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科版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科版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科版科學教案1
教材簡析:
本課將帶領學生進人另一個新的觀察領域一一晶體世界。晶體指組成物質內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間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規(guī)則幾何外形的固體。比如食鹽是氯化鈉的晶體,味精是谷氨酸鈉的晶體,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飄下的雪花,是水的晶體。
晶體是美麗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產、生活及科研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數物質的晶體是用肉眼看不見的,我們只有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體是許多固態(tài)物質的一種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本課的觀察活動將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相信在我們帶領學生走進這個世界之后,學生很快就會對奇妙的晶體世界著迷,從此對它熱情關注。
教學背景:
“微小世界”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所涉及的內容很廣,但教學重點不是這些方面的知識,而是拓展學生觀察的范圍,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在活動中讓他們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獨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
學生對晶體是陌生的,但晶體是美麗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都有著很廣泛的用途。本課教學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知道物質內部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對拓展學生對自然界物質的認識是有意義的。
教學設計:
。ㄒ唬┛茖W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教科學詞匯:晶體學
。ǘ┻^程與方法:
目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用圖記錄觀察結果;自制食鹽等晶體。標科學方法:實驗探究、記錄分析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激發(fā)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核心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重難點:
制作晶體
教具學具
說明與提醒各種晶體及晶體用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
1.選擇大顆粒結晶的教學途的圖片或多媒體鹽、味精、燒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選粉狀的。準備課件,制作好的大晶璃片,礦物晶體。
2.課外搜集有關晶體體及器材。的資料,包括圖片、用途等。
教學流程
回憶用放大鏡觀察后賞一賞做一做談一談畫一畫看一看說一說晶體圖片食鹽晶體晶體用途活動過程基礎設計
一、畫一畫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同學們,白糖、食鹽、味精這三種物質你們認識嗎?首先請你在記錄單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二、看一看
看一看放大鏡下的食鹽、白糖、味精的小顆粒。食鹽、白糖和味精真的是我們記憶中的形狀嗎?接下來我們借助放大鏡觀察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記錄單上。
三、說一說
說一說晶體形狀我們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是怎樣的呢?(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它們的形狀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小結:在放大鏡下看到的食鹽、白糖、味精,雖然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但同一種物質的顆粒都是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板書:晶體
四、賞一賞
老師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的。晶體的形狀多種多樣,但都是有規(guī)則的。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今天我們就用放大鏡來看看它們的真面目。播放晶體課件。
五、做一做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質都是晶體,有的晶體是從溶液中產生的.,比如:海水蒸發(fā)得到鹽的晶體,有的晶體是在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fā)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石的晶體。其實我們也可以自己動手制作出一些晶體,你們想試一試嗎?制作晶體通常有兩種方法:減少水分、降低溫度。今天我們就利用第一種方法——減少水分法,你們認為這個實驗怎么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我們再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發(fā)。同學們,你們會做了嗎?不過老師還有一些要求:(出示實驗要求的有關課件)記住了嗎?開始吧!學生活動、匯報。結合課件介紹食鹽的形成。食鹽來之不易,以后實驗用鹽時、生活中,我們該怎么做呢?
六、談一談
這些美麗的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它們有什么用途呢?你們課外搜集到了哪些有關晶體的資料呢?誰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學生交流。老師也找到一些這方面的資料,大家一起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絕大多數物質都是晶體,晶體是一類美麗、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體,它既具有特殊的結構,又有著優(yōu)異的性能,但是,到今天為止,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么體會呢?誰想和大家說一說?老師希望你們在課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發(fā)現、新的收獲!
教科版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fā)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根據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發(fā)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 聽聽說說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么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梢越柚糯箸R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么?
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fā)現了什么?
7、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師:關注學生的匯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里面有什么,該怎么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xù)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后匯報。
12、師:(小結)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準備
1、師:本學期,讓我們種植鳳仙花,觀察它的生長變化過程。
2、師:①準備鳳仙花的種子。②查閱鳳仙花的有關資料,了解鳳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準備播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準備鳳仙花和四季豆的種子。
【板書設計】:
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外部:形狀、大小、顏色
植物的種子
內部:胚根、胚芽
【教學反思】:
教科版科學教案3
教學內容:
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 體會一天當中三峽景物的不同特點,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三峽之秋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3 體會作者熱愛三峽的真摯感情,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體會一天當中三峽景物氣象萬千的特點。
教學方法:
自讀自悟,觀、讀、想、寫四結合。
學生學習方法:
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使用媒體:
課件《三峽風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欢蝺?yōu)美的音樂風景片。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課件。)
2 你們知道這是哪的風光了吧。你對三峽了解多少?請把你收集到的有關三峽的資料和大家分享。(學生交流資料。)
3 長江三峽,那里群山聳立,雄奇壯麗,就像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圈。今天,讓我們走進三峽,共同領略著名文學家方紀筆下的三峽之秋的神韻。(板書課題:三峽之秋。)
二、檢查預習
1 檢查生字詞。
(1)出示多音字,讓學生認讀,注音并組詞。
。2)生詞:
橘柚 陡峭 金鱗巨蟒 蕩漾 搖曳 谷壑 清冽
2 生字同學們都掌握了,課文讀得怎樣呢?誰想給大家讀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老師給出的閱讀提示。
(1)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三峽秋天景色的?畫出體現順序的詞語。
。2)課文描寫了一天中三峽景物的哪些特點?
