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1
【原文】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1]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2]酒聚比鄰。盛年[3]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注釋】
[1]陌上:猶言田間。
[2]斗:酒器。
[3]盛年:二十一歲到二十九歲之間稱為盛年。
【譯文】
人生無根無蒂,漂泊一如田間的塵土。我們分散零落、隨風飄轉,早已不是原先的自己。降落在人間就是彼此的兄弟,緣何一定要同胞兄弟姊妹才可以相愛相親!人生得意須盡歡,準備好一斗薄酒招待近鄰。壯年不會再次重來,一天之內不會有兩個早晨。抓緊時間去勉勵自己,歲月匆匆,不會等待錯過它的人們。
【賞析】
本詩中,作者開頭就交代了人生的悲觀底色,下文又出現(xiàn)了貌似沖突的觀點,以下逐句進行分析。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開篇便直言人生的虛無底色。筆者想到了孟浩然的“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首詩都在寫人,寫的是一種“雖有兄弟,不如友生”的后天親情。只是陶氏側重于直面表達對于生命虛無的近乎絕望與一種向死而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珍惜彼此間的緣分。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筆者再度想到《世說新語》中“黃壚之嘆”(“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的典故,不過同時筆者也想到《世說新語》中的另一件事:“桓公(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也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筆者對此的解讀是心情而非年齡的變化。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桓溫還是陶淵明,都多少違背了當年的初心和本意,多少會有些失落乃至失望吧。
然而,下面兩句詩能讓千年之后的筆者同理共情!奥涞貫樾值埽伪毓侨庥H!”既然同為人道眾生,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緣分。陶淵明在失去親人之后沒有沉浸于悲痛而無法自拔,相反地,親人的存在宛如一座城池,當這座城池轟然倒塌時,他反而獲得了自由。他可能隱約地意識到,自己并非完全是母生父養(yǎng)(尤其是幼年喪父的他,更有可能幻想著并不真實的.父愛),而更大程度上是天生地養(yǎng)。在這個意義上,尤其是在詭譎的命運面前,所有人都是彼此的親人。
所以,具體地回到現(xiàn)實中,就要“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皩飘敻,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辈懿僭凇抖谈栊小防镏v得很清楚,解憂唯有飲酒。但通觀陶氏全詩,酒可以有,但不過是起興之物。作者真正想要表述的,還是《論語》中那句:“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二十多歲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屈原在《離騷》中給出了答案,也暗合本詩的結尾。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頗有《》中“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的意味。盡管敘述的事物不同,但昂揚的精神是一致的,這也解釋了“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與本句的關系。它們貌似矛盾,但實則是一致的,寫下“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曹操也正是精神昂揚的一代雄主。
全詩以低沉的格調開頭,以沒守住初心而遺憾,結合自身的經歷,寫下“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的悲曠之語。詩的下半部分,敘述了追求真理的重要性,頗有《詩經》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勉勵意味。這樣的精神在那個風雨如晦的亂世尤為可貴。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2
【原文】
