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如何溝通
親子之間如何溝通
總有父母抱怨,慢慢地搞不懂孩子的一些做法,不妨試試一下幾個方法,你就會發(fā)現(xiàn),讀懂孩子的心思并不是一件難事。
平等相處
小明已經(jīng)5歲了,在家里,父母叫他做事情時常常會這樣說,“去把杯子拿來”,“把報紙拿來”,“趕快去彈鋼琴”。雖然有時候小明很愿意去做這些事情,可是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反倒沒有動力了。
點評:“把杯子拿來”和“幫媽媽把杯子拿來”兩句話,在成人聽起來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卻會有很大的不同。孩子雖小,但同樣不喜歡命令式口吻,喜歡受人委托。所以,每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時,作為孩子的養(yǎng)育者,如果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難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會常常掛在嘴邊,其結(jié)果是家長談得越多,就越可能說一些不該說的話,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愿望。
學會傾聽孩子
3歲的小新是家里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寵愛。小新的愛好是看圖畫書,等爸媽回來,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匯報“讀后感”,但由于他說話不清楚、表達吃力,爸爸往往聽到一半就看報紙去了,任由小新自說自話。
點評: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候,往往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fā)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話能被好好傾聽。
每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父母應盡可能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全神貫注地聽孩子說話,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說話,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勵,會很愿意說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勿以親友做對比
“你看,隔壁的小濤都會做100以內(nèi)的加減法了,你還什么都不會,你怎樣才能趕上人家?”“樓下的那個妮妮實在太不像話了,去年讀一年級以來,數(shù)學從來沒考及格過,將來你可別這樣!弊x大班的小菲現(xiàn)在最怕聽到媽媽提小濤、妮妮,原來大家常常在一塊玩,可是自從聽了媽媽的嘮叨,她都不知道自己還要不要和他們一塊玩了。
點評:兒童由于抽象思維尚處于發(fā)展階段,所以在告訴孩子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時候,不要給他們一個籠統(tǒng)的“好孩子”、“壞孩子”的概念,而應該具體和清楚,更多時候還需要一個樣本。不過,這個樣本最好是從故事書、、文學典籍中尋找,會比較穩(wěn)妥。父母若是以親戚朋友為例,恐怕會為自己的孩子將來建立人際關(guān)系制造難題;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評價會無形中傷害到其他人。
孩子有了分離焦慮癥 父母該怎么辦?
莎拉坐在沙發(fā)上,手里緊握著玩具熊。她的指甲很明顯地被拉傷,又流血了。
與此同時,她的媽媽又打回公司了。她必須解釋為什么要遲到,這似乎是第無數(shù)次了。老板還會理解這糟糕的情況還有多久,已經(jīng)不太清楚了。畢竟,8歲小孩上三年級,通常不是問題,三年級對小孩來說是應該風雨無阻的。
但是,對莎拉來說可不是這樣的。
莎拉快要抵達學校時,心里開始恐慌。今天,媽媽簡直是要拖她進來。途中,莎拉抓住門框,媽媽和老師試圖將她拔走的時候,指甲被撕松了。
這不是第一次了。
更糟的是,這種情況感覺很糟。沒有一位母親會要傷害自己的女兒。莎拉的媽媽每天一早都感覺像是惡魔似的。她納悶,別的父母親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它可有一個名稱嗎?
什么是分離焦慮?
有人稱它為“拒學”,也有人稱它為“學;乇堋保有人稱它為“分離焦慮”。
父母親形容它為一場惡夢。
分離焦慮對所有小孩童來說是正常的。想象它為一種生存的本能。人類,尤其是無助的人類,需要依附于能給予他們親近、溫暖、關(guān)懷與保護的父母人物。這種必要關(guān)系的意識是人類固有的,起源于我們大腦中最原始的部位。在嬰兒成長、大腦發(fā)展的同時,他們和“依附人物”的關(guān)系會逐漸地變得更復雜。因此,父母也稱為依附人物。嬰兒于幼兒會將他們最深的恐懼,托付于“父母能使這些恐懼消失”的這種生理上的意識。他們認為父母就像一種力場。這在某一個程度上是完全正常的。
普通的分離焦慮,什么時候變成問題?
