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淺析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和意義論文

時間:2022-11-18 02:23:48 意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析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和意義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淺析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和意義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淺析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和意義論文

  淺析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和意義論文 篇1

  摘要:

  每一部文學經(jīng)典,都有著獨特的魅力與價值,走進任何一部經(jīng)典都將對我們的學習生活產生有益的影響。本文將從挖掘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以及文學經(jīng)典對人們實踐活動的指導意義角度出發(fā),闡述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關鍵詞:

  文學經(jīng)典;價值;意義

  經(jīng)典是人類文化,特別是文學藝術中的精華,它凝聚著一個時代的各種文化成果和現(xiàn)實生活價值,成為時代生活的寫照。由于這個緣故,但凡經(jīng)典之作,無論是理論的抑或文藝的,總是歷經(jīng)時代的考驗,為歷史所首肯的成果。它們的產生可能很久遠,它們的產地可能遠離我們本國,它們的內容可能通俗易懂或深奧難解,但它們決不平庸淺薄,也決不辜負任何人的潛心研讀。

  我們信手拈來若干例證,就可證明此話不虛。就說世界上許多偉大民族在擺脫蒙昧之初創(chuàng)造出的經(jīng)典吧――中國的《詩經(jīng)》,印度的《吠陀》,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希臘的《伊利亞特》……當時每個民族都以經(jīng)典中煥發(fā)的精神開拓了文明之路;若以個人而論,則有眾多奠定民族文化根基的巨人――中國的諸子,印度的游吟詩人,希臘的七賢,以色列的摩西……后來的每個世代都是靠他們的精神乳汁成長壯大起來;再若以作品而論――面對繁若星數(shù)的經(jīng)典,有人說,荷馬是詩人之王(但丁);有人說,誰要了解西方思想史,就到柏拉圖著作的注解中去尋找吧(懷特海);還有人說,寧可舍棄印度,也不能沒有莎士比亞(卡萊爾)……說得嚴重些,后來一切重大的文明進展,何曾脫離過他們的影響?

  為了這些以及其他不勝枚舉的理由,我們確實應該重視并重讀經(jīng)典――無論我們內心的世界多紛擾,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至于經(jīng)典帶給我們每個人的益處,相信是眾所周知的。

  一、文學經(jīng)典具有歷史內容的概括性和預見性

  讀者通過閱讀經(jīng)典可以知微見著,舉一反三。我們讀但丁的《神曲》,不僅會了解到詩人生活時期歐洲的思想風貌,而且會感受到但丁之前歐洲的變遷和但丁之后歐洲的前途,因為這位先知詩人不僅在詩中對歷史做出了審判,而且對未來做出了暗示,就連他的一生也在彰顯未來的資產階級歷史命運――浪漫的少年,激昂的青年,先是與封建王權斗爭,后又與教會勢力斗爭,最后以世界公民的姿態(tài)終其一生。從他的經(jīng)典創(chuàng)作中,后人得到過巨大的教益和啟迪。

  二、重讀經(jīng)典對解決現(xiàn)實問題具有取法捷徑的意義

  文學經(jīng)典對事實和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具有哲學概括性質,把握其中的規(guī)律我們將受益終生。歷史發(fā)展的方向,按照實際的情形,既是多元的,又是相對一致的。中國的社會發(fā)展道路,在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發(fā)達國家那里,已經(jīng)大致經(jīng)歷過。在精神生活方面,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也大體可以在發(fā)達國家的思想演進中找到前驅。事實上,如果我們從宏觀的角度審視世界文明,就會發(fā)現(xiàn),日常顯出很多差異的現(xiàn)象,在宏觀的視野下并沒有根本的差別。因此,中國理當丟掉包袱,以中外經(jīng)典為鏡鑒,使我們從個人到社會的發(fā)展都能少走彎路,多取捷徑,在經(jīng)典的指引下掌握自己的歷史命運。

  三、經(jīng)典作品對提升人的歷史本質具有重要意義

  名列經(jīng)典的作家作品,大多充滿真知和智慧。因此,經(jīng)常把玩經(jīng)典,耳濡目染,對于一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和品格修養(yǎng),都有巨大的益處。之所以如此,因為詩格高于人格,經(jīng)典超乎俗作。我們看到,東方的經(jīng)典,不知哺育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男子(如大量詠史之作),蘭心慧質的女子(如許多遣懷之作),西方的經(jīng)典,不知激勵了多少蓋世的英雄(如拿破侖與華盛頓),變革的哲人(如馬克思與埃斯庫羅斯),近代以降,東、西方經(jīng)典的'交流甚至逾越了國界,使每個受到較高教育的人都兼得了東、西方經(jīng)典的熏陶。

