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什么是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什么是教學設計1
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一、什么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以獲得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tǒng)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
二、在課改的新背景下教學設計應是什么?
以往:
是為了完成管理者的任務(應付檢查)
是教材的抄寫或教師用書、教學方案的抄襲
是教師必備的資料
此刻:
是促進教師自我專業(yè)成長的途徑,提升設計與觀察評價潛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是根據(jù)特定的教育對象與條件對“新教材”的加工與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一種文化再造)
是校本課程(課程校本化)過程中的一部分
三、教學設計、教學案例和教案不能混為一體,對這三個概念要正確地區(qū)別。
教學案例:一般是用來交流或者是自我經驗積累,是指包內含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就是生動的故事加精彩的點評。
教案:是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導老師上課用的,同時也是備課的依據(jù)。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課前預設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說明,寫在教之前;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fā)生的教學過程的總結,寫在教之后。
四、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教學設計一般包內含下列5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任務及對象、目標、策略、過程和評價五個基本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1、教學任務及對象分析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潛力,是現(xiàn)代教學思想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如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么”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取教學資料和制定教學策略。
、俳虒W資料分析
教學資料是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以往我們僅關注教材分析,在這種分析過程中,教師將教科書作為主要依據(jù),教材分析基本關注教學的重點、難點及考點方面,比較注重顯性教材的運用而忽視隱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較少關注與學習教材資料有密切關系的認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對學生潛力的要求,而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只是闡述其資料,沒有做進一步的分析。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資料分析既要求對顯性教材的運用,也要求對隱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诮虒W對象分析
學生是分析教學任務務必要思考的因素,分析學生是為了幫忙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完成教學任務。要求我們教師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了解教學活動開始前學生在認知、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已經到達了什么樣的水平,這一水平標志著學生已經能做什么,說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學生的學歷和學情)。這是學生掌握新的學習任務的起點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學活動結束后預期學生在認知、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務必到達的狀態(tài)。對這種狀態(tài)的把握最終會轉化為確定的教學任務與具體的學習目標。只有當教師的心中對教學前和教學后這兩種狀態(tài)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數(shù)時,才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狀況,確定真正恰當?shù)那泻蠈W生實際的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
2、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期望受教育者到達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在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陳述上,與以往傳統(tǒng)教案相比就應有較大變化,具體體此刻目標的維度、目標陳述的主體等方面。
、沤虒W目標的主體和維度
教學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目標為依據(jù),學習目標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指向性,同時還能夠作為學習效果的檢測標準。所以制定準確、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十分重要的。
新課程標準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fā),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教學目標的主體顯然就應是學生。而傳統(tǒng)的教案對于目標的設計中,所體現(xiàn)的主體是教師而非學生。從教學目標設立的維度來看也更加全面,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這是發(fā)展性教學的核心內涵,它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此刻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潛力、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都思考到。而傳統(tǒng)的教案中,目標的設置較多地關注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缺少對于潛力和情感領域的設計。
、凭唧w教學目標的陳述
由于教學目標是具體規(guī)定學生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在認知和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夠到達的新水平。因此,在陳述教學目標時要具體明確,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對知識、技能目標的`陳述要反映學生所構成的具體行為。在陳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質和量規(guī)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詞,務必用可觀察和測量的行為動詞來描述學生所構成的具體行為,要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陳述詞要具體、鮮活。二是對過程性目標的陳述要具體、明確。新課程標準關注“學習過程、改變學習的方式和方法!币虼耍^程性目標的陳述要明確具體。三是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陳述要明確學生應參加的活動或體驗的資料,通常只明確規(guī)定學生應參加的活動或體驗資料,而不具體規(guī)定學生應從活動中獲得了什么結果。
3、教學策略的設計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jù),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加以思考:
①教學組織形式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方面,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研究、自主體驗、自主交流的過程,激發(fā)學生思維,開發(fā)學生潛能?梢,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自主參學習活動已成為有效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基本途徑。因此,貼合新課程理念和教學目標要求的新的課堂組織形式,也成為教學設計不可忽視的一個要素。
②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教學有規(guī)。應對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哪些是教學設計中應優(yōu)先思考的方法?這些方法又該如何有機地結合在一齊這些都是制定教學策略的基本問題。就應根據(jù)教學目標、學生特點、學科特點、教師特點、教學環(huán)境、教學時間、教學技術條件等諸多因素來選取教學方法。
③學法指導
我們既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動機的激發(fā),重視教學過程的情感化,還要關注學生學習潛力和創(chuàng)造潛力的培養(yǎng),更要思考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能夠從以下幾個策略來思考學法指導。
(1)制定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即把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放在首位,讓學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放飛思維、潛心探究、快樂創(chuàng)造。
(2)制定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師要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必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為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帶給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發(fā)展自主學習的潛力。
(3)制定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中要思考讓學生學會質疑,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學會探究,樂于進行研究性學習;學會評價,敢于發(fā)表不同意見和獨特的見解;學會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學習的得失,探索學習的規(guī)律。
、芙虒W媒體
媒體能夠是作為教學環(huán)境設計的一個部分,也是教學活動中教學呈現(xiàn)的一種載體,他們不是獨立地存在于教學之中,而是與教學方式結合在一齊成為教學策略的主要因素。
隨著多媒體這一新型教育技術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媒體的設計比起單純板書設計多了豐富性和生動性,因而,設計也更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更需要有必須的專業(yè)要求。但是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對媒體運用設計存在的問題,如,所選取或制定的教學媒體與本節(jié)課的主題聯(lián)系不當、華而不實、喧賓奪主引起注意的混亂,從形式上看很生動、很美觀,而資料卻無助于學生認知潛力的發(fā)展;運用多媒體呈現(xiàn)教學資料時的節(jié)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當造成學生認知的脫節(jié)。
個性要指出的是,粉筆加黑板的板書作為傳統(tǒng)的、常規(guī)的媒體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就應有一席之地,而且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在設計媒體時千萬別忽視了對板書的設計。
⒋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運用,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取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那么怎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值得我們探討。
、龠^程設計意圖
現(xiàn)代教學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體驗中學習知識,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純粹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教學不在封閉的狀態(tài)下進行,教學更趨向于多維的、開放的教學形態(tài)的呈現(xiàn)。在這樣的新理念下,教學過程的設計與以往教案編寫那種單一、線性、主要設計教師教學步驟和方法的思維形式和編寫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同時思考教學的意圖、教學組織中活動的主體、教學行為和方式、媒體的使用、時間的分配以及對教學效果的預期等等。所以在必須的單位時間內對于教學的活動過程是呈立體或網狀思考狀態(tài),教學諸因素不是沿“教”這條單行線前行,而是在學與教中交錯朝著教學目標進行著。
