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地理南亞知識點歸納
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qū),介于東南亞與西亞之間。大體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喜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陸部分被稱為“南亞次大陸”。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下地理南亞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南亞:
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qū),介于東南亞與西亞之間。大體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喜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陸部分被稱為“南亞次大陸”。南亞共有7個國家,其中尼泊爾、不丹為內陸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為臨海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為島國。其中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和克什米爾地區(qū)同中國相鄰。
南亞主要地理信息:
1.喜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陸部分被稱為“南亞次大陸”。由于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它地區(qū)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
2.南亞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中部為德干高原,南部沿海地區(qū)為平原。
3.南亞大部分地區(qū)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為西南季風迎風坡降水極其豐富,是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區(qū)之一(如印度的乞拉朋齊)。西北部則降水稀少。
4.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農(nóng)作物的原產(chǎn)地。所產(chǎn)黃麻、茶葉約占世界總產(chǎn)量1/2左右。水稻、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干等的產(chǎn)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南亞降水分布圖:
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風光:
八年級地理復習資料之種植業(yè)特點
種植業(yè)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有分南方和北方,南方以水田為主,北方以旱田為主。
種植業(yè)是農(nóng)業(yè)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
以土地為基本生產(chǎn)資料,利用農(nóng)作物的生物機能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潛能和農(nóng)產(chǎn)品。
就其本質來說,種植業(yè)是以土地為重要生產(chǎn)資料,利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水和礦物質合成有機物質,同時,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貯藏在有機物質中。它是一切以植物產(chǎn)品為食品的物質來源,也是人類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種植業(yè)是大農(nóng)業(yè)的重要基礎,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與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還為輕紡工業(yè)、食品工業(yè)提供原料,為畜牧業(yè)和漁業(yè)提供飼料。同時,種植業(yè)的分布和發(fā)展對國民經(jīng)濟各部門有直接影響。中國種植業(yè)歷史悠久,中國農(nóng)業(yè)中種植業(yè)的比重較大,其產(chǎn)值一般占農(nóng)業(yè)總產(chǎn)值的50%以上,它的穩(wěn)定發(fā)展,特別是其中糧食作物生產(chǎn)的發(fā)展對畜牧業(yè)、工業(yè)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中國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均有重要意義。
總結:正確處理種植業(yè)與其它各業(yè)的關系,正確確定種植業(yè)內部各類作物的種植比例是合理利用土地、加快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世界地理試題之板塊運動(1)
無論是在大洋底下或大陸底下的巖層,原來都是由一塊塊大板塊構成的。
1、蘇聯(lián)宇航員加加林說:地球看上去更像個水球,這是因為( )
A 地球表面71%是海洋 B 天是藍的
C 海洋占陸地面積的90% D 海洋是藍的
2、熱帶面積最廣是的( )
A 非洲B亞洲 C北美洲D 歐洲
3、 某人的家鄉(xiāng)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以下選項符合要求的是( )
A 北美洲B 亞洲 C 南美洲D大洋州
4、大洋的邊緣部分是( )
A海B 半島 C 島嶼 D海峽
5、 四大洋當中完全位與北半球的是( )
A 北冰洋 B 印度洋 C 太平洋 D 大西洋
6、你認為下列各項不能作為海陸變遷的證據(jù)是的( )
A相互分離的大陸都有人類活動 B 我國東部海底發(fā)現(xiàn)古人類活動遺跡
C 有些大陸的邊緣可以較好的吻合 D 喜馬拉雅山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
7、你認為下列是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的是( )
A 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B 潮汐的作用