  四、學習經(jīng)典是繼承人類歷史上最重要文化成就的必由之路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他本人也有望成為經(jīng)典作家)曾著專文倡導閱讀經(jīng)典,他認為經(jīng)典就是人們最好的學習范本,最豐盛的精神源泉,最神奇的人生輔佐。他還提出將本國的經(jīng)典與外國的經(jīng)典相比較,從而做出客觀評價的主張,這對克服狹隘民族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都是很有效的方法。中國社會目前正當深刻轉折之際,要開拓嶄新的歷史方向,建設現(xiàn)代文明,不可須臾脫離人類以往創(chuàng)造的思想文化成果,能否在這偉大歷史機遇中出色完成繼承經(jīng)典、發(fā)揚經(jīng)典的任務,確實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

  從以上諸端可以見出,經(jīng)典,乃是文化的靈魂,因而也是塑造靈魂的文化。認識到經(jīng)典之可貴,樹立起超越經(jīng)典的信心,才能正確對待古今文化,既不妄自尊大,也不枉自菲薄。為此,筆者愿與讀者共勉:重讀經(jīng)典,舍近求遠,知微見著,登高臨淵,使古今彼此參悟,中外相互借鑒。

  當然,我們認識到了經(jīng)典的意義與價值之后,在閱讀經(jīng)典之前,首先還是要知道什么是經(jīng)典,如何批判經(jīng)典。如果您看到,除了您之外,大家都在不斷地重溫、討論、贊譽、感激某些著作,如果您從一個時代中再也找不到比這些著作更重要的著作,如果有一本書,您讀過之后就終生難忘且不斷為您提供精神食糧,那么您就可以斷定,您遇到了經(jīng)典!而一旦您又善于將自己置于自然中正確的地位,善于鑒別經(jīng)典之得失,尋根溯源,漸行漸遠,必定能夠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之真諦,大道之蘊涵。(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2]維戈茨基著周新譯.藝術心理學[M].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

  淺析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和意義論文 篇2

  “價值學”是由20世紀法國皮埃爾和德國尼古拉·哈特曼創(chuàng)立的。價值理論被廣泛運用于人文科學領域,當然也包括文學藝術領域。此外,馬克思建立的關于經(jīng)濟方面的價值理論,也極大地豐富了價值理論的思想資料,為人文科學價值理論的深入探討提供了方法論上的啟示。一般學者認為,“文學價值是作為人類的審美活動方式之一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的成果,其中蘊含著人類審美活動的一定的精神模式,而其核心則是人類的審美價值理想的追求與實現(xiàn),其本身即對文學活動以及活動主體的方式具有規(guī)范性作用。”因此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理論批評都會受到文學價值的規(guī)范和制約。

  當下中國文壇,閱讀群體需求多樣化和創(chuàng)作、批評群體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造成文學價值復雜化、無序化、多元化。面對如此現(xiàn)狀,是非常有必要去建構一種合理的、健全的文學價值體系,以發(fā)揮其滿足當下人們對文學的期待、價值的肯定和精神的豐富,從而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完整的發(fā)展。

  一、回顧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價值取向的發(fā)展狀況

  20世紀以來的文學既堅持自身內在的審美價值,也追求著外在的功利價值。20世紀的中國,內憂外患,因此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重視其文學審美價值,更加追求的是其社會功利價值。當時的人“期望以文學為手段喚醒民眾,擺脫‘亡國滅種’的危難,實現(xiàn)民族國家的自立與強盛”。這種文學的社會功利價值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希望通過文學來改變國家社會制度和政治命運,其二是寄托文學來改變國民的思想素質和精神面貌。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鞏固政權,文學的社會功利價值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文學成為了國家政治意識形態(tài)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做法嚴重地損害了文學的本質屬性,沒有發(fā)揮特有的審美價值功能。改革開放后,文學價值才開始了回歸和重新選擇的歷程。文學漸漸擺脫以往過激的價值取向,重新發(fā)現(xiàn)人性。文學開始重在表現(xiàn)人內在情感追求,積極地介入當下的社會生活。

  到了80年代中后期,中國社會又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政治經(jīng)濟方面的改革,促使了文化的開放和多元。有學者認為“多元只是一種現(xiàn)象,而從價值取向的主體方面來說,實際上仍然是兩大主導傾向:一是文學繼續(xù)擔當社會歷史責任,向著現(xiàn)實人生的廣度和深度‘突圍’,文學價值意義和藝術追求體現(xiàn)在介入歷史變革中。一是文學向自我、生命本真深入,向著內心世界‘突進’,遂有各種自我體驗、私人化的表現(xiàn)和生命意義的探索!90年代,這種趨勢更加的明顯,文學走向一種私人化的寫作,更加注重人自身內在情感的體驗。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和飛速發(fā)展。作為文學價值體系中的客體文學自身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市場化、傳播媒介和途徑的網(wǎng)絡化,文體樣式的多樣化、開放化。

