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論語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4-03-03 20:39:41 好文 我要投稿

【優(yōu)秀】論語原文及翻譯

論語原文及翻譯1

  【原文】

【優(yōu)秀】論語原文及翻譯

  5·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痹唬骸昂纹饕?”曰:“瑚璉(1)也!

  【注釋】

  (1)瑚璉: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用的器具。

  【譯文】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弊迂曈謫枺骸笆鞘裁雌骶吣兀俊笨鬃诱f:“是瑚璉。”

  【評析】

  孔子把子貢比作瑚璉,肯定子貢有一定的才能,因為瑚璉是古代祭器中貴重而華美的一種。但如果與上二章聯(lián)系起來分析,可見孔子看不起子貢,認(rèn)為他還沒有達到“君子之器”那樣的程度,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原文】

  5·5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弊釉唬骸把捎秘?御人以口給(3),屢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釋】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學(xué)生。

  (2)佞:音nìng,能言善辯,有口才。

  (3)口給:言語便捷、嘴快話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與否不可知。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不善辯。”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靠伶牙利齒和人辯論,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這樣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評析】

  孔子針對有人對冉雍的評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rèn)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夠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辯,伶牙利齒,這兩者在孔子觀念中是對立的。善說的人肯定沒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則不必有辯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原文】

  5·6 子使漆雕開(1)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弊诱f(2)。

  【注釋】

  (1)漆雕開:姓漆雕名開,字子開,一說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門徒。

  (2)說:音yuè,同“悅”。

  【譯文】

  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做官這件事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高興。

  【評析】

  孔子的教育方針是“學(xué)而優(yōu)則仕”,學(xué)到知識,就要去做官,他經(jīng)常向?qū)W生灌輸讀書做官的思想,鼓勵和推薦他們?nèi)プ龉?鬃幼屗膶W(xué)生漆雕開去做官,但漆雕開感到尚未達到“學(xué)而優(yōu)”的程度,急于做官還沒有把握,他想繼續(xù)學(xué)禮,晚點去做官,所以孔子很高興。

  【原文】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從(2)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注釋】

  (1)桴:音fū,用來過河的木筏子。

  (2)從:跟隨、隨從。

  【譯文】

  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評析】

  孔子在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下,極力推行他的禮制、德政主張。但他也擔(dān)心自己的主張行不通,打算適當(dāng)?shù)臅r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認(rèn)為子路有勇,可以跟隨他一同前去,但同時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僅有勇而已。

  【原文】

  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1)也,不知其仁也!薄扒笠埠稳?”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薄俺(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6),可使與賓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釋】

  (1)賦:兵賦,向居民征收的軍事費用。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點,大致相當(dāng)于后來城鎮(zhèn)。有一千戶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當(dāng)時大夫有車百乘,是采地中的較大者。

  (4)宰:家臣、總管。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學(xué)生。

  (6)束帶立于朝:指穿著禮服立于朝廷。

  (7)賓客:指一般客人和來賓。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說:“我不知道!泵衔洳謫?鬃诱f:“仲由嘛,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泵衔洳謫枺骸叭角筮@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里當(dāng)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泵衔洳謫枺骸肮鞒嘤衷趺礃幽兀俊笨鬃诱f:“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著禮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評析】

  在這段文字中,孔子對自己的三個學(xué)生進行評價,其評價標(biāo)準(zhǔn)就是“仁”。他說,他們有的可以管理軍事,有的可以管理內(nèi)政,有的可以辦理外交。在孔子看來,,他們雖然各有自己的專長,但所有這些專長都必須服務(wù)于禮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須以具備仁德情操為前提。實際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原文】

  5·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1)?”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2),賜也聞一以知二(3)!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4)女弗如也。”

  【注釋】

  (1)愈:勝過、超過。

  (2)十:指數(shù)的全體,舊注云:“一,數(shù)之?dāng)?shù);十,數(shù)之終!

  (3)二:舊注云:“二者,一之對也。”

  (4)與:贊同、同意。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更好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笨鬃诱f:“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說的,是不如他。”

  【評析】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xué)生之一。他勤于學(xué)習(xí),而且肯獨立思考,能做到聞一知十,推知全體,融匯貫通。所以,孔子對他大加贊揚。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顏回那樣,刻苦學(xué)習(xí),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學(xué)業(yè)上盡可能地事半功倍。

  【原文】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1)之墻不可杇(2)也,于予與何誅(3)!”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4)改是!

  【注釋】

  (1)糞土:腐土、臟土。

  (2)杇:音wū,抹墻用的抹子。這里指用抹子粉刷墻壁。

  (3)誅:意為責(zé)備、批評。

  (4)與:語氣詞。

  【譯文】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zé)備還有什么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評析】

  孔子的學(xué)生宰予白天睡覺,孔子對他大加非難。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說的那么簡單。結(jié)合前后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可以看出,宰予對孔子學(xué)說存有異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責(zé)。此外,孔子在這里還提出判斷一個人的正確方法,即聽其言而觀其行。

論語原文及翻譯2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xué)了又時常溫習(xí)和練習(xí),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wù),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xué)業(yè)是不是復(fù)習(xí)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yán)謹(jǐn)認(rèn)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jié)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nóng)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jǐn)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xué)習(xí)文獻知識!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xué)習(xí)過,我一定說他已經(jīng)學(xué)習(xí)過了!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yán);學(xué)習(xí)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曾子說:“謹(jǐn)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dǎo)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yù)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當(dāng)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quán)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yīng)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jié)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jǐn)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xué)了!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弊迂曊f:“《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jīng)講過的話中領(lǐng)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wù)摗对姟妨!?/p>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論語原文及翻譯3

  本篇共計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見危致命,見得思義;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君子之過,猶日月之食;其生也榮,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內(nèi)容有:孔子學(xué)而不厭、不恥下問的精神;孔子對殷紂王的批評,孔子關(guān)于學(xué)與仕的關(guān)系,君子與小人在有過失時的不同表現(xiàn),以及孔子與其學(xué)生和他人之間的對話。

  【原文】

  191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

  子張說:士遇見危險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yán)肅恭敬,居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評析】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這是君子之所為,在需要自己獻出生命的時候,他可以毫不猶豫,勇于獻身。同樣,在有利可得的時候,他往往想到這樣做是否符合義的規(guī)定。這是孔子思想的精華點。

  【原文】

  192 子張曰: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

  子張說:實行德而不能發(fā)揚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實堅定,(這樣的人)怎么能說有,又怎么說他沒有?