讓我們先從典型的發(fā)展角度看待分離,然后我們才能將此角度,和莎拉的經(jīng)歷,進行比較。
作為父母,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將年幼的嬰兒傳給房間里的陌生人,孩子也會不當一回事。但是,到了9個月大的時候,嬰兒開始受夠了。9個月大的嬰兒看到陌生的臉孔,就嚎啕大哭,驚慌地向媽媽或爸爸伸手。
發(fā)生了什么事?
9個月大的時候,大多數(shù)嬰兒會開始辨認父母親熟悉的臉孔和陌生人之間的分別。人類發(fā)展的專家將這個現(xiàn)象稱為“陌生人焦慮”。這是小孩發(fā)展中的依附系統(tǒng)的許多里程碑之一。小孩的大腦已經(jīng)形成了父母親的心理表征,能分辨爸媽和其他人。這是一個又美妙、又實用、又有保護性的進化上的發(fā)展。
事實上,就是這種辨認能力,促使一歲小孩開始自行探索世界。是的,他們在這個年齡比較會行動,但是他們也有安全感,知道父母親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會來救他們。有了有經(jīng)驗、能信任的父母親,他們所產(chǎn)生的安全感,足以讓他們往未知探索。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密切留意他們,因為他們似乎無懼,所以可能造成各種麻煩。
但是,到了生命的第二年,這些不受約束的探索會結(jié)束,我們看到的反而是臭名昭彰的“可怕的兩歲”。幼兒開始粘著父母親,變得諸多要求,而且會時常拒絕自己玩。這項發(fā)展上的成就,很矛盾地象征了進化上的進步。這個年齡的小孩,現(xiàn)在有了能力意識到有一個分開、又有潛在危險的世界,因此需要被保護。這是確保自身安全的正常過程。
隨著小孩成長,大腦繼續(xù)發(fā)達,我們會看到渴望自立和恐懼分離之間有了日趨增加的緊張。要記得,某些程度的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是意料中事。三、四歲的兒童害怕晚上自己睡覺、五歲兒童害怕父母親出門,將他們留給保姆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是小孩對于外在世界的風險日趨擴大的意識,所做出的正常反應。我們尤其是在小孩開始上學的時候就會看到這種情況。這種焦慮,在學前教育、幼稚園及一年級的時候很常見。
但是,有些小孩根本不能忍受分離。他們不能自己睡覺、和別的兒童游戲約會、或者上學。他們將這些分離的情況視為危害生命的事件。他們內(nèi)在的戰(zhàn)斗或逃跑反應被引發(fā)了。但是,這種反應不是因為真正或即將發(fā)生的危險情況引發(fā),而是所有分離情況都會引發(fā)。這猶如他們的焦慮“恒溫器”已經(jīng)失靈了。
我們都知道戰(zhàn)斗或逃跑反應是什么。當我們感到威脅的時候,我們會經(jīng)歷一個覺醒提高、恐慌的`狀態(tài)。我們得忍受瀕死感。我們的心跳率和呼吸率會加速。我們甚至會感到發(fā)抖、頭暈?傊,就是我們會感到腎上腺素沖上來,以預備我們逃離危險。
分離焦慮癥是童年時的一個疾病,孩子幾乎每次和父母分離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猶如面對生命危險的感受。這是一種真實,卻無必要的恐慌。當他們面對和父母分離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這些小孩平靜下來。他們的思想與感受,必定會轉(zhuǎn)向父母親遇到傷害的憂慮。在他們的腦海中,這次的分離,將會以最糟的損失收場。他們深怕自己會恐慌地孤單,不受保護。只有父母的存在,會讓他們安心。
像莎拉一樣的孩子被送往學校的時候,會經(jīng)歷恐慌的肉體癥狀,而且會被失去父母的恐懼所淹沒。他們時常被“父母會發(fā)生不幸的事”的信念所困擾。患有輕微分離焦慮癥的孩子一旦進入了課室,往往就會平靜下來。對這類孩子來說,危機只出現(xiàn)在分離的時刻。對其他孩子來說,除了和父母團聚之外,沒有其他什么能緩解心情;加蟹蛛x焦慮癥的孩子時常會反抗,有發(fā)脾氣的傾向,也會到處發(fā)泄情緒。他們從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世界中,這種破壞,遠遠超過沒有父母的幾個小時的危險。
分離焦慮癥有多常見?