  這些變化,雖然極大地滿足了當下讀者的多方面的閱讀需求,但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文學的價值取向,必然會受到人們的重新審視和評判。

  當下中國文學閱讀中,存在讀者閱讀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個人化,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價值迷惘現(xiàn)象。這一方面是受到新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另一方方面是受到讀者和作者的私人化的價值追求的影響。

  處于這樣生態(tài)下的文學,該以何種價值來引導人們去追求更為高遠的價值目標?是值得當下的人們去重新思索的。在文學批評實踐中,面對越來越豐富多樣的文化現(xiàn)象,文學價值理論越來越無法對之進行簡單的價值定位。當下中國文學受到全球化語境、電子信息時代、中國現(xiàn)實國情、歷史文化傳統(tǒng)、價值多元選擇、精神多樣需求等多種復雜因素的綜合影響,所以面臨著許多與“價值”相關的實踐和理論問題。

  中國當代文學在肯定和否定之聲中已經(jīng)走過60多個年頭,必然要面臨著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尋找當下文學的價值定位,明晰未來發(fā)展方向的使命。中國文學界對當代文學評價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比如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再也沒有好的文學”的指責,近年來關于顧彬“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辯論等等。當下中國文學面臨種種的質疑之聲,人們開始正視文學自身存在的問題,試圖尋找出更加合理的文學價值定位。這場活動為中國當代文學界的各種身份的人,提供了言說的機會和場合,也為我們提供了觀察和分析當代中國文學的不同的視角。

  二、一場關于“重估中國當代文學價值”的討論

  在2009年,遼寧日報推出的長達數(shù)個月的關于“重估中國當代文學價值”的大型討論活動。這場活動,試圖在眾多學者、作家、出版家、編輯家等人中尋找到當代中國文學價值的定位。在這場最為集中的他審和自審的過程中,不同身份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對當下中國文學現(xiàn)狀,包括作家作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評價。這場活動為中國當代文學界的各種身份的人,提供了言說的機會和場合,也為我們提供了觀察和分析當代中國文學的不同的視角。

  對于中國當代文學價值的重估,有肯定之聲,也有質疑之聲。分別以陳曉明和肖鷹為代表。陳曉明說“這個時代的文學讓我感到驕傲!标悤悦髯鳛橐幻麑χ袊敶膶W有三十余年研究的批評者,他認為新中國建立60年來的文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這并不是與魯迅、沈從文所處時代的中國文學的高度相比較。對當下文學提出質疑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文藝批評家肖鷹,他持一種“中國文學在走下坡路”的觀點。針對陳曉明的高度說,他提出了自己的反駁觀點。他認為,中國廣大的讀者對當代文學普遍的不滿,大多讀者認為當代文學作品不夠介入當下現(xiàn)實的生活,缺乏感動人心的元素。此外,他分析了文學生存的外部條件,作家的創(chuàng)作能力以及文學批評等方面的問題,來解釋中國當代文學為什么沒有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重估中國當代文學價值”活動中,除了肯定和質疑之聲外,一些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涉及傳統(tǒng)文學是否走到了臨界點,對八十年代文學和網(wǎng)路文學的不同態(tài)度問題,對作家創(chuàng)作能力的質疑以及評判文學的標準問題等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市場經(jīng)濟的影響下,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而作為文化之一的文學,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學危機,有人稱之為“臨界點”,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對于顧斌這類不看好當代中國文學的,很多學者認為,他們忽視了中國八十年代的文學。面對傳統(tǒng)文學的失落,網(wǎng)絡文學正在蓬勃的發(fā)展。雖然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方式不適合網(wǎng)絡文學,可新的評價體系又沒能得到及時的建構。因此,需要文學批評理論加強自身的理論和實踐建設,“要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網(wǎng)絡文學的價值評價體系,構建出完整的.網(wǎng)絡文學研究理論體系,提供有效的網(wǎng)絡文學研究范式”。這樣才能對網(wǎng)絡文學進行更好的價值評價、定位、指導。

