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其它技能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

時間:2024-08-23 02:36:02 其它技能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有關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

  中秋節(jié),又稱祭月節(jié)、月光誕、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拜月節(jié)、月娘節(jié)、月亮節(jié)、團圓節(jié)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吧,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1

  1、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中秋節(jié)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shù)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民間拜月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詩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jié)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2、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3、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jié)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shù)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笨磥韽墓胖两裰星锶紵糁灼湟(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4、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5、吃月餅。

  中秋節(jié)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在福建廈門地區(qū)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6、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7、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戲。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扎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8、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zhàn)斗。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后,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tǒng)治,于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jié)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于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zhèn)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9、放河燈。

  中秋放河燈對于少女們和孩子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活動。用油紙做成荷花型、船型等各式各樣,點上蠟燭,放于河中,放之前許下美好的愿望,讓河燈帶著自己的愿望飄香夢想的目的地。

  10、吃南瓜。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jié),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風俗!鞍嗽掳氤阅瞎稀钡娘L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fā)現(xiàn)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兩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發(fā)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這一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12、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泵耖g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jié)特別熱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jié)。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13、吃芋頭。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鐘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14、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qū)在一次風災襲擊后,出現(xiàn)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于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shù)天后,大坑便發(fā)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jié)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jié)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qū)的舞火龍活動規(guī)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15、博餅。

  在福建廈門地區(qū)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廈門海滄大橋旅游區(qū)(aaaa)建設了廈門博餅民俗園。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2

  舞火龍(舞火龍、游花車、舞醒獅)

  活動一般于晚上八點半開始,但節(jié)日的氛圍下午便已濃重。行走于村道間,路邊兩排綠化樹上,均貼有活動期間路邊禁止停車的通告,晚上八點,鞭炮鑼鼓聲響起,活動拉開序幕。一條80米長的長龍被擺放于祠堂門前,在此次活動中捐款最多的一男子上前,首插一支龍頭香;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們紛涌上前,將長壽香插滿龍身。醒獅舞動著,村民們笑著、喊著、擁擠著,將節(jié)日的氛圍襯得更為濃重。

  八點半,活動會正式開始。司儀一聲令下,100名孩童同時舉起舞龍棒,通體赤紅的長龍立時泛活,飛旋于上元村的街頭。最前方是一面“龍牌”開路,“龍牌”上方寫著“歡慶中秋”四個字;80米長的火龍緊隨其后,游人們喧囂著、簇擁著、追趕著,在龍身上見縫插針的插上長壽香,而火龍中途也要停下來換兩次香;緊隨火龍的,是8輛一字排開的花車,包括八仙過海、嫦娥奔月、西施浣紗、唐僧師徒等傳說人物;彩車之后,又是一條40米長的金龍,在22名精壯男子舞龍棒的揮舞下,金龍直欲騰云沖天;最后,十多條醒獅壓陣,搖頭晃腦、閃撲騰挪,栩栩如生。

  火龍隊伍拉起來,浩浩蕩蕩,近300米長。數(shù)名藝人夾雜于隊伍前后,敲鑼又打鼓;數(shù)十名孩童游戲于隊伍左右,手執(zhí)紅燈籠;瘕堃獜耐砩习它c半,一直游到晚上十一點許才作罷,最終回到出發(fā)時的祠堂處。

  吮田螺(中秋吮螺,寓意“明目”)

  吮田螺不僅是三水的一個傳統(tǒng)習俗,在珠三角一帶都很盛行。如今的農村,田螺少了。但是,中秋夜吮田螺的習俗,就像吃月餅和柚子一樣,還一直保持著,其實,不僅在中秋節(jié)當天,平時在大排檔的夜宵上,炒田螺也是最受市民歡迎的。中秋前后,是田螺和石螺當造的季節(jié),八月十五吃田螺,更是流行多年的風俗。資料顯示,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备f小孩子中秋吃田螺,會“明目”。按傳統(tǒng),中秋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拿著田螺,對天一舉,再送到嘴邊一吮,寓意“明目”,求得聰明之意。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廣東人家中秋節(jié)的壓軸食品,田螺的'肥美,也有寓意美好和去邪氣、晦氣作用。

  燒番塔(番塔“節(jié)節(jié)高”萬人來觀賞)

  中秋晚上,村中老人將水果、月餅整齊碼好,在塔底插滿香。番塔是提前由眾多村民,花費數(shù)小時用一塊塊紅磚“生砌”(不加灰砌)而成。由于塔身上小下大呈錐形,因此壘塔時,從下往上每一層都要向內部收縮一圈,最上層頂端僅留一孔,這樣更利于火苗上躥,火苗越大預示著生活越興旺。八月十五晚八點,鼓聲響起,醒獅經過番塔就會打開塔底的爐口,點燃,從番塔內瞬間沖出漫天星火,彼時響起煙花聲,火光、月光,與煙花的閃光相互輝映。

