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點總結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都沒少背知識點吧?知識點也可以理解為考試時會涉及到的知識,也就是大綱的分支。掌握知識點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學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理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地理知識點總結
1、南北氣溫的差異
⑴冬季氣溫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北寒南暖,而越往北氣溫就越低。原因:主要受緯度影響,北方比南方獲得的太陽熱量少,氣溫低;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而南方由于山嶺的阻擋,受到的影響較小。
一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葡募練鉁胤植继攸c: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qū)外,全國普遍高溫,大多數(shù)地方南北相差不大。原因:主要受緯度影響,南北獲得的太陽熱量差不多。
、俏覈咀罾涞牡胤剑汉邶埥哪渔(zhèn);夏季最熱的地方:新疆的吐魯番。
⑷我國溫度帶的劃分:
、僖罁
A、農業(yè)生產的實際;
B、將≥10℃持續(xù)期內的日平均氣溫累加起來,得到的氣溫總和,稱為活動積溫,它是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針。
、谖鍌溫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qū)。P33中的圖2.15溫度帶 寒溫帶 中溫帶 暖溫帶 亞熱帶 熱帶 高原氣候區(qū)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兩年三熟到一年兩熟 一年兩熟到三熟 一年三熟 一個一熟
2、東西干濕的差異
⑴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⑵我國降水最多地方是臺灣省的火燒寮;最少地方是新疆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3、我國氣候特點
⑴季風氣候顯著:
、偌撅L:季風是指隨季節(jié)變化而變更風向的風。
、诩撅L的成因:海陸熱力差異是形成我國季風的主要原因。
、奂撅L氣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風,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風,溫暖濕潤。
④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qū)稱為季風區(qū);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qū)稱為非季風區(qū)。其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P39中的圖2.21
、菁撅L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區(qū)別:季風區(qū)降水豐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風區(qū)夏季風難以到達,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較干旱。
、尬覈鴸|部地區(qū)主要的降水形式:鋒面雨。
、茪夂驈碗s多樣:P42中的圖2.26
、贃|部: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
、谖鞅辈浚簻貛Т箨懶詺夂。
、畚髂喜壳嗖馗咴貐^(qū):高原山地氣候。
4、我國氣候的影響
、艢夂驈碗s多樣,有利于發(fā)展多種農業(yè)經濟,使我國的農作物和各種動植資源極其豐富。
、萍撅L區(qū)最突出的氣候特征是雨熱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氣溫最高的時候,這時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時期,雨熱搭配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⑶容易帶來各種災害性天氣。冬季風活動強烈,會爆發(fā)寒潮;夏季風活動不穩(wěn)定,也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fā)生。
主要災害性天氣:主要有寒潮、臺風、旱災、洪澇等。其中水旱災害是對我國農業(yè)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地理知識點總結
第一節(jié) 大洲和大洋
一、海陸分布:
1.海陸面積比:七分海71%三分陸29%
2.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3.無論怎樣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課本33頁圖
1.七大洲面積由大到。簛喎潜蹦厦溃蠘O歐大洋;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大陸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最小的大陸是澳大利亞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面積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陸地伸進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島面積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許多島嶼合起來叫群島面積最大的群島是馬來群島。
6.亞歐兩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課本33頁圖2.7
亞非兩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7.七大洲的輪廓圖
8.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9.跨經度最廣的大洲、緯度最高的大洲、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極洲距南極洲最近的大洲:南美洲
10.主要位于東半球的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11.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歐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極洲
12.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完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13.赤道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北美洲
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極圈穿過的大洲:歐洲、亞洲、北美洲
既被赤道穿過,又被北回歸線穿過的大洲:非洲、亞洲
14.環(huán)繞南極洲的大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15.環(huán)繞北冰洋的大洲按順時針方向有亞洲、歐洲、北美洲
16.各大洋瀕臨的大洲:課本33頁七大洲、四大洋圖
各大洲臨的大洋:
第二節(jié) 海陸的變遷
一、滄海桑田
1、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2、次要原因:人類活動。
3、證據: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域海底發(fā)現(xiàn)的古河流及水井等遺跡、荷蘭的圍海大壩。
二、大陸漂移假說
1、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2、主要內容:約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三、板塊的運動
1、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2、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
3、板塊是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4、火山、地震帶:集中在板塊的交界地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5、板塊的運動:擠壓和張裂;
6、解釋一些地理現(xiàn)象:喜馬拉雅山在升高、紅海幾千萬年后將成為新的大洋,而地中海將會消失。課本43頁圖
阿爾卑斯山歐洲: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
地中海將消失: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
