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理教育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幫助。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1
經過一學期的初一地理教學,同學們對地理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圖知識、陸地和海洋知識、天氣與氣候知識、居民與聚落知識、發(fā)展與合作和人文環(huán)境等自然地理知識,并認識到學習地理與生活的關系,認識到了學習地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很多同學對地理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以下是我一學期的體驗和反思。
一、反思是否具備新課標的教育教學能力
新課標的改革對教師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fā)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tài)的發(fā)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標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巧用地圖,圖文轉換,強化記憶
學習地理就離不開地圖。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重要的地理語言,是學生汲取地理知識的一個重要源泉,是學生學習地理的一個特有工具。運用地圖,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同時還可以發(fā)動各種感官參與記憶。學生在參與知識的感知和識記的過程中,各種感官的神經中樞都參與,就可以有效地增強識記的效果,最大程度的減少遺忘。地理新課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圖,如七年級上冊就有132幅,而且種類很多,有示意圖、素描圖、景觀圖、統(tǒng)計圖、曲線圖、柱狀圖、餅狀圖等,并且均是彩色圖。面對這些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為教者,你想過沒有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fā)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yǎng)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動教學,聯系了學生實際生活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學更離不開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僅使學生學得有興趣,學得輕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啟發(fā)學生思維,獲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提供內在動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地理新課程提供了許多與學生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注重學生經驗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和感受。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著,學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如感受多變的`天氣,根據天氣預報安排生產與生活等。請問自己,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心中有數嗎?是否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作用?是怎樣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識的等。
此外,反思是否已轉變了自己的角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反思地理教學是否處處滲透了新課程的六大基本理念;反思地理教學是否完成了新課程三維目標;反思地理教學法是否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等。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更需要引導,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么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地理教學活動。
只有這樣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yǎng),才能不斷地創(chuàng)新,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2
這次教研課總的說來還算成功,即: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基本達到我預期的教學效果,但仍然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這堂課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自己需要不斷的積累,不斷的學習。這堂課讓我學到了許多,特別是聽取專家及兄弟學校教師的評課意見后,我認識自己教學上的不足。也正是這堂課讓我對新基礎教育理念有個更為深刻的理解。
一、課程過程分析及反思
1、欣賞歌曲《拯救地球》
課程過程:學生用心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思想精髓
任務設置:熱身運動,把學生帶入英語學習的氛圍,通過歌曲引入主題
設計目的:學生能將抽象的環(huán)保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認識及感知
實際效果:基本達到預期效果
反思:
。1)問題: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不夠。新基教育注重以學生為本,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融合。
(2)改進方法:深入學生,與學生一起唱,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愉快、輕松的進入學習狀態(tài)。
2、地球常識的競賽
課程過程:學生對問題進行快速的反應及解答,任務設置:競賽題目較為簡單,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并鞏固以往的舊知識。
設計目的:學生鞏固以往所學的舊知識,為新課的學習做鋪墊
實際效果:效果很好
反思:
(1)優(yōu)點:新基礎教育,關注”生命成長”,強調課堂的人文氣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及成功的滿足.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正式體現了這一點。一些簡單問題的設置讓學生活躍起來。并有從易到難讓學生輕松學習。
。2)問題及改進方法:新基礎教育理念的精髓即:教育人性化,強調關注所有生命體所有學生;強調對學生的激勵。所以當一組學生所得紅花的數量遠遠低于其他小組時,老師要隨機另外出些題目給這一小組,讓這一小組的紅花數量由所增加,而不能忽視
3、回答問題:什么是環(huán)境
課程過程: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任務設置:讓學生對環(huán)境這一概念有個準確的理解
設計目的:能夠理解環(huán)境是人類周圍的一切事物。
實際效果:效果很好
反思:
。1)問題:環(huán)境定義的圖片出先得太早。
。2)改進方法: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關于環(huán)境概念的圖片可以后些出來。讓學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4、欣賞一組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圖片并作小組討論
課程過程:學生欣賞并討論最喜歡的圖片
任務設置:通過展示好的環(huán)境的一面,讓學生感受好得環(huán)境給人類帶來的快樂和享受。
設計目的:兩兩對話,提高其合作學習及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實際效果:學生能感受到美的環(huán)境所帶來的愉悅感,并能通過兩兩對話的形式提高其用英語反思:表達、交流的能力;具_到預期效果
反思:
(1)問題:圖片的展示速度又些快。
。2)改進方法:人類對事物的認識由各積案近的過程。所以應將圖片展示的速度放慢;并且可以對照圖片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圖片的觀察及理解。
5、展示一組環(huán)境污染的照片并作配對活動
課程過程:學生觀看圖片并將文字與圖片配對
任務設置:通過展示被污染過的環(huán)境圖片,讓學生認識到環(huán)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同過“找設計目的:朋友”式的配對活動,將圖片和描繪性文字結合起來,讓學生對環(huán)境問題的認識實際效果:更為深刻。
