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教案【優(yōu)秀9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設計背景
春天來了,萬物蘇醒。很多小朋友都對昆蟲很感興趣,所以特設這個活動讓小朋友認識青蛙。
活動目標
1、明白青蛙與人類之間的關系,激發(fā)幼兒愛護、關注小動物的情感。
2、觀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過故事《小青蛙找媽媽》了解青蛙從卵變蝌蚪最后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
3、鍛煉幼兒的肢體動作協(xié)調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蝌蚪如何變成青蛙的過程,青蛙為什么是益蟲?
活動準備
青蛙圖片,《小蝌蚪找媽媽》掛圖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
引導幼兒欣賞圖片并提問:
1、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有誰?
2、這些青蛙平時都是吃什么長大的呢?
3、你們害怕青蛙嗎?為什么?你們會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嗎?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請幼兒仔細觀察青蛙圖片、模型,幼兒觀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并頭部扁而寬,口闊、眼大,皮膚光滑,通常為經綠色,趾間有薄膜相連,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躍,會游泳,多在夜間活動。
2、集體探索:你見過青蛙,聽過青蛙的叫聲嗎?說說青蛙和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
三、探索青蛙生長過程
1、出示《小蝌蚪找媽媽》掛圖,講述故事。
2、提問:水草上沾著的一團圓圓的東西是什么?大腦袋長尾巴、游來游去的動物是什么?是由什么變來的?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3、幼兒復述故事。
4、游戲:小蝌蚪變青蛙。
玩法:小朋友圍成圓圈站好,老師一邊出示字卡一邊說:青蛙媽媽產下許多圓圓的卵(幼兒蹲下雙手抱腿,頭低下,做圓圈形狀),又成小蝌蚪(幼兒小跑步雙手放在身后做搖擺狀),小蝌蚪長出兩條前腿(幼兒伸出兩只胳膊繼續(xù)小跑做游泳狀),又長出兩條后腿(幼兒把兩腿分別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兒做蛙跳狀,嘴里學青蛙叫聲:呱呱呱)。
教學反思
1、在本節(jié)課中,小朋友學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變過程。幼兒在本節(jié)課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變來了。
2、本節(jié)課少講了青蛙的益蟲,教導幼兒要從小保護它們
3、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jié)課,我會先告訴大家環(huán)境在不斷惡化,但有些小動物還是堅持自己的工作,幫人們捉害蟲,引入本篇課文。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在動手操作中比較觀察了解溶解現(xiàn)象,產生觀察的興趣。
2、能初步記錄與交流自己實驗結果,樂意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告訴大家。
教學準備:
1、教師操作材料:糖、黃沙、赤豆若干,一張大記錄紙。
2、幼兒操作材料:分別裝有糖、黃沙、赤豆的盒子若干,水杯、分類盒、小調羹若干,記錄板、記錄紙、粘貼紙人手一份。
3、實驗記錄:用貼標記的記錄形式。
誰在水里不見了姓名:
我的實驗材料糖黃沙綠豆
我的猜想
我的實驗
4、科學術語及詞匯:溶解。
5、時間安排:20~25分鐘。
教學過程:
一、幼兒認識材料,激發(fā)實驗興趣。
教師出示裝有糖、黃沙和赤豆的盒子,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認識實驗材料。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幾樣小禮物,看看它們是什么?
二、幼兒實驗操作——誰在水里不見了
。ㄒ唬、幼兒猜想,到集體記錄板上記錄猜想結果。
1、師:今天,三種寶寶要和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請它們藏到水里面會怎樣呢?你覺得哪個寶寶在水里會不見了?
