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它在總目標中指出:“逐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迸囵B(yǎng)學生敢于提問題、善于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那么,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民主的課堂,使學生敢于提問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給他們一些微笑,多給他們一些贊許,多給他們一些引導,多給他們一些幫助。一旦教師成為學生心靈與學習的支撐者,讓學生真正感到教師就是他們的良師益友,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必定思維敏捷,激情勃發(fā)。對數學有興趣的會越學越帶勁,興趣盎然,敢問新路;對數學興趣不大的也會柳暗花明,請隨日增,敢于嘗試?梢哉f,民主的課堂,平等的關系,和諧的氛圍,大膽的鼓勵是學生敢于提問的前提。
二、巧妙的設計,使學生便于提問
學生敢于提問了,并不代表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就能積極踴躍地提問。教師在備課時應認真思考,巧妙設計,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切可提問的機會。
1、預習中的思考。在教學新知前,布置學生預習將要上的內容,并至少要提出一個與內容相聯系的問題。上課伊始,教師檢查預習情況,把有價值、重點的問題書寫在黑板上。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布置學生先復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和計算公式,再預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你能發(fā)現什么問題,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特別不懂的問題?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非常好,如:我們能不能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來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呢?三角形可以轉化成其他的圖形嗎?等等。
2、揭示課題后提問。課題其實就是學習的重點,針對課題提問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教學《比例尺》時,教師板書課題后,可以提問:看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學生會紛紛提問:比例尺是不是尺子?它與比例有什么關系?什么叫比例尺?為什么叫比例尺?……這樣一問激起學生的十問,思維的火花閃爍,注意力也會集中。
3、自學例題時提問。數學思維通過例題來演繹。數學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采取先學后教的方法,讓學生自學例題提出不懂的問題,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一個物體怎么分一定是平均分的呢?通過問題展開討論、思考,并由此獲取新知。這種學習應該是深刻而有效的。
4、在練習中提問。在學生做練習時,教師也不應該是平均用力,要讓學生提出練習中的難點。這樣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的訓練。
5、課堂總結時提問。教師做課堂總結時,要習慣性地留下點時間,讓學生把今天所學看看、想想,提出對本課內容還存在的疑點。
三、適時的指導,使學生善于提問
學生有機會提問了,但由于思維、語言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提的問題常常雜亂,沒有多大的價值,與內容聯系不緊密等。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不斷指導提問的方法,讓學生善于提有價值的問題。
1、示范引導。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注意老師如何根據內容來提問的,教學生發(fā)現問題繼而提出問題。如教學計算題時,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問并板書:⑴、例題特征,⑵、運算順序,⑶、運算結果,并多問些“為什么,怎么樣”。在連續(xù)的幾節(jié)計算題后,要求學生通過模仿提問,多次的模仿而后達到創(chuàng)造性地提問。
2、提問時機。漫無邊際的提問,不看時機的提問有時會擾亂課堂正常的秩序,因此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在知識的結構上提問,在知識的重難點處提問,在知識關鍵處提問,在知識的模糊處提問等。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引導學生對“先通分”的關鍵詞提問,如“為什么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不要通分,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再計算呢?”教師要鼓勵學生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探索,或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學生或老師一時也想不到的問題,這是學會提問的關鍵。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能有所發(fā)現,逐漸學會提問。
四、積極的評價,使學生樂于提問
任何一種良好習慣的形成,除了堅持不懈地引導,更需要真誠的贊美,人性的鼓勵。成功的喜悅會讓人不斷地想要再次品嘗喜悅的滋味,激發(fā)起強烈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因此,教師的評價語言對學生是一種動力,切不可小覷。在日常教學中,教授習慣性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語言。這樣的評價過于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于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應該是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么?”“很好的注意,但是我們怎么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激勵學生不斷探索。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總之,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于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于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敢于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于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 [篇2]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敢問”。
