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點(diǎn):清熱藥
一、概述
1.分類、功效與主治病癥清熱藥根據(jù)其性能,主要分為清熱瀉火、清熱燥濕、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清虛熱五類。分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及清虛熱的作用。其中清熱瀉火藥主治氣分實(shí)熱證及臟腑火熱證,清熱燥濕藥主治濕熱證,清熱涼血藥主治血熱證,清熱解毒藥主治熱毒證,清虛熱藥主治虛熱證。
2.配伍方法使用清熱藥,首先要辨別熱證的虛實(shí)。若里熱有表證者,當(dāng)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氣血兩燔者,宜氣血兩清;里熱兼陰虛者,應(yīng)兼以滋陰;里熱積滯者,當(dāng)配以瀉下;兼脾胃虛弱者,應(yīng)輔以補(bǔ)脾。
3.使用注意本類藥物多寒涼,易傷脾胃,故脾胃氣虛,食少便溏慎用;苦寒藥物宜化燥傷陰,熱證傷陰或陰虛患者慎用;陰盛格陽(yáng)、真寒假熱之證,禁用清熱藥;使用本類藥物,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過(guò)損傷正氣。
二、清熱瀉火藥
1.石膏
【性味歸經(jīng)】甘、辛,大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斂瘡生肌,收濕,止血。
【應(yīng)用】
(1)溫?zé)岵夥謱?shí)熱證。本品甘寒,清熱瀉火力強(qiáng),并能除煩止渴,為清瀉肺、胃二經(jīng)氣分實(shí)熱的要藥。治溫病氣分實(shí)熱證,常與知母相須為用,如白虎湯。
(2)肺熱喘咳證。本品善清肺熱,常與麻黃等同用,如麻杏甘石湯。
(3)胃火牙痛、頭痛、實(shí)熱消渴。本品善清胃火,與升麻、黃連等同用,如清胃散。治胃火頭痛,可與川芎同用。
(4)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等。煅石膏外用,可收濕斂瘡。
【用法】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適宜外用,研末撒敷患處。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及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2.知母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寒。歸肺、胃、腎經(jīng)。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潤(rùn)燥。
【應(yīng)用】
(1)熱病煩渴。善治外感熱病,高熱煩渴,常與石膏同用,如白虎湯二經(jīng)氣分實(shí)熱的要藥。
(2)肺熱燥咳。本品能清肺火,潤(rùn)肺燥,能治肺熱或肺燥咳嗽。
(3)骨蒸潮熱。本品滋陰降火,常與黃柏相須為用,如知柏地黃丸。
(4)內(nèi)熱消渴。治陰虛內(nèi)熱消渴,常配天花粉、葛根,如玉液湯。
(5)腸燥便秘。常配伍生地、玄參,如增液湯。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質(zhì)潤(rùn),有滑腸作用,故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
【比較】石膏與知母二藥,均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常用于溫病氣分實(shí)熱證及肺熱咳嗽等。但石膏清解力強(qiáng),重在清瀉火熱,并偏重于清瀉肺胃實(shí)火,常用于肺熱喘咳、胃火牙痛等,煅石膏外用還能收斂生肌;知母則滋陰潤(rùn)燥力強(qiáng),重在滋潤(rùn)肺、胃、腎陰,常用于陰虛火旺證。
3.蘆根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
【主治病證】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
4.天花粉
【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
【主治病證】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nèi)熱消渴;瘡瘍腫毒。此外用于中期引產(chǎn)。
5.淡竹葉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利尿。
【主治病證】熱病煩渴;口瘡尿赤,熱淋澀痛。
6.梔子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
【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焦梔子涼血止血。
【應(yīng)用】
(1)熱病心煩。本品清瀉三焦火邪而除煩,每與淡豆豉合用,如梔子豉湯。
(2)濕熱黃疸。常與茵陳、大黃合用,如茵陳蒿湯。
(3)血淋澀痛。常配車前子、滑石同用,如八正散。
(4)血熱吐衄:配黃芩、黃連、黃柏同用,治療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黃連解毒湯。
