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詠史原文注釋及賞析
詠史原文注釋及賞析1
戎昱出自《詠史·漢家青史上》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注釋】
詠史:一作《和蕃》,最早見于晚唐范攄的筆記《云溪友議》
漢家:漢朝。青史:即史冊。古人在青竹簡上紀(jì)事,后世就稱史冊為青史。
計拙:計謀拙劣。和親:指中國歷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與其他民族統(tǒng)治者結(jié)親的辦法來謀求兩族和好親善,避免遭受侵?jǐn)_的政策。
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廟宇,后來用做國家政權(quán)的象征。
安危:偏義復(fù)詞,指安全穩(wěn)定。
玉貌:美好的容貌,這里代指和親的女子。
擬:意欲;打算。靜胡塵:指消除邊境少數(shù)民族的侵?jǐn)_。胡:漢唐時期,漢族稱西、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即為“胡人”。塵:指煙塵,代戰(zhàn)爭。
千年骨:指漢朝臣子的枯骨。西漢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時代約千年,故稱。
輔佐:輔助。
【參考譯文】
漢朝的史書上,記載著和親的拙劣計策。
國家的安定要靠賢明的君主,怎能夠依靠婦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顏,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著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誰真正堪稱輔佐之臣呢。
【背景】
唐代從安史之亂后,朝政紊亂,國力消弱,藩鎮(zhèn)割據(jù),邊患十分嚴(yán)重,而朝廷一味求和(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都曾經(jīng)采用“和親”的政策),但結(jié)果卻是侵?jǐn)_愈多,使邊境各族人民飽受痛苦。所以詩人對朝廷執(zhí)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便創(chuàng)作了此詩諷刺朝廷。
賞析:
《詠史》是唐代詩人戎昱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首聯(lián)開門見山,直截了當(dāng)?shù)刂赋龊陀H是最為拙劣的政策。頷聯(lián)便單刀直人,明確指出國家的治理要靠英明的皇帝,而執(zhí)行和親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家的安危寄托在一個婦女身上。頸聯(lián)更鞭辟入里,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zhì)就是妄圖用女色乞取國家安寧。尾聯(lián)曉以史鑒,指出已成為千年白骨的主張和親者,沒有一個可稱為輔佐國家之臣。這首詩詩意淺顯直露,議論正直闊大,意氣風(fēng)發(fā)激昂,揭露了和親政策的懦弱,憤激指責(zé)了朝廷的無能。
首聯(lián)開門見山,直抒歷史。翻開漢王朝的歷史,里面記載著很多的和親與通婚之事。如漢武帝劉徹將細(xì)君嫁到烏孫王國,漢元帝劉奭把王昭君嫁給匈奴單于等。這種和親或通婚政策并沒能阻止大漢王朝的衰敗,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頹勢。由此可見,這種計策是極其短見和拙劣的。這里其實是以漢喻唐。他在這里回顧了歷史上某些“和親”政策的教訓(xùn),對它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表明了對執(zhí)行這種政策的鮮明態(tài)度。
頷聯(lián)單刀直入,詩人在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觀點,國家的穩(wěn)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賢能,而將一個國家的安危寄托在一個和親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極其危險的。實施這種和親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將相的無能。詩人洞察和親政策的虛弱,表現(xiàn)出了識見的高遠(yuǎn)和對時局的憂慮。
頸聯(lián)鞭辟入里,揭露實質(zhì)。目睹當(dāng)時的社會事實,詩人痛心疾首,詩人對唐王朝采取這種屈辱的和親、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滿,于是在此直接大膽地給它敲響了警鐘,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可恥和屈膝投降本質(zhì)揭露無遺。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痹娙嗽谶@里實際上是諷刺了唐王朝所謂的國家重臣的庸懦無能,感嘆當(dāng)今朝廷缺少真正得力的大臣來維護(hù)江山社稷。最后兩句作者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zé)問,使詩意更宏大深廣。