。3)讀讀文章開頭和結尾的話,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4)課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ㄉx后回答1、2題后,師板書: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三、深入學習
。ㄒ唬⿲W習第一段,總結方法
1 學習第一段。
師:第一段是全文的總起段先來學習第一段。默讀,看看這一段主要寫三峽的什么景物。(學生默讀課文后回答,教師隨機板書。)
師:這種景物體現了三峽的什么特點?
(學生思考后回答。)
師:這一段里你最喜歡哪些語句?說說你的體會。
師:有感情地讀讀,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
2 師生共同總結學法。
。1)主要寫什么景物;
。2)體現三峽的什么特點;
。3)從哪些語句體會出這個特點;
。4)找出美句品讀;
。5)讀出感悟。
(二)合作學習
師:請大家用這種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課文2-6自然段。
1 小組學習。
2 匯報學習收獲。
。1)感受早晨的三峽明麗之美。
師:首先來分享三峽秋天早晨的美麗多姿。(指名匯報。)
。ㄕn件:三峽的早晨圖片。)
師:是呀,綠葉金實,好一派明麗的三峽秋色呀。(板書:明麗。)
師:早晨,來到明凈美麗的三峽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你能用朗讀表達出來嗎?
。2)感受中午的三峽熱烈之美。
師:接著來分享三峽秋天中午的美麗多姿。ㄖ该麉R報,課件出示三峽中午圖片。)
。ㄕn件出示:對比的兩句話長江也變得熱烈了,像一條金鱗巨蟒,翻滾著,呼嘯著,奔騰流去。長江也變得熱烈了,奔騰流去。)
師:哪句寫得好,哪些詞用的好,好在哪?
。ㄉ卮鸷螅笇Ю首x。)
(3)感受下午平靜的美。
師:中午的長江讓我們感受到它是那么熱烈。那么,下午又是怎樣的情景?(指名匯報。)
師:(出示下午圖片。)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詞,或想說什么?
指導朗讀: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出這份平靜溫柔的美呢?(女生齊讀。)
(4)感受夜晚的寧靜和神秘。
①師:夜晚作者寫了幾幅畫面?(兩幅)我們先看第一幅。(指名匯報。)
師:“搖曳”是什么意思?
生:搖動、搖晃。
師: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漁火和燈光的倒影隨著江面晃動。
師:同學們,漁火和燈光的倒影隨著江面晃動,江面的寧靜不是被打破了嗎?
師:這種寫法就叫“以動襯靜”。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習作中試著使用這樣的方法。
(5)再次感受夜晚月光下的三峽神秘之美。
師:說到這寧靜的三峽的中秋之夜,有一樣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
師:三峽中秋的月有什么特點呢?
。▽W生概括總結。)
。R讀“這是……”到最后。)
師:讀了這段話你想說什么?(學生談感受。)
師:是啊,多么獨特的三峽的月色。∧氵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樣的月色嗎?
(生自主發(fā)言。)
師:(板書:神奇。)是啊,只有三峽才有如此皎潔,如此迷人,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
四、談收獲
學生談本課時的收獲,主要領悟寫景要抓住景物特點來寫。
五、作業(yè)
1 仿照本文的寫作方法,寫一篇習作,題目自擬。
2 推薦閱讀——
余秋雨《三峽》
劉白羽《長江三日》
魏靖宇《三峽的懷戀與見證》
反思:
《三峽之秋》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三峽的秋景,讓讀者得到了關的享受。
在《三峽之秋》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基本能做到貼近“新課程標準”,讓學生在感受三峽一天中不同的景色時,體會作者熱愛三峽的真摯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認識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學習課文,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多講,多讀,自讀,自悟。
在導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讓從來沒有到過三峽的學生對三峽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理解課文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默讀完課文后,找出課文中寫早晨、中午、下午以及晚上三峽各個特點的詞,那就是“明麗”“熱烈”“透明”“氣氛恬靜、月光清冽”。找到這4個特點之后,然后再回到課文中去具體地學習。通過找句子,談感受,朗讀句子進一步來理解課文,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在本節(jié)課中我覺得做得較好的是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我們只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教材發(fā)揮作用。只有把課本中學到的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教材才有了價值,不然我們以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完了教材,而不會把知識內化,學了不能致用,也只是把書讀死了。所以把作者的情感深化成自己的情感,把作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就是對教材的一種很好的創(chuàng)造。《三峽之秋》通過錄像展示美麗的黃河、家鄉(xiāng),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用作者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xiāng)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在自然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的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再模仿作家寫三峽的優(yōu)美語句,孩子們試著用這樣的句式,寫出了美麗的家鄉(xiāng)。
上完本節(jié)課,我覺得以下兩點須要引起注意:
1 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估計不準。
本想五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充分讓他們自己借助學習工具解決習題。并能對有感情的朗讀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引導他們在多種朗讀中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讓孩子去“展示自己”的閱讀的能力和對情感的領悟能力,但還有一些問題:
。1)對學生閱讀能力預測不夠:我備課時,估計只有個別學生閱讀可能出現問題,但事實說明我對動態(tài)的課堂預測不夠。
。2)“學生用合作方法自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本想要給足夠的思考的空間,但因個別學生概括能力薄弱,而多用了10分鐘,從而占用了下面的幾個環(huán)節(jié)時間,一個環(huán)節(jié)沒完成,其余上的很匆忙。
2 在句式訓練上沒想到也出現了問題,學生本應都能做上,但好多同學思想不集中,有的不打開書,有的說悄悄話,導致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只是個別學生的獨唱戲。
教學永遠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遺憾越來越少,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能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教科版科學教案4
