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送元二使安西》優(yōu)秀教案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優(yōu)秀教案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送元二使安西》優(yōu)秀教案設計1
《送元二使安西》是《積累、運用五》第一題讀讀背背部分的內容。教材的要求是會背誦古詩,至于抄寫和大致理解詩意也不在要求之列。這首詩我以前已經帶領學生背過,所以,再指導背誦這首詩已經不是我教學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學這首詩時,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檢查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就我班學生背誦古詩的數量而言,如果他們能把詩中的生字全達到會認,那么,多數同學不但小學階段的字應該已經全部會認,中學階段也應該認了不少。所以,在復習古詩的同時,檢查他們的識字能力,應為教學的重點之一。
2、理解詩意。
背詩的目的是感受詩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養(yǎng),學習運用。因此,要求孩子在會背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詩意,成了我教學的又一重點。
3、復習拓展。
孩子們背誦王維的詩已經不少。如何在學習本詩的同時鞏固加深對其他詩的印象,也是我教學中應該考慮的`。
4、理解王維寫景詩的意思,初步感受體會王維詩的風格。
在歸類理解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概括詩風的環(huán)節(jié)。雖然不夠詳細、全面,但通過學習,讓學生初步感受王詩的風格,必將有助于他們加深對詩的理解,提高鑒賞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慮,我?guī)ьI學生對王維的詩進行了研究性學習。
一、導入。
王維的詩,我們已經背過幾篇了。下面我寫幾個他詩中的字考考你們,看你們認識嗎?(渭、悒)。部分學困生不認識)。因此,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必須要認識生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認識生字的基礎上,認真朗讀,記住字形,在把詩讀流利的基礎上,進一步背誦。
二、復習《送元二使安西》。
讓學生朗讀后試著說詩的意思。(經過部分同學一個詞一個詞的理解,加上老師對“元二”、“安西”、“渭城”、“悒”、“陽關”等詞的解釋,同學們弄懂了這首詩的意思。)
三、回顧背過的王維的詩。
1、指名同學領背王維的詩。一個同學領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館》、《雜詩》、《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鳥鳴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八首。
2、選擇王維寫景的詩背誦。
同學們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館》、《鹿柴》、《鳥鳴澗》、《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詩的詩意。
同桌先一首詩一首詩的交流詩的意思,然后分別指名試說。(多叫幾個同學)
四、感受王詩的風格。
1、合上眼睛,邊背誦王維五首寫景的詩,邊想象畫面。背完后談自己的感受。
2、通過老師指導,得出王詩的風格特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五、作業(yè):詩配畫。
任選王維五首寫景詩中的一首,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回家畫一幅畫,并在背面用鉛筆題詩。明天課前同桌根據畫的內容,猜測所畫的詩,并點評是否畫出了詩意,不當之后加以糾正。
教材要求的內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些老師可能會說,為了《積累、運用》上的一首詩,何必浪費那么多時間?對此,我有不同的觀點。課本無非是一個例子。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引向課堂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只要能夠讓孩子們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并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覺得都值。再說,背誦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教學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導學生對詩的鞏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我覺得在這方面多花點兒時間值。所以,進行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送元二使安西》優(yōu)秀教案設計2
一、找地名,初讀解題
。ɡ钍逋摹端蛣e》引入古詩。)
。、(課前播放幻燈片《送別》)才華橫溢的李叔同先生創(chuàng)作的這首《送別》,在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中尤其膾炙人口,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離情別怨可以說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們將要送別的是千古傳唱中的哪一曲呢?板書:
送
(播放課件。)
。、讀題,你從詩歌題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讀安西:
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
。场⒊踝x全詩:
。ü旁娀脽羝#
請大家大聲地讀讀詩歌,注意把生字讀準。
找一找這首詩里還有哪些地方名?解讀渭城:陜西省咸陽市東北,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這幾個地名跟送別有什么聯(lián)系呢?讓我們細細地體味這首古詩。
二、知詩人,以畫解詩
1、師:是誰送元二使安西?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一些什么?
