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精選23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shè)計,教學設(shè)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教學設(shè)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 掌握詞義并學會運用。
、 了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
⑶ 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2、能力目標:
、 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探究課文的主旨。
、 理解托物寄意的創(chuàng)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藝術(shù)性,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散文鑒賞能力。
、 揣摩語言,體味關(guān)鍵語句的深層含義,培養(yǎng)語感。
3、德育目標:
反思人類與自然關(guān)系中,對大自然的破壞行為,從而認識到珍惜自然,珍愛自然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
1、了解那樹的生命歷程,把握樹的價值,品格及其命運,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現(xiàn)手法,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揣摩關(guān)鍵語句,體味作者痛苦、悲憫、憤激的情感,感受老樹命運的悲劇色彩。
2、正確理解螞蟻王國的事情,體會作者的用意。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品讀法。
4、延伸拓展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語設(shè)計
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一個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們一直相信人定勝天,于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過程中,我們也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請學生舉例說一說,我們受到那些懲罰:
沙塵暴 干旱缺水 酸雨 溫室效應 森林消失洪澇災害
連街頭的那棵老樹也不能幸免,今天我們一起來拜讀王鼎鈞先生為那樹寫的悼詞。
首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用下列句式說話那是一棵的樹。
教師注意引導:
1、從樹的環(huán)境方面概括;
2、從樹的外形方面概括;
3、從樹的品格方面概括;
4、從樹的遭遇方面概括;
5、從作者對樹的感情方面概括;
6、從讀者對樹的感情方面概括;
7、從樹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歸納總結(jié):
A、大樹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態(tài)、佝僂、但堅固穩(wěn)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濕的皮層。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樹自身象生鐵鑄就。
B、大樹生長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中:它站立在泥濘的馬路邊,周圍有幾處老式平房,一片破舊、荒涼的景象。
C、大樹對人類大有功德:成為人們心靈的慰藉;炎熱的夏,送來陰涼和清靜;蒙朧的夜晚,送給情人溫馨的感覺;它擴張著蔭庇的面積,為人類帶來更多的便利,總之,大樹在世間珍奇之物,是人類的守護神。
D、大樹的本性:大樹的生存受到威脅,淹沒在滾滾黃塵里和焦躁惱怒的喇叭聲中,即便如此,大樹仍然奉獻生命的綠色,醞釀著詩意,表現(xiàn)了大樹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忍辱負重、胸懷豁達的本性。
E、作者對大樹懷有滿腔的熱愛和崇敬之情,大樹倒地,讓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憤激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總結(jié)文章的大意:
這篇散文通過描寫一棵大樹常年造福于人類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苦,以及對都市文明發(fā)展利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的深層次思考和深重感慨。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
與作者情感交流,探究寫作目標。
〖教學步驟
一、情感交流
圍繞下列問題作答,學生分組討論作答:
1、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
2、讀了這篇文章,我最憂慮的是
3、我感到最為震撼的是
4、我最為感動的是
5、我認為最為神奇的是
6、最讓我感到悲哀的是
7、我最為遺憾的是
8、我最為憤慨的是
二、目的探究
本文作者講述那樹的故事的目的是:
學生討論回答:
1、我認為主旨是愛護自然。人類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大自然為人類作出了無私奉獻,我們就應當善待它愛護它,與它成為最親密的朋友。
2、我認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樹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 ,我們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們,也就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認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樹的命運寓意深刻。樹經(jīng)歷由盛至衰的過程,最終被人無情地砍伐,這就象征著曾經(jīng)輝煌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在文明的進程中,由于不適應社會需求而逐步淘汰的過程,作者借這棵可憐的大樹讓我們作出思考。該如何在快節(jié)奏的今天正確理性地對待我們文化的精髓呢?
三、品味文章寫作特色
1、托物寓意手法的運用。
2、擬人修辭格的運用。
3、情節(jié)富有奇幻色彩。
4、寫景狀物生動活潑。
四、延伸拓展
課后練習二第3小題及練習三。
寫一句話勸告或警醒那些不珍惜環(huán)境和大自然的人們,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我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受不到人們重視的例子,談談自己的看法。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2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單詞和句子的含義。
2.了解詞性活用和古代通假字的應用。
3.講解故事情節(jié),初步理解愚公精神。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掌握文中單詞和句子的含義。
2.了解詞性活用和古代通假字的應用。
三、教學步驟:
(一)引入:
“愚公移山”是一則寓言,以簡潔的故事表達深刻的哲理。一些好的寓言經(jīng)常帶來啟示和教育作用。
介紹《列子》和作者
據(jù)傳,《列子》是李斯所編寫,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有八篇,早已散失。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八篇《列子》,據(jù)信是晉代的一個人所著,它包含了先秦時代的寓言和神話傳說。
據(jù)傳,列御寇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道家思想家,來自鄭國。他主張?zhí)摕o靜寂、無為而治,道家將他視為前輩。
(二)學習新課
認真閱讀課文,消除文字障礙
1、回顧重點,釋義以下單詞:
a、“方”七百里(指面積)
b、“指”通豫南(意為“直通”)
c、“陽”(有水或陵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陰”(水或陵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指削減)
f、“如”太行、王屋“何”(作為“怎樣”使用)
g、“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來裝物品的筐)
h、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指山上面的草木)
i、汝心之“固”(指固執(zhí)、死板)
j、“雖”我之死(意為“即使”)
k、“何”苦而不平(表示擔憂)
2、詞性活用、通假字、一詞多義
a、詞性活用
險:名詞變成形容詞,險峻的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載。
面:名詞變成動詞,面朝。
b、通假字
且年且九十(即將);且焉置土石(何況)
焉且焉置土石(什么地方);始一反焉(語氣詞)
c、替代字
開始用“反”,指往返,“反”與“返”同義。
你真不厚道,對我不仁:“仁”和“慧”意為聰明智慧。
河曲聰明的'人們都沒有回應:“亡”代替“無”,即沒有。
一個住所朔東,用“厝”代替“措”,意為安置放置。
3、歸納講述故事情節(jié),品味愚公的大無畏精神
a、愚公家周圍的環(huán)境如何?
太行和王屋兩座山,高萬仞,長七百里。
b、愚公想要移動這兩個山的原因是什么?
懲罰北面的山,縮短進出路線。
c、愚公計劃把山移動到何種程度?
通達豫南,延伸至漢陰。
d、愚公的舉動是否得到了他的家人和鄰居的支持?
。1)齊聲同意。
。2)無異議。
。3)鄰里京城氏遺孀的小兒子為之助威。
e、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移動山是非常困難的,為什么?
。1)愚公已經(jīng)九十高齡(暗示愚公衰老)。
。2)移動山的目標宏偉(指通豫南至漢陰)。
。3)愚公的妻子反對,提出了許多理由。
(4)四季更替不斷,開始就已困難重重。
小結(jié):本節(jié)以下愚公犧牲自己的精力,克服缺點、勇往直前等思想表現(xiàn)得很好。
4、審視愚公和智叟的思想
a、智叟和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看法分別是什么?
智叟說:“即使你再殫精竭慮,也不可能把山拆散毀掉,更何況土石呢?”
愚公說:“子子孫孫后代無窮無盡,山卻不會增加,為什么不把他們變得平坦?”
b、你認為哪種觀點是正確的?
智叟:該停止勞作,意味著生命無法延長。
愚公:一個長遠的眼光,符合發(fā)展的趨勢。
c、有人說愚公“愚”,智叟“智”,你的看法呢?
這是某種形而上學的看法。寓言只是通過虛假的故事來闡述一些道理,不能用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shù)進步去看待愚公“愚”和智者“智”,也不能用“巧干”的現(xiàn)代觀念來評價愚公。
小結(jié):愚公和智者之間的對話進一步彰顯了愚公堅定的信心和志向。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3
教學目標:
1、明確寓言的特點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積累文言詞匯,嘗試和練習辨析詞的古今意義,學習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現(xiàn)象。
3、反復朗讀、記誦、逐步積累語言材料,培養(yǎng)文言語感;鑒賞并學習對比手法和語言描寫突出人物個性的寫法。
4、運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評價作品的積極意義與歷史的局限,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4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
新授課。
課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巍巍壁迎的三峽是舉目的“高峽”,曾被人們認為是夢幻中“高峽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隨著三峽水利工程的建成,夢幻已經(jīng)變成了事實,中國人民為世人演繹了一個現(xiàn)代版的神話傳說。剛才我們欣賞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話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編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樣搬走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的呢?請同學們把目光轉(zhuǎn)向課文。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zhàn)國前期鄭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清靜無為。其作品《列子》一書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等,既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又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2、《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队薰粕健肪褪且粍t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好寓言。
3、學習生字:
塞(sè) 孀(shuāng) 迂(yū) 齔(chèn) 荷(hè) 叟(sǒu) 箕畚(jī běn) 厝(cuò) 匱(kuì)
4、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
三、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為下文移山、負山等情節(jié)作鋪墊。
第二段:寫愚公決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難,立即行動,表現(xiàn)了不畏艱難,敢于戰(zhàn)勝自然的勇敢精神。
第三段:寫愚公駁斥智叟的錯誤觀點。進一步表現(xiàn)愚公移山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心。闡述了人力無窮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第四段:天帝被愚公感動,移走二山,愚公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
四、教師小結(jié):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題目是后人加的。這是一則具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通過一個年近九旬的老人領(lǐng)著兒孫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動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理想和為理想獻身的精神。他的精神,他的氣概,驚天地泣鬼神,至今仍有其積極意義。
五、布置作業(yè):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利用工具書,翻譯課文。
二、古漢語知識:
1、通假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2)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4)河曲智叟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5)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6)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2、重點虛詞的用法:
。1)“之”的用法:
、沤Y(jié)構(gòu)助詞,“的”:冀州之南,河陽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隱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朴迷谥髦^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雖我之死;汝心之固。
、侵甘敬~,“這”: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這件事”:操蛇之神聞之,告之于帝。
、热朔Q代詞,“他們”: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而”的用法:
連詞,表修飾: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順承:聚室而謀;何苦而不平?表轉(zhuǎn)折: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3)、“其”的用法:
⑴、代詞,“他的”:其妻獻疑曰,帝感其誠。“他”:懼其不已也。
⑵、副詞,加強反問語氣:其如土石何?
。4)、一詞多義:
①方:指面積,方七百里;剛剛,方其遠出海門。
、谇遥簩⒔昵揖攀;況且,且焉置土石。
、墼壕谷唬蝗翩灼奕踝;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芄蹋侯B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堅決,吾義固不殺人。
、萃觯和ā盁o”,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逃跑,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扪桑阂蓡柎~,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5)、詞語活用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
吾與汝畢力平險:畢,形容詞作動詞,用盡。
聚室而謀:聚,動詞使動用法,使聚。
三、合作探究:
1、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意思嗎?(本文寫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思考:
。1)愚公要移的是兩座什么樣的山?
。2)愚公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點是哪里?
。5)他們是怎樣具體行動的?
(6)山最終移掉了嗎?
