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論語》故事

時間:2024-06-24 19:25:16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語》故事

  《論語》故事 篇1

  5歲時,媽媽就教我學經(jīng)典。那時侯,每天晚上我都會聽著經(jīng)典入睡。漸漸地,我不僅能熟讀經(jīng)典,并且喜歡上了經(jīng)典。我曾經(jīng)讀過的經(jīng)典的有:《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論語》……

《論語》故事

  我學經(jīng)典的過程是快樂的`!墩撜Z》是我最喜歡讀的經(jīng)典,每次讀《論語》時,我都會一邊讀,一邊悟,從中領悟每一句的道理。有時候,媽媽還會提出問題讓我解答,如有答不上來的,我就會反復的讀,直到理解為止。

  我還把從《論語》中學到的知識,用到了學習和生活中。比如學習了“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焙螅铱吹,我們班的班長學習非常好,而且身上的優(yōu)點也多,上課坐的端正,積極發(fā)言,愛動腦

  這些優(yōu)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有的同學上課愛做小動作,不聽講,不思考……這些毛病,我都要查看自己身上有沒有,如果有,我就會好好的反省自己,并改正。子曰:“過則勿憚改”。

  經(jīng)典告訴我們的都是最簡單的道理,經(jīng)典能讓我們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

  我喜歡讀經(jīng)典,我不僅要把《論語》讀完、讀懂,還要讀更多的經(jīng)典來提高自己,將來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故事 篇2

  從我上小學那天起,爸爸問我想不想學《論語》。我說:“想!币郧霸谧x三字經(jīng)時,我就讀到過“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爆F(xiàn)在爸爸教我學《論語》,我真高興。

  在論語里,我知道了好學上進,聞一知十的顏回;認識了勇敢直率、聞過則喜的子路;發(fā)現(xiàn)了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閔子騫;還有能聽懂小鳥說話的公冶長呢。

  我很喜歡聽爸爸給我講顏回的故事。他只要一碗米飯,一瓢白開水,住在簡陋的`草房里,別人受不了這種苦,顏回卻能樂在其中。而且他還非常好學,有一次孔子問子貢說,你和顏回比怎么樣呢,子貢也夸他是聞一以知十。凡是從老師那里學到了新的知識,他總是毫不懶惰的去實行。顏回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呀!

  一次顏回、子路陪在孔子身邊,孔子問他們的理想是什么?子路、顏回都回答了老師各自的理想。這時,心直口快的子路問,老師,您的理想是什么呢?孔子的回答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雖然我還不明白講的是什么意思,但是我想那一定是個了不起的理想。

  今后,我還要在《論語》里去尋找更多有趣的人物和故事。

  《論語》故事 篇3

  【釋義】指強調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重要。

  【出處】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

  北宋名相趙普原先是后周節(jié)度使趙匡胤的`手下。

  公元960年,趙匡胤率軍北上,部隊到達陳橋時,趙普為趙匡胤出謀劃策,發(fā)動兵變。

  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宋太祖。

  接著,趙普又輔佐宋太祖東征西討,統(tǒng)一了全國。

  后來,宋太祖任命他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

  趙普仍然擔任宰相。

  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是山東人,不學無術,所讀之書僅僅是儒家的一部經(jīng)典《論語》而已,他不適合再當宰相。

  宋太宗不以為然地說:“趙普讀書不多,這我清楚得很。

  但說他只讀一部《論語》,這我就不相信了。

  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閑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微臣確實只讀過一部《論語》。

  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xiàn)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使天下太平。

  趙普逝世后,家人打開他的書箱,里面果真僅一部《論語》。

  《論語》故事 篇4

  成語名稱:半部論語

  成語拼音:bàn bù lún yǔ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強調學習儒學的重要

  成語解釋:舊時對儒學經(jīng)典之一《論語》的夸贊之辭,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提高,就能治理國家。

  成語來源:參見“半部論語治天下”。

  成語造句:況且從前古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況且從前古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蚯濉だ顚毤巍豆賵霈F(xiàn)形記》第六十四回

  半部論語的成語故事

  趙普,原先是趙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趙匡胤率軍北上,部隊到達陳橋時,趙普為趙匡胤出謀劃策,發(fā)動陳橋兵變。趙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稱宋太祖。接著,趙普又輔佐宋太祖統(tǒng)一了全國,做了宰相。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