設計目的:學生能意識到環(huán)境問題的嚴重性。并通過文字圖片配對的活動,對幾種典型能的環(huán)境污染形式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實際效果:基本達到預期效果
反思:
。1)優(yōu)點:前后兩組截然不同的圖片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利于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2)問題:圖片的展示速度又些快。
。3)改進方法:人類對事物的認識由各積案近的過程。所以應將圖片展示的速度放慢;并且可以對照圖片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圖片的觀察及理解。
6、討論污染的種類及來源等
課程過程:學生對特定的話題進行小組討論
任務設置:一小組的形式對環(huán)境問題的進一部討論,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聽力等交際能力
設計目的.:,又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
設計目的:加強學生用英語與人交流的能力,并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的反思習慣。
實際效果:基本達到預期效果
反思:
(1)問題;學生在討論時顯得有些緊張、拘謹。
。2)改進方法:今后加強學生這方面能力的訓練。
7、作一個關于小區(qū)環(huán)境調查報告
課程過程:學生對其感興趣的同學家的小區(qū)環(huán)境做一個調查報告
任務設置:這個活動讓學生既關注書面知識,又式學生把書面知識和生活世界聯系起來
設計目的:同時在活動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公民意識即:環(huán)境保護人人有責,環(huán)境保護從我做起實際效果:。
培養(yǎng)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生活知識結合起來的意識或能力。
實際效果:效果很好
反思:
。1)優(yōu)勢:這一設計讓學生將書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與生活不是截然分開而是緊密相關的。
。2)問題:做總結時由于時間緊,只叫了一位學生做報告。
。3)改進方法:將時間安排得更為合理,可以邀請2-3位學生做報告總結。
8、宣誓活動
課程過程: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宣誓
任務設置:學生與老師一起做宣誓,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感,及培養(yǎng)學生主人翁意識
設計目的:學生的責任感及主人翁意識的得到加強
實際效果:基本達到預期效果
反思:
。1)優(yōu)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責任感。
。2)問題及改進方法:此環(huán)節(jié)在處理上不夠流暢。今后在類似這種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要在前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有所鋪墊。
二、對“新基礎教育”的幾點體會
1、新基礎教育課應該是務實的課,而不能空有形式卻沒有內容。
2、豐富多樣的形式是需要的,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每個活動都必須充分利用,而不能對每個活動都“蜻蜓點水”地一帶而過。
3、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要自然流暢。
4、教師掌控課堂氣氛的能力非常重要,在課堂上注意運用幽默感等對課堂氣氛進行適當調整.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學習。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3
時光飛逝,轉眼就到了期中,實習也有一段時間了,漸漸地對上好一節(jié)課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先從教學設計說起。地理課堂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課前的教學設計異常關鍵。教學設計首先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明確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重、難點,領會其思想理念顯得尤為重要。不要受以前的思維束縛,要與時俱進。還應注意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三維目標的確定。以上就是教學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應多加注意的。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地理課也是這樣。良好的導入,能夠引人入勝,激發(fā)學習興趣,把同學們的注意力都轉移到教學上,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然,導入應盡可能貼近生活,這也符合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導入還應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導入環(huán)節(jié)容易出現的錯誤是牽強附會,為了導入而導入。還有導入的時間不要過長。課堂教學導入要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拉近學生與教材、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盡快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一堂完整的課不僅應當有引人入勝的開頭,豐滿翔實的展開,還應有發(fā)人深省、余味悠長或知識升華的結課。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定要對本堂課進行回顧總結,并突出重、難點,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所學知識,實現知識的升華與遷移。
對于整個教學,也有很多值得我們注意,并不斷地去實踐。作為一名教師,站在講臺上就一定要自信,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還要樹立良好的形象,著裝大方,符合規(guī)范。另外,不要有小動作,教態(tài)自然大方。教學語言要科學性、專業(yè)性,盡量使用專業(yè)術語,簡潔明了。切記口頭語。聲音要洪亮、清晰,有節(jié)奏,語氣分明。教學過程要再現知識的學習過程,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關注學生的邏輯起點。突出重、難點。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與過渡要自然流暢。教學過程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不斷引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問題的設計也很關鍵。課堂教學提問應避免 “無效提問”,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及提問的時機也應進行很好的把握,問題要具有啟發(fā)性、思考性。并且必要時還要進行導答。提出問題后要留出時間讓同學們思考。另一方面,老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尊重學生,還要鼓勵學生盡量做出完整的回答。學生回答后要及時做出適當的評價,而不是簡單地說“很好,請坐”。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要合理有效,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多關注學生,與學生要有一定的眼神交流,別低著頭只顧講課。教學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只是發(fā)揮引導的作用。另外,多媒體課件方面,PPT上文字要精練,忌密密麻麻的全是文字,PPT顏色的搭配要符合學生的色彩習慣,文字與背景的色彩對比度要大,確保文字能清晰可見。
以上是我實習兩個月以來的地理教學反思,我會繼續(xù)加油不斷探索,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4
早在正式授課的第二節(jié)以后,我就陷入了一種學生的反應和生活常識層面跟不上我的思路的矛盾境界。每次上課前都花很多時間去修改、調整思路和實例,希望能有所改變,然而總是事與愿違,上完課后都覺得效果很不好。由于自己把教學看得很重,遲遲未有定調的上課方式與日漸消疲的學生情緒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偸羌m結與此導致的心情不佳直接反映到備課、教學的低效,反過來更加劇了這種不安感。日子在這樣燥郁的氛圍中一天天過去。
直到我開始放棄教學,選擇重新聽課,在一節(jié)指導老師傳統(tǒng)教學課堂和一節(jié)實習同事的日常黑板教學課堂之后,突然頓悟了一般:原來課堂氣氛成這樣就已經可以了,F實中每個老師的課堂大多數都是比較平淡的.,有人講話、有人開小差、也有人發(fā)呆,但這應該才是最正常的課堂狀態(tài)。之前的我過于追求全神貫注似的愉快氛圍,一旦哪一點有所欠缺便會放大無數倍的自我責備,然后舊問題未解決新問題又接踵而至。
突然想開之后的一切都默默的變得順暢起來,像是注入了新鮮活力般每天都精力旺盛,心情愉快。而備課也竟然變得簡單起來。最重要的是,開開心心上課的我也帶動著每個班級的課堂氛圍變得十分活躍。之前的一切問題在我對教學的態(tài)度改觀后竟然如此輕松的逐個解決了。覺得很是神奇,同時又倍感欣喜。
