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老子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子讀后感1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币馑际牵準窃斐筛5那疤,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于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袄献印笔侨藗儗λ姆Q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于掌故,熟于禮制,不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并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fā)生爭奪王位的內(nèi)戰(zhàn),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nèi)戰(zhàn)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于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fā)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zhuǎn)變,由守禮轉(zhuǎn)向反禮。
老子由于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后來,他西行去秦國。經(jīng)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知道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独献印饭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后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jīng)》。現(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zhàn)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yún)s是屬于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后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面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保ā兜谝徽隆罚┻@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chǎn)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灸秊g覽的文章由(第一#13)整理,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老子認為,道產(chǎn)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yǎng)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chǎn)生天地,德畜養(yǎng)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保ā兜谖迨徽隆罚┻@樣,老子遂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tǒng)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于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后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fā)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老子讀后感2
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這就是老子,一個仿佛能上天下海,呼風喚雨的龍一般的人物,古云龍有九子,吾言老子有二子,一曰《老子》,一曰道學。
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其實,道家修養(yǎng)功夫的真諦常常被歸結(jié)為“虛靜“兩個字。道家認為,人和萬物同為道的產(chǎn)物,人生之初純潔無暇,無私無欲,空明寧靜。只是因為后來私欲的活動和外界的干擾,使得人心靈蔽塞,躁動不安。所以必須依靠“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功夫,使心靈重新修復到清澄明靜的狀態(tài)。
當人們被外界誘惑而肆意妄動時,由于他們違背了道的規(guī)律,結(jié)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徒傷精力。相反,當他們拋棄主觀私心雜念,心性寧靜,達于虛極的境界時,往往能洞見真理,忙而不亂,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
佛教的“空”,在這一點與道家“守靜篤”的道理正想通。禪宗黃龍南禪師曾這樣形容專一凝神、心無旁騖的修養(yǎng)功夫:“如靈貓捕鼠,目精不瞬,四足據(jù)地,諸根順向,首尾直立,擬無不中”。