  半字開頭的成語

  半部論語 半老徐娘

  包含有半字的成語

  半老徐娘 事半功倍 半部論語 涼了半截

  《論語》故事 篇5

  論語》是我國古代典籍中語錄體著作的典范,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哲學、倫理、教育等各個方面的思想及言行。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本書是必讀的。《論語》的語言質樸無華、寓意深遠,包含了很多寶貴的處世經(jīng)驗和人生智慧,后來逐步發(fā)展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對后世語言文字的影響很大。以下是論語成語故事,漢英閱讀。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什么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何不這樣說,他這個人,一發(fā)憤學習就忘記吃飯,內心一快樂就忘記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边@個故事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薄

  正是有了這種勤奮不倦的為學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并授徒講學,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個人如果有了“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再配合科學的工作、學習方法,一定會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標準,僅有兩萬余字的《論語》中,“君子”這個詞就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經(jīng)說過:“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边@個典故出自《論語顏淵》,原文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關于君子的標準,孔子還有一些名言。如,《論語里仁》里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墩撜Z憲問》里的“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思是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不要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過猶不及

  子貢問老師說:“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更賢德?”孔子說:“子張做事總是過頭,而子夏總是做得還不夠火候!弊迂曊f:“那么是子張要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边@段話出自《論語先進》: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師”即子張,“商”指子夏,兩個人都是孔子的學生。成語“過猶不及”就出自此處。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了頭和沒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過猶不及”這個成語提醒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際交往上,過于冷漠不行,過于親密也不行。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對對方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便在親近的人中間也該保留。無論對待朋友還是對待親人,都應該把握好分寸,適度最好。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曾經(jīng)教導他的弟子說:“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边@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原文是: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在工作中并非總是事情做得越多越好,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清楚地知道“我是誰”。只要把你應該做的做好就可以了,越俎代庖反而會把事情搞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問孔子怎樣做才稱得上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要做到在諸侯統(tǒng)治的國家里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統(tǒng)治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边@段話出自《論語顏淵》,原文是: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論語衛(wèi)靈公》中也有這個成語,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回答道:那不就是“恕”嗎?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這段話的原文是: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弟子中,子貢才華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在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也都十分突出?鬃訉ψ迂曋v的這席話,很有針對性,是提醒子貢不要恃才傲物。與人交往時,我們要善于換位思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欲速則不達

  子夏要到魯國的莒父當?shù)胤焦,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顧眼前小利。如果一味求快,往往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边@個故事出自《論語子路》,原文是: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急功近利是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大忌,凡事要有長遠眼光、長遠打算,該慢的地方不要求快,該放棄的小利不要貪圖,成功方可水到渠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教導學生,喜歡用“設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深奧的道理。子貢問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說:“工匠想要順利完成工作,必須先把工具磨鋒利。居住在一個地方,必然選擇這個地方有賢能的大夫為師,結交有仁德的士人為友!边@個故事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原文是: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對子貢的教導,意思并不是說把賢德者作為工具來使用,而是說要充分吸取他們的優(yōu)點,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敏銳,策略更加明智,F(xiàn)在我們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說在做某項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準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逝者如斯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這是朱自清《匆匆》一詩里開頭的幾句。古往今來,對光陰易逝的感嘆在文學作品中不勝枚舉。南宋儒學家朱熹在《勸學》中也說:“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逼鋵,這種感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論語》里就出現(xiàn)了。

  孔子在河邊感嘆說:“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边@話出自《論語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后人從中提煉出一個成語“逝者如斯”,用來比喻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復返。

  見賢思齊

  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從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如果交到好的朋友,獲益匪淺;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話,很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我們遇到的人總有“賢”與“不賢”之分,那么在交友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

  孔子說:“看見德才兼?zhèn)涞娜,就要努力向他學習,做到和他一樣;看見德行有虧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樣的缺點。”這段話出自《論語里仁》,原文是: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其實,“賢”與“不賢”這兩種人,為我們朝不同的方向打開了兩道門,而“思齊”和“自省”,則是我們自身不斷進步的動力。唐太宗李世民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他知人善任,舉用賢良,能夠從賢者身上汲取優(yōu)點。他有著名的“三鏡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币馑际钦f,以銅鏡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歷史為鏡子,可以從中看清楚朝代興衰的緣由;把別人當成鏡子,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優(yōu)劣得失。

  《論語》故事 篇6

  [拼音]: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釋義]舊時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重要。