、谶^程設計需要思考的因素
教學過程思考的因素,活動的主體對象更加具體、明確,除此以外,設計中增加了預期效果這一因素,因為設計的引進是為了將一個現(xiàn)存的情境改變成為所期望的情境,謀求這種變化正是教學設計的目的。教學設計是以目標為導向的,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目標的達成與否是在教學過程中透過不斷的反饋調控來實現(xiàn)的。而預期效果的設計便是實現(xiàn)反饋調控的一個關鍵的手段。另外,教學設計的目的是能夠使教師在目標指引下理性地進行教學,因此,對于每一環(huán)節(jié)中的教學目的也就應有充分的認識,所以在過程設計中,增加了教學目的這一要素。
、到虒W設計自我評價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tǒng)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僅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jù)。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潛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xiàn)教師與學生雙發(fā)展的教育目的。
為了實現(xiàn)這一功能,教學設計的自我評價是教學設計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果把教學設計作為一個系統(tǒng)來看的話,它是一個在開發(fā)、設計、利用和評價四個方面全面研究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理論與實踐”。在時間上,教學設計分為了三個時間段,即課的準備的設計、課的實施中的再次設計(即生成)、課后的反思性的設計修正。因此,教學設計除了包括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分析,策略制定和過程設計以外,最后就應對教學設計進行評價。這是教師的一個不可缺的元認知活動。
教學設計的評價,能夠透過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在設計完成之后設計實施之前,對自己的設計進行預測,這樣能夠幫忙設計者在設計的實施過程中更好地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教學事件,更好地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設計的二度創(chuàng)造。二是在教學活動之后進行的教學設計的評價,目的在于總結設計的得與失。因為,任何一個設計都是為了更好地幫忙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況且設計與實踐活動本身會存在必須的誤差,理論上再合理的設計只有經過實踐檢驗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透過這樣的反思性評價的設計,才是一個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設計,從與傳統(tǒng)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們還能夠看出,它與傳統(tǒng)教案不同的是,教學設計不是封閉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時空上都更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也更具有先進性。
五、教學設計的基本程序及書寫資料
⒈教學設計的基本程序
、俜治鼋虒W任務,闡述教學的預期目標;
②確定學生的起點狀態(tài),包括他們原有的知識水平、技能和學習動機、狀態(tài)等;
、鄯治鰧W生從起點狀態(tài)過渡到終點狀態(tài)應掌握的知識技能或應構成的態(tài)度與行為習慣;
④思考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給學生呈現(xiàn)學習資料,帶給學習指導;
、菟伎加檬裁捶椒ㄒ饘W生的反應并帶給反饋;
、匏伎既绾螌虒W的結果進行科學的測量與評價。
⒉教學設計的書寫資料
、俳虒W設計說明:寫出本教學設計意圖和整體思路(突出新課程特點);
、诮虒W分析:包括教學資料的分析和學情的分析;
、劢虒W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芙虒W策略(或學法指導):選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媒體及板書設計;
、萁虒W過程;
⑥教學反思、評價。
書寫說明:
(1)書寫的形式。教學設計的書寫能夠是文本的,也能夠是表格的,也能夠將文本和表格二者結合。
一般文本形式能夠比較充分地表達思想和具體的資料,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觀地反映教學結構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而表格形式能夠比較簡潔、綜合體現(xiàn)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諸因素的整合。
(2)教學設計書寫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能夠根據(jù)具體的資料要求靈活展現(xiàn),不拘一格,寫出個性,寫出創(chuàng)意,寫出風采。
(3)教學設計資料和形式就應根據(jù)需要而定,如果為了同行間探討、交流而進行設計,則應選取較為詳細和較強的理論展現(xiàn)為主要資料和相應的形式;如果是教師本人為了作為上課前對課的理解和策劃,則能夠相對淡化理論色彩并簡化分析要素,更多地關注過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學流程和板書的設計。
。4)教學反思評價作為教學設計來說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3、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區(qū)別
我們將教案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能夠看出,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yōu)殛P注“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是從傳統(tǒng)教案走向現(xiàn)代教學設計的根本轉折點,我們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區(qū)別,才能夠真正理解并掌握現(xiàn)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會將二者混淆。
①脈絡要“準”——是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
②目標要“明”——是教學設計的“方向”;
、哿⒁庖靶隆薄墙虒W設計的“靈魂”;
、軜嬎家扒伞薄墙虒W設計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學設計的“表現(xiàn)形式”;
⑥練習要“精”——是教學設計的“綜結點”。
教學設計格式和要求
【標題】
標題要具體、明確。通用格式為“**版**年級**資料的教學設計”,一般不用副標題。能夠設計一個課時,也能夠設計幾個課時或系列教學。
【署名】
寫明單位、姓名、郵編、聯(lián)系電話、電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組或多人合作,應說明誰是執(zhí)筆人或第一作者。
【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課前系統(tǒng)部分
一、設計思想
簡要說明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jù)和設計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課程標準》、《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本課教學資料的要求。
2.分析本課資料的組成成分和在教材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課資料與(小學、初中、高中教材)相關資料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三、學情分析
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潛力基礎;
2.分析學生學習本課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3.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種學習策略。
四、教學目標
用具體、明確、可操作的行為語言,描述本課的知識、技能、潛力、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學目標。
五、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教學中所運用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
七、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
2.教師的教學準備;
3.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與布置;
4.教學用具的設計和準備。
第二部分、課堂系統(tǒng)部分——教學過程
。ㄒ唬┱n前探究部分
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準備和探究的問題及方案要求。
。ǘ┬抡n導入部分
設計出每節(jié)新課的教學引語及導入方案,要著力于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
。ㄈ⿴熒硬糠
1.設計出每節(jié)新課的教學結構(包括板書)。
2.寫出每個教學步驟(含設計目的和意圖)在教學結構設計中要注意體現(xiàn)下列6個原則: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并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3).設計出以任務型教學指導下的師生互動方式。
。4).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5).對教材資料作適當?shù)奶幚恚l(fā)掘出教材資料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及育人作用。
(6).課堂教學要減少統(tǒng)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四)課堂總結部分
1.設計出針對教材知識資料的系統(tǒng)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
2.設計出發(fā)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復習鞏固方案。
(五)課后作業(yè)部分提出2-3個與本課設計相關的、值得反思和討論的問題
第三部分、課后系統(tǒng)部分——教學后記
要求:
1.評價出你的每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的實施結果。
2.對你的每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修改、補充、完善。
3.寫出你的教學感想、心得、體會。
教學案例格式
1.應包括上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2.應包括課堂實錄
3.應加上點評與反思
什么是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看、爬、摸、說、找、描等活動,體驗感悟周長的含義。
2.借助實際操作,結合生活情景,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規(guī)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
3.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1.看一看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課件演示螞蟻爬樹葉一周——路線閃爍)
2.說一說
師:誰來說一說小螞蟻爬過的路線?
學生回答(感知“邊線”)
3.爬一爬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讓我們跟著小螞蟻一起來爬一爬吧。(根據(jù)學生回答引出“樹葉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 板書:周長)
二、動手操作,揭示概念
1.摸一摸
。1)摸樹葉的周長
先摸一摸它的`周長,再同桌互相說一說這片樹葉的周長。教師指導(強調:邊線)
。2)摸桌面的周長
師:同學們能摸出樹葉的周長,那你能摸出桌面的周長嗎?
2.找一找
讓學生舉例說一說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
3揭示概念
師:誰來說說什么是周長?
(總結)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板書:圖形一周的長度)
二、 聯(lián)系生活,加深認識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到生活中去看看。(課件相繼播放國旗、相框、鐘面、畫、五角星。最后畫面停留在花壇,閃爍的線條不到一周)
學生看到花壇的畫面質疑:閃爍的線條表示出的不是花壇的周長 。
師:為什么說這根閃爍的線條不是這個畫壇的周長?那怎樣表示這個花壇的周長呢?
三、 練習鞏固,逐層提高
1.描一描(課本第45頁練一練的第1題)
師在黑板上貼出下面圖形的放大圖,指名描一描,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2.劃一劃
看大屏幕,用手比劃看到的圖形的周長(課件逐一播放1個小正方形、2個、6個、9個小正方形拼在一起的圖形)
3、比一比
。1)師:(課件出示圖1和圖2)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嗎?為什么?
分別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2)師:(課件出示圖3)把一個長方形分成甲、乙兩個圖形,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發(fā)表意見)
。3)師:(課件出示圖4)把這個長方形分成這樣的甲、乙兩個圖形,它們的周長一樣長嗎?如果不是一樣長,誰長?長多少?
