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字的來源手抄報內容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里都說文字是倉頡創(chuàng)造的。說倉頡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文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漢字的來源手抄報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紙誕生以前,絲綢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為我們光輝燦爛的古文化立下過功勛。
追溯中國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鱉甲殼及牛胛骨上的,以甲和骨作為文字的載體;鐘鼎文——金文,是銘鑄在金屬器件的文字,其載體是金屬。
除此之外,還有將文字刻劃在陶器、瓦當上的,稱瓦當文字;還有刻在巖石上的,稱刻石。這些文字閱讀起來極不方便,因而稍后出現了書簡。
在秦代,皇家的文件也都是寫在竹簡上的。到了西漢,發(fā)展為寫在縑素(白色絲織物)上,稱為帛書。那時,重要的文件就都用帛書了。其實,帛書不是始于西漢,在這之前,就已有在絲織物上寫字的了。在《魯論》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孔子的弟子子張問關于士大夫的品行,孔子回答他“要言忠信,行篤敬”,子張要馬上記錄下來,來不及去拿簡,就寫在紳上(紳是絲制寬腰帶)。
目前已出土最早的帛書是戰(zhàn)國楚帛書,可惜實物已為美國所收藏,我們不能知其面貌,據說很奇特,上面有書有畫。大概是因為絲織品代價太高,或者古代傳流下來的大量書簡未曾全部換代。所以在西漢,簡書與帛書并存。但是最有說服力的還是出土文物,馬王堆一號漢墓(轪侯利蒼的夫人)出土的大量竹簡,都是目前已失傳的古代典籍,如孫臏兵法等,都是非常寶貴的史料。同時又在三號墓(利蒼的兒子)發(fā)現了大量帛書,有20多種古籍,約12萬字,其中有《老子》、《易經》、《戰(zhàn)國策》等,與現代本不盡相同,都寫在縑素上。綜上所述,帛書始見于戰(zhàn)國,到西漢逐步被廣泛采用,但囿于縑素價昂,所以與竹簡并存。
話說到這兒,“紙”已經呼之欲出了,竹簡笨重,縑素價昂,那么用什么東西來替代它們呢?那就是紙。什么叫紙?
據東漢許慎所作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對紙下的定義是“紙,絲滓也”。也就是說,原始的紙是繭衣、繅絲過程中的下腳廢絲以及漂絮時留存在篋底的絲屑纖維形成的一種薄綿片。這種絮片當然亦能寫字,比起縑素來要便宜得多了,但強度不及縑素。后來,就專門用此種絲滓來制作絮片。因為它是由絲組成的,取名曰“紙”,從糸旁。用現代技術名稱來說,其實它是屬于一種“非織造布”(凡用可紡纖維粘合壓制成的絮片,現代稱“非織造布”,以區(qū)別于紙)。非織造布是一個非常廣寬的領域,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它將應用于各個方面。另外,還有一種也是由絲構成的紙,是利用蠶兒在平面上吐絲,使不能成繭,所得平面絲片,加以壓制,稱繭紙。日本至今還在生產這種繭紙。
用絲來做紙,成本還是太高,后來就出現了用其他纖維(如麻)來造紙。發(fā)現最早的這類紙是在西漢。到東漢蔡倫將造紙技術改進,正式生產紙,至此絲與紙才分道揚鑣。后來造紙又改用非紡織纖維(如木質纖維)。為了區(qū)別兩種不同的紙,另外又造了一個字,稱“帋”,但是這個字推廣不開,大家還是喜歡用“紙”字。因而“紙”字就沿用至今。
漢字的起源
傳說有一次,黃帝的軍隊和蚩尤的軍隊交戰(zhàn),交戰(zhàn)甚歡,難分難解。黃帝想改變一下戰(zhàn)術,叫倉頡拿作戰(zhàn)地圖來,但發(fā)現地圖已丟失。只好收兵再作商議;貭I后黃帝很生氣,責怪倉頡沒辦好。倉頡說,現在要記錄的事實在太多,再用結繩記事的方式,實在難以應付,忙了就會出亂子,F在老百姓也在犯愁中,常遇到同樣的問題。黃帝說,你是我朝的第一大臣,有沒有解決方式?倉頡告訴黃帝,改用畫圖的方式,可以記錄更多的事,而且大家一看就會明白。黃帝就命倉頡著手辦理這個事,不用隨軍打仗了。
倉頡接受任務后,整天冥思苦想,半年了,還沒有進展。冬天到了,外面下了大雪,倉頡想去打獵,順便放松一下。一路上,看到山雞、小鹿跑過,雪地上留下一排排腳印。倉頡發(fā)現,他們的腳印都不同,突然來了靈感。畫山雞的腳印就代表山雞,畫鹿的腳印,不就是鹿嗎。如果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把它的形象特征畫出來,不就代表不同的東西了嗎。倉頡向黃帝報告了之后,黃帝聽了非常高興。命倉頡把天下的所有東西,上至日月,下至飛禽走獸,都按不同的特征畫出來,并把這種符號叫做“字”。于是,倉頡開始了造字的旅程。
倉頡每天上觀日月星辰,下觀萬物生靈,創(chuàng)造出來了越來越多的象形文字。并刻在石頭和木頭上。后來發(fā)現太沉重,不便攜帶,成了倉頡的心病。后來有人從河邊捉來一只大烏龜,請倉頡造個字,倉頡發(fā)現龜殼上有很多方格子,就造了一個“龜”字,并刻在龜殼上。但烏龜趁人不備時逃走了。三年后,烏龜在另一個地方被人捉住了,他告訴倉頡,龜殼上刻的字還在,不但沒被水沖掉,而且字長大了,而且更清晰。于是倉頡想到,龜殼很常見,不但很輕,而且刻的字很清楚,是很好的記錄材料。他把創(chuàng)造的字,都記錄在龜殼上,串起來。黃帝大為贊賞,并頒布天下。成了現在所說的甲骨文。這就是傳說中的中國漢字的由來。
漢字的始祖
相傳漢字是黃帝時期一個叫蒼頡的人創(chuàng)造的。