這當然只是形容修養(yǎng)功夫的精神專一,旁若無人的境界,并不是說一個人要時時處于劍拔弩張的緊張狀態(tài)。相反,他常常倒是處于一種“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虛寂狀態(tài)。但這絕不是生命的死滅,而是在虛寂中聚集力量,在空靈中孕育萬物。它正如“雞之孵卵”:看似迷迷糊糊,一動不動,實際上,在它那死寂的表面之下,一個新的`生命正在孕育。
這正如大自然中的萬物一樣: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在生生不息地發(fā)展變化,但我們乍一看去,山川大地林木卻是靜寂不動的。然而正是在這表面的靜寂下,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吸收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含著自然的生機,在時時生長繁衍。無論生長還是死亡,它都要歸于自己的根本。“方生方死”才能“萬物并作”,“致虛守靜”才能“生生不息”。
人也應該向自然學習,而不是被私欲蒙蔽,不要違背自然的規(guī)律。人之所以常常干蠢事,就是因為過于自以為是,過于私心嚴重,所以無論是得是失,都瞻前顧后,極盡心智,憂慮無窮,而這又是由于心靈不再空明澄靜,沒有努力修煉“致虛守靜”造成的。
《莊子·田子方》中這樣一個故事: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fā)之,適矢復沓,方矢復寓。當是時,猶象人也。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于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梭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進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今汝沭然有恂目之志,而與中也殆矣夫!”。
列御寇先前還自以為是,之后又兩股戰(zhàn)戰(zhàn)就是因為他心里害怕。他怕自己一不小心失足墜下懸崖,這就顯得思慮的過多。而伯昏無人勇于面對,心中毫不畏懼,是因為他“致虛守靜”,那些紙老虎根本無法與他抗衡。
一旦達到致虛守靜的狀態(tài),任何威脅都無法再恐嚇你的心靈,任何利益都不能再誘惑你的靈魂。你是如此的純凈,你代表的是圣潔,所有黑暗的骯臟的東西一遇見你,就像寒冰遇見烈火,就像邪惡遇見正義,立刻潰敗。
“致虛守靜”的思想雖然被人們作了各種各樣的發(fā)揮,但對于我們常人而言,它至少可以告訴我們一種認識社會人生,探索宇宙真理的真諦:人要想洞察事理,必須虛懷若谷,毫無成見,這樣才能認識復雜紛繁的事物,達到兼容并包的境地。我們要想解決糾紛,處理繁雜的事物,必須淡泊寧靜,用心專一,這樣才能以靜制動,以簡馭繁。萬物變化總有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唯有致虛寧靜的人,才能把握這些法則,從而不被表面現(xiàn)象迷惑,不為急功近利的目標遮蔽而喪失人的根本。
老子讀后感3
單位里發(fā)了幾本書讓充實職工書屋,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這本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覺得應該不錯,就先睹為快吧。
知道南懷瑾先生是從讀者等雜志上經(jīng)?吹侥蠋煹碾h永文章,但對于南老先生了解甚少;知道《老子》也只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么幾個字,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想是通過這本《老子他說》,通過南懷瑾對《道德經(jīng)》的解讀給自己補補課,但一讀才知,書選的高了,好比是小學生選了一本高數(shù)——對于自己這種文史知識欠缺的人來說,南老先生所列舉的好多的歷史典故和內(nèi)容都不知道,不了解,導致看起來有些的吃力,甚至于有幾次都不想繼續(xù)看下去了。但是為了給孩子做個榜樣,也對加入家長讀書群有個負責任的交代,每天躺在床上,還是要讀上幾頁的《老子他說》,就這樣堅持著,把書看完了。就是讀完了,也是淺嘗輒止,僅僅看了點點的皮毛,其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遠沒有參透。就連這本書的名字《老子他說》,我的理解是“老子——他——說”就是關于老子的其他的說法。但孩子一看到這本書名就脫口而出“老子他——說”,那就是老子說的了?到底該怎樣斷句和理解,自己也弄不明白。應該請教一下劉老師和群友了。
《老子》或者說《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多字,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相自在其中,而其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南懷瑾先生通過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fā)現(xiàn)并告訴了我們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鼎盛時期都是“內(nèi)用黃老,外示儒術”。也就是對內(nèi)的領導思想是黃帝、老子之學,就是道家思想,對外則標榜孔孟的`思想、儒家的學說。而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不變的法則,每當時代變亂到極點,出來“撥亂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而他們都有一貫的作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我的淺薄的歷史知識中,姜子牙和范蠡就是這樣完全做到了這個“天之道”,得以收獲不錯的下場和結(jié)局,而只是“功成、名遂”而沒有及時“身退”者,多數(shù)沒有美滿的結(jié)局。
