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提問的新角度
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地、科學地利用課堂提問,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如果在教學中重視提問的策略性, 設計出高質(zhì)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提問,為學生提供探究性的學習情境, 必定能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現(xiàn)狀中的不足
從目前的語文教學實際看,課堂提問在多數(shù)情況下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根子仍在課堂提問本身的諸多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1、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深度,沒有思考價值。有些老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作者是誰”等,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只會讓學生厭倦,思維也得不到訓練。2、提問沒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問,“文章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主題思想是什么?”,長此以往,讓學生生厭。3、,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一開篇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么?”、“寫作特色是什么?”,對學生啟而不發(fā)。由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的認識,必然回答不上。4、提問缺乏廣度,提問的對象過于集中,只顧優(yōu)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傷差生的積極性。5、提問沒有時效性,急于求成。有些教師發(fā)問后,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就要求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以上種種提問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訓練思維能力了。
二、課堂提問的新視角
我們必須返回起點審視:課堂提問的價值是什么,為什么提問?課堂提問應該能夠激起學生的疑惑和好奇,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聯(lián)想。有效的課堂提問首先應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教學知識內(nèi)容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計、發(fā)問;再者,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fā)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尤其是對職業(yè)高中的學生,更要從他們基礎普遍較差的實際出發(fā)來設計提問。下面我就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的一些新思維、新做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提問要善于設置“障礙”,激發(fā)思維“沖突”。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職高語文《向中國人脫帽致敬》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誰”向中國人脫帽致敬?他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他為什么要向中國人脫帽致敬?文中的“中國人”包括臺灣人嗎?你是“中國人”,你的感覺如何?當五紅旗在奧運會場升起時,你的感覺又怎樣?這一系列的提問,勢必能激發(fā)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教授”的性格和“我”的感受時,也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如果從記敘文的四要素講起,學生會覺得老套、厭煩。因此要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關(guān)鍵在于教師如何結(jié)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zhuǎn)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可見,善于設置“障礙”,激發(fā)思維“沖突”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二)、 提問要注意分層次設計,化難為易。
1、深題淺問。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狀況、接受能力狀況。所以對一些過于難的問題,我們不妨作比較淺易的處理。教者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例如,教《故鄉(xiāng)》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边@話具有深刻的哲理,學生較難理解,我們可以從淺處進行提問:魯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簡單的地上路嗎?(當然不是。這路還包含人生之路,社會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lián)系呢?(路是靠人走出來的,希望也是靠人奮斗得來的。)那么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沒有的,只要我們?yōu)橹畩^斗,便有了希望。)這樣,一個深奧的'問題解決了。
2、淺題深問。有些問題盡管重要,但看似淺顯,往往為學生所忽視。我們提問時就要引導學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味。如《小橘燈》一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么人?’ 她說:‘現(xiàn)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這里省略號的用法看似簡單,似乎沒有問題,淺得很,稍不留意就滑過去了。但我們?nèi)绻钊胩骄,就可見作者的匠心。教者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xù)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么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較深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xiàn)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作者用省略號是為了表現(xiàn)小姑娘“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
(三)、提問要善于曲直互換,引人入勝。
1、直題曲問.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fā)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假如我們善于轉(zhuǎn)彎抹角、改頭換面,留有思考的余地,把直的問題以曲問的方式提出,就能促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引導學生分析“那雪正下得緊”、“到晚越下得緊了”中的兩個“緊”是緊張嗎?,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緊”在這里該如何理解?例如敵人的炮火愈來愈緊了,這里的“緊”又是什么意思?到這里,經(jīng)過教者設置的曲問,學生對“緊”字作“猛烈”的解釋理解自然明確了,也記得牢了。如再把“緊” 與林教頭的處境聯(lián)系起來理解,它的含義就更豐富了,引學生進入新天地——理解了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2、曲題直問。直題須曲問,曲題也可直問。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边@看似矛盾的話,就是一個很曲的問題,我們不妨這樣直問:為什么說孔乙己“大約”死了?(無人關(guān)注過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沒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確切消息。)為什么說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注定他必死無疑。)結(jié)論:魯迅用看似矛盾實則精當?shù)恼Z言,揭示出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罪惡。
【語文課堂提問的新角度】相關(guān)文章:
講究提問的語文課堂04-21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技巧04-14
語文課堂提問藝術(shù)初探04-20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技巧的探析04-13
關(guān)于語文課堂提問技巧的分析04-14
如何讓語文課堂提問有深度05-10
淺談語文課堂提問的新視角05-02
語文課堂提問的三思05-06
淺析語文課堂提問的新視角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