五、總結評價(略)
什么是教學設計3
什么是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概述
1、教學設計及其特征
美國學者賴格盧斯認為教育設計理論是一種關于怎樣更好地幫忙人類學習和發(fā)展的明確的指導理論。教學設計能夠概括為:以獲得優(yōu)化的教學過程為目的,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的,運用系統(tǒng)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征:
。1)以系統(tǒng)方法和設計觀為指導,探索解決教學問題的有效方案,目的是實現(xiàn)效果好、效率高和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最終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和個性的發(fā)展。
(2)教學設計以關于教和學的科學理論為基礎的。
。3)教學設計是一種產生學習經驗和學習的環(huán)境,提高學習者獲得特定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
。4)教學設計是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學科性、決策性的研究活動,它是背景范疇、經驗范疇和組織化的知識范疇三方面綜合作用的產物。
(5)教學設計具有十分強烈的社會交往性,受到背景因素、社會因素、教學設計者、實施者、學習者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約。
2、教學設計的產生與發(fā)展
教學設計源于美國,20世紀杜威和桑代克最早提出了教學設計的構想,但直到60年代末其基本理論方才成形,主要有兩個根源:系統(tǒng)工程學和行為主義理論。
70年代至90年代,教學設計理論不斷發(fā)展,產生了超多的教學設計模式,典型代表有: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梅里爾的成分顯示理論、賴格盧斯的精細理論以及斯坎杜拉的結構學習理論。
20世紀80年代中期,教學設計引入我國。
90年代以來,教學設計出現(xiàn)多種發(fā)展趨勢。主要表此刻:系統(tǒng)論的發(fā)展,如混沌論對教學設計研究產生影響;認識論、學習心理學和教學設計的整合;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的飛速發(fā)展以及信息資源的數(shù)字化,要求人們重新審視學習者學習的建構主義環(huán)境;關注教學設計自動化的研究;重視教學設計理論的整合研究。
3、教學設計模式的過程模式
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主要作用是確定教學設計的步驟,并對教學問題的解決帶給特定的指導作用。
(1)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核心要求
瑞達.瑞奇總結了系統(tǒng)設計過程的六個核心要求:
確定學習者的需要
確定教學目標
建構評估過程
設計和選取教學傳送的方法、方式
試用所設計的教學系統(tǒng)
安裝和維持系統(tǒng)
上述要求既能夠適用于整個教學項目的設計過程,也能夠適應于設計某一特定目標的教學材料。并且瑞奇認為當這六個核心要求與各種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相結合時,將會產生各種不同類型的教學設計過程模式。
。2)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類型
主要由過程模式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決定的。能夠分成以下三類
以系統(tǒng)論作為建構基礎的過程模式
以學習和教學理論為基礎的過程模式
以傳播理論為基礎的過程模式
(3)教學設計模式的新發(fā)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反映建構主義理念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受到極大的關注,如:基本目標的教學設計模式、拋描式教學設計模式、基本問題的教學設計模式和四要素教學設計模式,它們都有相應的理論基礎。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
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一般包括以下組成部分: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闡明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包括教學媒體的選取和設計)、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與修改。
1、前期分析
主要包括學習背景分析(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任務分析、學習者分析。
學習背景就是對人物或事件以作用的歷史情境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學習需要就是學習者在學習方面的目前狀態(tài)與所期望到達的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
學習任務分析是教學設計中最為關鍵的教學資源分析階段。
學習者是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準備狀態(tài)(包括其學習起點水平的分析和認知發(fā)展水平的分析)及學習風格與動機的等因素。
2、教學目標的闡明
教學目標是制定教學策略、實施教學評價的依據(jù)。
。1)教學目標闡明的理論依據(jù)
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透過教學以后將能做什么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教育工作者已經對教學目標開展在超多研究,構成了較成熟的理論體系,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
布盧姆的目標分類理論由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領域等組成。比較成熟的是認知領域的目標分類,包括明白、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大類,還能夠進一步劃分成更為具體的亞目標群。
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的目標分類還不成熟。布盧姆及其合作者將情感目標分成五類:理解(或注意)、反應、價值評斷、組織化和個性化。哈羅將運動技能領域目標分為四類:知覺潛力、體力、技能動作、有意交流。
加涅的學習結果目標體系
加涅和布里斯格建立了新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其分類與布盧姆的分類構成對應關系。
布盧姆的認知領域相當于加涅的言語信息、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
情感領域相當于是加涅的態(tài)度;
在認知領域加涅是以學習的復雜程度來進行劃分的,而且與他的教學設計理論有更為直接的關系。
(2)教學目標的.闡明
對于教學目標的闡明大致有兩種觀點為:行為主義觀與認知主義觀。行為主義觀強調用能夠觀察或要能夠測量的行為來描述教學目標。認知主義觀則強調用內部心理過程來描述教學目標。但兩者都認為教學目標的重點應說明學習者行為或潛力的變化,且是反映學習者在教學完成之后具有什么新的潛力。
教學目標闡明的方法有:
采用行為主語的教學目標闡明方法:按這種觀點描述學習目標包括五項構成要素:行為主體、實際行為(分別列出認知、情感與技能領域)、行為結果、行為條件以及行為標準。
采用內部過程和外顯行為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闡明方法:由于行為目標闡明法依據(jù)行為主義心理學觀點提出的,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習者內在的認知和情感的變化,故有教育心理學家提出應明確陳述如記憶、理解、掌握、欣賞等內在的心理變化,采用內部過程和外顯行為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闡明方法。
教學目標的層次:用這種方法,通常是將教學目標用雙向細目表表示出來。
3、教學策略的制定
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活動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總體思考。
。1)基本的教學策略
生成性策略:
生成性策略就是鼓勵或允許學生透過生成教育目標、資料的組織、細化、排列和強調、理解與檢驗,以及向其它方面的遷移,從教學中建構他們自己特的好處。即學生透過自我?guī)Ыo的許多學習活動,“控制”著學習中的信息加工的優(yōu)勢。
替代性策略:就是傾向于透過帶給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標、教學資料的組織、細化、排序和強調、理解與檢驗,以及遷移的推薦,較多地代為學生加工信息。
指導性策略:
這種策略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較易為廣大教師熟習和操作。包括四個階段十五個步驟:導入階段、主體階段、結尾階段、評價階段。
(2)教學順序的確定
智慧技能的教學順序
布魯納提出,兒童的認知是由三個階段構成的:動作把握階段、映像把握階段和符號把握階段。他提出的螺旋式序列要求,這些學科的基本概念要在兒童認知的每一個階段上反復教授,復雜水平也逐漸提高。
他提出了發(fā)現(xiàn)學習的策略,其做法是:教師不把教學資料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向他們帶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并由學生自己收集證據(jù),讓學生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
言語信息的教學順序
言語信息的學習目標分為兩類:一類是一項言語信息與另一項言語信息之間幾乎不存在遷移的聯(lián)系,另一類是好處的言語信息的學習,需要按必須的邏輯聯(lián)系安排教學順序。
典型的是奧蘇伯爾提出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即用引介等方法,簡明扼要、高度概括地向學生提示本課資料的結構。其教學順序設計要點,能夠歸納為:帶給先行組織者、用邏輯的順序或根據(jù)有好處的上下文組織言語信息。
態(tài)度的教學順序
加涅認為,建立和改變態(tài)度的方法是運用人的榜樣。步驟如下:
第一,學習者觀察人物在做合理選取動作;
第二,看到榜樣人物從自己的行動中或從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樂;
第三,透過觀看這類表演,使學習者的態(tài)度在產生“共鳴”中得到強化。
加涅認為態(tài)度改變的過程受到學習者環(huán)境的外部事件的強烈影響,這就為媒體選取帶給了依據(jù)。此外還務必創(chuàng)設條件激發(fā)學習者的期望。
動作技能的教學順序
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的主要原則是先教局部技能,透過超多練習掌握關鍵要領后,再進行全套程序的學習。一般分為三步:
第一,認知階段;
第二,分解階段;
第三,定位階段。
(3)基于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方法
播放教學法
播放教學方法是教師能夠現(xiàn)代教學媒體播放的方式向學生傳輸教學信息。分為遠程播放與課堂播放兩大類。
發(fā)現(xiàn)式教學法
發(fā)現(xiàn)式教學強調學生是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學生以主動探究的形式學習。實施步驟為:
第一、提出和設計探究目標
第二、引導探究,提出假設
第三、分析論證、檢驗假設
第四、總結提高、應用遷移
。4)教學媒體的選取
影響教學媒體選取的因素
羅密斯宙斯基提出了影響媒體選取因素模型,他認為主要因素有七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生任務、學習者的特點、教學管理因素、經驗的現(xiàn)實條件、教師特征
通常認為,學生任務和學習者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余因素能夠根據(jù)與教學活動關系的遠近來劃分主次因素。
教學媒體選取模式:
一般采用流程圖分析模式,將選取過程分解成一套按諏排列的步驟。
4、方案編寫和成果評價
(1)方案編寫
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之后,能夠文本、框圖、流程圖、表格等形式編寫教學設計方案。
。2)成果評價
教學設計成果的構成性評價是教學設計成果評價的核心資料,其評價過程包括:
第一、制定必要的評價計劃
第二、制定或選定必要的評價工具
第三、教學設計產品的試用
第四、收集教學活動的信息
第五、歸納和分析評價信息
第六、報告評價結果。
什么是教學設計4
教學活動既需要預先設計,又需要適時設計,才會充滿生命的氣息,這樣的教學才是富有生機的教學,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活的課堂。什么是教學設計?課程實施與教學設計有什么關系?