2、幼兒獨立思考、進行猜想,交流講述。
3、幼兒到集體記錄板上用粘貼小紅花記錄猜想結果。
4、教師小結:有的小朋友覺得糖寶寶到水里會不見,有的小朋友則認為黃沙寶寶,還有的小朋友認為是赤豆寶寶。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樣,待會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做一做,看看到底是哪個寶寶在水里不見了。
。ǘ⒂變簩嶒,在自己的記錄板上記錄結果。
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交待實驗步驟。
師:①請小朋友選擇一種寶寶,放在紅色盒子里的小水杯里,用調羹攪拌一下,看一看發(fā)生了什么?它是不是在水里不見了?②如果這個寶寶在水里不見了,就把看到的結果用小紅花粘貼在“我的實驗”里。③記住,試一種記錄一種,然后再去試另外一種,記錄一種。
2、幼兒證實猜想:將糖、黃沙和赤豆分別投入水中,觀察誰在水里不見了。
3、幼兒實驗記錄:引導幼兒用粘貼小紅花的方式將實驗結果記錄到自己的記錄板上。
4、幼兒自由交流:大家的游戲做完了,哪個寶寶到水里去不見了呀?它們到哪里去了?請小朋友看著你的記錄表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告訴好朋友。
5、幼兒交流,教師記錄結果在大記錄紙上。
教師小結:我們發(fā)現(xiàn)糖寶寶放在水里會不見,化掉了,這就是溶解。
三、經驗拓展。
教師提問:還有哪些東西會像糖寶寶一樣放進水里也會不見呢?我們回去再問問你們的爸爸媽媽吧!
小班常識活動:輕和響
一、活動目標
1、知道聲音有輕有響,并能加以簡單區(qū)分。識字:“輕”、“響”。
2、在看看、聽聽、玩玩的過程中,探索不同事物在易拉罐里搖晃的不同聲音。
3、樂意參加常識探索活動,并學會在生活中主動探索。
二、活動準備
1、易拉罐若干(多于班級人數),半數裝有釘子或者豆類,半數裝有紙或者小木棍。
2、“響”“輕”立式字卡各兩份。
3、錄有伴奏音樂的磁帶,錄音機。
三、活動過程
引題。
教師直接出示四只易拉罐。并對其進行一定的解釋。
2、通過聽聽、看看來進行觀察。
、俳處煋u一搖裝釘子的易拉罐,請幼兒說說聽到了什么聲音?(響)請幼兒對聲音進行模仿。
②教師搖一搖裝紙的.易拉罐,提問這是什么樣的聲音?(輕)
、劢處熣故尽绊憽保拜p”字卡,并將兩只易拉罐分別放在相對應的位置。
、芙處煂⒘硗鈨芍灰桌薹謩e搖一搖,結合幼兒的意見對其進行區(qū)分擺放。
⑤開易拉罐。教師引導:“這些易拉罐里面到底裝的是什么呢?我們來看一看吧!”教師分別打開四個易拉罐,并把里面裝的東西倒出來,分別在幼兒面前進行進距離的觀察。
、扌〗Y:這些東西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放在易拉罐里面搖一搖發(fā)出的聲音也不一樣。
3、通過親身操作進一步感知輕和響。
、俳處熞龑В豪蠋熯@里有這么多的易拉罐,我一個人玩不了那么多,我請小朋友跟我一起來玩,好嗎?