分離焦慮癥相對地罕見,只有百分之四的孩童會患上這個疾病。盡管如此,它構(gòu)成了轉(zhuǎn)介治療的所有焦慮癥案例的將近一半。分離焦慮癥對孩子和父母都有非常負面的影響。對小孩來說,分離焦慮癥除了會讓他充滿恐懼之外,也會造成學業(yè)退步,和同學隔絕,以及對于下次的分離逐漸增加的恐懼。另一方面,對父母來說,分離焦慮癥也會涉及失去工作,睡眠不足,和朋友、伴侶相聚的時間減少,也肯定會產(chǎn)生絕望的感受。
分離焦慮癥時常會世代相傳,也和他們在青春期和成年期產(chǎn)生其它的焦慮癥或抑郁癥有關(guān)聯(lián)。除此之外,許多父母在分離時表現(xiàn)得過度保護性、控制性或焦慮,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強化分離焦慮癥。這不是在說父母造成了分離焦慮癥,而是有愛心的、負責任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他們本身的焦慮,其實是強化他們孩子的焦慮。
如何處理分離焦慮癥
好消息是,分離焦慮癥會對正確的介入有即時的反應。
以下是幾個基本方針:
1. 盡量提早尋求專業(yè)協(xié)助。就如大多數(shù)的行為障礙一樣,你越早介入,麻煩的行為就越不會被強化。比方說,學?植腊Y在沒有對策的情況之下,情況經(jīng)過時間的推移就可能變得更頑固。
2. 尋求全面的心理評估。分離焦慮癥可能和其它心理或遺傳問題有關(guān)聯(lián),所以尋求徹底的評估,以測出抑郁癥、焦慮癥和潛在的家庭不和,對整體的治療非常重要。
3. 認知行為治療是治療分離焦慮癥最有效的方法。認知行為治療,讓父母和孩子學習分離時的新應對方法,也讓他們以更正面的角度看待分離。它也能讓孩子培養(yǎng)自立和自信,也讓孩子漸進地面對分離的情況,以讓他們最終能更舒適地忍受分離。
4. 和孩子生命中的其他人協(xié)調(diào)。和教師和保姆協(xié)調(diào),非常重要。同樣地,和參與分離的祖父母和其他受信任的成人協(xié)調(diào),會讓大家有共識,也為大家提供了讓小孩平靜下來的一致的方法。
5. 藥物有時會有幫助。在某些病例中,抗焦慮藥物能制止孩子的恐慌,也讓認知和行為技術(shù)比較容易學會。焦慮太多,出了名地對學習新的行為不利。
分離焦慮癥最嚴重的情況(像我們在莎拉身上看到的那樣)可能令父母和孩子無法忍受,但是它也易于治療。有了一致、勤奮與謹慎的方法,莎拉的指甲將會復原,不久之后,就能有自信地踏入學校。
父母如何真正抓住孩子的心?