  【原文】

  193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訌堅唬寒惡跷崴劊壕幼鹳t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譯文】

  子夏的學(xué)生向子張尋問怎樣結(jié)交朋友。子張說:子夏是怎么說的?答道:子夏說:‘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絕他!訌堈f:我所聽到的和這些不一樣: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能夠贊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賢良的人,那我對別人有什么不能容納的呢?我如果不賢良,那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么談能拒絕人家呢 ?

  【原文】

  194 子夏曰;雖小道(1),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2),是以君子不為也。

  【注釋】

  (1)小道:指各種農(nóng)工商醫(yī)卜之類的技能。

  (2)泥:阻滯,不通,妨礙。

  【譯文】

  子夏說:雖然都是些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來達到遠 大目標(biāo)就行不通了。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已矣。

  【譯文】

  子夏說:每天學(xué)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每月都不能忘記已經(jīng)學(xué)會的東西,這就可以叫做好學(xué)了。

  【評析】

  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孔子并不籠統(tǒng)反對博學(xué)強記,因為人類知識中的很多內(nèi)容都需要認(rèn)真記憶,不斷鞏固,并且在原有知識的基礎(chǔ)上再接受新的知識。這一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種借鑒作用。

  【原文】

  196 子夏曰;博學(xué)而篤志(1),切問(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釋】

  (1)篤志:志,意為識,此為強記之義。

  (2)切問:問與切身有關(guān)的問題。

  【譯文】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xué)習(xí)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guān)的問題提出疑問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評析】

  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問題。博學(xué)而篤志即博學(xué)而強記,再一次談到它的重要性的問題。

  【原文】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

  【注釋】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業(yè)的工匠。肆,古代社會制作物品的作坊。

  【譯文】

  子夏說:各行各業(yè)的工匠住在作坊里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過學(xué)習(xí)來撐握道。

  【原文】

  198 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原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yán)可怕,接近他又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yán)厲不茍。

  【原文】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文】

  子夏說: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規(guī)勸;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閑(2),小德出入可也。

  【注釋】

  (1)大德、小德:指大節(jié)小節(jié)。

  (2)閑:木欄,這里指界限。

  【譯文】

  子夏說:大節(jié)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jié)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評析】

  這一章提出了大節(jié)小節(jié)的問題。儒家向來認(rèn)為,作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應(yīng)當(dāng)顧全大局,而不在細微末節(jié)上斤斤計較。

  【原文】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dāng)灑掃應(yīng)對進退,則可矣,抑(1)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2)焉?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釋】

  (1)抑:但是,不過。轉(zhuǎn)折的意思。

  (2)倦:誨人不倦。

  (3)誣:欺騙。

  【譯文】

  子游說:子夏的學(xué)生,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jié)小事,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xué)到,這怎么行呢?子夏聽了,說:唉,子游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后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分類區(qū)別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隨意歪曲,欺騙學(xué)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xué)生們,恐怕只有圣人吧!

  【評析】

  孔子的兩個學(xué)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學(xué)生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而且爭得比較激烈,不過,這其中并沒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原文】

  1913 子夏曰:仕而優(yōu)(1)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

  【注釋】

  (1)優(yōu):有余力。

  【譯文】

  子夏說:做官還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評析】

  子夏的這段話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針和辦學(xué)目的。做官之余,還有精力和時間,那他就可以去學(xué)習(xí)禮樂等治國安邦的知識;學(xué)習(xí)之余,還有精力和時間,他就可以去做官從政。同時,本章又一次談到學(xué)與仕的關(guān)系問題。

  【原文】

  1914 子游曰:喪致(1)乎哀而止。

  【注釋】

  (1)致:極致、竭盡。

  【譯文】

  子游說:喪事做到盡哀也就可以了。

  【原文】

  1915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

  子游說: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

  【原文】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譯文】

  曾子說:子張外表堂堂,難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原文】

  1917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譯文】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人不可能自動地充分發(fā)揮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

  【原文】

  1918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注釋】

  (1)孟莊子:魯國大夫孟孫速。

  【譯文】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舊臣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原文】

  1919 孟氏使陽膚(1)為士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2)而勿喜。

  【注釋】

  (1)陽膚:曾子的學(xué)生。

  (2)矜:憐憫。

  【譯文】

  孟氏任命陽膚做典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們的`情況,就應(yīng)當(dāng)憐憫他們,而不要自鳴得意。

  【原文】

  1920 子貢曰:紂(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2),天下之惡皆歸焉。

  【注釋】

  (1)紂:商代最后一個君主,名辛,紂是他的謚號,歷來被認(rèn)為是一個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處來水匯集的地方。

  【譯文】

  子貢說:紂王的不善,不像傳說的那樣厲害。所以君子憎恨處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壞名聲都歸到他的身上。

  【原文】

  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原文】

  1922 衛(wèi)公孫朝(1)問于子貢曰:仲尼(2)焉學(xué)?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

  【注釋】

  (1)衛(wèi)公孫朝:衛(wèi)國的大夫公孫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譯文】

  衛(wèi)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xué)問是從哪里學(xué)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只了解它的末節(jié),沒有什么地方無文王武王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學(xué),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傳播呢?

  【評析】

  這一章又講到孔子之學(xué)何處而來的問題。子貢說,孔子承襲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沒有固定的老師給他傳授。這實際是說,孔子肩負(fù)著上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發(fā)揚光大的責(zé)任,這不需要什么人講授給孔子。表明了孔子不恥下問、學(xué)無常師的學(xué)習(xí)過程。

  【原文】

  1923 叔孫武叔(1)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3),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shù)仞(4),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類,百官(5)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釋】

  (1)叔孫武叔:魯國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

  (2)子服景伯:魯國大夫。

  (3)宮墻:宮也是墻。圍墻,不是房屋的墻。

  (4)仞:音rèn,古時七尺為仞,一說八尺為仞,一說五尺六寸為仞。

  (5)官:這里指房舍。

  【譯文】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拿圍墻來作比喻,我家的圍墻只有齊肩高,老師家的圍墻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里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并不多。叔孫武叔那么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原文】

  1924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1)見其不知量也。

  【注釋】

  (1)多:用作副詞,只是的意思。

  【譯文】

  叔孫武叔誹謗仲尼。子貢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于日月,對日月又有什么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

  1925: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譯文】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xiàn)他的智識,一句話也可以表現(xiàn)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于禮,百姓就會立于禮,要引導(dǎo)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xié)力。(夫子)活著是十分榮耀的,(夫子)死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趕得上他呢?