、诮處熖嵋螅涸谀玫揭桌薜臅r候不要隨便的搖,要先把易拉罐抱住,等到老師請小朋友們操作的時候才可以搖。小朋友搖一搖以后,聽聽這個聲音是輕的還是響的,是響的,就站在響字寶寶旁邊,是輕的,就站在輕字寶寶一邊。
、塾變翰僮,找到相應的字寶寶并站在旁邊。
、芙處煓z查,糾正。
4、用易拉罐來給音樂配伴奏。
、俾犚魳芬槐,區(qū)分響的一段和輕的一段。
、谟變汉徒處熞黄鸶鶕魳份p響來給音樂伴奏。響的一段由拿響罐的小朋友搖,輕的一段由拿輕罐子的小朋友搖。
科學教案 篇3
目標:
1.感知花生的構造,知道花生中花生米的數量是不同的。
2.學習用數字、符號記錄花生米的`數量。
3.嘗試有計劃、有條理的進行多次剝花生、做記錄的活動。
準備:
1.每桌花生1盆40個左右;鉛筆、分類盒、記錄單人手一份;每桌兩只空盆
2.事先將花生輕壓出口子,方便幼兒剝。
剝花生統(tǒng)計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一共
3.教師記錄大表
剝花生統(tǒng)計表
過程:
1. 猜謎語,引起剝花生的興趣。
l 猜謎語。提問:你是怎么知道的?為什么說是花生呢?觀察花生特征。
l 猜一猜你選的花生中有幾個花生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剝花生,并記錄花生米顆數。
l 每人選5顆花生分別放在分類盒的5個格子里。
l 介紹記錄表,知道該如何記錄。
l 幼兒操作,注意觀察個別幼兒的方法和步驟,了解幼兒解決問題的策略。
3、交流分享并統(tǒng)計
l 教師示范統(tǒng)計所選5顆花生中幾個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l 幼兒統(tǒng)計自己的記錄單。
l 統(tǒng)計全部幼兒的數字,看看全班幼兒所剝花生中幾粒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勉勵孩子跟著幼兒教師與小伙伴一塊兒說一說玩一玩,啟發(fā)孩子區(qū)別小鴨子與小雞的突出特點。
教學預備:自制玩具小雞與小鴨子
教學過程:
1、看小故事表演:幼兒教師手拿小雞與小鴨子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雞與小鴨子的動作與特點(動作盡可能簡易,例如小雞小鴨子各自從兩邊上,在中間碰頭,小鴨子叫叫、小雞叫叫,小鴨子與小雞抱抱)勉勵孩子依照Music拍一拍小手,且與小鴨子小雞一塊兒叫嘎嘎嘎、嘰嘰嘰。
2、判斷小雞與小鴨子的特點:幼兒教師展示玩教學用具小雞與小鴨子,讓孩子觀測和察看扁嘴巴巴小鴨子與尖嘴巴巴小雞的不一樣,且勉勵孩子向動物表示慰問。例如:扁嘴巴巴小鴨子你好,尖嘴巴巴小雞你好。(用教學用具嘉獎慰問聲音嘹亮的孩子)
3、教學游戲:誰不見啦,幼兒教師輪換將小雞與小鴨子藏在身后,讓孩子說一說誰不見啦,勉勵孩子從尖嘴巴扁嘴巴區(qū)別兩者的不一樣。
4、教學游戲:小雞小鴨子做伙伴,讓喜愛小雞與小鴨子的.孩子各自站在兩邊,跟著幼兒教師手上的玩具一塊兒玩,小雞小鴨子碰頭后,叫著擁抱一下。(教學游戲可重復開展)
5、教學完結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太陽在早上會升起來,在晚上會落下去,對太陽的升起和落下產生興趣。
2.學說句式“太陽升起來(落下去)了!
3.在游戲“太陽寶寶”中體驗快樂之情。
活動準備:
可以操作用的太陽一個(背面用鐵絲固定)、布置一座大山的場景、太陽升起和落下示意圖、水彩筆一盒、每位幼兒一個“太陽寶寶”的頭飾。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圍坐在“大山”前面,引出課題。
“今天,誰會出來和小朋友問好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出示太陽,學說句式。
“小朋友們好,我是太陽。我會升起來和落下去呢。”教師演示太陽升起來和落下去,幼兒學說句式“太陽升起來(落下去)了!