在我國的陜西關中有個叫倉頡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總是糊滿了眼屎,但這兩雙迷迷蒙蒙的眼睛中總是放射出異樣的光芒,觀察事物特別清楚。他披著長發(fā),留著長須,身穿獸皮,坐在一張兇猛野獸的皮上,手里經常拿著一支土筆,與坐在他對面的人交談,似乎又在思索著什么。他的頭形也不同于一般人,頭頂高高地隆起,像個奇形的頭陀,顯得特別聰穎過人。
他經常騎著毛驢,在陜西的黃土高原上四處奔波,跋山涉水,跨州過郡,去了解民間風俗習慣,收集民間流行的語言符號。那時沒有紙,他就把收集的資料寫在蘆葦的葉子上,裝在口袋里,讓毛驢馱著。他收集的不少,裝了好多袋,毛驢走到現在的陜西省岐山縣就累死了。
倉頡帶著這批資料,沒有毛驢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間草棚住下來。倉頡不斷觀察天象,抬頭仔細看月亮時圓時彎的變化,還觀察山水風雨演變的現象,辨識鳥獸的各式各樣的腳印,或野獸、車輛經過后留下的痕跡,分清和區(qū)別各種紋理的異同,并開始創(chuàng)造文字。
其實,文字的形成是一個漸生的過程,絕非一時一人所能勝任。文字應當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明、發(fā)展、完善下來的符號。數量也是從少到多積累起來的。
漢字的數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沒有人能說出它的準確數字。我們只能從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數目。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共收字9353個。曹魏時李登的《聲類》共收字11520個。南梁顧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個。唐朝時顏真卿的《韻海鏡源》共收字26911個。宋朝時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韻》共收字53525個。清朝張玉書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當代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讀完小學階段我們要累計識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要會寫。
漢字的歷史淵源
它,是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的見證;它,是炎黃子孫集體的智慧凝聚成的結晶;它,更是中華民族璀璨歷史上最為奪目的星光。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它就是中國文化的根本----漢字。
漢字的歷史悠久,從神秘莫測的甲骨文,到自然樸實的小篆,從生動活潑的隸書,到端正嚴謹的楷書。漢字,經歷了6000多年的考驗,在時代無情的推移里,漢字仍舊書寫著別樣的傳奇故事。在我看來,漢字的發(fā)展與演變像是一部攝影機,完整地記錄下輝煌燦爛的歷史。直至今日,每每看到漢字,都不禁肅然起敬,為古人這一偉大創(chuàng)造贊嘆不已。
漢字并不是方方正正的呆板的符號,它被聰明的人類賦予了生命與活力。它就像一個快樂的小精靈,縱身輕輕地一躍,跳到你的心底,喚醒你沉睡的靈魂,牽引著你走進它的世界,了解它的內在。
難得有一下午的清閑時光,泡上一壺芳香四溢的清茶,細細品味著茶香再口中旋轉翻騰后飄入喉中的快感,再拿起一本書,尋覓感興趣的知識。就在我享受之時,一個字不偏不倚的擊中我的大腦,勾起我無盡的深思,那個字便是“孝”。
記得曾在電視節(jié)目上看過關于“孝”字字形的解釋,一個代表長輩的“老”字在上,代表子女的“子”字在下,當長輩無力用拐杖支撐自己時,身為子女,應充當起拐杖,陪伴長輩行走在漫漫人生路上,這,就是孝。
有句俗話說得好“君子立身,孝字為本”,雖說是古話,可放在今時今日也同樣管用,如若你想在社會上闖蕩出自己的一番廣闊天空,孝順乃是根本,一個連最起碼的孝道都未盡的人,拿什么換取他人的信任與尊重。
想到此,腦海里放映機播放的畫面不斷轉換,靜止在我與母親吵架的那一刻。
周末放學回家,與摯愛----電腦分別已久的我按捺不住誘惑,剛踏進家門,把書包隨意一扔,連鞋子也顧不上換就“蹬蹬”躥到電腦桌前,在游戲的世界里沉淪。時間就這樣在歡樂中悄然流逝。直至母親回來,一聲呵斥,空氣中彌頓時硝煙彌漫,我與母親的戰(zhàn)爭就此打響。
如今,想破腦袋也不回憶不起當時與母親吵架的詳細內容,只知道我們之間互不相讓,冷語相對。吵完架后也有過懊惱和后悔,但都被憤怒所打敗,冷靜下來后,又拉不下臉和母親和解,就這樣一直僵持著。
直至今日,看見“孝”字之時,猛然驚覺,原來我與母親慪氣的行為是那么幼稚與不孝!靶,乃百行之本,眾善之初也”,而我卻沒有好好在母親膝下盡孝,反而惹母親生氣。
這就是漢字的美麗之處,不單單沒在它那濃厚的歷史文化的氣息,更美在它蘊藏著的做人道理。
漢字正如一個散發(fā)著獨特魅力的發(fā)光體,美麗的光芒以它為中心蔓延開來。賦予它這份魅力的,是智慧與藝術,是文化與內涵。漢字,一定會深深嵌在歷史的車輪上,經久不衰。
【漢字的來源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漢字的傳播的手抄報10-05
國慶手抄報內容10-13
成長的手抄報內容04-26
環(huán)保手抄報內容03-23
中秋的手抄報內容09-06
英語手抄報內容06-21
數學手抄報內容02-10
讀書手抄報內容07-13
讀書手抄報內容精選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