。、課件顯示王維簡介:
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讀王維的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你是從詩歌的哪幾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時候的雨?怎樣的雨?
板書:
雨
客舍:客中送客。
板書:
客舍
柳: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
板書:
柳
我們來讀一讀王維詩中的這幅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詩意,三嘆故人
。、師:王維和元二是什么關系?從詩歌哪個詞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書:
故人
。病煟涸僮x讀古詩,和同桌討論一下,詩中哪些地方,還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
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里讀出他們是好朋友。
師:(板書:酒)(播放課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x別的酒,友誼的酒,祝福的酒,連心的酒)
引讀這是一杯( )的酒──生接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讀讀整首詩,再想想,元二和王維看到哪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雨)
師:女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柳)
師:男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指板書:客舍)王維為送友人,從長安一路送到離長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擺上一桌酒席為朋友餞別?蜕幔緛碇皇锹每偷臅毫糁匕,自己都漂泊在他鄉(xiāng),卻要在這里送別朋友,怎能不傷感別離──齊讀勸君。
。、師: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說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安西有多遠?
。ㄕn件顯示地圖。)
師指地圖:安西在遠離中原的'新疆,那時的安西時局常常動蕩不安。
渭城又在何處?
。兾魇∠剃柺袞|北。)
陽關呢?
(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
從渭城經陽關到安西,有多遠?
。ù蠹s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若是元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車,也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到安西。陽關以西,千里迢迢,人煙荒蕪。)
師:自古人生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而此次朋友遠離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勝回朝,衣錦還鄉(xiāng),然而長途跋涉,其艱難痛苦,何以想象?況且古人說: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ㄇ袚Q到幻燈片。)
師: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黃沙滿天。
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滿目荒涼。
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的故鄉(xiāng)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xiāng)話,安西那兒──舉目無親,鄉(xiāng)音不再有。
(切換到古詩課件。)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
。、師: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門外的馬車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間就說最后幾句話吧!快快把它寫下來,可以是元二對王維說的,也可以是王維對元二說的。
。ū尘耙魳贰#
板書:
依依惜別
。、指名朗讀依依惜別的話。
四、明古風,體會別意
師:你在課外還搜集了哪些送別詩?
。ㄕn件別詩欣賞。)
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誦讀別詩。
《送元二使安西》優(yōu)秀教案設計3
設計理念:
古詩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會學生一首詩,讀通讀懂,會背會寫,此為初級目標。其二,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會意、入境、悟情,此為中級目標。而更重要的應該是通過古詩教學來構建一種“場”,一種彌漫在整個課堂之中的“文化場”,此為其三。這種被稱之為“場”的東西,它一定是基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體現著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氳著這種文化氣息的“場”中實現對古詩教學終極目標的達成。
基于以上認識,本設計立足文本,從語言文字入手,前兩句詩實現“入境”:想象一幅“畫”,感悟“詩中有畫”;抓住一個“柳”,感知詩歌意象。后兩句詩突出“悟情”:以“情”為主線,以“讀”為根本,引領學生反復涵泳,反復品味,一唱三嘆,獲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詩、畫、聲多管齊下,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吟唱歌詠中激情,最后在送別組詩的拓展和畢業(yè)話題的延伸中升華情感。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就這樣在一次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得以彰顯,也潤物無聲似地浸潤、滋養(yǎng)著孩子們的心靈。
教學目標:
1 借助教材注釋,自主讀懂古詩。
2 學習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3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初步感知詩歌意象。
4 挖掘詩歌文化內涵,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由曲入詩
1 師生談話,欣賞音樂。(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
這是用我國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古琴演奏的,這首古琴曲叫做《陽關三疊》。從《陽關三疊》的琴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出課題,了解題意。
。1)《陽關三疊》是唐代最流行的音樂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僅因為它的旋律古樸優(yōu)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據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一首著名的詩作譜曲而成的。(出示古詩)
。ü徘偾蛾栮P三疊》是唐人根據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譜曲而成的。課始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一方面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色彩,并由曲入詩,為古詩的賞讀奠定情感基調;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古典音樂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熱愛。)
(2)讀詩先讀題。指名讀題。從這個題目中你獲取了哪些信息?