這首詩,詩人反對以屈辱為條件去暫時求得國家安寧的和親政策,無疑是正確,有見地的,體現(xiàn)了崇高的民族尊嚴(yán)和愛國思想。當(dāng)然,至于歷史上和親政策的得失,要具體分析,如漢元帝以宮女王昭君遠(yuǎn)嫁南匈奴,對促進(jìn)民族和睦,邊境安寧,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作者多次參加邊庭幕府的征討活動,對國家民族命運(yùn)非常關(guān)切,堅決主張抗擊外族侵?jǐn)_。
這首詩運(yùn)用借古諷今的手法,以漢朝故事來譏斥唐代君王同樣的做法,詩意顯露,態(tài)度鮮明,起到了很好的諷諫作用。語言樸素凝練,通俗易懂,感情激昂痛切,真實動人。由于感情上憤懣激越,所以這首詩的缺點也就在于過度直露,缺少含蓄之美。
【賞析二】
中唐詩人戎昱這首《詠史》,題又作《和蕃》,最早見于晚唐范攄的'筆記小說《云溪友議》“和戎諷”條。據(jù)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于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并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边笑著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領(lǐng)會圣意,就不再提和親了。這則軼聞美談,足以說明這首詩的流傳,主要由于它的議論尖銳,諷刺辛辣。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從安史亂后。朝政紊亂,國力削弱,藩鎮(zhèn)割據(jù),邊患十分嚴(yán)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執(zhí)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dāng),一針見血。
在中唐,詠漢諷唐這類以古諷今手法已屬習(xí)見,點明“漢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聯(lián)是開門見山,直截說和親乃是有唐歷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家的安危托付給婦女。三聯(lián)更鞭辟入里,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zhì)就是妄圖將女色乞取國家的安全。詩人憤激地用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和可恥,暴露無遺。然而是誰制訂執(zhí)行這種政策?這種人難道算得輔佐皇帝的忠臣嗎?末聯(lián)即以這樣斬釘截鐵的嚴(yán)峻責(zé)問結(jié)束。詩人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zé)問,使詩意更為嚴(yán)峻深廣,更加發(fā)人思索。此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zé)朝廷執(zhí)政,而主旨卻在諷諭皇帝作出英明決策和任用賢臣。從這個角度看,這首詩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筆,為皇帝留點面子。
對于歷史上和親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體分析,詩人極力反對的是以屈辱的和親條件以圖茍安于一時。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一聯(lián),擊中了時政的要害,遂成為時人傳誦的名句。
詠史原文注釋及賞析2
原文:
詠史八首·其六
魏晉:左思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
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雖無壯士節(jié),與世亦殊倫。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譯文: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
荊軻在燕國的都市里飲酒,酒性正濃,氣概則更為不凡。
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高漸離擊筑,荊軻高歌相和,甚至激動得流下眼淚,旁若無人。
雖無壯士節(jié),與世亦殊倫。
雖然沒有像壯士那樣取得成功,但與世俗的人們比較明顯不同。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荊軻高視不凡,四海尚且覺得小,那些豪門勢族難道還值得一提嗎?
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
高貴的人雖然自以為貴,我看他卻像塵埃。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卑賤的人雖然自以為賤,我看他重如千鈞。
注釋:
荊軻飲燕市,酒酣(hān)氣益震。