(7)愚公決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
明確:兩山規(guī)模:“方七百里,高萬仞”;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地點:“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行動:“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結(jié)局:“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困難:兩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年老力衰,人員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工具簡陋,運土路程遠: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3、愚公的妻子與智叟所說的話意思相近,他們的態(tài)度一樣嗎?
。ㄟ@兩個人物所說的話,表面上有相似之處,但目的全然不同,從他們說話的措辭和語氣便可以看出。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耙跃Α睅в嘘P(guān)心的語氣,她說的話語氣較輕,說的是真實的想法,但她并不反對移山。智叟則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4、怎樣理解課文的神話結(jié)尾?
。ㄟ@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話,向自然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愿望。這個神話結(jié)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shù)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5、你認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為什么?
。ㄓ懻撨@個問題,要緊扣課文內(nèi)容。要點是①愚公是為了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決心移山的——“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②下定了決心移山,就毫不動搖——“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結(jié)尾,終于感動了天帝,將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說明愚公不“愚”)
6、智叟的話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聰明”呢?
。ɑ卮鹨c:表面看起來,智叟好像是聰明。因為愚公畢竟“年且九十”了,兩座山又這樣大,很難移走。但是,他卻沒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孫孫不斷挖下去,“山不加增”,終于會成功的哲理。他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更說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7、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聰明。課文要告訴人們什么道理呢?
。鎸щy,要敢于斗爭,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會取得成功。能夠這樣做的人,才是聰明的)
8、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
四、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移山“任務”——艱巨,需移走兩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單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過程”——艱辛,鑿石運土,全靠體力,需寒來暑往,長期努力。也許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點自不量力了,難怪智叟要笑而止之,當然愚公機智的駁斥是令智叟啞口無言。
1、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明確:1、智叟:“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滯的觀點。愚公:長遠的,發(fā)展的觀點。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孫們的無窮力量,他說“我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孫子又有兒子,孫子又有孫子子孫會無窮無盡;山不會變,終有一天會移平”,非常理直氣壯;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個人的勢單力薄,顯然看問題片面、死板。愚公:志向遠大、不畏困難、堅持不懈;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現(xiàn)狀、自以為是。
3、看來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說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們男生和女生分成兩派來,對兩個觀點“愚公不愚”、“愚公實愚”分別想想理由,鍛煉一下嘴上功夫,來個小小的辯論吧。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shù)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來要求愚公。
小結(jié):愚公和智叟的對話,進一步表現(xiàn)了愚公移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沒有神的幫助,移山的結(jié)果會怎樣?
在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實現(xiàn)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話結(jié)尾,借助神的力量實現(xiàn)愚公的抱負,是以幻想方式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們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這和迷信有本質(zhì)的不同。
五、歸納寓意:
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說出這個“愚公移山”這個成語的意思嗎?
寓意:本文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堅忍不拔的毅力,頑強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頑強的毅力和排除萬難的精神
六、總結(jié)寫作特色:
你從這篇寓言故事里學到了什么樣的寫作技巧?
1、反襯:以兩山高大反襯移山艱難
2、對比:
a.移山人力的單薄與移山任務的艱巨。(突出愚公排除萬難的堅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現(xiàn)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節(jié)曲折:愚公移山,雖得家人贊同,但其妻卻說出了很多困難,還好,家人想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法,可那智叟卻前來阻止,并嘲諷愚公的無能,機智的愚公對他進行了嚴厲的駁斥,愚公移山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幫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個圓滿的結(jié)局,文章可謂情節(jié)波瀾起伏,曲折多姿。
七、布置作業(yè):
研討與練習二。
八、板書設(shè)計:
21、愚公移山
故事背景——決心移山——駁斥智叟——神話結(jié)尾
————下定決心、不怕困難、堅持不懈。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4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解釋難詞、難句。要注意一詞多義、通假字。
2、結(jié)合過去學過的寓言理解其特點,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著重理解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形象,此外還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質(zhì)區(qū)別,從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義。
4、聯(lián)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受到教育,古為今用,豐富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利用工具書,結(jié)合注釋,弄懂重點字詞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yǎng)閱讀古文的能力。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認識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難點:對比、襯托手法以及課文以神話結(jié)尾的作用。聯(lián)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幾十年前人們還曾認為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是夸張的夢話,而今天,隨著三峽水利工程的建成,夢話變成現(xiàn)實,高峽真正出平湖.那么,一個人搬走兩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聞笑談呢?好,我們這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愚公移山>>,來認識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3、理解“愚公”、“智叟“人物形象。
4、理解本文的神話結(jié)尾。
5、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三、檢查預習
1、走進作者
2、了解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
四、讀熟課文
1、初讀課文。
學生自己放聲讀一遍課文。其間,遇到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看注釋或查字典。教師不予指導。
2、互讀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讀,一個聽。聽者發(fā)現(xiàn)讀音有錯,當即指出。兩人對某字的讀音意見不一致時,記下這個字,留待一會兒解決。如是,二人各讀一遍。
3、再讀課文。讀好停頓。
下邊語句中所畫的“/”為停頓處,供參考。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壅f明]句中的停頓,一般依據(jù)句意或一定的語法關(guān)系來讀,但又不能限制的過于死板。有的長句,可以停頓兩次。這里沒有標示出來,是為了供施教時靈活掌握。因為讀好停頓,一是為了會讀文言文,二是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階段,不必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頓而糾纏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達到了目的。學生隨著讀文言文數(shù)量的'增多,尤其是隨著對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會慢慢讀好句中停頓的。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無)
一厝朔東(厝——措)
無隴斷焉(隴——壟)
五、疏通字詞,理解文意
兩個學生一組,由一位學生根據(jù)書上注釋和自己的理解,串譯課文大意;另一位學生訂正或補充。二人遇到不會解釋或意見不一致的語句,將它們畫下來,留待一會兒解決。
。壅f明]在前面誦讀的基礎(chǔ)上,大部分學生對課文語句的意思能夠做到大體了解。兩人互相研究、討論,創(chuàng)造了較準確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條件。提倡借助注釋來疏通文意,這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此時,教師作巡視,注意了解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使后面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1、愚公要移的是兩座什么樣的山?
2、愚公他幾歲了?你怎么知道的?為什么要移山?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態(tài)度?
4、愚公的妻子獻疑是反對嗎?倒土的地點是哪里?
5、愚公挖山的隊伍有幾個人?他們用了什么先進的工具沒有?
6、那個“遺男”姓什么?有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說明了什么問題?
7、智叟他智嗎?他對移山持什么態(tài)度?
8、愚公是怎樣反駁他的?
9、兩座山移掉了嗎?
10、如何理解這個神話結(jié)尾?
明確:以神話作結(jié),贊美了愚公移山的誠心和堅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麗色彩,富有濃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xiàn)愚公的宏偉抱負,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題。
11.愚公決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
討論并歸納:
。╨)兩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2)年老力衰,人員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3)工具簡陋,運土路程遠: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12、小結(jié)
兩山規(guī)模:“方七百里,高萬仞”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運土地點:“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行動:“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結(jié)局:“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六、聯(lián)系現(xiàn)實,進行拓展,深入領(lǐng)會愚公的精神。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了解寓言的特點。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標
1. 反復朗讀課文,增強文言文語感,整體把握文意,培養(yǎng)文言文自讀能力。
2. 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nèi)涵,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
3. 理解神話結(jié)尾及文中細節(jié)刻畫的作用。
4. 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培養(yǎng)頑強的毅力及敢于挑戰(zhàn)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難點:1.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nèi)涵,把握愚公形象,領(lǐng)會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2.理解神話結(jié)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
2. 討論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這首歌源于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聽起來是奇文,講起來是笑談”,卻昭示我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難勇于前行。也有人說,生活的道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但是不論哪種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會有荊棘、有坎坷,面對荊棘坎坷,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今天我們就來拜會愚公,見識他移山的壯舉。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感知理解課文,體驗課文的語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音注到課本上。
。ǘ⿲W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要求初步區(qū)分敘述語言和人物對話的不同,盡量理解課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課文,揣摩詞句
(一)學生對照課文注釋試著翻譯課文,要求盡量直譯,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討論,解答學生的疑難。
1.補充注釋的字詞:
面山而居面:面對。損魁父之丘 損:減少、削減。叩石墾壤 墾: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曾不:連……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 把…… 怎么樣
2.學生歸納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詞多意義的詞
年(年齡,歲月)且 (將近,況且) 之(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 他們,代詞 這,代詞 這件事) 而(表承接,表修飾,表轉(zhuǎn)折) 焉(代詞 哪里,語氣助詞)其(代詞 他的,副詞 加強反問語氣,代詞 他們)
4.請找出文中詞類活用的詞
面(名詞活用為動詞 面對)險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險峻的大山)箕畚(名詞作狀語 用箕畚)
(二)學生分為小組,各小組推舉一人翻譯課文,看看哪個小組譯得最好。其余同學對照課文,評價翻譯的準確性,并指出不夠準確的地方,糾正自己譯得不準確的地方。
。ㄈ⿲W生討論,找出課文中與現(xiàn)代漢語表達不同的句子,說說現(xiàn)代漢語中是怎樣表達的'。