  當下很難對中國當代文學價值高低做出完備準確的判斷,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作家的寫作能力受到了質疑。一些人認為中國當代作家缺乏一種文學堅守精神,容易受到市場、文學觀念、文化價值取向以及大眾閱讀興趣的影響,只是對西方寫作方式粗糙的模仿復制,相對于內容的完整豐富更加重視形式的創(chuàng)新,對生活中人性挖掘很深卻猥瑣,失落了文學中崇高和美的表達。這些問題的存在一方面與中國當代的時代語境、社會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另一方面與作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價值選擇有關,是選擇創(chuàng)作更具思想性、藝術性的文學,還是選擇創(chuàng)作更加娛樂性、消遣性的文學。對此,作家應以何種態(tài)度進行創(chuàng)作成了關鍵點。

  在這場“重估中國當代文學價值”活動中,數(shù)十位學者、作家、出版家、編輯家等人從各自的角色出發(fā),來評說討論中國當代文學的生存發(fā)展現(xiàn)狀,面臨的挑戰(zhàn)危機并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下中國文學價值具有多元性,但缺乏主導性的價值體系,因而引發(fā)對文學發(fā)展現(xiàn)狀、方向、前途的迷茫和焦慮。多元性的文學價值選擇之間的迷失和沖突在當下的文學領域日漸凸顯,文學價值的重建問題也就成為當下文學理論界不可避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三、重建中國當代文學價值體系的幾點建議

  有學者這樣闡釋體系的重建:“文學自身價值體系重建,是指側重于對文學本質、屬性、功能,文學表現(xiàn)對象、語言、創(chuàng)作方法、接受等文學本身的價值理論問題和實踐中的價值問題的重新認識和體系建構,包括對文學各具體門類如詩歌、戲劇、小說、散文等特性和價值屬性的重新認識、界定、評價等!泵鎸Ξ斚挛膶W價值觀念的混亂,價值立場缺失的現(xiàn)狀,我們必須建立一種合理的文學價值體系,以應對文學的邊緣化趨勢,來堅守文學性立場。

  21世紀是一個全新的、自由的、多元的時代,文學要適應時代社會要求,要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必然要重新建構一個與之相適應的文學價值體系。這樣的價值體系要求立足中國現(xiàn)實的需要,建立在對中國以往的歷史和當下的問題的深刻把握上,能夠滿足當下人們對文學的期待、價值的肯定和精神的豐富,能有利于實現(xiàn)人全面自由完整的發(fā)展。

  建構這樣的文學價值體系,一時難以拿出具體的方案,但是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思考和探索。首先是要在觀念上建立新的文學價值理念,從之前的文學認識論哲學視角轉向文學價值論視角。要將文學自身價值的重建與文學介入社會的價值重建結合,要加強文學理論自身的資源重組。進入新時期,各種各樣的文學觀念不斷呈現(xiàn)和涌入,包括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現(xiàn)代的形成的文學觀念、西方傳統(tǒng)的文學觀念以及現(xiàn)代的文學觀念等等。這對文學價值體系的重建提供了借鑒也造成了混亂。文學價值的多元化、迷失混亂,為文學價值體系的重建造成一定的障礙。這就需要我們不盲從、不拘泥傳統(tǒng)的以往的文學價值觀念,力求在新的語境中實現(xiàn)文學理論資源的有效整合,創(chuàng)新運用,從而為新的文學價值體系的重建提供理論支撐。

  其次是要求在文學實踐活動中,加強作家和批評家的價值意識。作家要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有意識的注入某種價值選擇和傾向,力求在作品中體現(xiàn)一種向“善”的導向。批評家也要如此,在文學批評中要包含一種價值選擇和批判標準。這樣才能使文學更好的介入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更好的為之提供合理、公正的價值導向,最終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

  最后要在制度上建立多元開放的有主導性的文學價值體系。鼓勵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將文學價值體系的建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結合起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能引領文學價值體系的重建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所建構的價值必然包含在當代文學價值建構中!皹嫿ㄉ鐣髁x和諧社會,必然要求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當代中國的主導價值觀地位,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增強多樣化社會思潮的引領作用!边@其中也必然包括引領當代文學價值體系的重建。

  對于中國當代的文學價值體系的重建問題,我們要以開放的視野和胸襟,立足于中國現(xiàn)實社會的需求,深刻地把握中國以往的歷史和當下問題的關鍵,以此來突破當代文學對多元價值的選擇的困惑。我們應努力地建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一致的、能體現(xiàn)對人的現(xiàn)實生存狀況關懷的、能體現(xiàn)對人類心靈精神撫慰的文學價值體系。

  參考文獻:

  [1]黨圣元.論文學價值觀念之規(guī)范[J].中外文化與文論,1997,(2).