但是在兩節(jié)課后,我還是發(fā)現了新的問題。這問題來自于我的學習習慣。我總是習慣把課本的內容按自己的思路圖形化或流程化,再按照自認較為順暢的邏輯思維連接起來,相當于用自己的話將知識重新模塊化后再輸出。這使我對知識的理解及記憶有更好的把控,但缺點在于,這種方式較為脫離課本,一旦中途卡殼或是什么原因會存在遺漏重點的問題;而且順序不遵照書本,對于一些基礎差又不抄筆記的學生來說復習會比較困難。
可由于這種思維性的講解我認為會更符合初中生的思維方式,因此不太舍得改用傳統(tǒng)順序教學法。后來發(fā)現,只要提前設計好筆記的版式,按照大綱的順序往下走,各節(jié)點再采用分散式導圖教學就能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加上更便于記憶的思維性講解。在實驗了一節(jié)課之后,效果反響還不錯。而且后面的知識可以按照前一章的框架進行備課,即省時又高效。
經過這階段的經歷與思考,一直說態(tài)度決定成敗,這次開始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有的時候,擺正心態(tài),輕松應對比什么都重要。當你調整到本初狀態(tài),期望值合適的時候,往往回饋會變得更加賞心悅目。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5
一、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1. 可促進教師成為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水平
教師必須成為研究者才能實現專業(yè)化,反思是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起點和有效途徑。正是作為個體的教師,通過分析和評價自己講課中的心路歷程,在反思中發(fā)現自己內隱的教育觀念,進而能更為清楚地看到自我成長的軌跡和內在專業(yè)結構的發(fā)展過程,進而為更好地實行專業(yè)發(fā)展的自控和調節(jié)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正是通過課后反思,才能在教師已有的案例知識中凝煉出教學智慧,不斷提升教學專業(yè)能力,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和教師個體的不斷發(fā)展。
教學反思并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單獨活動,集體的反思性活動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集體進行教學反思還可以促進同伴互助的開展,教師主動與同行溝通、有針對性開展專題討論,在交流中分享教育心得,利用教研活動時間,圍繞自己備課中的某一問題,進行聚焦式研討,促進教研水平的提升。
2. 教學反思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建構知識,并推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系統(tǒng),教學過程中常會出現新情況、新問題。反思發(fā)生于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是教學過程的糾偏矯正和完善,反思作為教學變革與創(chuàng)新的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對教學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再思考,諸如如何改變角色、教學方式的新變化、課堂教學課程資源的發(fā)掘和有效利用,引導和促進學生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等,推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二、教學反思的基本內容
教師在開展反思活動時,注意形成教學反思的框架和基本切入點,教學反思的內容框架如下:
三、教學反思的載體
教師可以撰寫反思文本,如教育日記、教后隨記、教學課例、教學隨筆等,作為體會、回憶、感想、比較、分析自身教育教學行為的載體。
1. 教育日記
教育日記是以專門的日記形式簡單記載、如實反映每天的教育觀察、思考、總結、反思等,理論要求不高。對教育疑惑的或已經證實的一兩個事件進行深入、詳細的記錄與分析。包括對事件的`所有可能性解釋、事件的意義、已經學會的內容、提出的問題、自己的看法等。
2. 教后隨記
教后隨記是指在課后及時記載、總結教學得失、感想等,它的記載靈活多樣,或插寫在教案上,或寫在課本的邊角,或稱課后筆記或課后分析。教后感具有即時性特點,因此反思的框架和反思點不易丟失,但由于時間緊,因此容易丟掉細節(jié),也不易系統(tǒng)性、理性地分析,所以需結合其他反思形式進行補充。
3. 教學課例
教學課例針對某一節(jié)具體課的整體或某一片斷進行深入細致的反思,由于有一定理性分析和認識,它不同于課堂實錄或教案。鄭金洲教授提出教學課例有如下三種基本結構:結構一,“教學設計總體思路+教學情景細致描述+專題教學反思”;結構二,“教學設計說明+提煉后的教學場景+總體教學反思”;結構三,“教學設計+教學片斷+教學反思”。
具體內容包括:對教學設計的背景、思路與意圖進行說明;描述課堂教學的實際進程;對授課過程及效果的反思與討論,重點說明課堂教學的實際進程與教學設計有何差異,哪些地方超出了預期的范圍,超出的部分是否具有教育意義;描述自己的授課感受與體驗,找出令人感到興奮和激動、沮喪和困惑的地方,對成功的地方進行總結,對失敗的地方進行診斷、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與建議。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6
一、課程安排方面
高二上期教學內容應調整為必修三和中國地理,高二下期上選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國地理的內容比世界地理更少,這樣安排還可以緩解上期時間緊迫而下期時間又太寬松的情況。在順序安排上建議先上區(qū)域地理,后上必修三或選修五,充分發(fā)揮區(qū)域地理“平臺”的作用。
二、區(qū)域地理教學反思
區(qū)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發(fā)揮“平臺”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學生熟悉各區(qū)域的區(qū)域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體會:
1.樹立正確的區(qū)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學習區(qū)域地理時,首先應給學生講清楚區(qū)域定位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如果對區(qū)域不能準確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會發(fā)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準確了。所以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明白區(qū)域地理的學習定位十分重要,并非簡單的機械式記憶那么簡單。老師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高考題,讓學生體會自己去體會區(qū)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議老師在區(qū)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多穿插一些讀圖或畫圖的活動。
2.認識區(qū)域地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構,構建學習區(qū)域地理的知識體系區(qū)域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1)地理位置:經緯網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及范圍等
。2)自然地理環(huán)境差異:地形地勢概況、氣候特征及成因、河流湖泊、資源等
(3)人文地理環(huán)境差異:工業(yè)生產及區(qū)位分析、農業(yè)生產部門結構和優(yōu)劣分析等、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fā)展現狀與格局等
。4)綜合探究:結合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差異聯系實際和時事綜合分析、探索區(qū)域的發(fā)展方向和潛力,提出相應的發(fā)展舉措等
建議老師們以第一個區(qū)域為例,分析介紹區(qū)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其它的區(qū)域則可以采用學案導學法,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
3.充分運用比較法來學習區(qū)域地理
比較法是將各種類型的知識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個別特征。在學生的導學學案中,建議老師設計一些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區(qū)域特征的比較,比如在學習南美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南美洲和非洲的氣候特征,還可以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征等等。
