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語言活動反思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溝通往往需要語言作為中介,語言在人類的生活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如何抓住這個關鍵期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呢?今天,我結合新《綱要》精神,就幼兒園語言教育涵義的理解、目標的制定、內容的選擇三方面進行討論和反思。使我們對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有更清楚的認識。
首先,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什么是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幼兒實施語言教育,幫助他們獲得傾聽、表述、欣賞、閱讀等語言經驗,促進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使他們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得到發(fā)展。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對幼兒傾聽、表述、欣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最終使幼兒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提高。語言教育活動有哪些特點呢?我認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
一、語言教育活動是特殊的語言學習過程;
幼兒的語言是在個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與人們的語言交流中獲得發(fā)展的。家庭中,成人與成人之間的語言交流,成人與兒童的語言交流,都為兒童提供了重要的語言模仿和語言學習的環(huán)境。游戲中同伴之間的語言交流,為孩子提供了語言交流實踐的環(huán)境。還有各種影視節(jié)目的出現,更是豐富了兒童的語言環(huán)境,但是要促使兒童的語言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就要通過組織正規(guī)的教育活動,對其進行有計劃、有系統(tǒng)的語言教育,可以這樣說,幼兒園的語言教育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學習過程。
二、語言教育活動的目的是使幼兒獲得語言經驗;
幼兒的語言發(fā)展,是通過在日常的語言習得和有組織的語言教育活動中獲得的語言經驗實現的。生長在不同環(huán)境的幼兒,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他們在與周圍人們進行語言交往時所模仿和使用的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不同,所獲得的語用技能有差異,因此他們所獲得的關于語言方面的經驗也不同。這些不同的語言經驗也就導致了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差異。在正規(guī)的語言教育活動中教師將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幼兒集中在一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標,有目的地為幼兒提供一定的條件和情景,使他們在與這些條件和情景的交互作用中,獲得豐富的語言經驗,并借助這些經驗掌握語言的形式和內容,增長理解語言和表述語言的能力。在開展小幫手活動,首先為幼兒創(chuàng)設說話的環(huán)境,要求幼兒每天回家?guī)透改缸鲆患覄?請家長幫幼兒記錄所做的事,讓幼兒帶回幼兒園。接著在開展幼兒談話活動中,引導幼兒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思想和體驗。由于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交流對象范圍相對較大,語言經驗各有所別,語言形式也豐富多樣。而且通過自身的實踐,使幼兒不僅有話可說,而且語言更豐富。這樣幼兒在相互交流中獲得了更多的語言經驗。
三、語言教育活動是整合的教育過程;
語言教育活動整合性主要體現在教育目標的整合、教育內容的整合、和教育方式的整合3個方面。
1、教育目標的整合
教育目標的整合是指在制定語言教育活動的目標時,應包括認知、情感與態(tài)度、能力與技能3個方面的要求。通俗一點說,就是要求幼兒經過正規(guī)的語言教育活動,應該知道些什么,愿意做什么,能夠干什么。
2、教育內容的整合
教育內容的整合是指設計和組織語言教育活動時,要將社會知識、認知知識和語言知識整合在一起,由此構成語言教育活動的內容。因此在選擇教育內容時,要充分考慮社會知識、認知知識、和語言知識的有效結合,這三方面的內容對幼兒的語言學習和發(fā)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教育方式的整合