  【出處】典出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

  【解釋】舊時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重要。

  【用法】作賓語、定語;強調學習儒學的重要

  【近義詞】半部論語

  [成語故事]:

  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趙普為太祖出謀劃策,發(fā)動兵變,擁立太祖趙匡胤,被任命為宰相。宋太祖死后,趙匡義當皇帝,別人認為趙普一生只讀《論語》,不學無術,當宰相不恰當。趙匡義問是不是,趙普說我是以半部《論語》幫助治天下的。

  [造句]:

  (1)當真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么?大圣孔子尚被兩小兒所難,何況我等愚魯之輩。

  (2)我大宋半部論語治天下足以,又如何要去學那些邪術奇巧淫技!朝廷應當取消新學恢復舊制科舉!

  (3)宋朝宰相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但如果你僅僅是要賺錢、買房子和娶媳婦,那對不起,我浪費了你半個小時的時間。

  (4)這就是著名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的來歷,這一點倒很像王明前世宋朝的時候。

  (5)趙普這個人,年輕時雖足智多謀卻不好讀書,年紀大了,名言卻變成了半部論語治天下,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6)趙錚早就認出了趙普就是那日的中年文官,不過到此刻才知道,他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

  《論語》故事 篇7

  《在陳絕糧》是一個關于孔子的故事。主要講的是孔子剛進陳、蔡邊境之時,忽然鼓聲四起,殺出一隊不攻、不殺、不放路的人馬來,堵住孔子的路。原來陳君得知孔子走了,為自己沒中庸孔子追悔莫及。于是決定派兵圍困,比孔子一行返回陳國。被圍困的第二天,孔子師徒的糧食便吃完了。到后來的幾天,孔子師徒就地拾柴,燒開水充饑。在這饑餓難忍的日子里,子路問孔子為什么賢才不得志、善良遭惡報?又問君子處境困窘時應該怎么辦?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是什么?孔子一一做了答復,告訴弟子要堅定不移地追求信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通向成功的道路布滿了荊棘,充滿了數(shù)不清的艱難與困苦、辛酸與煎熬、最要緊的關頭、最危險的時刻、最難以忍受的折磨往往就是成功的臨界點,放棄它,就是放棄了成功;超過它才能柳暗花明。

  克洛克創(chuàng)辦麥當勞的.故事又向我們表述了每一個人都要有一顆恒心,只要堅定自己可以做一個強者的信心,樹立遠大理想,做到失敗面前不低頭,挫折面前不氣餒,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相信你一定會活得更精彩!

  《論語》故事 篇8

  【論語其書】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唱響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話,就出自《論語》的第一篇《學而》。開幕式上,那些頭戴長冠,手持竹簡,寬衣長袖的儒生,也是模仿當年搖頭晃腦地吟誦《論語》的儒生;而他們手中的竹簡,就是孔子曾經(jīng)“韋編三絕”的“韋編”,上面就是用毛筆豎排書寫的《論語》。

  《論語》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記錄老師孔子的一些善言的書。據(jù)國學家考證,《論語》不是一個人在一個時期里面完成的,而是不同的人先后完善而成,最后成書在戰(zhàn)國初期,據(jù)今天已經(jīng)有兩千四百年了。

  【論語名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讀:學習的過程中,經(jīng)常溫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遙遠的地方趕來,可以和我討論學問,這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嗎。這是《論語》首篇《學而》中的話。宋代的'大學問家朱子分析說,《論語》將學習放在書的開篇,就是讓大家明白,學習是一切的基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讀:學習但不思考,或者思考而不學習,都會變得迷惑、懈怠?鬃又鲝垖W與思不能偏廢,只有學思結合,方可成為有學識、有道德之人!墩撜Z》中多處言及學的重要,也有多處言及思的重要,都是根據(jù)具體情況而言的,但總體強調應將學與思適當?shù)亟Y合起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讀: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態(tài)度才是明智的。這是孔子告訴子路如何求知時說的,這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對于文化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畢竟有限,總有不懂之處,故應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承認不足,不斷學習,這才是明智之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讀:孔子主張博學,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這里的“文”主要指文獻典籍,“行”主要指德行,“忠”指盡己,對人盡心竭力,“信”指誠實。孔子在教學中讓弟子博學于文,廣泛學習文化知識;注重德行,加強品行修養(yǎng);主忠信,做到待人忠誠篤厚,與人堅守信約。