  “燒番塔”又名燒花塔、燒瓦塔、燒瓦子燈,在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都有流傳。在廣東境內,尤以珠三角、潮汕地區(qū)的農耕文明發(fā)展較早的村居最為流行。農耕時代遠去,工業(yè)文明盛行,如今在佛山,只有在南海丹灶仙崗村、西樵松塘村、羅村上柏村少數(shù)幾座村仍盛行此民俗。

  燒番塔,民間傳言源于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以點火燒番塔為號。后演變?yōu)榍锸掌砀,更有寄予生活紅紅火火之意。此外,松塘村中的池塘名為月池,據(jù)說繞月池游走一周可以帶來好運。如今,燒番塔是松塘村遠近聞名的一個民俗項目,每年此時,有上萬人從四處趕來觀看,而不僅僅是本村村民。民俗活動不斷得到發(fā)揚光大,番塔從早前的一米多高,慢慢增高到3米、4米、5米。每年活動持續(xù)2個小時,熊熊大火不熄,煙花不斷,每個人都沉浸在這花好月圓之夜中。

  豬籠餅

  豬籠餅是佛山傳統(tǒng)的中秋傳統(tǒng)習俗之一,由長輩送給孩子,一個巴掌大的竹編小豬籠里面,裝著一只小豬造型的蓮蓉餡餅,寓意小孩肥肥美美,如小豬般容易帶,容易養(yǎng)。

  廣州中秋節(jié)習俗

  1、吃團圓飯。

  老廣州人的中秋從“吃團圓飯”開始。這一天,所有在外的家人都盡量趕回來,已經分家單過的成年兒子也要和妻兒一同回到父母家,在月亮初升之時,合坐共吃團圓飯,以示“月光團圓”。所吃菜式除了年節(jié)當令的蔬菜、肉類之外,還必有一道“圓蹄”——即是用發(fā)菜、冬菇之類的作料燜燒豬蹄,也是取個團圓的好意頭。

  2、樹中秋。

  舊時的廣州,每逢中秋節(jié),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籠。到了夜里,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lián)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掛到房屋的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以此慶賀中秋,羊城人也叫“豎中秋”,又叫“樹中秋”。誰家的燈籠掛得越高就越吉利,以往老人家都會給小孫子送燈籠,還要加上一支七星旗,希望子孫聰明伶俐,快高長大。

  3、耍祿仔。

  “耍祿仔”是過去中秋節(jié)十分流行的兒童游戲,以柚子殼刻通花,中可懸燈,兒童提著成群結隊游樂,或提著各種動物、瓜果形狀的燈色,沿街踏歌而行,一邊唱著“耍祿歌”:“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為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兒童們在盡情游樂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餅果品之類。

  4、拜月光。

  在以廣州為中心的廣府地區(qū),中秋節(jié)俗稱“月光誕”。中秋節(jié)當晚,一家人吃完團圓飯后,必須擺上各式果品進行“拜月光”的儀式。有天臺的人家在天臺,沒天臺的人家在家門前,擺開供桌,焚香禮拜,貢品除月餅外還有柚子、柿子、香蕉、楊桃、油甘子、芋頭等。

  5、炒田螺。

  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關于中秋食田螺,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此時最肥美。中秋當晚一家人聚在一起,拿著田螺,對月一舉,再送到嘴邊一啜,就是“對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6、吃芋頭。

  廣東有個傳統(tǒng)習俗:中秋吃芋頭。老人家認為,吃芋頭寓意辟邪消災。不僅是因為芋頭長至中秋時節(jié)最為肥美,更重要的是芋頭是多子的生物,而且母芋頭總是和一窩小芋頭同生在一處,象征母子團圓。粵語“芋頭”又與“護頭”諧音,一家人一起吃芋頭表示合家團圓平安的意思。

  7、吃柚子。

  柚子外形渾圓象征團圓之意,同時,“柚”與“佑”諧音,代表希望月亮護佑的美好意愿,再加上中秋節(jié)前后又適逢盛產期,柚子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中秋節(jié)的應節(jié)食物;蛘呤恰耙忸^”夠好,使得柚子成為中秋節(jié)一個必不可少的主角,在廣東中秋吃柚子依然是一個傳統(tǒng)。

  8、吃菱角。

  如果家里有小孩,還要備上菱角。中秋節(jié)給小孩吃菱角,寄托大人希望他們“聰明伶俐”的祝福。菱角可以去殼后切成粒狀煲粥,賞月吃過月餅之后食用,可減少油膩感;用鹽水煮熟后撈起,一邊賞月一邊食用也很有趣。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3