有些少年雖然人在家里,但他的心并不在家里,持續(xù)下去,很可能發(fā)生連人也不在家的離家行為,這是父母沒有一步一步抓住孩子心的一種表現(xiàn)。目前,有一些男女少年離家出走,發(fā)生許多令人遺憾的事?梢姡改刚嬲プ『⒆拥男,成有其重要的意義。那么,父母怎樣才能抓住孩子的心呢?只有傾聽、理解和溝通。
(1)傾聽。父母經(jīng)常傾聽孩子的話,是達到抓住孩子心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為此,父母要以微笑的臉取代苦瓜臉。學會在生活中贊揚孩子,以幽默的方式來表達生氣的感覺。當孩子出了問題緊,要先了解“真相”,如果是疼愛孩子的方式發(fā)生了偏差,父母就應該努力調(diào)整自己。其方法之一,就是積極聆聽,少說多做,讓孩子說出心里的話。如果孩子能夠把自己的缺點和消極的情緒都說出來,不僅孩子的缺點已改正了一大半,而且,孩子的心也就容易被抓住了。
(2)理解。孩子需要父母在各個方面給予理解。當孩子在學業(yè)上受了許多挫折,都渴望能從父母、家人身上尋找安慰,以緩解苦悶。這里父母與孩子多聊天,不但能使孩子的情緒得到正常的發(fā)泄, 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且,還有利于抓住孩子的心。父母和家人對孩子的理解,還可以使孩子情緒正常,少犯錯誤,使許多不該犯的錯誤就不會犯了。
(3)溝通。父母應與孩子經(jīng)常進行溝通,才能使孩子感到“家”對他們的重要。如果父母與孩子 之間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橋梁,就會造成“失去孩子的心”,孩子則覺得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這里,親子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疏遠,“家”就對孩子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其結(jié)果是,不但不能抓住孩子的心,還會使孩子出現(xiàn)離家出走的行為。
父母要注意抓住孩子的心,但不能束縛孩子的心靈。當孩子長大處于“青春斷乳期”時,父母與 孩子之間的心理臍帶應能夠完全切斷,讓孩子能夠充分地健康成長。
父母睡眠質(zhì)量將嚴重影響子女健康
據(jù)日本RecordJapan網(wǎng)站報道,日本睡眠改善委員會近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父母的睡眠質(zhì)量差將會嚴重導致自身孩子出現(xiàn)睡眠不足、愛睡懶覺以及飲食過量等癥狀。
日本睡眠改善委員會將睡眠質(zhì)量差或不重視睡眠的人群定義為“隱藏性失眠者”,并針對209名患有隱藏性失眠癥(以下稱為前者)以及210名能夠快速進入睡眠(以下稱為后者)的小學生家長進行了網(wǎng)絡調(diào)查。
結(jié)果顯示,就寢較晚的孩子中,前者比例達到了41.6%,后者僅為19%;而愛睡懶覺的孩子中,前者比例為16.7%,后者僅為7.1%。
此外,飲食過量的孩子中,前者比例為19.1%,后者為11.9%;具有肥胖傾向的孩子中,前者比例為20.6%,后者為12.9%。
日本睡眠改善委員會分析稱:“子女睡眠不足的原因很有可能與其父母就寢時間晚存在關(guān)系,而子女肥胖也存在同樣的道理,因此呼吁家長應當先改善自身的睡眠質(zhì)量!