三、出示太陽升起和落下示意圖,請小朋友說說太陽時候升起,什么時候落下。
1、教師演示太陽慢慢升起,請小朋友說說,太陽升起來,誰醒來了。教師用水彩筆作相應記錄。
2、教師演示太陽慢慢落下,請小朋友說說,太陽落下去了,誰睡覺了。教師用水彩筆作相應記錄。
四、游戲:“太陽寶寶”。
1、請幼兒說說太陽升起來和落下去可以做什么動作。請做得好的.幼兒上來,其他幼兒跟著做一做。
2、游戲“太陽寶寶”。請幼兒戴上頭飾扮演太陽寶寶,躲在小椅子后面。當太陽媽媽說“天亮了”,小朋友做太陽寶寶升起來的動作從椅子后面站起來;當太陽媽媽說“天黑了”,小朋友做太陽寶寶落下去的動作慢慢蹲下躲在椅子后面。游戲2~3遍后結束。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探索讓熱水快點變冷的多種方法。
2、體驗參與實驗操作活動的樂趣,感受事物的變化。
活動準備:塑料杯;溫度計;擦手干毛巾;冰塊;濕毛巾;小臉盆(中間加水);調羹;扇子;每組一塊記錄板、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思考。
"這兒有杯熱水,如果想知道它現(xiàn)在有幾度,該怎么辦?我想讓它快些冷卻下來,有哪些辦法呢?
(幼兒介紹)
二)、小組實驗,記錄結果:
1、引導幼兒分組尋找材料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請你們三人一組,把你們商量的方法記錄下來,然后就按照自己記錄的方法進行實驗,讓熱水變冷,看看在5分鐘內下降到幾度。我們來比一比誰的本領大,溫度降得快。"
(1)"現(xiàn)在我和你們來做個實驗,我不用你們的那些方法,讓熱水自己冷,看它能在5分鐘內下降到幾度。你們就按照你們的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我們來比一比誰的本領大熱水的溫度降得低
(2)引導幼兒分工實驗。
。3)實驗步驟:
小組商量各自的實驗項目尋找材料--倒好熱水測量溫度并記錄--選擇實驗材料進行實驗--5分鐘后再次測量水溫并記錄。
。4)幼兒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2、實驗結束,請每組幼兒測量實驗后杯中的水溫,并記錄。
三)、交流討論
1、提問:你們是用什么辦法讓熱水快點變冷的?實驗后的水溫是幾度?下降了幾度?(幼兒介紹)
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實驗與非實驗的不同。
2、引導幼兒共同討論。
。1)為什么不斷地攪拌熱水,熱水就會快點變冷水?
(2)為什么在熱水中放入冰塊,熱水也會快點變冷水?
。3)為什么將熱水倒在一個大一點的容器中,也會快點變冷呢?
5、教師小結:
生活中有許多讓熱水快點變冷的方法,用調羹攪拌、兩個杯子相互調換、用嘴吹,都能增加空氣流通、添加冰塊、放在冷水里,這些方法都能將熱水的熱量傳遞到冰塊和冷水里,使熱水的溫度降低,達到降溫的作用,而沒有實驗的熱水它只能將熱量慢慢的傳遞到空氣中,所以它的降溫速度就會比較慢。(針對幼兒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討論或留疑)
四)、延伸:引導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實驗。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內容來源于生活,能激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與實驗的`欲望。活動中通過引導幼兒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這些方法都能使熱水變冷”,但是不同的方法又不一樣的效果,使幼兒獲得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學知識。對于本次活動幼兒還是比較感興趣的,由于溫度計我們小朋友平時接觸的并不多,所以在課前我豐富了幼兒關于這方面的經驗,而孩子們通過課前的準備,活動中基本都能用溫度計進行讀數。但是活動中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活動中的語言要規(guī)范,特別是在科學活動中,提問需精確,對于幼兒的回答應回應給與提升,能讓幼兒更清晰地理解教師提問的目的或實驗的要求;提供的材料不應只限于3種,應給與幼兒更開放的探究空間,可把現(xiàn)在可以實行的方法都提供給幼兒,使幼兒有更開放更自由選擇的空間,更好地體現(xiàn)出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記錄表的設計有些局限了幼兒的思維,可以再開放些,不要把方法都事先展示在表中,可以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畫出并記錄下來等等?偟膩碚f,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較高,活動目標基本達成。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設計】
蒜頭是日常生活常見的植物,我們請幼兒帶來了蒜頭,在自然角中進行植物發(fā)芽的活動。一段時間過后,蒜瓣長出了嫩綠的小芽,在這發(fā)芽過程中,還有伴有濃烈的氣味,甚至還有點“臭”?珊⒆觽兲焯於纪匀唤桥埽好奇的觀察著。我們知道只有自己親手嘗試實踐,獲得的知識才會真實而牢固,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也是《幼兒園指導綱要》所要求的。于是結合我的個人課題探究《讓科學教育更貼近幼兒生活》,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了科學活動《有用的蒜頭》,讓幼兒對蒜頭有一個初步的全面認識。通過看、摸、剝、數等多種方式感知蒜頭的特征,了解蒜頭的用途。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幼兒的實踐能力,讓幼兒體驗了探索蒜頭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通過看、摸、聞、掰等方法,發(fā)現(xiàn)蒜頭的特征,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2、會手口一致地點數,感受用數字記錄地簡便、明了。
【活動準備】
1、蒜頭人手一個,統(tǒng)計表。
2、筆、紙。
【活動過程】
一、出示蒜頭,導入活動。
師:看,這是什么?(蒜頭)
看一看蒜頭是什么樣的,像什么?什么顏色?