三、必修三教學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體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兩個模塊主要介紹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協調發(fā)展的基本原理!氨匦3”則是將這些地理基本原理與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相結合,并運用到一定區(qū)域的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協調發(fā)展的實踐中去,也就是說“必修3”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規(guī)律的應用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教材內容編排特色
本冊教材共5章10節(jié)。全書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組織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節(jié)內容都冠以“以XX區(qū)域為案例”的副標題。既有國內的案例,也有國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內容又并不拘泥于副標題所限的地區(qū),而是以此為分析問題的基礎,就某一個主題向其他區(qū)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節(jié)“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案例擴展到西非薩赫勒地區(qū)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節(jié)“河流的綜合開發(fā)──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案例擴展到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fā)。教材內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分析可能帶來的某種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臺。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對“必修3”內容的編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區(qū)域,以案例的形式來探求和說明不同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要分析這些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學生必須對這些具體區(qū)域的區(qū)域特征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新課程的實施,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課標的情況下可以出現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雖然這樣的現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學中教師都曾經遇到過,但由于這兩個模塊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的'學習,教師在教學處理上還相對容易。但由于“必修3”教材的編寫基本都是圍繞不同的案例進行,各種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現形式也存在差異。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在編寫思路及選擇案例上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舍上則更顯困難。
4.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面對學生對區(qū)域地理基本知識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關區(qū)域背景知識缺失的現狀,要較好地完成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區(qū)域地理知識加以補充和進行必要的鋪墊。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為例,教材選擇的大多都是中國不同地區(qū)的案例,因此,學生學習案例的基礎就是對中國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基本知識的了解。所以我剛才建議高二上期安排中國地理的教學內容,并且先上中國地理,后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yǎng)
綜觀“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各條標準,基本都要求“以……為例,分析……”來進行范例教學。在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時,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種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來進行教學。因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識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借助教材中精選的示范性案例,使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yǎng)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yǎng),即讓學生能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guī)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通過一個或一組實例的教學,使學習者在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實例的基本內容基礎上,學會學習相同或相似類型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注重從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教學。例如:人教版中的“資源的跨區(qū)域調配”是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現或與此相關的例子有“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無需對此類型所有的案例都拿來講解,只需要精選其中的一個具體案例來分析,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該案例,最終使學生上升到學會總結分析相似類型案例的方法這一高度上來。
比如通過對“西氣東輸”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能在分析資源調配時,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對于資源分布不均與需求的差異,在教學中就需要從地質、自然、社會經濟發(fā)展條件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要實現雙贏,也可以引導學生從經濟和環(huán)境等方面分析對輸出地和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影響。學生形成了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對于分析同類型的案例如“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決。
(3)配合練習,重點在于鞏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于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于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qū)域農業(yè)發(fā)展──以我國東北地區(qū)為例”一節(jié)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案例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三山夾兩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運動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加上面積巨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氣候具有晝夜和季節(jié)溫差大、降水稀少、蒸發(fā)強烈的特點。例如許多地方最大的氣溫日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間;在具有干旱沙漠氣候特征的吐魯番,年平均氣溫日較差為十四點八度,最大氣溫日較差曾達五十度。
1、制約新疆農業(yè)發(fā)展的首要因素是。
2、你認為新疆農業(yè)的發(fā)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據新疆地理條件的特點,你認為新疆可以發(fā)展哪些特色農業(yè)生產?并說明原因。
