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考試輔導

中醫(yī)護理:小兒推拿穴位及手法

時間:2024-06-24 13:56:46 宗睿 考試輔導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醫(yī)護理: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及手法

  導語:小兒推拿主要是通過推拿手法作用于小兒體表特定的穴位,從而調(diào)節(jié)機體的功能,達到治療和保健的目的。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在中醫(yī)護理中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及手法的內(nèi)容吧。

中醫(yī)護理: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及手法

  1、脾徑:

  位置:

  (1)拇指螺紋面;

  (2)拇指橈側緣。

  主治: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疳積。

  操作: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沿拇指橈側緣直推約300次,或直推拇指螺面約300次。

  2、胃徑:

  位置:拇指掌面第二節(jié)或大魚肌外側緣。

  主治:腹瀉、嘔吐。

  操作:直推300次。

  3、肺徑:

  位置:無名指螺紋面。

  主治:胸悶、咳喘。

  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約200次,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

  4、小腸:

  位置:小指尺側緣。

  主治:遺尿、尿赤。

  操作:從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反之,推50次。

  5、內(nèi)八卦:

  位置:掌心勞宮穴四周。

  主治:咳喘、嘔吐、腹瀉。

  操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用運法50次,掐3~5次。

  6、三關:

  位置:前臂橈側緣(太淵穴到曲池穴)。

  主治:發(fā)熱、惡寒、無汗。

  操作:直推300次。

  7、六府:

  位置:前臂尺側緣(神門到少海)。

  主治:發(fā)熱、汗多、便秘。

  操作:直推300次。

  8、二人上馬:

  位置:手背側小指與無名指指關節(jié)后陷中。

  主治:牙痛、驚、腹痛、脫肛。

  操作:掐3~5次,揉30次。

  9、虎口:

  位置:手背側第一、二掌骨之中,稍偏食指(即合谷穴)。

  主治:感冒、牙痛。

  操作:拿3~5次。

  10、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脹、食積、嘔吐、腹瀉、疳積。

  操作:指摩、掌摩約5~10分鐘;沿季肋向外分推。

  1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主治:發(fā)熱、咳喘。

  操作: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內(nèi)緣自上而下分推30次。

  12、龜尾:

  位置:尾骨端到肛門之間(即長強穴)。

  主治:腹瀉、脫肛、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

  小兒推拿常用二十三處穴位解析

  一、脾穴

  1.部位:拇指外側緣,赤白肉際處(由指根(掌指關節(jié))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補脾:向心性推之(拇指稍曲,由指尖推向指根),用于虛癥,如脾虛泄瀉。清脾:離心性推之,用于實癥,如傷食、積滯。清補脾:來回推之,為平補平瀉。用于虛中挾實癥,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調(diào)中,培土生金。消食積化痰涎,補血生肌。實熱則瀉之,虛寒則補之。

  4.主治:消化不良、積食、脾虛泄瀉、疳積、脫肛、虛喘嗽、慢驚風等癥。

  二、肝穴

  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平肝(清肝)——離心性推之。

  補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時宜用瀉法,少用補法,如肝虛應補時,常以腎穴代之,腎為肝之母,補腎即補肝。

  3.作用:平肝熄風,解熱鎮(zhèn)驚,開郁除煩,和氣生血。

  4.主治:急慢驚風、感冒、目赤、昏閉、煩躁不安、脾虛泄瀉等。

  三、心穴

  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心:離心性推之補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臨床上極少用,若須用時,則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鎮(zhèn)驚搐。

  4.主治: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眥紅、驚搐、弄舌等。

  四、肺穴

  1.部位:無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肺:離心性推之(多用)補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風解表、順氣化痰、利咽止咳、補益肺氣。

  4.主治:作傷風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氣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經(jīng)實熱者宜清,虛寒者宜補。

  五、腎穴

  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補腎:向心性推之。清腎:離心性推之。

  古書記載的清補法,與此相反。

  3.作用:補腎益腦、益氣養(yǎng)神、溫下元、止虛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遺尿、小便短赤、五更泄瀉、咳喘、腎虧骨軟等。

  六、胃穴

  1.部位:由腕橫紋到拇指根部,外側緣,赤白肉際處,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胃:離心性推之。(此穴只清不補)

  3.作用:清胃熱、止嘔降逆、除煩止血。

  4.主治: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熱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腸穴