。3)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后,再來讀題,你認為應該怎樣讀?
(4)指名讀,齊讀詩題。
二、自主讀詩,讀準讀通,粗知大意
1 自讀。出示自讀要求:
。1)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2)借助教材上的注解試著解讀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討論解決。
2 交流。
。1)指名讀,重在讀準字音。如“客舍”的“舍”讀第四聲。
。2)解讀詩意。這首詩講了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解讀一下詩句的意思?讀懂了哪句,就說哪句。
。ㄗx準、讀通、讀懂古詩,是古詩教學最基本的要求。作為高年級的古詩教學,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達成這一基本的學習目標。)
三、賞讀詩句,感悟意象,漸入詩境
1 想象畫面,體悟“詩中有畫”。
。1)學習“品詩”。讀詩如品茶,一口為喝,二口為飲,三口才叫品。讀詩不僅要把詩讀正確,讀流利,還要把詩的韻味和感覺讀出來。這就叫品詩。王維的詩應該怎么品呢?宋代大詩人蘇軾曾經說過,王維的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詩中有畫”,所以讀他的詩一定要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讀出詩情畫意。
(2)想象畫面。指名讀詩的前兩句,你的頭腦中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3)交流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板書:朝雨客舍柳色)
。4)品味畫面。如煙如霧的蒙蒙細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綠的楊柳。這樣的畫面帶給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樣的?怎樣讀出它的美?指名讀。自由練讀。
(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品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想象畫面,漸入詩境,體悟情感。)
2 回文質疑,感知“柳”之意象。
(1)詩讀到這里,再請你聯(lián)系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既然是送別,為何寫景如此清新美麗?)
。2)從這畫面中你還品出了別的滋味嗎?你是如何體會的?
是啊,其實細雨也好,客舍也罷,總能勾起離人心中淡淡的愁緒,特別是這依依楊柳更是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究竟是什么滋味呢?
(3)拓展“折柳贈別”組詩。出示三首詩,自由朗讀,然后說說發(fā)現了什么?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勞勞亭歌》李白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送別》王之渙
湘水已在朦朧中,家在德山東更東。
此去誰與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風。
――《贈友人》
。4)說發(fā)現,悟意象。這三首詩里出現了相同的景物――柳樹,表達的是同樣的情感――離別。為什么作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柳來表達離別之情呢?
。5)折柳贈別古來有之。最早在《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樣的詩句。后來人們就常常借柳來表達挽留、不舍的意思,因為隨風舞動的楊柳最容易勾起人們千絲萬縷的離愁,而且“柳”與“留”諧音,柳就成了離別的象征。
。6)出示第三首詩《贈友人》的作者――帥曉梅,并簡介詩的來歷: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調往外地工作時,我特意寫下贈送給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風”表達了我對好友的惜別之情?梢姽磐駚,無論是大詩人還是常人對朋友的情誼都是相通的。詩人王維也正是在借柳惜別、借景抒情。(板書:景情)
(7)明白了詩人筆下暗藏著的如此深意,再來讀一讀一、二句,試著把離情融進這美景中。
(詩歌是靠意象說話的,如“月”之于思鄉(xiāng)、“柳”之于贈別,都是古詩特有的表現手法。如何讓學生感悟到這首詩中“柳”的意象呢?通過拓展一組“折柳贈別”詩,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三首詩的共通之處,從而感悟古詩意象的妙處,體會詩情畫意中蘊含的離愁別緒。而出示教師本人的一首贈別詩意在強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詩作中的作用,并淡化作詩的神秘色彩,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讀詩句,以讀悟情,強化情感
1 知路遙,嘆艱辛。
(1)在這樣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清晨,詩人王維卻要送別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西去。
(2)知道安西在哪兒嗎?從渭城到 陽關、出陽關到安西數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于交通極其不便,即使乘坐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馬車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時間!所以詩人說――(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ò鍟焊M酒無故人)
2 一“無”一“有”,對比品讀。
。1)西出陽關無故人,見不到的只是“故人”嗎?還見不到什么?