白日淪[1]西河,素月[2]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3]空中景。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4],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5]。念此懷悲凄,終曉[6]不能靜。
【注釋】
[1]淪:落。
[2]素月:皓月。
[3]蕩蕩:廣大。
[4]和:應和。
[5]騁:本意馳騁,引申為施展。
[6]終曉:夜終到天明。
【譯文】
太陽落入西方的長河,皓月也從東方的山嶺里冉冉升起。遙遙萬里灑落著月亮的銀輝,蕩蕩流水倒映著空中的景象。寒風吹入房屋的門,夜里更覺枕席寒冷。節(jié)氣變化,方知時節(jié)轉冷,凍得睡不著覺,才覺長夜漫漫。想要說些什么,卻無人應和,舉起酒杯,為了自己煢煢孑立的身影。時光拋開人匆匆而去,空有凌云壯志卻沒有施展的機會。有感于此我空懷悲凄之情,夜終到天明也難于平靜。
【賞析】
這首詩描寫的是深秋到初冬的景色,融入秋與冬的感情。全詩哀悼著貧民平凡的苦難,即衣不蔽體。這種折磨在夜深人靜時尤為強烈。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淪:落。這兩句是說,日落西河之后,一輪皎潔的月亮從東邊山嶺上升起。這景色描寫得很大氣素雅,也很自然普通。常見的不著色彩卻給人流光溢彩之感,不奪目卻可以動人心魄。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陛x:指月光。蕩蕩:形容廣大。景:光。月光輝映著萬里河山,把無邊的夜空照耀得分外明亮。
西河東嶺,萬里空中,極言四方上下。浩蕩月空,光明澄澈,如此坦蕩光明的境界,實為陶淵明襟懷的體現(xiàn)。陶淵明以如椽巨筆輕輕掠過,就描畫出萬里江河月夜圖,為下文埋下伏筆。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倍溉坏霓D折把讀者拉回現(xiàn)實中來。官宦人家或許還可以燒火取暖,但對貧民而言,這是一種奢求。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顯然這說明陶淵明對于氣候變化的遲滯與倉促,而在這漫漫長夜,作者只得再度飲酒,一則祛寒,再則忘卻煩惱。“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想了想自己半百之年,似乎一事無成。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薄爸尽保[隱呼應了上文的“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更呼應著《》的“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日月拋棄了人,詩人已經過了有抱負的年歲。即使飲酒飲上興頭依然難掩傷悲,為結尾做好了鋪陳。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一方面飲酒讓作者的神志得到清醒,另一方面,飲酒化解寒風凍結的軀干,也化解了他的思緒。這里表達的不僅是作者為自己沒能繼續(xù)鐵馬冰河的歲月而遺憾,也有一種面對生死問題的'焦灼與恐懼。
本詩的文風安靜,有哀而不傷的意味。從寫景開始,過渡到現(xiàn)實的窘迫。再由壯志難酬的熱血,過渡到對于生死的惶惑。全詩從景寫到人,過渡自然,文筆大開大合卻不失一以貫之的低沉。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3
【原文】
昔聞長者言[1],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求我盛年歡,一毫無復意。去去[2]轉欲遠,此生豈再值?傾家時作樂,竟[3]此歲月駛。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
【注釋】
[1]長者言:(長者說的)盛衰成敗無常之言。
[2]去去:光陰匆匆。
[3]竟:終止。
【譯文】
從前聽老人們談及盛衰無常的話,每每捂上耳朵不愿意聽。奈何到了知天命之年,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也遇到同樣的事情。追求我在當年的快樂,卻喚不起當年一絲一毫的愉悅之心。光陰易逝韶華不再,此生再也沒有當年的愉悅了。傾家蕩產地去買醉放蕩,以終老我的余年。效仿疏廣那樣不留錢財給自己的兒子,也不管自己的身后之事。
【賞析】
本詩的開頭,讓筆者想到了元微之的“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可以認為,作者感慨的不僅僅是自己,也是陶氏家族到他這一脈的式微在他本人身上的體現(xiàn)。
“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在政治上的.一番折騰之后,作者于八年之前徹底地離開了官場,體力不再了,思維也沒有那么快了,而迭起的戰(zhàn)亂又讓他對政通人和欣欣向榮的景象心灰意冷。于是,“求我盛年歡,一毫無復意。去去轉欲遠,此生豈再值”,作者追慕年輕時的自己,向往已經不再的韶華。從“求我盛年歡,一毫無復意”,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意蕭索。這四句也反映了陶氏家族在陶淵明一支的式微。