若學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討論。
1.聚室而謀!ㄓ薰┱偌耍ㄈ胰耍┰诩依锷塘。(省略句)
2.雜然相許。——(全家人)紛紛表示贊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樣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于是率領(lǐng)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定語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闾宦斆髁。(主謂倒裝句。對比“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理解倒裝句的強調(diào)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賓語前置句)
7.帝感其誠!斓郾凰恼\心感動了。(被動句)
四、朗讀體會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要求讀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ǘ⿲Ρ纫韵聨А霸弧钡木渥,學生討論可以在各個“曰”字前加上什么樣的狀語,應該用哪種語氣來讀“曰”字后的對話。
1.聚室而謀曰
2.其妻獻疑曰
3.雜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長息曰
說明:
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議,態(tài)度是誠懇的,“曰”字前可加上“誠懇”等詞,讀后面的對話要突出商量的口吻。
2.句中愚公的妻子雖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對具體的問題沒有解決的辦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擔心、猶豫”等詞,讀這句時要讀出她擔心、猶豫的心理。
3.句是眾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堅定”“異口同聲”等詞,讀后面的對話語氣要肯定。
4.句中河曲智叟對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還有諷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應該是諷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諷刺”等詞語,朗讀時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氣。
5.句是愚公的回答,從“長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認為智叟是可嘆可悲的,“雖我之死”以后的幾句話則是表明態(tài)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嘆息而又堅定”等詞語,要讀得充滿信心,語氣堅定。
還可以從各人的用詞中引導學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態(tài)度:
其妻——獻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殘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長息、汝、固、不可徹、曾不若、雖、何苦
說明:其妻用“獻疑”“君”等詞,表現(xiàn)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說明她的擔心。智叟用“汝”表現(xiàn)他態(tài)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問句,與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問句在語氣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長息”表示他對智叟頑固的悲嘆,“雖我之死”幾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見,學生有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應該肯定。
投影徐悲鴻的畫《愚公移山》,讓學生加深理解。
(三)根據(jù)學生討論的情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
五、課外作業(yè)。
。ㄒ唬├首x并背誦課文中愚公反駁智叟的話。
。ǘ┙忉尅伴喿x練習探究”第四題,掌握其中的詞語。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6
【教學目標和要求】
知識和技能:
1、積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深刻理解課文的寓意。
過程和方法:
1、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nèi)涵,培養(yǎng)自讀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學習愚公的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1、誦讀課文,正確發(fā)音并注意停頓和語氣。
過程和方法:
1、積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深刻理解課文的寓意。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yǎng)閱讀古文的能力。
2、了解常見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
3、理解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以及常用虛詞。
【教學重難點】
能夠利用工具書,結(jié)合注釋,弄懂重點字詞的意思,理解文章內(nèi)容,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yǎng)閱讀古文的能力。
【教學課時】
1個課時
【教學過程】
一、身心準備
1、聽歌曲:《愚公移山》
2、聽故事《愚公移山》
二、談話引入、激趣
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本是《愚公移山》,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千百年來,愚公的精神一直被廣泛傳唱,但也有人認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便,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認為哪種說法更好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文本。
三、了解作者和相關(guān)問題知識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一篇,據(jù)說作者是戰(zhàn)國時期鄭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列御寇!稘h書藝文志》記載了八篇《列子》的內(nèi)容,現(xiàn)已失傳。今天的《列子》是認為由晉人張湛注釋編寫而成的版本。它收錄了很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本文講述了一個浪漫主義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讓我們生動地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關(guān)于寓言: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通過故事的形式寄托一定的道理。情節(jié)簡單,篇幅較短,充滿深刻而含蓄的寓意。
3、關(guān)于神話:
神話是關(guān)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樸素解釋和美好向往。
4、預習檢查:
請為下列字詞標注音節(jié)
懲(chéng)迂(yū)焉(yān)箕畚(jī běn)
荷(hé)叩(kòu)齔(yín)匱(kuì)
亡(wáng)太行(tài háng)懲山北之塞(chéng shān běi zhī sài)雍(yōng)南
一厝(yī cuò)朔東(shuò dōng)
四、總結(jié)交流。
請指出這兩個段落中的特殊用法,包括字、詞、句。
1、詞性的變化:
"險":形容詞變?yōu)槊~,指代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變?yōu)閯釉~,用箕畚收集或清掃東西。
"面":名詞變?yōu)閯釉~,表示朝向或面對。
2、同音異義
且年且九十(接近);且焉置土石(更何況)
焉且焉置土石(何處);始一反焉(語氣助詞)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與“返”同義,表示往返。
4、且焉置土石(倒裝語序。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焉”充當“置”的賓語,被提到了句首)
5、古今異義字
五、作業(yè)
1、默寫課文前兩段內(nèi)容
2、掌握課文重點單詞的音、形、意。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7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應認識的生字。
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字音讀正確,停頓恰當,并注意語氣。
情感目標: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歌嗎?今天老師就給同學們帶來一首歌,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好嗎?(歌曲:愚公移山)
師:聽完了這首歌,你知道歌曲中唱的是誰的故事嗎?(愚公)
師:你是從哪兒知道的?(王屋、太行)
師:你說得太好了,說明你們認真傾聽了,認真傾聽是最好的習慣,不但可以獲取知識,還表現(xiàn)了對別人的尊重,“有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了別人,別人才能尊重你,所以同學們一定要學會認真傾聽。
師:“愚公移山”就是剛才我們欣賞的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的題目,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生讀)
師:誰知道“愚”是什么意思?(愚蠢、蠢笨、傻)
公又是什么意思?(對年老男子的尊稱)
師: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蠢的老頭)
師:同學們聽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嗎?(聽過)現(xiàn)在我們就到語文書中,看看課文中是如何寫愚公移山的,請同學們把語文書打到100頁,自由讀課文,如果有不認識的字圈出來,用自己的辦法學一學,然后把它多讀幾遍,(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
師:同學們課文讀得很認真,遇到不認識的字了嗎?你是怎么解決的?(查字典、工具書、問同桌、問老師)
師:同學們都學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了,這樣真好,本課有多要求我們會認的`字,現(xiàn)在我們就來檢驗一下我們的識字成果好嗎?(出示詞語)
學生認讀生字
師:掃清了字詞的障礙,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注意把句子讀通順,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生:)
三、精讀課文
師: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
師:是的,“王屋、太行二山,方七萬里,高萬仞”就是說,王屋山和太行山面積有七百里,高達七八千丈。給愚公他們帶來了很多困難。
師:同學們想一想能帶來哪些困難?(生:)
師:面對著他們的生活,勞動帶來了很多困難的王屋與太行,憑借著一身肝膽,愚公作出了怎樣的決定?(移山)
師:那么對于“移山”這件事,其他們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
請同學們在書中找一找并畫出來。
(愚公、子孫、妻子、孩子、智叟)
愚公:提出并率領(lǐng)子孫們移山
師:愚公是一個90歲的老人,同學們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
90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的?(生答)
師:90歲基本上經(jīng)歷了人的一輩子了,生活經(jīng)驗十分豐富,他提出了移山這件事,他的子孫們同意嗎?(同意)你是從哪知道的?(3、4段)
師:移山的過程容易嗎?(不容易)從哪兒能看出不容易呢?(8、9)
師:同學想在移山的過程中,愚公他們家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生答)
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呢?(生:石頭、土塊往哪放?)
師:誰提出來的?(愚公的妻子)
師:愚公的妻子是怎樣說的?(生:讀妻子的話)
師:愚公的妻子是對移山這件事反對嗎?(商量、建議)
師:是的妻子的話體現(xiàn)了她的細心,把移山中的困難考慮充分,事先做好準備。
師:愚公妻子對丈夫的話應該怎樣說呢?(心平氣和)是像你的媽媽對爸爸說話嗎?那應該是像誰?(老奶奶對老爺爺)又該怎樣讀呢?(生讀)
師:愚公是怎樣回答的?(分角色讀)
師:是啊,只憑著愚公一家人的力量,就要把兩座大山移走真是太不容易了,同學們想,我們現(xiàn)在又現(xiàn)代化的勞動工具,要想移走一座大山容易嗎?(不容易)那么愚公一家老小只靠著手提、肩挑就要把大山移走,真是太不容易了,但是“不怕無能就怕無恒”。聽到了愚公和他的子孫挖山不止的消息,四面八方的人都來幫忙了,都誰來幫忙了?(鄰居孩子)
師:只有鄰居孩子一個人嗎?同學們看圖想象一下還有誰來了?
師:大家每天都到山上去和愚公的家人們一起喊著號子進行勞動,剛開始只有愚公一家人,號子應是(嗨喲嗨喲)。四面八方的人都來幫忙了,號子聲應是(嗨喲嗨喲)。最后人們那堅定地信念,使他們的號子聲驚天動地。(嗨喲嗨喲)
。13)師:多鼓勁的號子聲啊,這聲音驚天動地,這聲音氣壯山河,這聲音表達了愚公任憑扁擔把脊背壓彎,也要把山移走的信心和決心。
。14)師:但是在愚公移山這件事中,有一個人他不僅沒有提出參考意見,沒有參與到勞動中來,而且對愚公的行為全是否定的態(tài)度,他是誰?
。15)師:讀一讀描寫智叟的話,從中你知道智叟的態(tài)度如何?
(盛氣凌人、嘲笑、自以為是)
師:誰能把這個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的智叟的話活靈活現(xiàn)的再現(xiàn)出來?(生讀智叟的話)
師:面對著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樣回答的?
(生:讀)
師:愚公的話共有兩句,最后以感嘆號結(jié)束,表現(xiàn)出了愚公什么樣的精神?
教師引讀。
。1)是啊,面對著滿堂的兒孫,愚公要了卻他心中的祈愿,所以他信心十足的告訴智叟:“生:……”
。2)面對著智叟的嘲笑,愚公移山的信念不改,所以他堅定不移的告訴智叟。生:……
(3)面對著后人,愚公的精神生生不息,世代相傳,所以他有理由斬釘截鐵的告訴智叟。生:……
師:故事的結(jié)局怎樣呢?山被移走了嗎?請同學們齊讀(14)段,
板書:夸娥氏的子孫,移走
師:這么說愚公還是無能的了,最后還是靠神的力量把山搬走的,你同意這個觀點嗎?(感動了玉帝)
師: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愚公和智叟這兩個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嗎?
師:他已經(jīng)是90歲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嗎?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嗎?(不能)那他不是傻嗎?(不是)用我們現(xiàn)在的觀點說他是為了誰?(子孫后代)對呀!他是在為后代造福,從這個觀點來看,他不僅不笨還很聰明,而且不是小聰明是(大智慧),有個成語叫大智若愚,就是說大智慧的人好像是很愚蠢,其實他深謀遠慮,那些只能看見眼前利益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他,所以才說他很笨,就像是文中的“智叟”他很聰明嗎?(不是)他只是小聰明而已,目光短淺,沒有遠見,我們可不能做這樣的人。
師:同學們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連玉皇大帝都感動了,“無路難,開路更難,自有后來人,為你感嘆!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嗎?
生:……
師:和同學們共同學習課文,老師也感觸頗深,最后送同學們一句話,司湯達的名言與同學們共勉。
一個人只要強烈地堅持不懈的追求,他就能達到目的!緶_
板書設(shè)計:
愚公移山
愚公:提出移山
子孫:同意移山
孩子:幫助移山
妻子:提出建議
智叟:反對移山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8
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內(nèi)容。
2、熟讀并背誦課文,想一想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3、掌握10個生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
二、初讀課文。讓學生大體感知這篇課文。第一步,老師投影展示這篇課文,不會讀的字先跳過去,大致讀一遍,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大致寫的是什么?看看有哪些字不會讀?不會讀的字,請學生說出來。老師順手在黑板上寫出來(10個字)。
冀 塞迂箕畚荷孀齔 匱 厝
讓學生把生字讀熟,讀準,再讀課文,學生自由讀,不齊讀,放開聲音讀。讀完后,老師再進一步強調(diào)這10個生字。
第二步,試讀白文。無標點符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學生在讀的時候看看怎么斷句?并且把句中停頓的地方讀好。
第三步,學生看著投影,把課文抄下來,抄的要求,一個相對完整的信息單位連起來抄,按句子抄,一句一句抄,一邊抄,一邊加標點,標點不要求全部準確,全是句號也可以。同時分段落,第二段從哪里開始,第三段從哪里開始。抄完后請一個同學起來讀,同學們聽他斷句和分段的情況,老師掌握一下學生斷句的正確與否。
第四步,在學生讀的基本準確后,讓學生讀豎排版沒標點的,請兩個學生讀,誰愿意給我們讀一下?在學生讀的時候,其他同學看他讀的是否準確,然后評價。
請同學們看著投影上的課文,把不理解的句子劃下來,然后把教材打開,借助教材注解,把不懂得弄明白?醋⒔膺不懂的地方,把書合上,看投影,把里面重點的詞語找出來,老師指導學生,把重點詞語意思講出來。
第五步,翻譯課文,可以兩個同學合作,分別寫到本子上。也可以自己先寫,然后再和同學交流。
三、精讀課文
先自己思考,然后四人小組交流,再選2個同學在全班交流。老師也要給出答案。
1、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找出相關(guān)語句,簡析他們的態(tài)度。
愚公:“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增加,何苦而不平?”