4、你認為新疆農業(yè)的發(fā)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通過對該地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的分析,請你歸納出分析某一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的基本方法。
這道題的考查并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qū)”的任何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新地區(qū)、新案例。雖然學生在高中階段并沒有專門學習過新疆農業(yè)發(fā)展的內容,但該案例并沒有考查區(qū)域中記憶性的內容。學生要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圖像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在前面兩個模塊中學習的地理原理,并以在學習“東北地區(qū)農業(yè)”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許多的活動欄目,一些活動欄目實際上就是一個新的案例的呈現。教師可以通過活動內容的精心組織,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運用已有的方法儲備來解決新的問題。當然,教師也可以通過呈現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選的案例來實現這一目標。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7
教育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的學習和發(fā)展、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促進了師生改變學習方式,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去,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1.信息技術改變了知識的傳播載體和傳播方式。
造紙術讓知識有了方便攜帶的良好載體,人類突破口語的束縛,用文字將信息加以廣泛傳播;印刷術極大提高了書面信息的復制效率并降低成本,擴大了信息交流傳遞的容量和范圍,讓人類知識的廣泛傳播成為可能。信息技術同時改變了知識的傳播載體和傳播方式——人類知識的傳播突破了時空和容量限制,還突破了語言文字種類的限制,知識的傳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2.教育信息化改變了知識的獲取與利用方式,知識已經不必也不能都記憶在人類的大腦中。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信息與知識急劇增長,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知識創(chuàng)新頻率不斷加快,傳統(tǒng)的圖書傳播載體和閱讀記憶獲取模式已經不能夠應對當前知識激增的狀況,必須采用信息技術革新知識生成、傳播、呈現和利用的方式。隨著云計算與大數據管理、移動互聯與智能終端的快速發(fā)展與普及應用,知識就在手頭成為現實,知識已經不必也不能都記憶在人類的大腦中,外部海量存儲的知識隨需可得,關鍵是要掌握獲取與利用的方式。
3.教育信息化改變了個人知識的自組織模式,引發(fā)了團體知識的社會組織模式的變革。
隨著知識載體從以往的單一書本形式轉化為多媒體知識包,知識的組織形式從以往的線性排列轉向超文本結構,個人知識的存儲也由單一的內存(大腦)擴展到外存(在線知識庫),傳統(tǒng)的知識構建模式和組織模式已不能適應如此巨大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人類的聯想機制,改變人們的認知方式和知識構建方式,建立面向知識分享的社交網絡,通過學習者積極參與知識建構、交流與共享,推動社會化的'知識組織與共享模式,促進學習者的個性發(fā)展與集體智慧的增長。
4.擁有信息技術能力成為信息社會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的一項基本技能。
信息時代需要“數字公民”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和必要的信息技能,擁有信息技術能力成為信息社會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的一項基本技能,培養(yǎng)能夠適應數字化生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公民已經成為國際教育界的共識目標。信息素養(yǎng)包括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儲、快速獲取信息的能力,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信息、創(chuàng)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信息技術的知識建構、協作交流能力等。面對數字化浪潮,只有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學習觀,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切實掌握信息素養(yǎng),才能夠在復雜的生存環(huán)境中獲取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fā)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會學習的能力是21世紀數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
5.教育信息化改變了教育活動的時空結構與教育形態(tài)。
教育信息化讓人人能夠隨時、隨地、隨需開展學習,教育活動已經不必拘泥于教室、實驗室等場所,也不必師生拘泥于師生面對面的形式,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正規(guī)教育與非正規(guī)教育的界限逐步消融,教育活動的時空結構將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教育信息化改變了信息資源在社會中的分布形態(tài)和人們對它的擁有關系,使得人人可以享有優(yōu)質資源和學習機會,使教師和學生擁有了平等的信息地位,迫使教育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大大推進了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學習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
6.教育信息化創(chuàng)新了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促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
教育信息化推動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融合,改變傳統(tǒng)的教與學行為方式,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將對培養(yǎng)信息時代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質量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7.教育信息化深刻地影響了教育模式與教育關系。
信息社會的知識與知識、知識和知識人、知識人與知識人的關系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必將引起教育模式的變革,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灌輸教育模式受到挑戰(zhàn),當前的考試制度也將因為不符合知識生產力的發(fā)展而被揚棄,注重團隊合作、重視探索探究的教育模式將因其符合信息時代的需要而得到迅速發(fā)展。教育模式的變革將引起教育關系的變化,學校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學生、同伴之間的教育關系都將因信息化的到來而創(chuàng)新發(fā)展。另外,信息化對于學校的管理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優(yōu)化教育管理模式,改善學校治理結構,也將促使新型教育關系的產生。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8
修訂版的課程標準中,闡述了地理課程改革的目標,也就是我們地理課程的價值功能,更加重要的是,它第一次提出了地理課程有助于學生感受不同區(qū)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征,從地理的視角來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從而提升生活的品位和精神的體驗的層次。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huán)境與發(fā)展問題的初步能力。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對地理教學價值與功能的總括評價,回答了地理教學“教什么”和“學什么”的問題。
現在的地理教材,先使學生對整個世界和中國有整體的感知,再學習分區(qū)地理,是總——分的思維過程,然后把各個分區(qū)進行比較,分析其聯系和不同,這些分析的過程,需要有縝密的.思維方式,這些東西,也是隱藏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之下的。
