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公園的形成與發(fā)展
由于歷史的悠久,中國也就被列為園林藝術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并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從有關記載,中國的古典園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營,只不過是作為歷代帝王、貴族等少數(shù)統(tǒng)治階級享樂的場所。
如在奴隸社會的周代,就有周文王的“靈囿”,方七十里,養(yǎng)百獸魚鳥,供帝王游牧取樂。到了封建社會的秦代,在公元前218年于咸陽渭水之南興建了“上林宛”,周圍三百里,有離宮七十所,“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苑中有涌泉,有怒瀑,還有種類繁多的動植物。
到了漢代,“上林苑”相續(xù)擴大,分區(qū)豢養(yǎng)動物,栽培它地的名果奇樹達三千余種,其規(guī)模和內(nèi)容都相當可觀。三國時,魏文帝“以五色石起景陽山于芳林苑,樹松竹草木,捕禽獸以充其中”。吳國的孫皓在南京“大開苑囿,起土山樓觀,功役之費以億萬計”。晉武帝司馬炎重修“香林苑”,并改名“華林苑”。到南朝,梁武帝又重修齊高帝的“芳林苑”,“植嘉樹珍果,窮極雕麗”。北朝在盛樂(今蒙古和林格爾縣)建“鹿苑”,引附近武川之水注入苑內(nèi)、廣幾十里。
到了隋代,隋煬帝楊廣在洛陽以西建造“西苑”,周圍二百里,其規(guī)模雖然沒有“上林苑”大,但內(nèi)容卻有過之而不及。苑內(nèi)造海,周十余里,海中有三座神山,高百余尺,殿堂樓觀極多,山水之勝,動植物之多,都是極盡豪華。
到了唐代,在西安建有宮苑結(jié)合的“西內(nèi)”、“東內(nèi)”、“芙蓉苑”及驪山的“華清宮”,面積雖不算大,但苑的內(nèi)容和造園的意境卻有了新的發(fā)展。在宋代有著名的“壽山艮岳”,周圍十余里。元代建“萬歲山”,明朝建”西苑”,清代更有占地八千四百多畝的熱河避暑山莊,以及世界文化史上著名奇跡“圓明園”等。
唐宋在以往造園藝術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創(chuàng)了中國園林藝術的一代新風,達到了新的境界。它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為中國明清園林藝術的發(fā)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明清(1368~1644~1911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至清朝特別是乾隆、慈禧揮金如土、奢侈豪華,大造離宮別館。在風格上一方面繼承了傳統(tǒng)的水山宮苑和山水建筑宮苑的特點,同時進一步有所發(fā)展。這一時期特別是在江南地區(qū)的私家園林,由于具有高超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民族風格,而使中國的古典園林藝術在世界園林藝術中獨樹一格,自成一體。
在世界各個歷史文化交流的階段中,中國“人工為之,宛自天開”的自然式園林藝術,自唐朝已傳入朝鮮、日本。特別是在十三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把杭州西湖的園林藝術稱譽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從而使杭州西湖的園林藝術名揚海外。至今,它更成了五大州的朋友們想往的游覽勝地。
在十八世紀,中國自然式園林由英國著名造園家威廉康伯介紹到英國,使當時的英國曾一度出現(xiàn)了“自然熱”。1730年在倫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園,后改為皇家植物園,除模仿中國的自然式布局外,還出現(xiàn)了中國式的寶塔和橋。從此以后,中國園林藝術那種順應自然的設計手法,在歐洲廣為傳播。
從上所述,中國古代的城市園林,主要是皇家宮苑和貴族宅園,平民百姓能夠進入的公共園林,多以寺廟附屬庭園的面貌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