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范文資料網(wǎng)>文明禮儀>中秋節(jié)>《惠州人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

惠州人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

時間:2023-10-10 13:26:35 曉怡 中秋節(jié)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惠州人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

  中秋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雖是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個節(jié)日,關(guān)于這個節(jié)日的禁忌卻比春節(jié)少很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惠州人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惠州人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

  惠州人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

  作為一個惠州人,你真知道惠州過中秋的這些習俗么?

  恰值月圓情濃日 正是花開傾語時

  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既是一種頗為具地方文化特征的傳統(tǒng)習俗,又是一種地方的民俗事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地方的生活習俗和價值觀。

  傳統(tǒng)節(jié)日既具有延續(xù)性,既有它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流向,又具有變異性,既在延續(xù)的過程中,受一個地方人情風俗的約束和受歷史演變潮流的沖擊而產(chǎn)生變異:一些習俗變化、甚至消失了,又生成了一些新的習俗,這就在各地產(chǎn)生了一些較有獨特風格的節(jié)俗文化。惠州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就是如此。

  惠州也不例外,惠州的中秋節(jié)也不例外。

  惠州的中秋節(jié)風俗,除了賞月、拜月、吃月餅、玩燈籠外,以前西湖邊還有中秋之夜駁山歌(對歌)、過會節(jié)、舞火狗等娛樂活動。對于在惠州居住的部分客家人來說,中秋節(jié)的秋祭是最重要的活動了。

  舞火狗

  1、舞火狗源于廣東省龍門縣藍田瑤族傳統(tǒng)的民間習俗。

  相傳,先祖靠狗奶養(yǎng)大,要瑤民永記狗作為“再生之母”的恩德,規(guī)定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團圓節(jié)(中秋節(jié))之夜,舉行舞火狗活動。每個少女要參加2到3次的“舞火狗”,方能向族人宣示自己已經(jīng)成年,進入談婚論嫁的行列。由此在特定的“團圓節(jié)”上,以少女為主體形成了社會性的群體活動,從而形成了藍田瑤族獨具特色的“舞火狗”民間舞蹈。

  舞火狗是藍田瑤族對狗圖騰崇拜祭祀的舞蹈活動。未婚姑娘在手臂、腰部用山藤綁上黃姜葉,頭戴竹笠,并插上香火,扮演“火狗”。姑娘們邊舞拜,邊反復唱著古老的民歌;最后,火狗隊游舞到村外河邊,將身上的黃姜葉、竹笠和香火統(tǒng)統(tǒng)扔到河里,再用河水濯洗手腳,象征沐浴全身,祛除邪氣。在整個舞火狗活動中,男青年一直在旁燃放鞭炮。每個瑤族少女要參加2-3次的舞火狗,才能進入成年,進入談婚論嫁的行列。

  “火狗仔仲唔來,火狗公仲唔來,來(啰)來(啰)冇梳頭(哩)冇洗臉(哩)”。每到中秋節(jié)的夜晚,在龍門縣藍田瑤族鄉(xiāng)的地里田間都能隱約聽見少女們口中輕念的拜祭詞。藍田瑤族鄉(xiāng)至今仍保留著一種獨特的民俗事象,就是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舉行 “瑤族女兒成年禮”儀式,幾迮畠撼赡甓Y已入選惠州市第五批民俗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目前正積極申報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個特定的晚上,在藍田瑤族,以少女為主體形成了社會性的群體活動,規(guī)定拜祭儀式的祠堂、禾堂、菜園等拜祭地點,都蘊含了藍田瑤族社會少女成年后必須掌握的生活技巧,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爆幾迮畠撼赡甓Y與龍門藍田瑤族舞火狗的習俗相關(guān),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的晚上,在家吃完團圓飯后,姑娘們來到地塘集中,由兩位年長有“福分”的婦女給她們妝扮,在手臂、腰部貼上黃姜葉,用山藤纏住,頭戴竹帽,并插上香火,扮演‘火狗’!痹诔赡甓Y儀式開始之前,要先由男性圍長在祠堂拜祭祖先。姑娘們在祠堂叩拜本姓氏族祖先后,儀式才正式開始。