  [2]程金城.20世紀中國文學價值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學價值觀[J].科學·經(jīng)濟·社會,2006,(2).

  [3]史曉蘭.多元視角下的網(wǎng)絡文學研究簡論[D].華中師范大學,2012.

  淺析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和意義論文 篇3

  論文摘要:

  陌生化是創(chuàng)作主體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手法和藝術追求,同時,陌生化又并非僅僅是藝術手法的異化,它與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言的陌生化增加了創(chuàng)作主體、讀者和作品間的距離,造成表面的暫時的閱讀障礙,而文學的創(chuàng)作主體正是通過語言的陌生化的方式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使讀者重新審視周圍的事物,走出“語言的牢籠”進而深層次的挖掘作家的深層用意,促進對審美對象的理解。

  論文關鍵詞:

  語言陌生化讀者文學價值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創(chuàng)作主體利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他們總是盡可能的用準確的詞語來形容和描述他們所感知的一切事物和感情,并將其轉化為文學文本,以達到與讀者交流的目的。陌生化的語言更易于在讀者的期待視野中形成新的聚集點。文學文本的產生是文學價值存在的基礎,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是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和讀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是綜合互動的過程。

  一、語言的陌生化

  語言自它的產生之日起就是人類進行交流的工具,它是在一個歷史的積淀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的,這樣才可以保證語言的可交流性。例如:人們習慣于用“鐘表”這個詞來表示用銅或是鐵制成的掛在墻上或是放在桌子上的計時的器具。所以,只要一提到“鐘表”人們便可心領神會。正因為語言的歷史積淀特征使人們在日常的交往中必須遵守語言的規(guī)范,語言成為一種社會的強制規(guī)范,因此人們難以甚至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獨特體驗,再比如說提到“鐘表”,人們交流的過程中言傳意會的就是計時的工具。難以想象出來你所說的鐘表和別人所說的有什么不同,個人的獨特的`見聞和感受難以用這個約定俗成的詞來表達。文學的創(chuàng)作主體正是基于這樣的困惑而有意識的進行語言的陌生化,比如說用奇特的修辭手法,具體描寫創(chuàng)作主體自己所見到的鐘表的形狀、大小、顏色、與眾不同的特征,標新立異,獨樹一幟,以期突破“語言的牢籠”,展示自己的獨特體驗。

  文學語言的基本特征是陌生化特征。所謂陌生化就是“為了恢復對生活的感覺,為了感覺到事物,為了使石頭成為石頭,存在著一種名為藝術的東西,藝術的目的是提供作為視覺的感覺而不是作為識別事物的感覺,藝術的手法就是使事物陌生化的手法,使事物變得模糊,增加感覺的難度,延長感覺的時間”。陌生化是追求感覺的更新,從新的角度感覺對象。文學語言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自然語言的基礎上形成,自然要遵守自然語言的語法規(guī)范,同時,文學語言又有自己的獨特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自然語言的語法規(guī)范,改變約定俗成的語義和規(guī)則。文學語言通過文學的修辭手法改變文學語言的語義。常見的文學修辭手法有:比喻、象征、夸張、擬人、排比、對偶等。這些修辭手法的應用使文學語言從自然語言的規(guī)范中脫離出來,使文學語言的語義發(fā)生偏離和改變,產生了陌生化的效果。陌生化就是要打破語言的固定表達模式。因此也可以說,文學語言是自我指稱的、獨立自足的。創(chuàng)作主體總是設法從自然語言的常規(guī)用法和常規(guī)秩序中逃離出來,不斷的進行著改革和創(chuàng)新,用自己獨特的語言書寫著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

  二、語言的陌生化對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的影響

  語言陌生化制約著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反過來又吸引著讀者對文本進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促進了文本的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語言陌生化帶來的異變與多種闡釋可能性是文本的文學價值得以實現(xiàn)的充分條件。由語言的陌生化帶來的藝術魅力促進了文本的文學價值實現(xiàn)。

  文學文本是文學價值實現(xiàn)的客體,讀者是文學價值實現(xiàn)的主體,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是在主客體雙方的互動中得以實現(xiàn)的。文學文本是一個有多維度的潛在價值所構成的“有意義的結構”,語言陌生化制約著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反過來又吸引著讀者對文本進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促進了文本的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文本的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例如:文學作品本身的思想價值和內容影響著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在消費語境下,作家的影響和知名度也影響著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作品產生的時代和政治環(huán)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文學價值實現(xiàn)的主體-讀者對文本的文學價值實現(xiàn)起到最大的制約作用。