荊軻:戰(zhàn)國齊人,好讀書擊劍,為燕太子丹刺秦王,失敗被殺。燕市:燕國的都市。酒酣:酒喝得痛快,興致正濃。震:威。
哀歌和漸離,謂若傍(bàng)無人。
漸離:高漸離,燕人,善擊筑。謂:以為。據(jù)《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在燕國時,和燕國的狗屠及會擊筑的高漸離是好朋友,經(jīng)常一起在市中喝酒,酒喝得痛快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哀歌相和,已而二人對泣,旁若無人。
雖無壯士節(jié),與世亦殊倫。
無壯士節(jié):指刺秦王未成功。節(jié),操守。與世殊倫:與社會上一般人不同。倫,輩。
高眄(miǎn)邈(miǎo)四海,豪右何足陳。
邈:小。四海:猶天下。豪右:世家大族。古時以右為上,所以稱世家大族為右族。陳:陳述。
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
貴者:指豪右。自貴:自以為貴。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賤者,指荊軻。自賤:自以為賤。鈞:量名,三十斤為一鈞。這四句是說貴者像塵埃一樣輕,賤者像千鈞一樣重。
賞析: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六首。《詠史八首》寫于左思早年,具體寫作時間難以斷定。僅從詩提供的`情況看,大體可以說寫在左思入洛陽不久,晉滅吳之前。詩中寫到左思在洛陽的生活以及這種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為他的妹妹左棻被選入宮而舉家來到洛陽的。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73年),晉武帝選中級以上文武官員家的處女入宮,次年又選下級文武官員及普通士族家的處女五千人入宮。左思的父親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陽的時間,大體可以斷定在泰始元年(公元273年)以后。左思來到洛陽,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滿腹經(jīng)綸,以期取得仕途上的暢達(dá),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思想鋪平道路,結(jié)果卻是不盡如人意。左思從謀求仕途所遭遇的種種坎坷、艱難,了解到晉朝的政治腐敗,并反映在《詠史八首》詩中。這些詩也不能說是左思居洛陽很久才寫成的。詩中有“長嘯激清風(fēng),志若無東吳”(其一)句。晉滅東吳,是在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詠史八首》作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前。
詠史原文注釋及賞析3
原文:
詠史八首·其四
魏晉:左思
濟(jì)濟(jì)京城內(nèi),赫赫王侯居。
冠蓋蔭四術(shù),朱輪竟長衢。
朝集金張館,暮宿許史廬。
南鄰擊鐘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楊子宅,門無卿相輿。
寥寥空宇中,所講在玄虛。
言論準(zhǔn)宣尼,辭賦擬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區(qū)。
譯文:
濟(jì)濟(jì)京城內(nèi),赫赫王侯居。
京城內(nèi)王侯的住宅富麗堂皇,達(dá)官顯貴的冠服車蓋充滿道路。
冠蓋蔭四術(shù),朱輪竟長衢。
朱色的車輪在長街上來來往往,絡(luò)繹不絕。
朝集金張館,暮宿許史廬。
從早到晚,不是在金、張家,就是在許、史家。
南鄰擊鐘磬,北里吹笙竽。
這些貴族高官之家不是這家“擊鐘罄”,就是那家“吹笙竽”。
寂寂楊子宅,門無卿相輿。
寂靜的揚(yáng)雄家,門前沒有一輛卿相的車。
寥寥空宇中,所講在玄虛。
揚(yáng)雄在幽靜空廓的屋子里寫《太玄經(jīng)》,闡述玄遠(yuǎn)虛無的道理。
言論準(zhǔn)宣尼,辭賦擬相如。
他模仿《論語》作《法言》,擬司馬相如賦寫作《長楊》《甘泉》等賦。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區(qū)。
在以后漫長的歷史上,揚(yáng)雄的名字聞名于四面八方。
注釋:
濟(jì)濟(jì)京城內(nèi),赫(hè)赫王侯居。
濟(jì)濟(jì):形容人多。赫赫:顯赫。
冠蓋蔭四術(shù),朱輪竟長衢(qú)。
冠蓋:官員穿戴的服飾和乘坐的車輛,常借指官吏。蔭:遮蔽。四術(shù):四通八達(dá)的道路。朱輪:紅色車輪。漢代列侯二千石可乘朱輪的車子。竟:整個。長衢:長街。
朝集金張館,暮宿許史廬。
金張:指金日磾和張湯家族。許史:許指漢宣帝許皇后的父親,史指漢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娘家。
南鄰擊鐘磬(qìng),北里吹笙竽。
寂寂楊子宅,門無卿相輿(yú)。
寂寂:寂靜。揚(yáng)子:指揚(yáng)雄。揚(yáng)雄是西漢末年哲學(xué)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語言文學(xué)家,是《三字經(jīng)》中的五子之一。卿相:古代高級官名。輿:車。
寥(liáo)寥空宇中,所講在玄虛。
