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范文資料網(wǎng)>書稿范文>賞析>《《從軍行》賞析

《從軍行》賞析

時間:2022-11-09 12:29:14 賞析 我要投稿

《從軍行》賞析

《從軍行》賞析1

  從軍行(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王昌齡詩鑒賞

  這是一首格調(diào)沉郁的邊塞詩。

  此詩只抓住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透過軍中飲宴一個鏡頭,跌宕起伏地表現(xiàn)出當時邊塞軍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悶無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復雜的感情躍然活現(xiàn)。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笔橇钊颂兆淼那Ч沤^唱,然而在久戍邊關(guān)的軍士眼中,又是使人厭倦而單調(diào)的景象。天天都是那連綿不斷的亂山、長城,白天與“大漠”、“落日”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鐵衣”的荒野。即使軍中作樂,通宵盡歡,樂聲嘹亮,也難以消除軍士們積郁內(nèi)心的惆悵。

  “琵琶起舞換新聲”.琵琶不斷奏出新的曲調(diào),隨著旋律的變化,人們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邊地色彩的樂器,而軍中作樂,離不開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這些樂器,對戍邊者來說,帶有異域的情調(diào)和征戰(zhàn)的音律,易喚起戰(zhàn)士們強烈的感觸。既然是“換新聲”,應該給人以新的感受,帶來新的歡樂吧?然而“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總是”二字,轉(zhuǎn)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舊”與上句的“新”二字相承應,意味無窮!靶侣暋迸c“舊別情”互相影射,形成詩意的波折,造成抑揚頓挫的音情,尤顯出“意調(diào)的酸楚”,邊愁的深重。征戍者離鄉(xiāng)背井,因此,“別情”

  是軍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盡管曲調(diào)花樣翻新,而喚起的“總是”人們的離愁別緒呵!《樂府古題要解》云:“《關(guān)山月》,傷離也!本渲小瓣P(guān)山”二字,雙關(guān)《關(guān)山月》曲調(diào),含意頗深。

  “撩亂邊愁聽不盡”.盡管撩起了紛亂的邊愁,卻總也聽不盡。這是詩中又一次波瀾,又一次音情的抑揚。“ 聽不盡”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復雜,意味深長,只要邊患未除,就依然彈下去,聽下去,所以“邊愁”既是思歸的'哀愁,又何嘗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長城”既是寫景,又是抒情。詩人輕輕宕開一筆,“景中含情,更慘”, 以景結(jié)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xiàn)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么感想?

  是無限的鄉(xiāng)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于現(xiàn)實的優(yōu)怨?

  也許,還應加上對于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一個渺茫而悲涼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fā)展后,到此卻匯成一灣深沉的流水,蕩漾回旋!扒镌抡臻L城”,為全篇情感之凝結(jié)處。這時離情入景,奇想層出,使詩情得以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將征戍者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感情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被譽為“詩之最上乘也”,除音情曲折外,也得益于這絕處生姿的一筆。

  僅二十八字的絕句,卻展現(xiàn)了一幅廣闊而生動的畫面,而且包含極其豐富的內(nèi)涵。新的聲,舊的情,撩亂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腳下的長城。

  既有動作,又有聲響,還有那色彩斑斕的邊塞景色,這一切,都交織在邊將士卒們復雜的、撩亂的、蕭索的、延綿無盡的離情思鄉(xiāng)之感中了。

  清人云:“前者(指《從軍行》其一)以海風為景,以羌笛為事,景在事前。此首以琵琶為事,以秋月為景,景在事后。當觀其變調(diào)!蹦舜私^句之特色也。無怪乎明代詩評家將王昌齡的七絕稱為“神品”。

《從軍行》賞析2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賞析】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guān)東西相距數(shù)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xiàn),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xiāng)。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guān)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xiāng)該是玉門關(guān)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guān)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qū)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shè)想成次第展現(xiàn)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guān)。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guān)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guān)。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扒嗪!钡貐^(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guān)”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guān)。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鞍賾(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安黄茦翘m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包S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chǔ)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

《從軍行》賞析3

  作品簡介

  《從軍行七首·其四》系唐代邊塞大詩人王昌齡的名作,從軍行七首其四。其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堪稱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邊塞將士誓死殺敵的氣概。

  作品原文

  從軍行·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作品注釋

  1.從軍行:樂府舊題,內(nèi)容多寫軍隊戰(zhàn)爭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這里指甘肅省的祁連山。