“傾家持作樂,竟此歲月駛”,頗有千金買醉的豪放與骨子里實際上的悲涼。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這是作者心灰意冷之下所說的話。不同于疏廣的典故,也不同于南開校長張伯苓“留德不留財”的遺囑,這很大程度上是為自己,也是為家族所奏的一闕悲歌。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4
【原文】
閑居執(zhí)蕩志[1],時駛不可稽[2]。驅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3]。沉陰擬薰麝[4],悲風激[5]我懷。歲月有常御[6],我來淹[7]已彌[8]?犊甗9]憶綢繆[10],此情久已離。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虧[11]。
【注釋】
[1]蕩志:激蕩之志。
[2]稽:留。
[3]崖:這里特指長江邊。
[4]薰麝:薰以麝香。
[5]激:激蕩。
[6]御:運行。
[7]淹:留。
[8]彌:久。
[9]慷慨:有“慷慨悲歌”之意。
[10]綢繆:本意纏繞結縛,可轉為“考慮”的意思!对娊洝ぬ骑L·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11]虧:損耗。
【譯文】
閑居時心情依然激蕩不已,時光飛逝不肯延緩。因為被差遣所以一刻不敢停息,乘車往東方的水邊。天氣陰沉,一如彌漫著薰香的煙霧,陣陣寒氣激蕩在我的胸懷。歲月應當有常規(guī)的運行,我歸來鄉(xiāng)居也有很長的時間。慷慨悲歌曾為國事憂慮,但我如今也很難有這種心情了。不知不覺已過了十年,暫時又被他人牽絆。庭院中那遮陰的樹影,彈指間歲月已然了無痕跡。
【賞析】
從內容上看,本詩作于歸隱之后,亦即公元414年。
“閑居執(zhí)蕩志,時駛不可稽”,開篇就強調了閑居時的`激蕩情懷與歲月匆匆的矛盾。為下文做好了鋪墊。于是追憶道:“驅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逝”字說明作者一度真心地投入。
這里沒有關于回憶的直接描寫,只是從“閑居”與“驅役”的矛盾狀態(tài)做出的判斷。從下文可以看出:與其說這是一次具體的行役,不如說體現(xiàn)了作者的近乎報國無門的心情。
下文進一步抒發(fā)了這種心情,“沉陰擬薰麝,悲風激我懷”,沉陰,薰麝的指向都是某種陰郁的心情,而“悲風”則再度讓讀者想到《楚辭·九章·》(“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這也是作者想表達的。
情至極致往往會有所收斂,何況陶淵明不是屈原,所以作為回歸現(xiàn)實的過渡,作者寫道:“歲月有常御,我來淹已彌!弊髡叩睦潇o之下,不難讀出一份關于晉室江山的悲愴。
“慷慨憶綢繆,此情久已離!薄半x”表明作者已經離開了那個靜靜地審視著那個曾經在宦海沉浮,并飽受愛國之情乃至愛國之苦煎熬的自己,并且作者在審視的時候不帶多少感情。
“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這一句讓筆者想到一句飲水詞:“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鳖惐扔趷矍椋瑳]有蘇軾“十年生死兩茫!钡膫,甚至也沒有陸游“夢斷香消四十年”的感慨,或許有的僅僅是歸有光的“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的深沉喟嘆。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虧”,恰與上文的心情相呼應,甚至意象也相同。這種文學上的留白有種“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悠長意韻,讓讀者回味良久。
全詩以激蕩的心情開頭,繼而想象著自己為國家效力,然后平靜審視曾經的自己,最后描寫曾經的宦海沉浮。作者以激動的情緒開頭,平靜而深沉的心境結尾,宛如大江東去,最終歸入大海。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5
【原文】
我行未云遠,回顧慘風[1]涼。春燕[2]應節(jié)起,高飛拂塵梁。邊雁[3]悲無所,代謝[4]歸北鄉(xiāng)。離鹍[5]鳴清池,涉暑經秋霜。愁人難為辭,遙遙春夜長。
【注釋】
[1]慘風:凄寒之風。
[2]燕:疑指攀附劉裕等權貴的人物。
[3]邊雁:或謂晉室舊臣。
[4]代謝:順應時節(jié)變化。
[5]鹍(kūn):鹍雞,疑喻不依附劉裕政權而賦閑在家的士人,淵明以此自指!冻o·九辯》:“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雞啁哳而悲鳴!