我與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孫子繼續(xù)鏟除山,子子孫孫無窮盡,而山不增加,為什么擔心不能搬走山?只要持續(xù)不斷地鏟除山,總有一天能把山移走。只要持之以恒,克服困難,就能辦成事。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也太不聰明了,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氣力,連山上的草木都搬不走,更何況土石呢?
天神: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天神很感動,命夸娥氏二子負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
2、翻譯句子,體會智叟和愚公兩人對話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孫孫無窮盡,而山不增加,為什么擔心不能搬走山?
3、解釋下列加粗詞的含義。
。1)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僅有)
。3)何苦而不平 (愁苦)
必先苦其心志 (受苦)
。4)帝感其誠 (誠心)
公孫衍、張儀不誠大丈夫哉(真正)
四、作業(yè):背誦全文。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9
一、設(shè)計思路
自主學習落實文言詞句,反復朗讀感知故事情節(jié),合作學習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它告訴我們要克服困難就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本文描寫生動、形象,善于運用對比手法。
三、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順暢朗讀,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這一藝術(shù)形象,領(lǐng)悟其思想意義。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的閱讀。
四、教學重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實詞,了解文言虛詞“之”“其”“而”的用法。
2.準確翻譯、理解課文。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閱讀。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借助工具書及書本注釋自讀課文,通過生生、師生的合作,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導入新課
1課前可讓學生欣賞歌曲《愚公移山》。
2這支振奮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队薰粕健肥且粍t長期在人民中間流傳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學就熟知這個故事,有誰愿意給我們講一講這個故事呢?(學生講好后,教師從鼓勵角度進行評價,板書課題,介紹相關(guān)知識:《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戰(zhàn)國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話說,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讀文學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讀原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從中品嘗出獨特的滋味。
(二)自讀感知
1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停頓正確。(同座組成學習小組相互聽讀,根據(jù)要求相互評價。)
2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逐字逐句讀懂課文。(自讀中,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書上打上問號,準備向同學、老師求助。教師巡視,隨時了解學生自讀的進展情況。)
(三)合作解疑
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盡量要求他們自己查工具書解決,或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來解決,教師只解答學生經(jīng)過努力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
(四)檢查自讀(可用投影,也可課前打印)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萬仞(rèn)懲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擔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應(wú)一厝朔東(cuò)(shuò)
始齔(chèn)無窮匱也(kuì)
雍南(yōng)
2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3辨析多義詞:
。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轉(zhuǎn)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飾)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語氣)
其妻獻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懼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譯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組評價
學習小組內(nèi),學生相互批改作業(yè),教師巡視,解決學生爭執(zhí)不下的問題。
(六)誦讀鞏固
(七)布置作業(yè)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與練習二”。
3反復誦讀課文,給自己的父母復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的解讀,鞏固文言知識,了解不同人物對移山的不同態(tài)度,把握愚公這個藝術(shù)形象,領(lǐng)會寓言的教育意義。
(一)誦讀導入
(二)研讀新課
上一堂課,同學們認真自讀,提出了不少問題,許多問題由于大家積極動腦,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梢娭灰蠹曳e極思考,學習上的許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師將提出一些問題,大家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進行思考,看看對課文理解得怎么樣。
1這篇課文中寫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板書)
2愚公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那個“遺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將近九十歲。(“且”,將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頭。)
遺男——“始齔”,七八歲。(“始齔”,剛剛換牙,七八歲的光景。)
3愚公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處?
提示: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處——“指通豫南,達于漢陰”。(“陰”: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陽”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參加了移山勞動?總共幾個人?
提示:參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兒孫中能挑擔的三個人、遺男;總共五個人。
5移山的任務艱巨嗎?你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務的艱巨?
提示: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薄娣e大,高度高,可見土石工程之艱巨。
。2)愚公“年且九十”,遺男“始齔”,“荷擔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總共還只有五個人,就移山這項巨大的工程而言,勞動力極弱,可見要完成任務極其艱巨。
。3)“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叩”“墾”“箕畚”,可見勞動工具落后,完成任務談何容易。
。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冬夏換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見運送土石的路途遙遠,勞動何其艱辛。……
。▽W生只要能結(jié)合文本的解讀,體會到移山的艱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無須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艱巨的移山任務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孫、遺男、智叟他們分別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引導學生在文中畫出相關(guān)語句)由此可見他們各自持怎樣的態(tài)度呢?
提示:(板書加點的字)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獻疑”——關(guān)心、擔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輕視、嘲笑。
(3)(子孫)“雜然相許”;(遺男)“跳往助之”——支持、參與。
。ㄓ薰钠拮雍椭芹胖v的話差不多,態(tài)度似乎也很接近,這是一個教學的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梢酝ㄟ^揣摩朗讀的語氣,結(jié)合“獻”與“笑”,“君”與“汝”,“如……何”與“其如……何”等字詞及句式的比較,來實現(xiàn)教學目的。)
7愚公認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樣駁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這段話念起來讓人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頂真”的修辭作用)這段話,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方法,一句頂一句,層層緊扣,增強了語言的.力量,充分說明了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
9小組討論:同樣是面對移山這件事,可為什么愚公和智叟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他有克服困難的決心,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獻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對移山充滿信心;智叟從靜止的觀點出發(fā),畏懼困難,懷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獲利,從而斷定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學生只要言之有理,就應該給予肯定,在學生充分發(fā)言的基礎(chǔ)上,教師加以概括。)
10這樣看來,愚公和智叟到底哪個人聰明,哪個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板書加點字上的引號)
11追問:作者為什么在這兩人的名字中將“智”和“愚”反過來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兩人的名字中將“智”和“愚”反過來使用,不僅加重了對比色彩,而且具有諷刺的效果。
12故事結(jié)尾,兩座山還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說,愚公到底還是無能的人。大家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引導學生從文中找依據(jù))
提示:“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可見愚公移山的決心行動,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誠”——表明愚公的精神連天神都感動了。所以,故事以神話結(jié)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時故事的結(jié)局也照應了故事的開端。
(三)延伸拓展
討論思考:以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來看,你認為愚公的做法可取嗎?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設(shè)計此題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進行多元思維,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對于學生的明顯偏頻的觀點,教師應該引發(fā)學生相互評點或辯論。)
(四)布置作業(yè)
以《“愚公移山”外傳》為題,寫一則小故事,表明自己對某些問題的見解。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10
一、教學課時:
2課時(第周星期)
二、教學重點:
1、反復朗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積累文言知識,疏通文意;
2、體會對比,襯托手法,品味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概括故事的寓意。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注音:
太行(háng),王屋二山高萬仞(rèn)懲(chéng)山北之塞(sè)
曾(céng)不能損魁(kuí)父(fǔ)之丘荷擔(hè)(dān)者三夫,箕畚(jī)(běn)
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河曲(qū)智叟(sǒu)
窮匱(kuì)智叟亡(wú)以應一厝(cuò)朔東
2、作家、作品:
列子,戰(zhàn)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作品《列子》又名《沖虛經(jīng)》,書中記載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fā)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二、初讀文本
1、聽錄音(輕聲跟讀,注意正確讀音)。
2、自讀課文(放聲朗讀)、全班齊讀。
三、整體感知
1、自主學習(借助注釋、工具書)。
2、合作學習(落實虛詞“之”用法)。
3、積累、檢查
。1)通假字
、俸钜坠(jié),始一反(通“返”,往返)焉②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聰明)
、酆忧芹磐觯ㄍā盁o”,沒有)以應④一厝(通“措”,放置)雍南
。2)一詞多義
、俳Y(jié)構(gòu)助詞,“的”:冀州之南,河陽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②主謂間: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雖我之死汝心之固
③代詞:告之于帝(這件事)跳往助之(愚公)
四、口說課文大意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導入(齊讀課文、概括文言故事)
法國寓言家拉·封丹認為,寓言有“身體”和“靈魂”兩部分,“身體”就是寓言故事,“靈魂”則是它的寓意。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寓言的故事,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寓言的“靈魂”。
二、分析愚公(ppt出示圖片)
。ㄒ唬┨畋恚悍狡甙倮铮呷f仞→艱巨的□□(任務)
殘年余力→微弱的□□(力量)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長期的□□(努力)
無隴斷焉→最后的□□(勝利)
1、山是怎么樣的?(方七百里,高萬仞)
2、愚公是怎么樣的.?(年且九十、殘年余力)
3、“移山”,“移”的過程是怎么樣的?
移山的過程,有八個字,最能體現(xiàn)出這中間的艱辛——(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4、最后的結(jié)局又是怎么樣的?(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經(jīng)常和另外兩個故事一起出現(xiàn)。一個是“夸父逐日”,這個我們非常熟悉,夸父追趕太陽,最后道渴而死;還有一個就是“精衛(wèi)填!,精衛(wèi)她本來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兒,后來在游泳的時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衛(wèi)鳥,經(jīng)常銜一些微小的土、石、木頭,要把大海給填平。(ppt出示原文)
這三個故事中,有什么共同點?(都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試圖完成自己的夢想)
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夸父、精衛(wèi)的故事,至少有三處不同。(提示:人數(shù)、外援、結(jié)局)
夸父和精衛(wèi),都是失敗的故事;而愚公移山,這是一個成功的結(jié)局。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究竟是因為什么?(天帝主動幫助,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
(大聲朗讀:“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ㄓ薰河羞h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三、賞析對話
過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對愚公移山,他們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獻疑”;“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疑問,說明她考慮到丈夫面臨的困難,對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關(guān)心和擔心。
智叟:“笑而止”“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帶有譏笑、輕視的意味,“其如土石何”與“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話中多一“其”,加強了反問的語氣。(智叟:畏難而止、自作聰明)
(2)從稱謂看,還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為“君”,智叟則稱愚公為“汝”,顯得不客氣,也說明了智叟對愚公輕視的態(tài)度。
四、理解寓意(愚公精神: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
五、拓展探究
文章用神話結(jié)尾,這樣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為什么?