。2)又只是見不到嗎?還聽不到什么?或者還嘗不到什么?
(3)所有的一切都濃縮在一個“無”字當中。那么,西出陽關之后“有”的又是什么呢?
。ㄟ@一環(huán)節(jié)緊緊扣住“無故人“的“無”字做文章,通過這一“無”一“有”的對比品讀,讓學生對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獨寂寞感同身受,強化詩句的情感色彩。)
3 情境誦讀,入境悟情。
。1)(出示“荒漠絕域圖”,配塤曲)西出陽關,滿目荒涼,元二不僅要歷經跋涉的艱辛,還要飽嘗旅途的孤獨。而千里之外的安西,終年黃沙蔽日,荒無人煙。風沙茫茫,長路漫漫,這一去何日是歸期?
。2)此時此刻,如果你是王維,你有什么話想對元二說嗎?
。3)是呀,說不完的離愁別緒,道不完的深情厚誼,千言萬語匯成一句(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所有的關切與牽掛匯成一句(再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5)“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是一杯怎樣的酒?這樣的酒喝過多少杯了?你從哪個詞體會出來的?把你的這種感受融到你的朗讀中。指名讀。
(6)是呀,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相見時難別亦難;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舉杯消愁愁更愁;數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經不早,朋友即將啟程。來,舉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進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五、一唱三嘆,情感共振
1 幾年以后,王維去世,這首詩也就成了王維送別元二的千古絕唱。(播放合唱版《陽關三疊》片斷)
2 師范唱歌曲《陽關三疊》片斷,生伴隨音樂輕輕哼唱。
3 因為這首歌傳達了人們共同的心聲,所以千古傳唱,流傳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陽關三疊唱無休。一句離歌一度愁。南去北來無了期,離思贏得恨悠悠!保R讀)
。ㄔ鯓幼x出后兩句詩中令人蕩氣回腸的離情別意?音樂、畫面的烘托,歌詞的渲染以及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為課堂營造了一種令人不能不為之心動的“場”,這一唱三嘆的涵泳吟唱令學生和聽課的老師紛紛淚下。)
六、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1 拓展送別組詩。
。1)古人說:人生自古傷離別。其實并不是所有的離別都如此感傷。你們還讀過哪些送別詩?你能背背其中印象最深的詩句嗎?你從中感受到了怎樣的力量?
。2)生背誦課內外積累的送別詩。
2 小結送別主題。其實古往今來,無論是感傷還是勸慰,也無論是鼓勵還是祝福,所有的送別詩里浸透的其實是同一個字,那就是對朋友深深的“情”。
。ú煌乃蛣e詩表達著不同的情感色彩。課到此處,通過一組送別詩的拓展及時把學生從傷感的情緒中拉出來,既達到了拓寬學習內容、積累詩句的目的,又讓學生了解了送別詩不同的情感類型。)
3 聯(lián)系實際,升華主題。
。ɡ钍逋端蛣e》音樂響起)再過幾個月我們就要畢業(yè)了,即將告別母校,告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伴L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當這首熟悉的驪歌再度響起時,你的心頭是否也會涌起一股或濃或淡的離愁?
人生聚散無常,我們真的應該常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好好珍惜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感謝命運讓你們結緣,讓你們相遇相知,讓你們相互見證彼此的生命歷程。如果你常常這樣心存感激,那么無論將來你身在何方,你都會感受到愛的溫暖與力量。(出示王勃詩句)最后讓我們再互道一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全體起立,再次齊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最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師是煞費苦心的。一方面聯(lián)系學生實際將話題轉到畢業(yè)送別上,讓學生的內心再一次掀起情感波瀾;另一方面將送別的小主題升華到人生的大主題,教育學生要學會感恩,學會珍惜。最后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作結,師生的情感再次達到高潮。)
《送元二使安西》優(yōu)秀教案設計4
教材分析 :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端驮拱参鳌肥鞘⑻浦娙、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情感態(tài)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
1.收集描寫友情方面的名詩名句。
2.了解安西、渭城、陽關分別指的是現在哪個地方?