【譯文】
我出發(fā)走得沒有太遠,回首處寒風凄慘無比。春天燕子隨節(jié)令而至,高飛時拂過積滿塵土的房梁。天邊的大雁悲傷而無處停留,紛紛歸向北邊。離群的鹍雞在清池中聲聲哀鳴,就這樣度過了酷夏與寒秋。愁人的心緒難于言表,春天的夜晚竟然如此漫長。
【賞析】
這是另一篇《述酒》,但作者寓情于景,借時節(jié)的變化寫下心中傷悲的心緒。就其幽憂的意境而言,本詩接近于《楚辭》。
“我行未云遠,回顧慘風涼”,陶淵明生活的圈子因為長期的歸隱和隨性的仕途而并不廣闊,回顧過往,一個“涼”字涵蓋了無言的悲哀。
“春燕應節(jié)起,高飛拂塵梁!贝禾欤臼且粋美好的季節(jié),燕子是春的使者,它的到來總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單看這兩句,依然充滿了明快的氣息,然而放到這首詩里無疑有著一分頹廢的意味,“拂塵梁”,真正拂去的又是什么?應該是東晉的榮光與記憶吧。
“邊雁悲無所,代謝歸北鄉(xiāng)”,而與之呼應,“離鹍鳴清池,涉暑經秋霜”,那個不常見的字“鹍”,引自宋玉的《九辯》,而后者開頭就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結合時政,在陶淵明看來,是小人得志而忠貞之士被迫疏遠。陶詩這四句,反映的恰恰是這種表面?zhèn)瘜崉t憤懣的情緒。
“愁人難為辭,遙遙春夜長”,春天并不總是美好的,特別是對于陶淵明這種以拯救蒼生為己任的人而言!俺睢,只能讓料峭的.春夜格外漫長。
全詩以傷悲的意象開頭,繼而描述了劉裕的追隨者與政治邊緣人的心情,最后便以“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悲心態(tài)面對著自己無力挽救的政局。全詩沒有流露出過于傷悲的情緒,只有《詩經》般哀而不傷的意境。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6
【原文】
代耕本非望[1],所業(yè)在田桑。躬親未曾替[2],寒餒常糟糠。豈期過滿腹,但愿飽粳[3]糧。御冬足大布,麤[4][5]以應陽[6]。政[7]爾不能得,哀哉亦可傷!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理[8]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
【注釋】
[1]這句的含義是官俸替代躬耕。
[2]替:廢。
[3]粳(jīng):不粘的稻子。
[4]麤(cū):同“粗”。
[5](chī):細葛布!对娊洝ぺL·綠衣》:“兮绤兮,凄其以風!
[6]陽:夏。
[7]政:通“正”,即使。
[8]理:天理。
【譯文】
以官俸代替躬耕本來就并非我的意圖,我所從事的事情原本就在田間桑里。我躬耕隴畝,不曾荒廢,忍饑受寒經常以糟糠為食。哪里期許自己能吃飽?只盼著有可以果腹的米糧。防范嚴冬有著粗布做成的衣服,用粗葛衣以應付夏天的驕陽。僅僅這些也不能得到,嗚呼哀哉,這該讓人過得多么艱難。e人都有借以謀生的手段,而我卻沒有。天理昭昭我也無可奈何,只能陶陶然痛飲一場。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作為世俗之人的一面,即有著衣食需求的常人。本詩從外在的穿衣吃飯等引發(fā)了生活的無奈。
作者很溫和地開頭:“代耕本非望,所業(yè)在田桑。”陶淵明不善稼穡,但他依然躬耕田園?赡苡谒郧遑毜纳钜热A衣甘味更值得過,只是他把在官場時的`率性帶入他的躬耕生涯中了,因而引發(fā)了下文中語氣較為激烈的詩句。
“豈期過滿腹,但愿飽粳糧”,今天衣食無憂的我們或許很難體會到這種饑餓,雪上加霜的是,“御冬足大布,麤以應陽”,只能用最為基本的衣物來抗爭嚴寒和酷暑的折磨。陶淵明面臨的境況是嚴峻的,因為其時不僅有天災,也有戰(zhàn)亂迭起百姓流離失所的人禍。
“政爾不能得,哀哉亦可傷!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國亂,人亡,天災,生命就顯得格外的卑微,如一粒漂浮的塵埃。不再有著《停云》《時運》等詩的悠閑,雖然作者在寫下那些詩時依然戰(zhàn)亂迭起,但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那時作者的衣食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而現(xiàn)在,作者只得“且為陶一觴”了。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7