我國長期以來的封建社會中倡導的師道尊嚴,“師云亦云”,教師在學生中間是高高在上的,絕對的權威。這樣的師生關系產生過不少的負面影響,學生害怕教師,對教師是絕對的服從,這可能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或對立,更不要說是學生敢于向教師提出些要求、建議或問題。而當今要培養(yǎng)的是新世紀的合格人才,所以教師要更新觀念,努力建構新型的師生關系,那就是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教師要作為一個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教師要縮短與學生物理和心理上的距離。時常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去,和他們一同去學習、探索,有時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請教學習,能者為師嘛,讓學生覺得教師是他們的朋友,是學習的合作者、好幫手。這樣他們就會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就敢于向老師、向教材、向未知世界提出問題、提出挑戰(zhàn)。
二、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的情境,使學生“想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任何知識的獲取只有通過學生主動的參與、自主的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也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的探索,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索中發(fā)現問題、找出問題,并產生想要急于弄清問題的欲望,這時,學生就急于想將自己的疑惑提出來。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積極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的情境。
例如:我在教學2---4的乘法口訣時,先師生合作編出了2、3的乘法口訣,接著就讓學生同桌合作編出4的乘法口訣。這時有位學生向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老師,乘法口訣用中文的漢字書寫,太麻煩了,為什么不用阿拉伯數字寫呢?”的確,乘法口訣用中文書寫,確實麻煩,但自古教材就是這樣安排的,我作為一個教師也從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教材怎樣安排就怎樣進行教學。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是由于他參與了編寫乘法口訣的過程,在書寫中覺得比較麻煩,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這樣一個有創(chuàng)見、有水準的問題。課后,我查了有關的資料,表明乘法口訣表產生于我國2000多年以前,而那時,阿拉伯數字還沒有傳入我們中國,所以是用漢字表述的。后來,經過不斷的演變,由“大九九”發(fā)展為現在的“小九九”(即由81句變?yōu)?5句)。用數字表述乘法口訣表的三大優(yōu)點:1、形式上,突出了數學之“數”的特征;2、在認讀上更直觀;3、與教材的有關內容相統(tǒng)一,有利于學生學習。如口訣“34 12”與算式3×4=12更容易聯系在一起。
三、提供內容和機會,使學生“可問”。
課堂上教師問,學生答是天經地義的。學生只需去思考要回答什么問題,而無需去考慮還有什么問題自己沒搞清。此外,對不同的學生來說,教師的問題有時過于簡單,有時特別枯燥,有時又深奧難以回答,有時又含糊不清而捉摸不定。這樣學生總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不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因為這種狀態(tài)下的學生,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沒有問題可提。所以,教師要提供學生機會,提供學生材料,給予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提問的機會,使他們有問題可問,哪怕是比較簡單的、有趣的、甚至是幼稚的、可笑的。
例如:課堂上根據教材內容可開展一些小老師教學活動。在教學10的認識時,教師事先布置學生課后找一找跟10有關的事物,想好些跟10有關的問題到時課上與小朋友們交流。在課上教師先讓學生做老師來考考班內學生,學生們的問題還真是不少。10怎樣寫?10比哪些數大,比哪些數?9只蘋果再添1只蘋果是幾只蘋果?10只蘋果吃掉1只還剩幾只蘋果?……甚至有個學生說:“0----9都是用一個數字來表示的,為什么10用兩個數字來表示?學生提了那么多的問題,中間不乏有些可笑的,愚鈍的,但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他在思考,在探索。同樣有的問題教師可能一時回答不上,要查些資料,但你不要覺的難堪,師生可共同探討,有的問題可告訴學生到那里去找答案,有的可暫時不作答留給學生思考。我們的教學不正是要培養(yǎng)敢于質疑,會學習、會思考的標新立異的創(chuàng)造型人才嗎?
四、給予點撥和指導,使學生“會問”。
學生剛開始提的問題大多是較淺顯的,屬于機械記憶一類的,也有屬于理解性的,甚至有的是毫無邊際,沒有針對性的,有創(chuàng)見的是很少的。所以,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從所學的知識中,尋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見解。
1.巧設矛盾,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針對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因此,教師要有意識的設置矛盾,讓學生產生疑問,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這樣的問題就有針對性。
例如,教學除法的用豎式計算時,教師由加法、減法和乘法的豎式計算導入,出示6÷3,讓學生嘗試用豎式來計算6÷3,全班學生幾乎全是這樣寫的: 。這時教師,故作神秘地說:“小朋友,以前用豎式來計算加法、減法和乘法這樣寫是正確的,照例除法的豎式是應該這樣的,可是這是錯的?”這時學生個個都瞪著眼睛瞧我,老師接著說:現在,你們有什么疑問嗎?”剎那間。只只小手都舉得高高的。“老師,加法、減法和乘法的豎式都可這樣寫,除法為什么就不行呢?”“老師,用豎式來計算除法到底該怎樣寫?”在教學新課時,又有學生提出:“老師,為什么用豎式來計算6÷3一定要這樣寫,而不能寫成6 呢?”
÷3
這里,教師有意誤導了學生,設置了矛盾,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理,使學生提出了關鍵性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針對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探究。
2.鼓勵標新立異,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獨立性。
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經過學生自己的觀察思考后才發(fā)現的,是學生個體觀察思考的結果,是學生思維的獨立性的表現,具體反映在學生提問的獨立性。這是學習活動中一種極其可貴的品質,難道這不是一種創(chuàng)新意識的體現嗎?
我們的教學,不就是要培養(yǎng)會學習、會思考、會質疑、會創(chuàng)新的學生嗎?只有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造成的弊端,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武裝教師,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給學生提供機會和材料,并給予正確地指導和方法,把問題下放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學生推倒“學”的制高點上,才能培養(yǎng)出新世紀的創(chuàng)造型人才。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課堂提問的能力03-16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提問能力11-16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01-02
如何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