  【評析】

  以上這幾章,都是子貢回答別人貶低孔子而抬高子貢的問話。子貢對孔子十分敬重,認(rèn)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別人對孔子的毀謗。

論語原文及翻譯4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xué)了又時常溫習(xí)和練習(xí),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fù)習(xí)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jǐn)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xué)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xué)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guī)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fù)習(xí)舊知識時,又能領(lǐng)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jié)群眾而不互相勾結(jié),小人互相勾結(jié)而不團結(jié)群眾。”

  10、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xué)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tài)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guān)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xué),向比自己學(xué)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nèi)在質(zhì)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zhì)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zhì)樸配合恰當(dāng),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xué)習(xí)不如喜歡學(xué)習(xí),喜歡學(xué)習(xí)不如以學(xué)習(xí)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xué)習(xí)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fā);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dǎo)。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fù)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2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鬃诱f:“你怎么不說:他這個人啊,發(fā)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文 孔子說:“三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xué)習(xí),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 孔子教學(xué)有四項內(nèi)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 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zé)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zé)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奉行終生?”

  孔子說:“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強施加在別人身上!

  42、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

  譯文 子夏說:“做官有余力時就去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能夠游刃有余時就可以去做官!

論語原文及翻譯5

  一、《論語》四則原文與譯文

  1、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

  翻譯:學(xué)習(xí)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xué)習(xí),那就危險了。

  2、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 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識講,而是自心本有之知,是為真知.此須經(jīng)過博學(xué)、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方能發(fā)出.

  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 子貢問說:“孔文子為什么(謚號)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說:“(他)聰敏又愛好學(xué)習(xí),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他的謚號)叫做‘文’.”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翻譯: 學(xué)習(xí)知識或本領(lǐng),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不如對其有興趣的接受得快 。

  二、《論語》簡介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chuàng)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xué)》《中庸》合稱為“四書”。

  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仲弓,子夏,子貢和少數(shù)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潤色。故漢儒曰:章句發(fā)明始于子夏。

論語原文及翻譯6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jǐn);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歲。曾皙:姓曾,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約小孔子20多歲。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歲。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小孔子42歲。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學(xué)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單用“侍”是陪伴者站著。用“侍坐”指雙方都坐著;陪侍長者閑坐

  2.率爾:輕率地、毫不思索地樣子。

  3.千乘(shèng)之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能出車千乘的國家,在當(dāng)時是一個中等國家。

  4.?dāng)z:迫近。進而作“夾”講。

  5.師旅:古時軍隊的編制。五百人為一“旅”,五旅為一“師”。后因以“師旅”為軍隊的通稱。

  6.饑饉:谷的不熟為“饑”,果蔬不熟為“饉”。

  7.比(bì)及:等到。

  8.方:正道。這里指辨別是非的道理。

  9.哂(shěn):笑。這里略含譏諷的意思。

  10.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家。方,見方,方圓。計量面積或體積的一種單位。面積一方即一丈見方。方六七十,即國土邊長為六七十里。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guān)系。

  11.宗廟之事:指諸侯的祭祀活動。其中以祭祀祖宗為代表。祭祖必在宗廟(祖廟),故以“宗廟之事”泛指。

  12.如會同:或者在諸侯的盟會典禮中。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guān)系。會同:諸侯會盟。

  13.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禮服。章甫:禮帽。在這里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14.希:通“稀”。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jié)奏逐漸稀疏。

  15.鏗(kēng)爾:鏗的一聲,琴瑟聲止住了。鏗:象聲詞。指彈瑟完畢時最后一聲高音。爾:“鏗”的詞尾。

  16.撰:述。

  17.莫(mù)春:指夏歷三月,天氣已轉(zhuǎn)暖的時節(jié)。莫:通假“暮”。

  18.冠者: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舉行冠禮,束發(fā)、加帽,表示成人!肮谡摺敝赋赡耆恕

  19.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20.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詞,用法同“于”狀語后置,乎沂是狀語。沂,水名,在今山東曲阜縣南。此水因有溫泉流入,故暮春時即可人浴。

  21.風(fēng)乎舞雩(yú):到舞雩臺上吹吹風(fēng)。風(fēng):吹風(fēng),乘涼。名詞活用作動詞。舞雩。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設(shè)有壇,在今山東曲阜縣南!蚌А笔枪糯鸀榍笥甓e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時要伴以音樂和舞蹈,故稱“舞雩”。

  22.與:贊許,同意。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老師閑坐?鬃诱f:“因為我比你們年紀(jì)大一點,你們不要認(rèn)為這樣就不說了。(你們)平時(總在)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輕率而急忙地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侵略他,接連下來(國內(nèi))又有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他們的'禮樂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只好等待修養(yǎng)更高的人來推行了!

  “公西華,你怎么樣?”

  公西華回答說:“不敢說我能勝任,但是愿意學(xué)習(xí)。在宗廟祭祀的事務(wù)中,或者在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時,(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的司儀!

  “曾點,你怎么樣?”

 。ㄟ@時曾點)彈琴的聲音(逐漸)稀疏了,鏗的一聲,放下琴起身,回答說:“(我)和他們?nèi)凰f的不一樣!

  孔子說:“有什么關(guān)系呢?不過是各自談?wù)勛约旱闹鞠蛄T了!”

  (曾點)說:“暮春時節(jié),穿上已經(jīng)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虛數(shù),泛指幾個)位成年人,六七個(虛數(shù),泛指幾個)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fēng),(一路)唱著歌回來!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成曾點啊!”

 。ㄗ勇贰⑷接、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問:“(他們)三位的話怎么樣?”

  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ㄔ﹩枺骸澳鸀槭裁葱ψ勇纺?”

  (孔子)說:“治理國家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求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怎么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國家了呢?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國間的大事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么誰能做大事呢?”

論語原文及翻譯7

  本節(jié)內(nèi)容整理自網(wǎng)絡(luò)(或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wù)郵箱:service@gushiwen.org

  逐則注解

  第一則是學(xué)習(xí)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啟發(fā)人們熱愛學(xué)習(xí),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xué)習(xí)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第三則是學(xué)習(xí)方法,強調(diào)復(fù)習(xí)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xué)習(xí)方法,強調(diào)學(xué)習(xí)要和思考相結(jié)合,闡明了“學(xué)”與“思”的辯證關(guān)系。

  第五則是學(xué)習(xí)態(tài)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xué)、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xué)習(xí)態(tài)度,端正學(xué)習(xí)態(tài)度、提高思想修養(yǎng)。強調(diào)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xué)習(xí)態(tài)度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xué)習(xí),同時要有端正的學(xué)習(xí)態(tài)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懷有抱負(fù)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現(xiàn)象,強調(diào)要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堅貞不屈。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要學(xué)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xué)習(xí)方法,學(xué)習(xí)態(tài)度,個人修養(yǎng)。

  《論語十則》,是從《論語》中節(jié)選的有關(guān)學(xué)習(xí)方法、學(xué)習(xí)態(tài)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diào)和諧,讀起來相當(dāng)流暢,富有感染力。

