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國學(xué)智慧 百分網(wǎng)手機站

孔子的思想體系介紹(3)

時間:2017-05-05 09:38:55 國學(xué)智慧 我要投稿

孔子的思想體系介紹

  “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xì)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fēng)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

  “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

  “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

  “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

  “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yuǎn)也?非令德之后,誰能若是?’

  “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

  “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

  “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

  “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yuǎn)而不攜,遷而不淫,復(fù)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fēng)平,節(jié)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從一個國家流行的音樂,可以判斷出一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是勤勞還是憂思,是瑣碎還是宏大,是深沉還是浮夸。吳公子札評鄭聲:“美哉!其細(xì)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杜預(yù)注:“美其有治政之音。譏其煩碎,知不能久。”孔穎達(dá)說“鄭君政教煩碎,情見于詩,以樂播詩,見于聲內(nèi)。言其細(xì)碎已甚矣,下民不能堪也。民不堪命,國不可久。”

  音樂能反應(yīng)政治的情況,反過來,也可以用音樂來引導(dǎo)民心,“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禮記·經(jīng)解》)好的音樂可以引導(dǎo)民眾變得寬廣善良。

  知(智)

  什么是“知”,孔子沒有下定義,只說“好學(xué)近乎知”(《中庸》)。荀子下了定義:“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荀子·修身》)即能知道對的是對的、錯的是錯的就是知。

  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又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離婁上》)即能夠判斷是非,是智、能夠堅守仁義都是智。

  “損怨益仇,非知也。”(《左傳·文公六年》)(借公事)報私怨而導(dǎo)致公仇是不知的。

  “擇任而往,知也。”(《左傳·昭公二十年))能夠做出正確選擇而實行是知。

  “愛近仁,度近智。”(《孔子家語·顏回》)能審時度勢差不多接近智慧。

  “智莫難于知人”(《孔子家語·弟子行》)智慧最難能的是知人。

  《論語》里大多數(shù)“知”意為知道,是動詞,另有十八處“知”相當(dāng)于“智”,表示智慧、智力、智能。有時單獨出現(xiàn),有的與“仁”并列,有的與“愚”對舉。大多是孔子主動提到的,少數(shù)是別人先說的,可見孔子是比較重視“知”的!墩撜Z》的“知”有以下幾個方面:

  知道做正確的事就是知,如:

  “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5.21)

  “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6.22)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9.29)(14.28)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12.22)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8)

  “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19.25)

  做不正確的事或不知道做正確的事就不是知,如: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4.1)

  “臧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棁,何如其知也。”(5.18)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17.1)

  徒知道喜歡智慧,卻不肯學(xué)習(xí),就會成為浪蕩:

  “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17.8)

  狡辯不是智慧:

  “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17.24)

  所以,知包含以下內(nèi)容:能做出正確判斷、能做出權(quán)衡、能識別人、沒有困惑。這些都需要知識作為基礎(chǔ),所以就需要學(xué)習(xí),否則,知就成為浪蕩,所以孔子說“好學(xué)近乎知”。一件事是否仁、怎么做才符合仁,這就必須有理解和判斷的能力,也就是知。沒有知識,人的理解和判斷的能力都會受到限制,所以,理解和判斷的能力需要知識作為基礎(chǔ),也就是知包含各種知識。知的核心是理解力、判斷力和知識。

  勇

  孔子在《論語》里多次提到“勇”,主要是說“勇”必須合義、合禮。符合義的事情應(yīng)該做,如果不做就是無勇;不符合義、不符合禮的事情做了就是亂,好勇而不好學(xué)也會成為亂;勇敢的人沒有畏懼;仁者都是有勇氣的,而勇敢的人不一定都有仁。這些“勇”都不內(nèi)含仁義。

  “見義不為,無勇也。”(2.24)

  “勇而無禮則亂”(8.2)

  “勇者不懼”(9.29)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17.8)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17.21)

  “惡勇而無禮者”(17.22)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17.23)

  “惡不孫以為勇者”(17.24)

  《尚書》里就兩次提到“勇”:“惟天生聰明時乂,有夏昏德,民墜涂炭,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商書·仲虺之誥》)這是講商湯的勇和智。“仡仡勇夫,射御不違,我尚不欲。”(《周書·秦誓》)能射能御的勇夫并不能得到秦穆公的看重。

  《左傳》里提到“勇”也不多,“死而不義,非勇也。”(《左傳·文公二年》)“不待期而薄人于險,無勇也。”(《左傳·文公十二年》)“違強陵弱,非勇也。”(《左傳·定公四年》)“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復(fù)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左傳·哀公十六年》)死而不符合義、避強欺弱、以死為榮,這些都不是勇。這些“勇”內(nèi)含了仁義。當(dāng)時有一些人以敢死、避強欺弱、以死為榮當(dāng)成勇敢,于是,另有人說這些不是勇。