  “月餅”作為食品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宋代的兩本書: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和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但是在這兩部書中,月餅只是一種日常吃的點心,還不是中秋節(jié)吃的節(jié)令食品。

  月餅的前身就是民間常見的圓形餅食,其中又以胡餅也就是芝麻燒餅為主。

  《武林舊事》是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地方風物的書,其卷六“蒸作從食”條下羅列了五十多種蒸食,如春繭、荷葉餅、芙蓉餅、月餅、燒餅、胡餅、糖餅、春餅、大包子、羊肉饅頭等。這些都是面食。其中“月餅”只是多種餅中的一種。書里沒做任何解釋,在同時代的文獻里也沒見到中秋節(jié)要吃月餅的記載。所以,雖然這時的文獻里出現(xiàn)了月餅之名,并不能斷定它就是中秋月餅。

  再看另一部記述南宋都城臨安風俗的《夢粱錄》。在這本書的卷十六“葷素從食店”(諸色點心)條下羅列了許多點心,其中也有月餅,是與芙蓉餅、菊花餅、梅花餅、開爐餅等并列的。書中這段文字開頭說:“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就是說羅列的`這些食品包括月餅是街市上平時所賣的食品,各個季節(jié)都有,不管什么時候都能買到。

  月餅也是餅

  雖然這兩本書里所說的月餅不是中秋節(jié)令食品,但是明代作為祭品和節(jié)令食品的中秋月餅,應該是宋代的這種月餅轉用而成的。而宋代的月餅是餅的一種。所以我們追溯月餅的源頭,需要考察餅特別是圓餅的歷史。

  餅作為一種普通面食所產生的時間就很古遠了。“餅”在古代是所有面食的通稱,其中也包括圓形扁餅,后來才專指蒸或烤而成的扁圓形食品。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子·耕柱》就有了關于餅的記載。西漢史游《急就》把餅與餌列為食物之首,它們是當時的主食,大體相當于今天的面食和米飯。唐代顏師古注釋“餅”“餌”時說,將面里加上水使面和在一起,蒸熟了就是餅;將米兌上水,蒸熟了黏在一起,就是餌。

  東漢時餅的種類已經比較多,這時就出現(xiàn)了月餅的前身——胡餅。胡餅是一種比較大的圓形的燒餅。做法是把胡麻加在面餅上烤熟。

  魏晉南北朝時期,胡餅也是一種很受人們喜愛的常見食品,有專門烤制胡餅的胡餅爐,街市上有叫賣胡餅的商販。晉代十六國中的后趙皇帝石勒小名叫石虎,“胡”與“虎”音近,這種餅叫“胡餅”就犯了名諱,于是將“胡麻”改稱“芝麻”,“胡餅”也改稱“麻餅”。

  五代中秋要喝湯

  “胡餅”的名稱到了唐朝還在使用。白居易有詩《寄胡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碧拼泻芏囡炈良达灥,其中胡餅肆最多。唐代已經形成中秋節(jié),但是當時這個節(jié)日還不成熟,除了飲酒之外還說不上有什么節(jié)令食品。據(jù)記載,到五代時開始有了玩月羹這種中秋節(jié)賞月時喝的湯。月餅在唐代還沒有出現(xiàn)。

  宋代的餅類食品很發(fā)達,種類、花色很多,工藝也趨于精致。這時“餅”還是面食的總稱。北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把餅分為“燒餅”“湯餅”“籠餅”三大類。其卷二“湯餅”條下說:“余謂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卑粗@個分類,胡餅即芝麻燒餅,是燒餅的一種。到南宋時期,出現(xiàn)了上文提到的《武林舊事》《夢粱錄》記載的月餅。按制作方法,月餅一般是烤制而成,故應歸為燒餅類。按蘇軾詩中所說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種小餅從做法上講跟后來的中秋月餅很接近了。但是沒有任何文獻記載說明宋代中秋節(jié)吃月餅或用月餅做祭品,反而有些記載可以說明宋代中秋節(jié)是不用月餅的。宋代鄭望之的《膳夫錄》中有“汴(汴梁)中節(jié)食”一項,列舉一年中各節(jié)日的食品,其中有“中秋:玩月羹”,而沒有提月餅。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在“中秋”條目下,提到中秋節(jié)人們大量飲酒以及各色果品上市,也沒提到月餅。因而可以說,雖然宋代文獻記載中出現(xiàn)了“月餅”這種食物,但是它并不是中秋節(jié)的節(jié)令食品,而是一年四季都吃的一種點心或小吃。

