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國學(xué)智慧 百分網(wǎng)手機站

孔子的思想體系介紹

時間:2017-05-05 09:38:55 國學(xué)智慧 我要投稿

孔子的思想體系介紹

  孔子曾受業(yè)于老子,帶領(lǐng)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鬃尤ナ篮螅涞茏蛹捌湓賯鞯茏影芽鬃蛹捌涞茏拥难孕姓Z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jīng)典《論語》。

孔子的思想體系介紹

       
        道

  我們都知道萬有引力,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客觀存在著。月亮繞太陽運行,流星閃亮地劃過夜空,掃帚星拖著壯觀的尾巴,蘋果落地,水的流動,人跳起來想飛卻落回地面,這些不同的表現(xiàn)都是萬有引力作用的結(jié)果。衛(wèi)星上天、飛機飛行,都必須遵循它的規(guī)律,不遵循它,就不能正常運行,它也屬于宇宙自然之道或叫天道。

  日出日落、月圓月虧、春去冬來、萬物生生不息,先民們雖不知道萬有引力,但從這些現(xiàn)象想到必有某種天道在背后起作用。那么,天道又是怎樣對權(quán)力的更替、邦國的興亡、族群的延續(xù)等等產(chǎn)生影響的呢?人應(yīng)當(dāng)怎樣做才能順應(yīng)天道,從而得到它的保護(hù)呢?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5.13),孔子很少與弟子談及天道,天道究竟怎樣也不可得而知,所知道的只是天道的表現(xiàn)。如:

  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禮記·哀公問》)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中庸》)

  “大道者,所以變化遂成萬物也。”(《荀子·哀公篇》)

  天道使自然生生不息,其中有一個作用是維護(hù)人類生存的,“惟德動天,無遠(yuǎn)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尚書·大禹謨》)“慎厥終,惟其始。殖有禮,覆昏暴。欽崇天道,永保天命。”(《尚書·仲虺之誥》)“天道福善禍淫,降災(zāi)于夏,以彰厥罪。”(《商書·湯誥》)“明王奉若天道”(《說命中》)。“以蕩陵德,實悖天道。”(《尚書·畢命》)這一端天道對人類的善行降下福祿,對人類的惡性降下災(zāi)禍,所以,人類必須敬承天道。這里實際上給天道賦予了“善”的含義。

  人類效法天道讓老百姓得以生養(yǎng)蕃息有一個接近天道的目標(biāo),這種效法目標(biāo)先民也叫它道,它就是《左傳》和《禮記》里說的生民之道。對它也無法下定義,它也是在具體的事件上表現(xiàn)出各不相同的形態(tài),所以,在典籍里有不同的表述。如:

  “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尚書·大禹謨》)

  “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尚書·太甲下》)

  “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尚書·畢命》)

  “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左傳·桓公六年》)

  “天災(zāi)流行,國家代有,救災(zāi)恤鄰,道也。”(《左傳·僖公十三年》)

  “忠信篤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左傳·文公六年》)

  “生民之道,樂為大焉。”(《禮記·樂記》)

  “道者,何也?……善生養(yǎng)人者也”。(《荀子·君道》)

  以上這些不同的表述有一個共同的目標(biāo)——道維護(hù)民眾的生存和人類社會的和諧。所以,保證民眾的生存與和諧就是統(tǒng)治者必須遵循的“道”,統(tǒng)治者的做法有助于人類的生存和諧,就叫“有道”或“順道”;努力使自己的作法符合人類生存之道,就叫“修道”、“循道”,統(tǒng)治者順著這個道就能獲得成功。

  統(tǒng)治者的做法違反了這個道就叫“失道”、“背道”或者“無道”,這是有悖于人類的生存和諧的,這樣的統(tǒng)治者就會滅亡。如“以蕩陵德,實悖天道。”(《周書·畢命》)有苗“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尚書·大禹謨》)“今失厥道,亂其紀(jì)綱,乃厎滅亡。”(《尚書·五子之歌》)“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尚書·武成》)。“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zāi)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宮室、臺榭、陂池、侈服,以殘害于爾萬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婦;侍煺鹋椅目,肅將天威。”(《尚書·泰誓上》)道要求統(tǒng)治者順民心,做民之父母,桀紂違反了天道,殘害老百姓,因而被天道所棄——這里的天道就是上天讓老百姓生存之道。

  治理國家天下有一個符合天道的道作為最高目標(biāo),人要符合天道才能成為理想社會的理想人,人修身以符合天道,這個目標(biāo)也叫道。朝著這樣的目標(biāo)去行動,也被叫成“道”。“道”有時也被用來代指方法等。

  所以,《論語》中“道”的含義比較多,直接用作“天道”的只有兩三處:

  “朝聞道,夕死可矣。”(4.8)(此處的“道”也可能指治國層面的)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5.13)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5.27)

  用在國家治理層面的如: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1.12)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3.24)

  “朝聞道,夕死可矣。”(4.8)

  “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5.2)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5.7)

  “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5.21)

  “魯一變,至于道。”(6.24)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7.6)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8.13)

  “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14.1)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14.3)

  “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15.7)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16.2)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18.6)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19.19)

  用在個人修身層面的如:

  “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1.2)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14)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4.9)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14.28)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15.32)

  “道不同,不相為謀。”(15.40)

  “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17.3)

  “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19.2)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19.7)

  “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君子之道,焉可誣也?”(19.12)

  人不可能做到像天道一樣,人類在治國和修身上效法天道要達(dá)成的目標(biāo),我們可以叫做人道。“人道,政為大。”(《禮記·哀公問》)