  此時,由連續(xù)舞過3年火狗的未婚姑娘領(lǐng)頭,從祠堂走到地塘,邊走邊反復唱著古老而簡樸的民歌。在圍著地塘舞數(shù)圈之后,姑娘們唱著歌,穿街過巷到每家每戶的廚房等場所跳火狗舞。最后,鄰近各村的火狗隊匯集到一起,蜿蜒游舞到村外的河邊。這時,姑娘們將身上捆扎的黃姜葉、竹笠和香火統(tǒng)統(tǒng)扔到河里,再用河水濯洗手腳,并互相潑水嬉戲。在整個舞火狗活動中,男青年一直在旁燃放鞭炮助威,并守候在河的兩岸,等待姑娘洗罷手腳上岸后,就選擇意中人與之對歌,直到天亮。

  對歌

  2、“駁山歌”是中秋節(jié)惠州人的娛樂形式之一

  據(jù)惠州的老人們回憶,從前在惠州的中秋節(jié)活動中,“駁山歌”是中秋節(jié)惠州人的娛樂形式之一,以前西湖邊還有中秋之夜駁山歌(對唱)娛樂活動。

  惠州中秋節(jié)的 “駁山歌”,是用惠州話來演唱的山歌,比較接近客家的“對山歌”。從前惠州的街頭巷尾都有居民在唱惠州話山歌,客家話山歌則很少人唱。中秋之夜,惠州有不少居民聚集在屋外河邊湖邊賞月。這時,如果有人在河邊唱起山歌,河對岸馬上就有人駁接,你一句,對方回一句!榜g山歌”的歌詞多為即興自編。林慧文還隨口唱了幾句惠州話山歌給記者聽,惠州話山歌曲調(diào)低沉、委婉、悲戚,有一種特別的韻味。

  雖然現(xiàn)在大型的 “駁山歌”活動已消失,但在民間有時也有一些小型的“駁山歌”活動。兩三年前他在西湖的荷花亭(即如今的豐渚園),多次見到一群人在用惠州話唱山歌,其中還有不少是二三十多歲的青年人。隨著荷花亭改建成豐渚園,他就再也沒有見到過用惠州話唱山歌的人了。林慧文認為,如果相關(guān)部門將這些喜歡用惠州話唱山歌的人組織起來,在中秋夜舉行一個“駁山歌”活動,對廣大市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娛樂活動,也是對文化的傳承。

  拜 月

  3、最傳統(tǒng)的儀式,至今依舊

  相信不少老惠州人都有這樣的記憶:中秋之夜吃完團圓飯后,家里的長輩進行一番拜月儀式,然后全家聚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賞月,十分溫馨。

  中秋節(jié)是客家人心中的大節(jié)日之一,到了這天,家里會殺雞宰鴨,做上一桌豐盛的菜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不過大家都吃五六成飽,因為重頭戲在后頭。”吃過團圓飯后,大家就在家里的陽臺或天臺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除了放有月餅外,還要擺上蘋果、桔子、紅柿、柚子、葡萄、板栗、菱角、橄欖、芋仔等,見月色不錯就開始拜月。一番燒香、祈禱后,先請月亮“吃”東西,幾分鐘后家里人再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吃東西。

  “中秋拜月,月餅和水果必不可少,在供品中一定要有芋仔、橄欖,它們有特別的寓意。”橄欖的寓意是“欖(抱)子欖(抱)孫”;芋仔則寓意“芋頭生下的兒子”,吃了會子孫興旺,也寓意辟邪消災(zāi),家人平安。以前有些人家買不起月餅,就買一種用白糖糯米粉制成的白餅(也叫月光餅)來應(yīng)節(jié),F(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已經(jīng)很少人用月光餅來拜月了,通常會選擇餡料為蓮蓉或豆沙的素月餅,不能用含有叉燒等葷食物的月餅來拜月。

