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除夕習俗
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大家逐漸認識到除夕習俗的重要性,除夕習俗成為了一種新興產(chǎn)業(yè)。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除夕習俗感到非?鄲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除夕習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眰髡f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兜劬q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松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臟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2、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里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yǎng)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3、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并口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shù)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4、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屬于楹聯(lián)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lián),“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jīng)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lián)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百姓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fā)源地是南京,F(xiàn)在江南地區(qū)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lián)。
5、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贰段骞蓉S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6、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7、貼福字
春節(jié)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jié)貼“!弊郑耐辛巳藗儗π腋I畹南蛲,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案!弊志烤乖撛趺促N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
8、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表的指針走過點后,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9、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10、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發(fā)菜、蠔豉等,因為“發(fā)菜蠔豉”與“發(fā)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tǒng)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1、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焙汀澳昴暧杏唷,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于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2、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lián)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3、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后長輩發(fā)“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lián)和門神,并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4、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俺Α敝械摹俺弊质恰叭。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5、貼門神。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6、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fā)展為春聯(lián)。原來春聯(lián)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lián)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lián)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nèi)。
7、置天地桌。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
8、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lián)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fā)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fā)展。
實踐目的:
為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fā)展空間;激發(fā)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我于XX年1月26 日 至XX年2月17日期間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jié)日氛圍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jié)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知識及走訪長者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yè)。
實踐內(nèi)容:
在開展活動之前,調(diào)查傳統(tǒng)節(jié)日新春佳節(jié)來臨之際我們市區(qū)鄉(xiāng)村的飲食文化習俗、鄉(xiāng)村的文娛及傳統(tǒng)活動。
在調(diào)查新春佳節(jié)來臨之際大文化習俗時,采取先農(nóng)村后城市的方法進行調(diào)查,在此期間我發(fā)現(xiàn)我們的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余),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jù)說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xiàn)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jié)目了。其實煙花春節(jié)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初一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
由于價值取向不一樣,喜好不一樣,遇到具體事物時,各人會有各人的選擇和判斷。對于傳統(tǒng)習俗,我們不妨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當絕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趨于一致時,自然而然就實現(xiàn)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xiàn)實和民眾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群眾抵制的。傳統(tǒng)習俗的形式和內(nèi)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只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古代除夕習俗
1、驅儺
驅儺在宋代有大儺儀、小儺儀之分。盛行于宮中的主要為大儺儀。據(jù)宋代人解釋,大儺,意在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這天,禁中呈大儺儀,并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繡畫色衣,執(zhí)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zhèn)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丑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鐘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余人。自禁中驅祟,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祟而罷。而對比其他史料記載,南宋時期的臨安驅儺儀式也大體如此。
2、送節(jié)物
史料記載,除夕這天宋代皇帝有賜文武大臣鐘馗像的風俗。如北宋神宗時期,宋神宗就命畫工摹拓鐘馗像,然后雕版印刷精裝后,將成品賜給中書省和樞密院中的官員。除夕之夜,神宗又派入內(nèi)供奉官就東、西府給賜鐘馗之像。而在民間,當時的人們也送門神、鐘馗等節(jié)物之禮俗,如宋代史料筆記《雞肋編》記載,除夕日送節(jié)物,必以大竹兩竿隨之。
