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理心為話題的優(yōu)秀散文
編者按:原生家庭是同理心認知的搖籃;父母是同理心培養(yǎng)的第一位老師。
同理心,Empathy,起源于一種對他人困人的身體模仿,個體通過模仿引發(fā)相同的感受。即使不理解這個詞的內(nèi)部含義,相信也能感受得到,這是一個很美的詞語。同理心,是人性“光輝”和“善”的一面。
同理心根源
同理心根源于遺傳和成長期,特別是嬰兒和孩童時期。
遺傳
“遺傳基因”是影響同理心的先天因素。賜予基因的父母是否具有同理心,在受孕的那一刻,給后代編織了“有無同理心”的先天溫床。“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鉆洞”是一句俗語,或有一定的偏見,但是承認了先天遺傳的作用。
原始模仿
孩子的同理心起源于模仿,這種情形最早出現(xiàn)在“嬰兒與媽媽的原對話”,因為母子同體,還未出生之時孩子就在與媽媽對話,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有相同感受的個體。孩子能讀懂媽媽的表情和語言,媽媽也能讀懂孩子的表情和語言,即冷熱、饑餓、大小便、睡眠、表情、高興與哭鬧,很奇怪的是孩子雖然不會用文字表達需求,但是天下的媽媽都能讀懂嬰兒的需要。
最簡單的模仿是“媽媽微笑,嬰兒也微笑”。同樣,嬰兒會模仿家長好的一面,同樣也會忠誠的模仿不良的行為。
媽媽能讀懂嬰兒的這種需要,這是一種本能,本能來自于遺傳和進化。同樣嬰兒這種發(fā)出需求信號被媽媽識別,并得到媽媽的滿足,從而產(chǎn)生幸福感;這樣的幸福感融入了嬰兒的新的認知,有利于他將來去識別他人的需求,并給予合理的滿足。這就構(gòu)建了一個良性的“模仿系統(tǒng)”。
原生家庭
所謂原生家庭是針對子代而言,即孩子(子代)與父母(親代)共同生活的家庭。原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特別是母親。孩子會受到父母的性格、為人處世、生活態(tài)度、價值觀的嚴重影響。所以原生家庭文化和倫理會深深的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構(gòu)建。
“溫馨家庭”成長的孩子,有助于同理心的培養(yǎng)。因為這里有一個前期因素,即溫馨家庭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父母是具備同理心的人。
“樂觀家庭”成長的孩子,更易于培養(yǎng)同理心,因為其樂觀更能寬容和自信,而這種寬容自信會外顯在人際交往的情境中。
“勇敢家庭”成長的孩子,因為人一生以及每個家庭都會遇到類似的困難,而一個家庭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技術(shù),有利于孩子樹立正向的價值觀,即使面對困難也不會認為是生活的屈辱和陰暗,反而激發(fā)了生活的`勇氣和對未來的信心。
>>>下一頁更多精彩“同理心”
“寬容家庭”成長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特別是夫妻之間非常容易出現(xiàn):“苛刻、指責、抱怨、爭吵、冷戰(zhàn)、分離”等非寬容現(xiàn)象。而這些都會成為孩子的反面教材。
“婚姻質(zhì)量”,幸福婚姻家庭有利于孩子同理心的培養(yǎng),以及對婚姻充滿信心;以及在困難婚姻中尋求拯救和挽救而獲得新的幸福,有利于構(gòu)建正確的婚姻觀。
溫馨、寬容、仁慈,是家庭文化中構(gòu)建同理心的關(guān)鍵詞
社會環(huán)境
比如“求學、職場、戀愛、人群交往”等過程中,會對同理心產(chǎn)生后天的建構(gòu)。但其本質(zhì)影響最依賴前三者,因為前三者是根源和搖籃的培養(yǎng)。而社會環(huán)境中的表現(xiàn)基本是底層價值觀的外顯行為。但是人的大腦是人體最后成熟的一個部分,大腦神經(jīng)組織時時刻刻都在經(jīng)歷這更新和修復,進而給同理心的后天修煉提供了機會之窗。
同理心缺失
依上邏輯,同理心缺失的根源來自于“模仿能力缺失、感受情緒缺失”。常見表現(xiàn)有:
感知障礙。無法識別他人的情緒、無法感知他人的情緒,這是情緒感知能力的障礙。自己的言行給別人造成了傷害卻不覺察,也并不顧及他人的感受。極端例子是“侮辱、偷盜、強奸、虐童、暴力等”分子,在行為過程中,無法感受給對方帶去的痛苦,甚至還以此為樂。其實這是一種病態(tài)的反應。所以作惡的人在過程中,一般都是心智迷失并不健全的人。
述情障礙。無法感受自己情緒的人,這個與先天遺傳、腦部受損、精神病患者等一些明顯的關(guān)聯(lián)。很多精神病患者和腦部受損患者,都很容易出現(xiàn)情緒感知薄弱也并無法合理的表達。
自私的基因。自私的人往往缺乏同理心,這樣的人,同樣言行舉止中,不會反省自己會給別人帶去傷害,只關(guān)注自己的需要。具備同理心的人,一定會關(guān)注外界的感受。