【原文】
裊裊松摽崖[1],婉孌[2]柔童子。年始三五[3]間,喬柯何可倚。養(yǎng)色含津氣[4],粲然有心理[5]。
【注釋】
[1]裊裊:長而弱的樣子。摽(biāo):高舉的樣子。
[2]婉孌(luán):少年美好的樣子!对娊洝R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
[3]三五:十五歲。
[4]津氣:津液精氣!饵S帝內經·素問·調經篇》:“人有精氣、津液……”
[5]粲然:明亮貌。心理:心中有數。
【譯文】
松樹搖搖擺擺地生長在山崖,就像一位美好的少年。年紀剛剛十五歲,高聳的'枝條不可攀依。保養(yǎng)顏色,蘊含著精氣,鮮明美好而心中通達。
【賞析】
本詩托物言志。
“裊裊松摽崖,婉孌柔童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有言:“柔橈嬛嬛,媚姌裊!倍@樣柔弱的生命還在危崖邊愉快地生長,一個臨風而立活潑頑皮的翩翩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
“年始三五間,喬柯何可倚”,這里的“喬柯何可倚”讓筆者想到了“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楚辭·九章·》),而“養(yǎng)色含津氣,粲然有心理”,無疑勾勒出青松般的少年卓爾不群的形象。
全詩用短短三十個字勾勒出生機盎然的幼年松樹形象,筆觸靈動,構思巧妙。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8
【原文】
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昔為三春蕖[1],今作秋蓮房。嚴霜結[2]野草,枯悴未遽央[3]。日月有環(huán)周,我去[4]不再陽[5]。眷眷[6]往昔時,憶此斷人腸。
【注釋】
[1]。╭ú):荷。
[2]結:聚!犊兹笘|南飛》:“嚴霜結庭蘭。”
[3]央:止,盡!峨x騷》:“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4]去:去世。
[5]陽:還陽。
[6]眷眷:留戀的樣子。
【譯文】
富貴榮華難于持久,興盛與衰敗往往難以測量。這一泓清水曾一度承載了春天的荷花,如今卻成為秋天蓮子的家園。野草聚集這寒霜之下,尚未凋盡,又逢更為枯槁之時。日月周而復始,野草又會生長,但是我一旦去世便難于生還。留戀著先前歷歷在目的歲月,想到這些讓人肝腸寸斷。
【賞析】
怕死不是一件難堪的事情,從這首詩的字里行間能讀出陶淵明正在預備著死亡。年過半百,又生逢亂世,且貧病交加,所以很難說明天和死亡哪一個先到來。統(tǒng)觀全詩,是感慨家族的沒落,也是寫的自己。
“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這里多半是比喻陶氏家族,與十年前《贈長沙公》的心情迥異,陶淵明再度感受到晦暗事物如影隨形般的.存在。他于次年的染疾可能在那一年就出現(xiàn)端倪,作者不由得有此感喟。
“昔為三春蕖,今作秋蓮房”。如果不出意外,“昔為三春蕖”后應該有“今作秋蓮房”,這和日升月落的道理是相通的。
“嚴霜結野草,枯悴未遽央”,又到秋冬之際,這種蕭條衰敗應該更加讓詩人同理共情。作者結合自己的孱弱之軀,發(fā)出關于家國命運的悲觀感受甚至喟嘆。
“日月有環(huán)周,我去不再陽”,莊子嘗言:“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边@回答了作者開篇的喟嘆。作者把無情如日月者與有情如人身者相比較,也算得上是對千年之前先賢的再度呼應吧。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9
【原文】
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寒風拂枯條,落葉掩長陌[1]。弱質與運頹,玄鬢早已白。素標[2]插人頭,前途漸就窄。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舊宅[3]。
【注釋】
[1]長陌:東西走向的道路,泛指道路。
[2]素標:白色的標記,此處指白發(fā)。
[3]舊宅:陶族墳塋。
【譯文】