C 人為因素 D 火山噴發(fā)
8、馬來西亞是著名的“火山國”,因為( )
A 位于板塊交界地帶 B 位于板塊內部 C 位于板塊較硬的部位 D 位于山區(qū)
9、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是什么力量使它隆起( )
A 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 B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分離
C 印度洋板塊自身隆起 D 古地中海抬升
10、幾乎全部被海洋覆蓋的板塊是( )
A 太平洋板塊 B 印度洋板塊 C 南極洲板塊 D 亞歐板塊
總結:板塊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初一地理知識點總結之海嘯預警
在大地震之后如何迅速地、正確地判斷該地震是否會激發(fā)海嘯,這仍然是個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
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在于地震波傳播速度比海嘯的傳播速度快。地震縱波即P波的傳播速度約為6~7千米/秒,比海嘯的傳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遠處,地震波要比海嘯早到達數(shù)十分鐘乃至數(shù)小時,具體數(shù)值取決于震中距和地震波與海嘯的傳播速度。例如,當震中距為1000千米時,地震縱波大約2.5分鐘就可到達,而海嘯則要走大約1個多小時;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發(fā)的特大海嘯22小時后才到達日本海岸。
如能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差別造成的時間差分析地震波資料,快速地、準確地測定出地震參數(shù),并與預先布設在可能產(chǎn)生海嘯的海域中的壓強計(不但應當有布設在海面上的壓強計,更應當有安置在海底的壓強計)的記錄相配合,就有可能做出該地震是否激發(fā)了海嘯、海嘯的規(guī)模有多大的判斷。然后,根據(jù)實測水深圖、海底地形圖及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海岸地區(qū)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相關資料,模擬計算海嘯到達海岸的時間及強度,運用諸如衛(wèi)星、遙感、干涉衛(wèi)星孔徑雷達等空間技術監(jiān)測海嘯在海域中傳播的進程、采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將海嘯預警信息及時傳送給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qū)的居民,并在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qū),開展有關預防和減輕海嘯災害的科技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以及應對海嘯災害的訓練和演習。這樣,就有希望在海嘯襲擊時,拯救成千上萬生命和避免大量的財產(chǎn)損失。
海嘯預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礎,它不但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實際上也是可行的,并且已經(jīng)有了成功的范例。例如,1946年,海嘯給夏威夷的“曦嶁”(Hilo)市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于是,1948年便在夏威夷便建立了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從而有效避免了在那以后的海嘯可能造成的損失。倘若印度洋沿岸各國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嘯之前,能與太平洋沿岸國家一樣建立起海嘯預警系統(tǒng),那么這次蘇門答臘--安達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嘯,決不致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
總結:以上所述的海嘯預警對于遠洋海嘯比較有效。
世界地理試題之某河水文特征圖
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變化、運動等的各種現(xiàn)象,F(xiàn)在一般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時空分布、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邊緣學科。
1.乙河流域主要位于( )
A.位于盆地地區(qū) B.位于平原地區(qū) C.溫帶草原氣候區(qū) D.熱帶雨林氣候區(qū)
2.下列關于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河的流量比乙河豐富
B.甲河的流域面積比乙河大
C.甲河的汛期出現(xiàn)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現(xiàn)在春季
D.甲河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乙河水流平緩,航運便利
3.下列“日本工業(yè)區(qū)---城市—特點”的組合中,正確的是( )
A.名古屋---豐田---汽車城
B.阪神---筑波---科學城
C.北海道---福山---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鋼鐵廠
D.北九州---長崎---日本最大的造船工業(yè)中心
總結:近年來,水文系統(tǒng)不斷進行技術改革,水文測報手段和技術有了較大發(fā)展。目前長江委、江蘇等水文單位配置了多普勒剖面流速儀和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等技術先進的水文儀器設備,在太湖等流域建設了水文自動測報系統(tǒng)。
初二地理下冊期末考試題(選擇題)
下面是對初二地理下冊期末考試題的知識練習,同學們認真完成下面的題目哦。
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40分)
1、 造成南北方耕作制度和種植農(nóng)作物差別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 B地形 C氣候 D習慣
2、 臺灣的居民絕大部分是哪兩省移民的后代?