紅海將擴大: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運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7、海洋環(huán)境、陸地環(huán)境的判斷:
如果在某地發(fā)現(xiàn)了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海洋。
如果在某地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陸地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陸地。
地理知識點總結
。1)位置:
①經緯度位置:(100E-140E)(10S-20N)
、诤j懳恢茫簴|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是亞洲和大洋洲的過渡地帶
(2)范圍: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是亞洲緯度最低的地區(qū)。
。|南亞的主要國家:中南半島—唯一的內陸國:老撾馬來群島東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一國跨兩洲的國家——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
二、自然環(huán)境特征
1.地形特征: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半島北部地勢較高,山脈呈掌狀向南展開。大河下游和河口為沖積平原。(河流水文特征:由北向南流,流域面積小,落差大、水能豐富)馬來群島——山地為主,起伏較大。地勢高峻,沿海有狹窄平原。多火山、地震。
2.氣候特征:
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雨量較少的內部平原和河谷地區(qū)為熱帶草原景觀;向南伸出的馬來半島為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降水豐富,形成熱帶雨林景觀。馬來群島——以全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為主
3.板塊活動與地質災害:東南亞地處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三大板塊交會處,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
三、居民和經濟
1.東南亞人口密度大,華僑人數(shù)多;華僑為當?shù)亟洕陌l(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農業(yè):
①農業(yè)生產的條件:東南亞位于熱帶,光照強、熱量充足;降水豐富,火山灰形成的土壤肥力高→盛產稻米和多種熱帶經濟作物。
、谥饕锂a:稻米、橡膠、油棕、金雞納、蕉麻、椰子、錫礦、石油等。還有豐富的森林資源。(主要稻米出口國:泰國、緬甸、越南;橡膠最大產地:泰國;棕油最大產地:馬來西亞;椰子最大產地:印尼(生產)、菲律賓(出口);蕉麻最大產地:菲律賓)
、坶_辟了熱帶種植園農業(yè),提供了大量的工業(yè)原料。(→單一的殖民地經濟:只生產一種或幾種的少數(shù)農作物。
3.東南亞各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大力發(fā)展制造業(yè)(一般發(fā)展勞動密集且資本周轉較快的輕紡工業(yè)和裝配型工業(yè));擴大農礦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力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旅游業(yè))
4.現(xiàn)存的問題:資金和技術對外國的嚴重依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地區(qū)之間、尤其是城鄉(xiāng)之間差別擴大等。
四、馬六甲海峽與泛亞鐵路
1、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溝通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必經之路。位于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東亞聯(lián)系南亞、西亞和非洲東部的必經之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
2.新加坡的興起:東南亞有“十字路口”之稱,而馬六甲海峽是這一“十字路口”的咽喉,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東端,扼馬六甲海峽出入口,是經過該海峽航線上的必經之路,又有良好的筑港條件。重要的交通位置和繁忙的交通促進了新加坡轉口貿易業(yè)、服務業(yè)、金融業(yè)、石油加工、船舶修理制造業(yè)等的發(fā)展。
3.泛亞鐵路修建的意義:合理布局交通網;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促進沿線經濟發(fā)展;促進雙邊貿易;節(jié)省了運費和運輸時間;加快了湄公河流域的開發(fā);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地理知識點總結
(1)悠久的歷史
位置范圍:位于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區(qū),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間
內陸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國家 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島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fā)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
(2)自然條件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熱帶季風:全年高溫,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西南季風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于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
熱帶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壞形成
南亞地區(qū)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氣溫比同緯度地區(qū)偏高。
地形地貌
喜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陸部分被稱為“南亞次大陸”。由于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它地區(qū)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而“南亞”則是由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島嶼共同構成的。北部為狹長崎嶇的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略成弧形、廣闊的恒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則是西部略高、東部略低,起伏平緩的德干高原。
南亞地區(qū)界線明顯,年輕的褶皺山脈(如西北部的蘇來曼山脈,北部的喀喇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巴達開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等),圍繞在半島的北面,南臨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沖積而成。印度河源于我國西藏,流經南亞西部干旱地區(qū),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西北喜馬拉雅山區(qū),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地質構造
和地形具有非常明顯的關系。南部的德干高原,占有印度半島的大部分,是一個龐大的前寒武紀的古陸塊,它是構成次大陸的核心,是岡瓦那古陸的一部分。白堊紀末,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規(guī)模玄武巖溢出,覆蓋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構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巖臺地。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個久經侵蝕的向東北緩傾的大古老地塊,西高止山構成高原的西部邊緣,高度約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斷層崖;東高止山構成高原的東部邊緣,高度約500~600米,為低丘狀,沿海有較寬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內部多地壘和地溝的地形,是一個古老的、久經侵蝕的、傾動的和被許多河川所切割的準平原殘丘狀地塊。斯里蘭卡島在地質構造上與印度原為一體,后因?撕{和馬拿爾灣的沉降,才與印度分離。