教育方式的整合是指組織語言教育活動時,以多種形式來構建語言教育內容,在活動中糅合多種兒童發(fā)展因素,允許多種與兒童發(fā)展有關的符號系統(tǒng)的參與,從而促進幼兒在外界的刺激和強化作用下,產生積極運用語言與人、事、物交往的愿望和需要,并主動地通過各種符號手段(包括音樂、美術、動作、語言等)作用于環(huán)境。在這種整合的語言教育環(huán)境中,幼兒不再單純地為學說話而學說話,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的語言知識信息,而是獲得了發(fā)展語言的機會,成為主動探求并積極參與語言加工的創(chuàng)造者。以兒歌教學為例:單純的兒歌教育形式比較單一,我們在教學中常;赜龅竭@樣的情況,幼兒在一遍遍的跟念中失去興趣,不愿意學考慮到兒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性,可以將幼兒所學的兒歌加以樂器進行伴奏,并讓幼兒根據兒歌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樂器,當然,之前要讓幼兒了解樂器的特點,如:碰鈴、三角鐵清脆、柔和帶有延長音;圓舞板、木魚則是結實、明亮而短促的樂器,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兒歌表演、朗誦會等形式使兒歌更形象化、趣味化,更富有生命力。幼兒在思考、選擇、擺弄,表演過程中中,學習興趣更濃,幼兒語言發(fā)展水平也得到提高。
第二、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目標的反思
老師們,在過去相當長時間內,我國的幼兒園語言教育只提教育任務和要求,不提教育目標。80年代以來,人們才開始探討語言教育目標的問題。“目標意識”的增強主要緣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觀念轉變的結果。正是在充分認識到幼兒園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兒童發(fā)展之后,我們才意識到,有了符合兒童發(fā)展需要的教育目標,才能在教育過程中產生統(tǒng)領的作用。二是課程研究的結果。在探討幼兒園課程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具體而明確的教育目標是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先導。
長期以來,幼兒園語言目標的制定,側重知識技能的掌握。而新《綱要》指導下的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目標更多的注重幼兒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關注的是幼兒的終生發(fā)展,F在我們來回顧一下新《綱要》中語言教育目標:
1、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
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
3、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
4、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5、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
從以上目標可以看出,幼兒語言的發(fā)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及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密切相關。要落實這些目標,發(fā)展幼兒的語言,關鍵是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去擴展幼兒的經驗,促進幼兒語言的發(fā)展。
下面,我們以故事教學《膽小先生》為例,來反思一下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目標的變革: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幼兒園語言教育目標的變革以從知識為本的教育轉變注重兒童發(fā)展的教育: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我們注重的是語言要素(語音、詞匯、語法)、語言結構的學習。目標指向是從教師角度出發(fā),注重的是語言知識、語詞數量、故事內容的掌握,在目標的措辭中常常使用學習、記住、教、學會等詞來進行描述,忽視了幼兒情感、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新理念指導下的幼兒故事教育活動注重的是發(fā)展幼兒運用語言進行講述的能力。目標制定從孩子的情感、認知、能力出發(fā),措辭中常常使用喜歡、樂意、能、知道等詞來進行描述,關注的是幼兒學習的過程。這種觀念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
第三、內容的選擇在認識了幼兒園語言教育目標的變革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教育內容的選擇,我認為:
教育內容的變革應注重由教材為中心的教育轉向以兒童需要為核心的教育。幼兒園語言教育的首要目標應該從情感出發(fā),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運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fā)揮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引導幼兒接觸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yōu)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
首先,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興趣與需要;