  語言陌生化帶來的異變與多種闡釋可能性是文本的文學價值得以實現(xiàn)的充分條件。作者的語言陌生化的創(chuàng)作追求給文學文本的解讀帶來了難度,使讀者在閱讀作品,試圖還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體驗和思想見解時出現(xiàn)異變,導致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甚至是誤解。當作者的情感體驗經(jīng)由文學語言表達出來時已經(jīng)發(fā)生了某種程度的變異,也就是說作者使用陌生化語言是為了更加清楚的描述自己的獨特體驗,然而正恰恰是這種語言使作家自己和作品相分離。讀者通過文學語言和作品進行溝通、對話、交流的過程又一次發(fā)生異變,因此,讀者看到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體驗和思想觀念已經(jīng)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相去甚遠,畢竟,讀者不是作者本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社會閱歷,何況即使作者本人再看到自己的作品也是存在上述變異的。異變是文本存在多種闡釋可能性的基礎,多種闡釋的可能性是全面評價作品,實現(xiàn)文本價值的基礎。異變在闡釋上可能與作者的本意有所抵牾,但是作品本身確客觀上顯示了讀者理解的內涵,是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從讀者自身的角度對作品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在客觀上促進了文學文本的價值生成和實現(xiàn)。所以說,語言的陌生化制約著對文本的理解,反過來又促進了文本的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

  由語言的陌生化帶來的藝術魅力促進了文本的文學價值實現(xiàn)。語言陌生化的目的是“增加感覺的困難,延長感覺的時間”使讀者的閱讀期待受挫。一方面,文本在不時的喚起讀者的“經(jīng)驗期待視野”中的預定積累,同時又在不斷的用阻拒性的陌生化的文學語言打破讀者的期待習慣。在這樣的閱讀中,讀者可能因為暫時的受挫而不適,很快又為豁然開朗的藝術境界而振奮滿足,在這種交替出現(xiàn)的精神活動中體驗著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語言的陌生化增加了讀者閱讀的難度和時間,但是也充分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和再創(chuàng)造的能力。讀者在閱讀由陌生化的語言組成的文本時,依據(jù)自身的想象力在腦海中形象再現(xiàn)作者創(chuàng)作的人物形象、情感體驗,作品的持久的藝術魅力使得文本得到讀者的廣泛認可,使得文本的文學和藝術價值得以充分的顯現(xiàn)。おお

  參考文獻: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什克洛夫斯基.,關于散文理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81.

  淺析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和意義論文 篇4

  《死于威尼斯》系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托馬斯·曼于1911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中篇小說,百余年來以它唯美的筆觸和神秘的風格一直受讀者喜愛。

  小說講述正直而有名望的主人公十年孜孜不倦潛身于創(chuàng)作,一心想攀藝術之高峰。長年累月的辛勤勞動使他心力交瘁,為使緊張的大腦得以休息,他決定做一次旅行。阿申巴赫在威尼斯的飯店里偶遇一個非?∶赖牟ㄌm籍男孩塔齊奧,隨被其吸引。他認為孩子是美的化身,因而陷入一種反常的情愛里不能自拔,但他只是默默尾隨卻不敢接近。不久,威尼斯癘疫橫行,外國游客紛紛回國,而阿申巴赫明知有染疾身亡的危險,卻偏偏不肯離開,寧愿守在孩子身旁。最后死于海灘邊。

  小說采用第三人稱視角,使讀者跟隨作家的引領游歷威尼斯,從而走進主人公的內心。有關于主人公阿申巴赫的形象也一直受到世人討論與關注。許多評論家認為阿申巴赫就是托馬斯·曼本人的化身。雖然他孤芳自賞,遠離民眾,但為人嚴謹,創(chuàng)作勤勉刻苦并對當時社會抱批判態(tài)度。小說作者對社會上種種庸俗、淺薄的東西看不慣,對那個社會的陰暗面更感到痛心棘手。誠然,每個人的形象都是多面的,對阿申巴赫我們也需更全面地去對待之。筆者將從藝術家阿申巴赫的心理變化入手,淺析小說主人公的思想斗爭與轉變,從而揭示小說之主題。

  一.藝術家的理智

  “理智與情感”,竊以為本質上反映的是人心理活動中兩種對立元素:理智使人清醒,行為符合道德與法律的約束,社會的要求;情感使人狂熱,跟從內心欲望的指引。

  該作品從內容走向看,去威尼斯之前,主人公阿申巴赫的理智占主導地位,此后情感逐漸壓制了理智,直至完全吞沒理智。書中主人公的心理和行為貫穿始終,包含了兩種力量的斗爭,正是這種“頭腦中看不見的斗爭”一步步引領阿申巴赫走向宿命。

  另一個人物形象來源即為作者托馬斯·曼本人。作家借阿申巴赫之口,表達了他的創(chuàng)作觀和對當時社會不良風氣的看法!安畈欢嗨袀ゴ蟮氖挛锒际恰矣诿暌暋模窃诟鷳n慮、痛苦、窮困、孤獨、病弱、道德敗壞、七情六欲以及各種各樣的障礙作斗爭而誕生出來的……是他生活的信條、成名的圭臬、也是他工作的訣竅!