教學設計是教學科學、教學藝術和教學技術的綜合。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tǒng)方法,在對教學系統(tǒng)中的各種要素(教師、學生、教學目標、內容、教學媒體等)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整合各種課程資源,運用現(xiàn)代學習心理學理論,設計規(guī)劃學習的程序、學習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及學習結果的評價標準的過程。課程實施和教學設計的關系:
1、課程實施的不同取向實際上決定著教學設計的不同目標與策略。在忠實取向的視野中,課程是由專家開發(fā)的,教育行政部門認定的,它規(guī)定了教學的方向、目的、內容和標準,是具有法定效力的。教學則是教師在具體的教育實踐情境中實現(xiàn)合法化課程的過程、手段。這樣看來,課程與教學是一種線性的、分離的關系。專家、行政人員是權威、控制者,教師是服從者、被控制者。
2、教學設計取決于課程實施的取向。事實上,不同的課程方案主張不同的實施取向,而同一課程方案由于實施者所認同的課程實施取向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教學設計方案,因而會產生不同的實施效果。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在實施新課程的時候,已經不限于“忠實取向”,而倡導走向“相互適應取向”和“課程創(chuàng)生取向”。尤其是相互適應取向介于忠實取向和創(chuàng)生取向之間,兼容了另外兩種取向的因素,在課程實施過程的不同階段,隨著各方面條件的不斷成熟,特別是師資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步追求更為理想的課程實施效果。這是新課程在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結構的重建和課程內容的呈現(xiàn)與調整等方面提出的新課題,也是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在呈現(xiàn)教學內容時期望我們做的。
3 、分析教師教學的特點,并聯(lián)系生物學科,思考對初中生物新課程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的意義?
新課改背景下,中學生物教師有非常明顯的3個教學特點:
一、制定教學目標時充分考慮學生實際。
二、滲透新課程思想,以啟發(fā)式教學把握教學重難點,課堂氣氛好。
三、有獨特的教學風格,善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學習情趣。
教學設計是一種創(chuàng)新行為,創(chuàng)新是教學設計的靈魂,作為教學者必須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地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設計要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制定,而各班之間、學生之間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差異,從這一層面上來說,每位教師的設計多多少少都應有創(chuàng)新的成分
(一)突破原有思維定式和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的頭腦每時每刻都會搜集到潮水般涌來的信息,其中有各類教學情景、思想觀念、需要解決的問題等等!邦^腦在處理這些信息包括篩選信息、分析問題、作出決策等的時候,并不需要對每一條信息都坐下來,靜靜地想一想該怎么辦,往往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沿著以前的思維習慣、熟悉的思維方向和路徑進行思考,而不另辟路徑。這種思維習慣、熟悉的思維方向和路徑就是一
個人特有的思維定勢!边@種思維定勢對我們解決問題有時有利,有時就可能成為障礙,對思維有著一定的束縛。只有在遇到新情況、新問題,需要用新方法和新措施應對的時候,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派上用場。從斷提出新的思想、對策和方法,才能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新問題。
(二)拓展創(chuàng)新思維視角
所謂創(chuàng)新思維視角,就是用不尋常的視角觀察事物,使事物顯示出不尋常的性質。學會從多角度觀察同一事物,盡量多地增加頭腦的思維視角,就會增加更多的教學設計創(chuàng)意。
(三)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潛能
創(chuàng)新要有信心,才能不斷開發(fā)自己創(chuàng)新的潛能。每個人都有一座寶藏,那就是創(chuàng)新的潛能。無論做什么事情,總是先想后做,所以創(chuàng)新又離不開頭腦,離不開頭腦的思維。頭腦能思維,思維能產生創(chuàng)新。在教學設計中,認真挖掘這座寶藏,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對新教師來說,善于思考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沒有思維上的變革就不會產生行動上的創(chuàng)新。新教師年輕而富有朝氣,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強,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念,突破思維束縛的勇氣不可獲缺。相信只要具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善于激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新潛能,總會有收獲的。
教學活動既需要預先設計,又需要適時設計,才會充滿生命的氣息,這樣的教學才是富有生機的教學,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活的課堂。無論預先設計還是適時設計都需要發(fā)揮創(chuàng)新的潛能,這需要教師具有創(chuàng)新的勇氣、深厚的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以及熟練的教學設計功底。作為新教師,更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摸索、總結。量的積累在反思中才能產生質的飛躍。
4 、什么是生物科學素養(yǎng)?結合實際,談談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生物科學素養(yǎng)是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它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yǎng)的能力。
生物學科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主陣地,而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及應用理念所采取的課堂教學策略密切相關,結合生命科學的特征選取適當?shù)慕虒W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夠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教學策略很多,現(xiàn)舉幾例如下:
一、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重視生物科學發(fā)展史教學
生物史教育可展示生物知識的“來龍去脈”,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生物史教育可顯示生物學家的科學思維,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方法。生物史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觀的良好素材。在生物教學中,通過生物史展示生物學家的探究行為,學生在觀察中培養(yǎng)一定的科學能力,在了解生物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愛國熱情中形成有關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二、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重視理論與實際相聯(lián)系
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高中生物教育的傳統(tǒng)精髓,這里的“實際”主要是指教材涉及的各項實驗以及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通過將理論知識與實驗和生活相結合,從而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認識生物學知識與技術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強化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增加探究性實驗內容
實驗教學不僅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大好時機。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實驗現(xiàn)象來探索構成生物的化合物的化學本質和生命現(xiàn)象的本質,讓學生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結合所學的基礎知識科學的解釋這些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提高分析歸納能力。
設計實驗方案時,要考慮到實驗課題是“探究”還是“驗證”。根據(jù)實驗類型,要考慮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過程的控制,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等。按照實驗方案進行探究,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最后分析實驗現(xiàn)象,與實驗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
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學中應盡可能將驗證性實驗轉為探究性實驗,改變傳統(tǒng)定性實驗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適當增加定量實驗的比重。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仔細觀察,實事求是記錄,整理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準確表述實驗結果,最終得出實驗結論。教師應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幫助學生分析產生不同現(xiàn)象的原因,在不具備現(xiàn)實實驗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的理論訓練,嘗試提出探究性問題,設計假設實驗的操作過程,進行實驗現(xiàn)象的預測、分析并最終得出結論。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和實驗模擬,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的思維方法。
(二)開展針對性較強的課外實踐活動
1.充分利用本地資源
要把學校內部的和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作為生物學的實踐場所,把身邊的各種生命系統(tǒng)作為生物學的實踐對象,組織學生走向廣闊的自然。
2.制作生物模型
教師要鼓勵學生查閱資料,利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材料制作生物模型,這不僅能夠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動手查閱資料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
3.開展社會調查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實踐中應用生物學知識。社會調查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形成對生物知識用途的正確認識具有重要作用。如通過對幾種人類遺傳病的調查,使學生了解這幾種遺傳病的發(fā)病情況,學會調查和統(tǒng)計人類遺傳病的基本方法。同時通過實際調查接觸社會,能夠提高從社會中直接獲取資料或數(shù)據(jù)的能力。
4 、比較傳統(tǒng)教學過程和新課程教學過程的不同,談談如何做到將教學設計的中心向學生轉移?
在現(xiàn)代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以自己的特點來進行獨立學習的。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設計中,必須注重對教學對象———學生的分析。
學生的一般特征分析:同一班級中的學生往往年齡相近,認知結構相似,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也十分接近。因此,對學生的一般特征進行分析,了解學生群體的一般心理特征,是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的最基本要求。傳統(tǒng)教育學和教學論中主張的“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以及教師備課中要“備學生”,都是指要對學生進行一般特征分析。
學習風格分析:雖然現(xiàn)代學校教學主要是以班級授課制的形式進行的,但這并不能否定和排除學習者個別差異的存在。學習者的個別差異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如遺傳因素導致的智力條件的差異、已有知識基礎的差異、成就動機及相應個性特征的差異和學習風格的差異等。為使教學活動對每一個學生更加有效,就有必要對學生的個別差異進行分析。學習風格的分析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學生起點學習能力分析:學生在進入新的學習單元或命題之時,其原有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知識和技能等對將來的學習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5、思考如何將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傳統(tǒng)模式想探究式轉變?這種轉變的意義是什么?