我們教地理,要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身外還有一個廣闊的天地,要讓學生把自己的發(fā)展空間盡量的擴展,盡管大多數學生并沒有機會走到學過的地方去,但是要讓他們想到,有些事,并不一定要在一個地方,用一種方式去解決。
地理教學對世界觀的形成有著關鍵的作用,但這并不是要求他必須記住地理課堂上學習的每一點知識,而是讓他能夠時刻認識到自己處在一個交流日益密切的社會里!靶挠卸啻螅斓鼐陀卸啻蟆,但要擴大自己的心,卻需要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正像修訂版課標里說的:“從地理的視角來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從而提升生活的品位和精神的體驗的層次。”
修改后的地理課程標準,對地理學科的性質作出了定義:兼有自然學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性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區(qū)域性、綜合性、生活性、思想性、實踐性。
我們教地理,要讓學生融入到自己之外的天地,對社會的一些現象進行思考,讓學生對一個合理的世界有所期望,而不是僅僅只看到自己周圍的一小塊。一個只注意到自己周圍的人,并不是我們的教育要塑造的人,讓學生,這些將來的主人,對外界有所需求,有所貢獻,有所欣慰,也有所不滿,培養(yǎng)一批能思考的人,這應是我們這些教師的終極任務。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9
通過培訓我們認識到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育的一種手段,正在改變著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tǒng)的知識存儲、傳播和提取方式,導致了一場教育教學和課堂教學新的革命。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的信息技術將給現代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活力,其在教育教學中的影響和課堂帶來的影響變化是毋庸置疑的。我從以下幾點對培訓培訓中及自己實踐課堂的一點感受:
一、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影響
(一)對教育方式的影響。
過去的教學方式以教師中心,知識的傳遞主要靠教師的講授,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缺乏批判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難以適應知識時代要求。在新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注入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拓寬了時空的概念,通過多媒體、網絡,教學軟件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清晰化、形象化、豐富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ǘ⿲逃畔⒌挠绊。
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逐漸普及,拓寬了學生的知識來源。信息時代的學生,不僅能從書本獲取知識,從家庭、社會、學校在內的本土文化環(huán)境中汲取知識,還可以通過衛(wèi)星電視、國際互聯網,從跨文化、跨時空的電子信息資源中獲取知識。
(三)、對教學方法的影響。
。1)教師的“講”變?yōu)椤皩А薄!敖獭睅煈撟優(yōu)椤皩А睅煛P畔r代,任何一個人都必須不斷的更新知識,以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即使是對著十來歲的小學生,也不一定樣樣都比學生懂得多。因此,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課應該變?yōu)橄驅降囊龑。教師在介紹了基本的知識以后,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與探索活動。
。2)學生的“聽”變?yōu)椤皩W”。信息時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具有更大的主動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創(chuàng)造性。信息時代,教科書與教師不是僅有的知識來源,學生除了從課堂上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運用學習的技能,從豐富的學習資源中探索與汲取知識。這種建立在學生興趣與自覺性上的學習,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將會更加深刻、鞏固。
。ㄋ模┙處煹慕巧辛诵碌淖兓。由于信息技術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個人獲取必要知識所花費的時間越來越短,教師將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學生個性、品格的培養(yǎng),注意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及時清除心理障礙,指導學生養(yǎng)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由知識的講解者、傳遞者,變成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指導者、促進者。還有一部分教師將由直接教學轉為間接教學,由幕前轉為幕后,成為教育軟件的編制者、管理者、服務者,F代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職能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傳統(tǒng)教學過程僅注重教育者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僅把課堂上的活動看做是教學;而信息化教學過程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動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他們不但關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更要關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搜索,加工,整理和創(chuàng)造教育信息;他們面對的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生,而且包括網絡空間中的學生;他們不僅指導課堂上學生的行為,也要指導課堂外學生學習活動等。
二、信息技術給課堂教學帶來的變化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給學生帶來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以加強:
。ㄒ唬┱n堂上學生可以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問題。
在教師作為教學指導的前提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去發(fā)現問題,制定研究問題的方向?梢愿鶕陨淼.興趣進行學習,從自身內部產生動機(即內部動機),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由于競爭的存在而產生的外部動機。讓學生可以主動地去學習,在自我的學習中不斷發(fā)現問題,形成強烈的解決問題的心理需求,不像過去只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不參與問題產生的過程,只是機械地尋找問題的答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更為有效。
。ǘ┰谡n堂上學生可以隨時進行自我評估。
在一般的教學課件中會給出教學目標,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后,可以根據所給出的教學目標與自己的反饋結果(即自身的學習結果)相比較,找出差距、并且由自己或在教師的幫助下分析差距產生的原因。通過自己主動查找差距,對存在問題及時糾正,會使學生對自己的要求更為嚴格,更加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學生作為當事人對自己問題產生的原因會更為清楚。
(三)在課堂上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更充分的交流。
在缺少教師的指導時,學生之間的交流會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共同進步。俗話說:“人多力量大”,一位學生對某些問題的理解是有限的,但若綜合多數學生的觀點與看法,每位學生都會從中學到幾倍的知識。學生之間還可以相互勉勵;同時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也不能少,在網絡知識龐雜的時代,有些學生的自制力較差,需要教師的經常予以指導和幫助,引領學習的方向。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的的確確對教育領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改進了傳統(tǒng)教育中不合適宜的方面,將更新更為人們所接受的教育教學形式帶到了世人面前。今天,全球互聯網上用戶人數已達4億之多,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時空限制,為教師擺脫了繁忙的教學任務,為學習者擺脫了機械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效率、主動性和能動性。為了在新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中更好的發(fā)展,我們必須加快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努力實現教育的信息化!