3、年馎飥
馎飥,是宋代除夕所制作的一種特色小吃,類似于今天羊肉泡饃等湯餅類的食物。宋人就有冬餛飩,年馎飥的說法。大詩人陸游《歲首書事》一詩有言:中夕祭余分馎飥,犁明人起換鐘馗,并自注:鄉(xiāng)俗以夜分畢祭享,長幼共飯其余。又歲日必用湯餅,謂之冬餛飩、年馎飥。
4、試年庚
陸游《劍南詩稿》有云:鄉(xiāng)俗,歲夕聚博,謂之試年庚。即將除夕這一天的賭博輸贏視為預測下一年人生命運的游戲。另外陸游《新歲》一詩中,明燭聚呼盧之句便專指此游戲。
5、消夜果
除夕夜闔家團聚,為了打發(fā)晚上閑暇時光,宋代時,很多人家都要準備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夢粱錄》一書有描述宮廷內(nèi)消夜果的場景,其言:是日,內(nèi)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nèi)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團、韻果、蜜姜豉、皂兒糕、蜜酥、小鮑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銀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頭兒、牌兒、帖兒。供宮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雖不能如宮中豐盛,但也極盡所能,準備消夜果,力保年節(jié)順心。
5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nóng)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后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jié)日。與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重陽節(jié)三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的祭祖大節(jié),也是流行于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
除夕因常在夏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農(nóng)歷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十年前,除夕依《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jié)假日,三年前,除夕依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進行調(diào)整,不再作為中國法定節(jié)假日。
歷史記載
據(jù)《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據(jù)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風俗習慣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xiàn)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yǎng)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漢族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漢族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福字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jié)貼“!弊,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漢族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年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我國部分地區(qū)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托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tǒng)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節(jié)日禁忌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污水、燈油于地等。人們在大年三十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jié),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衛(wèi)生,以驅疫病、除惡鬼。尤其是在年夜飯時,有更多的禁忌。
1、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說,否則新年不順。
2、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說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后,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3、吃完年夜飯后,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敘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時,要遵守一些守歲的禁忌,禁忌大聲喧嘩,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魔”;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并放在神案上數(shù)天,即可化解災難。
4 、除夕是去舊迎新的時候,尤其是懼怕疫病與惡鬼。
說起過大年相信這對于每一位朋友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歡快的話題,因為過年的時候親朋好友都會回到家里一起過大年,現(xiàn)在還有不到半個月就過年了,很多朋友都盼望著春節(jié)期間假期的到來,那么大家知道過年期間除夕到初七的過年習俗嗎,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內(nèi)容:
大年三十——除夕守歲:“臘月三十過大年,大盤餃子慶團圓”。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所以又叫“除夕”。這一天有許多民俗活動,如包餃子,吃年夜飯,放爆竹等。但是守歲是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守歲指的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它的俗名叫“熬年”。為什么叫熬年呢?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相傳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喜歡在大年三十晚上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人們?yōu)榱硕惚苣戢F,三十晚上,早早關門不敢睡覺,且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都會提前做好晚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吃光了一村子人,唯獨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小孩,在院里點竹子在玩,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每至年末,家家戶戶就貼紅紙、掛紅燈、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自此以后,守歲和吃年夜飯就逐漸成為了除夕的傳統(tǒng)活動。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一寤覺來太陽照東窗,起身忙換新衣裳;家堂君親天香點,祖宗尊像掛中堂。九子果盤裝齊整,預備客人來來往;今朝叮囑傭人莫掃地,小兒吃飲莫淘湯。”在女媧創(chuàng)世的傳說里,我們的祖先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到了初七,才創(chuàng)造了人
所以大年初一,我們也有說法是金雞報曉。在這一天,我們要做的就是拜年。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原來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歲”與“祟”諧音,所以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安度過一歲。
在這一天也有很多的禁忌。比如,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新年也不能打碎家具,打碎了就要立馬說“歲歲平安”。在節(jié)目的最后,暢暢也祝所有的聽眾朋友新年快樂,在新的一年財源廣進。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年初二,兒童更歡喜,昨口初一不出戶,今日要到親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牽,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臨到走,還有二百壓歲錢.”也有一個說法是“初一餃子初二面”。所以在大年初二這一天是要吃面的。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jù)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F(xiàn)今人們一般都打個鹵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鹵面或者炸醬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風俗。