學習方式通常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所采用的基本行為方式和認知取向。從學生的活動方式來看,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方式。它表現(xiàn)為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長期以來,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在人的被動性、客體性、依賴性基礎之上,比較普遍地存在“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在義務教育中,普遍地存在著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的問題,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教育部一項權威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義務教育目前的教與學的方式以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得到發(fā)展;依靠學生查閱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很少;教師經常布置的作業(yè)多是書面習題和閱讀教科書,而很少布置如觀察、制作、實驗、讀課外書、社會調查等實踐性作業(yè);學生很少有根據(jù)自己的理
解發(fā)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忽視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學習負擔很重。
在生物課教學中,上述特征也比較突出。為數(shù)不少的教師僅靠一本課本、一本教參,加上幾張掛圖,年復一年、照本宣科地教學,使本來應該充滿生機的、活生生的生物課變成“死物”課、“無物”課。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學生不得不靠死記硬背來學習,生物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素質中的教育價值被大大地削弱了。更為嚴重的是,使青少年學生失去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我們不妨想一想,兒童對一切生命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興趣是與生俱來的?墒,到了中學學習一段生物學課程后,卻有為數(shù)不少的學生對生物學失去了興趣,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把生物課當作“文科”來學,靠背誦書本、背誦筆記來應付考試。不少學生覺得生物學知識比較難學、難背,而不愿意學習這門課程。那么,生物學教師就有必要認真思考一下學生的興趣是怎樣失去的,生物學課程應該怎樣教和學的問題。因此,新課程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以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已成為教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國內外學者的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在相同的教學環(huán)境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習方式會造成不同的學習結果。我國學者的研究表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方式影響了學習結果,單純的行為參與方式并不能促進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只有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這說明,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事實上,在一些學生中間,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盛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低下,不會動腦筋想問題,很少對現(xiàn)實情境提出問題,創(chuàng)新意識缺乏,已經造成了一種課程的表面達成現(xiàn)象:學生雖然通過了考試,甚至成績優(yōu)良,但并沒有形成課程目標所期望的素質;表面上教學任務完成了,實際上并沒有達到課程要求。從課程目標到教學,再到評價的循環(huán),實質上是在淺層次中完成,并沒有涉及素質教育的深層次目標。因此,改變這種學生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成為本次課程改革中的一個迫切的任務。生物新課程中提出了“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要求在新課程的學習中應以探究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展開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了解科學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法,學會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技能,領悟科學觀念,培養(yǎng)科學精神。學生將從教師講什么就聽什么,教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動學習者變?yōu)橹鲃訁⑴c的學習者。教學活動將更多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觀察、實驗、討論、調查、交流,在活動的過程中去體驗,去領悟,去構建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僅會影響學生,而且將影響到教材的編選和呈現(xiàn)方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的組織和處理、教學評價、教學資源、教學時間安排、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等諸多方面發(fā)生改變。
6 、開發(fā)利用多種學習資源在生物教學中有什么重要性?如何根據(jù)需要開發(fā)我們身邊的多種學習資源?
新課程的實施必須有豐富的課程資源來支撐。合理開發(fā)和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關鍵條件。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有識別、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合理安排學習活動的意識和技能。這也是新課程教學設計的重要任務。
從生物學科課程實施的層面來看,可以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和特點,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兩大類。素材性課程資源直接作用于課程,并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
什么是教學設計5
教材簡析:
課文講述了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xiàn)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于科學研究的精神。課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設計理念:本課教學根據(jù)議論性散文的特點,緊扣“好奇心”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讀中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研讀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感受拉曼的心路,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疚、液”3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
了解“好奇心”對于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樹立學生勤學好問的求學觀念。
情感與價值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拉曼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思考“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系,讓好奇心成為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
教學難點:
理解拉曼的發(fā)現(xiàn)給人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
1、查找印度科學家拉曼的資料。
2、預習課文,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提問引入,揭示課題
1、海水是藍色的,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板書課題: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
2、印度的物理學家拉曼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的原因,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簡介拉曼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詞的讀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如,諱(huì)疚(jiù)等。
3、指名輪流朗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課文先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再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最后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三、默讀課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1、指名朗讀1—8自然段,思考:從男孩與母親的談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1)抓住男孩的問題,感受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2)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拉曼的興趣,他給孩子做出解釋:海水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2、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說說男孩留給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斷的“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喚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對自己向孩子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并著手進行科學探索,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fā)現(xiàn)被英國皇家學會稱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最卓越的.發(fā)現(xiàn)之一”。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對“好奇心“的看法。
我們每個人都應保持一顆好奇心,讓好奇心成為我們求知的不竭動力。
四、布置作業(yè)
1、教師范寫“惰、疚”字,提醒學生注意字形,學生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拉曼受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男孩的觸動,喚醒了科學的好奇心,經過科學的探索,終于探明了“海水為什么是藍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
二、研讀課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的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
2、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探究“男孩的問號”,了解拉曼的心路。
導言:男孩的問號與拉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什么關系?
指讀課文9—11自然段,理解句子;
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學生讀句
師:拉曼回答了男孩的問題為什么會“愧疚”?“他的心不禁一震”說明了什么?
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談感受。拉曼愧疚是因為“海水的藍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顏色”這一解釋是英國大科學家瑞利提出的,而且?guī)缀跛械娜艘舶ɡ颊J可這一解釋。拉曼為自己沒有像男孩兒那樣提出“為什么”而感到愧疚。男孩兒那些源源不斷的問號使拉曼敏感地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喪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識到作為一個科學家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
C、小結:正是由于他從男孩的問號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才使他在科學研究中有新的作為,從而獲得諾貝爾獎這一殊榮。
研讀“拉曼效應”,體會拉曼的科學研究精神。
A、讀12自然段,說說拉曼研究“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的經過和結果。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jù)不足。
接著,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海水看上去呈藍色的原因是海水對陽光進行了散射。后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B、拉曼發(fā)現(xiàn)了“拉曼效應”,為人類科學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因此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歷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最關鍵的是什么?結合課文最后一段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是: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自覺性和探索精神。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4、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如果在科學研究中失去好奇心會怎么樣?
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忌諱,會帶來閉目塞聽、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
教師簡介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兩位科學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錯失良機的事例,讓學生進行對比,領悟好奇心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讀一讀課文中對自己有所啟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結合生活實例,談談好奇心對學習的重要性。
2、介紹科學家拉曼的相關資料。
四、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新詞。
2、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給人以啟迪或教益的句子。
板書設計: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男孩的問號→諾貝爾物理學獎
“已知”中追求“未知”好奇心
什么是教學設計6
什么是教學設計?包括哪些主要環(huán)節(jié)?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jù)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tǒng)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計劃并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其主要環(huán)節(jié)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資料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huán)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取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是主要依據(jù)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運用系統(tǒng)科學的方法,對教學目標、教學資料、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教學要素和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計劃并做出具體安排的過程。
主要環(huán)節(jié)包括:學習需要分析、學習資料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huán)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取教學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教學設計方案,資料包括學習資料特征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
1、評估需求確定教學目的:測量學習差距、確定完成教學后能夠做什么?
2、教學資料分析:學習者學習之前的知識技能分析?
3、學習者分析:學習者個性特征和學習環(huán)境分析?
4、編寫教學目標:具體陳述學習后能夠做什么?
5、開發(fā)評價方案:你準備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6、開發(fā)和選取教學材料:你設計各種教學資源和材料為教學做準備?
7、實施與評價:實施你的設計并進行多方面的評價?