教材分析
《光和影》這篇課文內容的安排是從手影游戲開始引出影子的產生需要什么條件,進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幾個特點。同時讓學生認識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有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及產生影子需要什么條件這一活動導入。
第二部分:聯系實際說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過三個實驗,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狀變化的特點。
第四部分:簡單介紹投影的運用。
學情分析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及五年級學生喜愛游戲及動手實驗的特點,應按教科書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光和影的實驗,并將觀察結果用不同彩色粉筆分別記錄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據影子進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體的.那種物質。
2、影子的形成條件:光、遮擋物、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3、光源:正在發(fā)光而且是自己所發(fā)出的光。
4、影子的特點: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狀
5、投影:光源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物體的影子。如我們教室里的實物投影儀。
過程與方法
1、認識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條件。
2、分組進行光和影的三個實驗。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點。
4、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以上過程要用直觀的演示及實驗的教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影子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難點。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一臺、電筒、大號電池(作遮擋物)各八只,4開圖畫白紙24張,紅、黃、藍彩色粉筆各八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
2、板書課題
3、通過閉眼活動引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二、認識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條件
1、打開實物投影儀。
2、用手在投影儀及黑板中間作各種手影。
3、讓學生認識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個條件。
三、進行影子特點的三個實驗
1、把學生分成八個小組,分發(fā)實驗器材。
2、說明三個實驗的方法與步驟,放下窗簾、準備工作。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歸納影子位置、大小、形狀的特點。
四、鞏固運用
打開投影儀做游戲,驗證我們發(fā)現的影子變化規(guī)律:
1、改變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變化。
2、改變遮擋物在光源間的距離,影子有什么變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側面的變化。
4 、投影是用移動光源遠近進行物體大小變化。
五、課外延伸:課后查閱資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科版科學教案5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各種各樣的鳥》
介紹各種鳥的本領的圖書或錄象。
活動目標
學念兒歌《什么鳥》。
了解不同的鳥。
活動過程
一、了解不同的鳥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了解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鳥,重點介紹蜂鳥,鴕鳥,鸚鵡等。
1、師:看,圖片上畫了很多什么啊?(鳥),這些鳥長的一樣嗎?
你們知道這是什么鳥嗎?這只鳥的名字叫“蜂鳥”它的身體很小,就只有蜜蜂這么大,所以叫蜂鳥。
2、師:再來看看這只鳥,這只鳥的'身體看上去怎么樣。浚ê艽螅,它的名字叫鴕鳥,那你們知道鴕鳥會不會飛?為什么?(因為他身體太大了,所以飛不起來。
3、師:再來看看這只什么鳥?它的名字叫鸚鵡,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嗎?都有些什么顏色?鸚鵡有一個很大的本領就是會跟人一樣說話,你教它什么話,它就會跟你一起說。。。。
二、討論
師:誰來告訴我什么鳥最小?什么鳥最大?什么鳥會唱歌?
三、學念兒歌
1、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老師把剛才的話連起來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聽聽看。
2、幼兒跟隨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念念看。
四、小結
師:你還知道鳥都什么本領?
師: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鳥,它們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兒歌《什么鳥》
什么鳥小?
什么鳥大?
什么鳥兒會說話?
蜂鳥小,
鴕鳥大,
鸚鵡會說話。
教科版科學教案6
第2課點亮小燈泡
(教材P24~25)
授課時間:
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
點亮小燈泡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只有電流通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fā)光。
2.知道利用電來點亮一只小燈泡需要一個包括電池、導線在內的完整的閉合回路。
3.知道一個完整的電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用多種方法建立起來。
4.知道電池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在一起,就會發(fā)生短路。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電源、導線和小燈泡連接簡單電路。
2.能觀察、描述和記錄點亮小燈泡的實驗現象。
3.能根據實驗現象對電流的流向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體會對周圍事物進行有目的、細致觀察的樂趣。
2.敢于根據現象做出大膽的想象與推測。
3.激發(fā)進一步探究電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體會點亮小燈泡過程中運用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點亮小燈泡,讓學生初步建立電路的概念。
難點:推測電在連接裝置中是怎樣流動的。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小燈泡、1.5伏的干電池、導線、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電池和小燈泡的實物圖、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手電筒大家都非常熟悉,你們知道手電筒中的小燈泡是怎樣亮起來的嗎?(預設:打開開關,小燈泡就會亮。)只需要打開開關嗎?