論語原文及翻譯8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翻譯: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保ǚg: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保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ǚg: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保

  子曰:“茍志於仁矣,無惡也。”(翻譯:孔子說:“如果立志于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ǚg: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dāng)?shù)姆椒ǖ玫剿,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dāng)?shù)姆椒ㄈ[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保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見也!保ǚg: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翻譯: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zhì)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保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翻譯: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dāng)天晚上死去也心甘!保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保ǚg:孔子說:“士有志于(翻譯:學(xué)習(xí)和實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wù)摰赖!保?/p>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保ǚg: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保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翻譯: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xiāng)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保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保ǚg: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翻譯: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么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么能實行禮呢?”)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翻譯: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xué)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xué)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保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ā!弊映觯T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ǚg: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痹诱f:“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學(xué)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保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ǚg: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ǚg: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yīng)該向他學(xué)習(xí)、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yīng)該自我反。ǚg: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保ǚg:孔子說:“事奉父母,(翻譯: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翻譯: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里不愿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并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保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翻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翻譯:孔子說:"當(dāng)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當(dāng)他父親死去以后,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原則,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翻譯:孔子說:“父母的年紀(jì),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保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保ǚg: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保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翻譯:孔子說:“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保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保ǚg: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jǐn)慎,而行動要敏捷!保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翻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保

  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保ǚg:子游說:“事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被疏遠了。”)

論語原文及翻譯9

  1、子曰:“,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

  翻譯:孔子說:“學(xué)了知識然后按時溫習(xí)它,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訪,不也快樂嗎?旁人部了解自己卻不惱恨,不也是君子嗎?”

  段解:這一則主要談學(xué)習(xí)的方法和怎樣做人。

  2、子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

  翻譯:孔子說:“溫習(xí)舊知識進而知道新知識,這樣的人是可以當(dāng)老師的。”

  段解:這一則主要談知識的鞏固與創(chuàng)新。

  3、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保ā稙檎罚

  翻譯:孔子說:“只知道學(xué)習(xí)卻不知道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知道思考卻不知道學(xué)習(xí),就會精神倦怠。”

  段解:這一段主要講學(xué)習(xí)和思考的關(guān)系。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

  翻譯:孔子說:“由呀,(我)教給你的,(你)懂了嗎?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真懂啊。”

  段解:這一則主要講學(xué)習(xí)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

  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

  翻譯:孔子說:“看到賢人就應(yīng)該想到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

  就應(yīng)該自我反省。”

  段解:這一段主要講學(xué)習(xí)態(tài)度:見賢思齊,見不賢內(nèi)自省。

  6、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保ā豆遍L》)

  翻譯:子貢向孔子問道:“孔文子為什么稱他為‘文’呢?”孔子回答說:“聰明而又好學(xué),不以向比自己學(xué)問低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稱他為‘文’”。

  段解:這一則主要談好學(xué)者還需不恥下問。

  7、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翻譯:孔子說:“默默地記住學(xué)過的知識,學(xué)知識并且不滿足,教導(dǎo)別人并且不疲倦,這三種哪一種我能有呢?”

  段解:這一則主要談做一名教師所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

  8、子曰:“,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做我的老師的人在其中。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而學(xué)習(xí),他們不好的要改正!保ā妒龆罚

  段解:這一則主要談要善于學(xué)習(xí)別人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短處,做一個通情達理的人。

論語原文及翻譯10

  本篇共計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本篇中,孔子的幾位弟子向他問怎樣才是仁。這幾段,是研究者們經(jīng)常引用的?鬃舆談到怎樣算是君子等問題。

  【原文】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1)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2)。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4)斯語矣。

  【注釋】

  (1)克己復(fù)禮:克己,克制自己。復(fù)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的要求。

  (2)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

  (3)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

  (4)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鬃诱f: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評析】

  克己復(fù)禮為仁,這是孔子關(guān)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里,孔子以禮來規(guī)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chǔ),以仁來維護。仁是內(nèi)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jié)合。這里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克己,二是復(fù)禮?思簭(fù)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自覺地遵守禮的規(guī)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貫穿于《論語》一書的始終。

  【原文】

  11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2)。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3)斯語矣。

  【注釋】

  (1)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句話是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yán)肅。

  (2)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諸侯統(tǒng)治的國家。家,卿大夫統(tǒng)治的封地。

  (3)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鬃诱f: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rèn)真嚴(yán)肅。)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評析】

  這里是孔子對他的學(xué)生仲弓論說仁的一段話。他談到了仁的兩個內(nèi)容。一是要他的學(xué)生事君使民都要嚴(yán)肅認(rèn)真,二是要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這兩點,就向仁德邁進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成為后世遵奉的信條。

  【原文】

  123 司馬牛(1)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注釋】

  (1)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學(xué)生。

  (2)讱:音rèn,話難說出口。這里引申為說話謹(jǐn)慎。

  (3)斯:就。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鬃诱f: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評析】

  其言也讱是孔子對于那些希望成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須慎重,行動必須認(rèn)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禮。所以,這里的讱是為仁服務(wù)的,為了仁,就必須讱。這種思想與本篇第1章中所說:克己復(fù)禮為仁基本上是一貫的。

  【原文】

  124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么憂愁和恐懼呢?

  【評析】

  據(jù)說司馬牛是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隔s在宋國犯上作亂,遭到宋國當(dāng)權(quán)者的打擊,全家被迫出逃。司馬牛逃到魯國,拜孔子為師,并聲稱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君子的問題,這是有針對性的,即不憂不懼、問心無愧。

  【原文】

  125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又灰獙Υ龅氖虑閲(yán)肅認(rèn)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于禮的規(guī)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評析】

  如上章所說,司馬牛宣布他不承認(rèn)桓魋是他的哥哥,這與儒家一貫倡導(dǎo)的悌的觀念是相違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亂,因而孔子沒有責(zé)備他,反而勸他不要憂愁,不要恐懼,只要內(nèi)心無愧就是做到了仁。這一章,子夏同樣勸慰司馬牛,說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那就會贏得天下人的稱贊,就不必發(fā)愁自己沒有兄弟,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原文】

  126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1),膚受之愬(2),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3)也已矣。

  【注釋】

  (1)浸潤之譖,譖,音zèn,讒言。這是說像水那樣一點一滴地滲進來的讒言,不易覺察。

  (2)膚受之愬:愬,音sù,誣告。這是說像皮膚感覺到疼痛那樣的誣告,即直接的誹謗。

  (3)遠: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譯文】

  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的?鬃诱f:像水潤物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撥的壞話和直接的誹謗,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

