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智慧與幸福人生有何關系?
◎儒家很強調(diào)“德”,認為“德”是快樂的源泉,這個“德”包括“仁者無憂”的德性,包括“以和為貴”的德性,包括“中庸”的德性。
◎道家的快樂邏輯是從自然到當然,從當然到釋然,從釋然到怡然。這是道家快樂之道的總原則。
◎以儒、道、佛(禪)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化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快樂原則。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從中汲取豐富的快樂人生的智慧,體味“亦儒亦道亦禪”的精神境界,以儒養(yǎng)性,以道養(yǎng)身,以禪養(yǎng)心。
“國學”這個概念其實是在近代才出現(xiàn)的。大家都知道,鴉片戰(zhàn)爭我們沒打贏西方人,這時候大家就要思考:為什么我們沒打贏?思考的結論之一就是西方的技術很好,所以我們開始向西方學習。清政府開始搞洋務運動,很多留學生被公派到西方學習,在這一背景下,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空前的批判。但是當時也有思想家提出:我們在向西方學習的時候是不是就不需要國學了呢?所以這時就提出了“國學”這個概念。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傳承中,一直是沒有“國學”這個概念的,直到近代才出現(xiàn)了這一概念?上У氖,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是否需要傳承國學,這一討論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但是到了今天,情況發(fā)生了改變,國學熱一浪高過一浪,像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成了國學的大講堂。我們普通老百姓也越來越關注國學;
我們先來看什么是“道”。從字面上看,“道”是路的意思,就是說“道”研究的東西是路徑問題。比如我從杭州到嘉興,先要問清楚走哪條路,人生也是這樣。我們中很多人以為幸福感是和財富多寡相掛鉤的,其實并不是這樣,幸福和財富并沒有多大關系。人生道路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走錯了路,要走正確的道路。幸福與財富沒有直接的因果必然性,幸福感是心靈層面的東西,不是物質(zhì)層面的東西。至于心靈方面什么東西帶給我們幸福感,這個問題不同的學說有不同的理解。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博大,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百家爭鳴”一說,接下來,我們主要討論儒、道、佛的快樂之道。事實上,今天西方學界最關注的除了兵家的謀略思想外,也正是儒(新儒家)、道(新道家)、佛(中國禪)的智慧。儒家強調(diào)的“道”是道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家強調(diào)的“道”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家強調(diào)的“道”是覺悟,佛教的“佛”就是覺悟者的意思,它從本質(zhì)上可以歸結為一種由覺而悟,從而擁有信仰的過程。儒家認為幸福感是由德帶來的,一個有德的人才是幸福的。儒家一直很推崇“德”,甚至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就不可能在世上立足。道家跟儒家又不一樣,道家崇尚自然,認為自然的.人生才是快樂的。佛家的快樂之道則是做一個覺悟者,快樂跟金銀財富、官爵名號等都沒有關系。所以你看,儒、道、佛三教都認為幸福是心靈的東西,跟身外之物沒什么關系。
我們先來看儒家?鬃诱f:“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儒家認為君子是快樂的,小人才不快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同時,仁者又是有自制力的,不會被外界所誘惑。占有什么并不會快樂,而心靈深處有德性,才是快樂的。儒家推崇孔顏之樂,“孔顏之樂”的境界主要是與天地萬物同體之樂。其方法是直接從心上去體認“仁”、“時”、“道”、“自然”,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直接、自然、活潑、灑落、自由。財富也好、權力也好,并不一定帶給人快樂,但如果有德性,并以此感動別人,那一定會有幸福感。這實際上給出了對快樂理解的結論:快樂是心靈的東西,財富并不一定給人帶來快樂。這是儒家對于快樂之道的總原則。
儒家同時認為和諧的人生是有幸福感的。
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則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具體怎么和諧?孔子對此提出了兩條原則,一是“君子和而不同”,二是“君子和而不流”。很多人喜歡抱怨,并不懂得抱怨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儒家告訴我們,和諧的人際關系不靠抱怨來營造,對待他人要有包容之心,有容乃大,但是原則還是要堅持的,對不認同的人與事就不能“流”于一體,不能“同流合污”。我們現(xiàn)在在向全世界推講儒家的“和”的思想,“和”的觀念對于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和”是儒家關于處世方面的快樂原則。
儒家還說獲取幸福感需要中庸。但是我們今天對“中庸”這一概念誤解頗多,比如認為中庸會讓人變得平庸。其實中庸不是平庸,而是平衡。庸者,以中為用,所以孔子說:“過猶不及。”就是要平衡好各類關系?鬃诱f:“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意思是給別人好的利益,對自己沒有犧牲損害;做事任勞,還要任怨;欲則可以,不可過分貪求;心胸寬大,不驕傲;要有威德,并不使人恐懼。所以要平衡好各種關系,不要走極端,這是儒家關于做事方面的快樂原則。
儒家很強調(diào)“德”,認為“德”是快樂的源泉,這個“德”包括“仁者無憂”的德性,包括“以和為貴”的德性,包括“中庸”的德性。
道家強調(diào)道法自然。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李約瑟認為道家智慧的實質(zhì)是禁止反自然的行為。道家的快樂邏輯是從自然到當然,從當然到釋然,從釋然到怡然。這是道家快樂之道的總原則。
現(xiàn)在大家都對環(huán)保非常重視,我們要尊重自然,要形成一種生存哲學——反自然的生存行為永遠不要有。對自然不要有反自然的行為,對自己也不要有反自然的行為,比如熬夜啊什么的不要有。人做了違反自然的事情肯定是不快樂的,順從天性、尊重自然,才是快樂之源。萬事萬物有其自然的規(guī)律,飲食之道、為官之道、教養(yǎng)之道等等,都有其規(guī)律,我們要遵循這些規(guī)律,不要做違背規(guī)律的事情,即所謂“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里我要說說教養(yǎng)之道,很多父母喜歡把自己的理念強加給孩子,要孩子按照自己規(guī)定的路線走,要把孩子這棵小樹苗修剪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而不顧孩子自己的想法,這就是違反自然的事情,是不道德的。再來說說“進取心”的話題,人要往高處走,這是對的,但是不能太執(zhí)拗,因為成功不僅需要內(nèi)因,還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當客觀條件限制而無法成功時,就不能鉆牛角尖。說到底,處世需要一顆自然平和之心,對待萬事萬物皆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