(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兒子背走大山,襯托了愚公的精神;在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的社會條件下,借助神的力量實現(xiàn)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六、寫作特點
1、襯托(以兩山高大反襯移山艱難)
2、對比
。1)移山人力的單薄與移山任務的艱巨(突出愚公排除萬難的堅毅精神);
。2)智叟和愚公(表現(xiàn)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11
學習目標:
1、流暢地朗讀課文,會背誦
2、明確故事寓意
3、正確理解有關(guān)實詞、虛詞的含義
教學重點:
1、明確故事寓意
2、生動的人物對話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1、神話色彩結(jié)尾的作用
2、“愚公移山”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設(shè)想:
通過朗讀和思維訓練來開展師生雙邊活動,讓學生在泛讀感知、品讀感悟、研讀遷移中,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
2、通曉課文內(nèi)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詞的含義
教學流程:
一、導入課文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屬于文學作品范疇。愚公是作品中一個藝術(shù)形象。這是一幅放大的書中插圖,請說出圖中各種景物、人物的名稱。(“太行、王屋二山”、“云層”、“夸娥氏二子”、“愚公”。教師板書課題:“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帶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選自《列子·湯問》。這篇故事的內(nèi)容是什么?故事告訴了我們怎樣的道理,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仔細體會。
二、檢查作業(yè)
1、注音
箕畚()
始齔()
窮匱()
亡以應()
魁父()
2、解釋加點的詞
懲山北之塞()
指通豫南()
寒暑易節(jié)()
三、師范讀課文
1、對照書中的注音,學生默讀課文。要求讀流暢。
2、學生齊讀課文。分小組或分男生女生讀。
3、教師指導朗讀,學生練習后,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節(jié)奏,讀出語調(diào)。
四、學生品讀課文
1、理解讀。對照書中的釋義,默讀課文。教師檢查閱讀效果,根據(jù)教師提示的要求,學生讀特定的句子(如教師提示:“請讀出寫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結(jié)果的句子”)
2、理解說。(每個同學根據(jù)老師提出的說的內(nèi)容和要求,先個人思考,后小組交流,
每一小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僬f故事內(nèi)容
、谡f故事寓意
、塾矛F(xiàn)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寫。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難移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后代人。愚公認識山不加增,人力能戰(zhàn)勝自然的道理。
、谠O(shè)計板書:
五、課堂檢測
1、注音:
萬仞()
孀妻()
迂()
曾不能()
一厝()
朔東()
智叟()
2、解釋詞語
懲_____
險______諸______
箕畚_____
心_____
雖_______
匱_______感________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正確理解文中文言詞的含義
2、體會愚公移山的`現(xiàn)實意義
3、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1、學生提出質(zhì)疑的詞語,互動解疑
2、小組匯報交流網(wǎng)上搜集到的信息
3、背誦課文某一段落
二、品讀課文。
。ń處熢O(shè)問激思,引導學生理解文中詞句的含義,以下設(shè)疑供選擇。)
1、愚公的年齡有多大?
2、小男孩有多少歲,父親可疼他?
3、愚公妻子和智叟話的結(jié)構(gòu)相似,都對愚公的體力提出了質(zhì)疑,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江陰大橋”中的“陰”是什么含義?地名或企業(yè)名中有類似的詞嗎?請舉例。
。ń柟I(yè)園區(qū)、淮陰市)
三、檢測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其妻獻疑曰()年且九十()
、賾制洳灰眩ǎ
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③操蛇之神聞之()無隴斷焉()
魁父之丘()④
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釋義。
、俸钜坠(jié),始一反焉
、谏跻,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應
、芤回人窎|,一厝雍南
四、研讀課文
。ㄒ唬╅喿x思考,探究遷移。(以下設(shè)疑供選擇)
1、能不能以“智公移山”為題?
2、如果沒有玉帝的被感動,愚公的志愿最終能實現(xiàn)嗎?
3、文中為什么要安排鄰人相助的情節(jié)?
4、有人說“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資(人資,物資)去移山。
你認為對嗎?
5、想一想,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在現(xiàn)代化的經(jīng)濟建設(shè)中,在你的學習生活里,會遇到“山”嗎?面對“山”,我們應抱怎樣的態(tài)度?
(二)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fā)言。
(三)以四人學習小組的形式,學生自測自評自結(jié)。
。ㄋ模┬〗Y(jié)參考:
1、古代生產(chǎn)力水平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自然或社會的現(xiàn)象,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來解釋問題。神話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們今天仍然需要,因為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任務是偉大、艱巨的,必須有堅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謂繞道搬家,是屈服于自然,是害怕困難、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現(xiàn)。
五、布置作業(yè)
1、書后思考練習
2、背誦全文。
3.以“有志者事竟成”為話題,寫一篇讀后感。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12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倭私庥嘘P(guān)古代寓言的粗淺知識。
、谡莆站唧w語言環(huán)境中文言詞語的含義,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蹜{借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誦讀文言文的習慣,增強對文言文這種古代書面語的直接感受能力、誦讀背誦能力。
3、情感目標:
理解本文的寓意,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頑強的毅力和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nèi)涵。
2、認識愚公生動的形象,理解課文寓意。
教學過程:
。ㄒ唬┬抡n導入
(二)課文認讀
1、聽課文錄音,注意課文中生字詞的讀音和文句的朗讀節(jié)奏和語氣。
2、分小組自學實踐,憑借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疏通文意。
3、學生提出質(zhì)疑,以學生互相解決疑難為主,老師點撥。
。ㄈ┱n文研讀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處、態(tài)度、方法、影響、艱巨。(在課文中找出相關(guān)句子)
3、分析愚公與智叟對話的.內(nèi)涵。
設(shè)問:A、智叟與愚公對話時的神態(tài)是怎樣的?
B、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為何長息?
D、作者給這兩位人物命名是別有用心的,有何深長意味?
4、理解課文的神話結(jié)尾。抓住“誠”分析。
5、試著背誦課文,進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ㄋ模┱n文賞讀
1、欣賞名畫:徐悲鴻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齊誦課文。
3、名曲欣賞:江濤的《愚公移山》,頌揚愚公精神。
4、試背課文。
5、概括小結(jié)。
。ㄎ澹┱n文創(chuàng)讀
組織學生討論:
1、學習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啟示?
2、我們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為什么?
3、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沒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六)作業(yè)布置
1、必做題:背誦全文、整理課堂筆記
2、選做題:習作實踐
①文中對愚公、智叟兩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創(chuàng)意,請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為題寫一篇400字短文。
、谖覟橛薰澑。
、坌闹械挠薰。
板書設(shè)計
長息(年高志短)
愚公
智叟
眼
笑(殘年余力)
鼠
光
目
長
寸
遠
對
光
不愚
比
不智
人力的無窮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能力目標: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標: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教學設(shè)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chǔ)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注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著通過學生質(zhì)疑、教師設(shè)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xiàn)實意義;然后以完成文后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后,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指導學生熟讀并背誦全文。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
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和通假字。讓學生在參照注釋疏通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課時 本課時通過學生課堂討論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xiàn)實意義,在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做到熟讀并背誦全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撰寫!稘h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jù)古代有關(guān)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御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道家,鄭國人。主張?zhí)撿o、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掌握下列實詞:
仞冀箕畚孀齔匱亡厝雍隴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習慣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贊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jīng)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疏通課文
(1)利用快速、連環(huán)朗誦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學生能較流利地讀準全文。
(2)教師劃出難解的單音節(jié)詞,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自學時,對照注解,自行解釋這些難詞。
(3)四人小組在掃清難詞障礙的基礎(chǔ)上,試著逐字落實翻譯全文,并將組內(nèi)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劃出來,以備全班討論。
(4)師生共同研討,解答疑難。
(5)學生朗讀一遍,自查是否還有疑難語句。
復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組共同準備復述故事,并推薦一名同學,準備在全班復述。
被推薦同學復述課文。
要求:①語言流暢。
、诳杉由弦欢ǖ暮侠硐胂蟆
對復述者進行簡單講評,讓學生在聽、評中,不斷熟悉課文,為后面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作準備。
抽學生逐句逐段翻譯課文。
布置作業(yè)
復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第二課時
逐段朗讀課文
討論分析課文的結(jié)構(gòu)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jīng)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討論分析課文的內(nèi)容
。、首段一開始極言兩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參考:
寫兩山的高大,為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
2、分析課文第二、第三段。
、僬埮懦鲆粕降娜宋锉。
②作者這樣介紹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參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歲的愚公,荷擔者三夫,還有始齔的遺男,總共五個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兩座大山,的確千難萬難,但越是艱巨的任務面前,就越能顯示人們的精神面貌。
、鄄煌娜宋飳Υ粕接胁煌膽B(tài)度,愚公妻子與智叟的話差不多,他們的態(tài)度一樣嗎?孫子和“遺男”態(tài)度又怎樣?
答案參考:
愚公妻子認為丈夫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動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辦呢?智叟則認為憑愚公這把老骨頭,連山上的一棵草都毀不了,還想動土石嗎?可見,愚公妻子是懷疑中帶著擔心;智叟則是輕視和嘲笑的語氣。再則,“甚矣,汝之不惠!边@樣的話愚公妻子是不會說的,而“且焉置土石?”這樣的話智叟是不會說的,因為他根本反對移山,絕對不會關(guān)心怎樣處理土石的問題。總之,愚公妻子是“獻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態(tài)度迥然有別。“疑”是對愚公的關(guān)心和擔心,“笑”則是出于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而遺男是“跳往助之”,子孫是“雜然相許”,還獻計獻策,說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苡薰且粕降姆e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tài)度自然很堅決,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答案參考:
智吏認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為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萦腥苏f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樣呢?
答案參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則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見其做事有很明確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認為子子孫孫綿延不斷,他的志氣,他移山的決心,將會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就這樣一點點“啃”,終能將山移平,何況“山不加增”,這些足見其移山的行動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不是盲目行動,可見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很聰明,因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卻還要移山,實乃造福子孫的聰明之舉。而智叟卻自作聰明,目光短淺,毫無遠見,只不過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罷了。
。场⒎治稣n文第四段。
有人說這個故事最后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答案參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xiàn)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過課堂練習,小結(jié)全文并討論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
6、布置作業(yè)。
、俦痴b全文,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趯懸黄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讀后感。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1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認識的生字,理解詞語。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字音讀正確,停頓恰當,并注意語氣。
3:情感目標: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ㄒ唬┘と
1、交流神話故事:
2、聽歌曲、猜歌名:
3、板書課題愚公移山(查字典、質(zhì)疑問題)
誰知道愚是什么意思?公又是什么意思?愚公又是什么意思?
。ǘ、初讀課文
1、同學們,課文讀的很認真,遇到不認識的字了嗎?你是怎樣解決的?
2、同學們都學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了,這樣真好,本課有要求我們學會認的字,現(xiàn)在我們就來檢查一下你們的認字成果好嗎?
3、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兒?
(三)、精讀課文(解決問題)
1、為什么移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
2、同學們,想一想能帶來哪些難題?
3、面對著他們的生活,勞動帶來了很多困難的王屋與太行,憑借著一身肝膽,愚公做出了怎樣的決定?(移山)
4、那么對于移山這件事兒,其他人的看法是怎樣的呢?
5、移山成功了嗎?
學生交流,(齊讀第14自然段)
6、移山遇到困難了嗎?如何移山的?
7、愚公妻子對丈夫的話應該怎樣說呢?是像你的媽媽對爸爸說話嗎。那應該是像誰?又應該怎么讀呢?
8、愚公是怎樣回答的?都誰來幫忙了?同學們,看圖想象一下,還有誰來了?
9、同學們,讀一讀描寫智叟的話,從中你知道智叟的態(tài)度如何?誰能把這個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的智叟的話,靈活靈活現(xiàn)地再現(xiàn)出來?
10、面對著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樣回答的?