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一部分山地,這是喜馬拉雅運動的產物。喜馬拉雅山脈在構造上可分為三帶:北部帶,又名西藏帶或西藏喜馬拉雅帶,是由古生代初期至第三紀的巖層組成;中部帶,又名雪峰喜馬拉雅帶或喜馬拉雅帶,露出巖石主要為花崗巖和片麻巖,現(xiàn)代冰川和雪峰甚多;南部帶又名外帶或山麓喜馬拉雅帶,位于印度大平原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主要為低矮山麓,巖層以第三紀沉積巖為主,高度約1,000米。印度大平原是屬于新褶皺山的前淵地帶,其前身為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的一部分,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250~30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
地理知識點總結
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wèi)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穩(wěn)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tài)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谔柲苁俏覀內粘K媚茉础
10.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qū)時差+ 途中時間
14、時區(qū)=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舍五入) 區(qū)時差=時區(qū)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準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qū)的區(qū)時。
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8、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的區(qū)位選擇:
自然因素(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地理知識點總結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及一些半濕潤地區(qū)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實質是一種土地退化。
2、表現(xiàn):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區(qū)的范圍: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加上山嶺重重阻隔,水汽難以到達。
3、西北地區(qū)以賀蘭山為界,形成東、西兩大區(qū)。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fā)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植被稀少,土壤發(fā)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shù)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jié)。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壓力加大;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為因素的表現(xiàn):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墾耕,大部分古綠洲相繼被迫放棄;近代北方農牧過渡地帶大規(guī)模移民開墾,人口劇增,迫于生計,農墾規(guī)模擴大,直接加劇荒漠化;現(xiàn)代由于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荒漠化越來越嚴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2)扭轉正在發(fā)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tài)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3)調節(jié)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qū)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問題思考】
1、議一議:沙漠化與荒漠化有何區(qū)別?
沙漠化與荒漠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屬于荒漠化的一種形式,它是指單純在風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質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濕潤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破壞后造成土地生產力衰退或喪失而形成荒漠或類似于荒漠景觀的過程。
2、想一想:我國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內陸地區(qū)東部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秦嶺,南部有青藏高原,這樣來自東南和西南的夏季風濕潤氣流對本區(qū)來講,或是強弩之末,或受阻擋難以深入。
。2)西部的天山、阿爾泰山則將已經長途跋涉的西風氣流阻擋在外。
(3)本區(qū)的北部地形比較開闊,無高大山地作為屏障,就使得冬季來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長驅直入,導致氣候異常干燥寒冷。
這樣,西北地區(qū)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極端干燥的情況下,荒漠廣布。強大的風力作用吹蝕地表,沙土不斷移動、堆積,并發(fā)展擴大,廣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國西北干旱地區(qū)的典型景觀。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西北地區(qū)的人們利用麥草、稻草、蘆葦?shù)炔牧显O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地理知識點總結
1、一個地區(qū)人口數(shù)量的變化包括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和人口自然增長。
2、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生產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發(fā)展模式:
人口發(fā)展模式人口特點:原始型(“高高低”)極高的死亡率,平均壽命短,極低的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慢。
傳統(tǒng)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代表:尼日利亞)
過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開始下降,人口壓力大(代表:巴西)
現(xiàn)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人口老齡化(代表:德國)
4、人口發(fā)展模式地區(qū)分布:
全世界屬于“過渡型”,正處向“現(xiàn)代型”轉變的階段發(fā)達國家“現(xiàn)代型”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新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日本等大多發(fā)達國家自然增長率接近零增長發(fā)展中國家多為“過渡型”,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xiàn)代型”。
地理知識點總結
1、描述大氣與地面的熱量傳遞過程(圖)
2、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
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和地面輻射(大氣的直接熱源)。
大氣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
3、高低緯度間的溫度差異(根本原因)——水平氣壓差——水平氣壓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氣運動
4、熱力環(huán)流:熱低冷高(高低壓是相對水平方向而言的);畫圖(海陸風)
注意:實驗及步驟
5、三圈環(huán)流:(重點是氣壓帶與風帶)
季節(jié)移動:7月北移、1月南移。
6、東亞季風環(huán)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2)陸地:1月是亞洲高壓,天氣:寒冷干燥;
7月是亞洲低壓,天氣:高溫多雨
7、亞歐大陸兩岸氣候差異:會考綱要