2.演示:出示一個手電筒,打開開關,并用手電筒照射墻壁。然后關閉手電筒,取出手電筒內的電池,再次打開開關并重復幾次,引導學生發(fā)現手電筒的小燈泡不亮。
3.提問:取出電池后,即使打開開關,手電筒的小燈泡也不亮,說明必須還要有電池,小燈泡才會亮。這是為什么呢?(預設:電池能給小燈泡提供能量。)
4.講解:安裝了電池的手電筒,打開開關后,會有電流通過小燈泡的燈絲,小燈泡就亮了。
5.布置任務:如果有導線和電池,你們能讓小燈泡亮起來嗎?(教學提示:出示電池和小燈泡的實物圖。)請大家用畫線的方法代替導線,把你們認為能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畫出來。
6.揭題:大家的想法究竟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就來嘗試點亮小燈泡。(板書:點亮小燈泡)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熟悉的手電筒引入電路的相關知識,將生活中的現象轉化為可探究的問題,激發(fā)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的興趣。畫圖活動能引導學生思考,為后續(xù)開展的實踐活動做鋪墊。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觀察小燈泡
1.過渡:大家對如何使小燈泡亮起來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小燈泡內部的結構又是怎樣的呢?
2.活動:引導學生把自己頭腦中的“小燈泡”畫出來,然后交流各自所畫的小燈泡。
3.提問:你們畫的小燈泡有哪些結構?(預設:有玻璃外殼、燈絲和支架。)
4.布置任務:(教學提示:分發(fā)小燈泡。)請大家仔細觀察小燈泡的結構,看看和自己畫的有什么不同。(教學提示:提示學生關注小燈泡的發(fā)光部位。)
5.講解:出示小燈泡結構示意圖,并簡要介紹各部分的作用。
【設計意圖】
通過觀察小燈泡的結構,引起學生對小燈泡發(fā)光部位和各部分作用的關注,以此為基礎開展后續(xù)“點亮小燈泡”的活動,能有效避免學生進行過多的錯誤嘗試,提高課堂效率。
探索二:點亮小燈泡
1.過渡:前面我們用畫線代替導線的方式把我們認為能讓小燈泡亮起來的方法畫出來了,接下來,我們就用實物測試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
2.布置任務:(教學提示:給各小組分發(fā)1根導線和1節(jié)干電池。)我們已經了解了小燈泡的結構,現在,請大家仔細觀察并說一說導線和干電池的結構。(預設:導線大約10厘米長,兩端的外包皮已除去;干電池的一端有突出的金屬帽,并標有“+”號,另一端扁平,并標有“-”號。)
3.講解:干電池的金屬銅帽端是正極,用“+”號表示;另一端是負極,用“-”號表示。當導線直接與電池的正、負極相連,而沒有經過小燈泡時,就會造成短路。短路時,電池中的電會很快消耗完,并且電池還會在一瞬間發(fā)熱變燙,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實驗中要避免出現短路。
4.活動:指導學生嘗試多種方法用導線和電池讓小燈泡亮起來,并記錄哪些連接能點亮小燈泡,哪些連接不能點亮小燈泡。提醒學生禁止用導線將電池的兩極直接連接起來。
5.交流:指導學生展示實驗記錄,交流哪些連接能點亮小燈泡,哪些連接不能點亮小燈泡。
6.提問:有電流通過小燈泡,小燈泡才會發(fā)光。在大家所記錄的能點亮小燈泡的連接方法中,電流是怎樣流動的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嘗試用手指比畫出電流的路徑。)
【設計意圖】在對材料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引導學生嘗試點亮小燈泡,能夠幫助學生建構電路的概念,引發(fā)學生對電在簡單電路中如何流動的`思考,并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安全用電意識。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小結:點亮小燈泡需要一個包括電池、導線在內的完整電路,即電流從電池的正極流出經過導線、小燈泡回到電池的負極,形成一個完整、封閉的回路。如果電流從電源的正極未流過用電器直接流回到電源的負極,這樣的連接叫作短路;如果沒有形成一個完整、封閉的回路,這樣的連接叫作斷路。
2.布置任務:請大家觀察學生活動手冊上拓展活動部分的電路連接圖,判斷哪些能夠點亮小燈泡,哪些不能點亮小燈泡。能點亮的用箭頭在連接圖上畫出電流的路徑,不能的請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對多種電路連接圖的判斷,引導學生應用學到的電路知識,強化學生應對電路和電流的理解。電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線等組成的電流路徑。
教學反思
用導線和電池使小燈泡亮起來的活動并不難,但學生不一定了解電路的真正意義。為什么這樣連接小燈泡就能亮,是引導學生認知的重點。因此,本課先引導學生觀察小燈泡的構造,并重點關注小燈泡的發(fā)光部位,幫助學生聚焦是電流通過燈絲使小燈泡發(fā)光的。然后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何點亮小燈泡,并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去嘗試點亮小燈泡,從而形成“電路是電流通過的封閉回路”這一初步的電路概念。
課后作業(yè)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chuàng)優(yōu)作業(yè)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20~21第二、三題。
教科版科學教案7
教學內容:
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溶解”單元第三課《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教材分析:
《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一課,讓學生制造幾種液體與水的混合物,觀察這幾種液體能否溶解在水中。第一個是它們在水中是漂浮還是下沉?第二個問題是它們在水中是怎樣擴散的?學生可以清晰的發(fā)現它們在水中緩慢擴散的過程,這可以使他們聯想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擴散過程,并與之進行比較。第三個問題是攪拌之后,它們溶解了嗎?這一課選用一些學生生活、學習中非常熟悉的幾種液體讓學生觀察、比較它們在水里的溶解情況,發(fā)現有些液體可溶于水,而有些液體不溶于水。在充分電動學生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溶解概念。
學生分析:
學生經歷了三年級下半學期《混合》單元和《溶解》單元的前2課活動以及平時的生活經驗,對溶解已經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四年級的學生此時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通過三年級科學課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有對現象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已能簡單地制定計劃、實驗設計和手腦并用的實踐能力,認識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特別是通過觀察與實驗獲取證據)的能力,理解收集、處理信息的技術對科學探究的意義;能對一些現象進行科學解釋和對他人的研究評價的能力;能具有表達和交流的能力,認識表達和交流對科學發(fā)展的意義。學生初步形成分析的能力和綜合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一些液體能均勻地、穩(wěn)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體則不能。
2、觀察和描述一些液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
3、認識到細致、客觀地觀察、比較的重要性。
4、意識到溶解在人們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了解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進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學難點:
觀察和描述一些液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
教具準備:
醋、酒精、食用油、洗發(fā)液、膠水、兩個透明杯、一個攪拌棒、三個試管、滴管、小勺、試管架、液體之間的溶解記錄表。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了解學生的預備經驗,引入本課探究的主題。
1、復習學生舊知,試舉一例,物質是怎樣溶解在水里的?
2、我們知道有些固體物質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穩(wěn)定的溶液。那么液體是否也能像食鹽和高錳酸鉀那樣溶解在水中呢?談談你們的經驗。
3、“那么液體之間是怎樣溶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二、觀察膠水和洗發(fā)液是怎樣溶解的。
1、教師引入:我們先來看看膠水和洗發(fā)液。
2、教師提問:你打算怎樣做?
3、組織分組實驗:取一小勺膠水或洗發(fā)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燒杯中。(實驗前一定要明確觀察目的。)
4、引導學生觀察:它們在水中是漂浮的還是下沉的。它們在水中是怎樣擴散的?輕輕攪拌后有什么現象?攪拌后膠水或洗發(fā)液在水中溶解了嗎?
5、交流:與食鹽和高錳酸鉀相比,膠水或洗發(fā)液的溶解有什么特點?(注重描述)
6、整理膠水或洗發(fā)液在水中的溶解過程記錄在記錄單上。
三、觀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樣溶解的。
1、組織觀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種物質。
2、預測:醋、酒精、食用油三種液體在水中會怎么樣?
3、組織實驗:在三個試管中各盛約15毫升的水,分別往試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蕩后靜置觀察。(教師要做好演示實驗,觀察要做記錄。)
4、組織交流:描述這三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5、組織討論:醋和酒精的溶解與膠水或洗發(fā)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與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點?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嗎?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滌劑會怎樣?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7、整理記錄:我們如何來區(qū)分液體之間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四、拓展:
1、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學們看實驗后的試管上布滿了油,誰能幫幫老師想個好辦法,將這些油清洗掉。
2、學生匯報。
3、是什么啟發(fā)了你?
4、解釋這個現象。
教科版科學教案8
科學教案
教學要點:
三年級 第一單元 課題1 探索自然 第一課時 盲人火車
讓所有的參與者都帶上蒙眼布,且沿著一條自然的路線在教師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聽覺和觸覺變得靈敏。
2、在活動中培養(yǎng)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學準備:
1、每小組不超過8人,每人一個蒙眼布或手帕。
2、課前勘查好場地,并確定要把學生帶到何處,以及想給他們展示什么?梢宰寣W生穿過一片草地(聽其沙沙聲),或者在樹林附近(讓學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樹葉,觸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糞便、草、樹皮、磚、石頭、粘土塊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區(qū)、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學生摔倒的東西。
4、活動之前每組選一名學生將其訓練為引導員,負責該小組活動。
教學過程:
1、引入
我們都非常依賴我們的眼睛,今天我們將用我們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們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學生分成8人小組。依次把每個小組帶到選好的地方。幫他們帶上蒙眼布并確保孩子們不會看見(告訴他們偷看就無法獲得很多的樂趣)。讓學生們每個人扶著前面人的肩膀組成一列火車的'樣子。
3、活動開始
老師帶領火車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讓火車保持安靜,讓學生聽聽周圍的聲音。 師:孩子們你們都聽到了什么聲音?