  吃水糕

  4、中秋節(jié)有一種糕點和月餅同樣重要,那就是水糕

  月餅是人們過中秋節(jié)最重要的應(yīng)節(jié)食品,不過,在龍門縣平陵鎮(zhèn)的居民看來,中秋節(jié)有一種糕點和月餅同樣重要,那就是水糕。每年的中秋節(jié),水糕這種平陵特產(chǎn)便迎來銷售高潮,它和月餅一起,進入平陵人的中秋食譜。

  水糕其實是一種糯米糕

  昨日上午,在熙熙攘攘的龍門縣平陵市場,賣月餅和水糕的攤檔有近十家,每個攤檔前都有顧客排著隊。商家熟練地將一條條水糕切成片狀,打好包裝給顧客。平日里,市場上買水糕的人只有幾個。中秋節(jié)臨近,買水糕的人便多了起來。到了中秋節(jié),水糕迎來銷售高峰,幾乎每家每戶都來購買。

  水糕為何物?在龍門縣其他鄉(xiāng)鎮(zhèn)中鮮有人知,但在平陵鎮(zhèn)內(nèi)卻家喻戶曉。水糕并非水一樣的糕點,水糕一詞,應(yīng)該是平陵人的原創(chuàng)。水糕其實是一種糯米糕,是平陵鎮(zhèn)特有的街頭小吃。

  從小時候起,每年中秋,他的母親便買水糕給家人吃和用作祭拜月亮,家人可以不吃月餅,但不會不吃水糕。80多歲的平陵劉阿婆說,這是一種平陵傳統(tǒng)食品,雖然平日里街頭也有售賣,但到了中秋,幾乎家家戶戶都買點水糕給小孩解饞。

  糯米和白糖是主料

  水糕制作者介紹,水糕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和白糖。將生糯米炒熟后磨成米粉,然后用白糖水和成面狀,調(diào)以香蕉精和些許紅料,卷成條用柴火蒸熟。為了不讓水糕外皮粘手和便于人手拿起,制作者通常在外層揚灑一層糯米粉。切一塊水糕,糕點異常柔軟,入口黏而不膩,糯米軟綿鮮甜,香蕉精的味道頗似薄荷,讓食者精神為之一爽。

  水糕既可作為早點,也可以作為飯后糕點,更可以作為解饞零食。平陵河畔的平陵圩有600多年歷史,歷史上餅家一度興旺,水糕是何人創(chuàng)立何時出現(xiàn)卻無據(jù)可考,不過可以斷定的是,平陵水糕是其市井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也是當?shù)刂星镲L俗的亮點。

  掛紙

  5、上山祭祖,即我們所稱的“掛紙”。

  很多惠陽客家人都在“中秋”至“重陽”舉行“秋祭”,掃墓,拜山?图议_始祭祖掃墓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zāi),一般都是全族和全村都一齊出動,規(guī)模盛大,隊伍往往少則幾百多則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的墓地“掛紙”完畢后,就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zāi),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p>

  對于“掛紙”,按照中國一直的傳統(tǒng)觀念,女性是不能參與的,所以只有大老爺們才能干,女性則是幫忙做飯,但是到現(xiàn)在很多地方都不會這么守舊,男女皆可參與。其實“掛紙”很有意義,很多許久不見的族人相聚在一起,聊天敘舊,交流感情。

  惠州畫家畫惠州風俗

  “燒寶塔”圖

  “燒寶塔”

  以前秀水湖邊砌有寶塔,中秋夜點燃柴草投撒硫磺焰光四射

  一座不高的寶塔,冒著絲絲黑煙,寶塔邊站有老人和小孩,老人抱著小孩興致勃勃地看,小孩手里拿著燈籠在旁邊躍躍欲試。兩位男子一手拿著一個缽,一手揚起,往塔身上撒東西。寶塔頓時火光四射,散發(fā)出噼里啪啦的火花,一片歡快的景象。這幅畫就是黃澄欽畫的“燒寶塔”。畫面非常生動,活生生的一幅惠州民間中秋節(jié)風俗圖。