時間不會放慢它的步伐,一年四季不停地催促我前進。寒風吹拂著枯萎的枝條,而紛紛落葉掩埋了道路。孱弱的體質已經隨命運而頹敗,而黑色雙鬢也早已斑白。頂著滿頭花白的頭發(fā),前途也隨之變窄。家庭一如我匆匆住下然后離開的旅館,我就是那個客人。去吧,我將歸向何處?南山有我們陶家的`墳塋。
【賞析】
這是一首頗為低沉的詩,作者因從弟與妹妹的早逝而感到傷悲。
“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讓人想到《離騷》的“日月乎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本詩可能接意于斯,畢竟下面一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寒風拂枯條,落葉掩長陌”,則是對這種情緒的進一步渲染與外化。寒風宛如作者坎坷的一生,而枯條則暗示作者已然心死。蕭條的落葉伴著蕭條的長街,折射出作者蕭條的心境。
“弱質與運頹,玄鬢早已白。”“弱”“頹”“白”,刻畫了作者的心境。作者的一生幾乎一直在走著下坡路,當然這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經濟與政治環(huán)境上。陶淵明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但在諸如《還舊居》《悲從弟仲德》等詩作中,我們會讀出一種撕心裂肺的沉默。這是某種悲愴到達了極點時的反應,或許也夾雜著某種恐懼。
“素標插人頭,前途漸就窄”,頭發(fā)已經斑白,而前路越走越窄。這該是怎樣的窮途末路,怎樣的痛苦絕望!清高孤傲如陶淵明,寫下這樣的文字時,內心是如何的悲涼?
“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后世李白的“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蘇軾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都有這類意思。在這里,已然心死的陶淵明似乎又找到另一個向度的自由。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舊宅”,筆者不認為這里僅僅是作者哀嘆本人不免一死的命運,而是有著某種向死而生的超脫與曠達。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10
【原文】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1]思遠翥[2]。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3]。壑舟[4]無須臾,引我不得住。前涂當幾許?未知止泊處。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注釋】
[1]騫(qiān):飛。
[2]翥(zhù):向上飛。
[3]不如:枯竭。
[4]此處化用《莊子·大宗師》“藏舟于壑”:時間的飛馳。
【譯文】
追憶當年我年富力強的時候,縱無樂事亦感到欣喜。勇猛的志氣溢于四海之外,振起翅膀可以一去千里。隨著歲月的流逝,我的志向也一點點頹敗,少年的初心也一負再負。遇到快樂的事情也不再高興,經常更多的是憂慮。力氣逐漸減少衰損,反覺一天比一天衰竭。時光不曾止息片刻,牽引著我,也沒有停止。前途茫茫,不知最后會停泊何處?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陰,每思及此總會令人恐懼。
【賞析】
這是一首感慨時光飛逝的詩,但本質是關于精力衰頹的篇章。幾乎所有哀嘆時光易老韶華不再的`詩篇都有此特點。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睙o樂,是沒有情緒上的消耗!懊椭疽菟暮,騫翮思遠翥”,無疑意接莊子的“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其中“翮”字出現(xiàn)在古詩中較多,如《古詩十九首》中的“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曹子建《送應氏二首》的“愿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棒恪弊殖霈F(xiàn)較少,其實它源于屈原的《》:“雌蜺便娟以增撓兮,鸞鳥軒翥而翔飛!