  我們說胡餅是月餅的前身,是從餅食的發(fā)展過程推斷的。宋代以前餅類食品在用料、制作方式、工藝、花色品種等方面為月餅的出現(xiàn)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從東漢到宋代,胡餅一直是扁圓形餅食的代表品種,而且很受人們歡迎。宋代的月餅及其他圓形餅食應是在胡餅的基礎上改變作料、工藝而制作出的花色品種。在面粉中摻入酥油、蜜、糖或者以果仁、豆沙、糖、肉末、花料等做餡,就做出了各種圓餅、點心,在外形、做法上跟后來的中秋月餅有類似的地方。由此看來,民間認為月餅是由胡餅轉變而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4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jié)或月夕、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等。有關中秋節(jié)的來歷眾說不一,據(jù)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tǒng)的三大節(jié)日——春節(jié)、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jié)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jù)《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yōu)榱舜鹬x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jié),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后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jié)慶活動卻延續(xù)下來,并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jié)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jié)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游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絢麗的光環(huán),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lián)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不過,當時中秋節(jié)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jié)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并出現(xiàn)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jié)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jié)慶活動蔚然成風。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溆袐D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shù)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后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jié)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愿,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jié)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shù)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fā)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使得中秋節(jié)作為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中秋節(jié)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圍繞著中秋節(jié),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活動,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風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習俗。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食品

  桂花糕

  桂花酒,八月桂花香,的確,中秋之際正是桂花飄香的時候。中秋節(jié)時許多人家都會用桂花最桂花糕或者浸桂花酒。無論是桂花糕還是桂花酒都無一例外地散發(fā)出桂花特有的香味。

  田螺

  在廣東許多地方,中秋節(jié)還會有吃螺螄的習慣。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jié)。而且螺肉營養(yǎng)豐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

  月餅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tǒng)小吃之一,中秋節(jié)節(jié)日食俗。其中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征著團圓和睦,在中秋節(jié)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jié)所食。據(jù)說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于唐朝開始。

  鴨肉

  元末時期,蒙古統(tǒng)治者欺壓漢人,漢人決定推翻元人。但當時統(tǒng)制嚴厲,不能明著組織斗爭,就用暗語。當時漢人稱蒙古人為“噠子”,就取諧音“鴨子”。大家約定,中秋節(jié)吃鴨子,就是中秋節(jié)大家一起采取行動,推翻元人統(tǒng)治。而且,八月份的鴨子整好肥瘦適宜,口感很好,有滋陰補血的功效。

  大閘蟹

  這是江浙一帶的習俗,中秋正是“蟹膏肥,稻花香”的季節(jié)。一輪滿月,一壺清酒,幾個老友,一盤大閘蟹,個中滋味讓神往的。回到世俗的生活:不過今天的大閘蟹一定夠貴,不妨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留到明天吃也罷。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5

  古代:女子拜月祈求美麗容顏

  從古至今,有關中秋節(jié)最有名的傳說莫過于嫦娥奔月。據(jù)公開資料顯示,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于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稏|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可見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yè),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對月亮的朝拜儀式自周朝開始歲時化。此前曾有一說,即古代文人習慣中秋賞月、賦詩懷人;普通百姓則家人團聚,分吃“團圓餅”,更有“拜月”習俗。蕭放表示,拜月是對月神的崇拜活動,宋代以后開始流行。拜月儀式大體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戶外設月神牌位,擺上供品如瓜果、月餅等,然后叩拜,祈求月神給予福佑。

  “唐代確有賞月風尚,但未見拜月習俗;宋代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舉有好功名,女子則祈求擁有美麗容顏。隨著時代演進,明清以后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睂<铱隙ǖ卣f。

  古代中秋豐富節(jié)俗的緣起與演進曾讓很多學者頗費考量。據(jù)稱,“中秋”一詞,最早則見于《周禮》,起源于先民月亮崇拜。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中秋節(jié)為農歷八月十五日,恰逢月中,故稱“中秋”。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唐代文人中秋賞月成為新的文化習慣,但尚未見到它與社會生活的結合。宋朝開始,賞月成為家庭節(jié)日慶祝娛樂內容之一。明清時代賞月傳統(tǒng)逐漸被民間的拜月習俗替代。月餅也是這一過程的產物。

  現(xiàn)代:吃新米飯未來女婿上門送禮

  中國飲食文化昌盛,圍繞重大節(jié)慶均有各類可口食物呈現(xiàn),中秋也不例外,其中的代表便是綿延流傳至今的月餅。據(jù)悉,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起源于月神祭祀的需要。

  宋代以來,月餅逐漸在民間風行,關于月餅的文字較早出現(xiàn)在北宋蘇東坡的詩句中,“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蹦纤螀亲阅恋摹秹袅讳洝芬粫幸延小霸嘛灐币辉~,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至明代《西湖游覽志會》方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這類描述到清代以后逐漸增多,所記載的月餅制作方式也逐步完善。