南懷瑾先生說起這些帝王將相、朝代更替的歷史真是旁征博引,如數(shù)家珍,引經(jīng)據(jù)典,但是看的我眼花繚亂,如墜霧里,當真驗證了一句話:沒文化,真可怕!
看不懂大是大非,就在小事情上有所得吧。其實南懷瑾先生也在書中告訴了我們一些老子關于做人處事的態(tài)度,相對來說較為通俗易懂,讀后也對自己的一些經(jīng)歷有了些釋然。
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當初孩子練習乒乓球,教練一開始就說過孩子協(xié)調(diào)能力不是特別好,自己也就是本著讓孩子強身健體的目的,所有根本沒有對孩子的比賽成績有什么指望。但是在一次隊內(nèi)比賽中,孩子竟然打了第二名的好成績!讀后感孩子非常高興,我自己也高興的跳起來!我想這就是“洼則盈”吧。不要有過高的要求和目標,人生或許會過得更加恬靜舒適從容。而“曲則全”,南老先生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說是漢武帝的奶媽犯了錯誤,漢武帝準備把他“法辦”,奶媽求救于東方朔,諳熟黃老之道的東方朔告訴奶媽“而必望濟者,將去時,但當屢顧帝,慎勿言此,或可萬一冀耳”。等到皇帝真的要把奶媽治罪時,奶媽按照東方朔的吩咐,走一步回頭看看皇帝,鼻涕眼淚直流,一句話也不說。東方朔在一旁推波助瀾:這個老太婆還不快滾,皇帝已經(jīng)長大了,還要靠你喂奶吃嗎?漢武帝聽了反倒覺得很難過,想起自己小時候和奶媽的感情,就把她放了。試想如果老太太哭天抹淚的叫喊:我是你的奶媽啊,你可是吃我的奶長大的啊,等等,反而會惹怒皇帝,招來更大的麻煩。這是“曲則全”的小故事,小應用,同樣適用在我們的生活中。
磕磕絆絆的把書讀完,想想人家南懷瑾先生怎么就那么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啊,說起這些道、這些歷史就和我們說起自己的親戚朋友一樣信手拈來,跟老先生相比,真的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下月個選書,還是選一本入門級的啊。
老子讀后感4
也許現(xiàn)在讀這些書的人很少是自愿的,包括我剛開始也是這樣,我之所以會選擇《智慧的老子》這本書,一個原因是我這個學期選修了《讀老子》這門課,清風老師講得非常好,所以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再之,《讀老子》這門課只能選修半個學期,所以老師也沒辦法把所以的內(nèi)容傳授給我們,由于讀了一部分,我深知老子思想的重要性,所以我毅然而然的去圖書館找了這本書,迫切地想要把老子的思想了解。
先讓我介紹一下本書的作者!吨腔鄣睦献印芬粫淖髡呤呛敝瓘埰疴x,他1916年生于北平,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政治系。曾前往美國華盛頓、夏威夷、南伊利諾各大學講學,是國際馳名之老子哲學專家。
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陽,河南周口鹿邑人,是我國古代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道教的道祖,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jīng)》,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來自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的思想從古自今都一直存在,一直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后代的影響實在深遠,這是不可否認的。
老子《道德經(jīng)》一書不過五千字,卻涵蓋了宇宙人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在作者的眼中,老子是智慧的,其用智慧二字足以彰顯老子《道德經(jīng)》之精妙絕倫。
我記憶最深的是《道德經(jīng)》中老子思想的無中生有,老子說的非常的巧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還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天下萬物生育有,有生于無”老子認為,天下的萬事萬物原來都是沒有名字的,正因為沒有名字,所以才出現(xiàn)了名字,還有,一個房子正是因為是空的,才發(fā)揮了它是一個房子的作用,才可以住人,才可以存放東西,如果它是實心的,是結(jié)實的,那根本發(fā)揮不了它的用處……這一字一句都是那么的生動,一句一解都是那么的精辟!
第二個就是老子的以柔克剛,老子說在我們的身體上,牙齒最硬,可謂“剛”而舌頭則是“柔”者。但是,等人的年紀大了,牙齒都脫落了,而舌頭完好,這是為什么呢?大樹比小草堅強得多,但是,但臺風來時,大樹經(jīng)常被連根拔起,而小草全然無恙;風無形無體,卻能拔屋倒樹;水可方可圓,可謂至“柔”卻能懷山襄陵。這不是說明了剛強的未必是強,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強嗎?