寥寥:稀少。玄虛:玄妙而不可捉摸。揚(yáng)雄仿周易作《太玄經(jīng)》十卷;仿《論語》作《法言》十三卷;擬司馬相如《子虛賦》等而作賦。作者取“玄虛”二字涵蓋了他講學(xué)的內(nèi)容。
言論準(zhǔn)宣尼,辭賦擬(nǐ)相如。
準(zhǔn):水準(zhǔn)。宣尼:指孔子(漢宣帝追謚孔子為褒城宣尼公)。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區(qū)。
悠悠:長久、遙遠(yuǎn)。擅:超過。八區(qū):八方,天下。
賞析: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四首。《詠史八首》寫于左思早年,具體寫作時間難以斷定。僅從詩提供的情況看,大體可以說寫在左思入洛陽不久,晉滅吳之前。詩中寫到左思在洛陽的生活以及這種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為他的妹妹左棻被選入宮而舉家來到洛陽的。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73年),晉武帝選中級以上文武官員家的處女入宮,次年又選下級文武官員及普通士族家的處女五千人入宮。左思的父親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陽的時間,大體可以斷定在泰始元年(公元273年)以后。左思來到洛陽,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滿腹經(jīng)綸,以期取得仕途上的暢達(dá),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思想鋪平道路,結(jié)果卻是不盡如人意。左思從謀求仕途所遭遇的種種坎坷、艱難,了解到晉朝的政治腐敗,并反映在《詠史八首》詩中。這些詩也不能說是左思居洛陽很久才寫成的。詩中有“長嘯激清風(fēng),志若無東吳”(其一)句。晉滅東吳,是在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詠史八首》作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以前。
詠史原文注釋及賞析4
詠史
唐·李商隱
北湖⑴南埭⑵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⑶何處有龍盤⑷?
【注釋】
⑴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晉元帝時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間改名玄武湖。
、颇宪ぃ杭措u鳴埭,在玄武湖邊。 “北湖南埭”統(tǒng)指玄武湖。
、晴娚剑航鹆曜辖鹕。
、三埍P:形容山勢如盤龍,雄峻綿亙。
【賞析】
本首詠史詩詠嘆了三國之后建都金陵的六個朝代三百年間的代謝。
首句為描寫故都金陵如今的景色!氨焙奔茨暇┬浜,“南埭”為雞鳴埭,都是金陵舊時繁華喧鬧之地,許多帝王曾于此游樂。往昔歌舞升平之地如今卻是一片汪洋,令人興嘆!八边象征了三百年間的歷史都隨著這片汪洋流去的興廢滄桑,同時也點出那繁華的過去不過是一場虛無。
第二句用“降旗”與“百尺竿”為六朝的歷史拉下了帷幕,還未道出它的興,就已然見亡!敖灯臁钡涔收Z出劉禹錫《金陵懷古》“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本指東吳孫皓降晉,此處指六朝的恥辱亡國。但是“降旗”還不夠表現(xiàn)詩人的`慨嘆,又拉了“百尺竿”來助陣,把一片降旗的情景寫得更細(xì)更真,其可恥可辱之狀如在目前,讓人感慨的同時不免心痛。
第三句中的“三百年”即是指六朝三百年的更迭興廢。詩人筆下,三百年就恍如一場白日夢。句中的“夢”字照應(yīng)了前文的“水漫漫”,既是對六朝帝王荒淫昏庸的諷刺,也是對歷史興亡的浩嘆。
張勃《吳錄》中記載諸葛亮看到金陵形勢之雄曾說:“鐘山龍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苯鹆晔^城因為有帝王之氣而讓諸葛亮感慨。建都于此的六朝早已經(jīng)是一片汪洋,此時詩人反問:“鐘山何處有盤龍”,即鐘山哪里有龍的盤踞以看出天命王氣?
詩人用反詰的語氣否定了這種“王氣”論。歷史由人書寫,歷史的興亡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為,六朝的更迭覆滅只不過其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自食其果罷了。這擲地有聲的一問,批判了把地域條件和天命王氣作為精神支柱,而肆無忌憚地享樂的封建統(tǒng)治者。
本詩對于歷史的追問,步步推進(jìn),含蓄而明快。
【詠史原文注釋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詠史原文及賞析03-22
詠史原文及賞析03-07
詠史·郁郁澗底松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3-19
詠史 / 和蕃原文及賞析03-21
《詠史 / 和蕃》原文及賞析04-03
詠史八首·其四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3-23
《詠史八首》原文賞析05-24
詠史二首原文及賞析03-24
詠史(一作和蕃)原文及賞析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