  德

  然而,天道是不可見的,并非人人都能體察并遵照去做,這也是孔子很少談天道的原因,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人類的生養(yǎng)和諧呢?明智人士有一條基本路線來實現(xiàn)這個最高目標(biāo)的人道,這個路線就是“德”。但是對于“德”,先民也沒有明確的定義。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孔子家語·王言解》)

  《管子·心術(shù)上》:“虛而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謂得其所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這里所說就是德是實現(xiàn)道的途徑,德使道得以實現(xiàn)。德是道的住所,道就包含在德中,也就是說,按照德來做才能實現(xiàn)道,德就是使物得以生生的方法,心里有德才能了解道。“道”與“德”散用時并不明確區(qū)分。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6.29)(《中庸》)以天道的狀態(tài)“中”作標(biāo)桿,也就是以“中”為用,即“中用”或“中庸”。所以,“中”是大本,按照中庸做到了和,也就是達(dá)道了,達(dá)到道,萬物就可以遂其性而生生不息。“德”這個基本路線的方法就是“中庸”。

  “德”,甲骨文從彳、從直,意為行得正直,金文加了心,意為行也正直、心也正直!秶Z·周語》:“正,德之道也。”又《國語·周語下》:“道之以中德”,是說以中為德?梢,德的核心就是中和正。這個“中”是以天道狀態(tài)的“中”為標(biāo)桿。

  這個以中和正為核心的德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與道一樣是生民、養(yǎng)民,“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虞書·大禹謨》)政治的目的是讓人民得以生養(yǎng),如果在這方面做得好,那就是符合了德。“德”就是要順應(yīng)民心,實現(xiàn)生民養(yǎng)民之道。

  “德,國家之基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生民就要施惠于民,所以,“德以施惠”(《左傳·成公十六年》);“恤民為德”(《左傳·襄公七年》),“德不失民”(《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體恤老百姓,按照德來行事,就不會失民了。孔子提出“為政以德”(2.1),“道之以德”(2.3),就是要統(tǒng)治者按照這個基本路線管理天下國家。

  “德”是實現(xiàn)“道”的路線,違反“德”也就是違反“道”,“以蕩陵德,實悖天道。”(《周書·畢命》)有苗“反道敗德”(《尚書·大禹謨》)。

  統(tǒng)治者不按照德來做,讓老百姓難以生存,會怎么樣呢?“有夏昏德,民墜涂炭,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纘禹舊服。茲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矯誣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尚書·仲虺之誥》)“夏王滅德作威,以敷虐于爾萬方百姓。爾萬方百姓,罹其兇害,弗忍荼毒,并告無辜于上下神祇。天道福善禍淫,降災(zāi)于夏,以彰厥罪。”(《商書·湯誥》)為民做主的道會懲罰違反道德者。

  “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濟?紂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隕,周是以興。”(《左傳·昭公四年》)行政不中正,不符合德,不能使民養(yǎng)生,就會失去天下。天道會幫助敬奉天道的人來治理天下百姓。

  “德”也有修身治國平天下不同的層面,有的表述即可看作是政治方面,也可看做是個人修身方面的!墩撜Z》中治國層面的“德”如下: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1)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3)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4.11)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6.29)

  “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7.3)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8.20)

  “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12.19)

  修身層面的“德”如下:

  “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1.9)

  “德不孤,必有鄰。”(4.25)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7.6)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22)

  “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8.1)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9.18)(15.13)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12.10)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13.22)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14.4)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14.34)

  “知德者鮮矣。”(15.4)

  “巧言亂德。”(15.27)

  “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19.2)

  所以,“德”的核心是中、正,目的是生民,最終目標(biāo)是達(dá)到人類和諧。

  仁

  道不是人人能察覺,中正之德也不是人人能理解做到,所以,根據(jù)最高目標(biāo)和實現(xiàn)最高目標(biāo)的路線確立了一個生民的基本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仁。

  《尚書》里五處提到“仁”,《左傳》也多處提到“仁”,《論語》則有109處提到“仁”,但并未給仁下定義,都是說某種行為符合仁,如果某種行為不符合仁則為“不仁”。

  《尚書》里的“仁”:“克寬克仁”(《仲虺之誥》),“民罔常懷,懷于有仁”(《太甲下》),“雖有周親,不如仁人”(《泰誓中》),“予小子既獲仁人”(《武成》),“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金滕》)。

  《左傳》中的“仁”: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隱公六年》)

  “以君成禮,弗納于淫,仁也。”(《莊公二十二年》)

  “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僖公三十三年》)

  “神福仁而禍淫。”(《成公五年》)

  “不背本,仁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成公九年》)

  “恤民為德,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參和為仁。……晉侯謂韓無忌仁,使掌公族大夫。”(《襄公七年》)

  “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昭公六年》)

  “《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御。’唯仁者能之。乘人之約,非仁也。”(《定公四年》)

  “大所以保小,仁也。……伐小國,不仁。”(《哀公七年》)

  又:“上下相親謂之仁。”(《禮記·經(jīng)解》)“溫潤而澤,仁也。”(《禮記·聘義》)“愛近仁”(《孔子家語·顏回》)。

  概括仁涉及的多種內(nèi)容可以看出,仁的核心仍然是生民、使民獲益,包含有現(xiàn)在的愛和公正。

  《論語》中幾個弟子問仁,也可能問的是作為原則的仁,即什么是仁,但是,孔子對他們的回答都是怎么做才算符合仁,只是仁在各方面的表現(xiàn),也許孔子認(rèn)為對于這幾個弟子,只有用具體的內(nèi)容來回答,對他們才有益。或者他也無法給仁下定義,按照答案的層次排列如下: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