  【原文】

  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鬃诱f,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tǒng)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么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評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貢問政中所連續(xù)提出的三個問題。孔子認(rèn)為,治理一個國家,應(yīng)當(dāng)具備三個起碼條件:食、兵、信。但這三者當(dāng)中,信是最重要的。這體現(xiàn)了儒學(xué)的人學(xué)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這樣的國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128 棘子成(1)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2)。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鞟(3)猶犬羊之鞟。

  【注釋】

  (1)棘子成:衛(wèi)國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稱為夫子,所以子貢這樣稱呼他。

  (2)駟不及舌:指話一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駟,拉一輛車的四匹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譯文】

  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zhì)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干什么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wù)摼印R谎约瘸,駟馬難追。本質(zhì)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zhì),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

  【評析】

  這里是講表里一致的問題。棘子成認(rèn)為作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質(zhì)就可以了,不須外表的文采。但子貢反對這種說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質(zhì)應(yīng)當(dāng)有適當(dāng)?shù)谋憩F(xiàn)形式,否則,本質(zhì)再好,也無法顯現(xiàn)出來。

  【原文】

  129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1)?曰:二(2),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注釋】

  (1)盍徹乎:盍,何不。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稅。

  【譯文】

  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么辦?有若回答說:為什么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xiàn)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么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么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么又會夠呢?

  【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魯國所征的田稅是十分之二的稅率,即使如此,國家的財政仍然是十分緊張的。這里,有若的觀點是,削減田稅的稅率,改行徹稅即什一稅率,使百姓減輕經(jīng)濟負(fù)擔(dān)。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反之,如果對百姓征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將使民不聊生,國家經(jīng)濟也就隨之衰退了。這種以富民為核心的經(jīng)濟思想有其值得借鑒的價值。

  【原文】

  1210 子張問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義(3),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不以富,亦祗以異。’(4)

  【注釋】

  (1)崇德: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義:徙,遷移。向義靠擾。

  (4)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這是《

  經(jīng)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兩句。此詩表現(xiàn)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子對其丈夫喜新厭舊的憤怒情緒?鬃釉谶@里引此句,令人費解。

  【譯文】

  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yǎng)水平和辨別是非迷惑的能力?鬃诱f:以忠信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yǎng)水平了。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評析】

  本章里,孔子談的主要是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他希望人們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否則,感情用事,就會陷于迷惑之中。

  【原文】

  1211 齊景公(1)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壕、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注釋】

  (1)齊景公:名杵臼,音chǔ jiù,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譯文】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诱f: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評析】

  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使當(dāng)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fā)生,孔子認(rèn)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訴齊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復(fù)這樣的等級秩序,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

  1212 子曰:片言(1)可以折獄(2)者,其由也與(3)?子路無宿諾(4)。

  【注釋】

  (1)片言:訴訟雙方中一方的言辭,即片面之辭,古時也叫單辭。

  (2)折獄:獄,案件。即斷案。

  (3)其由也與: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諾:宿,久。拖了很久而沒有兌現(xiàn)的諾言。

  【譯文】

  孔子說: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shù)的時候。

  【評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獄,這是為什么?歷來有這樣幾種解釋。一說子路明決,憑單方面的陳述就可以作出判斷;二說子路為人忠信,人們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糾紛都在他面前不講假話,所以憑一面之辭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說子路忠信,他所說的話決無虛假,所以只聽其中一面之辭,就可以斷定案件。但無論哪種解釋,都可以證明子路在刑獄方面是卓有才干的。

  【原文】

  1213 子曰:聽訟(1),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2)乎!

  【注釋】

  (1)聽訟:訟,音sòng,訴訟。審理訴訟案件。

  (2)使無訟:使人們之間沒有訴訟案件之事。

  【譯文】

  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fā)生!

  【原文】

  1214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鬃诱f:居于官位不懈怠,執(zhí)行君令要忠實。

  【評析】

  以上兩章都是談的如何從政為官的問題。他借回答問題,指出各級統(tǒng)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愛民,以仁德的規(guī)定要求自己,以禮的原則治理國家和百姓,通過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間的訴訟糾紛,執(zhí)行君主之令要切實努力,這樣才能做一個好官。

  【原文】

  1215 子曰: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

  【注釋】

  (1)本章重出,見《雍也》篇第27章。

  【原文】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評析】

  這一章所講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貫穿了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1217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赫哒。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踊卮鹫f: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么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評析】

  無論為人還是為官,首在一個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對為官者要求十分嚴(yán)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職的人能夠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會歸于正道。

  【原文】

  1218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鬃訉υ唬浩堊又挥,雖賞之不竊。

  【譯文】

  季康子擔(dān)憂盜竊,問孔子怎么辦?鬃踊卮鹫f: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

  【評析】

  這一章同樣是孔子談?wù)摓楣購恼。他仍然闡釋的是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當(dāng)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這就表明了他主張政治道德 化的傾向。具體到治理社會問題時也是如此。他沒有讓季康子用嚴(yán)刑峻法去制裁盜竊犯罪,而是主張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原文】

  1219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3),必偃(4)。

  【注釋】

  (1)無道:指無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風(fēng):指風(fēng)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fēng),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fēng)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評析】

  孔子反對殺人,主張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這里講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為。那些暴虐的統(tǒng)治者濫行無道,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

  【原文】

  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1)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2),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3)。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注釋】

  (1)達:通達,顯達。

  (2)聞:有名望。

  (3)下人:下,動詞。對人謙恭有禮。

  【譯文】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么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聲?鬃诱f: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zhì)正直,遵從禮義,善于揣摩別人的話語,對察別人的臉色,經(jīng)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至于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有名聲。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對相互對立的名詞,即聞與達。聞是虛假的名聲,并不是顯達;而達則要求士大夫必須從內(nèi)心深處具備仁、義、禮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而不僅是追求虛名。這里同樣講的是名實相符,表里如一的問題。

  【原文】

  1221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2),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注釋】

  (1)修慝:慝,音tè,邪惡的念頭。修,改正。這里是指改正邪惡的念頭。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祿放在后面。

  (3)忿:忿怒,氣憤。

  【譯文】

  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臺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yǎng)?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獲,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檢討自己的邪念了嗎?由于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牽連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仍談個人的修養(yǎng)問題。他認(rèn)為,要提高道德修養(yǎng)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zhì)利益;然后嚴(yán)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地去指責(zé)別人;還要注意克服感情沖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為代價,這就可以辨別迷惑。這樣,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別迷惑了。

  【原文】

  1222 攀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1),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xiāng)(2)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3),不仁者遠(4)矣。湯(5)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6),不仁者遠矣。

  【注釋】

  (1)舉直錯諸枉:錯,同措,放置。諸,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惡。意為選拔直者,罷黜枉者。