3.王維和元二在分別的時候可能說些什么?(師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牽掛的是誰?B、王維來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業(yè),他最想對朋友說些什么?)
教師準備:課件、酒杯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說說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覺?(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生:很快樂)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于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里會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離開)
2.師:是啊!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后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于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
3.師: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1)。(齊讀課題)
二、理解課題,了解詩人
1、誰能向我們簡單介紹詩人王維?(課件出示2)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繪畫大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廷任職。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邊塞詩、山水詩,、律詩、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獨到的造詣。代表作:《 送元二使安西》《鳥鳴澗 》《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元二:姓元,詩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稱“元二”)
王維和元二是好友,詩中還有一個詞表達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誰奉了誰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維也曾一度奉著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維最能體諒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師:誰能給我們說說課題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還有誰補充一下,說得更具體:(王維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誰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庫車附近。新疆是中國最西邊的一個遙遠的地方。咱們一起看看安西。(欣賞課件3、4:安西圖片)
用你學過的詞語概括安西給你的印象?(荒蕪人煙、寸草不生……)
3.師:打開書,結合課后注釋和插圖,反復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三個字“朝”、“舍”“更”(板書)它們在詩中怎么念?(課件出示5、)指名認讀。師指導學生讀好這三個字的發(fā)音,并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課件出示5)
2、師:好,把這三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指名朗讀古詩。(課件出示6)
王維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長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為渭城以西的路太難走了。于是,這兩個朋友他們在附近的小旅館住下。過了一夜,小聲朗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課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計:小雨,柳樹,客舍,酒宴。(板書:朝雨、 客舍、 柳色)
。ǎ保┯辏菏裁磿r候的雨?這雨大嗎?為什么說是小雨? 理解:浥:濕潤(2)客舍 :這里指為客人設宴送別的地方(3)柳樹:什么樣的柳樹?那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呢?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4.師: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描繪的晨景。(課件出示8、9)這樣的渭城美嗎?
師:這里的柳色——很新
師:渭城這里的空氣——很新鮮。
師:渭城這里的旅舍——很干凈,很舒適,還很清靜。
師:渭城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歡嗎?把你的喜愛帶進去讀讀這兩句。(學生讀詩)
結合課后注釋和美麗的畫面,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再指名說。從詩句中我們也知道送別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氣氛。(課件出示10:標劃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
。ǘ┝私馕魅サ谋尘埃靼孜魅ヂ吠镜倪b遠及艱辛。
師過渡: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墒蔷褪窃谶@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我們讀讀后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1、從課題和前兩句古詩中,我們知道元二從渭城出發(fā)要去安西。結合文字,我們來看地圖,(課件出示11)(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關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縣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渭城:秦朝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
2、介紹陽關:(出示課件12:陽關圖片)這首詩中因為出現了“陽關”這個地名,這個地方從秦朝開始,一直是外來民族侵略我們漢族的必經之地。所以到了漢朝,漢朝的皇帝就在這建起了一道城關,叫陽關。
3、(課件出示13:)這是從渭城到安西。它的實際距離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詩人曾經這樣描述這條路:“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薄冻踹^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參)
4、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只有靠騎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生自由想象說)
5、師:元二身負朝廷的使命即將出發(fā),遙望安西、渭城兩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課件圖片欣賞14)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春意盎然、鳥語花香,安西那兒呢?(課件圖片欣賞15)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xiāng)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xiāng)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xiāng)音不再。┰娙送蹙S究竟是怎樣表達他對元二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的呢?