  4.穿:磨破。

  5.金甲:戰(zhàn)衣,金屬制的鎧甲。

  6.樓蘭:漢代西域國名,這里泛指當時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

  7.孤城:當時青海地區(qū)的一座城。一說孤城即玉門關(guān)。

  8.玉門關(guān):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guān)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作品譯文

  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guān)。塞外的將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作品鑒賞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guān)。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

  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門關(guān)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guān)。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扒嗪!钡貐^(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guān)”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

  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門關(guān)。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包S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chǔ)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全詩表明了將士們駐守邊關(guān)的宏偉壯志。

  作者簡介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陜西)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后還鄉(xiāng),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從軍行》賞析4

  《從軍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注釋

  1、“胡瓶”是唐代西域地區(qū)制作的一種工藝品,可用來儲水。

  2、“落膊”是纏縛于肩臂上的意思!奥洹蓖ā敖j”。

  3、“薄汗”又名盝盞,是蕃中大馬,也作“薄寒”。

  4、“碎葉”,在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北部的托克馬克附近。為唐代安西四鎮(zhèn)之一,是唐王朝西北邊塞上的軍事要塞。

  5、“團”即圓的意思。

  6、“敕”,專指皇帝的詔書!靶邱Y”,像流星一樣迅疾奔馳,也可解釋為星夜奔馳!胺狻笔琴n與的意思。

  7、“辭”,此處是指受詔領(lǐng)命而去的意思。

  8、“樓蘭”是漢代西域國名,在今天的新疆婼羌及東北羅布泊一帶。

  譯文

  將軍臂膊上綁縛著胡瓶,騎著紫薄汗馬,英姿颯爽;碎葉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懸掛著一輪秋月。

  邊境傳來緊急軍情,皇上星夜傳詔將軍,然后賜予尚方寶劍令其領(lǐng)兵殺敵;將軍辭京奔赴前線,很快就大獲全勝。

  【鑒賞】

  第六首詩描寫的是一位將軍欲奔赴邊關(guān)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

  詩的首句寫這位將軍的'戰(zhàn)時裝束和勇武雄姿,然后次句轉(zhuǎn)寫邊塞之景,意在營造和烘托氣氛,暗示將軍之心時時想著邊塞的安危,時時準備著奔赴邊塞,保境安民。這兩句著力鋪陳將軍的裝束和邊地景色,既襯托出將軍的神武之姿,然后又意在蓄勢,在如水秋月的廣闊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裝的將軍的剪影,威風凜凜,一位勇武的將軍形象就被傳神地勾勒了出來。詩的后兩句,豪氣生發(fā),尤顯英雄本色,然后既寫出了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對唐朝強大國勢和軍力的一種自信和自豪的心理。

  作者簡介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陜西)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然后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后還鄉(xiāng),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從軍行》賞析5

  從軍行二首·其一

  大將軍出戰(zhàn),白日暗榆關(guān)。

  三面黃金甲,單于破膽還。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漢武帝時,大將軍衛(wèi)青在漠北以武鋼車合圍單于,從此漠南無王庭的一戰(zhàn)。

  結(jié)合史記的`一段記載:“而適值大將軍軍出塞千余里,見單于兵陳而待,于是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huán)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匈奴亦縱可萬騎。會日且入,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單于視漢兵多,而士馬尚強,戰(zhàn)而匈奴不利,薄莫,單于遂乘壯騎可數(shù)百,直冒漢圍西北馳去!保ā缎l(wèi)將軍驃騎列傳》)

  事件:“大將軍出戰(zhàn)”漠北決戰(zhàn),大將軍衛(wèi)青率五萬騎兵于定襄出塞千余里,深入漠北。

  環(huán)境:“白日暗榆關(guān)”會日且入,大風起,沙礫擊面,兩軍不相見。

  戰(zhàn)法:“三面黃金甲”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huán)為營合圍單于,趁風起時反擊。

  戰(zhàn)果:“單于破膽還”單于遂乘壯騎可數(shù)百,直冒漢圍西北逃跑而去。

  王昌齡

  王昌齡(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從軍行》賞析6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古詩簡介

  《從軍行》是初唐詩人楊炯邊塞詩的代表作,借用古樂府曲調(diào)名為題目,實際為一首五言律詩,反映從軍的辛苦。

  翻譯/譯文

  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長安,

  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朝廷的將帥剛出了宮門,

  身著鐵甲的騎士就直搗據(jù)點。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

  風狂刮的聲音裹著鼓聲。

  我寧作百夫長沖鋒陷陣,

  也不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注釋

  1.從軍行:為樂府《相和歌·平調(diào)曲》舊題,多寫軍旅生活。

  2.烽火:古代邊防告急的煙火。

  3.西京:長安。

  4.牙璋:古代發(fā)兵所用之兵符,分為兩塊,相合處呈牙狀,朝廷和主帥各執(zhí)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