  (2)鄉(xiāng):音xiàng,同向,過去。

  (3)皋陶:g。铮ⅲ铮瑐髡f中舜時掌握刑法的大臣。

  (4)遠:動詞,遠離,遠去。

  (5)湯:商朝的第一個君主,名履。

  (6)伊尹:湯的宰相,曾輔助湯滅夏興商。

  【譯文】

  樊遲問什么是仁?鬃诱f:愛人。樊遲問什么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還不明白?鬃诱f: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么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這是什么意思?子夏說:這話說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眾人中逃選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評析】

  本章談了兩個問題,一是仁,二是智。關(guān)于仁,孔子對樊遲的解釋似乎與別處不同,說是愛人,實際上孔子在各處對仁的解釋都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他所說的愛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義精神,把仁作為他全部學(xué)說的對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學(xué)者張豈之先生所說,儒學(xué)即仁學(xué),仁是人的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智,孔子認(rèn)為是要了解人,選拔賢才,罷黜邪才。但在歷史上,許多賢能之才不但沒有被選拔反而受到壓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卻平步青云,這說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原文】

  1223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譯文】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dāng)?shù)匾龑?dǎo)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評析】

  在人倫關(guān)系中,朋友一倫是最松馳的一種。朋友之間講求一個信字,這是維系雙方關(guān)系的紐帶。但對待朋友的錯誤,要坦誠布公地勸導(dǎo)他,推心置腹地講明利害關(guān)系,但他堅持不聽,也就作罷。如果別人不聽,你一再勸告,就會自取其辱。這是交友的一個基本準(zhǔn)則。所以清末志士譚嗣同就認(rèn)為朋友一倫最值得稱贊,他甚至主張用朋友一倫改造其他四倫。其實,孔子這里所 講的,是對別人作為主體的一種承認(rèn)和尊重。

  【原文】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xué)問來結(jié)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yǎng)仁德。

  【評析】

  曾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以文章學(xué)問作為結(jié)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幫助培養(yǎng)仁德作為結(jié)交朋友的目的。這是君子之所為。以上這兩章談的都是交友的問題,事實上在五倫當(dāng)中,儒家對于朋友這一倫還是比較重視的。

論語原文及翻譯11

  1、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xué)習(xí)態(tài)度和方法。要把學(xué)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皩W(xué)而不厭”,講的是好學(xué)精神,學(xué)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罢d人不倦”,講的是教學(xué)態(tài)度,要熱情地教導(dǎo)學(xué)生。孔于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xiàn)了孔子的`謙虛。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應(yīng)當(dāng)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去學(xué)習(xí),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边@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3、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dǎo)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fā)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復(fù)地給他舉例了!

  文章翻譯編輯本段

  1、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這樣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比喻中仍經(jīng)過嚴(yán)酷考驗,才能識別一俱的品質(zhì)。)

  2、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貪圖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貪圖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3、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衛(wèi)靈公》)

  “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來思考,沒有好處,不如學(xué)習(xí)。”

論語原文及翻譯12

  1、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jǐn)爾。

  譯文:孔子在鄉(xiāng)里之間,溫和而恭順的樣子,像是不太會說話的人。他在宗廟里朝廷上,說話明白流暢,但是很有分寸。

  2、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譯文:孔子下朝時,與下大夫說話,溫和而愉快的樣子;與上大夫說話,正直而坦誠的樣子。國君臨朝時,恭敬而警惕的樣子,穩(wěn)重而安詳?shù)臉幼印?/p>

  3、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蠼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fù)命曰:“賓不顧矣。”

  譯文: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孔子臉色矜持莊重,腳步也快起來。他向和他站在一排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擺動,卻整齊不亂。快步走的時候像鳥兒張開雙翅一樣。賓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jīng)不回頭了!

  4、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蠼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fù)其位,踧踖如也。

  譯文: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jǐn)慎而恭敬的樣子,好象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檻。經(jīng)過國君的座位時,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也好象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而謹(jǐn)慎的樣子,憋住氣好象不呼吸一樣。退出來,走下臺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臺階,快樂地向前走幾步,姿態(tài)像鳥兒展翅一樣;氐阶约旱奈恢,恭敬而內(nèi)心不安的樣子。

  5、執(zhí)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zhàn)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譯文:孔子出使到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jǐn)慎,像是舉不起來。向上舉時好象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象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好象在作戰(zhàn),腳步也緊湊狹小,好象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用私人身份和外國國君會見時,顯得輕松愉快。

  6、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dāng)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麂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譯文:君子不用(近黑色的)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nèi)衣外面。黑色的羊羔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后,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吊喪。正月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

  7、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譯文: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是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要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8、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譯文:食物不以做得精致為滿足,肉類也不以切得細巧為滿足。食物放久變了味道,魚與肉腐爛了都不吃。顏色難看的不吃。味道難聞的不吃。烹調(diào)不當(dāng)?shù)牟怀。季?jié)不當(dāng)?shù)牟瞬怀。切割方式不對的肉不吃。沒有相配的調(diào)味料不吃。即使吃的肉較多,也不超過所吃的飯量。只有喝酒不規(guī)定份量,但是從不喝醉。買來的酒與肉干不吃。姜不隨著食物撤走,但不多吃。

  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譯文: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其它祭祀用過的肉留存不超過第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10、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時不討論,睡覺時不說話。

  11、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譯文:即使吃的是粗米飯與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nèi)〕鲆恍﹣砑雷,態(tài)度一定要恭敬而虔誠。

  12、席不正,不坐。

  譯文:席子擺的方向不正,不坐。

  13、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譯文:孔子與同鄉(xiāng)里面的人一起聚餐飲酒的時候,要等到年長的人都離席了,他才走出去。

  14、鄉(xiāng)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

  譯文:鄉(xiāng)里的人舉行驅(qū)逐役鬼的儀式時,他穿著正式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

  15、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譯文:(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送禮,便向受托者拜兩次送行。

  16、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譯文:季康子派人送藥來,孔子作揖接受。他后來說:“我不清楚這種藥的藥性,不敢服用。”

  17、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家里馬棚失火燒了。孔子從朝廷回來,說:“有人受傷嗎?”沒有問到馬。

  18、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譯文: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坐席先嘗一嘗。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yǎng)起來。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祀的時候,自己先吃飯(嘗一嘗,以盡禮儀式)。

  19、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譯文:孔子病了,國君來探望,他便頭朝東躺著,身上蓋上朝服,拖著束腰的大帶子。

  20、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譯文:國君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21、入太廟,每事問。

  譯文: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情都發(fā)問。

  22、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

  譯文:遇到朋友過世,而沒人料理后事,孔子就說:“我來負(fù)責(zé)喪葬!