。ㄕn件出示16)(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
5、學生自讀古詩的最后兩句,再指名讀。
。ㄈ⿴熒诱勗,進行多元感悟
1.師:元二即將遠行,詩人舉杯敬酒,此時此刻,有沒有什么話要對他說一說呀?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師:好朋友,多么關心啊!
生: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著了。路上要小心一點。師:想得多么細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平安!這一去就是一年,我會想著你的。
來,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詩人和元二之間的臨別話語。(播放課件16音樂:陽關三疊)
同桌先說,再師生互說。
2.師:可我怎么感覺到這不是一杯酒,這里面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這是一杯離別的酒,因為喝完這最后一杯,王維和元二從此分別。)
師:一杯夠嗎?不夠,再敬一杯
生:這是一杯傷感的酒,好友分隔兩地,豈能不令人傷懷?
師:一杯能表達傷感之情嗎?不夠,再來一杯。
生:這是一杯無奈的酒,誰愿意與好朋友分離呢?無奈這是朝廷下達的命令,難以違抗。
師:真無奈,再敬一杯。
生:這是一杯祝福的酒,詩人王維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讓我們:“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讀)
師:詩人勸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從“更”這個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深情厚誼,依依惜別、舍不得…….)
4、指導朗讀:
A:是。∨笥阎g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 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B: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師引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師:窗外,柳枝上那掛著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友人的淚。」湃擞姓哿泟e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帶著這份難過,這份不舍,這份依戀,這份痛心,一起讀這兩句。(生齊讀)
5.一個“勸”字,一個“更”字,一個“盡”字生動地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舍難分的友情。(板書:勸、更、盡)
6、根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
三、音樂渲染,品味詩境,情讀古詩。
1、師: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在經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讓我們邊聽邊感受,在音樂聲中把友人送別的情景讀出來。 (自讀古詩)(課件出示17)
2、學生展示讀古詩。
四、課外拓展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收集的離別詩,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
。ㄕn件出示18、播放音樂“送別”)
附送別古詩: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山中送別》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哌m《別董大》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醪端投派俑问裰荨
板書設計:20、古詩兩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 客舍 柳色
酒訴真情送故人
情:勸 更盡
《送元二使安西》優(yōu)秀教案設計5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中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古詩,理解詩意,展開想象,獲得詩中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yǎng)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lián)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中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yǎng)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別朋友元二去安西上任時舍不得朋友的離去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首詩。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提醒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接著,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了解詩人王維,熟悉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了解當時兩位友人之間的情誼。接下來是按照古詩學習的方法來自學古詩。我給學生讀詩的第一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并通過組詞練習初步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將古今義進行對比。然后,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這里,我重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讓同學說說自己不懂的詞語,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們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yōu)美。接著,我請同學們想象詩中的情節(jié),體會詩人用字的巧妙,熟悉古詩的特點,進行兒童詩的現場創(chuàng)作。最后,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yè),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會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yǎng)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yǎng)學生語感。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同學們,你的朋友多嗎?在你的朋友或親人要和你分別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我在讀大學時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們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什么知心話都說,可畢業(yè)后,她去深圳工作了,我回到了黃石。我們有六年沒見面了,真想去深圳看看她呀,她是胖了還是瘦了呢,我們常常寫信、打電話,還時常在夢里相見呢。你有這樣的體會嗎?