  黃澄欽生于1939年,當年為躲避日寇侵略,他跟隨父母逃難到了惠州,在惠州長大。他在“燒寶塔”上寫道,惠城人有在中秋節(jié)燒寶塔的習俗,中秋節(jié)前,街坊鄰里、三五好友利用閑暇堆疊寶塔,寶塔主要用瓦片(即屋瓦的碎片)堆疊而成,高矮沒有規(guī)定。塔身中空,內(nèi)置柴草。到了中秋當晚,人們聚集在寶塔四周,點燃塔中的柴草,然后從四面八方向塔身投撒硫磺、樟腦、白鹽,一時間焰光噴灑,爆響四起,令人興奮,直燒到深夜才散去。

  對于中秋節(jié)燒寶塔的習俗,黃澄欽印象最深的是在秀水湖邊的寶塔。當時的秀水湖環(huán)境優(yōu)雅,湖邊種有一片竹林,竹林邊的空地地面由青磚鋪成,在青磚地面上,用磚砌有寶塔。每年到了中秋節(jié),人們就在寶塔內(nèi)堆放柴草,寶塔內(nèi)的柴草點燃后,火光熊熊,人們往熊熊大火上撒上預(yù)先準備好的硫磺拌白鹽,頃刻,噼啪之聲驟起,繼而呈現(xiàn)五光十色,非常吸引人。

  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秀水湖邊還保留著兩個砌疊得非常精美的瓦塔,后來,填秀水湖建第一市場,這兩個瓦塔就被拆除了,燒寶塔的習俗也漸漸消失。

  燒寶塔風俗或源自白蛇傳

  中秋夜,除了有大型的燒寶塔活動外,民間更多的是小型燒寶塔活動。

  黃澄欽說,惠州城在抗戰(zhàn)期間曾4次淪入日寇手中,遭日寇飛機空襲轟炸更是難計其數(shù)。被日寇燒毀炸爛的商店民房,在府縣兩城(府城即現(xiàn)在的橋西街道轄區(qū),縣城即現(xiàn)在的橋東街道轄區(qū))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這些破爛房屋,堆滿了爛瓦片。到了中秋節(jié)夜晚,一些孩子在瓦礫中找出一些瓦片,堆成小小的寶塔,再在廢墟中找來一些木頭,點燃后玩上一會,木頭燒完后,火滅了,把寶塔推倒搗毀后也就走了。

  惠州燒寶塔的風俗始于何時已很難考究。我市民俗學家林慧文認為,惠州民間的燒寶塔風俗,或許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白蛇與許仙”傳說。在古老的民間傳說中,白蛇是人們同情的對象,金山寺惡和尚用塔囚住白蛇,人們憎恨惡和尚,繼而也憎恨囚困白蛇的塔,焚燒寶塔,大概就是這種憎恨惡和尚及同情白蛇的一種感情發(fā)泄形式。

  “八月十五擔燈籠” 圖

  “八月十五擔燈籠”

  中秋夜用橄欖田螺柿子芋仔拜月亮,有特別寓意

  黃澄欽的“八月十五擔燈籠”,把惠州民間傳統(tǒng)拜月光玩燈籠的風俗,描畫得淋漓盡致。在這張畫中,一張圓桌上擺放著月餅、橄欖、田螺、菱角、柿子、芋仔等物品,圓桌上還有一個香爐,點燃了3支香。這是惠州居民在進行祭拜月亮活動。

  惠州民間用這些物品祭拜月亮,都有特別寓意。民間認為吃田螺可明目,傳說在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此外田螺有殼,剝殼食肉為“食心(新)轉(zhuǎn)運”,以求祛邪氣、晦氣。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nèi)無小螺,因此,肉質(zhì)特別肥美,也是吃田螺的最佳時節(jié)。所以,在惠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中秋是柿子成熟上市時節(jié),柿子果實形狀豐厚圓碩、形如如意,又因“柿”與“事”諧音,所以寓意“事事如意”。而中秋節(jié)吃菱角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橄欖的寓意是“欖(抱)子欖(抱)孫”;芋仔則寓意“芋頭生下的兒子”,吃了會子孫興旺。惠州有句俗語:千萬愛(要)顧住自己屋(家)蓋(那)斗(窩)芋仔。意思是說任何時候都要維護家庭的生息。