  “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登場瓜果豐收,新酒同時上市,所以中秋飲食豐富!睋(jù)介紹,除吃月餅外,人們還會在中秋當天團圓飲酒,吃新米飯,玩月羹(桂圓、蓮子、藕粉一起熬制的羹湯),南京則有桂花鴨等物,飲食不可謂不豐富。

  圍繞中秋拜月、賞月,各地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據(jù)介紹,其中較為典型的是中秋拜兔兒爺、拜月姑、祭月娘、走月亮、唱月亮,還有燒寶塔燈、放孔明燈,偷月亮菜等活動。當此時期,民間未來的女婿還會上門送禮提親,在一些經濟活動中會結算與兌付工資等。

  在南方,江南“卜狀元”游戲較具特色,即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后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shù)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憑此取樂。

  “中秋節(jié)節(jié)俗南北地區(qū)差異不大,主要月餅的口味有不同。當然在一些具體節(jié)俗上也有細微區(qū)分,如北方地區(qū)有兔兒爺?shù)壬衽迹戏降貐^(qū)則大多是遙拜無形的月神!睋(jù)介紹,在節(jié)日娛樂方面北方地區(qū)偏重于家內親人團聚,南方地區(qū)中秋戶外的娛樂活動較多,前文介紹燒寶塔燈、舞草龍等均屬此類。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6

  中秋節(jié)的發(fā)展與變遷

  人們真正意義上的中秋節(jié),應該是在唐朝。唐朝是文化發(fā)展的巔峰,中秋節(jié)也在這一時期,成為了十分盛大的節(jié)日。不僅民間流傳甚廣,在皇宮之中,也十分重視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因為當時大唐名將李靖平定了戰(zhàn)役,唐高祖李淵舉辦歡迎儀式,連民間都張燈結彩,家家戶戶門口擺出了圓餅,讓唐高祖大喜,當即寫了一句詩:

  “仲秋”諧音“中秋”,就因為這件事,之后每年都在李靖歸來的這一天,也就是農歷的八月十五,人們都開始過“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吃月餅、賞月,共同坐在一起吃團圓飯。

  也有無數(shù)詩人面對月亮,抒發(fā)自己對家人的想念之情。

  中秋節(jié)賞月,古人往往會賦予月亮特殊的意義。這首詩的背景,是張九齡被李林甫誣陷之后,遭遇貶謫,看到海上明月,心中生出一種無法言喻的悲涼。想起家鄉(xiāng)的親人,即便我身在遠方,但我們仍然可以同賞一輪明月,以此寄托思鄉(xiāng)情切,也是一種安慰自己的無奈之舉。

  到了唐朝的中后期,日本也派來“遣唐使”,以學到唐朝的先進文化為驕傲,而中秋節(jié)這一習俗,也是這一時期傳到了日本。至今日本仍有過中秋節(jié)的習慣,日本人過中秋節(jié)不吃月餅,卻學到了唐朝另一種美食,叫做“唐朝團子”,跟現(xiàn)在的大福差不多,在中秋節(jié)這天,他們會一起吃團子,祭拜月神。值得一提的是,中秋節(jié)是唯一一個,和中國過節(jié)時間一樣的節(jié)日,都是在農歷的八月十五。

  中秋節(jié)起于唐朝,但是真正興盛,卻是在宋朝。歷史上一直流傳“強唐弱宋”的說法,但其實并非如此,宋朝只是軍事能力稍弱,但是文化發(fā)展,卻并不比唐朝時期差。每年到了中秋節(jié),宋朝人民都會提前準備吃食,有錢人甚至會包下酒樓,在酒樓之上,和親朋好友一起賞月,不亦樂乎。

  宋朝人過中秋,講究與民同樂,似乎在這一天,人們都能放下所有哀愁,沉浸在中秋佳節(jié)賞月的歡喜之中。上到王孫公子,下到貧民百姓,大家都引吭高歌,對月吟詩作對,一片和諧景致。除了喝酒玩樂,人們也漸漸對月亮產生了期盼,把這種愿景加在了賞月上。

  中秋節(jié)除了吃吃喝喝,還流行“拜月”。這種方式很像以前的人們拜魁星,男人希望月神保佑,能夠仕途暢順,女子也乞求福祉,能夠得到嫦娥的恩賜,變得貌美如花。這樣的活動,在宋朝層出不窮,雖然沒有什么實質作用,但也成為了一種風尚,盛行一時。

  中秋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宋朝得到了大力提倡,不僅民間熱鬧非凡,就連皇家也會舉辦宮廷舞會,邀請大臣共同賞月,以示皇恩浩蕩。而這種熱鬧的景象,在后來的元明清朝,卻很難見到了。過節(jié)的花樣也漸漸少了很多,大多都是延續(xù)前朝,吃月餅、賞月,看歌舞,已經沒有什么新意。