  朝聞道,夕死可矣。

  解讀:早上明白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沒有遺憾了?鬃舆@里所講的“道”,是君子的信仰,也是為人處世的最高準則。孔子主張“士志于道”,要在尋求人生的大道上面努力,而不是只關心吃飯穿衣這樣的事情;還強調“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必須首先修養(yǎng)完善自身,才可能將道發(fā)揚光大;反之,只是以道來粉飾自身,嘩眾取寵,就不是真正的君子所為。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解讀:三個人當中,必然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學習他們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就在自己身上加以改正。孔子學無常師,經(jīng)常隨時隨地虛心求教,他向老子學習過,也向路上的孩童請教過。他不僅要以正面的優(yōu)秀的人為師,而且以不如自己的人為師,看到別人身上的不足,就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如果有,就趕緊改正。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解讀:智慧的人不會感到迷惑,宅心仁厚的人不會總是擔憂,勇敢的人不會感到害怕。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有許多,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范疇。孔子覺得這三條他都沒能做到,但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解讀:天下的人,都可以稱作是兄弟。當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而唯獨自己沒有兄弟時,子夏勸慰說你不要擔心自己是個獨生子,只要你對人有禮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想要“四海之內皆兄弟”首先要自己做到對人有禮,處事恭敬沒有偏頗,也就是“恭而有禮”。

  禮之用,和為貴。

  解讀: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貴之處就在這里。但不論小事大事,若一味追求和諧,不以禮來加以節(jié)制,也就不可能行得通。在此,既強調禮的運用要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無原則地進行調和,而要以禮節(jié)制之。這與孔子的中和理念是一致的。我們所說的“和諧社會”也是出自這里,但并不是說任何事情都不追究,而是要按照禮來。

  【論語故事】

  君子不會走投無路

  孔子帶著學生到處講學,有一次,被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接連七天不能燒火做飯,大家都又累又餓,但是孔子仍然在屋里撫琴唱歌。

  弟子顏淵正在擇野菜,聽到同學子路、子貢說:“老師兩次被從魯國驅逐出來,隱退到了衛(wèi)國,后來到宋國講學的時候,差點兒被人砍倒的大樹壓死,還曾經(jīng)在周地進退兩難,現(xiàn)在又被圍困在這里了。那些要害咱們老師的人還在逍遙法外,也沒有人來替我們說句公道話。這種時候,老師還在撫琴唱歌,君子難道就這樣不把羞恥當回事嗎?”

  顏淵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就進去直接問孔子。孔子把琴推到一邊,長嘆一聲說:“仲由(子路)和端木賜(子貢),看問題太短淺了。你去把他們叫進來,我跟他們說說!

  子路和子貢進來了。子路憤憤不平地說:“像我們這樣在天下傳道,卻遭受這樣的困境,可以說是走投無路了!”

  孔子說:“怎么這么說呢?君子能夠通達道義就叫做‘通’(左右逢源),不能通達道義才叫做‘窮’(走投無路),F(xiàn)在,我孔丘在這樣的亂世之中遇到憂患,是因為我堅持仁義之道。如果因為遇到憂患就放棄仁義之道,還能算君子嗎?既然有君子之道,就不能說是走投無路!

  子路和子貢認真地聽著,顏淵在一旁默默地聽著。

  孔子接著說:“你們看到那些松樹和柏樹了嗎?無論天氣多么寒冷,霜雪多么凌厲,都是常青不謝,F(xiàn)在我們在陳蔡之間遇到了阻礙,從而可以考驗自己是否能堅持住道德仁義,這是一種幸運啊。”

  說完,孔子又把琴拿過來,繼續(xù)撫琴,子路也明白了老師的心意,高興地拿起盾牌隨著節(jié)拍跳起舞來。

  子貢感慨地說:“原來我真的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有道義才能上薄云天,有修養(yǎng)才能承載一切啊!”顏淵把孔子的話牢牢記在心上,琢磨著如何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之中。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有多大的威力呢?歷史上有一個人只讀了半部《論語》,就敢說自己可以治理天下了。這個人就是宋代的丞相趙普。

  趙普原先是趙匡胤手下的官。趙匡胤陳橋兵變,當上皇帝的事情,趙普也參與了,可以說是皇帝很好的朋友。趙匡胤做了皇帝,將國號改為宋,史稱宋太祖。后來,趙普又跟隨宋太祖東征西討,統(tǒng)一了全國。后來,宋太祖任命他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擔任宰相。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不學無術,所讀之書僅僅是儒家的一部經(jīng)典《論語》而已,這樣的人當宰相不恰當。宋太宗不以為然地說:“趙普讀書不多,這我一向知道。但說他只讀一部《論語》,我不相信!