……
師:這些聲音是自然音還是由人或機器等發(fā)出的聲音?(如果孩子們聽到的是鳥叫聲的話就讓他們模仿)。
4、活動結束
師:孩子們終點站到了,請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線 互相交流。
師:你是根據什么猜測的?
……
5、五官兄弟是我們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動他們?yōu)槲覀儙砹藷o限的樂趣,同學們請大家今后用我們的五官兄弟感受我們身邊美好的自然。
第二課時 一片草地
教學要點:
讓孩子們坐在一片草地上,觀察并記錄他們所見的東西。
教學目標: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動物。
2、研究技能:使學生描述他們的所見,使觀察變得敏銳。
3、增加學生對大自然的敏銳度。
4、要求學生保持安靜且反應迅速。
5、討論垃圾問題。
教學準備:
白紙、鉛筆。
教學過程:
1、引入
帶孩子們到“研究”區(qū)。
師:看這片草地,你們認為這里有哪些植物和動物呢?今天我們就弄明白這些問題!
2、指導學生在各自周圍半徑一米的范圍之內,觀察并記錄盡量多的植物和動物。(強調這不是比賽,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種動植物的種類,而是一項觀察游戲)?蓪⒉恢赖膭又参锩志幪,如:小草1、小草2。
活動開始。
3、匯報交流
a、在草地上發(fā)現了哪些植物和動物。
b、將學生在草地中發(fā)現的動物和植物的總數合計。
c、討論交流:非生命物體(基層—泥土、石頭)、植物和動物。
4、小結
正如同學們在研究中見到的那樣,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許多植物和動物生活在草叢中,它們的量實際上要比同學們列舉的多,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動物。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個群落。
第三課時 觀云
教學要點:
讓孩子們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觀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狀。
教學目標:
1、了解云(天氣)。
2、增強觀察力和想象力。
3、學會放松。
教學過程:
1、引入
最近一次你是什么時間看云的?今天就讓我們到校園中好好的欣賞一下變化無窮的美妙的云!
2、觀云
讓我們抬頭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狀的?他們的大小一樣嗎? 讓孩子們充分地去觀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與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狀在變化嗎?
你們看見云在動嗎?云是通過什么而動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們總是白的嗎?
當運遮擋住太陽時,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你們以前曾經臵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嗎?
教學目標:
課題 2 我發(fā)現的環(huán)境問題
通過玩旅行棋,觀察并分析圖片以及制做環(huán)境問題圖,熟悉一些與環(huán)境有關的現象,初步培養(yǎng)環(huán)境意識。
教學準備:
制作骰子的材料,每人準備一個小東西作為棋子,繪制好的校園或社區(qū)地圖,每小組一份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環(huán)保小衛(wèi)士
孩子們,大家一定下過很多種棋吧!跳棋、軍棋、象棋…但是有沒有誰下過環(huán)保棋呢?今天我們就來比賽下環(huán)保棋。
同學們首先讓我們認真觀察旅行棋盤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下面讓我們拿出我們準備好的材料做一個骰子,小組內做一個骰子就行,老師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塊等切成一個小正方體,在每個面上分別寫上1、2、3、4、5、6幾個數字)。制作是請同學們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讓我們開始游戲吧!開始之前請同學們聽清游戲方法:從起點開始,組內同學輪流擲骰子,骰子朝上的數字是幾,就走幾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畫的是什么,表現不同,會有不同的獎罰。誰最先得到小蝸牛頭上的王冠,就授予誰“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的稱號。
明白嗎?!好,讓我們開始吧!
孩子們通過剛才的游戲你開心嗎?
老師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開心哦!讓我們來聽聽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來如此啊!
那么,在這些與環(huán)境有關的想象中,你喜歡哪些,不喜歡哪些?