  5.鳳闕:闕名。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以鳳闕指皇宮。

  6.龍城:又稱龍庭,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的東岸。漢時匈奴的要地。漢武帝派衛(wèi)青出擊匈奴,曾在此獲勝。這里指塞外敵方據(jù)點。

  7.凋:原意指草木枯敗凋零,此指失去了鮮艷的色彩

  8.百夫長:一百個士兵的'頭目,泛指下級軍官。

  賞析/鑒賞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zhàn)斗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并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xiàn)出來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靶闹凶圆黄健,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xiàn)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wěn)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龍城”,說明唐軍已經(jīng)神速地到達前線,并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拌F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zhàn)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tài)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zhàn)斗,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fā):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后句從人的聽覺出發(fā):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xiàn)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zhàn)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詩的最后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fā)從戎書生保邊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zhàn)斗,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愿馳騁沙場,為保衛(wèi)邊疆而戰(zhàn),也不愿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zhàn)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shù)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于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fā)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jīng)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jié)構(gòu),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jié)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xiàn)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從軍行》賞析7

  《從軍行

  作者:王昌齡

  原文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1、從軍行:樂府舊題,內(nèi)容多寫軍隊戰(zhàn)爭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這里指甘肅省的祁連山。

  4、穿:磨破。

  5、金甲:戰(zhàn)衣,金屬制的鎧甲。

  6、樓蘭:漢代西域國名,這里泛指當時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

  7、孤城:當是青海地區(qū)的一座城。一說孤城即玉門關(guān)。

  8、玉門關(guān):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guān)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詩意

  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guān)。

  塞外身經(jīng)百戰(zhàn)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賞析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guān)。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

  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門關(guān)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guān)。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扒嗪!钡貐^(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guān)”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

  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guān)。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鞍賾(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包S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chǔ)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全詩表明了將士們駐守邊關(guān)的宏偉壯志。

《從軍行》賞析8

  原文:

  海畔風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譯文

  天山腳下寒風勁吹,湖邊凍泥紛紛裂開,梧桐樹上的葉子已經(jīng)刮光,枝梢被狂風折斷。皚皚雪山,傳出高亢嘹亮的笛聲卻看不見人,尋聲望去,只見在天山白雪的映襯下,一行紅旗正在向峰巔移動。

  注釋

  ①海:當時天山附近的大湖。

 、跈M笛:笛子。

 、厶焐剑荷矫,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內(nèi)。

  鑒賞

  這是一首寫風雪行軍的仄韻絕句,全詩寫得十分壯美。一、二句寫從軍將士面對的環(huán)境極為嚴酷:天山腳下寒風勁吹,湖邊(“海畔”)凍泥紛紛裂開,梧桐樹上的葉子已經(jīng)刮光,枝梢被狂風折斷。就在這一嚴酷的背景上,映出皚皚雪山,傳出高亢嘹亮的笛聲。詩人以這一笛聲,就點出了這里也許有人的聯(lián)想,同時又將人隱去,以“不見人”造成懸念:那風里傳來的笛聲究竟來自何處呢?從而自然轉(zhuǎn)出末句:尋聲望去,只見在天山白雪的映襯下,一行紅旗正在向峰巔移動。風雪中紅旗不亂,已足見出從軍將士的精神,“直上”的動態(tài)描寫,更使畫面生機勃然,高昂的士氣、一往無前的精神,盡在這“直上”二字中溢出。

  這首詩在藝術(shù)上善于映襯與妙用指代。一、二句對環(huán)境的.描寫,竭力突出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用濃重氛圍映襯從軍將士無所畏懼的精神風貌。如果是在風和日麗、山明水凈的條件下行軍,便難能見出士氣的昂揚堅強了。適應氛圍描寫的需要,在押韻上采用了入聲的韻腳,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韻,“裂”、 “折”、“雪”都是入聲“屑”韻字,韻尾為舌尖音,收音短促,適宜于抒寫或悲或壯的詩情。