8、修改:整理反饋資料和數(shù)據(jù),進行修改教學設計
9、總結性評價:對學習者使用效果進行最終評價
教學設計的本質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的一門應用性的教學技術,最早起源于美國。美國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應發(fā)展一門連接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橋梁科學”,橋梁科學即為教學設計的原意。80年代初,由鄔美娜、劉茂森等人引入我國教育技術領域,但那時的教學設計只是原封不動的將教學設計從國外“拿來”,介紹給大家的觀點和理論也是零星的、支離破碎的,根本談不上體系,實踐幾乎沒有。經過這些專家20年的努力,此刻教學設計在我國已經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個別成功的實踐應用。
但是縱觀我國教學設計的理論,我們看到的多數(shù)還是國外教學設計的印跡,由此導致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我國的教學實踐不適應,表現(xiàn)為:理論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教學模式發(fā)展的軌跡和成果,提倡學生創(chuàng)造性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實踐是我國千百年構成的“儒家”教育觀念、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以應試教育為主,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必然造成教學設計在我國構成了所謂“兩張皮”的尷尬局面。在教學設計理論的普及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教學設計的理論比較抽象、宏觀,缺乏可操作性的實際環(huán)節(jié)。既使教學專家都很難把握其實質,更別說新手了。我們能夠看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型,其中前期分析、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三個過程都只是宏觀的描述,根本未帶給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工具,教師只能根據(jù)已有的教學經驗來揣摩模型所帶給的教學設計過程,這樣,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就成為個別教員的專利,遠遠沒有發(fā)揮教學設計的教學應用性,實現(xiàn)規(guī)模效益。認為教學目標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學過程的出發(fā)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透過教學目標分析能夠確定所需的教學資料;透過教學評價檢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過程的一切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探究型學習的基本過程。
雖然因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學習活動有多種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但是總的來說,探究的`過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動要素。
確定問題探究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問題,分析問題的屬性,根據(jù)問題的屬性,進而能夠確定采用哪一種程度的探究活動,有沒有必要展開深入的研究,是進行完全的探究還是不完全的探究,還是以調查及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評價為主。在解決問題之前,不僅僅要將問題界定清楚,還需要確定問題所處的情境,也就是描述清楚問題空間。
構成探究思路確定問題以后,需要在經驗的基礎上,構成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有些時候,能夠思考與學生一齊討論決定問題,這樣,問題對學生來說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夠將學生自己的知識經驗調動起來,分析問題,收集信息材料,構成解決的思路和策略。另外,問題的屬性不同,所采取的解決策略也有很大差別,不同的解決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動。
實施探究開展探究是整個活動的核心過程,探究的過程是學生根據(jù)所確定的探究思路,進行調查、實驗、資料收集、訪問、考察等各種探究活動,最終將問題予以解決,并得出探究結果的過程。所開展的活動類型能夠是豐富多樣的,在進行學習活動設計的時候,教師能夠根據(jù)問題的性質來探究的程度選取相適應的活動類型。
結果展示/交流經過一系列探究活動以后,將構成不同形式的探究結果,能夠是實驗報告、訪談結果、調查報告、作品等。探究結果的展示和交流,實際上也是探究過程的一種活動方式,能夠將其看作是探究過程的結束活動。
什么是教學設計7
教學概述:
《什么是周長》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內容,本節(jié)課在學生觀察、觸摸的活動中突破難點,感悟、感知周長的意義。在認識周長的基礎上解決有關周長的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觸摸,正確理解周長的意義。
2、能力目標:在理解周長意義的基礎上,會用恰當?shù)姆椒y量、計算物體或平面圖形的周長。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體驗、交流活動中使學生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
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的年齡為8歲左右,對操作性較強的數(shù)學課興趣很濃。
2、學生喜歡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識。
教學策略:
1、讓學生在摸一摸學具及觀察畫面中討論、歸納周長的意義,主動獲取新知。
2、 在感知周長意義的基礎上,通過畫面提示獨立完成周長的'相關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學習能力。
教學環(huán)境和資源準備:
1、 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教室。
2、 教學課件、自制圖片。
3、 學生準備樹葉、紅領巾、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
教學過程:
1、感悟周長、導入新課。
親愛的同學們,請大家快速準備好學習用品,我們一起摸一摸樹葉、紅領巾、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邊線。(請個別同學演示。)摸到的邊線是什么呢?(同桌議一議)什么是周長呢?今天我們來研究學一學。(板課題)
2、展開討論,感知周長。
請同學們描一描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邊線。(同桌互相說說邊線和周長的關系)觀察畫面中樹葉、門洞、小兔等物體周長的動態(tài)演示過程。(獨立想一想什么是周長并向全班反饋)思考:圖形的長度是圖形的周長,對嗎?(板畫樹葉,用彩筆描出邊線)教師引導歸納: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周長。(板書)
3、聯(lián)系實際,理解周長。
摸一摸桌面、書面、手腕的周長,互相指給同桌看。
4、周長運用,拓展延伸。
a、想知道茶葉筒底面周長,怎么辦呢,誰有好辦法?(觀看測繩繞茶葉筒底面周長的動態(tài)演示過程。)師生共同測量出實物茶葉筒的周長。
b、觀看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計算每個圖形的周長。
c、觀察動畫演示,發(fā)現(xiàn)每組圖形的周長相等嗎?(利用重合、旋轉)
什么是教學設計8
教材簡析:
課文講述了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xiàn)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于科學研究的精神。
課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根據(jù)議論性散文的特點,緊扣“好奇心”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讀中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研讀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感受拉曼的心路,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2、了解“好奇心”對于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樹立學生勤學好問的求學觀念。
3、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疚、液”3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教學重點:
拉曼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思考“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系,讓好奇心成為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
教學難點:
理解拉曼的發(fā)現(xiàn)給人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
預習課文,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提問引入,揭示課題
1、海水是藍色的,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板書課題: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
2、印度著名的物理學家拉曼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的原因,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海水是藍色的這一常識性的問題導出課題,引出印度物理學家拉曼,并介紹拉曼的資料,為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詞的讀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如,諱(huì) 疚(jiù)等。
3、指名輪流朗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課文先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再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最后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在學生充分自由讀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能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思維的條理性。】
三、默讀課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1、指名朗讀1—8自然段,思考:從男孩與母親的談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1)抓住男孩的問題,感受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2)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拉曼的興趣,他給孩子做出解釋:海水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2、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說說男孩留給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斷的“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喚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對自己向孩子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并著手進行科學探索,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fā)現(xiàn)被英國皇家學會稱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最卓越的發(fā)現(xiàn)之一”。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對“好奇心“的看法。
我們每個人都應保持一顆好奇心,讓好奇心成為我們求知的不竭動力。
【由男孩的問題切入,引導學生感受男孩的“好奇心”,這為學生步步深入學習全文奠定基礎!
四、布置作業(yè)
1、教師范寫“惰、疚”字,提醒學生注意字形,學生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拉曼受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男孩的觸動,喚醒了科學的好奇心,經過科學的探索,終于探明了“海水為什么是藍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
二、研讀課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的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
2、小組討論。交流匯報:預設:(1)探究“男孩的問號”,了解拉曼的心路。
導言:男孩的問號與拉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什么關系?
指讀課文9—11自然段,理解句子:
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學生讀句,師:拉曼回答了男孩的問題為什么會“愧疚”?“他的心不禁一震”說明了什么?
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談感受。
拉曼愧疚是因為“海水的藍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顏色”這一解釋是英國大科學家瑞利提出的,而且?guī)缀跛械?人也包括拉曼都認可這一解釋。拉曼為自己沒有像男孩兒那樣提出“為什么”而感到愧疚。
男孩兒那些源源不斷的問號使拉曼敏感地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喪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識到作為一個科學家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
C、小結:正是由于他從男孩的問號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問題,才使他在科學研究中有新的作為,從而獲得諾貝爾獎這一殊榮。
【好奇心使拉曼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思考、感悟好奇心對拉曼的作用。對課文中的難理解的句子,讓學生質疑,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拉曼的心路以及他取得成功的原因。】
(2)研讀“拉曼效應”,體會拉曼的科學研究精神。
A、讀12自然段,說說拉曼研究“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的經過和結果。
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jù)不足。
接著,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海水看上去呈藍色的原因是海水對陽光進行了散射。
后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B、拉曼發(fā)現(xiàn)了“拉曼效應”,為人類科學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因此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最關鍵的是什么?
結合課文最后一段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是: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自覺性和探索精神。
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4、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如果在科學研究中失去好奇心會怎么樣?
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最大忌諱,會帶來閉目塞聽、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
教師簡介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兩位科學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錯失良機的事例,讓學生進行對比,領悟好奇心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學生研讀拉曼研究的經過和結果時,通過默讀、思考,讓學生感悟拉曼的成功除了好奇心外,還有他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之后,舉例說明科學家失去好奇心帶來的后果,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好奇心的作用,加深對文本內容的領悟!
三、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讀一讀課文中對自己有所啟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結合生活實例,談談好奇心對學習的重要性。
四、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新詞。
2、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給人以啟迪或教益的句子。
板書設計:
13 海水為什么是藍的
男孩的問號 → 諾貝爾物理學獎
“已知”中追求“未知”
好奇心
什么是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P39—40“什么是面積”
教學目標:
通過對具體實物和平面圖形的感知理解面積的含義;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
課件、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片、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周長的含義,引入面積
1、復習“周長”含義
師出示一本數(shù)學課本,問:數(shù)學封面是一個什么圖形?你能摸出它的周長來嗎?
師請一名學生上來摸一摸,其余評價。
2、引入“面積”
師:封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一周包含里面的這些地方嗎?
那么這些地方又叫什么呢?
3、師摸著數(shù)學書封面的表面,說明:數(shù)學封面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積”(板書:面積)。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什么是面積”(再板書:什么是)
二、 認識面積的含義
1、感性認識
(1) 課件逐一出示硬幣、樹葉、湖面的圖片。
問:它的面積在哪里?請學生上來指一指。
請學生上臺邊摸邊說,其余評價。
(2) 師: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板書)。
。3) 舉生活中的例子。
問:你能舉一個其它物體的面積嗎?