(四)在課堂中通過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習興趣,創(chuàng)新教育氛圍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之源,“樂學”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充分體現,是掌握知識的最初開始,“樂學”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地位從被動走上主動,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等和靠,而是變學為思,變學為悟,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把大量的生動的豐富多彩的文字、圖表、圖形、圖象、動畫、聲音、電影、錄像等以電子化和形聲化的特點,圖文并茂、形象、直觀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視、聽并舉,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對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加大課堂的知識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對于啟迪思維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等有深遠的意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學生的學習會覺得很輕松、愉快,掌握知識會很快,記憶效率也會很高。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可以以新穎的手段和高超的技術,解決很多難題,它不僅能提供動感豐富的圖像、圖形、文字,還能使課堂變?yōu)橛螒蛱斓兀鷦、直觀、形象,改變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宗旨》這一部分內容時,應用對媒體教學軟件,并在屏幕上顯示我國外交成就和外交行動,視頻文字資料讓學生感受領悟我國的外交,誘發(fā)學生愉快的學習情緒,激發(fā)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興趣。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創(chuàng)新教育的氛圍。
總之,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實現教學,使教學變得容易、愉快、省時、牢固、富有成效。它可以創(chuàng)設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把圖形、影像、動畫、聲音、文字等信息進行合成、鏈接,把枯燥無味的教學形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體現在教學活動中,通過以景激趣,創(chuàng)境激情,引動激動,導訓激活,啟思激悟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動中學、動中練、動中習得語言技能,把學習當成一種愉悅的體驗和感受,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讓我們努力去研究這門技術真正的用途、內涵,用好它,為我們的教學服務,使我們能利用好這門技術培養(yǎng)出走在社會發(fā)展前列的人才,為社會的發(fā)展服務。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10
所謂反思,就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沒有反思,就沒有未來。前蘇聯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寫教育方面的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顯然這些記錄對我們教師而言無疑是無價之寶,他可促使教師從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不足,為今后的教學積累經驗,避免再次造成不足及錯誤。
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是重復,而更應該是教師從更廣闊的社會,教育層面及倫理自我意識的覺醒,將教師置身于地理教學的整個情境之中。針對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進行反思,本人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1、對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反思
很長一個時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沒有創(chuàng)新意識,固原守本,傳授知識的形式往往只是簡單的重復或沿襲,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教師夸夸其談,吐沫橫飛,在教學過程中扮演了主角。及時傳授方法不當或知識傳授上有錯誤,也不接受學生的意見或建議,課堂上霸氣十足,唯我獨尊,更不用說給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開展想象的空間了,嚴重遏制了學生的發(fā)展。在這種背景下,教師首先要對自身的教育觀念進行積極的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是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時的注入新鮮血液,并以此來知道自己的教學實踐。
例如前些年,有一次我在講解“地球的公轉和季節(jié)變化”時,指出“北半球每年的六月二十二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23.5度N的緯線)上,此時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大約有十五個小時左右,而夜晚的時間最短,大約為九個小時左右,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多,因此夏季北半球的氣溫最高”時,有一名學生忽地站起來說:“地球公轉的角度和速度都沒有改變,我認為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晝夜時間長短都應該是一樣的!蔽耶敃r十分生氣地對他說:“不知道就不要瞎說,別調皮搗亂耽誤大家時間!苯Y果這個同學翻著白眼很不服氣地坐了下去。從這以后,此學生再無提問的激情,F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次失敗的教學插曲。對于有經驗的教師來說可以組織學生討論解決,還可以重申北半球6-8月份正午太陽高度最高這一角度來加以澄清。
2、對問題設計的反思
一個問題的設計,直接影響對知識理解的程度。設計問題,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出發(fā)點,要立意明確,要以能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為根本,要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目的。再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中,往往出現的教學效果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偏差的現象,事后分析原因得知,根本原因在于實施教學設計時忽略了對教學設計時,忽略了對教學設計的時間反思。因此,我們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時間是否步調一致,合情合理,這樣才能及時地加以調整,從而不斷地探索教學目的,教學過程及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從而優(yōu)化教學結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在講授“地圖上的比例尺”時,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比例尺大大小與內容的詳略,范圍的大小有直接關系,首先設置問題,要求學生合作學習后并回答:(1)要繪制地圖內容相同的鎮(zhèn)中學和全鎮(zhèn)兩幅地圖。哪幅地圖內容詳細?哪幅簡略?(2)兩幅地圖比例尺的大小如何選擇比較適宜?學生們用較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最后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對于我們教師而言,反思還體現在諸多方面。如對學生個體情況的反思,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對教學方式方法的反思等等。只有反思,才能比較鑒別,才能查漏補缺,也才能得到教學成果的提升,但愿我們能經常地進行反思,正視以往教學過程的成與敗,才能更謹慎地走好前面的路。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11