最后一個就是心中無岸,所到皆岸。這里的岸,本人理解為目的地。心中沒有目的地,但所到的每一處地方都是目的地。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提倡要有目標。包括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有目標就會有欲望。人在滿足不了自己欲望的時候,就難免會失望,失落,給自己帶來煩惱。而當人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的時候,他的欲望就會得到滿足嗎?也許這會暫時地滿足他目前的欲望。但在這之后,他會有更大的目標,更大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滿足不了的。而《智慧的老子》所說的心中無岸,所到皆岸。在我看來,為人的`目的性不要那么強,只要你帶著平常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那樣你獲得的每一個成就,無論大小,都會給你帶來快樂。這樣的你在工作中也是在享受,你不必時時被目標壓著。但是,生活總有那么多的無奈,以至于我們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所以也就迫使我們走向了極端。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運用作者在《智慧的老子》中的精辟見解來理解,都是值得我們靜下心來思考的。
《道德經(jīng)》一書帶給我們的哲理和啟發(fā)實在是太多太多,這不是我們一朝一夕就能領悟和接受的,這需要我們慢慢去品味,慢慢去體會,等我們真正領悟到了其中的奧妙,那么我覺得我們的人生也就不會有雨天了!面對錯綜復雜、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讀讀《老子》能讓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把握機會,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老子讀后感5
所為,有所不為,是我讀完《老子》后的最大感受。辯證的“禍福相依”同樣出于此部經(jīng)典偉著《道德經(jīng)》,另有許多的哲理成語,諸如“和光同塵、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皆由此道中來。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边@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chǎn)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致虛守靜----平淡處世《道德經(jīng)》十六章有言:“致虛極,守靜篤!边@句話強調(diào)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yǎng)和復歸之理。我理解,所謂“致虛極”,就是“致極虛”;“守靜篤”,就是“篤守靜”。我想,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爸绿摌O”是說,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話,要努力使自己達到極端空虛的境界。極虛指心靈一塵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雜欲!昂V”是敦厚,篤守就是堅守!笆仂o篤”就是堅守靜寂
一個事物的發(fā)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fā)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fā)展而不至于變?yōu)樗姆疵,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fā)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 “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弊跃佑谌鮿荨㈧o態(tài)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fā)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chǎn)生盛衰的對轉(zhuǎn),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提出了一個不分善惡美丑的觀點,讓我們不用好和壞,美和丑去評價別人,他認為美是因為丑的存在才有了美,善是因為惡的存在才有了善。所以美只是一面,還有丑的一面,善也只是一面,還有惡的一面。不僅如此,還認為困難與容易,長與短,高與低是相互比較而形成的,音與聲相互諧和,前與后相互追隨。這些都是永恒的道理,我們不應該太去在乎它。只有這樣我們看事物才能更為全面。
老子覺得學道的人應該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些,柔弱一些,彎曲一些。出門做事就好像在別人家坐客一樣,與人說話就像對待自己的上級那樣,行走在外看起來毫不起眼。他舉例說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海是因為自己所在的位置比別的地方都低,所以所有的水都匯聚到了海里。他更要求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高臺以土壘之。只有這樣才可以接近道,接近道的.方向。
老子強調(diào)“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
有的人覺得老子的不爭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競爭。其實并不是這樣,老子只是用了另一種方法進行競爭;不但如此,他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你在競爭的同時處理好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與人和善是方法。老子隨時在提醒我們自己應該做什么,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追求什么樣的生活。換句話說就是在人生、社會中的定位是什么。只有明白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本質(zhì)。
每本書都有其局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處。如《論語》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義,《莊子》的虛幻不切實際!兜赖陆(jīng)》中也有其消極避世的一面。但我們不能否認古典的經(jīng)、史、子、集歷年歷代給中國人以智慧的啟迪,以心靈的釋然,以生活的動力,以處于天地之間行動的規(guī)則。每一種道理也總不能囊括世間萬物,合眾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宴,與不同世界觀的人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
老子讀后感6
我最早知道林語堂的厲害,是聽說他就是將英文humor翻成了中文“幽默”的人,以后還看到他居然能將李清照《聲聲慢》里的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翻譯成“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其水平之高,讓人嘆為觀止!
