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課堂形式的“新”與語文個性的“失”的關(guān)系
我是一名年輕的語文教師,新一輪課程改革為我們這些語文教師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我曾暗地竊喜:教改會給我們青年教師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全新的舞臺。對近年來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xiàn),我有幾點建議。
一、“自主、合作、探究”要導(dǎo)
有的教師為了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討論,老師盡量少說,形成一種熱熱鬧鬧的場面。這種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鬧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卻受到表揚說有創(chuàng)新,這簡直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另外老師說得少,在某種程度上正好可以掩蓋他們知識儲備的不足和課堂準備的不充分。因此現(xiàn)在就有大舉課改大旗的老師,學生成績卻往往讓人心酸。細想也是,雖然從形式上適應(yīng)了教改的形勢,由以前的“滿堂灌”過渡到了“自主、合作、探究”上,但這種“自主、合作、探究”卻是一個變了味的教學形式,學生漫無目的、海闊天空的神侃,教師不置可否的神態(tài),不用親臨現(xiàn)場也會知道不會討論出個所以然來的。
是的,在新課標下是特別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提倡學生發(fā)表富有個性化的見解。但也并不否定教師的“主導(dǎo)”作用,教師的導(dǎo)向不能偏,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的見解、看法在某種程度上不一定成熟、正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導(dǎo)向”作用就該發(fā)揮了。教師在肯定其正確性的同時,應(yīng)該指出其不妥之處,以便學生在錯誤中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吃一塹,長一智”,教師如果不指正,學生還誤以為自己那不成熟的看法和見解是正確的',這樣長此以往,學生會離正確的軌道越偏越遠。在課堂上,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dǎo),讓學生隨意地亂說,讓他們“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那么就會“離題萬里”。這種“離題萬里”的討論,意義又何在呢?
二、“拓展延伸”要巧
有的教師為了將語文課堂很好地延伸,只要是與文本有一點點相粘連就把它作為導(dǎo)語或結(jié)題的遷移拓展。例如上朱自清的《春》,就把《春天的故事》作為背景音樂導(dǎo)入課文,但這二者的意境可謂大相徑庭。如果說有相同之處那就在“春”字上,這種毫無聯(lián)系的粘貼,真讓人哭笑不得。記得有位教師在上《親愛的爸爸媽媽》這一課時用了一堂課的時間大談特談“二戰(zhàn)”,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說到二戰(zhàn)中的重要戰(zhàn)役,由歐洲戰(zhàn)場談到亞洲戰(zhàn)場,整個一堂課都彌漫著濃濃的硝煙,氣氛凝重整個一堂課變成了一堂地地道道的歷史課,而對《親愛的爸爸媽媽》這篇課文的內(nèi)容卻全然沒有涉及。當然上這一課適當?shù)亟榻B“二戰(zhàn)”的知識,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對于學生理解課文,銘記歷史,正式現(xiàn)實,呼喚和平,培養(yǎng)熱愛和平的情感和責任感,是有一定的好處的。但對于一篇課外自讀課文,花一節(jié)課時間介紹二戰(zhàn)情況,實屬本末倒置。
還有的老師無論是精讀課文還是自讀課文,一律把拓展延伸放在首要位置,而對于文本的理解、分析、掌握,卻只花十來分鐘。試想對課文內(nèi)容都一知半解,又能拓展延伸到哪里呢?當然我并不否定語文課堂的拓展延伸,語文課堂的拓展延伸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靈感,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甚至可以讓學生能對社會、人生產(chǎn)生富有個性的新的思考。
還有的語文教師從教材中引出一個話題(也不管這一話題到底與課文有多大關(guān)聯(lián)),然后就拋開文本,把語文課上成可專題課。