  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閑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

  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本。我只是將這本《論語》從頭到尾都讀熟、讀透。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xiàn)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使天下太平!焙髞恚胰舜蜷_他的書篋,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

  就這樣,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

  《論語》故事 篇9

  今天我終于讀完第一遍《論語》了。

  《論語》是記錄兩千多年前中國偉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好書。我剛開始讀時,覺得很枯燥沒意思,可爸爸總是逼著我讀,所以我討厭讀《論語》。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里竟然藏著許多道理,也終于明白爸爸讓我讀《論語》的用心了。于是,我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抽出一點時間來讀,就這樣堅持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讀《論語》對我來說,不僅鍛煉了意志,還收獲了很多的東西,比如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

  《論語》里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師。我們不僅要學習好的方面,而且還要改正不好的方面。這句話,在生活中有很有用。比如,在我們班,我就要向張依清學習熱情的'性格,向祝天舒學習音樂。當然,在社會上有些人的行為我們就不要學習,比如隨地吐痰的,亂扔垃圾的。這些言行不好的人也能當老師,因為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跟他們一樣,不好的就去加以改正。

  還有一句是:“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句話是在講:當學生的就要在家孝順父母,在外敬愛兄長,謹慎而守信,關愛別人。從這句話里我知道了孝順父母,誠實守信是中華美德。我們三年級的一位同學就做到“入則孝”這點,還被評為“小孝星”了呢!我們學校經(jīng)常組織關于孝順的活動,讓我們給父母寫感恩賀卡,為家長做事情。我真心希望這兩點中華美德發(fā)揚下去。

  雖然有許多話我還不太懂,但是,我想再多讀幾遍就一定能懂了。在這里,我希望有更多的小朋友都來讀《論語》!

  《論語》故事 篇10

  今年寒假,老師布置功課,要求背誦《論語》里的兩篇文章!墩撜Z》里的話上下沒有關聯(lián),又不像我們現(xiàn)在講的話,意思我又不太明白,所以很難背。當在《里仁》一篇中背到“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時。突然眼前一亮,這好像在哪里聽過。仔細一辨認,我腦海里的印象漸漸清晰起來。

  記得我小的時候,大概就是三四歲時,爸爸經(jīng)常帶我出去玩。有一天,爸爸帶我到街上閑逛,他指著街道兩邊的廣告字牌或商店名號,教我認字。正教到興頭上,他突然想到點什么,就叫我背誦。記得是“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他反復教,我反復背。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爸爸也沒有解釋。因為不解其意,背了很久也沒有背下來。我的興趣沒有了,有心無心地跟著爸爸背,爸爸卻不厭其煩地教。后來我居然把“無適也,無莫也”,背成了“結膜炎,結膜炎”,爸爸很生氣,傻傻地看著我。見爸爸氣得夠嗆,我在那里好開心。之后的一段時間,我和爸爸玩耍,還拿這句話逗樂呢。

  今天又碰到這句話,好奇心驅使我不得不問爸爸,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既然爸爸在我小的時候就教我背誦這句話,必定有他的道理。爸爸放下手上的活計,把我抱在腿上。開導我說,要說這句話包含的道理可深啊!今天,我就我的理解給你講一講。要說這句話的功用,可以這么說,理解了它,能夠按它說的道理去做,會受用一輩子的。

  爸爸說,這里有幾個關鍵字要注意一下,“適”就是“可以”;“莫”就是“不可以”;“義”是適宜的道理或舉動。整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一切人和事,沒有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一定不要怎樣做,唯一行事取舍的'標準就是要看它是否合于義”。也就是要依據(jù)“義”的標準,當取則取,當舍則舍;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那么,“義”到底有些什么標準呢?“義”有大小。大義即是關乎國家、民族、集體的利益,如國家安全、經(jīng)濟繁榮、社會穩(wěn)定、民族昌盛等等;小“義”即是個人的事,如個人進退榮辱、家庭孩子、田舍財富等等。在取舍上要優(yōu)先考慮大“義”,當小義與大義發(fā)生沖突時,則要取大“義”。

