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小松原文及賞析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diào),押韻、轉(zhuǎn)韻有一定法式。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松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松原文及賞析
原文: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釋
、俅填^:指長滿松針的小松樹。
、谂钶颷hāo]:兩種野草。
、壑贝褐钡鹊。
、芰柙疲焊呗柸朐。
⑤始道:才說。
譯文
從小刺頭藏在深深的草叢里,到如今才漸漸覺得超出蓬蒿。
當時人不識得它是凌云之木,直到它高聳入云霄才說它高。
賞析:
《小松》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shù)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云,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云”的苗頭!缎∷伞非皟删,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
“自小刺頭深草里”——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里”。但它雖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準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zhàn)斗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zhuǎn)大。不是么?——
“而今漸覺出蓬蒿!迸钶,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xiàn)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zhuǎn)大、發(fā)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jié)構(gòu)上也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jié)果,也是未來“凌云”的先兆。事物發(fā)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漸覺”!皾u覺”說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guān)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至于那些不關(guān)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故作者筆鋒一轉(zhuǎn),發(fā)出深深的慨嘆: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這里連說兩個“凌云”,前一個指小松,后一個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實,稱贊它高,并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愛護、培養(yǎng),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千里馬,不是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嗎?
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于“帝里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guān)》),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創(chuàng)作背景
杜荀鶴出身寒微,雖有才華,卻履試不中,一生潦倒。因此,對于被埋沒在深草中的小松,他有特殊的感情。[2]他以小松自比,托松以申明遠大志向。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
作者簡介
杜荀鶴,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縣)人。出身寒微,早得詩名,然屢試不第。大順二年(891年)登進士第,為宣州節(jié)度使田頵幕僚。入后梁,得后梁太祖(朱溫)賞識,于開平元年(907年)授翰林學士,遷主客員外郎,五日便卒。其詩多諷時刺世之作,時人贊其詩多“壯言大語”,能使“貪夫廉,邪臣正”。在藝術(shù)上,杜荀鶴專攻近體,尤長七律,不重辭藻,善用白描手法,詩風質(zhì)樸自然,明快有力,后人稱之為“杜荀鶴體”。曾自編《唐風集》三卷,錄詩三百余首。
【小松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書院二小松》原文及賞析09-06
五粒小松歌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6
寒松賦原文、注釋及賞析08-21
題松汀驛原文及賞析08-26
贈賣松人原文及賞析09-01
風入松·桂原文及賞析09-05
風入松·歸鞍尚欲小徘徊原文及賞析08-20
記游松風亭原文及賞析08-22
題松汀驛原文翻譯及賞析09-10
小宛原文及賞析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