。ǚ治觯菏紫乳_始部分以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出示蒜頭引起幼兒觀察興趣,通過直觀的視覺形象初步感知蒜頭的外部特征,同時引導孩子從蒜頭的不同角度來想象其像什么,這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了幼兒想象力。)
二、通過看、摸、聞、掰等方法,發(fā)現(xiàn)蒜頭的特征。
1、請小朋友每人拿一個蒜頭,仔細的摸一摸,看一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幼兒觀察。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滑滑的,上面有紋路)(硬硬的)
小結:蒜頭摸上去滑滑的,硬硬的,身上有像線一樣的花紋,凹凸不平的,里面還藏有一個個的蒜瓣。
。ǚ治觯河變涸诮嚯x觀察蒜頭時,通過摸、看等多種方式感知蒜頭外部的基本特征。在探索觀察的基礎上,引起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2、怎么知道里面的蒜瓣是什么樣的呢?(剝)那我們來剝一剝。剝的時候注意看看蒜頭的外衣是怎樣的?
幼兒剝蒜衣,師:蒜衣是怎樣的?
。ǚ治觯阂龑в變涸趧兯庖碌倪^程中發(fā)現(xiàn)蒜衣一層層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幼兒的實踐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3、師:看看現(xiàn)在的蒜瓣怎樣的?(一個個緊緊的抱在一起)那掰開看看一一個的蒜瓣是又像什么?怎么看出?(每人拿一瓣)
再看看它們的身上有什么?其實每個蒜瓣身上還都有件小衣服呢,讓我們剝開看看里面又會是怎樣的?(白色的…)聞聞什么氣味?有股特殊的氣味,甚至有點臭。
那蒜瓣們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嗎?(有的大有的小)
師小結:蒜頭除了一層層的外衣,每個蒜瓣都還有件小衣服,剝開小衣服有一股特殊的氣味,我們還發(fā)現(xiàn)蒜瓣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ǚ治觯涸摥h(huán)節(jié)逐步深入,引導幼兒主動探索、感知蒜瓣的'特征。知道蒜皮除了一層層的外衣,其實每個蒜瓣身上都還有一件“小衣服”,并再剝開來進一步觀察。通過聞一聞蒜頭特有的氣味,從而可以加深幼兒對蒜頭的認識。)
4、那么你的蒜頭里有幾個蒜瓣呢,讓我們來數一數吧。小朋友動作要快快的,并用筆記下數出的總數哦。
師:你的蒜頭里有幾個蒜瓣?有誰也是XX請舉手?教師根據幼兒回答進行記錄。
小結:看,在這張統(tǒng)計表中幾個小朋友數到了幾個蒜瓣,幾個……,最多的有?,最少的有?原來蒜頭里的蒜瓣是有多有少。
。ǚ治觯航柚涗浐蛿盗拷y(tǒng)計,讓幼兒通過數數,發(fā)現(xiàn)蒜頭中蒜瓣的數量是有多有少的。這也是本次活動的一個難點,引導幼兒能數出正確的總數并進行記錄。在科學活動中滲透了數學領域的知識,提升了幼兒的數數能力。)
三、遷移生活經驗,了解蒜頭的作用。
師:那你知道蒜頭有什么用呢?