  爸爸接著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義”,也就是有自己在各個場合和時機下適宜做或不做的事。就像工人叔叔要做工,農(nóng)民伯伯要種地,那里自然而然的事。那我們小學生的“義”是什么呢?就是要按照《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自覺做到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好好學習,為將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儲備更多的知識。

  爸爸說了很多,我似乎聽懂了一些,但又好像什么也沒有聽懂。爸爸見我怔怔地看著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說你不懂不要緊,留給你以后自己去領悟。你現(xiàn)在不要知道的太多,只要記住一點就行了,就是一個人要圓融一點,對日常小事不要太計較,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爸爸說完這句話,我呆了一下,似乎想到點什么。接著“噗哧”地笑出聲來。爸爸問我笑什么,我只笑不答,爸爸也沒有追問,去忙自己的事去了。

  我坐在凳子了,還沒有從笑聲中走出來,記得在我淘氣時,爸爸氣得臉色鐵青,嘴巴不停地說“你是個麻大煩的家伙”、“我打起人來可不得了”。他這叫“小事不計較”嗎?一想到爸爸生氣時的樣子,我心里就樂?磥淼览砗弥v,落實起來還真難啊。但不管怎樣,我還是很感謝爸爸的,他給我講的這些道理,或許在什么時候就能用上呢。

  回過神來,看到茶幾上放著的《論語》,我知道自己現(xiàn)在的“義”。我翻開書,逐句朗誦起來,但不知為什么,和先前的感覺大不一樣了。

  《論語》故事 篇11

  我一進入小學,就開始按學校要求背誦《論語》?晌乙膊恢郎厦嬲f些什么,讀起來別扭,聽也聽不懂。

  古人說: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我聽了就覺得天下很大,《論語》應該是一種很有用的學問吧。我去問老師“《論語》怎么治天下呢?”老師說:那只是一種比喻,如果你能夠把它背熟,并結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按照《論語》的要求檢查自己的行為,你就能治理好自己的`“天下”了。

  我很好奇,一有空閑,我就讀《論語》,慢慢的我就能把一些《論語》背會,背好之后并無感覺。爸爸就和我討論《論語》中《子路篇第十三》中,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對,亦奚以為?”然書讀得多,并未讀透。也沒有讀上身去。違背了《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特別喜歡看武俠動畫片,經(jīng)常是看得如癡如醉。爸爸就說:“那些武俠小說都要武功秘訣什么的,學了以后,馬上就可以增強自身能力,就可以打敗壞人,其實這些秘訣都是從中國的經(jīng)典里抄出來的,例如《論語》,《老子》等!蔽衣犃酥螅痴b《論語》的興趣大增。

  今年五一放假,爸爸給我買來了畫板,畫筆。我準備畫一幅可愛的小熊貓,我畫了兩天終于畫完了。累得我腰酸背疼,看到我的勞動成果,我高興極了。我決定買一只雪糕慰勞一下自己。等我回來一看,鄰居家的小妞妞正在看我的那幅畫,桌子上的那瓶顏料倒在我的畫上!兩天勞動成果全毀了,我氣壞了。我沖了過去對小妞妞大聲哼道:“你為什么把顏料倒在我的畫上!”她嚇得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邊哭邊說“不是我干的”!我怒道:“不是你干的還能有誰!”她哭得更厲害了。我突然想到《論語》上有這樣一句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說的就是凡事太過火自以為是。我忙平息自己的怒火。我輕聲對妞妞說:“妞妞不哭,不是你干的就別哭了吧!”后來才知道是弟弟干的。弟弟干了壞事就躲了起來,所以當時沒有發(fā)現(xiàn)。

  爸爸知道這件事情后就對我說:“王鳳至,你背誦《論語》沒有白背啊!”

  《論語》故事 篇12

  《論語》故事------《范式守信》講的是:東漢時的一對朋友張劭和范式畢業(yè)后要分別,張劭很傷心,范式就安慰他說兩年后去看他。兩年后,范式真的從千里之外去看張劭了。

  讀著這個故事,我仿佛看到范式風塵仆仆、滿身疲倦的樣子,我也仿佛看到張劭見到好朋友滿臉喜悅的'樣子……我覺得范式真是一個守信用的人!對自己的承諾記得那么清楚,而且他還克服困難去實現(xiàn)它。