11、愚公的話共有兩句,最后以感嘆號結(jié)束,表達出了愚公什么樣的精神?(教師引讀)
(四)、分析愚公與智叟兩個人物
1、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愚公和智叟著兩個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嗎?他已經(jīng)是90歲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嗎?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力嗎?(不能)那他不是傻嗎?(不是)。用我們現(xiàn)在的觀點說他是為了誰?(子孫后代)對呀!他是為后代造福,從這個觀點來看,他不僅不笨還很聰明,而且不是小聰明是(大智慧)。文中的智叟他很聰明嗎?(不是)。他只是小聰明而已,目光短淺,沒有遠見,我們可不能做這樣的人。
2、同學們,愚公挖山不止是精神連玉皇大帝都被感動了無路難,開路更難。自有后來人,為你感嘆!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嗎?
和同學們共同學習課文,老師也感觸頗深,最后老師送同學們一句話:一個人只要強烈地堅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夠到達目的地。
。ㄎ澹、拓展延伸:續(xù)編故事。
。、用兒歌和感悟結(jié)束教學。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15
一、教學設(shè)計
本課旨在幫助學生學會文言詞句的落實、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思維空間的拓展。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多角度閱讀等方式,讓學生深入領(lǐng)悟愚公移山的內(nèi)涵和意義。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著重描寫了愚公的形象,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而文中采用了對比手法,使描寫更加生動、形象。通過閱讀本文,不僅能夠了解故事情節(jié),也能深入領(lǐng)悟其中的思想意義。
三、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順暢朗讀的能力,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形象,領(lǐng)悟其思想意義。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閱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文言虛詞“之”“其”“而”的用法,并積累常用實詞。
2、準確理解和翻譯課文。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閱讀。
五、教學安排
本課程安排為2個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節(jié)課
教師可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自讀課文,通過生生或師生合作,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導入新課
1、讓學生欣賞歌曲《愚公移山》。
2、介紹《愚公移山》的背景知識,并促進學生從中領(lǐng)悟人生哲理。
自讀感知
1、借助工具書及書下的注釋,要求學生朗讀課文,重點訓練發(fā)音和停頓。
2、要求學生相互聽讀,并進行評價,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二節(jié)課
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多角度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合作探究
1、教師可讓學生分成小組,共同探究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和語法結(jié)構(gòu),拓展學生的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
2、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分析,深入領(lǐng)悟愚公移山的內(nèi)涵和意義,以此豐富學生的思想內(nèi)涵。
3、通過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閱讀,從不同角度去思考、理解課文。
總結(jié)歸納
在本節(jié)課結(jié)束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交流,分享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想,在互動中深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通過使用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逐字逐句理解課文(如果學生在自己閱讀時遇到困難,請在書上打上問號,以準備向同學或老師求助。教師應定時檢查學生的自讀進度并提供幫助)。
。ㄈ┖献鹘鉀Q問題
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盡量鼓勵他們查找工具書自行解決,或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僅在學生經(jīng)過努力仍無法解決問題時,教師才提供答案。
。ㄋ模z查自讀(投影或課前打印)
1給下列字注拼音:
萬仞(rèn)懲山北之塞(chéng) (sè)
荷擔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應(wú)一厝朔東(cuò)(shuò)
始齔(chèn)無窮匱也(kuì)
雍南(yōng)
2在下列句子中劃出朗讀時的停頓點: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3區(qū)別多義詞:
。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而山不加增(但是,表示逆轉(zhuǎn))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飾)
何苦而不平(表連詞)
。3)其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語氣)
其妻獻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懼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譯以下句子: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ㄎ澹┬〗M評價
學習小組內(nèi),學生互相檢查作業(yè),并由教師檢查學生爭論不決的問題。
。┱b讀鞏固
(七)布置作業(yè)
1整理文中出現(xiàn)的同音字。
2完成“思考與練習二”。
3反復誦讀課文,向自己的父母復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通過研讀本文,引導學生鞏固文言語言知識,并了解不同人物對于移山的態(tài)度,理解愚公這一藝術(shù)形象,領(lǐng)會寓言故事中的教育意義。
。ㄒ唬┱b讀導入
(二)探究新課
上堂課,同學們自讀課文并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積極參與討論并圓滿解決了很多困難。這表明只要排除雜念,集中精力思考,我們就能夠?qū)W好許多知識。今天,老師要大家針對課文的內(nèi)容思考一些問題。
1.課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和智叟。
2.愚公的年齡是多少?智叟屬于哪個年齡段?遺男有多大?
提示:愚公將近九十歲,即年且九十;智叟是老年人;而遺男是七八歲,剛剛開始換牙。
3.愚公為何要移山?移掉山有什么好處?
提示:愚公要移山是因為山北方的塞路太迂,阻止了山南方和豫南的聯(lián)系。而移山可以打通道路,讓南方地區(qū)可以和漢陰相連。
4.有哪些人參與了移山的工作?一共有多少人參與了?
提示:愚公、三個兒孫和遺男一共五個人參與了移山工作。
5.移山任務艱巨嗎?從哪些內(nèi)容可以看出任務的艱巨?
提示:
。1)太行山和王屋山總寬度為七百里,高度有萬仞,說明土石工程十分艱巨。
。2)只有五個人參與工作,他們中有一個將近九十歲,以及一個七八歲的孩子,說明他們的工作人手十分缺乏,勞動力十分弱。
。3)工具很簡陋,只有叩石墾土和箕畚這些原始的工具,說明完成任務十分困難。
。4)完成任務需要一整年的時間,而且要承受各種氣候變化,說明工作十分辛苦和繁重。
(同學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理性表述移山工作的艱巨,不必拘泥于以上提示。)
6.在如此艱巨的移山任務之前,愚公的妻子、子孫、遺男和智叟各自怎么說?他們的態(tài)度如何?
提示:同學們可以在文中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來回答這一問題,理解他們對移山工作的態(tài)度。提示中的關(guān)鍵點可以作為參考。
1.愚公的妻子提出質(zhì)疑:“以您的力量,都無法摧毀魁父的山,更何況像太行、王屋那樣的高山?”——“獻疑”——關(guān)切、擔憂。
2.河曲智叟冷笑回應:“你真是太天真了,你還有什么用處?你連山上的一根草都摧毀不了,更何況是土石?!”——“笑而止之”——輕蔑、嘲諷。
3.子孫們“異口同聲”表示支持;遺孀的兒子則“跳上去幫忙”——堅定支持、積極參與。
4.愚公認為山必定可以移動,他說服河曲智叟的理由是:“你的思想過于狹隘,我可謂鐵心錚錚,我要造福子孫后代,不顧個人得失。”
5.這段話的節(jié)奏感極強,表現(xiàn)出愚公的堅定決心,用良心去做的信心。這是因為他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句句經(jīng)過推敲,每一句話都很有力度,闡述了子孫后代的'無限傳承。
6.分組討論:為什么愚公和智叟對于移山這件事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是以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堅持不懈的毅力,奉獻自身為后人謀福利。而河曲智叟則從一個僻靜的角度看待這件事,對困難感到畏懼,懷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和獲利,因此斷定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學生的意見應受到肯定,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做出概括總結(jié)。)
7.那么,愚公和智叟哪個更聰明,哪個更愚蠢呢?提示:愚公并非“愚”,而是擁有著極大的智慧、勇氣和毅力的人,這是“大智若愚”的一個例證;而河曲智叟并非“智”,他的視野狹窄,只愿意看到眼前利益,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板書并加上雙引號)
8.后續(xù)追問:為什么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名字中用“智”和“愚”互換,有何用意呢?提示:通過兩個人名字內(nèi)“智”和“愚”的顛倒,加深了對比度,同時也達到了一定的諷刺效果。
9.故事的結(jié)局,勉強移山還是靠神仙相助才完成,因此有人說,愚公是個無能之輩。大家認為這個說法合理嗎?為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依據(jù))
愚公移山:傳說中的精神巨人
愚公移山,這個歷史悠久的傳說,講述了愚公為了讓自己的后代能夠住在平坦的土地上,而毅然決然地想要搬山。雖然這個理想看起來非常浪漫,但是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是否認為愚公的做法可取呢?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維持中立,為學生提供一個平衡的討論空間,同時激發(fā)他們尋找問題的多元解決方案。
事實上,愚公移山這個傳說的深層含義,不在于愚公的行為是否明智,而在于他表現(xiàn)出的非凡精神。愚公堅韌不拔的意志,使得他甚至能夠驚動上天的神靈,證明了他的信念和自我奮斗的勇氣。這種精神從來不會過時,它干擾我們的是人類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
這個傳說的結(jié)尾也深具啟示:愚公的做法雖然奏效,但它并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愚公可以利用他的堅強意志和努力來緩解現(xiàn)狀,但是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也應該被探索和應用。
在這點上,我們可以為學生設(shè)置一個小作業(yè),以《“愚公移山”外傳》為題,讓他們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并描述一個表達自己對某些問題的見解的小故事。這個作業(yè)可以促進學生思考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16
【教學目標】
1、領(lǐng)悟故事隱含的寓意。
2、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fā)表個人見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語言中隱含的思想情感,準確把握朗讀的語氣。
【教學方法】
1、借助注釋,通過提問,師生討論,相互檢測等方式完成字詞句的教學。
2、通過朗讀,把握討論的方向,學生分組討論。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自由朗讀,達到基本順暢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組,由一人朗讀,三人糾正
三、師生比賽:教師朗讀,學生選定一人(或毛遂自薦)朗讀,學生評判,指出應改進的地方
四、學生借助注釋,了解故事大意
五、圍繞詞義、句義,師生相互提問、解答,問題設(shè)計要巧妙
例:
1、愚公多大年齡?
不到九十歲。
且,將近
2、“遺男”幾歲?
七八歲。
齔,換牙,七八歲。
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遺男”的父親同意他去嗎?
“遺男”沒有父親,
孀妻,寡婦。
4、有女性參加勞動嗎?
沒有。
夫,男子。
六、各大組推薦一人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繪聲繪色
七、在掌握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師生齊讀課文,加深理解
八、圍繞字意、詞義、句義,相互擬題測試
第二課時
一、分析人物對移山的不同的態(tài)度
1、讓學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讀愚公妻和智叟說的兩段話。
2、學生翻譯這兩段話。
3、教師提問:愚公的妻子說的一段話應以怎樣的語氣朗讀?
關(guān)切、擔憂。
4、教師提問:智叟說的一段話應以怎樣的語氣朗讀?
輕蔑、譏諷。
5、讓學生揣摩當時兩人的不同心理?
愚公妻子:老伴兒,你一大把年紀了,挑運土石,身體能頂住嗎?
智叟:你這老頑固,連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動,還想移掉兩座大山?簡直是異想天開!
6、學生歸納兩人對移山的態(tài)度。
7、通過分析“雜然相許”、“跳往助之”,學生歸納愚公的子孫、“遺男”對移山的態(tài)度。
8、教師提問:愚公的.妻子、子孫及“遺男”的態(tài)度說明了什么?
說明愚公的舉動得到眾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孫的一件大好事。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以及移山的意義
(教師提問,學生作答。)
1、愚公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繞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義?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币部捎米约赫Z言回答:道路暢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孫”則更佳。
3、在當時的條件下,移山有何困難?