以上的四句,或通達或晦澀,總體呈現(xiàn)出一個昂揚向上胸懷天下的少年士子的形象。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用今天的話說,歲月是一把刀,斬斷了我的初心!爸禋g無復娛,每每多憂慮”,所以“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隨著所面對的事情的日益繁復與龐雜,思前想后,畏首畏尾。
以上四句,是感喟氣力衰損,少年時代的不再,從而引發(fā)了最后的六句。一方面,他在感喟人生苦短,另一方面,他也對人生迷惘。
“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五十歲,在當時已經算是老年了。前一句表達的是另一種“不知老之將至”,而后一句表達的是一種茫然。
我們都注重經驗的積累,但是,面對生命,面對死亡,面對自然,我們往往是手足無措的,作者繼而加深了自己的惶惑:“前涂當幾許,未知止泊處”,漫長而黯淡的時光里我們終于還是“惑”的。
在這里很明顯有著時光飛逝和時光漫長的矛盾。所以作者寫下“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也許時光對于很多人都很難熬,而在陶淵明而言,“寸陰”使人恐懼,而“惜寸陰”的行為本身就足以令人感到驚悚。不甘于形而下桎梏的陶淵明也是黑暗中踽踽獨行的生命。
回到陶淵明,同樣的道理,他看到先賢如在霧中,而我們看見他同樣在更為深重的霧中。這也是陶淵明“念此使人懼”的原因。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11
【原文】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1]。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2]。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孰若當世士,冰炭[3]滿懷抱。百年歸丘壟[4],用此空名道?
【注釋】
[1]不知老:化用《論語·述而》:“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相保:相互保護不受侵害。
[3]冰炭:喻利害沖突。
[4]丘壟:墳墓。
【譯文】
大丈夫志在四海,我寧愿不知老之將至。親人們團聚在一起,子子孫孫們也能抱團取暖。早上鋪陳著樽酒琴弦,樽中也從不缺少這些濁酒。衣帶放松,盡情歡樂,晚起早睡也自在逍遙。怎么會像當世的碌碌之輩,腦子里都是一些利害關系,患得患失?人生百年終究歸于墳塋,何必為空名自尋煩惱?
【賞析】
這首詩延續(xù)了漢魏樂府意境上的曠達與蒼涼,只是描寫對象將這種風格具體化。陶淵明無疑寫下了自己、家族,乃至晉朝的悲愴。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從筆意到文風,某種程度上都反映出一種無視光陰易逝的態(tài)度。
“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很平凡甚至很庸俗,但貌似平凡的“子孫相!,在那個時代無疑成了一種近乎奢求的祈愿。
以下的四句有點效仿“竹林七賢”的意味,更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心境與衣裝都不修邊幅的陶淵明,“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我們看到物質與精神近乎自足的陶淵明,也看到了一個隱士陶淵明。
“孰若當世士,冰炭滿懷抱!薄氨繚M懷抱”,如果換種說法,就是患得患失的小人。少時意欲“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的陶淵明,如今只能為了尊嚴而被迫隱居,平靜地享受生活,享受著天倫之樂。
“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在這里似乎并不完全客觀地看待生前的.事物,而是一種排解和與命運的抗爭。
全詩以“不知老之將至”開頭,描述了親人間其樂融融相濡以沫的場景,繼而筆鋒一轉,描述了可能包括曾經的自己的俗人,在官場上患得患失的狀態(tài),最后站在死亡的角度,闡明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有民粹意味的觀點。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12
【原文】
遙遙從羈役[1],一心處兩端。掩淚泛[2]東逝,順流追時遷。日沒星與昴[3],勢翳[4]西山巔。蕭條隔天涯,惆悵念常飡[5]?犊寄蠚w,路遐[6]無由緣。關梁[7]難虧替[8],絕音[9]寄斯篇。