  前兩句的氛圍描寫與入聲韻的選用,為抒寫壯美的詩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但映襯畢竟是陪賓,描寫的成敗,關(guān)鍵在于作為主體的三、四兩句。后兩句意在寫人,卻不正面寫出,更不和盤托出,而只是拈出與人相關(guān)的二物——“橫笛”、“紅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這種指代手法的運用,既節(jié)省了筆墨,又豐富了作品的藝術(shù)容量,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的空間。軍中物品無數(shù),只寫笛、旗二者,不僅出于只有笛聲、紅旗才會被遠處發(fā)現(xiàn),還因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見行軍將士的精神。在寫法上,先寫“橫笛聞聲”,后寫“紅旗直上”,符合人們對遠處事物的注意往往“先聲后形”的一般習慣。特別巧妙的是“不見人”三字的嵌入!奥劼暋倍鴮と,尋而“不見”,從而形成文勢的跌宕,使末句的動人景象更為顯豁地表現(xiàn)出來。

  這首《從軍行》兼有詩情畫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紅旗,雪的白,旗的紅,山的靜,旗的動,展示出一幅壯美的風雪行軍圖。

《從軍行》賞析9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王昌齡詩鑒賞

  這是一首格調(diào)沉郁的邊塞詩。

  此詩只抓住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透過軍中飲宴一個動作,跌宕起伏地表現(xiàn)出當時邊塞軍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悶無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復雜的情感躍然活現(xiàn)。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笔橇钊颂兆淼那Ч沤^唱,然而在久戍邊關(guān)的軍士眼中,又是使人厭倦而單調(diào)的現(xiàn)象。天天都是那連綿不斷的亂山、長城,白天與“大漠”、“落日”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鐵衣”的荒野。即使軍中作樂,通宵盡歡,樂聲嘹亮,也難以消除軍士們積郁內(nèi)心的惆悵。

  “琵琶起舞換新聲”。琵琶不斷奏出新的曲調(diào),隨著旋律的變化,人們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邊地色彩的樂器,而軍中作樂,離不開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這些樂器,對戍邊者來說,帶有異域的情調(diào)和征戰(zhàn)的音律,易喚起戰(zhàn)士們強烈的感觸。既然是“換新聲”,應該給人以新的感受,帶來新的歡樂吧?然而“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翱偸恰倍郑D(zhuǎn)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舊”與上句的“新”二字相承應,意味無窮!靶侣暋迸c“舊別情”互相影射,形成詩意的波折,造成抑揚頓挫的音情,尤顯出“意調(diào)的酸楚”,邊愁的深重。征戍者離鄉(xiāng)背井,因此,“別情”

  是軍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情感。盡管曲調(diào)花樣翻新,而喚起的“總是”人們的離愁別緒呵!《樂府古題要解》云:“《關(guān)山月》,傷離也!本渲小瓣P(guān)山”二字,雙關(guān)《關(guān)山月》曲調(diào),含意頗深。

  “撩亂邊愁聽不盡”。盡管撩起了紛亂的邊愁,卻總也聽不盡。這是詩中又一次波瀾,又一次音情的抑揚! 聽不盡”三字,含蓄有致,情感復雜,意味深長,只要邊患未除,就依然彈下去,聽下去,所以“邊愁”既是思歸的哀愁,又何嘗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長城”既是寫景,又是抒情。詩人輕輕宕開一筆,“景中含情,更慘”, 以景結(jié)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xiàn)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現(xiàn)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現(xiàn)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么感想?

  是無限的鄉(xiāng)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于現(xiàn)實的優(yōu)怨?

  也許,還應加上對于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一個渺茫而悲涼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情感細流一波三折地發(fā)展后,到此卻匯成一灣深沉的流水,蕩漾回旋!扒镌抡臻L城”,為全篇情感之凝結(jié)處。這時離情入景,奇想層出,使詩情得以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將征戍者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情感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被譽為“詩之最上乘也”,除音情曲折外,也得益于這絕處生姿的一筆。

  僅二十八字的絕句,卻展現(xiàn)了一幅廣闊而生動的畫面,而且包含極其豐富的內(nèi)涵。新的聲,舊的情,撩亂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腳下的長城。

  既有動作,又有聲響,還有那色彩斑斕的邊塞景色,..這一切,都交織在邊將士卒們復雜的、撩亂的、蕭索的、延綿無盡的離情思鄉(xiāng)之感中了。

  清人云:“前者(指《從軍行》其一)以海風為景,以羌笛為事,景在事前。此首以琵琶為事,以秋月為景,景在事后。當觀其變調(diào)!蹦舜私^句之特色也。無怪乎明代詩評家將王昌齡的七絕稱為“神品”。

《從軍行》賞析10

  閱讀下面唐詩和宋詞,就內(nèi)容和形式作一簡單比較,談談自己看法。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睹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漁家傲