匯報交流。
第二課時 畫環(huán)境問題圖
教科版科學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本節(jié)是溶解單元的起始課。教材呈現了三個活動:活動一,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食鹽、沙在水中變化的不同,認識溶解這一概念;活動二,通過觀察面粉在水中的變化,加深對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顒尤ㄟ^學習使用過濾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質特征。這一課將幫助學生發(fā)展他們關于溶解的概念,同時培養(yǎng)觀察和實驗的技能,當學生們掌握了一些觀察和實驗的技能之后,他們就會在課外繼續(xù)探究,并能有意識地去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學會科學的生活,從中培養(yǎng)學生參與活動時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科學行為習慣。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于溶解是有一定認識的,例如,學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蘭根或感冒沖劑等,類似這種情況學生們都比較熟悉。一部分學生也聽說過“溶解”一詞,但不知道就是口語中常說的“化掉了”,更不能準確地說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準確判斷物質是否發(fā)生了溶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過親身實驗,細心觀察實驗過程,并能用自己的話描述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2、使學生了解有些物質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質卻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質是不能從水中分離出來的,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觀察食鹽、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難點是描述食鹽、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現象以及用過濾的方法把沙和面粉從水中分離出來。
五、教學準備:
小組:燒杯4個、盛有水的水槽1個、食鹽、面粉各20克、沙30克、濾紙3張、漏斗1個、玻璃棒1根、鐵架臺1個。
六、教學過程
為了重點突出探究的層次性,我始終以“溶解”為主線,安排了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ㄒ唬┕适聦,揭示課題。
開始,我以《小毛驢過河》的故事導入:從前,有一頭小毛驢馱著一袋鹽過河,河水很深,把它的鹽淹沒了,等它過了河后,覺得身上輕了許多,回頭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鹽到哪里去了呢?估計學生隨口會說出(化了),我順勢引出“溶解”一詞,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質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溶解單元的第一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以故事入手,讓學生輕松進入學習狀態(tài),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為學生們能以飽滿的熱情進入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設計實驗,展開活動。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三個實驗活動
活動一:食鹽、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我讓學生利用我為他們提供的材料,自己嘗試做實驗,自行觀察食鹽、沙子在水中的變化,并將它們在水中的現象進行對比,通過研討和匯報初步滲透溶解的.概念。
活動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讓學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測面粉在水里的情況。對于學生的猜測我不急于下結論,而是讓他們自己動手去驗證。
(任何的發(fā)現、發(fā)明都建立在大膽猜想的基礎上。通過猜想活動,激活學生思維,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在這樣基礎上進行的驗證,學生印象才更深刻)
活動三:探究實驗過濾的過程。
在活動二的驗證中學生們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處于食鹽、沙子兩章。種物質的中間狀態(tài),但是學生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在這里引出“過濾”順理成
我先拿出一張濾紙,給學生講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這樣的課件:
“一貼二低三靠”: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二低(1)濾紙的邊緣應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濾紙邊緣。
三靠(1)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
(2)玻璃棒靠著三層濾紙那邊。
。3)燒杯緊靠玻璃棒。
播放完課件后,我把實驗過程進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學生再進行分組實驗,對于遇到困難的學生老師要加以指導和幫助。在實驗中,提示學生要注意觀察留在濾紙上的物質,并做好觀察記錄,最后師生交流,得出結論:
1、溶解了的物質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從水中分離出來。
2、不能溶解的物質通過過濾后,顆粒會留在濾紙上。
。ㄟ@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學生的眼、耳、腦等器官都調動起來,使過濾這個難點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記憶、理解和掌握,播放課件后的教師演示能為下一步學生分組實驗正確操作提供幫助,確保分組實驗效果的成功率,增強實驗的實效性。學生們在實驗活動中,不但能加深對自然科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協作精神。)
。ㄈ┱n后延伸,開闊視野。
理解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運用到生活生產中去,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題:
1、你還知道那些物質能夠溶解?
2、自己動手做一做油能溶于水中嗎?
3、上網查一查什么東西應用了溶解的性質?
。ㄟ@樣的練習題的設計是對學生自學能力、探究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也體現了鈴聲止,而思維不止,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去的教學思想。)
教科版科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用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在水中生活著很多形態(tài)各異的微生物。
3、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構造和功能,以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
4、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對環(huán)境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能繁殖等。
過程與方法:
1、 在顯微鏡下觀察水中活著的微生物,用圖文方式記錄它們的形態(tài)和行為特征。
2、 發(fā)現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 對照資料識別微生物的種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發(fā)展對微生物進行研究的興趣。
2、 培養(yǎng)微生物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意識。
【教學重點】運用顯微鏡觀察認識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學難點】記錄并識別水中的微生物。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顯微鏡、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等。滴管、載玻片、蓋玻片、脫脂棉。
教師演示器材:介紹微生物的圖片或
【教學過程】
一、觀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導入:羅伯特·胡克最早在顯微鏡下發(fā)現了生物的細胞結構,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顯微鏡發(fā)現了曾經不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觀察記錄里這樣描繪:“大量難以相信的各種不同的、極小的‘狄爾肯’……它們活動相當優(yōu)美,它們來回地轉動,也向前和向一旁轉動……” “一個粗糙沙粒中有100萬個這種小東西;而在一滴水中,‘狄爾肯’不僅能夠生長良好,而且能活躍地繁殖——能夠寄生大約270多萬個‘狄爾肯”。 “狄爾肯”(拉丁文中“細小活潑的物體”的意思)就是后來人們常說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觀察對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時間,觀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興趣的是,這些小生物遠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東西要小到萬分之一……這些小生物在運動的時候,頭部會伸出兩只小角,并不斷地活動……如果把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邊,它就好像是一匹高頭大馬旁邊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實就是原生動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關注的對象,他發(fā)現人口腔中竟然躲藏著許多“小動物”,它們像蛇一樣用優(yōu)美的彎曲姿勢運動。他驚嘆地記錄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動物,比整個荷蘭王國的居民還要多!边@就是人類第一次觀察到細菌時發(fā)出的感嘆。
今天我們借助顯微鏡來觀察和認識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裝片
1)準備好一塊載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脫脂棉纖維
3)在池塘水或培養(yǎng)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纖維上
4)輕輕蓋上蓋玻片
5)用吸水紙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觀察顯微鏡下的微生物
1) 將裝片放到載物臺上將要觀察的中心部分對準通光孔中央
2) 調整好鏡筒的高度,使視野里出現較清楚的物體影像
3) 移動裝片,搜索裝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繼續(xù)調整鏡頭高度使鏡頭下的生物圖像更清晰
5) 初步辨別是否是生物(動物會動,生物一般都有較規(guī)則、完整的個體)
a)畫下觀察到的微生物
兩個學生一組,將觀察到的微生物畫在科學記錄本或18頁上。
b)辨別認識微生物
對照18頁,22-24頁的資料,辨認所觀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與資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課外再找資料查證。老師也可在課前對培養(yǎng)液中的微生物進行觀察,并事先尋找相關的資料與圖片提供給學生作為參考。
4、微生物和我們
請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它們是如何生存的?