(5)目赤腫痛。治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常配大黃,如梔子湯。
(6)火毒瘡瘍?膳c金銀花、蒲公英配伍。
【用法】煎服。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7.夏枯草
【性味歸經(jīng)】辛、苦,寒。歸肝、膽經(jīng)。
【功效】清熱瀉火,明目,散結(jié)消腫。
【應(yīng)用】
(1)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目珠夜痛。可單用,也可配伍應(yīng)用。
(3)乳癰腫痛。常與蒲公英同用。
8.決明子
【功效】清熱明目,潤(rùn)腸通便。
【主治病證】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目暗不明;頭痛眩暈;腸燥便秘。
三、清熱燥濕藥
1.黃芩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應(yīng)用】
(1)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黃疸瀉痢等。善清肺胃膽及大腸之濕熱,尤善清中上焦?jié)駸帷?/p>
(2)肺熱咳嗽,高熱煩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實(shí)熱,可單用或入復(fù)方。
(3)血熱吐衄。用治火熱熾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配大黃,如大黃湯。
(4)癰腫瘡毒。常與黃連、梔子同用,如黃連解毒湯。
(5)胎動(dòng)不安。有清熱安胎之功。
【用法】煎服。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多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2.黃連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脾、胃、膽、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應(yīng)用】
(1)濕熱痞滿,嘔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尤長(zhǎng)于清中焦邪熱,并能解毒。治肝火犯胃,常與吳茱萸同用,即左金丸。
(2)濕熱瀉痢。為治療瀉痢的要藥,與木香同用以調(diào)氣行滯,如香連丸;或配葛根、黃芩、甘草同用,即葛根芩連湯。
(3)高熱神昏,心煩不寐,血熱吐衄。本品瀉火解毒力強(qiáng),可用治多種熱毒病證。善清心經(jīng)實(shí)火,可治心火亢盛證。
(4)癰腫癤瘡,目赤牙痛。治胃火熾盛牙痛,可與升麻、生地等配伍,如清胃散。
(5)消渴。治胃火盛之消渴證,常與麥冬等同用。
(6)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3.黃柏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
【應(yīng)用】
(1)濕熱帶下,熱淋澀痛。本品尤長(zhǎng)于清瀉下焦?jié)駸。常用治濕熱帶下、熱淋?/p>
(2)濕熱瀉痢,黃疸。善除大腸濕熱以治痢,配白頭翁、黃連等,如白頭翁湯。
(3)濕熱腳氣,痿證。治濕熱下注,足膝腫痛等證,常配蒼術(shù)、牛膝,如三妙丸。
(4)骨蒸勞熱,盜汗,遺精。本品長(zhǎng)于清相火,退虛熱,常與知母相須為用。
(3)瘡瘍腫毒,濕疹瘙癢。內(nèi)服外用均可。
【比較】黃芩、黃連、黃柏三藥,均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用于多種濕熱與熱毒病證。但黃芩善清上焦熱邪,并善清肺熱,用于肺熱咳嗽證,兼能涼血止血、清熱安胎,可用于血熱出血與胎熱不安等證;黃連清熱燥濕與瀉火解毒力尤強(qiáng),并善清中焦熱邪,并善瀉心火、清胃火,為治心、胃火熱證常用之品;黃柏善清下焦熱邪,多用于下焦?jié)駸嶙C,并能退虛熱,可用于陰虛發(fā)熱證。
4.龍膽草
【功效】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主治病證】濕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濕疹瘙癢;肝火頭痛,目赤耳聾,脅痛口苦;驚風(fēng)抽搐。
5.秦皮
【功效】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明目。
6.苦參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chóng),利尿。
【主治病證】濕熱瀉痢、便血、黃疸;濕熱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濕熱小便不利。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反藜蘆。
7.白鮮皮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fēng)解毒。
四、清熱解毒藥
1.金銀花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