  范仲淹①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幛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②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注:①范仲淹寫作此詞時正在西北地區(qū)抗擊西夏。②燕然:山名,漢和帝永元元年,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勒,雕刻。

  兩首詩都描寫了西北邊塞將土們生活環(huán)境的艱苦,歌頌了邊關(guān)將士為國家獻身的精神,王詩激越雄壯,范詞有些孤寂、悲涼。

  賞析

  宋名臣范仲淹的這首詞,寫在他率師西北邊陲, 平定西夏叛亂的時候。這是二首評價上有爭論的作品, 歐陽修嘗呼為窮塞主之詞,揣度大意是說,作為主帥不 抒發(fā)雄豪慷慨之情,卻去寫塞外凄涼窮愁的景象與思歸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歸田詩話》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經(jīng)歷證明這首詞確實狀寫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說:“以總帥出此語,宜乎士氣不振而無成功!边@都是從 政治教育角度著眼的評價。另一些評家卻稱道其,寫得 “沉雄”,“有排蕩之勢”,“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夏承燾先生則盛贊這首詞“情感渾厚,氣概闊大”。

  筆者認為,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shù)功能構(gòu)成的。這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zhàn)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shù)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shù)功能、藝術(shù)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把嗳晃蠢諝w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zhì)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xiāng)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xiāng)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視而不見?

  詞的上闋側(cè)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蜂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為何思歸,是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嗎?不是。而是邊防凄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何況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懷念故鄉(xiāng)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xiāng)也是很自然的!扒п掷,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致。

  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闋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里也暗喻心情重濁。為什么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靖亂之,功未成,又何顏以上覲朝廷,下見百姓?“歸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xiāng),而家鄉(xiāng)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發(fā)人哩!叭瞬幻,將軍白發(fā)征夫淚”,這10個字扣人心弦,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復雜感情。

  這首《漁家傲》絕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xiàn)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xiāng),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wèi)祖國的真情。范仲淹年輕時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詞中的白發(fā)老將軍,不正是這種祟高精神的生動寫照嗎?歐陽修對這首詞的負面評價,是很不公平的。黃蓼園說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

《從軍行》賞析11

  原文:

  海畔風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譯文

  湖海之濱冷風吹得泥土凍裂,枯桐葉飄落了,樹枝折下來。

  遠遠聽到橫笛聲卻看不到人,把紅旗一直插上天山頭頂雪。

  注釋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名。歌詞內(nèi)容多寫邊塞情況和將士生活。

  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這里指天山腳下的湖泊。

  折:斷。

  橫笛:橫吹的一種笛子。

  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賞析:

  這是一首寫風雪行軍的仄韻絕句,全詩寫得十分壯美。一、二句寫從軍將士面對的環(huán)境極為嚴酷:天山腳下寒風勁吹,湖邊(“海畔”)凍泥紛紛裂開,梧桐樹上的葉子已經(jīng)刮光,枝梢被狂風折斷。就在這一嚴酷的背景上,映出皚皚雪山,傳出高亢嘹亮的笛聲。詩人以這一笛聲,使人產(chǎn)生這里有人的聯(lián)想,同時又將人隱去,以“不見人”造成懸念——那風里傳來的笛聲究竟來自何處呢?從而自然轉(zhuǎn)出末句:尋聲望去,只見在天山白雪的映襯下,一行紅旗正在向峰巔移動。風雪中紅旗不亂,已足見出從軍將士的精神,“直上”的動態(tài)描寫,更使畫面生機勃然,高昂的士氣、一往無前的精神,盡在這“直上”二字中溢出。

  這首詩在藝術(shù)上善于映襯與妙用指代。一、二句對環(huán)境的描寫,竭力突出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用濃重氛圍映襯從軍將士無所畏懼的精神風貌。試想,如果是在風和日麗、山明水凈的條件下行軍,又怎能見出士氣的昂揚堅強呢?適應氛圍描寫的需要,在押韻上采用了入聲的韻腳,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韻,“裂”、 “折”、“雪”都是入聲“屑”韻字,韻尾為舌尖音,收音短促,適宜于抒寫或悲或壯的詩情。