  雖然后來的中秋節(jié),不復往日的盛況,但在官員心里,仍然是一種美好的存在。因為從元朝之后,官員的放假時間,被一減再減,只有幾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像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會放假。而中秋節(jié),也是難得的放假節(jié)日之一,即便不熱鬧,官員也會趁這個時間,好好和家人放松一下,聊勝于無。

  古人怎么過中秋節(jié)

  1、吃月餅

  月餅在古代,又被稱為芙蓉、荷花等,中秋節(jié)吃月餅,象征著闔家團圓之意。蘇東坡曾有詩云:

  在古代,中秋節(jié)就已經流行吃月餅和相互贈送,表達自己對親朋的美好祝愿。月餅最開始是用來祭祀之用,到了唐朝才漸漸成為大家喜愛的食物。古人賞月的場景,往往是三五好友,加上幾塊月餅、美酒佳肴,算是古人的標準配置。

  2、猜燈謎

  猜燈謎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是一種為了增加節(jié)日趣味性的.游戲。在中秋佳節(jié)的時候,“花市燈如晝”,往往家家戶戶都會張燈結彩,花市上也有很多花燈,上面寫好了燈謎,等才子佳人們一起來解謎題。這一活動,無疑是將男女們之間的好奇心,聚集在了一起,在花市街頭,不知道充斥了多少,癡男怨女的獨單心事。

  3、觀潮

  看潮起潮落,最好的時間就是中秋節(jié)前后。古人觀潮,是一件十分盛大的節(jié)日。蘇軾曾經寫過一首詩:“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泵枋龅木褪侨藗冇^看潮水的景象。

  除了觀潮之外,還萌生了另一種衍生行當。每年到了中秋節(jié)前后,會有一行專門的“弄潮人”。顧名思義,就是在潮水中表演的人們,像是古代耍雜耍的,想要看弄潮表演,一般都要給錢,才能看到,節(jié)目類似現(xiàn)代的水上滑板。直到現(xiàn)在,在南方的江浙等地,中秋節(jié)也有很多人去觀潮,成為了一種傳統(tǒng)。

  4、熬夜與玩兔兒爺

  熬夜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但在古代的中秋節(jié),卻另有一番說法。老人們認為,中秋節(jié)這天熬夜,可以得到福祉,熬得越晚,人們就會越長壽。因此中秋節(jié)這天孩子和大人們,都一邊賞月,一邊熬夜。對于孩子來說,中秋節(jié)的意義不大,就是能吃點好的,還萌生出一種玩具,叫做兔兒爺。

  中秋節(jié)應該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1、桂花糕

  中秋之際正是桂花飄香的時候。中秋節(jié)時許多人家都會有吃桂花糕的習俗,桂花糕是一種非常美味的食物,散發(fā)著桂花獨有的香氣,非常受人歡迎。

  2、月餅

  月餅也是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小吃之一,可以說已經成為中秋節(jié)的代表。每年中秋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許多月餅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月餅的種類非常的多,所有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來食用。月餅通常是圓圓的,一家人可以分著吃,代表著團圓和睦,有著良好的寓意。

  3、田螺

  在廣東許多地方,中秋節(jié)還會有吃螺螄的習慣。中秋前后,田螺的肉質肥美,口感極佳,而且田螺還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對人的身體很有好處。

  4、大閘蟹

  這是江浙一帶的習俗,中秋正是“蟹膏肥,稻花香”的季節(jié)。雖然這個時候的大閘蟹價格非常昂貴,但是也阻擋不了人們對它的喜愛。

  5、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jié)日的一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是一種觀賞性的植物,還有食用的價值,我國用桂花釀酒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桂花酒也是一種十分受人歡迎的酒,有許多女孩子很喜歡喝。

  6、芋頭

  在江浙一帶,芋頭的發(fā)音與“運來”相近。所以中秋節(jié)吃芋頭,不僅僅只是享口福同樣也表示希望能夠好運連連。芋頭是一種粗糧,對人的身體很有好處。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7

  1、兔兒爺

  兔兒爺?shù)钠鹪醇s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钡搅饲宕脙籂?shù)墓δ芤延杉涝罗D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迸f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shù)裨斐山鹂鸺椎奈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還有一種肘關節(jié)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刮打刮打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2、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qū)在一次風災襲擊后,出現(xiàn)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于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shù)天后,大坑便發(fā)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jié)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jié)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qū)的舞火龍活動規(guī)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3、拋帕招親

  山東省有些地區(qū),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

  是夜,于廣場中搭一彩臺,布置成月宮景狀,并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后,姑娘們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觀眾接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獎。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還手帕時,若受“嫦娥”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