  23、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朋友送的禮物,即使是車與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也不作揖拜謝。

  24、寢不尸,居不客。

  譯文:睡覺的姿勢不要拘謹(jǐn)僵臥,平居不像作客那樣跪坐著。

  25、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fù)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fēng)烈必變。

  譯文:孔子看見身穿孝服的人,雖然是平日熟識的,也一定改變態(tài)度?匆姶鞫Y帽的與瞎眼的,雖然常常碰面,也一定顯出關(guān)切的神色。坐在車上時,看見穿喪服的,即使是販夫走卒,他也身向前傾,手扶橫木以示心意。做客時,有特別豐盛的菜肴,一定端正神色,站起來向主人致意。遇到急雷狂風(fēng),一定改變態(tài)度。

  26、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上,不回頭看,不快速地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劃。

  27、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譯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孔子的神色稍有變化,山雞就飛起來,在空中盤旋之后再聚在一起?鬃诱f:“山谷中、橋梁上的這些母山雞呀,懂得時宜!懂得時宜!”子路向它們拱拱手,它們振幾下翅膀又飛走了。

論語原文及翻譯13

  原文:

  論語十則

  先秦:佚名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學(xué)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保ā稙檎罚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p>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譯文: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

  孔子說:“學(xué)習(xí)并且按時地去復(fù)習(xí),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學(xué)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fù)習(xí)過了呢?”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

  孔子說:“復(fù)習(xí)學(xué)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dāng)老師了!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保ā稙檎罚

  孔子說:“只學(xué)習(xí)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xué)習(xí),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dǎo)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zhèn)涞娜耍┚拖蛩麑W(xué)習(xí),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xué)習(xí),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fù)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fù)著重大的使命(或責(zé)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葉的!鄙羁毯x:人們要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yīng)當(dāng)具備堅毅的品格!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

  注釋: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yì)君子乎?”(《學(xué)而》)

  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xué)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學(xué):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xué)”,主要是指學(xué)習(xí)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時習(xí):按時地去復(fù)習(xí)。說:通假字,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qū)別的:同門(師)為朋,同志為友。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nèi)心,樂則見于外。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慍:生氣,發(fā)怒。君子: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而:連詞。(可譯為并且)例:學(xué)而時習(xí)之。轉(zhuǎn)折。(可譯為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亦:同樣、也是。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自:從。知:了解。

  曾子曰:“吾日三。▁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學(xué)而》)

  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zhàn)國間魯國南武城(現(xiàn)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三。憾啻畏词。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rèn)定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yīng)當(dāng)盡心竭力。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diào)整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意思是:真誠、誠實傳不習(xí):傳(動詞用做名詞),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xí),與“學(xué)而時習(xí)之”的'“習(xí)”字一樣,指溫習(xí)、實習(xí)、演習(xí)等。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簷z查,反省。為:替。謀:謀劃。忠:盡心盡力。信:誠信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

  故:舊的知識(形容詞用作名詞)。而:連詞,表順承,就知:領(lǐng)悟。可:可以。以:憑借。為:作為。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xué)則殆(dài)!保ā稙檎罚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則:連詞,相當(dāng)于“就”、“便”。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這里指有害。本意:危險。

  子曰:“由,誨(huì)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保ā稙檎罚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知: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也”:通“智”聰明,智慧。之:代孔子教的東西誨:教,傳授。乎:語音助詞。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zhèn)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

  思:希望,想著。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齊:看齊賢:德才兼?zhèn)涞娜搜桑壕淠┱Z氣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p>

  必有我?guī)熝桑浩渲斜囟ㄓ锌勺鳛槲业睦蠋煹娜恕Q,相?dāng)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泛指多次;焉:兼詞“于之”,在那里;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士:有抱負(fù)的人。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毅:剛強,勇毅。仁: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已:結(jié)束。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

  之:這里的之是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jié)構(gòu),不譯或勉強譯作“的”。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jié),深冬然后(古今詞):然,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一言:一個字。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河米约旱男膩硗葡雱e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施:施加。其:大概。

  賞析:

  【不亦樂乎】:指快樂得無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為完成一種責(zé)任而奮斗終身。

  【溫故知新】:溫習(xí)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rèn)識現(xiàn)在。

  【任重道遠】:比喻責(zé)任重大,要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

  【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xué),按照好的做。

  【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拖胂蛩麑W(xué)習(xí),和他一樣。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浚阂恍┤酥斜囟ㄓ锌梢宰鳛槲业睦蠋煹娜恕V笐?yīng)該虛心地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xué)習(x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歲寒松柏】:比喻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節(jié)操高尚。

  【三省吾身】:。簷z查、反;身:自身。原指每日從多個(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個的意思。)方面檢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論語原文及翻譯14

  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民風(fēng)淳厚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一個人選擇住處而錯過了民風(fēng)淳厚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明智呢?”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孔子說:“不行仁的人,沒有辦法持久處在困境中,也沒有辦法長期處在順境中。行仁者是自然而然,走在人生正途上,明智者則是了解人生正途的重要,而作此選擇!保ɑ颍嚎鬃诱f:“一個不行仁的人,不能夠長久處于貧困的地位,因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一個不行仁的人,也不能長久地處于富貴的地位。一個有仁德的人能以仁心待人接物,使他人獲得安寧;一個有智慧的人,知道行仁對自己有利,對他人也有利!保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孔子說:“只有行仁者能夠做到喜愛好人,厭惡壞人!保ɑ颍嚎鬃诱f:“唯有仁厚有智慧的人,能夠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歡的人,哪些是值得憎惡的人。”)

  4、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譯文:孔子說:“只要立志行仁,就不會做壞事了。”(又:孔子說:“一個立志于行仁的人,沒有所憎惡的人,也沒有所憎惡的事!保

  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孔子說:“富有與尊貴,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當(dāng)途徑,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會接受的。貧窮與卑微,是每一個人都討厭的;如果不依正當(dāng)?shù)耐緩,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會逃避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人生正途,憑什么成就他的名聲?君子不會有片刻的時間,脫離人生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時候堅持如此;在危險、困頓的時候也堅持如此!

  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孔子說:“我不曾見過愛好完美人格者,與厭惡不完美人格者。一個人愛好完美的人格,已經(jīng)達到最好的極限了,厭惡不完美的人格,那么他追求完美人格的辦法,是不使偏邪的行為出現(xiàn)在自己身上。有沒有人會在某一段時間,致力于培養(yǎng)完美人格的呢?真要這么做,我不曾見過力量不夠的;蛟S真有力量不夠的,只是我未曾見過罷了!