8、熱帶雨林:受赤道低壓控制(上升氣流),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盛行西風則終年濕潤
地中海氣候:受副熱帶高壓帶與西風帶的交替控制,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
過境時天氣
過境后
冷鋒
冷空氣強大
大風、下雨、降溫(鋒后下雨)
氣溫下降、氣壓升高、天氣轉晴
曖鋒
曖空氣強大
連續(xù)性降水(鋒前下雨)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準靜止鋒
冷暖氣團相當
如5、6月份長江:梅雨天氣
10、氣旋(低壓):氣流輻合上升,陰雨天氣;
反氣旋(高壓):氣流下沉輻散,天氣晴朗
11、臺風(熱帶氣旋):西北太平洋頻率強度;災害由狂風、暴雨和風暴潮造成。
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農作物易遭凍害
12、全球氣候:歷史時期(1萬年)氣溫是波動上升,近代時期氣溫升高(近50年來主要是人為造成的)。影響:海平面上升;低緯農業(yè)減產,高緯農業(yè)增產;影響水循環(huán)過程。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地球表面形態(tài)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這部分主要介紹了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過程,包括地球的自轉、公轉以及地球表面的重力、氣壓、風、水、巖石和土壤等因素。
自然地理環(huán)境: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知識點之一,包括氣候、地貌、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這部分主要介紹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包括人口分布、農業(yè)、工業(yè)、城市和交通等。
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這部分主要涉及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的知識點,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自然保護區(qū)、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
區(qū)域地理:區(qū)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知識點之一,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相關知識點,如區(qū)域劃分、區(qū)域特征、區(qū)域發(fā)展等。
遙感技術與應用:這部分主要介紹了遙感技術與應用方面的知識點,包括遙感技術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應用等。
全球氣候變化:這部分主要涉及全球氣候變化的知識點,包括溫室效應、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影響等方面。
自然災害與防治:這部分主要涉及自然災害與防治方面的知識點,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澇、臺風等自然災害的形成和防治方法。
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這部分主要涉及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的知識點,包括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概念、原則和實踐;環(huán)境保護的方法和措施等。
國土整治與開發(fā):這部分主要涉及國土整治與開發(fā)方面的知識點,包括國土資源的概念、特點;國土整治和開發(fā)的意義和任務;國土整治和開發(fā)的措施和方法等。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這部分主要介紹了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的知識點,包括地理信息技術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應用等。
旅游地理:這部分主要涉及旅游地理方面的知識點,包括旅游資源的概念、類型和評價;旅游規(guī)劃和管理;旅游安全和防范等方面。
世界地理與中國地理:這部分主要涉及世界地理與中國地理方面的知識點,包括世界地理概述、世界各地區(qū)和國家的基本特征;中國地理概述、中國各地區(qū)的基本特征和發(fā)展等。
海洋地理:這部分主要涉及海洋地理方面的知識點,包括海洋的概念、特點和分布;海洋資源開發(fā)和環(huán)境保護;海洋運輸和海洋開發(fā)等。
地理知識點總結
一、區(qū)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元,具有一定的區(qū)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
2、特征:層次性、整體性、差異性、可變性、開放性。
二、地理環(huán)境差異對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
以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為例
1、兩地自然環(huán)境的異同。
2、地理環(huán)境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三、區(qū)域不同發(fā)展階段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
1、開發(fā)早期水土條件限制區(qū)域農業(yè)發(fā)展。
2、農業(yè)社會科技的發(fā)展使原來的制約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為有利條件,長江中下游平原成為主要糧食產地和桑蠶、棉花產地。
3、工業(yè)社會長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糧倉地位和棉花生產地位下降。
地理知識點總結
1、氣溫:
。1)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溫。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冬季風。
。2)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氣溫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冬季氣溫最高的地方是南海諸島,氣溫最低的地方是漠河。
。3)溫度帶(自南向北):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
2、降水
。1)分布:(空間上)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r間上)降水集中在夏秋兩季,年際變化大(南小北大)
3、我國氣候特征: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
氣候類型: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山氣候
夏季風盛行來自太平洋的東南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冬季盛行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的西北風
夏季風的進退:推進遲緩,徘徊在南方——“南澇北旱”;
推進迅速,在北方滯留時間長——“北澇南旱”
5、我國的氣候災害
寒潮:急劇降溫、霜凍、大風和雨雪天氣;
梅雨: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區(qū)(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時間為6月初
沙塵暴:主要發(fā)生在春季,集中分布在西北、北方地區(qū)
臺風:主要發(fā)生在夏秋季節(jié)(7、8月),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
洪澇:主要發(fā)生在夏季季節(jié),此時降水多。
干旱:對我國農業(yè)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西北和華北地區(qū)最為嚴重
洪澇和干旱是對我國影響最大的氣候災害,其主要原因是我國降水量的季節(jié)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
【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11-08
初中地理知識點的總結11-24
初中地理中東知識點總結04-04
關于中國地理的知識點總結08-29
地理必修三的知識點總結08-03
地理必修3知識點總結08-03
關于地理印度的知識點總結04-26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大全03-07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總結09-06
法國地理的知識點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