  前兩句的氛圍描寫與入聲韻的選用,為抒寫壯美的詩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但映襯畢竟是陪賓,描寫的成敗,關(guān)鍵在于作為主體的'三、四兩句。后兩句意在寫人,卻不正面寫出,更不和盤托出,而只是拈出與人相關(guān)的二物——“橫笛”、“紅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這種指代手法的運用,既節(jié)省了筆墨,又豐富了作品的藝術(shù)容量,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的空間。軍中物品無數(shù),只寫笛、旗二者,不僅出于只有笛聲、紅旗才會被遠處發(fā)現(xiàn),還因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見行軍將士的精神。在寫法上,先寫“橫笛聞聲”,后寫“紅旗直上”,符合人們對遠處事物的注意往往“先聲后形”的一般習慣。特別巧妙的是“不見人”三字的嵌入!奥劼暋倍鴮と,尋而“不見”,從而形成文勢的跌宕,使末句的動人景象更為顯豁地突入人們的眼簾之中。

  這首《從軍行》兼有詩情畫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紅旗,雪的白,旗的紅,山的靜,旗的動,展示出一幅壯美的風雪行軍圖。

《從軍行》賞析12

  組詩的第一首,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作者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guān)系。前三句敘事,描寫環(huán)境,采用了層層深入、反復渲染的手法,創(chuàng)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胺榛鸪俏鳌保幌伦泳忘c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募诺脑,四顧蒼茫,唯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huán)境十分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游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jié)。時間又逢黃昏,“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jīng)·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fā)人們思念于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征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著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huán)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著作者寫道:“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痹诩帕鹊沫h(huán)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像親人在呼喚,又像是游子的嘆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征人積郁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于來了個大爆發(fā),引出了詩的最后一句。這一縷笛聲,對于“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著吹笛人所抒發(fā)的情,使環(huán)境更具體、內(nèi)容更豐富了。作者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zhuǎn)折過渡,十分巧妙、自然。

  在表現(xiàn)征人思想活動方面,作者運筆也特別委婉曲折。環(huán)境氛圍已經(jīng)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wěn),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是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xiāng)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歸又不得歸的結(jié)果。這一曲筆,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馬上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了。

 。ㄎ澹﹦(chuàng)作背景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衛(wèi)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為。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yè),作者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的詩篇!稄能娦衅呤住肪褪鞘⑻谱髡咄醪g采用樂府舊題寫的此類邊塞詩。

《從軍行》賞析13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zhàn)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里選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長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 孤城:指玉門關(guān),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guān)”。

  4. 穿:磨破。金甲:戰(zhàn)衣,是金屬制成的盔甲。

  5. 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qū)的敵人。

  [譯文]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云,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guān)。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鑒賞]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guān)東西相距數(shù)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xiàn),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xiāng)。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guān)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xiāng)該是玉門關(guān)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guān)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qū)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shè)想成次第展現(xiàn)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guān)。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guān)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guān)。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钡貐^(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guān)”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guān)。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鞍賾(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安黄茦翘m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chǔ)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

  <附>王昌齡及其《從軍行》(七首)

  王昌齡的詩和高適、王之渙齊名,有“詩家天子”之美譽。其絕句成就尤高。風格清麗,氣魄雄渾,形象鮮活。明王世貞曾把其七言絕句與李白之作同列“神品”。

  《從軍行》屬樂府《相和歌平調(diào)曲》,一般用以寫軍旅戰(zhàn)爭事。唐太宗到玄宗時,對外用武頗盛,有抗擊外族入侵之戰(zhàn),亦有開疆拓土之戰(zhàn)。因此盛唐詩人描寫邊塞的詩很多。邊塞詩有反映積極立功、保家衛(wèi)國的作品,這對于抗擊外族入侵之戰(zhàn)是積極的;但也有一些反映思鄉(xiāng)厭戰(zhàn)情緒的作品,這種對開疆拓土之戰(zhàn)中朝廷過分的窮兵黷武的反對,無疑也是合理的——尤其是對身當其境的戰(zhàn)士,更是如此。這種復雜的心理,在王昌齡這一組詩中得到忠實的反映。既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必勝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又有“無那金閨萬里愁”的征人夫婦別離之苦、思念之情。一至三首是后者,四至六首是前者,第七首則是對塞外戰(zhàn)場景色的白描!在同一以軍旅戰(zhàn)爭為主題的作品中,能夠充分注意到題材的復雜性,用多樣的不同的手法描寫,表明詩人觀察生活的細致和藝術(shù)技巧的純熟高超。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其三:關(guān)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其七: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從軍行》賞析14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1.從軍行:樂府舊題,內(nèi)容多寫軍隊戰(zhàn)爭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3.雪山:這里指甘肅省的祁連山。4.穿:磨破。5.金甲:戰(zhàn)衣,金屬制的鎧甲。6.樓蘭:漢代西域國名,這里泛指當時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7.孤城:當時青海地區(qū)的一座城。一說孤城即玉門關(guān)。8.玉門關(guān):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guān)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9.洮(taó 桃)河:黃河的支流,在甘肅省西南部。