我們知道幼兒心理發(fā)展的突出特點是情緒性,善于模仿,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更是幼兒心理發(fā)展的顯著特點,凡是他們感興趣的,覺得希奇的事物,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并在活動中注意力集中,因此內容的選擇因注重趣味性、新穎性,以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例如:我曾看到的一個大班語言活動《黑夜森林》,利用影片《哈利•波特》的故事引入活動“在霍格沃茲魔法學校后面有一片黑森林,白天這里靜悄悄,但到了晚上就會發(fā)生一些奇怪的事,森林里藏著什么東西呢?會發(fā)生什么事?”這時幼兒立刻沉浸在故事的情景之中,迫不及待地猜測起來:有的說森林里有鬼,有的說有怪獸。這時老師提問:你們怕嗎?如果是勇敢的哈利塔灰怕嗎?你們還知道哪些勇敢者?幼兒就回答還有奧特曼、孫悟空、葫蘆兄弟…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熟悉的動畫形象,他們是怎樣對付這些可怕的東西?,那么就請小朋友扮演那些勇敢的人,用他們的魔法、超能力來闖一闖黑森林,接著幼兒就進入老師創(chuàng)設好的情景中(在一間屋子里布置成黑夜放些毛絨玩具,報紙等,由于黑夜與森林往往與神秘、緊張聯系在一起,在這種氛圍下,幼兒就會自由的展開想象的翅膀,紛紛使出各種招數來對付他假象中的怪物、怪獸。最后游戲結束讓幼兒講述歷險的過程,這時幼兒表述積極性很高,有的說我看到許多小精靈,眼睛一閃一閃的,我一邊念咒語,一邊用手指輕輕一碰,他們就消失了,有的說我看到有個怪獸,頭上還有角,我變成了孫悟空,金箍棒一揮,就把它打-倒了。這個活動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利用幼兒喜歡的動畫形象,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想象的空間,使幼兒從表象到想象、從體驗到大膽表述,激發(fā)了幼兒內在的學習欲望。
其次,內容的選擇應該建立在原由知識經驗的基礎上
幼兒的語言學習是不斷獲得語言經驗的過程,也就是不斷為幼兒提供各種新的語言經驗的過程。要使語言教育活動提供的語言經驗能夠為幼兒所獲得,成為幼兒自身語言經驗體系的一部分,就要在選擇活動內容時,考慮幼兒原有的語言經驗體系。即每一類活動內容都要具有內在聯系的經驗組成,每一次獲得的語言經驗都成為以后語言學習的基礎。因此,在語言教育過程中,應當重視幼兒原有的經驗基礎,提供適合他們水平的新的經驗內容,讓幼兒在與新的信息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增長語言能力。例如,有關春天的兒歌、詩歌有許許多多,其中有一首《春天》的兒歌是這樣的:冰雪化,春天到,成群燕子喳喳叫,青草綠,花兒笑,小朋友們樂陶陶;那么這是給小班幼兒學習的兒歌,內容非常簡單,是用小朋友身邊熟悉的事、物(花、草、小燕子)以及從幼兒自身的體驗中知道春天來了。而下面這首《春天》的詩歌則適合大班幼兒學習,春天來了,春天來了,春天在哪兒呢?燕子飛翔在天空,啁啾啁啾地叫著,小聲的說“春天在這兒,春天在這兒”綠油油的麥苗,使勁地從泥土里鉆出來,小聲地說“春天在這兒,春天在這兒”,農民伯伯忙著播種,牛羊在草地上嚷:“春天在這兒,春天在這兒”春天真的來了,我看見了春天的秘密,我要把它牢牢記在心里。從這首詩歌中,不僅關于春天的知識內容豐富了,而且運用了排比句式、擬人的寫法,語言更美了。大班幼兒年齡特點,不僅易于理解詩歌內容,還能根據自身知識經驗進行仿編。因此我們在內容的選擇上,就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已有的知識經驗,逐步加深。
再次,內容選擇應結合教育目標與孩子發(fā)展的需要,具有多樣化和發(fā)展空間,使教育實現多重價值。
幼兒語言學習是他們的語言、認知和社會的知識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語言教育內容就是向幼兒提供那些包括語言和非語言信息的環(huán)境。實際上純而又純的語言教育內容是不存在的。無論是專門的語教內容或是滲透的語教內容,都存在著與其他方面教育內容相互滲透的關系。下面請大家欣賞一首散文《蒲公英》,在這首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用非常優(yōu)美、樸素的語言描寫了蒲公英花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多媒體課件使語言與視覺欣賞、動作表演等非語言信息糅合在一起,把社會知識、自然知識與語言教學有機整合,不僅讓幼兒理解了散文優(yōu)美的詞句,感受到文學作品語言藝術的美,也了解了蒲公英花的特點,激發(fā)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實現教育的多重價值。
生活是語言的源泉,只有豐富生活內容,才能有豐富多彩的語言。因此幼兒園語言教育應是全方位、立體化,我們應立足于幼兒的長效發(fā)展,著眼于提高幼兒語言整體素質和各方面能力的最優(yōu)發(fā)展,教育上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使幼兒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發(fā)展,語言潛能得到開發(fā)。
【幼兒園語言活動反思】相關文章:
幼兒園語言活動教學反思02-02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反思11-08
語言活動反思01-25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03-22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05-08
幼兒園語言教研活動反思04-17
小班語言活動反思10-13
語言春雨活動反思04-17
中班語言活動反思05-24
幼兒園語言活動反思(通用9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