  此后,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良緣。

  4、燃寶塔燈

  明清時期,民間還有在中秋之夜燃燈的習俗。中秋燈與元宵燈不大相同。中秋夜點的是寶塔燈,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

  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

  5、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yōu)榉鸬澜蝗诘脑鹿馄兴_與搗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zhí)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

  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6、中秋博餅

  在福建廈門,每逢中秋佳節(jié)臨近,夜色闌珊中的廈門,大街小巷便會傳出博餅時骰子撞碰瓷碗的悅耳叮當聲。

  廈門的“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這一風俗的形成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據(jù)傳是30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8月15日月圓之時,滿懷反清復明之豪氣的將士們,難免有思鄉(xiāng)思親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fā)明了一種博餅游戲,讓士兵賞月博餅。鄭成功親自批準從農歷13至18,前后6夜,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這獨特的游戲,后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早年,博狀元餅,多為親友或結拜兄弟姐妹間大家出錢,購買一二會月餅,共同博之,誰得“狀元”,來年中秋節(jié)要贈送一會給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兩會。

  這樣,年年有增無減,會餅越來越多,只好再分開兩獨立組。一般家庭由長輩主持,每年買一二會,全家圍成一圈博之。

  7、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

  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并用之洗手。宴桌區(qū)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征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

  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8、祭月、燒香斗

  上海中秋節(jié)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zhí)著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娘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jié)的緣故。中秋夜出游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游,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蕩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扎店制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臺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斗中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jié)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9、老北京的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是六大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是老北京人除春節(jié)以外的第二大節(jié)日,在北京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據(jù)《大金禮集》卷32“休假”條記載元旦、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是金朝的法定假日,各級官員都有一至三天的休假。中秋節(jié)在北京又稱八月節(jié),經明朝的發(fā)展,在清代乾隆間形成高潮,因乾隆屬兔,又是八月十三的生日。皇帝生日在清代叫“萬歲節(jié)”,乾隆當了六十年皇帝,每年均要慶賀生日,許多中秋習俗是在乾隆年間形成,一直沿襲至民國,豐富多彩。祭月

  老北京民間視月為神,把月亮稱為月神、月姑、月宮娘娘、太陰星君或稱月光神為嫦娥,因此有系列祭月活動!堆嗑q月時記》中說:“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玉兔,人立而執(zhí)杵。藻彩精致,金璧輝煌,市肆問多賣之者。長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色,或黃色,向月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拜月方式很多,有的供月光馬,有的不供月光馬,但都面對月出的方向擺好供桌。供桌上講究“五供三不擺”:一供福;月餅代表大團圓,蘋果代表“平安就是!保欢┑摚汗┳郎弦獢[上香爐、臘扦和花瓶,臘扦上放紅色蠟燭,下面壓敬神錢糧(黃錢、元寶、千張);三供壽:擺放大桃和石榴取意“桃獻千年壽,榴開百子圖”;四供喜:擺放切成花瓣型的西瓜和九節(jié)藕,寓意“花好月圓,喜事連連”;五供財:把鮮栗子和棗放在柿子四周,寓意“早早利市”。三不擺,拜月時一不擺“自來白”;二不擺“梨”,因梨的諧音是“離”,中秋人們期盼的是團圓;三不擺是花瓶里不插花,一般供花是插給玉兔吃的毛豆枝和象征娑羅樹的雞冠花,希望玉兔能搗仙藥給人以長壽。由于受皇帝每年秋分亥時到“夕月壇”祭月是也含二十八星宿的影響,民間祭月有的也有其內容。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8

  吃月餅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電信食品。

  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賞桂花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博餅

  在福建廈門地區(qū)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廈門海滄大橋旅游區(qū)(aaaa)建設了廈門博餅民俗園。

  燒塔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少女拜月,主要為了祈求自己像嫦娥一樣美麗,像月亮一樣純潔(皮膚好)。

  放河燈

  中秋放河燈對于少女們和孩子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活動。用油紙做成荷花型、船型等各式各樣,點上蠟燭,放于河中,放之前許下美好的愿望,讓河燈帶著自己的愿望飄香夢想的目的地。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9

  ●團圓

  中秋之日家家團聚,婦女一般在中秋節(jié)中午回娘家,晚上回婆家,團團圓圓。故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食俗

  除月餅外,餐桌上常有牛肉炒茭瓜、芋頭燉牛肉、鴨子、菱藕等。農村有食芋頭者,將剝芋頭皮稱為剝鬼皮,寓意辟邪消災。此習俗在南中國地區(qū)廣泛流行。

  ●拜月

  舊時,長沙有拜月習俗。不過遵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規(guī)。拜月時,陳瓜果等食物于庭院,祈拜月亮。未婚少女則擺鮮果拜月,祈獲佳偶。

  ●提節(jié)