可從三四個方面回答:
、 山體龐大;
⑵ 工具簡陋;
、 勞力不足;
、 路途遙遠。要結(jié)合文中語句分析)
4、既然移山困難重重,愚公為何不放棄呢?
因為愚公堅信:“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贝笊奖啬芤谱摺
5、太行、王屋二山最終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為何這樣設(shè)計結(jié)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恰恰說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6、學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敢于向困難挑戰(zhàn),堅持不懈與困難作斗爭的精神。
7、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決大山阻塞的難題?
可開鑿隧道,可開辟一條山路、可搬家……
8、在今天,我們同樣會遇到各種困難,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還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還要巧干、依靠科學技術(shù)和團結(jié)協(xié)作的精神……
三、教師總結(jié)
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也會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們也像愚公一樣,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當然,也要學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布置作業(yè)
1、你對課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發(fā)揮想象,描寫愚公等挖土運石的情景。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17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nèi)涵,培養(yǎng)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二、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yǎng)語感。
2、理解神話結(jié)尾的作用,體會文中細節(jié)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
2、理讀法 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ㄒ唬⿲дZ:
同學們從小就知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讓我們在上課文之前,先回憶一下這個故事。請看Flash《愚公移山》。
。ǘ┲攸c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zhàn)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經(jīng)散失,今本《列子》是東晉人搜集的有關(guān)古代資料編寫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2、文體:寓言這種體裁的特點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種比喻性的虛構(gòu)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帶有諷喻或勸戒的意味。
。ㄈ┳x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根據(jù)課下注釋解釋全文,有問題的一會兒質(zhì)疑。
2、學生質(zhì)疑,教師提醒學生注意一些重點詞語的解釋。
。ㄋ模├斫馊模
1、愚公家周圍環(huán)境如何?他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處?(盡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薄皯蜕奖敝,出入之迂也”
移山則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2、移山有何困難?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困難有山高大、面積廣、年老力衰、移山人少、運土石工具簡陋,往返路途遙遠。這樣寫的作用可以襯托出愚公移山的決心之大。
3、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長遠的,發(fā)展的觀點。
4、思考:但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確: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shù)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來要求愚公。
5、思考:這里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
通過愚公和智叟的對比,再次表現(xiàn)出愚公堅定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實“智”,“智叟”實“愚”,這正是寓言給兩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個人對移山產(chǎn)生了質(zhì)疑,還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態(tài)度和智叟的態(tài)度是一樣的嗎?請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寫,比較分析。
學生討論,明確:
愚公妻 智叟
稱呼: 妻稱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稱“汝”(輕視愚公)
語氣: “以君之力……何?”(擔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裝,輕蔑)
“且焉置土石?”(獻疑) “以殘年余力……土石何?”(嘲諷)
7、這則寓言有何寓意?
明確:告訴人們,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任何困難都可戰(zhàn)勝。
8、問:為什么用這個神話結(jié)尾?
討論并明確:意在說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動驚天地、動鬼神,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讀課文。
(五)總結(jié)全文:
運用對比襯托手法,通過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要克服困難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業(yè):
1、積累相關(guān)的文言知識。
2、練習冊上的相關(guān)作業(yè)。
七、板書設(shè)計:
愚公移山
愚公妻 智叟
稱呼: 妻稱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稱“汝”(輕視愚公)
語氣: “以君之力……何?”(擔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裝,輕蔑)
“且焉置土石?”(獻疑) “以殘年余力……土石何?”(嘲諷)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18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欧e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评斫庹n文深刻的寓意。
。病⑦^程方法目標:
、欧磸屠首x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nèi)涵,培養(yǎng)文言文自讀能力。
、瓢盐沼薰@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3、情感態(tài)度目標: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yǎng)語感。
。、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病⒗斫馍裨捊Y(jié)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jié)的作用。
【教學方法】
。薄⒄b讀法。
。、辯論法。
。、品讀法。
。础w納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闭n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shè)計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學生根據(jù)注釋提示,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胖赋鱿铝芯渲械耐僮植⒔忉專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應
一厝朔東
無隴斷焉
指通豫南
⑵對加點粗的解釋:
懲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雜然相許
且焉置土石
、且辉~多義:
、俜剑悍狡甙倮锓狡溥h出海門
②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墼涸蝗翩灼奕踝釉嫫渌荒
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吾義固不殺人
、萃觯汉忧芹磐鲆詰裢鲆嗨溃e大計亦死
⑥其:懼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誠其妻獻疑
、咧阂跃υ荒軞街幻m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⑷翻譯下列句子:
、偕跻印H曛换!
、谒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
、弁朵静澈V。
④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三、思讀課文,理解寓意
。、學生分兩組,展開課堂辯論。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辯詞選摘: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斗的精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fā)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jié):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病⑻釂枺哼@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于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四、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shù)特征
。、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jié)尾?
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jié)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關(guān)于對比、襯托手法:
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xiàn)“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yè)的冷漠態(tài)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guān)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xiàn)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xiàn)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cè)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五、研讀課文,總結(jié)升華
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愚公精神的實質(zhì)是排除干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會有“神舟”五號的發(fā)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里會有時代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里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六、課堂小結(jié)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是想通過對《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討,引導同學們能夠辯證地、全面地、發(fā)展地分析和看待問題。今后我們所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也許會充滿荊棘,讓我們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鎖定目標,開動腦筋,去開辟一條讓世人矚目的人生之路!
七、布置作業(yè)
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教學反思】
這堂課,我根據(jù)新教材特點,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查閱了很多相關(guān)的資料,充分估計課堂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精心設(shè)計了一些新穎的思考題。力求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xiàn)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識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辯論,教師僅起組織、協(xié)調(diào)學生的導演作用,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力求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指導思想。
整個初中階段的文言通過整理歸納,應該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學生學習不夠主動,這在今后的復習教學中一就要重視學生的文言積累。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19
教學要點:
1、順暢翻譯全文。
2、認識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難點:
1、個別重點詞句的翻譯。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活動性閱讀教學法(有條件的應結(jié)合多媒體教學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設(shè)計:
一、競賽活動導入(設(shè)問式導語,可不搶答,只引起思考):(用投影)
“愚公移山”是(多選題):(答案:全選)
A、寓言故事B、神話故事C、成語D、文章名E、歌曲名
師:由此可見,“愚公移山”是極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為成語,在現(xiàn)實(口頭、書面)中,經(jīng)常會用到。我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會對這個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會加深對故事所包含的意義的認識,或許還會對我們今后的人生道路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關(guān)于列子(略);檢查預習:注音(略)。
二、口頭表達活動:
那么,誰能講講這個故事(講故事,不是翻譯)?(生舉手,講后師評價,給個人記分)(此活動既練表達,又使教師了解預習情況,為下邊的翻譯作準備)
三、朗讀。師:接下來,我們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講的。
1、范讀(或放錄音)。
2、生齊讀,師正音。
四、翻譯。
1、第一自然段:(師為主譯,重點詞:方、陽)(投影。圖示法,后邊第二、四自然段均會用到。)
圖示一:華北地區(qū)圖:有關(guān)省區(qū)、黃河、長江、漢水、渤海等。(見附圖)
圖示二:山水陰陽示意圖。(見附圖)
穿插競賽活動:(搶答,給四人小組記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長七百里B、四邊長七百里C、七百平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為主譯,重點詞:且、懲、險、曾、如……何、焉、諸、箕畚。
、潘娜诵〗M分角色讀:愚公、妻、“雜”、陳述語。
⑵每人口譯,質(zhì)疑互助。
、切〗M派代表質(zhì)疑,別組作答或師答。
、戎付乘娜诵〗M譯全段(或分二組譯),師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為主譯。重點詞句:甚矣,汝之不惠;毛、雖、匱、亡。
。ň唧w操作步驟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讀出語氣與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師為主譯。重點詞:已、之于(諸)、隴斷。
5、通譯全文:
⑴每人口譯全文(趁熱打鐵,加強記憶。)
⑵情境翻譯表演:(給四人小組記分)
、俪橐凰娜诵〗M分角色譯“聚室而謀”對話內(nèi)容;
、诔橐凰娜诵〗M分角色譯“智愚舌戰(zhàn)”對話內(nèi)容。
(由譯、演活動進入故事情境,過渡到對內(nèi)容、寫法的理解。)
五、質(zhì)疑活動。(師預先準備,與生的`質(zhì)疑相結(jié)合)
師:剛才我們依靠集體的智慧攻下了第一關(guān)——翻譯關(guān),現(xiàn)在我們同樣要用集體的智慧攻下第二關(guān)(最后一關(guān))——內(nèi)容與寫法關(guān),大家有沒有信心?那么,大家對這個寓言的內(nèi)容、寫法方面有何疑問?或者說它在內(nèi)容、寫法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質(zhì)疑點:)
1、第一段寫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寫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難;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2、第二段哪些語句寫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決心和情景?愚公是個怎樣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問略;志大智高,不畏艱難:山之大、年之高、路之遠、人之嘲都難不倒他。)
3、智叟是怎樣阻止愚公的?表現(xiàn)了他什么思想?(夸張、反問;靜止的眼光,無所作為。)愚公是怎樣指責他的?(對比、頂針、反問;發(fā)展的眼光。)作者給這二人起名字,有什么用意?(愚者實智,智者實愚。)
4、其妻與智叟對待移山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從用詞上可找出許多不同點,表現(xiàn)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寫上帝被愚公的“誠”感動了,這個“誠”指什么說的?(“誠”即頑強的毅力、不畏艱險的精神。)為何不寫終于挖掉了兩座山,而要寫成神助移山?(說明其“誠”感天動地;給故事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
六、討論活動。針對上述問題及生所質(zhì)疑采用多形式解答:
問題1、2、3由師引導生解答;
問題4分組(四人組)解答;
問題5師解答(由此導出寓意)。
寓意:這篇寓意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
附:質(zhì)疑與討論中的板書
阻神背走移
無笑而止之高(感天動地)畢力平險不
所一毛不能萬仞叩石墾壤畏
作如土石何方七百里寒暑易節(jié)艱
為不若孀妻太行王屋始一反焉難
七、一文一詩(歌)活動。(此活動提出即可,不占用上課時間)
師:愚公精神確實感人、激勵人!队薰粕健愤@首歌對我們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幫助,課后大家把歌詞抄寫、背誦下來,體會這首歌詞的寫法,并學會唱這首歌(下次語文活動課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詞(投影)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太行與王屋,憑的是一身肝膽。
想起來不是奇聞,唱起來不是笑談。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愿。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
八、藝術(shù)朗讀活動。
師:我們已經(jīng)認真分析了課文,現(xiàn)在我們分角色朗讀,看看比學課文前的朗讀在感情、語氣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準。(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雜”3-5人,陳述語集體讀。)
九、競賽搶答活動。(以四人組或以大組為單位,題念完后舉手搶答,記分,對則給10分,錯則扣10分(難度較大時,可不扣分)。對積極為集體爭光者要表揚?捎蓭熆谀铑},也可用投影,用電教平臺則最好。以下競賽題供選用,用幾道題視需要及時間許可而定。)
十、總結(jié)。
1、通過本寓言,我們主要學到了什么(如時間許可,可讓學生總結(jié))。
2、同學們(或各組)的表現(xiàn)(以鼓勵為主)。
十一、作業(yè)布置。
1、有關(guān)作業(yè)。
2、下次(兩周后)語文活動課我們將組織一次辯論。辯論的話題是:移山不如移家。一、二組是甲方,三、四組是乙方。請班長組織甲方人馬(主辯、副主辯、五名發(fā)言人)準備挑戰(zhàn),請學習委員組織乙方人馬準備應戰(zhàn)。為使本方成為勝方,全班每人這兩天都要提供炮彈——寫好一篇辯論稿分別交給班長、學習委員。大家有沒有信心搞好這次活動?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20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字詞句意思。
2.理解詞性活用現(xiàn)象和古字通假。
3.講讀故事情節(jié),初步體會愚公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的字詞句意思。
2.理解詞性活用現(xiàn)象和古字通假。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jù)古代有關(guān)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御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zhí)撿o、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ǘ⿲W習新課
通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復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a、“方”七百里(方圓,指面積。這里周圍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陽”(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陰”(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削減)
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樣)
g、“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固執(zhí)、頑固)
j、“雖”我之死(即使)
k、“何”苦而不平(愁)
2、詞性活用、一詞多意、通假字
a、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b、一詞多意
且年且九十(將近);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語氣詞)
c、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臾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3、講讀故事情節(jié),體會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圍的環(huán)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b、愚公為什么要移去這兩座山?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種程度?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d、愚公這一壯舉是否得到家人或鄰里的贊同,從哪里看出來?