這幾種現(xiàn)象,是那些語文教師的誤解,他們只抓住了課改精神的新“形式”,而沒有領(lǐng)會教改的實質(zhì),因此他們所理解的拓展延伸,只考慮造成一種“容量大、聯(lián)系多、積累廣”的虛假現(xiàn)象,實則是教學中的華而不實、嘩眾取寵,是對文本的一種誤解,往往會造成一種誤導(dǎo)。當然有的老師可能會說這叫“學科滲透”,是的,學科滲透是一種全新的學習理念,教育部制定的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應(yīng)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lǐng)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言實踐能力!钡荒軆H憑這一理念,就將語文課上成“四不象”。部分教師的這種拓展延伸其實是沒有真正領(lǐng)悟?qū)W科滲透的真實涵義,而是扭曲了它的靈魂,這樣錯誤的領(lǐng)會能將語文課演繹得好嗎?當然適當?shù)穆?lián)系,確實能夠起到渲染氣氛,與學生形成情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的作用。我在上胡適的《我的母親》這一課時,就借助音樂這種手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胡里花哨”要少
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語文課堂形式的多樣化,使出渾身解數(shù),會唱歌的老師在班級引吭高歌,會跳舞的老師在學生群中翩翩起舞,會畫畫的教師在講臺上盡情潑墨,試想如果是會武術(shù)的老師難不成拿十八般兵器在班級逐一亮相,知情者知道是上語文課,不知情者還以為是在搞武術(shù)表演呢?有位語文教師在上《安塞腰鼓》這一課時拿了一個腰鼓在班上載歌載舞地敲了起來。且不說那滑稽像令全班“噴飯”,那蹩腳的打鼓技巧豈能與安塞的腰鼓相提并論。這種敲打不僅不能將學生帶進課文中那種磅礴、熱烈的氛圍中,而且還會大煞風景。試想這樣熱鬧沸騰的場面,一旦戛然而止,學生會進入到語文的世界里去嗎?我想更多的人仍沉浸在當時的瘋狂之中吧!
這種做法的教師又過于強調(diào)教師的“主導(dǎo)”地位,將“主導(dǎo)”變成了“主體”,一個人在講臺上“包打鑼包唱戲”,盡情展示個人的才藝,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考慮到這是一堂“語文”課,把語文這一學科的個性拋在了九霄云外了。
當然平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嘗試著讓學生從事一些繪畫、唱歌方面的活動,如畫一些說明文中的知識圖,唱一些與課文意境一致的歌曲等。但那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興趣,將他們領(lǐng)入語文學習的意境之中,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整合學科間力量,提高教學的整體綜合效益,并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舞蹈能力、繪畫能力,更不是為了展示教師的個人才藝。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wù),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是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共同承擔的不可推卸的責任,語文教育確切地說是文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nèi)心世界──道德、修養(yǎng)、和美!岸Z文課的任務(wù)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引導(dǎo)學生熱愛、感悟、積累、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yǎng)學生通過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來提高讀寫聽說的能力。
所以語文課不論采用怎樣的形式,一定要把語言的感悟、品味、積累、運用放在首位,因為文本中的所有的信息內(nèi)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語言為依托傳遞出來的,所以我們的教學實踐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略、偏廢這一本體。而以上我所羅列的幾種現(xiàn)象,很顯然違背了這一宗旨,課改教師切不可為迎合新潮而丟掉了語文的“個性”。
一名好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lǐng)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學內(nèi)容的研究者、學生知識構(gòu)建的促進者,更應(yīng)該是具有較高綜合素養(yǎng)和人格魅力的人。一個心中有積極追求并不斷重塑自我、熱愛生活、勤奮與有獨特感悟、與時俱進的語文老師,才能使教改深入下去,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魅力。
【論課堂形式的“新”與語文個性的“失”的關(guān)系】相關(guān)文章:
論課堂形式的“新”與語文個性的“失”06-27
綠色課堂是語文課堂的新境界05-06
論議語文課堂評價06-26
了解論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建立04-19
可視化語文新課堂的建設(shè)04-20
語文課堂提問的新角度05-07
論玩與學的關(guān)系作文01-01
定語從句關(guān)系代詞形式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