2、抽象出圖形
(1) 在上述的圖形中抽象出圖形。
問:其實,我們沿著湖邊描一圈,就可以得到這個圖形。樹葉、硬幣的表面也可以通過這樣的辦法,得到這些圖形。你知道它們都叫做什么圖形嗎?
。▽W生說不出來時,師就說明這些圖形都統(tǒng)稱為“封閉圖形”。)
(2)理解“封閉圖形”。
問:你怎么理解“封閉”二字的.?
你能判斷下面圖形中,哪個是封閉圖形?哪個不是?
課件出示,請學生回答,并說一說:是怎么判斷的?
(3)歸納總結出“面積的含義”。
問:上面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指著黑板的含義。)
讓學生先交流,再請學生回答。
師最后板書: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4)指出長/正方形的面積
師拿長方形和正方形各一個,問:這兩個還是封閉圖形嗎?
又問:你知道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你是怎樣知道的?
請1名學生回答。
再問:還有不同的辦法嗎?
讓學生獨立思考片刻,再與同學交流,最后匯報。
(5)師課件展示學生未提及的課本的方法。
師注意強調:標準要大小統(tǒng)一。
問:你認為那種比較方法最好?為什么?
師強調: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是我們以后重點要用的。
三、數(shù)一數(shù),畫一畫
1、下面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課件出示P41“練一練”的第2題。)
請學生獨立數(shù)一數(shù)再回答,其余評價。
2、畫一畫(課件出示P40的“畫一畫”。)。
讓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請幾名學生投影匯報,其余評價。
強調面積要是7個方格。
四、總結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還有什么想說的,想問的?
五、練一練
1、P41“練一練”的第1題。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請學生回答,師最后課件演示重疊對比的比較方法。
2、 P41“練一練”的第3、4題。
先讓學生交流,再請學生回答,師最后課件演示不足一個方格的數(shù)法。
什么是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四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四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3、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印度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
教學重點:
理解拉曼的發(fā)現(xiàn)給予人們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以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師教法: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法、啟發(fā)引導法、
學生學法:
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學習法
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欣賞多媒體課件:浩瀚的大海、蔚藍的海水
2、談感受。
3、啟發(fā)提問,引起思考。
海水是藍色的,這已是一個常識問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呢?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自學生字、詞語。
(1)讀準下列字音:惰、忌、諱、液、稚、疚
(2)談識字方法:惰、稚、疚、液
(3)根據(jù)學生實際理解疑難詞語:萬頃、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忌諱、饒有興味、源源不斷
3、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4、理清課文思路。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兒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他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9——13自然段)拉曼對自己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回國后立即著手研究,研究出海水呈現(xiàn)藍色是因為海水對陽光進行了散射,從而發(fā)現(xiàn)了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14自然段)男孩兒的故事給人們的提醒。
5、質疑、提出不懂的問題。
預設問題:
(1)地中海、亞歐大陸、非洲大陸。
(2)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
(3)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
作業(yè)設計:
1、讀準字音,會寫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資料,了解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成功的例子。
3、思考: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
第二課時
三、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一)學習第一部分:
1、自讀課文。
2、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了解地中海、亞歐大陸、非洲大陸的大概位置。)
4、從對話中初步感知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男孩兒?
(二)學習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思考: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找出相關句子。
2、小組討論: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引導學生分兩步理解)
(1)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
、冽R讀第10、11、12自然段。
、谝龑W生學習重點句體會拉曼的情感變化及其原因。
a、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疑惑——愧疚——研究)
b、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最大忌諱,即使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也會因此而變得閉目塞聽,止步不前。(指導品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2)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①“好奇心”的作用。
②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細致的工作方法,不迷信權威、不自以為是,不斷探索的精神品質。
(三)學習第三部分:
1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在文中找出來,反復品讀。
2、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1)理解“已知”的“未知”。
(好奇心;不迷信權威、不斷探索的精神)
(2)交流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列舉中外科學家因好奇心而獲成功的例子,進一步體會科學發(fā)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產生好奇心,進而創(chuàng)立萬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壺水沸騰,產生好奇,進而發(fā)明蒸汽機。)
2、用日常生活實例,說明好奇心的.培養(yǎng)對學習的重要意義。
3、談學習本文后的感受。
學習資料補充:
拉曼效應:當單色光定向地通過透明物質時,會有一些光受到散射。散射光的光譜,除了含有原來波長的一些光以外,還含有一些弱的光,其波長與原來光的波長相差一個恒定的數(shù)量。這種單色光被介質分子散射后頻率發(fā)生改變的現(xiàn)象,稱為并合散射效應,又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fā)現(xiàn),很快就得到了公認。英國皇家學會正式稱之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最卓越的三四個發(fā)現(xiàn)之一”。
海水為什么是藍色的?
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顏色,是海水對太陽反射光的顏色。海水的顏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學性質,即海水對太陽光線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們知道: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復合而成,七色光波長長短不一,從紅光到紫光,波長由長漸短,其中紅光、橙光、黃光穿透能力強,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長較短的藍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純凈海水時,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們眼睛對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視而不見,而對藍光比較敏感。于是,我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xiàn)出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如果打一桶海水放在碗中,則海水和普通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
其實海水看上去也不全是藍色的,而是有紅、黃、白、黑等等,五彩繽紛。因為海水顏色除了受以上因素影響外,還會受到海水中的懸浮物質、海水的深度、云層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我國的黃海,看上去一片黃綠,這是因為古代黃河夾帶的大量泥沙將海水“染黃”了。雖然現(xiàn)在黃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黃海北部有寬闊的渤海海峽與之相通,加之它還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淺黃色。亞非兩洲之間的紅海,因其水溫很高,海里生長著一種水藻,大批死亡后呈紅褐色,將海水染成紅色。紅海由此而得名。而黑海,由于多瑙河、頓河、第聶伯河等河水的注入,表層密度很小,深層受地中海高鹽度海水影響,密度很大。這樣,上層密度小,下層密度大,且差異很大,上下層水體難以交換。黑海與地中海之間也僅有一又窄又淺的土耳其海峽相通,使得它們之間海水也難以大量交換。這樣,黑海下層海水長期處于缺氧環(huán)境,上層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穢物和各種動植物死亡后沉到深處腐爛發(fā)臭,大量污泥濁水,使海水變黑了。北冰洋深入俄羅斯北部的白海,則是因為它的緯度較高,終年寒冷,冰雪茫茫,加之有機物含量少,海水呈現(xiàn)出一片白色,故名白海。
什么是教學設計11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周長》
二、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測量并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創(chuàng)新的能力及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逐步獲得對周長的認識與理解。
3 、能積極地參與到認識“周長”的操作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感性體驗,理解掌握“周長”,增強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三、 教學重、難點 :
教學重點:知道周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動,逐步獲得對周長的認識與理解。
四、設計理念:
客觀世界的認識都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學習也是一樣,動作和思維密不可分,學生親手操作感知,使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根據(jù)本節(jié)內容和特點,在教學中我們主要采用了直觀演示法、實驗操作法,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周長,在操作中運用周長知識,感受周長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動手操作得到充分的實踐,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了發(fā)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 導入:
師:秋天到了,秋姑娘帶著禮物來到了我們身邊。想知道是什么禮物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ㄕn件)
生:是葉子!
師:對了,片片落葉像蝴蝶展開了翅膀,紛飛在我們的身旁,這就是秋姑娘送給我們的禮物,而且已經輕輕地飄落在你們的桌子上了。你們喜歡嗎?選擇一片你最喜歡的舉起來!
二、學生活動
師:秋姑娘還托這件禮物給大家捎來一封來信,想知道這信的內容嗎?秋姑娘知道大家都很聰明,想讓大家自己動手找到這封信的內容,你們有信心嗎?那就請你把手中這片葉子的輪廓用彩筆描在白紙上。注意,在描的時候,可以同桌兩個人合作,筆畫不要重復。好,開始吧!
師:說說你是怎樣描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小結:其實,不論大家剛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我們都是描出了這片葉子一周的長度,也就是這片葉子的周長。(板書:周長)這就是秋姑娘信的內容,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共同研究什么是周長。
師:小螞蟻也收到了秋姑娘的禮物,看(課件),它在做什么?(它也描出了葉子完整的一周,也就是描出了這片葉子的周長)它又完整的描出了這個蜻蜓圖形一周。
師:像這樣,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師:我們已經接到了秋姑娘這封來信,就讓我們快點打開看看吧!