那么,林語堂的譯功為什么如此了得?“語堂體”膾炙人口的文化密碼又到底何在?為此,我們翻開林語堂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或許會有不少別樣的收獲。該書由兩部分組成,上篇“孔子”,共三章,再加一篇《想象中的空老會談》;下篇“老子”,共四十三章,再加個緒論。
我估計上篇應出自1938出版的英文本《孔子的智慧》,據(jù)說,《論語》有許多英譯本,但林語堂的做法與眾不同。他不是從“學而時習之”開始逐字逐句翻譯,而是將其分門別類的重編一下,小題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談話風格;孔子論君子和小人;孔子論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幾篇介紹孔子的身世,摘譯《禮記》的《中庸》、《大學》和《孟子》的有關篇章,就成為一本合乎邏輯、有頭有尾、可讀性強的書,使西方讀者得到一個概念,知道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學說是怎樣幾千年來深入中國人的心的。
而下篇則顯然出自1949年出版的英文本《老子的智慧》,即林語堂英譯的《道德經(jīng)》。由于林氏學識淵博、國學底子深厚,以及對道家哲學的頗有研究,使他能夠透徹準確地理解原文,這就為其忠實地傳遞原文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與其堅持的“傳神”的`翻譯標準使他的譯文能夠行云流水、明白曉暢。因此,盡管《道德經(jīng)》于19世紀就已經(jīng)開始被譯成多種語言,而且其在西方譯本種類之多僅次于《圣經(jīng)》,林語堂運用自由詩體所譯的版本仍是相當成功的,較其之前的版本在內(nèi)容氣勢與風格上更為忠實,文字表達上更為凝練準確,讀起來讓人覺得是一種享受。
總之,林氏這本書是他的翻譯理論的一次成功實踐。雖然,此書現(xiàn)在是將英文翻回成中文,已經(jīng)有“回鍋肉”之嫌,但其實踐的光輝還是遮掩不住的。比如,在“老子”篇第二十章“天與我”里,他把“唯之與阿”翻譯成“憤怒的應聲‘是’,憤怒的應聲‘哼’”;在“老子”篇第二十四章“余食贅行里”里,他把“企者不立”翻譯成“凡翹起腳尖想要出人頭地的人,反站立不穩(wěn)”;在“老子”篇第二十九章“戒干涉”里把“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翻譯成“有前行的,有后隨的,有噓寒的,有吹暖的”。這種譯法建立在對語言的深切體味和對心理的細致把握的基礎上的,所以,讀書起來相當?shù)膫魃、有美感,而且有一種身體的敏感部位被觸碰的感覺。難怪譯界普遍認為,林語堂是在中國譯學史上第一個最明確地將現(xiàn)代語言學和心理學作為翻譯立論的“學理剖析”的基礎的人,誠哉斯言!
此外,林氏這兩本書是為西方讀者寫的,它在美國出版后,之所以能大
受歡迎,除了林氏的翻譯水平高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海外的這個時期,林語堂本人就象征了“翻譯”。他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是翻譯的化身。比如他在“老子”篇《緒論》中說,中國的思想中,孔子思想-——儒家,就是都市哲學,事業(yè)成功的人,喜歡孔子思想,而老子思想——道家是田野哲學,生活失意的人喜歡老子思想,因為孔子思想重要是仁、禮,處處限制人的言行舉止,必須按照固定的一套禮法所行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得有為違禮法之事情,那些生性自由,不喜歡限制的人,在主流社會得不到認同,便看透功名,心隨道家,隱居山林,過著閑云野鶴的日子,時而散發(fā)弄扁舟,時而對月輕彈琴,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煉丹制藥,追求永生,鄙視那些為了功名利祿而營營茍茍的所謂都市人。
其實這話又何嘗不是林語堂的夫子自道,從《吾國與吾民》到《蘇東坡》,再到《京華煙云》,他瞄準的始終是中國人的最本真的生活。如果說,先秦儒家是想以規(guī)范信條回應農(nóng)耕社會的秩序問題,先秦道家是想以生命感受回應農(nóng)耕社會的心靈問題,那么,“語堂體”的的實踐和風靡,則是對中國思想“儒道互補”命題的文學演繹和現(xiàn)代闡釋。
老子讀后感7
在老師的推薦下,這幾天又拜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與前一段時間讀的《論語別裁》的思想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說《論語別裁》教會了我怎樣“入世”,怎樣“做人”,那么《老子他說》就同時教會了我怎樣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平衡。
我認為貫穿書中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順其自然。其實在我們所有的做法中的兩個極端是無為(就是什么都不做)和無所不為(做的太過火),而這兩個極端都不會導致好的結(jié)果。老子的“無為”與“無所不為”令人驚嘆。無為是一種禁欲,“無所不為”是一種縱欲,什么時候會禁欲,什么時候會縱欲,也算是人的本性與社會性的`一種交替。所以最難拿捏得就是如何是自己處在中間的位臵,稱之為順其自然。讓眾生服從于自然造化,不要教化,不要規(guī)矩,不要戒條,任其自然發(fā)展。我們做一切事,都應如行云流水一般,治大國若烹小鮮,義所當為,理所當為,做應該做的事。
那么怎樣做才是做到了順其自然呢?
