注釋,試著自己翻譯課文,提問學生,師生合作翻譯課文。
多媒體展示要求學生在課本上批注
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甕:用瓦罐作??,名→動。繩:用繩子作??,名→動。氓:農(nóng)民;隸:供人役使的人。遷
徙之徒:被征發(fā)的人。
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一般的人。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躡足:投身。行伍:軍隊。倔:通“崛”,突起。阡陌:田野。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省略句。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兵:兵器。揭:舉起。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云:像云一樣,名→狀。響:像回聲一樣,名→狀。贏:擔著。景:通“影”,影子。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東:崤山以東。遂:于是。并:一起。亡:使??滅亡,動詞的使動用法。
邊翻譯邊板書引導:
始皇: 余威震于殊俗
滅亡出身→氓隸之人陳涉才能→不及中人為什么?(啟發(fā)式教學)
兵力→數(shù)百疲敝原因何在?(進入第5自然段)
武器→斬木為兵
結(jié)果:天下響應,并起亡秦
試著翻譯全段,大屏幕顯示譯文
釋疑:并不矛盾,寫秦王朝的強盛是為了給后文做鋪陳。
師生參照翻譯共同背誦第四段
譯文:秦始皇死后,他余存的威力還震懾著遠方。然而,陳涉不過是一個用破甕做窗子、用繩子系著戶樞的貧窮人家子弟,是當過雇農(nóng)供人役使的人,而且是被征發(fā)戍邊的人;他的才能還趕不上一般水平的人,既沒有孔子、墨子那樣賢能,有沒有陶朱、猗頓那樣富有;投身在軍隊之中,突起在田野之間,率領(lǐng)疲弊的士卒,指揮著數(shù)百名部眾,轉(zhuǎn)過身來就進攻秦王朝;砍下樹木作為兵器,舉起竹竿作為旗幟,天下人像云一樣匯集在他們身邊,像山中回聲般立即應和,背著糧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隨著他。此后,崤山以東的六國豪杰于是一齊起來,終于推翻了秦朝。
質(zhì)疑:學習了第4自然段后我們知道秦朝最終還是滅亡了,那么秦朝經(jīng)歷了崛起、發(fā)展、極盛 、滅亡這樣一個過程,我們不禁要問,秦王朝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曾經(jīng)是如此的輝煌,但卻猶如一顆璀璨的流星一閃即逝,在坐了僅僅15年的江山就灰飛煙滅,這到底是為什么?(板書 過??)賈誼想要論的秦之過到底是什么?帶著2個問題進入5自然段的學習。(板書)
第五自然段疏通文意: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且夫:至于那。小弱:變小變?nèi),形→動?/p>
自若也
自然還像原來那樣。若:像。
非尊于齊??非铦于鉤??非抗于??
于:比。尊:尊貴。铦:鋒利?梗簭,高。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非及向時之士也
及:比得上。
然而成敗異變
異變:不同的變化。
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
度:比。絜:量。
不可同年而語
同年而語:相提并論,也作“同日而語”。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區(qū)區(qū):形容很小。致:達到。萬乘:萬輛兵車,代指皇帝。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招引,統(tǒng)領(lǐng)。朝:使??朝拜,動詞的使動用法。同列:同地位的諸侯國。
百有余年
有:通“又”,連接整數(shù)與零數(shù)。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一夫:一個人。作難:發(fā)難。七廟:借代國家政權(quán)。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身死(于)人手,省略句。為:被?,何也?固定句式,“??,是什么原因呢?” 試著翻譯全段,大屏幕顯示譯文
師生參照翻譯共同背誦第五段
譯文:至于說那秦朝的天下并沒有變小變?nèi),雍州土地之廣,崤山與函谷關(guān)的險固自然與以前相同。陳涉的地位不如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的國君尊貴;(他們的)農(nóng)具木棍不如鉤、戟等兵器鋒利;戍邊的部隊,并不比九國的軍隊強大;他的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戰(zhàn)術(shù),并不比九國的謀士高明。然而成功與失敗卻發(fā)生了變化,功業(yè)出現(xiàn)相反的`情況。假使拿崤山以東的各個國家與陳涉的軍隊比較長短,較量一下權(quán)勢,衡量一下軍力,簡直不能相提并論。但是,秦國卻憑著當初一塊小小的地盤,獲得了天子的權(quán)勢,統(tǒng)轄了天下的八州,迫使原來同列的六個諸侯國前來朝拜,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又把天下作為一家私有,以崤山函谷關(guān)作為宮墻;一個普通百姓帶頭起義,卻使秦朝宗廟被毀壞,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上,被天
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這是由于不施仁義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的緣故。
釋疑:秦之過,乃在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拓展延伸:
攻到守,由興而亡的全過程。以三分之二的篇幅來渲染秦的強盛,這就與秦的迅速滅亡形成強烈的反差。因要“過”秦,便反復對比:秦先弱后強之比,九國之師與一秦之比,強秦與陳涉之比,九國之師與陳涉之師之比。兩兩比較,處處體現(xiàn)秦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這一重點。以“攻”的時候,秦國所向披靡,銳不可當;而“守”的時候,竟土崩瓦解,一朝覆亡,由史出論,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jié)論。正是厚積而薄發(fā)。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過秦論》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敘述秦國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實,在篇末點明論點。以史實說話,用敘事來說理是史論的特點。
一般的議論文用例與史論的敘事說理不一樣,史論的善于敘事,要善于概括事實,善于描寫事物的大的、總的、突出的方面,善于勾勒整個歷史發(fā)展的輪廓等等。只有通過這種敘事的特定手法,以此為說理的基礎(chǔ),才可能有把握說服讀者。而一般的議論文主要是靠“論”,但所謂“擺事實,講道理”,道理是根據(jù)事實來講清的,所以也少不了對事例的敘述,但議論文對例子的敘述應該言簡意賅,敘述的篇幅不能過長,一旦敘議比例安排不當,就有可能造成文體色彩不明。
【《過秦論》優(yōu)質(zhì)公開課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湖心亭看雪》優(yōu)質(zhì)公開課教學設計優(yōu)秀11-14
【集合】《湖心亭看雪》優(yōu)質(zhì)公開課教學設計優(yōu)秀12-21
公開課教學設計08-04
數(shù)學公開課教學設計03-30
《橋》公開課教學設計03-30
體育公開課教學設計06-10
《比尾巴》公開課教學設計10-13
公開課教學設計范文12-01
《推敲》公開課教學設計12-06
教學設計公開課范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