。1)雜然相許
。2)雜曰。
。3)“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e、大家都知道,對于愚公來說移山是艱難的,難在何處?
(1)“年且九十”(說明年老)
(2)“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說明移山目標之宏偉)
。3)“其妻獻疑的理由”(說明移山困難之多)
。4)“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說明搬運土石路途遙遠)
小結(jié):這一節(jié)突出了愚公的“畢力平險”的大無畏精神和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
4、討論愚公與智叟的觀點
a、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長遠的,發(fā)展的.觀點。
c、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shù)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來要求愚公
小結(jié):愚公和智叟的對話,進一步表現(xiàn)了愚公移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心。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21
【教學目標與要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并注意語氣。
2、了解全文內(nèi)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學會本課應識會寫的字。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啟發(fā)質(zhì)疑,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后,啟發(fā)學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
二、讀通課文,整體把握全文主要內(nèi)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
2、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按照“移山”問題的提出,移山的過程,移山的結(jié)果這樣的順序理清文章的層次
三、再讀課文,解決疑問。
1、讀課文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內(nèi)容: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爭論,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爭論。引導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區(qū)別。第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爭論,大多數(shù)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獻疑是出于關(guān)心。是一場民主的`討論;第二場爭論是與智叟的對話,是針鋒相對的。
2、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愚公與智叟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引導學生體會:智叟懼怕困難,而愚公有不怕艱難、鍥而不舍的精神。
3、讀課文,引導學生自學。老師設(shè)疑:參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過程中,開始是家里人,后來是鄰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兩個大力士兒子把山搬走了。
四、學生討論
如果玉皇大帝沒派夸娥氏的兩個大力士兒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移走嗎?
五、歸納通讀全文
組織學生討論,這則寓言的題目為“愚公移山”,其中對“愚公”并沒有諷刺的意味,看似愚,實則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謂的“小聰明”,自以為智,實則是暴風驟雨,但沒有克服困難和智慧的勇氣,目光短淺。
六、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讀了這則寓言之后,引導學生談對愚公移山的體會,并向課外拓展延伸,鼓勵學生查找資料,加深對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積累內(nèi)化
1、自選詞語,由學生獨立完成,提示學生可以選四個字的詞語。
2、完成課文后的練習。
3、識字寫字。認讀本課生字。運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字形。形聲字:霄、渤、癡、娥。 “寡”的寫法。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22
設(shè)計理念
這是一則古代寓言故事,新課標強調(diào)課堂上學生的主動參與,要求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關(guān)注學生的生活與情感體驗。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的設(shè)計要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都應緊扣單元主題。課文教學過程結(jié)束后,目標的達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古詩文從不同角度回答“人應該有怎樣的品格與志趣”的問題,所選課文都需師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與胸襟。《愚公移山》選自《列子》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學們已學過《兩小兒辯日》、《杞人憂天》等作品,對這篇文章也饒有閱讀興趣。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大意;多讀熟讀,積累常見文言詞語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因此,執(zhí)教這篇課文,要在誦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感知大意,積累詞語,并悟出寓言的深層寓意,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發(fā)散思維、獨立思考能力不斷提升的關(guān)鍵階段,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欲較強,已基本具備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經(jīng)過一年多的文言古詩文學習,有一定的經(jīng)驗積累和實詞虛詞感知能力,因此,我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調(diào)動學生獨立思考,通過集體智慧了解文章大意,從中感悟愚公精神為主要內(nèi)容,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通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重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文中重點實詞虛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加強誦讀訓練,通過反復誦讀加深理解,培養(yǎng)文言語感;準確分析文中人物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有何異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教學重點
1、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積累詞語。
2、準確分析文中人物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有何異同。
教學難點
體會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角色扮演法、點評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多媒體太行山美景圖片)?
本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思路為:學生通過在欣賞氣勢磅礴、景色優(yōu)美的太行山圖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師引領(lǐng)學生走進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這座大山移走,究竟為何?讓我們一共學習《愚公移山》。
二、反復誦讀
1、學生齊讀,教師仔細聆聽,以便糾正字音。
2、教師根據(jù)學生朗讀情況,范讀,邊讀邊強調(diào)易錯讀音。
3、學生自由朗讀,強化整體感知。
4、同學之間互評,指出展示同學的優(yōu)缺點,師生共同朗讀相關(guān)內(nèi)容,進一步體會語氣、節(jié)奏、停連等細節(jié)。
三、整體感知,概括主要內(nèi)容(多媒體展示)
1、通過閱讀課文,快速搶答:
散步的季節(jié)?散步的地點?散步的人物?(板書涉及到的人物)散步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事情是如何解決的?
2、將以上搶答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要求簡潔、明了。
四、創(chuàng)作背景(多媒體展示)
1、學生展示課下搜集的關(guān)于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
2、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的背景。此環(huán)節(jié)意在讓同學們感知如何選取素材來寫作,創(chuàng)作背景有助于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品讀課文、分析人物、體味親情(多媒體展示)
1、分析文中提到的四個人物,請同學們評價一下,他們都是怎樣的人?
師生互動,邊交流邊書寫板書(詳見板書)在賞析過程中,不斷強化“讀”的環(huán)節(jié),反復朗讀課文內(nèi)容,感知人物形象。
2、歸納“幸福家庭秘訣”:尊重、體諒、信任、為他人著想、互敬互愛、不斤斤計較……正如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六、研讀賞析,揣摩景物描寫(多媒體展示)
此環(huán)節(jié)意在向?qū)W生滲透景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為文中表現(xiàn)人物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請同學們朗讀并賞析文中寫景的句子,探討景物描寫的意義所在。請全體女同學用你們?nèi)崦、細膩的語氣去演繹這美麗的春景。(女生齊讀)
七、把握主旨,寫法借鑒(多媒體展示)
本文內(nèi)容較為淺顯,此環(huán)節(jié)請學生歸納文章主旨,并自然地引出“以小見大”的寫法,為寫作課程做好鋪墊。
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0感情,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折射出人性中最閃光的地方,“以小見大”地開掘出頌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之深意。這種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八、課堂小結(jié)(多媒體展示)
同學們,家是社會中的最小單位,但他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請全體男同學齊讀第八自然段,用你們淳厚的嗓音,男子漢的氣概去詮釋中年人身上肩負的責任。
男生齊讀,之后分析“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的深刻含義。
九、課后作業(yè),感悟親情(多媒體展示)
孩子們,對于孝敬長輩,絕不僅僅停留在作者的筆下,更不僅僅停留在今天這堂語文課上,學習語文的精髓要落實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今天的作業(yè)是,回家為你的長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腳、洗衣、梳頭、揉肩等),并將這一過程及自己的感受和長輩的反應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老師在這里期待著你們沉甸甸的收獲!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 2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揣摩人物語言中隱含的思想情感,準確把握朗讀的語氣。
能力目標: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fā)表個人見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情感目標:領(lǐng)悟故事隱含的寓意。
內(nèi)容分析
教學重點: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fā)表個人見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學難點: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fā)表個人見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學準備:歌曲《愚公移山》
教學流程
一、學生自由朗讀,達到基本順暢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組,由一人朗讀,三人糾正。
三、師生比賽:教師朗讀,學生選定一人(或毛遂自薦)朗讀,學生評判,指出應改進的地方。
四、學生借助注釋,了解故事大意。
五、再讀課文,解決疑問。
1、讀課文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內(nèi)容: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爭論,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爭論。引導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區(qū)別。
2、分角色朗讀第二.三段。(先小組進行,教師點播,然后齊讀)
注意體會愚公之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是否相同?語氣有什么區(qū)別?
3、兩人的態(tài)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懷疑是從關(guān)心出發(fā),提出實際問題,語氣較輕.智叟則是譏笑、責難,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結(jié)果如何?齊讀第四段.
六、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由教師提問,學生作答。
1、愚公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繞道而行;虼稹俺鋈氩槐恪)
2、在當時的條件下,移山有何困難?
(可從三四個方面回答:⑴山體龐大;⑵工具簡陋;⑶勞力不足;⑷路途遙遠。要結(jié)合文中語句分析)
3、既然移山困難重重,愚公為何不放棄呢?
4、太行、王屋二山最終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為何這樣設(shè)計結(jié)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恰恰說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七、愚公移山的意義。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萬萬人的子孫后代,他明知山高路遠,人老將少,工具簡陋,困難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無窮匱”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芍^站得高,看得遠,實則不愚。
而今,我們?nèi)钥梢姷接薰?1998年的長江、嫩江洪水肆虐,處處告急!昂樗疅o情人有情”,正是廣大軍民手牽手,肩并肩,眾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而搬家或繞道似乎是明智之舉,實則是就事論事,從靜止的觀點看問題,認為自然不可改變,斷定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芍芹旁谟薰鸟g斥下啞口無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潰堤面前人往高處走便是了,大可不必"嚴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難退卻,何來"三峽工程,"高峽出平湖也永遠只能是詩人筆下的藍圖,更不要說如今的“南水北調(diào)”了。
其實,今天我們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們今天學習的是這種精神接力?喔杉忧筛刹攀浅晒β!
八、教師總結(jié):
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也會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們也像愚公一樣,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當然,也要學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九、布置作業(yè)
1、你對課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發(fā)揮想象,描寫愚公等挖土運石的情景。
【愚公移山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愚公移山》教學設(shè)計06-09
比尾巴的優(yōu)質(zhì)教學設(shè)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