  作為一名藝術家,阿申巴赫理性而克制。他甘于忍受寂寞和孤獨,遠離大眾,潛心創(chuàng)作。為了藝術,他甚至犧牲自己的感情生活,把工作作為生活重心與追求,故成就顯然。在青年學者中他因此成為了學習的榜樣,一些著作也被編入教材供學生學習。從這一層面上看,我們要肯定阿申巴赫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孜孜不倦對藝術的追求。藝術家的理性在于他明白使命及通過怎樣地努力去實現(xiàn)。

  但是,人性是復雜多變的。書中前半部分隱藏了一種藝術家發(fā)自內心的對當時社會之思考及某種程度的憂慮。書的開頭就提到“當時,歐洲大陸形勢險惡,好幾個月來陰云密布”!啊@時在弗林公路上又出現(xiàn)暴風雨的征兆,于是他等著電車,讓電車直接帶他回城!边@里所寫的陰云密布和暴風雨的征兆絕不是單純地寫天氣。托馬斯曼·覺察到當時歐洲大陸的動蕩和黑暗,預感到有一場革命正在醞釀。雖然,當時托馬斯·曼并沒有反戰(zhàn)傾向,但是內心對上流社會十分不滿,他更渴望維護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凈土。

  誠然,另一方面,托馬斯曼·覺得自己與當時社會格格不入。作家的創(chuàng)作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與肯定,人們對待藝術就像一種享樂的'玩物。這可從阿申巴赫在慕尼黑街頭與一位陌生人對視及遭遇中窺見。這位陌生人形象使人不適,甚至可怖:“他有一種盛氣凌人的、彪悍的甚至是目空一切的神態(tài),這可能是因為他被夕陽的光輝照得眼睛發(fā)花,露出一副怪相……從牙肉那里露出一排又長又白的牙齒!痹谝姷竭@個人之后,阿申巴赫久久不能平靜,他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幻影。從這種主觀的感受可看到作家內心小心翼翼的“避世心理”,若不是因為不滿,又怎么會選擇逃避,而當最終不得不面對之時,也只能感受到不適了。

  總之,阿申巴赫是一個充滿理智的藝術家。但是人永遠不可能只有理智而無其他欲求,最終感情和理智的失衡也昭示著藝術家的命運。

  二.藝術家的情感

  對于小說中的阿申巴赫與波蘭小男孩之間的故事,一些評論家將之理解為赤裸裸的“同志之愛”,并將《死于威尼斯》歸于“同性戀題材小說”。我想這是對托馬斯·曼本意的曲解。托馬斯·曼1920年在一封書信中寫道:“我原本想要寫的根本不是一個關于同性戀的故事!

  其實,我們不妨將之理解成這是一個藝術家對“美”的追求:阿申巴赫見到男孩并為之吸引,默默注視,不敢靠近,之后又尾隨跟蹤,在瘟疫的恐懼下不愿離開,希望守護男孩,最后在與男孩對視的目光中孤單離世。圍繞始終的是一種不變的對美的渴望,而這種追求既純潔又毫無惡意。

  阿申巴赫來到威尼斯后,首先沉浸于城市的水道和其神秘的氣息。盡管旅行讓他疲憊,威尼斯的風景卻讓他感到無比寧靜。作者在文中這樣描寫:“我們的旅行者悠閑地靠在椅背上,閉目養(yǎng)神,陶醉在無憂無慮的境界里。”在逃離了現(xiàn)實生活的環(huán)境后,阿申巴赫感受到不被打擾的愜意與舒適。在飯廳里見到小男孩后,這種情感突然被前所未有的魔力吸引,它變得小心翼翼而又無法自拔。當阿申巴赫的情感被激發(fā),之前所有的理智都如同偽裝。

  第一層情感首先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愉悅。沒有人可以拒絕被“美”所吸引,藝術家更是具有無比敏銳的洞察和對美的苛求,但是,這一切因為小男孩的出現(xiàn)而使阿申巴赫已經(jīng)蒼老的身軀感到新的能量。作者是這樣描寫阿申巴赫對塔齊奧的第一印象的:“這個男孩長的非? 裉焓挂话愕募儍艨蓯,令人想起希臘藝術極盛時代的雕塑品。他秀美的外貌有一種無與倫比的魅力,阿申巴赫覺得無論在自然界或造型藝術中,他從未見過這樣精雕細琢的可喜的藝術作品!庇纱瞬浑y看出,藝術家出于審美的角度對小男孩加以評賞,是一種見到美的事物后發(fā)自內心的感受,這種感情純粹而美好!