A閩、浙 B閩、粵 C閩、桂 D粵、桂
3、 香港毗鄰的經(jīng)濟特區(qū)是:
A廈門B汕頭C深圳D珠海
4、 歷史上,曾以北京作為京城的朝代是:
A元、明、清B唐、元、明C宋、明、清D漢、元、清
5、 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在哪個地區(qū)可以見到?:
A北方地區(qū)B南方地區(qū)C西北地區(qū)D青藏地區(qū)
6、 挖窯洞居住,以小米為主食的居民分布在下列哪個地區(qū)?:
A長白山區(qū)B東北平原C華北平原D黃土平原
7、 我國北方民居具有的特點是:
A屋頂坡度較小B屋頂坡度較大C墻體較薄D墻體較高
8、 耕作制度可以一年三熟的地區(qū)是:
A東北平原B華北平原C太湖平原D海南島
9、因晴天多,陽光燦爛,有“日光城”之稱的城市是:
A烏魯木齊B蘭州C西寧D拉薩
10、臺灣省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臺灣島的:
A西部B中部C東部D南部
11、澳門建立特別行政區(qū)之前曾被哪個國家侵占達400多年?:
A英國B西班牙C荷蘭D葡萄牙
地理復習資料之自轉和公轉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內容是大家熟知的,下面的小編為大家整合了詳細的初中地理復習資料之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希望大家可以用心記憶了。
地球的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天(24小時);自轉中心:地軸。
地理意義:產(chǎn)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的差異。
地球的公轉:
公轉中心:太陽;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公轉軌道:橢圓。
地理意義:產(chǎn)生了季節(jié)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東亞知識點歸納
東亞季風的移動和變化影響著中國的天氣和氣候。東亞季風從成因上看是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夏季陸地溫度較高形成低壓,故夏季風從副熱帶海洋吹向陸地(偏南風);冬季陸地寒冷形成高壓,故冬季風從高緯大陸吹向海洋(偏北風),冬季風力較強。
總結:東亞季風的形成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引起的。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世界人口的增長
對于世界人口的增長知識,我們做了下面的知識講解。
世界人口的增長:
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特別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
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歐洲為2%;亞洲為15%;
北美洲為10%;南美洲為17%;大洋洲為14%;非洲為27%。
以上對世界人口的增長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jīng)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都能考試成功哦。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鐵煤石油的分布
下面是對鐵煤石油的分布知識的講解學習,同學們認真看看下面的知識。
鐵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鐵、煤、石油的'分布情況如下:
(1)世界上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馬西、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
這七個國家的鐵的儲量約占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國中,煤儲量居世界前列
的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3)世界上石油資源的分布很集中,中東地區(qū)約占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主要輸往日本、歐洲和北美洲等地。
通過上面對鐵煤石油的分布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希望可以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相信同學們會學習的很好的哦。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關于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知識的學習,希望同學們認真看看下面的講解內容。
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森林有調節(jié)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jié)室”。世界有森林面積40 億公頃,主要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通過上面對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知識的講解學習,希望可以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
同學們認真看看,下面是對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
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
陸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種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
總量很多,但是 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中儲存的水量最多,現(xiàn)在人們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源,主要途徑有:節(jié)約和合理用水,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上面對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知識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會好好學習的吧。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土地資源
關于土地資源的知識點學習,希望同學們認真看看下面講解的內容。
土地資源
土地的利用類型:
土地的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類型。
土地資源的分布:
溫帶濕潤的平原地的地勢平坦,氣候溫暖,適宜發(fā)展農(nóng)業(yè),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區(qū)。
氣候冷濕的亞寒帶地區(qū)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qū),保留了大片的針葉林和雨林。熱帶和溫帶半干旱地區(qū)草地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yè)的主要分布區(qū)。
【七下地理南亞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知識點歸納09-01
高考地理知識點歸納08-18
高中地理復習知識點整理歸納09-05
高中地理知識點歸納總結06-23
地理自然資源概況知識點歸納06-14
地理高考必背知識點精選歸納02-08
高一地理中國地理知識點歸納02-16
關于高中地理復習的知識點歸納10-02
東南亞的地理知識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