在從事地理教育教學的這段時間里,我深感教學工作的復雜性和挑戰(zhàn)性。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我逐漸對地理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以下是我對地理教育教學的一些反思。
一、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反思
在教學內容上,我發(fā)現單純地講授地理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涉及到自然、人文、經濟等多個領域。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知識的整合和拓展,努力將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社會熱點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在教學方法上,我意識到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需求。因此,我嘗試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小組討論、實地考察等,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我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
二、學生個體差異的反思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在學習上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有些學生對地理知識非常感興趣,能夠很快地理解和掌握;而有些學生則對地理知識感到困惑和無力。針對這種情況,我嘗試采用分層教學和個性化輔導的方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同時,我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團隊活動等方式,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三、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反思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我深知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于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因此,我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關注地理學科的前沿動態(tài)和熱點問題。同時,我也積極參加各種教育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以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
然而,我也意識到自己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不足。例如,在教學設計和課堂管理等方面,我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習和實踐。因此,我將繼續(xù)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
四、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投入
在教學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情感投入的重要性。地理學科不僅涉及到知識的傳授,更涉及到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變化。我努力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地理知識。
同時,我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我通過講解地理知識背后的故事和案例,引導學生關注環(huán)境保護、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社會熱點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環(huán)保意識和責任感。
五、總結與展望
通過以上的反思,我深刻認識到自己在地理教育教學中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將繼續(xù)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情感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同時,我也將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huán)境和學生需求。我相信,在不斷地反思和改進中,我的地理教育教學水平一定會得到不斷提升。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 12
在最近的地理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深入體驗了教學的樂趣與挑戰(zhàn),也收獲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以下是我對這段時間地理教育教學的反思。
首先,我認識到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的結合至關重要。地理是一門涵蓋廣泛、內容豐富的學科,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單純地講解知識點往往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因此,我開始嘗試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如氣候變化、城市規(guī)劃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還能夠感受到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其次,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在以往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方法,但這種方法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我開始嘗試采用更多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這些教學方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師生互動方面,我也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我發(fā)現,良好的師生互動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因此,我開始注重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同時,我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以激發(fā)他們的思維活力。
此外,我還對教學評價進行了反思。我發(fā)現,單一的評價方式往往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我開始嘗試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如課堂表現、作業(yè)質量、小組討論等。這些評價方式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也能夠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挑戰(zhàn)。例如,如何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將繼續(xù)深入研究和探索,尋找更加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未來的地理教育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嘗試采用更多元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并不斷完善教學評價方式。我相信,在不斷地反思和改進中,我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教育服務。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2-04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11篇04-10
地理的教學反思04-03
地理教學反思09-18
關于地理的教學反思08-01
地理中教學反思03-21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09-11
地理教學教育隨筆02-02
地理課教學反思03-22
地理課后的教學反思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