  第二層情感是一種意識到這種情感存在后的猶豫和掙扎。當意識到威尼斯的氣候對他不利,他決定離開,但到了火車站卻又因為行李發(fā)往錯誤的地方而暗自高興,最后重返酒店。這其期,阿申巴赫的理智與情感進行著激烈斗爭。一方面,理智很清楚地告訴他必須要做出理性之抉擇,但另一方面,他卻猶豫不決,焦灼不安。他為自己意志的薄弱感到無比沮喪,甚至動身時就開始后悔。從這一段情節(jié)的設置不難看出,阿申巴赫對自己內心潛意識的覺醒感到無所適從,這也恰恰和他之前克制嚴謹?shù)男愿裥纬闪朔床,讓人對這種情感之走向充滿好奇。

  第三層也是情感的巔峰,這是一種完全不顧后果的瘋狂與執(zhí)著。如果說,之前阿申巴赫的情感是小心翼翼,受理智約束的話,那么到最后他幾乎失去了理智。不管當時肆虐的疫病和自己的身體狀況,一心念想著的就是守護在小男孩身邊。但是,他沒有打破倫理的界限,甚至都沒有和小孩說過話,他所做的只是默默地關注、跟隨。文中提及阿申巴赫去理發(fā)師那里讓理發(fā)師修剪頭發(fā),甚至還化了與自己的年齡不相稱的妝容。他不滿足于只是在飯店里見到小男孩,偷偷地尾隨他們一家游走在威尼斯的角落,目光一分一秒都不想離開他。

  三.作者創(chuàng)造阿申巴赫的原因簡析

  那么,托馬斯·曼究竟為何要創(chuàng)造阿申巴赫這一形象呢?或者說托馬斯·曼本人和阿申巴赫間有怎樣的關聯(lián)?前面提及小說是在作者親身經(jīng)歷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來的,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展開。事實上,小說具有一定的自傳性。

  首先,我覺得托馬斯·曼希望借阿申巴赫之口表述一位有“成就”和“尊嚴”的作家創(chuàng)作之艱辛與不易。托馬斯·曼本人和阿申巴赫生長環(huán)境相似,都對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很高的要求,也迫切希望創(chuàng)作能力得到世人更多的認同。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時候,托馬斯·曼正值35歲壯年,或許對當時的他而言,阿申巴赫的成就就是他為自己所設立的目標。其次,托馬斯·曼本人試圖以阿申巴赫不顧后果對小男孩的“癡戀和追求”來表達他內心想沖破現(xiàn)實之愿望。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在現(xiàn)實面前委曲求全。托馬斯·曼選擇了一條絕不妥協(xié)、敢于表達自我的道路,事實上這一點在他之后的流亡和創(chuàng)作生涯中得到了印證。在此,我想說的是托馬斯·曼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認識,一個真正偉大的作家如果沒有激情是不能激發(fā)藝術靈感,寫出偉大的作品的。當然唯獨需把握的是現(xiàn)實和虛幻間的尺度,從而不當激情的奴隸。

  從阿申巴赫的故事中我們不難感受到藝術家所面臨的“困境”。所有的藝術家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都會面臨理智與情感之困惑。我想托馬斯·曼給人們提出的問題便是藝術家在理智和情感之間的掙扎與矛盾的問題。阿申巴赫經(jīng)歷了從單純的理性到純粹的感性之轉變,托馬斯·曼用主人公的死亡來提醒所有的藝術家: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將遭遇致命的危險。

  藝術家既不能拋棄情感,完全被理性束縛,也不能為欲念所控制或完全沉迷于激情的幻想當中。藝術家需要在這兩個極端中尋求自我,尋找心靈平衡點,否則藝術的生命將走到盡頭。唯有做到了這一點,戰(zhàn)勝自我,才能夠尋找到藝術真正的使命,從而來延續(xù)自身的創(chuàng)作力。

【淺析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和意義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寒夜》的經(jīng)典意義論文03-29

讀書的意義和價值作文11-28

關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文章09-23

潑水節(jié)的起源意義和價值01-26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作文3篇04-29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作文(通用24篇)10-18

苦難的價值與意義09-22

人生的價值與意義09-08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