  黃澄欽認為,惠州人在中秋節(jié)吃芋仔,還有一層含義。據(jù)張友仁《博羅縣志》記載,“食芋仔剝鬼皮”。為什么要把芋皮當鬼皮?因為當時的人們夜游有怕鬼的心理障礙,那么剝了鬼皮吃芋仔就不怕鬼了,中秋夜游就可以通宵達旦地盡情游玩了。

  孩提時提著各式燈籠奔跑街巷中

  “八月十五擔燈籠”的畫中,孩子們玩的燈籠最吸引眼球。孩子們玩的燈籠有圓形、八角形、星星形,還有魚形。

  黃澄欽說,從前惠州居民在中秋節(jié)前,都會笆(粘的意思)燈籠,其制作方法是先用竹骨扎成燈體形狀的框架,然后在框架上糊上紙,燈籠內(nèi)裝上蠟燭座,并在燈籠上題詩繪畫。笆燈籠能自由發(fā)揮各人的聰明才智,燈籠有制成月形的,有制成魚、蟹形狀。最高難度的是走馬燈,像皮影戲一樣在燈體內(nèi)轉(zhuǎn),轉(zhuǎn)的動力是靠燈內(nèi)的氣體流動力,要很有經(jīng)驗的人才能制作。中秋月夜,從街頭到街尾,三五成群的兒童,擔著燈籠邊走邊唱:八月十五食月餅,擔燈籠,擔到西來擔到東……這叫夜游。那時候,沒有路燈,燈籠一串串在街巷走,場景顯得更為溫馨,而又平添幾分神秘的樂趣。

  兒時的中秋節(jié),讓黃澄欽難忘的還有射燈籠的惡作劇。當時的燈籠都是紙做的,黃澄欽和幾個孩子用彈弓纏上橡皮筋,用牛筋做“子彈”,去射別人的燈籠。射穿紙后趕緊跑!艾F(xiàn)在的燈籠很多是塑料做的,根本射不穿,少了許多樂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13日,入侵惠州的日寇在惠州中山紀念堂舉行投降簽字儀式。這一年的中秋節(jié),惠州城的燈籠最旺,燈籠樣式十分多姿多彩,有制成飛機、坦克、大-炮等造型的燈籠,孩子們都拿著燈籠在街上游行。當時六七歲的黃澄欽,手里舉著一個飛機造型的燈籠,威風凜凜地走在大街上,后面跟著一串提燈籠的孩子!爸星锕(jié)的燈籠扎成飛機、坦克、大-炮,體現(xiàn)了大家希望國家富強的愿望!

  拓展:中秋節(jié)習俗

  1、吃月餅

  中秋節(jié)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jié)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luò)感情的重要禮物。

  2、喝桂花酒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jié)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xiàn)在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3、吃蟹

  大閘蟹是江浙地區(qū)人們中秋必不可少的助興菜肴,每人一只,伴著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時間的方式。不過,大閘蟹屬涼性,吃的時候要配一些黃酒暖胃,食后再飲一杯姜茶,對健康有益。

  4、吃麻餅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5、吃南瓜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jié),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風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zāi)荒,黃花的父母病在x,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fā)現(xiàn)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兩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里,x年果然生根發(fā)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這t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6、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人們?yōu)榧o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習俗。糍粑是一種信物,圣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jié)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結(jié)成團,喻示著全家和睦團結(jié);糍粑的香甜,喻示著生活甜蜜幸福;就連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來年豐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圓形,喻示著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當然吃著圓圓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惠州人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相關(guān)文章:

寧波人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05-08

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08-08

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作文05-08

漢族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05-08

湖南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05-08

家鄉(xiāng)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05-08

潮州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05-08

苗族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05-08

山東過中秋節(jié)的習俗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