  ①黃沙:指大沙漠。 ②金甲:戰(zhàn)士穿的鎧甲。 ③樓蘭:古西域國名,王居扜泥城,遺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若羌縣境,羅布泊西。 ④終:絕。

  原詩是一首樂府詩,著力描寫唐時西北邊塞將士奮戰(zhàn)疆場、英勇殺敵的頑強斗志,不滅外患不返家園的堅強決心。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兩句是說,將士們百戰(zhàn)沙場,鎧甲磨穿,盡管如此,不徹底擊潰敵人誓死不把家還。上句把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爭之艱苦、敵人之強悍、邊地之荒涼,概括無遺。下句寫將士的堅定誓言,突出地表現(xiàn)將士捍衛(wèi)祖國、誓滅強敵的英雄氣概。詩人用飽滿的筆觸、滿腔歌頌的熱情,將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于這短短的十個字之中,擲地有聲,雄健有力,為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

  【譯文】

  一、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guān)。塞外的將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樓蘭城誓不回來。

  二、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云,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guān)。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鑒賞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昌齡”之稱。存詩一百七十余首。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天子王昌齡”。

  這是邊塞題材的絕句。寫戍邊將士殺敵立功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從邊塞景象寫起,勾畫出一幅極為遼闊的邊地風光圖,著眼于一個普通戰(zhàn)士,表現(xiàn)他在極為艱苦的`邊地出生入死,竟致鐵甲磨穿,但仍然無怨無悔,發(fā)出了豪氣干云的誓言。寫一場戰(zhàn)爭的大捷,卻不正面描寫戰(zhàn)爭場面,而是避實就虛,寫大部隊出發(fā)時威武雄壯的場面,然后用"已報"二字引出前鋒部隊的勝利,舉重若輕,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可見王昌齡七言絕句的高度成就,以及其中表現(xiàn)出的豪邁的盛世氣象。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guān)東西相距數(shù)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xiàn),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 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xiāng)。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guān)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xiāng)該是玉門關(guān)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 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guān)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 區(qū)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shè)想成次第展現(xiàn)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 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guān)。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 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guān)呢?這跟當時民族之 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guān)。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護河西走廊!扒嗪!钡貐^(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guān)”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guān)。與其說,這是將士望 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guān)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 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zhàn)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 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鞍賾(zhàn)”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 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安黄茦翘m終不還”,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 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包S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 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chǔ)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 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 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

《從軍行》賞析15

  從軍行

  李昂

  漢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間。

  塞下長驅(qū)汗血馬,云中恒閉玉門關(guān)。

  陰山瀚海千萬里,此日桑河凍流水。

  稽洛川邊胡騎來,漁陽戍里烽煙起。

  長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劍思北方。

  羽林練士拭金甲,將軍校戰(zhàn)出玉堂。

  幽陵異域風煙改,亭障連連古今在。

  夜聞鴻雁南渡河,曉望旌旗北臨海。

  塞沙飛淅瀝,遙裔連窮磧。

  玄漠云平初合陣,西山月出聞鳴鏑。

  城南百戰(zhàn)多苦辛,路傍死臥黃沙人。

  戎衣不脫隨霜雪,汗馬驂單長被鐵。

  楊葉樓中不寄書,蓮花劍上空流血。

  匈奴未滅不言家,驅(qū)逐行行邊徼賒。

  歸心海外見明月,別思天邊夢落花。

  天邊回望何悠悠,芳樹無人渡隴頭。

  春云不變陽關(guān)雪,桑葉先知胡地秋。

  田疇不賣盧龍策,竇憲思勒燕然石。

  麾兵靜北垂,此日交河湄。

  欲令塞上無干戚,會待單于系頸時。

  注釋:

 、俅嗽姙楦栊畜w。歌行體是古代樂府詩的一體。后從樂府發(fā)展為古詩的一體,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雜言,形式也多變化。宋?姜夔《白石詩話》:“體如行書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泵?胡震亨《唐音癸簽·體凡》:“﹝樂府﹞題或名歌,亦或名行,或兼名歌行。歌,曲之總名。衍其事而歌之曰行。歌最古;行與歌行皆始漢,唐人因之。”

 、谘嘀,一名刪丹山,在丹州刪丹縣南五十里。東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

 、刍:山名,即稽洛山。

 、軡O陽:地名。戰(zhàn)國燕置漁陽郡,秦漢治所在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西南)!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骸岸涝昶咴,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碧菩谔鞂氃辏742)改薊州為漁陽郡,治所在漁陽(今天津市薊縣)。唐?杜甫《后出塞》詩之四:“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葸b裔:遙遠。隋?盧思道《河曲游》詩:“豐叢雞樹密,遙裔鶴煙稠!