教師小結:大蒜可以生吃殺菌、做菜除腥味、預防感冒、抗癌等等,還可以當做種子呢。那小朋友覺得蒜頭的作用大不大呀?那我們可要多吃哦!
。ǚ治觯阂龑в變哼\用已有生活經驗進一步了解蒜頭的作用。有了對蒜頭作用的了解,能激發(fā)孩子想吃、愿意吃蒜頭的欲望。也使本次活動達到較好的效果。)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選材來源于幼兒實際生活經驗,材料的難度適合幼兒的發(fā)展水平,符合幼兒興趣點,所以活動中幼兒參與積極性較高。本次活動采用看門見山的方法來導入活動,從一開始就激發(fā)起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幼兒主動觀察、發(fā)現(xiàn),由里到外的探索蒜頭的特征,積極地投入到科學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活動帶來的樂趣。經過三次磨研活動,使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組織科學活動時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作為一名新教師應該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科學活動中幼兒才是主體,孩子們的發(fā)現(xiàn)應讓孩子自己來表達。在設計科學活動時應巧妙的運用一些有啟發(fā)性、針對性的提問,通過問題啟發(fā)幼兒大膽動手、獨立思考及積極地表達。并根據不同的內容,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態(tài)度,以此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科學教案 篇8
目標:
1、知道空氣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身邊到處是空氣。
2、知道空氣是無色、無味的。
3、在科學活動中,用語言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并能用恰當的詞匯進行描述。
5、對科學探索感興趣,體驗積極探索帶來成功的心情。
準備:
1、塑料袋若干
2、各種實物,如積木等
3、水缸、充氣塑料袋
過程:
1、教師讓幼兒摸摸幾個塑料袋(其中有積木、空氣等)
通過幼兒對固體、液體的感覺,引出對空氣的性質的發(fā)現(xiàn)
教師同時點一下三態(tài)的性質
1、把有小洞的塑料袋放進水缸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哪里有空氣?”教師記錄
3、幼兒找空氣
4、交流分享最后得出結論“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的:
關注雨天的情景,體驗看雨、聽雨、玩雨的樂趣。
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物質準備:歌曲《大雨和小雨》,播放器。
材料配套:親自手冊《領域活動·雨天的雨》。
活動過程:
1、說雨。
引導幼兒說一說今天的天氣怎么樣,在路上看到了什么。
提問:雨是什么樣子的?你平時見過什么樣的雨?鼓勵幼兒大膽敘述。
2聽雨讓幼兒閉上眼睛,側耳傾聽雨聲。
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引導幼兒欣賞,并說說歌曲中大雨是怎么樣的、小雨是怎樣的'。
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聽到的雨聲:嘩啦啦、淅瀝瀝、沙沙沙、嘩啦嘩啦、滴答滴答……3觀雨。
引導幼兒看一看:雨是什么樣子的?大雨還是小雨?雨點是從哪里落下來的?落下來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
引導幼兒觀察小草、小花、小樹在雨中是什么樣子的。
告訴幼兒:植物在雨中喝足了水才會長的更好。
4玩雨。
指導幼兒用小手接雨,?纯从晔鞘裁搭伾模⒄f說雨點落到手上有什么感受。
啟發(fā)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xiàn)大雨和小雨。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chuàng)設各種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xiàn)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典)08-19
【精選】科學教案07-28
科學教案(精選)07-29
科學教案(精選)08-02
(經典)科學教案08-13
(精選)科學教案08-01
科學教案[經典]08-09
[經典]科學教案08-15
(精選)科學教案08-24
[精選]科學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