  “有義之謂勇敢。故所貴于勇敢者,貴其能以立義也;所貴于立義者,貴其有行也;所貴于有行者,貴其行禮也。故所貴于勇敢者,貴其敢行禮義也。故勇敢強有力者,天下無事則用之于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于戰(zhàn)勝。……故圣王之貴勇敢強有力如此也。勇敢強有力而不用之于禮義戰(zhàn)勝,而用之于爭斗,則謂之亂人。”(《禮記·聘義》)這里,前面的勇敢隱含了義,最后一勇敢不隱含義。

  “勇而不中禮,謂之逆。”(《禮記·仲尼燕居》)也就是說勇是以仁禮義作為默認(rèn)的要求。君子崇尚的勇和小人崇尚的勇不一樣:“君子以心導(dǎo)耳目,立義以為勇;小人以耳目導(dǎo)心,不遜以為勇”(《孔子家語·好生》)

  “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孟子·離婁下》)并不是不怕死就是勇,冒死求勇有損勇的稱謂。

  孟子對梁惠王說:“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dāng)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稌吩唬‘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

  “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于權(quán),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榮辱》)

  “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亂世之君,下不俗于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是上勇也。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是中勇也。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茍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人為意:是下勇也。”(《荀子·性惡》)

  孔子說勇應(yīng)當(dāng)符合仁義禮,不符合仁義禮的勇是亂。孟子和荀子把符合仁義禮的勇成稱為大勇或上勇,把不符合仁義禮的勇稱為小勇或下勇。

  上面的勇都是指勇敢,包含有力量?鬃佑终f“知恥近乎勇”(《中庸》),這個“勇”不同于上面的勇,這里的勇是指毅力。

  忠

  《說文·心部》:“忠,敬也,盡心曰忠。從心,中聲。”若按照右文說,則“忠”之義從“中”,當(dāng)是內(nèi)心中正。

  “上思利民,忠也”(《左傳·桓公六年》),“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左傳·僖公九年》)“無私,忠也。”(《左傳·成公九年》)“忠,民之望也。”(《左傳·襄公十四年》)“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這些“忠”都是對統(tǒng)治者執(zhí)政的要求,要求統(tǒng)治者盡心為民,使民獲益。“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中庸》),“忠”同樣是對統(tǒng)治者的要求。

  《論語》里的“忠”出現(xiàn)了18次,有兩次是上對下,兩次是下對上(或?qū)?,其余都是用于任何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要求。

  (1)上對下的忠: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2.20)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14.7)

  (2)下對上(或?qū)?的忠:(令尹子文可以說是對國家的忠,也可以說是對新令尹的忠)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3.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

  (3)沒有特別針對,泛指任何人與人間交往應(yīng)當(dāng)如此: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1.4)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過則勿憚改。”(1.8)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5.28)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4)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9.25)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12.10)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12.14)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12.23)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13.19)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子張書諸紳。(15.6)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16.10)

  “忠”就是與人交往時內(nèi)心要“中正”,包括君對臣、臣對君,以及任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忠”后來更突出用于下對上的要求,“忠”必須唯君命是從嗎?《荀子·臣道》:“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君有過謀過事,將危國家、殞社稷之懼也,大臣父兄,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爭;有能比智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撟君,君雖不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國,謂之輔;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故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明君之所尊厚也,……傳曰:‘從道不從君。’此之謂也。”《孝經(jīng)》:“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進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梢姡“忠”是中正、從道,為國家社稷著想,君有錯,不利于國家和人民,為臣者就要勸諫君王改錯;君堅持錯誤不改,自己就該離開,而不是唯君是從,更不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國賊者: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調(diào)君而輔之,次忠也;以是諫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yǎng)交而已耳,國賊也。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謂大忠矣;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謂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謂下忠矣;若曹觸龍之于紂者,可謂國賊矣。”(《荀子·臣道》)

  在《左傳·文公元年》里左氏和《孔子家語·弟子行》里孔子都說“忠,德之正也”,即“忠”是體現(xiàn)了道德的中正,以中正為前提,盡心盡力。

  信

  《說文·言部》:“信,誠也。”“信”在《論語》里出現(xiàn)了38次,多于“義”的24次,“忠”的18次,“孝”的19次,“敬”的22次?梢娍鬃訉“信”的重視。極少數(shù)是動詞“相信”,大多數(shù)是“誠”的意思。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1.4)

  “敬事而信”(1.5)

  “謹(jǐn)而信”(1.6)