  1.部位:食指外側緣,赤白肉際處(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大腸——離心性推之。補大腸——向心性推之。清補大腸——來回推之

  3.作用:調(diào)整大腸功能,有固腸、澀便、止瀉等作用。

  4.主治:赤白痢疾、泄瀉、便秘、脫肛、肛門紅腫等。

  八、小腸穴

  1.部位:小指外側緣,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小腸——離心性推之。

  3.作用:利尿止瀉、分清降濁、清膀胱之熱。

  4.主治:尿閉、小便不利、口瘡、泄瀉而無小便者多用之。

  附:利小便穴

  國醫(yī)堂北京小兒推拿中心,常用自腕部沿手掌內(nèi)側緣,推向小指尖,稱為利小便穴,治腹瀉甚效。

  九、八卦穴

  1.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邊,順著時針的方向,劃一個圓圈是八卦穴。屬面型(也稱環(huán)型)穴位。(卦名: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2.操作方法:

 、夙樳\八卦—由乾卦起運轉一周到兌卦止,周而復始的推運,稱為順運八卦。

 、谀孢\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時針的方向推運一周,到震卦止,周而復始的推運,稱為逆運八卦。

  3.作用:和中利隔、順氣化痰、消宿食、開飽脹、調(diào)和五臟、有升清降濁之功。

  4.主治:胸悶脹飽、嘔吐、泄瀉、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煩內(nèi)熱等。

  十、運水入土穴

  1.部位: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點,屬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小指尖起,沿掌邊推向掌根處,稱運水入土。

  3.作用:潤燥通滯。

  4.主治:便秘、痢疾、遺尿等。

  十一、運土入水穴

  1.部位:由拇指尖起到掌根之中點,屬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拇指尖起,沿掌邊推向掌根處,稱運土入水。

  3.作用:止瀉。

  4.主治:腹瀉。

  十二、板門穴

  1.部位:拇指下,大魚際肌之中點,屬面型穴位。

  2.操作方法:左右旋轉揉之,或來回推之為清板門。

  3.作用:能清胃熱,通調(diào)三焦之氣。

  4.主治:止吐瀉、退虛熱、嗌奶、胃疼等癥。

  十三、小天心穴

  1.部位:掌根大小魚際交接處的中點,屬點型穴位。

  2.操作方法:

 、贀v小天心法——醫(yī)者左手托患兒之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關節(jié)背面搗穴位,稱搗小天心法。

  ②掐小天心法——拿法同上,醫(yī)生以拇指甲在穴位上掐之,稱掐小天心法。

  3.作用:通竅散郁、暢通經(jīng)絡、安神定驚、清熱明目止咳等。

  4.主治:驚風癲癇、實熱急喘、痘疹欲出不透等為一切眼病的主穴。

  凡眼疾:眼球上翻————向下?lián)v。

  眼球下翻————向上搗。

  眼球左翻————向右搗。

  眼球右翻————向左搗。

  十四、四橫紋

  1.部位:掌面、食、中、環(huán)、小指,四指本節(jié)之橫紋處,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推四橫紋——醫(yī)者左手掌托患兒左手四指的背面,拇指握住中節(jié)處,以右手拇指外側或螺紋面,來回推之。

  3.作用:調(diào)中行氣、退熱消脹、散瘀結。

  4.主治:肚脹、疳積、咳嗽痰喘、氣促胸滿、唇裂腹疼。

  十五、小橫紋

  1.部位:小指根紋下小橫紋處,屬點型穴位。

  2.操作方法:揉小橫紋——用右手拇指螺紋面揉之。

  3.作用:消郁熱、化痰涎。

  4.主治:口瘡、流口水、為治百日咳、肺炎之要穴,一切痰壅喘咳等癥皆良。

【中醫(yī)護理:小兒推拿穴位及手法】相關文章:

正高級中醫(yī)推拿專業(yè)考試大綱09-26

2017年護士資格證中醫(yī)護理習題:小兒泄瀉05-29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針灸推拿知識點試題10-18

2017年護士資格證中醫(yī)護理:中醫(yī)兒科護理常規(guī)09-22

護士資格證中醫(yī)護理輔導:哮喘的中醫(yī)護理原則05-27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針灸推拿知識點練習試題06-07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針灸推拿知識點試題及答案07-28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針灸推拿知識點模擬試題08-27

怎樣護理小兒細菌性痢疾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