【注釋】
[1]羈役:特指任外地官職。
[2]泛:乘船。
[3]星與昴(mǎo):指二十八宿中于農歷三月(“季春之月”)與十一月(“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見于夜間中天之星宿。此處泛指出門在外對于時間的深刻體會。
[4]翳:隱入。
[5]飡(cān):通“餐”。
[6]遐:遠。
[7]關梁:關隘橋梁。
[8]虧替:除去。
[9]絕音:音訊斷絕。
【譯文】
征途迢遙,我無奈之下上路,羈旅之途與家園分散著我的心情。乘舟東下,我含著眼淚,順著波浪追趕流逝的時間。太陽落山,星辰出現(xiàn),但倏忽隱入西山之巔。蕭條寂寞一如天涯之遠,心緒惆悵地盼望著有固定的飯吃。心緒低沉地盼望著南歸,但路途遙遠只能抱憾關長路遠。阻礙難于平除,音信斷絕,姑且記在這一詩篇。
【賞析】
從這首詩開始,作詩的時間也就不確定了。從上一首開始,詩風就從對于衰老的喟嘆轉向對于貧窮的書寫,這反映了作者生活與內心的不同面向。本詩是喟嘆或回憶自己的羈旅之思,因此,可以視作作者回憶那段羈旅在外的不堪回首的時光。其時作者并未歸隱。
“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一開始,作者便引入沉重的話題:思鄉(xiāng)?紤]到當時“烽火連三月”的情形,所以,詩中表達的不完全是對于故土的思戀,也存在對于境遇的恐懼。
“掩淚泛東逝,順流追時遷”,其情直追《離騷》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千載以下的陶淵明可能有另外的也讓我們更為同情共感的傷悲心緒,因為他的時代更近一些,身份僅是一個低級官吏,這也意味著他的悲愴更能打動今天的.我們。
五六句氣勢驟然變得開闊,“日沒星與昴,勢翳西山巔”。有著因被迫羈旅在外的傷悲與蕭索。“蕭條隔天涯,惆悵念!,無疑再度深化與外化了這種情緒。
“慷慨思南歸,路遐無由緣!卞,意為遙遠,這種遙遠不僅僅是空間上的遼遠,也指因遠離故土而前途不可捉摸,所以有“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的傷悲。
“關梁難虧替,絕音寄斯篇”,路途遙遠,音信皆無,思念也罷,恐懼也罷,無人分解,只有壓在心里,寄托在字里。百無一用是書生。
作者回憶了曾經的羈旅之思,從不同角度(如時間,空間)述說對于家園、對于故土的思念乃至絕望的情感。雖心意蕭索但全詩意境空靈,對于千年之后的我們來說,過濾了那份“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沉痛,增添了一份美感。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13
【原文】
裊裊松摽崖[1],婉孌[2]柔童子。年始三五[3]間,喬柯何可倚。養(yǎng)色含津氣[4],粲然有心理[5]。
【注釋】
[1]裊裊:長而弱的樣子。摽(biāo):高舉的樣子。
[2]婉孌(luán):少年美好的樣子!对娊洝R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
[3]三五:十五歲。
[4]津氣:津液精氣!饵S帝內經·素問·調經篇》:“人有精氣、津液……”
[5]粲然:明亮貌。心理:心中有數。
【譯文】
松樹搖搖擺擺地生長在山崖,就像一位美好的`少年。年紀剛剛十五歲,高聳的枝條不可攀依。保養(yǎng)顏色,蘊含著精氣,鮮明美好而心中通達。
【賞析】
本詩托物言志。
“裊裊松摽崖,婉孌柔童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有言:“柔橈嬛嬛,媚姌裊!倍@樣柔弱的生命還在危崖邊愉快地生長,一個臨風而立活潑頑皮的翩翩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
“年始三五間,喬柯何可倚”,這里的“喬柯何可倚”讓筆者想到了“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楚辭·九章·》),而“養(yǎng)色含津氣,粲然有心理”,無疑勾勒出青松般的少年卓爾不群的形象。
全詩用短短三十個字勾勒出生機盎然的幼年松樹形象,筆觸靈動,構思巧妙。
【陶淵明《雜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相關文章:
己亥雜詩原文及注釋賞析06-12
《秦州雜詩》原文注釋賞析09-28
陶淵明《雜詩·人生無根蒂》原文賞析05-26
雜詩原文及注釋03-01
(精選)雜詩原文及注釋03-01
(合集)雜詩原文及注釋03-01
《雜詩》的原文及賞析09-04
龔自珍己亥雜詩原文譯文和賞析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