  “言而有信”(1.7)

  “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1.8)(9.25)

  “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1.13)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2.22)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26)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7.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4)

  “正顏色,斯近信矣。”(8.4)

  “篤信好學(xué)”(8.13)

  “悾空而不信”(8.16)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無信不立。”(12.7)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12.10)

  “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13.4)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13.20)

  “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14.31)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15.6)

  “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15.18)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17.6)

  “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17.8)

  “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19.10)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20.1)

  《左傳》里也多次提到“信”,如“祝史正辭,信也。”(《桓公六年》)“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僖公二十五年》)“信以行義”(《成公八年》),“不忘舊,信也。”(《成公九年》)“信以守禮”(《成公十五年》)。祝史是不可以對天、對神說假話的,說的實話就是正辭,說實話就是信;信是統(tǒng)治者保有國家、保護人民的珍貴寶物;信是要符合仁的原則的,是為了行事合義并符合禮。“周仁之謂信。”(《左傳·哀公十六年》)信有著仁的成分,己欲立而立人。如雙方訂立一個協(xié)議,你想有所獲益,也要考慮讓對方獲益,使對方能生存,這種協(xié)議就是符合仁的才能有信。

  “‘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君子謂是盟也信。”(《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信是說這個盟約的內(nèi)容是符合仁的原則的,所以是可以遵守的。也就是說,“信”不是簡單的堅守協(xié)約,而是信約的內(nèi)容首先應(yīng)當(dāng)以仁為原則、符合義、遵守禮的。信就是在事情的整個過程中貫徹讓每個人都能生存這個道德,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雙贏”。

  “求逞志而棄信,志將逞乎?志以發(fā)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志向用言語表達(dá)出來,說出來的話要符合信,符合了信才能有助于志向的實現(xiàn),想要實現(xiàn)志向卻放棄信,志向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即言是要體現(xiàn)信、可以遵守的。

  “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15.18)君子以合義為原則,按照禮的規(guī)定來實行,用婉轉(zhuǎn)的言語說出來,依靠誠信得以完成。

  當(dāng)然,“信”不是意味著簡單地不管說的什么話都遵照執(zhí)行,所以說,“復(fù)言,非信也。”(《左傳·哀公十六年》)不符合仁義的話也遵守就不叫信,只有符合仁義的話才能遵守,遵守了才叫信。“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1.13)所以,說話要符合仁義,這樣的承諾才能兌現(xiàn)。

  “要盟無質(zhì),神弗臨也,所臨唯信。信者,言之瑞也,善之主也,是故臨之。明神不蠲要盟,背之可也。”(《左傳·襄公九年》)不平等的簽約叫做“要盟”,并沒有體現(xiàn)“言之瑞,善之主”,不符合仁,所以,不必遵守。遵守“要盟”就叫“仁而不學(xué)則愚”了。

  《史記·孔子世家》記:“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xùn)|門。孔子遂適衛(wèi)。子貢曰:‘盟可負(fù)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協(xié)議不仁,別人不遵守,怎么能把事情辦成呢?孔子很重視“信”,但絕不被不平等的盟約束縛。

  如果弱勢者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不符合仁義禮的協(xié)定,那么,不遵守這個協(xié)定也就不叫無信了,強勢者堅守協(xié)議也不算誠信。誠信應(yīng)當(dāng)首先體現(xiàn)在協(xié)議的內(nèi)容中。“信以成之”,即一件事既符合了義,按照制度規(guī)定允許的去做,在做的整個過程中還要體現(xiàn)仁信,才能最終成就這件事。正如現(xiàn)在處理違約事件,首先要看這個約定是不是合法,約定不合法,這個約定就是無效的,當(dāng)然談不上遵守。

  “信,德之固也。”(《左傳·文公元年》)“忠信,禮之器也。”(《左傳·昭公二年》)“信,德之厚也”(《孔子家語·弟子行》)“口不道忠信之言”(《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謂“道忠信之言”也就是“言忠信”,意思是說出的話要中正、符合道德仁義禮、是可以遵守的,并非指說出的都是“要忠于某,要守信”這樣的話。能做到忠,即做事都考慮到利國利民,道德就純正了;能做到信,即行為符合仁義、遵守禮,道德就堅固了。所以,忠、信都是要符合道、德、仁、義、禮,并體現(xiàn)一個人對道、德、仁、義、禮的實行情況,即言行都是公正無私的。一起做壞事互相不違背就不是忠、不是信。

  敬

  《說文》:“敬,肅也。”“肅,持事振敬也。戰(zhàn)戰(zhàn)兢兢也。”“敬”的意思應(yīng)該是謹(jǐn)慎恭敬地處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