  ⑥驂cān同駕一車的三匹馬。有時也指位于兩邊的馬。

 、哌呩鑚iào:亦作“邉徼”。邊境。

 、噘dshē,距離遠。

 、犭]頭:隴山。借指邊塞。

 、馓锂牐悍褐柑锏。

 、削鈎uī,指揮。

  ⑿干戚:亦作“干鏚”。盾與斧。古代的兩種兵器。也是武舞所執(zhí)的舞具。指征戰(zhàn)。

 、褑蝐hán于:漢時匈奴君長的稱號。

  名句

  “歸心海外見明月,別思天邊夢落花”這兩句是說,塞外見到明月,激發(fā)了戰(zhàn)士思歸之心;日間思念心切,夜間因思成夢,夢見落花時節(jié)回到了故鄉(xiāng),夢醒來原是空喜一場。寫得委婉沉郁,情思真切。

  賞析

  李昂(并非唐文宗李昂),詩作很少,全唐詩中僅存其二首,他的生平事跡也記載極少,只知道他在開元時任考功員外郎,本詩應該是寫于開元年間的。雖然李昂在唐代詩人里毫無名氣,存詩也少,但他這首詩還是相當不錯的,寫得激越豪壯,恰似一曲嘹亮雄健的軍中樂章,能從中感受到大唐盛時那賁張的血脈。

  1、 意象宏闊:唐代邊塞詩多有從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的特色,本詩也不例外。比如像“塞下長驅(qū)汗血馬,云中恒閉玉門關(guān)”、“陰山瀚海千萬里”、“塞沙飛淅瀝,遙裔連窮磧”等句,都寫得氣勢磅礴。

  2、 對仗精美:本詩雖是七言歌行體,但其中有不少的句子運用律句的特色,聲韻上講究平仄相對,對仗也工整巧妙。如:“羽林練士拭金甲,將軍校戰(zhàn)出玉堂”、 “玄漠云平初合陣,西山月出聞鳴鏑”、“楊葉樓中不寄書,蓮花劍上空流血”等等,都使詩句顯得有堂堂之陣、正正之師般的整飭氣象。

  3、 鐵血柔情:此詩主旋律是雄壯慷慨的,但并非一味地心如鐵石,毫無親情、愛情可言。本詩從“楊葉樓中不寄書”(楊葉樓,應指征人妻子所居之樓)開始,轉(zhuǎn)入柔情款款、音韻輕柔舒緩的另一個樂章,詞語也清麗起來,像“楊葉樓”、“蓮花劍”、 “海外明月”、“天邊落花”等,一下子就將人們的思緒帶到那渴望已久的`家鄉(xiāng),想起那樓頭窗前終日翹首凝望的紅顏佳人。

  4、 基調(diào)昂揚:此詩作為盛唐的邊塞詩,透出一股立功立業(yè)的高昂之氣,雖然戰(zhàn)事艱苦兇險――“塞沙飛淅瀝,遙裔連窮磧”、“城南百戰(zhàn)多苦辛,路傍死臥黃沙人”,雖然思鄉(xiāng)思親情切――“歸心海外見明月,別思天邊夢落花”、“楊葉樓中不寄書,蓮花劍上空流血”,但是眾將士抱著“匈奴未滅不言家”的決心和斗志,不把敵虜首腦打得投降(單于系頸)不罷休,這句“欲令塞上無干戚,會待單于系頸時”,說得相當豪邁,和李白詩“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精神是一致的,都反映了盛唐當年那種“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氣概。

  這首詩用典較多,害得江湖夜雨搬來辭源,找了半天,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首詩的傳播。注意該詩中好多典故并非實指,比如“燕然石”、“稽洛川”等,并非是唐朝當時作戰(zhàn)的地方,這里只是借用漢代典故而已。這些典故,對于唐代的讀書人來說,是大家熟知的事情,并非生僻之詞,只是流傳到我們今天,就并非人人都一目了然了。

【《從軍行》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08-30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07-22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02-14

《古從軍行》原文及賞析08-30

《從軍行》原文及翻譯賞析07-18

《從軍行》賞析15篇11-10

古從軍行原文及賞析08-25

十五從軍行原文及賞析08-22

《從軍行》賞析(15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