首先就是無所求。人的修養(yǎng)就應該無所求,無所得,越空越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就應該無欲無求,清心寡欲,淡泊坦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于現(xiàn)實就是最好的解脫自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太過貪圖名和利只會招致災禍。凡人活在世上,就會有欲望,欲望使他的本性墮落,也就使得思想越來越腐敗,這就是為什么愈趨繁多的偽君子打著“口上仁義道德,心里男猖女盜”的幌子在亂世中求得生存。不過這種理念也很容易使人喪失進取心。畢竟老子身處的時代是亂世,所以他的很多理念都是在“避世”,
理解不深就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
其次是求靜。能夠靜到極點,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歸生命的根本。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庸庸碌碌,總是太過浮躁,太過匆忙。有太多外界的干擾影響我們的心緒,人很難沉下心來思考真正的問題,究竟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人活著的價值到底是什么。“曲則全”,只有心平氣和,才能相安無事。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不要去抱怨生活的不公,打擾心的寧靜。我們的心就應如“長空”、“寒水”一般,不讓外界留下一絲痕跡,守住心這一片凈土。
再次是要有天地一樣無所不包的胸襟。上善若水,為什么水能給人靜謐的感覺呢?是因為萬物都受益于它,但水從不不與萬物爭,自處而甘居下地,善于容納百川。水本晶瑩剔透,雖能藏污納垢,卻從不為外界污染。(不過老子要是看到今日我們水污染之嚴重,不知是否還能講出這番言論)要擁有像水一樣至柔而又無所不包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該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最后是要確立一個目標。要樹立一個人生觀總是要先有一個確定的目標才對。人生于世,做人做事,要有一個準則。這個準則就是一桿標桿,它決定了我們做事的態(tài)度和方法。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如何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感觸最深的其實是書本快結(jié)束時給當代年輕人提出四個“不”: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不自見故明”就是要隨時自省。人一旦不懂得自省,就容易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和弱點,也就進一步地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觀點,從而固步自封,當然也就不會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自是故彰”就是凡事不能自以為是,不能過分地高估自己的能力,成功畢竟不易,總有一些事我們是辦不到的。但這又不等同于自卑,
只有正確的估量出自己的能力,給自己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安蛔苑ス视泄Α本褪羌词棺约簩δ臣碌呢暙I極大,也不居功,好處都是別人的,以平穩(wěn)的心緒,謙虛地看待自己的功勞,這樣,才能以平靜的心態(tài)去干好下一件事,完成下一個功勞!安蛔择婀书L”就是不傲慢,就是不要裝清高。有時候能做到卑微也不是一件易事。
讀完這本書,我不由得羨慕起老子。他就如一個世外仙人,飄飄然在世間獨立。但他其實并不是寂寞的,他的思想流傳后世,已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讓我們這些子孫后人學會處變不驚,以淡然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老子讀后感8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內(nèi)含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能夠互相轉(zhuǎn)化的,在必須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于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袄献印笔侨藗儗λ姆Q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所以他諳于掌故,熟于禮制,不僅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并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fā)生爭奪王位的'內(nèi)戰(zhàn),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nèi)戰(zhàn)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于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fā)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zhuǎn)變,由守禮轉(zhuǎn)向反禮。
老子由于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國。經(jīng)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明白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独献印饭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之后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jīng)》。此刻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zhàn)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yún)s是屬于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后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方我們就透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保ā兜谝徽隆罚┻@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chǎn)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chǎn)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yǎng)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chǎn)生天地,德畜養(yǎng)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保ā兜谖迨徽隆罚┻@樣,老子遂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好處,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tǒng)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于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后有的哲學家把它發(fā)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老子讀后感】相關文章:
老子的經(jīng)典名言11-30
老子的名言(15篇)01-08
老子的名言15篇11-18
老子的名言(精選15篇)02-22
老子的名言(集錦15篇)01-29
老子的語錄集合40條12-08
老子的名言合集15篇02-23
老子他說讀后感03-08
《老子》讀后感15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