一、談話導入:
1、談話:昨天我們學習了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大家把它朗誦一遍吧。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讀詩題《送元二使安西》
2、解題:誰送誰從哪兒出發(fā)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導學生讀題。(師板書)
3、了解作者: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些什么?(師作相應的準備:學過他的什么詩?;他是一位什么樣的詩人?他和元二之間的情誼。)
4、師生交流:安西在哪兒呢?(是唐代中央政府為管理西域地區(qū)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從長安出發(fā)前往安西,唐朝時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長安渭城送別,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二、初讀古詩,了解詩意。
1、初讀: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特別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讀準。
2、認讀生字詞卡片:
渭城:講解詞義。
(結合詩中詞語,對比古今詞義的不同。)
3、再讀古詩,注意它的停頓。
4、指名讀古詩,生評議;(抓住學生的優(yōu)點對字音、節(jié)奏等方面作評價);再指名讀。
三、理解詩意
1、師:詩里的詞和每句詩的意思你明白嗎?(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1〕多讀看圖,用心思考;
2〕查工具書;
3〕向他人求助。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朝雨;輕塵;客舍;更盡;陽關(古今義比較,“陽關大道”);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前兩句告訴我們送別時的環(huán)境,后兩句作者送別時的情景。師板書:景、情)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老師也學習了這首古詩,邊聽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別從渭城出發(fā),去千里之外的西域當差。恰巧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綿綿細雨,滋潤了道路兩旁的青青柳樹。平日里,這條人來人往的大道上車水馬龍,塵土飛揚,而現在一場小雨剛停,天氣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為朋友安排的一樣。也不枉我特意趕來為君送行呀。來,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見,這份情怎能讓人割舍得下呢?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從詩中的哪些字詞中最能看出王維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勸君、更盡、無”作者先寫景,再寫情,是借景抒情。師板書。)
3、想象自己與親人朋友分別時的場面,加上你從詩中體會到的情感,再讀這首詩。生自由練讀。
4、指名讀,師生評議。(從情感上去評價)再指名讀。
5、指導:有時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我們還可以加上動作朗誦這首詩。(生練習)
6、師:請一位同學試著用他的朗誦把我們帶到渭城去。(指名讀背,師為他配樂。)
生評議,再指名背,齊背。
五、拓展賞析
1、師:同學們還收集到了很多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再好好讀一讀,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來,咱們一會來個書法及誦讀比賽,好嗎?(別董大、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請學生上臺展示書法,朗誦古詩。
3、師小結:生活中美麗風景和難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詩表達出來。(試著即興創(chuàng)作詩歌)
六、布置作業(yè):
1、檢測本課生字詞,讀字組詞。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業(yè)?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愿望。
《送元二使安西》優(yōu)秀教案設計6
一、導入。
王維的詩,我們已經背過幾篇了。下面我寫幾個他詩中的字考考你們,看你們認識嗎?(渭、悒)。部分學困生不認識)。因此,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必須要認識生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認識生字的基礎上,認真朗讀,記住字形,在把詩讀流利的基礎上,進一步背誦。
二、復習《送元二使安西》。
讓學生朗讀后試著說詩的意思。(經過部分同學一個詞一個詞的理解,加上老師對“元二”、“安西”、“渭城”、“悒”、“陽關”等詞的解釋,同學們弄懂了這首詩的意思。)
三、回顧背過的王維的詩。
1、指名同學領背王維的詩。一個同學領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館》、《雜詩》、《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鳥鳴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八首。
2、選擇王維寫景的詩背誦。
同學們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館》、《鹿柴》、《鳥鳴澗》、《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詩的詩意。
同桌先一首詩一首詩的交流詩的意思,然后分別指名試說。(多叫幾個同學)
四、感受王詩的風格。
1、合上眼睛,邊背誦王維五首寫景的詩,邊想象畫面。背完后談自己的感受。
2、通過老師指導,得出王詩的風格特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五、作業(yè):詩配畫。
任選王維五首寫景詩中的一首,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回家畫一幅畫,并在背面用鉛筆題詩。明天課前同桌根據畫的內容,猜測所畫的詩,并點評是否畫出了詩意,不當之后加以糾正。
教材要求的內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些老師可能會說,為了《積累、運用》上的一首詩,何必浪費那么多時間?對此,我有不同的觀點。課本無非是一個例子。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引向課堂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只要能夠讓孩子們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并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覺得都值。再說,背誦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教學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導學生對詩的鞏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我覺得在這方面多花點兒時間值。所以,進行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送元二使安西》優(yōu)秀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的優(yōu)秀教案設計01-15
《送元二使安西》賞析09-05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03-03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04-01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選]01-24
送元二使安西賞析參考04-09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選[15篇]01-06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譯文賞析05-06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原文翻譯及賞析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