表達狂躁。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一些表達狂躁者,這樣的人不善于傾聽,急于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感受與認識。它這樣做的原因,只希望傳遞信息而不希望接收信息。原因是它覺得你的信息不重要,只有它的信息才重要,所以不需要聆聽,只愿像廣播一樣不論何時的何人,只管自顧自說。
同理心缺失的危害:
認知偏差:同理心缺失者的思維模式是“我中我”的思維,看不見“你中我、它中我、當下我”。以自我為中心,無法覺察自己的認知局限,我永遠是對的。殊不知,“我永遠是對的”是最大的謬誤。
惡化人際: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來自于:彼此關(guān)注、共同的積極情緒、一致性與同步性。如果不具備這些人際交往的技巧,很難獲得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
影響健康:自私者往往狹隘,內(nèi)心沒有得到梳理條達,往往處于算計和糾結(jié)之中,內(nèi)心沒有陽光和明亮,形成“憤怒、嫉妒、偏執(zhí)”等,進而反作用于大腦神經(jīng)構(gòu)造,形成一個不良循環(huán),而影響身心健康。
同情心
同情心,是指對別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沒有體會到和別人一樣的感受。當一個人遭遇困難你覺得它可憐,那是同情心;當它遭遇困難,你與它的感受是一致的,就是同理心。同理心最易出現(xiàn)在母親與孩子之間,也最易出現(xiàn)感同身受。當一顆小刺扎進孩子的手指,母親會認為這個疼痛如自己的手指疼痛。
這里要討論一個自私與同理心之間的關(guān)系。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提出的論述:人的天性是自私的,這是一種進化的需要和本能。他認為:“成功的基因有一個突出的特性就是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然而我們會看到,基因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注:希望這段話的引用,不會引起讀者誤解)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一種自私性,源自于進化的本能,這個邏輯或許是對的。這個推論下,同理心也是一種自私行為,因為具有同理心的人當看見別人遭受痛苦,它也會覺得痛苦;于是會施以援手,緩解對方的痛苦,進而是緩解自身的痛苦。因為它是一個具有同理心善良的人士,如果它不幫助別人自己就會覺得痛苦和內(nèi)疚。
舉個例子或許更容易理解:在地鐵上你遇見一個行動不便的老者或孕婦,如果你把自己的座位讓給對方,因為你是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這樣做之后:“你會贊美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而獲得自信和快樂感、你會和受益者的眼神進行溫情的對視,輕松的說一句不客氣”。相反,如果你同樣是一個善良的人,你沒有把座位讓出去,此刻你會“假裝看不到別人的需要,或者看看旁邊、看看窗外、看看手機”。此刻產(chǎn)生的是“內(nèi)疚、害羞、不敢看需要者的眼神”。當然同理心缺失者,看不懂這一段文字的。它會說“別人都不讓座,為何我要讓座。甚至讓不讓座,管你什么事的態(tài)度”,因為它無法識別對方的情感和需要。
人性光輝
《道德經(jīng)》有言,“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這是圣人情懷。作者試著給出以下文字,以求“利己和利他的平衡”,也不忽視人的本性,并堅守人性的光輝與明亮。
人際交往的結(jié)果常有以下形態(tài):
害己害它
利己害它
利己不害它
害己不害它
害己利它
利己利它
還是要考慮到人的本性,要做到“利己利它”的同理心很難受的話;就盡力做到“利己不害它”,也就不失美德了。
作者|張朝歡
公眾號:歡言美學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以同理心為話題的優(yōu)秀散文】相關(guān)文章:
以心為話題的優(yōu)秀作文07-27
以心為話題優(yōu)秀作文09-11
以心為話題散文隨筆06-23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06-25
以心為話題的優(yōu)秀作文范文05-26
溝通中如何體現(xiàn)同理心01-26
以心為話題的作文07-28
以“心”為話題的作文06-27
以母親為話題的散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