在大年初二,還有一個習俗就是祭財神。在這天無論是商貿(mào)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印刷品焚化。這天中午還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fā)大財。所以做生意的人要記住了喲,在大年初二這一天一定要祭財神哦。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爺帶仔姑娘———同來,人得門.笑口開.拜見文人權道恭喜.拜見丈母說發(fā)財.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問姑娘.啥時候.踏月養(yǎng)個小寶寶”。這一天中國各地的漢族都有嫁出去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的民俗。女兒回娘家,必準備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xiāng)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其中還有一個特別要注意的,女兒回娘家禮物要帶雙數(shù)。大年初三通常也不會外出拜年。這是因為漢族民間將正月初三稱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兇日」,不宜外出。據(jù)說在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容易發(fā)生口舌之爭。所以初三一般不外出拜年。與這一天相關的還流傳著一個小故事。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并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在一些農(nóng)村和城市,也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大年初四——三陽開泰:“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財神,處處放吉鞭.五路正神當中坐,招財利市分兩邊.斤頭蠟燭煌煌亮,齊供羊頭元寶魚.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辦至矣.嗚乎,哪有千萬財神爺.分身到你店堂里”。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敬迎接諸神。如果供羊頭就有“吉祥”之意,供鯉魚則是圖“魚”與“余”諧音,討個吉利。在這一天全家也會在一起吃折籮。所謂折籮,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nèi)撣塵,屋內(nèi)掃地,垃圾堆到一處,這也是漢族民俗中說的“扔窮”。在北方有些農(nóng)村風俗是大年初四綁火神,用玉米;螓湽驮诠髯由,點燃后從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無火災。在福建的莆仙地區(qū)的人們的風俗是重新圍爐過大年,這是全國唯一、獨特的地方風俗。在女媧創(chuàng)世神話中,正月初四是“羊日”。 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這些有趣的風俗都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長安民謠:“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財源廣;正月初五摸元寶,大錢小錢用不了;正月初五請財神,家家戶戶財源滾;正月初五神進門,五谷豐登福滿門!闭鲁跷,俗稱破五節(jié),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等。破五節(jié)的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迎財神,開市貿(mào)易。很多店鋪選擇在正月初五開市。舊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生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就是五路迎財神了。接五路時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要向財神禮拜,并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財神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干,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羽。有的商家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取其“宜利和合”的寓意;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紅臉關公,即以“義”達到贏“利”的目的。做生意的人就要注意了喲,供奉財神也是有講究的。也別忘記在這一天迎接財神,討個彩頭。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 “年初六.仍窮新衣服.鑼鼓聲喧震耳聾.預借元宵習練熟.元宵鬧花燈.各處有風俗.龍燈身裊裊,虹燈芒族族;叮囑小兒勿買糖.省下錢來買蠟燭.狀元及弟舊名詞.要換共和稱五族”。在大年初六這一天,有“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的說法。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有送窮鬼,棄破衣,供煎餅等活動。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于是這一天做掃除,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干凈。所以稱為“挹肥”。但現(xiàn)在的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wèi)浴設備,故已沒有此俗了。正月初六“送窮”,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nèi)穢土掃到袋內(nèi),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有的圖方便就簡單的在清早把垃圾倒出門以示送窮。還有的地方供煎餅,點明燭,用芭蕉船送窮鬼上路。這些風俗都寄托了群眾希望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tǒng)心理。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畢取秤來,稱出輕重最劃一.哥哥稱了六十斤,弟朗稱了四十七,開口向哥道,休發(fā)詡.明年弟弟多吃肉.發(fā)個大塊頭超過你”。這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一句詩詞。當中人日即農(nóng)歷正月初七,讀來有一種思親念友的氣氛。為什么把正月初七叫人日呢?漢族神話傳說女媧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稱“人日”。 與這一天有關的習俗活動有攤煎餅,吃七寶羹,吃面條等。漢族民間在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攤煎餅。七寶羹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以此來取吉兆,并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yī)治百病。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其中芹菜寓意聰明,蒜寓意精于算計,客家人也喜歡用魚一起煮,取有余之意。大部分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面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這一天下午要吃拉魂面,意思是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要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chǎn)。由于這一天是人的生日,所以人們一般都會在這一天安頓身心,休養(yǎng)生息。暢暢聽了心想終于可以有個正大光明的借口跟自己放假了。
一:做小歲、祭拜至少一整天
福州人都知道,除夕又叫“做大歲”,而在除夕的前一天晚上,是老福州們“做小歲”,也就是祭祖宗拜天地的時候。依伯依姆們說,祭祖宗,擺祭品是件很繁瑣的事,要一整天的時間,做小歲為的就是一家人能在年三十的晚上好好團聚。“做小歲”這天一項重要的活動是(祭拜),早上到祠堂的大廳祭、中午到家里的大堂祭,下午還要到房間里祭……在厚厚的蒲團上,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拜拜”好像沒完沒了,屁顛屁顛跟在大人后面的小孩童卻樂此不疲。
二:祭灶
臘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節(jié)日。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祭灶”要供灶糖、灶餅,按傳統(tǒng),灶糖灶餅是外公外婆送的。有幾個外甥就送幾包,還要加“花面殼”。分年。祭灶后,春節(jié)便拉開了帷幕,廿五日后開始蒸年糕,置辦年貨,備雞、鴨、魚、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謂之“分年”。
三:大掃除
掃除、清潔、好過年。舊顏換新貌,歲尾迎歲首,窮富都一樣!這年前的大掃除,福州人稱為“筅xian雪堂”,在福州是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的。每年十二月中,先擇晴日、把家庭內(nèi)部、天花板、廳堂、雜特間等打掃干凈,清理垃圾,疏通水溝,而后洗劇門庭,有的還將大柱,門楣等洗得干干凈凈。至于家具、廚具等,也分日一一清拭。舊式福州家庭每年的清掃工作和連家船民有密切的關系。每當年尾,閩江沿岸的連家船民就會上岸,帶著特制的木桶替人洗房子,洗的工具不是一般的掃帚,而是采集新鮮竹葉做成的掃帚,諧音“富足”“滿足”。
四:年夜飯很講究
福州有句老話:“好囝不賺卅暝晡(意思是:好孩子不賺大年三十晚上的錢)”。即使遠行經(jīng)商、打工的福州人,在除夕前一定會返家過年,合家團圓,吃頓團圓飯。在以往的習俗里,除夕晚是不能走家串門,要全家聚在一起,“人不齊不開飯”。在老福州人的眼里,過年的高潮就體現(xiàn)在年夜飯上。年夜飯,老福州吃飯的順序也是有講究的,菜肴中則第一筷要吃俗稱為“皇帝菜”的菠菜,以表示“青嘴平安”,第二筷喝“豆腐湯”,因為豆腐越吃越有,表示一家生產(chǎn)收入越吃越增多。第三筷要夾魚,表示年年有余。
【除夕習俗】相關文章:
除夕的習俗08-31
除夕習俗02-03
除夕習俗作文02-17
除夕的民間習俗09-02
除夕守歲習俗09-01
除夕的習俗介紹02-03
除夕的飲食習俗及來歷02-15
除夕守歲的含義及習俗02-14
除夕的習俗(精選14篇)02-14
除夕的傳統(tǒng)習俗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