按照秋姑娘的要求,老師先來摸一摸。(找到例子)你能像我這樣,找到一個物體,選一個這樣平平的面,然后細心的摸出它的邊線嗎?
學生匯報。
師:剛才我們摸出的這些面的邊線,它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三、師:讓我們繼續(xù)來看秋姑娘的來信。
現(xiàn)在就請大家利用手中的'工具,想想辦法,同桌合作,測量填表吧!
生活中,我們買帽子要知道頭圍,那么買衣服的時候,除了知道身長,還要知道些什么呢?那就合作再量一量吧。
學生匯報測量的結果。
四、師:我也收到了秋姑娘的禮物,看看是什么?老師把份禮物和大家一起分享,就在你們的桌子上。既然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圖形的周長了,咱們描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咱們進行比賽,請你把邊描直,描完就立刻起立,看誰描的又快又好!
思考:都是長方形,為什么這些同學描的這么快呢?想知道原因嗎?(打開)你有什么想法?
生:因為這兩個長方形的大小不一樣,所以周長就不一樣。這樣不公平。
生:小的長方形的周長短,大的長方形的周長長。
師:其他同學同意他們的意見嗎?
師:看,這還有兩個平面圖形,哪個的周長長呢?猜一猜。其實,這就是數(shù)學書上45頁的第3題。大家可以量,可以觀察,還可以動手操作,來親自驗證一下。為了方便同學們的操作,老師為大家準備了粘板,這上面的小棒都是可以挪動的。好,開始吧!
課件演示。
師:周長就在我們的身邊,那么,我們能不能找到身邊的物品,確定它的周長,并想個辦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呢?
學生活動,回報。
五、總結: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收到了秋姑娘的來信,讀了這封信,我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F(xiàn)在,把你們的感受和收獲用一句話寫下來,作為給秋姑娘的回信好嗎?那么在信中,你想對秋姑娘說些什么呢?
學生回報。
師:是啊,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就像春天的幼苗,希望大家能夠吸收更多的知識,快樂的成長,在每個金色的秋天里,都能有更大的收獲,好嗎?
什么是教學設計12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表現(xiàn)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于科學研究的精神。
教學目標:
1.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4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3.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印度科學家拉曼是如何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
教學難點:
理解拉曼的發(fā)現(xiàn)給予人們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以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準備:
詞語卡片及拉曼的介紹。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稚、疚、液”4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2.初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3.理清課文脈絡,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學習第一部分。
教學準備:
1.詞語卡片。
2.拉曼簡介。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1.導語:蘋果熟了會從樹上落下來這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而牛頓小時候卻想“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長天后,他發(fā)現(xiàn)了“地球引力”;水壺里的水開了,壺蓋會不停地跳起來,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長大后發(fā)明了蒸汽機……凡是有所作為的科學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從而不斷有了科學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有了科技的進步,有了人類的現(xiàn)代文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印度著名的物理學家拉曼的故事。
2.簡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應的發(fā)現(xiàn),獲得了1930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亞洲科學家。拉曼還是一位教育家,他從事研究生的培養(yǎng)工作,并將其中很多優(yōu)秀人才輸送到印度的許多重要崗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標注自然段序號,勾畫生字詞語,自學生字。
2.想一想: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4.小組交流自學情況。如果還有不懂的地方記下來。
、懦鍪旧郑瑱z查認讀。
字音:諱、疚
字形:惰、疚
、评斫庠~語
語塞:由于激動、氣憤或理虧等原因而一時說不出話來。
饒有興味:饒:豐富,多。非常有興趣。
愧疚:因自己錯誤而自責,慚愧不安。
頗有作為:頗:很;作為:作出成績。指作出很多成績。
閉目塞聽:塞:堵塞。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鋸埿稳輰ν饨缡挛锊宦劜粏,脫離實際。
散射:光線通過有塵埃的空氣等介質時,部分光線向多方面改變方向。
殊榮:特殊的榮譽。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時間:1921年。
⑵地點: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輪船上。
、侨宋铮豪c一對印度母子。
、绕鹨颍耗泻⑻岢觥昂K疄槭裁词撬{的”這一問題,使拉曼對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原來的解釋產生疑惑,而男孩強烈的好奇心給了他啟發(fā)與警醒。
、山涍^:拉曼回國后,針對男孩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發(fā)現(xiàn)了光散射效應,成為亞洲歷史上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
、式Y果:即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要對“已知”心存好奇,善于從“已知”的“未知”中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
6.根據(jù)故事的六要素,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7.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兒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兒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寫男孩兒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末知”之中。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學生默讀課文第l—8自然段,說說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饒有興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認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深人理解。
四、課堂小結
從男孩兒與媽媽的談話中可以看到,他知道這個大海叫地中海后,還要知道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進而還想知道海水為什么是藍的。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發(fā)拉曼的興趣,并給孩子做出解釋。
五、作業(yè)設計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xù)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質疑。
2.研讀課文第二部分:為什么說是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
、抛宰x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觀點。
⑵拉曼是怎樣發(fā)現(xiàn)“光散射效應”的?
、倌泻旱脑丛床粩嗟摹盀槭裁础币鹆死乃伎,他對自己向孩了的解釋產生了懷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的最大忌諱,即使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科學家,也會因此而變得閉目塞聽,止步不前!
、诶芯康慕涍^和結果(第12自然段)。這一段是分三層來敘述的。
第一層:寫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jù)不足。
第二層: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
第三層:后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③教師小結: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兒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xiàn)藍色,從而發(fā)現(xiàn)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并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俺蔀橛《纫彩莵喼逇v史上第一個”“殊榮”充分表明了拉曼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最關建的是什么?(品讀第三部分)
永遠不要放棄你對“已知”的好奇心,也許新的發(fā)現(xiàn)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二、總結全文
“那個有著無窮問題的男孩了的故事”實際上是男孩兒的問題喚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從而獲得新的“已知”的故事,這個故事反映了一個科學家不斷追求,不斷進取的自覺性與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師:同學們還想了解有關科學家拉曼的更多情況嗎?(由老師和同學介紹一些課前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四、作業(yè)設計
1.采集詞語句子。
2.完成自測練習。
什么是教學設計13
一.教材地位分析
《什么是經濟效益》這一課內容在整本教材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著關鍵的連接點的作用。消費問題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產的發(fā)展,而各行各業(yè)的生產追求的目標就是經濟效益,所以一定要讓學生明白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性。而后面涉及到的分配制度、市場經濟、宏觀調控、開放政策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為提高經濟效益這一目標服務的。所以這一課內容是教材的關鍵點和連接點。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經濟效益和提高經濟效益的概念,了解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的關系,明確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和關鍵,認識到注重經濟效益,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性。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3.情意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能關注國內外大事,關心社會經濟,周邊環(huán)境,確立效益觀念,樹立正確的成才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性。因為認識到重要性才能理解落實到具體行動,理解并支持有利于經濟效益提高的途徑、方法、方針和政策等,教材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宏觀、微觀問題都是為了從長遠的,全局的角度提高經濟效益。
2.難點: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的關系。因為涉及到很多社會現(xiàn)實問題,需要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理解。
四.教法和學法
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通過學生課前閱讀、社會調查,課內在老師引導下思考、討論、回答、質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1. 具體教法:問題導學研究模式
2. 學法:課前閱讀法、社會討論法、問題討論法
3. 教學手段: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五.教學程序
先通過直觀的有現(xiàn)實意義的大家都熟知的環(huán)球樂園的事例導入,然后重點分析經濟效益的含義,兩種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同后果,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義三個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明確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性。第二個問題由于第一個問題的詳細分析,它的理論知識已經淺顯易見了。所以通過學生的課前社會調查報告在課內的交流、匯報、展示,引出提高經濟效益的兩方面要求,強調其前提和關鍵是產品符合社會需要。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學生活動為主,重在學生的參與和引導學生推導新知識。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則以學生熟知的典型事例與書本知識相結合來解釋這一難點。最后呼應開頭的導入,再回到環(huán)球樂園效益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通過學習應用自己的知識來為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出謀劃策,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什么是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什么是周長教學設計11-07
《我是什么》教學設計06-15
《愛什么顏色》教學設計06-07
《我是什么》教學設計10-21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學設計11-03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10-24
《我是什么》教學設計錦集[15篇]10-20
教學設計模板-教學設計模板10-24
二年級《我是什么》教學設計05-25
數(shù)學教學教學設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