教父母們?nèi)绾螢榉逝值膬和{(diào)整飲食
兒童肥胖的治療與成年人不太相同,由于其處在身體發(fā)育階段,任何過激的治療方法,對兒童的健康發(fā)育成長都會構(gòu)成不良影響。
加之小兒不象成年人那樣能較好地配合醫(yī)生,給治療方案的實施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父母們的密切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教父母們?nèi)绾螢榉逝值膬和{(diào)整飲食。
就飲食療法來說,必須有家長的參與,并要求家長掌握一些有關(guān)方面的知識,如不讓孩子偏食、過食,不給予高糖、高脂肪等高熱量飲食。
對小兒進行節(jié)食治療,讓其忍受饑餓之苦,這也是一種較難的事情。因此在進行飲食控制之前,務必將肥胖的危害,節(jié)食的道理和治療方案,耐心而詳細地告訴給孩子,以求得他們的配合,這一點對于治療的順利進行與否,有著關(guān)鍵性的作用。
對小兒進行飲食治療,先要掌握病兒的食物營養(yǎng)特點,以便于對各個年齡階段和各個病程階段的患兒制定節(jié)食食譜,但總的原則應限制能量攝入。
同時要保證生長發(fā)育需要,使他們食物多樣化,維生素充足,不給刺激性調(diào)味品,食物宜采用蒸、煮,或涼拌的方式烹調(diào),應減少容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蔗糖)的攝入,不吃糖果、甜糕點、餅干等甜食。
盡量少食面包和土豆,少吃脂肪性食品,特別是肥肉,可適量增加蛋白質(zhì)飲食,如豆制品、瘦肉等。然而,并不是一提減肥就一點糖及含糖食品都不能吃。
重要的是小兒肥胖是處于發(fā)育期的肥胖,要避免極端地限制熱量,學齡兒童每年能增高5~6cm,只要體重維持在現(xiàn)狀的情況下,一年后其肥胖程度將得到改善。
極端的飲食限制會給兒童造成心理上的壓抑,有時也會引起對治療的抵觸?傊,只要合理調(diào)整肥胖兒童的飲食,就能取得又減肥又不影響兒童生長發(fā)育的良好效果。
性教育應先抓父母和老師
對性知識方面的調(diào)查問卷中,家長和老師的準確率反而要比小學生低,學生獲得性知識竟主要靠自己的同伴。近日,青島市南教體局和市南計生協(xié)在聯(lián)合組織的一次小學生性知識問卷調(diào)查中得出的結(jié)果,不能不讓人感到意外。
性大汗淋漓是腎虛 ·體外排精對男人健康無好處 ·冬季健康房事 重在把握分寸 ·7件事能幫女性預防乳腺增生 ·女性經(jīng)期怎治“怪病”? ·冬季生吃板栗補腎強筋
據(jù)了解,市南區(qū)為能率先在小學生中開展性知識教育,在該區(qū)6所小學發(fā)放了2300多份性知識調(diào)查問卷,其中家長500份,教師300份,五、六年級小學生1500份。結(jié)果表明,小學生準確率接近50%,而家長和教師的準確率尚不足40%。據(jù)市南計生協(xié)于瑞龍教授介紹,兩份調(diào)查問卷,題目難易程度差不多,但想不到家長和教師的性知識調(diào)查問卷準確率這么低,如在回答“什么是性交行為”這一問題時,竟有很多答卷選擇的是“擁抱”。
面對老師家長性知識的匱乏,小學生是如何獲取性知識的呢?從調(diào)查題目看,小學生在“對男女生殖方面”的知識上,獲取的7項途徑中,竟有40%的學生從和自己一樣大小的同伴那里獲得,另外是從上網(wǎng)、看書等途徑,而通過父母、教師獲得的卻是寥寥無幾。很多學生提到“無法”或“不敢”和父母、老師交流性知識,有的學生甚至說,家長和老師對性知識根本不知道。
在本次問卷調(diào)查活動中,有50多名家長拒絕答題,有的家長甚至在卷面上直接寫上“胡鬧”。對此,市南區(qū)計生協(xié)劉新華會長認為,從孩子來說,接受性知識教育完全沒有問題,關(guān)鍵還是社會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加強對家長和教師的性知識教育,讓他們轉(zhuǎn)變觀念才是根本。
【親子之間如何溝通】相關(guān)文章:
家長孩子之間如何溝通05-12
家長與子女之間如何溝通06-07
部門之間如何有效溝通07-28
如何更好的做到親子溝通07-13
如何讓親子溝通無障礙05-27
如何進行親子溝通05-25
如何疏通親子溝通障礙07-18
老師、家長、孩子之間如何溝通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