e)微生物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板書設計:
水中的微生物
。◤堎N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生物的圖片)
教科版科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的;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和礦物質;能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過程與方法:用適宜的方法記錄、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有依據的預測;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樹立科學是講求實證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植物根的生長變化;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難點】:根吸收水分的實驗。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前一周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試管、水、食用油、一顆有根有葉的小植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問題導入
1、師:一棵大樹,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是很困難的;一株小草,我們要把它從土壤中拔出來,容易嗎?
2、生:思考后回答。
3、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來。(出示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們種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師:揭示并板書課題:我們先看到了根
二、(觀察活動)觀察植物根的生長
1、師:我們種下的四季豆已經發(fā)生了變化,現在請你們認真地觀察觀察,看看能發(fā)現什么?
2、生:學生觀察自己在前幾天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師:剛才,你們認真觀察了種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發(fā)現呢?
4、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
5、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種子萌發(fā)先長根,再長莖和葉;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長,根的生長速度快。
三、(研究活動)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師:我們給鳳仙花澆水時,一般往哪里澆?為什么大部分都澆到土壤上?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們來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師:同學們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討論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師: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看植物的根還有什么作用?實驗步驟如下:
參看P8頁書上的內容,教師邊講邊操作。①選擇一棵帶根的植物裝入有水的試管中。②將植物的根浸泡在試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試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試管中的水不會被蒸發(fā)到空氣中去,并在水面處做好標記。④觀察試管中的水量有什么變化。
7、師:過幾天,試管中的水量變化說明了什么?
8、師:(總結)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物質。
【作業(yè)布置】:
家庭實驗:參看P8頁書,制作一個“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實驗裝置,并注意觀察實驗裝置里水量的變化。
【板書設計】:
3.我們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學反思】:
教科版科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學習掌握播種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fā)過程;根據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容和方法;根據對種子萌發(fā)狀況的預測,確定本階段觀察的重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播種的方法
【教學難點】: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鏟、花盆、泥土、鳳仙花種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紙等。
【教學過程】:
一、學習播種方法
1、師:“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播種的好季節(jié)。今天,我們來種植鳳仙花。怎樣種植鳳仙花呢?
2、師:請大家看P4頁中的“播種方法”。
3、生:閱讀P4頁中的“播種方法”。
4、師:指一名學生說說播種的'方法。
5、師:播種鳳仙花的方法是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二、關注種子變化
1、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我們要關注鳳仙花種子的變化。請大家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4、生: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5、師:注意觀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種子生長變化情況;注意觀察花盆中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三、記錄生長日記
1、師:種植植物是一項長期研究的觀察活動,要做好管理、觀察和記錄等工作。要隨時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每周要測量一次鳳仙花的植株高度、觀察鳳仙花葉的形狀和數量。
2、師:把你測量和觀察的數據填寫在P5頁中表格中。
3、師:期末,每個學生要寫一篇“鳳仙花生長變化的日記”。
四、實地指導播種
1、師:實地指導學生在花盆里種植鳳仙花;在玻璃杯里種植鳳仙花。
2、師:督促學生養(yǎng)成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的好習慣。期末,對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做得好的學生進行獎勵。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在自己家的陽臺上,種植鳳仙花。
【板書設計】
2.種植我們的植物
記住播種方法: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關注種子生長:先長什么、再長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長。
【教學反思】
【教科版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教科版語文教學反思04-17
小學教科總結02-06
教科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案03-20
教科版一年級語文教案03-11
教科版四年級語文教案03-07
小學語文三年級教科版教案11-06
川教版教案01-11
冀教版教案12-22
魯教版教案03-13
教科版三年級語文教案范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