【應(yīng)用】
(1)癰腫疔瘡。為治一切內(nèi)癰外癰的要藥。還可用治腸癰、肺癰。
(2)外感風(fēng)熱,溫病初起。本品善散肺經(jīng)熱邪,透熱達(dá)表,常與連翹相須為用,如銀翹散。也善清心、胃熱毒,有透營(yíng)轉(zhuǎn)氣之功,如清營(yíng)湯。
(3)熱毒血痢。本品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效。單用濃煎有效,或配黃芩、黃連、白頭翁等同用。
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腫痛,小兒熱瘡及痱子。
2.連翹
【性味歸經(jīng)】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疏散風(fēng)熱。
【應(yīng)用】
(2)外感風(fēng)熱,溫病初起。本品長(zhǎng)于清心火,散上焦風(fēng)熱,常與銀花等相須為用,如銀翹散。
(3)熱淋澀痛。兼有清心利尿之功。
【比較】金銀花與連翹二藥,均能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常相須為用,治療癰腫瘡毒、外感風(fēng)熱與溫病初起。但金銀花疏散風(fēng)熱之力較強(qiáng),并能涼血止痢,還可用于熱毒血痢證;連翹清心解毒之力強(qiáng),能消癰散結(jié),為“瘡家圣藥”,并可治瘰疬痰核。
3.穿心蓮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燥濕。
【用法用量】6~9g。煎服,煎劑易致嘔吐,故多作丸、散、片劑。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4.大青葉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應(yīng)用】
(1)熱入營(yíng)血,溫毒發(fā)斑。本品有較強(qiáng)的`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作用。
(2)喉痹口瘡,痄腮丹毒。本品能清火解毒,利咽消腫。
5.板藍(lán)根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主治病證】外感發(fā)熱,溫病初起,咽喉腫痛;溫毒發(fā)斑,痄腮,丹毒,癰腫瘡毒。
6.青黛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
【主治病證】溫毒發(fā)斑,血熱吐衄;咽痛口瘡,火毒瘡瘍;咳嗽胸痛,痰中帶血;暑熱驚癇,驚風(fēng)抽搐。
【用法用量】?jī)?nèi)服1.5~3g。本品難溶于水,一般作散劑沖服,或入丸劑服用。外用適量。
7.貫眾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殺蟲(chóng)。
【主治病證】風(fēng)熱感冒,溫毒發(fā)斑;血熱出血,蟲(chóng)疾。
8.蒲公英
【性味歸經(jīng)】苦、甘,寒。歸肝、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利濕通淋。
【應(yīng)用】
(1)癰腫疔毒,乳癰內(nèi)癰。為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之佳品,為治療乳癰要藥?芍癰腫疔毒、腸癰、肺癰和咽喉腫痛。
(2)熱淋澀痛,濕熱黃疸。治黃疸可配茵陳、梔子等,治熱淋可配金錢草、白茅根等。
9.紫花地丁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10.土茯苓
【功效】解毒,除濕,通利關(guān)節(jié)。
【主治病證】楊梅毒瘡,肢體拘攣;淋濁帶下,濕疹瘙癢;癰腫瘡毒。
11.魚(yú)腥草
【性味歸經(jīng)】辛,微寒。歸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應(yīng)用】
(1)肺癰吐膿,肺熱咳嗽。本品以清肺熱見(jiàn)長(zhǎng),又具消癰排膿之功,故為治療肺癰之要藥。還可用治肺熱咳嗽。
(2)熱毒瘡癰。常與蒲公英、金銀花同用。
(3)濕熱淋證?膳c金錢草、海金沙、石韋等同用。
12.射干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消痰,利咽。
【應(yīng)用】
(1)咽喉腫痛。本品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為治咽喉腫痛常用之品?膳c黃芩、馬勃等配伍應(yīng)用。
(2)痰盛咳喘。常與桑白皮、桔梗配伍應(yīng)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婦忌用或慎用。
13.山豆根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主治病證】咽喉腫痛;牙齦腫痛。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過(guò)量服用易引起嘔吐、腹瀉、胸悶、心悸等,故用量不宜過(guò)大。脾胃虛寒者慎用。
14.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