  俗諺云;“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娘家中秋將已嫁姑娘接回家過節(jié),午后歸家,出嫁女向娘家饋贈月餅、菱藕等物。親友間亦互饋月餅、瓜果,俗呼提節(jié)。

  ●偷南瓜送子

  中秋之夜,鄉(xiāng)土長沙亦流行“偷南瓜送子”,即將所偷南瓜放在久婚不育夫婦床上,而南瓜瓜內多子,俗信以為可使生子。有的還說吃偷來的南瓜“可治腰痛”。一些人家故意擺出南瓜讓小孩來偷,還擺上油燈,以點綴瓜棚豆架之下節(jié)日氣氛。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10

  1、吃月餅

  中秋節(jié)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2、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在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3、吃蟹

  大閘蟹是江浙地區(qū)人們中秋必不可少的`助興菜肴,每人一只,伴著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時間的方式。不過,大閘蟹屬涼性,吃的時候要配一些黃酒暖胃,食后再飲一杯姜茶,對健康有益。

  4、吃麻餅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5、吃南瓜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jié),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風俗!鞍嗽掳氤阅瞎稀钡娘L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病在x,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fā)現(xiàn)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兩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里,x年果然生根發(fā)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這t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6、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人們?yōu)榧o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習俗。糍粑是一種信物,圣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結成團,喻示著全家和睦團結;糍粑的香甜,喻示著生活甜蜜幸福;就連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來年豐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圓形,喻示著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當然吃著圓圓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11

 。ㄒ唬┏栽嘛、賞月

  安徽各地中秋皆吃月餅,且?guī)缀醵荚谕砩霞肋^月神之后吃,唯獨休寧人例外,一般在早上吃。天長人在敬月之后,分食月餅,如有人在外,即留一份或寄去。渦陽人在焚香祭月之后,分賞月餅和毛豆。

  江淮賞月之俗一般是先祭月再賞月。祭月又稱拜月。將香案供桌大多擺放在庭院中,或設在院內籬笆旁、天井邊。供桌上擺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餅很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蘋果、鮮藕、板栗、棗子之類。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環(huán)境、生產條件的不同而有差別。除月餅和水果之外,有些地方還加有特殊的貢品,如休寧,歙縣城鄉(xiāng)擺上一個大南瓜;長豐放一個大饃;六安供茶水;蒙城供焦饃;天長供雞頭苞、毛豆莢,并有月宮嫦娥象等,祭祀時固執(zhí)、五河是月出鳴炮敬祭;巢湖市是月出鳴炮染香拜月;休寧蒙城是然組焚香叩拜;屯溪是點上紅燭,全家跪拜。六安,銅陵、壽縣、鳳臺、長豐等則為焚香拜月。祭過月神,才真正開始賞月。人們一邊欣賞似鏡的.明月,一邊品嘗祭品,如渦陽,六安、銅陵、冬至、休寧、屯溪、巢湖、天長、合肥等皆如是。屯溪人在全家賞月時往往圍坐一處,一面吃月餅,水果等,一面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等到月過中天,才回屋就寢。

 。ǘ┪璨蔟

  在徽州等地皆有中秋玩草龍習俗。草龍是有稻草扎成的龍。黟縣又稱“舞草龍”即用稻草扎成龍頭,又以稻草捆成一束一束,連成龍身,再以一段由粗到細稻草束作龍尾,每段之間用繩系著,每人手擎一段,配以鑼鼓,上下滾動,歡度中秋。休寧又稱“舞香龍”,其用稻草扎成,周身插香,長短依舞龍的人數(shù)而定,每隔七八尺支木棍一根,龍身上插滿點燃的篾香。香龍循街道行進舞動,后隨各式花燈,鑼鼓,鞭炮相伴。香龍所到之處,各戶均插一炷香并放鞭炮,表示歡迎助興。到午夜香熄,送龍下水(將龍身投入河中),意為象征豐收。屯溪則在龍頭上懸掛著一盞紅燈,龍身插以“篾香”,舞龍者多為村中兒童,舞到人家門口,嘴里要唱出一段吉祥如意的言辭,如“香龍到你家舞一舞,來年討個好媳婦”之類,以博得人家的歡心與款待。

【中秋節(jié)傳統(tǒng)活動介紹】相關文章:

中秋節(jié)英語介紹10-08

2023年中秋節(jié)英文介紹(通用8篇)12-18

有關中秋節(jié)游園活動策劃方案(通用32篇)04-24

傳統(tǒng)武術的作用02-21

立夏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06-12

廣東立冬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11-07

傳統(tǒng)武術指導心法07-25

傳統(tǒng)小吃香蔥酥餅的做法11-21

中國傳統(tǒng)樂器發(fā)展歷程07-02

傳統(tǒng)婚禮主持全套流程詞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