  這個故事也讓我想到了宋慶齡誠實守信的故事:宋慶齡小時候的一天,她的爸爸媽媽要帶她去伯伯家,宋慶齡突然想起她的同學小珍要到她家學疊花籃,于是她說不能失信,要留在家里等小珍。還有一次,宋慶齡奶奶與一所學校約定去看望小學生,可是到了約定的日子,天下起來大雨,同學們以為宋慶齡奶奶不會來了,但宋慶齡奶奶依然冒雨趕到了學校。這些誠實守信的故事讓我明白了與他人交往,說話一定要講信用。講信用,別人才會相信自己,自己也會交到更多的朋友。講信用,會讓朋友快樂,自己也會很快樂。

  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狈▏奈膶W家巴爾扎克說:“遵守諾言就像保衛(wèi)你的榮譽一樣”我們從小就要向這些誠實守信的人學習,像愛護自己的榮譽一樣遵守諾言,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

  《論語》故事 篇13

  【成語】: 半部論語

  【拼音】: bàn bù lún yǔ

  【解釋】: 舊時對儒學經(jīng)典之一《論語》的夸贊之辭,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提高,就能治理國家。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人言普山東人,所讀止《論譜》.....太宗嘗以此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趙普,原先是后周當節(jié)度使的趙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趙匡胤率軍北上,部隊到達陳橋時,趙普為趙匡胤出謀劃策,發(fā)動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宋太祖。接著,趙普又輔佐宋太祖東征西討,統(tǒng)一了全國。后來,宋太祖任命他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擔任宰相。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是山東人,不學無術,所讀之書僅僅是儒家的一部經(jīng)典《論語》而已,當宰相不恰當。宋太宗不以為然地說:“趙普讀書不多,這我一向知道。但說他只讀一部《論語》,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閑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

  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分。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xiàn)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來趙普因為年老體衰病逝,家人打開他的書篋,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

  《論語》故事 篇14

  【注音】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成語故事】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趙普為太祖出謀劃策,發(fā)動兵變,擁立太祖趙匡胤,被任命為宰相。宋太祖死后,趙匡義當皇帝,別人認為趙普一生只讀《論語》,不學無術,當宰相不恰當。趙匡義問是不是,趙普說我是以半部《論語》幫助治天下的。

  【出處】:典出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趙普為太祖出謀劃策,發(fā)動兵變,擁立太祖趙匡胤,被任命為宰相。宋太祖死后,趙匡義當皇帝,別人認為趙普一生只讀《論語》,不學無術,當宰相不恰當。趙匡義問是不是,趙普說我是以半部《論語》幫助治天下的

  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解釋】舊時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重要。

  【用法】作賓語、定語;強調學習儒學的重要

  【近義詞】半部論語

  【示例】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 ≡じ呶男恪队錾匣省返谌

  成語辨析: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謝世之后,首先是一個叫林駧(dòng)(具體生卒年未詳)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八《儒吏》所記:"趙普,一代勛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余業(yè)。"趙普所學的書籍,除了《論語》之外,沒有別的了。在這段話下面,有個小注,寫著這樣的話:"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與這個典故有關的另一位人物是,與林駧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羅大經(jīng)(約1196-1252年)。在其所撰《鶴林玉露》中有這樣的記載:"杜少陵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賈。'蓋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個記載說明《論語》在當時"為兒童之書",當過私塾先生的趙普自然熟悉。羅大經(jīng)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記載的話,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還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并且說明了具體時間,是"趙普再相"后,聽到人們說趙普所讀的書就只有《論語》,于是宋太宗就此問趙普,趙普毫不隱瞞,并說出上面的話。

  但是,羅大經(jīng)并沒有直接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將羅大經(jīng)話的意思敷衍成"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的,則始自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高文秀(具體生卒年未詳)。他在其所著《好酒遇上皇》的雜劇曲文中的第三折,有這樣一句話:"每決大事,啟文觀書,乃《論語》也,此時稱小官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但是,《好酒遇上皇》寫的并非趙普的事跡,而且作為雜劇曲文,本不該作為討論歷史問題的依據(jù),然而"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不但成為羅大經(jīng)上述話語的衍生品,與趙普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借助雜劇這一大眾化的文藝形式,硬是廣泛流傳開來,以至于使得當今迷信《論語》的人們,競相對此津津樂道。

【《論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jīng)典論語語句04-02

《論語》讀后11-19

論語的作文09-26

論語教學實錄03-13

論語原文及翻譯03-03

關于論語作文02-26

關于論語的作文10-25

《論語》導學案03-14

《論語》教學實錄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