 。碜g:孔子說:“我還沒見好仁的人,憎惡不仁的人。好仁的`人,沒有比他更好的了;憎惡不仁的人,他保持這個仁,不使那個不仁的人,拿不仁的事情加在他身上。有誰能夠一整天用在學(xué)仁方面呢?我還沒見過力量不夠的,這樣的人大概是有的,但是我還沒有見到過!

  7、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過錯,各有其本身的性格類別而來。因此,察看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他的人生正途何在?”

  又:孔子說:“人有過失,各有不同的類別,觀察過失的類別,不能一概求全,這個觀過的人,才是有仁心的人!

  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

  譯文:孔子說:“早晨聽懂了人生理想(真理、正路),就算當(dāng)晚要死也無妨。”

  9、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立志追求人生理想,卻以簡陋的衣服,與粗糙的食物為可恥,那就不值得與他談?wù)撌裁吹览砹恕!?/p>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文: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于天下,無所排拒,也無所貪慕,完全與道義并肩而行!蹦耗。適:通“敵”,排斥。

  又: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人,不會專門對哪些人親近,也不會特定對哪些人疏遠,人與人之間的往來,完全是從道義的方面來講的!边m:通“敵”,厚,親。莫:疏,薄。比:密,從,和。

  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關(guān)心的是德行,小人關(guān)心的是產(chǎn)業(yè);君子關(guān)心的是規(guī)范,小人關(guān)心的是利潤!

  又:孔子說:“君子選擇居住的地方,要看這個地方居住的地方是不是有德行的人,小人選擇居住的地方,是看這個地方將來有沒有發(fā)展的前景;君子心里念念不忘的,是講究做人之道能否能為他人模仿的典范,一般民眾念念不忘的,是哪里有好處就往哪里去。”懷德、懷土:是就環(huán)境來講的。

  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譯文:孔子說:“做人處事全以利益來考量,就會招致很多怨恨。”放:依照。

  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文:孔子說:“能夠以禮讓來治理國家,何難之有?不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家,這個禮又怎么樣呢?”

  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孔子說:“不要擔(dān)心沒有官位,而要擔(dān)心在這個位置上有沒有建樹。不要擔(dān)心沒有人了解自己,只要求其為人可知的,拿什么東西讓人知道(仁義、道德、禮讓,把這些行出去讓人知道。)”

  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ā!弊映觯T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參呀!我的人生觀是由一個中心思想貫穿起來的!痹诱f:“的確如此!笨鬃映鋈ズ,別的學(xué)生就問曾子:“老師所指的是什么?”曾子說:“老師的人生觀,只是忠與恕罷了(此解傅佩榮教授指出不對,孔子的一貫之道應(yīng)該是“仁”)!

  又譯: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這個道可以用一個理來貫穿。”曾子說:“我明白了!笨鬃映鋈ヒ院,別的學(xué)生就問曾子:“老師說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所說的道,用一個理來貫穿,指的就是忠、恕兩個字而已!

  16、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看到的是義,小人看到的是利!庇鳎褐獣、了解、明白。

  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譯文:孔子說:“看見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么樣努力像他一樣;看見德行有虧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樣的毛病!

  1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孔子說:“服侍父母時,發(fā)現(xiàn)父母將有什么過錯,要委婉地勸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觸犯他們,內(nèi)心憂愁但是不去抱怨!睅祝何瘛VG:勸阻。勞:憂愁。

  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時,子女不出遠門云游(念書、做官、游歷),如果要出遠門,就必須有一定的去處,以便隨時可以聯(lián)系。”

  20、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在三年里沒有改變父親好的處世原則,可以說是孝了!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紀(jì),做女子的不能不記得。一方面為他們得享高壽而歡喜,一方面為他們?nèi)諠u老邁而擔(dān)憂。”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譯文:孔子說:“古時候的人不輕易說話,而恥于自己的行為趕不上自己所說的話語!

  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文:孔子說:“因為自我約束,而在做人處事上有什么失誤,那是很少有的。”

  24、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譯文:孔子說:“有道的君子說話謹(jǐn)慎、緩慢而行動敏捷。”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德行是不會孤單的,它必定得到人們的親近與支持。”

  26、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譯文:子游說:“服侍君主,若是過于接近,就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若是過于親密,就會漸漸疏遠!

論語原文及翻譯15

  一、《論語八則》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翻譯:?鬃诱f:'學(xué)習(xí)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xí)(溫習(xí))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

  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在溫習(xí)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dāng)老師了。'

  3、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有害。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保ā豆遍L》)

  譯文:子貢問道:“皇上為什么賜給孔夫子‘文’的稱號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xué)習(xí),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6、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譯文:孔子說:“認(rèn)真學(xué)習(xí)知識并且記住,學(xué)習(xí)不感到滿足,教育學(xué)生卻不感到疲倦,我又做到了哪一點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xué)習(xí),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譯文:孔子說:(教導(dǎo)學(xué)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dǎo)他,不是有話想說,不到(他)想說出來卻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不能舉一反三的人,就不再教他了。

  二、《三峽》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至于夏水陵,沿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3、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1、在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2、在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要急速傳達,只要早晨坐船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可到了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上快馬,駕著疾風(fēng),也不如它快。

  3、在春、冬兩個季節(jié),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姿態(tài)怪異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和瀑布在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

  4、在秋天,每逢初晴的時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xù)不斷,異常凄涼,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zhuǎn),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歌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小石潭記》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似與游者相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5、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1、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莖蔓,遮蓋交結(jié),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fēng)飄動。

  2、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周圍什么也沒有似的。陽光直射潭底,石上有魚的影子,靜止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往來很快,好象和游人一同歡樂。

  3、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樣彎曲,忽隱忽現(xiàn)。溪岸的形勢像犬牙般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表情放溫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cè)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zé),(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jié)更加周到,一句話也不敢多說了;等到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所以我雖很笨,但終于能夠有所收獲。

  當(dāng)我去從師求學(xué)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刮著猛冽的寒風(fēng),大雪有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凍裂了還不知道。等走到客舍,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在客舍里,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美的東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xué),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裝飾成的綴著珠寶的帽子,腰上系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渾身光彩耀眼好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中間,一點也不羨慕他們,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人。我求學(xué)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

  五、《馬說》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1、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會經(jīng)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2、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六、《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如吾兩人者。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想到?jīng)]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樣空靈澄澈,竹子、柏松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

【論語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論語原文及翻譯03-03

論語·學(xué)而篇原文、翻譯08-09

論語原文翻譯注釋02-28

論語原文翻譯注釋大全5篇02-29

公輸原文及翻譯07-31

青蠅原文翻譯09-12

觀潮原文翻譯09-08

刻舟求劍原文翻譯09-08

天地原文、翻譯09-10

《刻舟求劍》原文及翻譯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