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_最新国产免费Av网址_国产精品3级片

范文資料網>經典勵志>培養(yǎng)方法>《大學生如何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大學生如何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時間:2022-11-19 01:51:06 培養(yǎng)方法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大學生如何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一、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大學生如何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科學是人類探究客觀世界本質的認識活動及其成果的統(tǒng)一?茖W是崇尚真理和真實的人們的,永無止境地探索、實踐,階段性地趨于逼近真理,階段性地解釋和揭示真理的階段性、發(fā)展性、歷史性、辯證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點,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且是一項成果的絕大部分有利于造福人類社會的高尚事業(yè)。

科學的啟蒙在東方和西的早期都有發(fā)生,人文的啟蒙在有人類文明的時候就產生了。現代科學在十六世紀西方文藝復興之后才正正的產生,人文這個概念的正式確立也是在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真正確立的。

人文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從人類自我發(fā)展的自我完善的意義上說,人文意指人類文化、人類文明。在次,人文的內涵可以在社會群體和獨立個體的層面上表現出來:就社會層面而言,人文負載了文化傳承的重任,充當了文明進步的先鋒;就個體層面而言,人文側重于個人心智的歷練,個人情操的提升。人文還是一類學科的專名,它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并駕齊驅是關于人的本性、特質、才能和未來狀況的知識和學問。人文的本質是人文精神,而所謂人文精神,大多數學者認為是指以人為本、以人為尺度、高揚人性、揭示人的生存意義、體現人的尊嚴和價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文化精神。

“人文”其實并不晦澀,在我看來,它的實質就是一種植根于內心的素養(yǎng),一種無需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人文”在哪里?如梁曉聲所說:在高層面,它關乎這個國家的公平、正義;在樸素的層面,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就在人和人的關系中,就在人性的內涵中,就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又如作家龍應臺所言,它是一個人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和他的整體氣質。

科學是這世界真理的理性表達,人文是這世界真理的感性表達。我認為這兩者是互相滲透的?茖W中蘊含著人文,而人文中又體現著科學。

人既是一切社會活動的起點,也是它的歸宿?茖W、人文都是人們自己的事業(yè),是同一個主體的兩種要求、兩方面表現和兩手選擇。既然科學是人創(chuàng)造的,科學中必然蘊含著人文。 首先,科學技術不僅改變著世界,更改變著人類自身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叭祟愒谡J識自然界中獲得了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這是確立正確的自然觀、宇宙觀、世界觀和科學觀的基礎,由此,才能正確地認識人類自己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崩纾韺W的發(fā)展證明了“靈魂不死之說”的虛妄;近代天文學的發(fā)現顛覆了“地球中心說”,宣告了上帝的存在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謊言。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把人從繁重、單調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只有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條件下,才能有可能使人的勞動真正成為自由的活動,成為吸引人的活動,成為個人的自我實現的途徑,才有可能不斷擴大社會交往和社會聯系等,使人成為“世界歷史性的、真正的普通的人”,才有可能使人擁有充裕的自由時間,來發(fā)展自己和完善自己。

其次,人文在增進知識,開闊視野,解放思想,升華境界,乃至推動科學發(fā)展方面有著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讓我們上溯百年,回到那英杰輩出的紛繁年代,回眸一下,那些把自 2

己的姓名永遠鐫刻在時代之上的人們。以文藝復興為例,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使經受了長達一千年之久的宗教禁錮和封建束縛的人在思想上得到解放,從而使人的智慧得以充分的發(fā)揮出來,創(chuàng)造出空前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誕生了近代自然科學,以致引發(fā)出三次科學革命。

再次,從認識活動來看,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體現了自由探索精神、勇于批判精神、大膽創(chuàng)新精神、嚴謹求實精神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學與人文的分隔和爭論,在歐洲近代歷史上由來已久,內容廣泛。上個世紀中,斯-諾鮮明地提出“兩種文化”的問題,又一次引起知識界的聚訟紛紜。那么,斯-諾是不是單純地為維護科學文化而斗爭,卻根本忽視人文關懷呢?完全不能這樣說。上個世紀70年代初斯-諾為他的《兩種文化》增訂本寫的一篇前言,這樣概括了自己的基本立場。

第一,我們(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在走向極其危險的境地危險之一是熱核戰(zhàn)爭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盡管是現實的,但概率小于另外兩個主要危險:世界上富國和窮國之間的鴻溝,人口膨脹以及所導致的苦難的前景。

第二,這些危險并不是由技術或我們現在所謂的應用科學帶來的,這是我們理解、控制和利用自然界某些方面的能力。技術具有兩面性:行善和威懾。這全部歷史中它都給我們帶來了福和禍,對此,我一再重申過。

《大學生如何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第三,我們必須用以反對技術惡果的唯一武器,還是技術本身。沒有別的武器。我們無法退入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伊甸園。

第四,人們必須了解技術、應用科學和科學本身究竟如何,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們需要有一種共有文化,科學屬于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成分。否則我們將永遠看不到行善或作惡的各種可能性。

能說這幾條,不是體現了高度的人文關懷嗎?

科學的內涵表現在四個方面: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就科學的外延來看,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門類。從這三大門類科學與現實世界(包括人的心靈“小宇宙”)的關系來看,自然科學主要是以求取自然世界的“本真”為目的的描繪性的科學,社會科學主要是以求取社會秩序的“至善”為目的的建構性科學,人文科學主要是以求取人的心靈“完美”為目的的超越性科學。

既然“人文”能稱之為“科學”,我們就能從更宏觀的角度指出,科學并不是與人文迥然相異的?茖W精神與人文精神之間并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從根本上說,科學精神從屬于人文精神。從歷史上看,科學精神原本就是作為人文精神的一個歷史形態(tài)出現的,只是由于后來它的片面發(fā)展,最終在解決人的生存價值問題上脫離了人文精神的軌道,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今天人們真正認識到,科學雖然是展示和證實人的本質力量的“打開的書本”,但并不能合理地解釋和解決人的生存所面臨的一切問題,現在應該讓它回到人文精神的懷抱,使它真正成為人類持續(xù)發(fā)展和持久幸福的可靠保證。對現代科學體系構成的這種認識,為我們避免將科學實證主義化,進而從“兩種文化”(科學與人文)的僵硬對立中走出來開辟了道路。

在建設新文化、走向現代化的征程中,必須在文化的科技向度與人文向度之間保持一種平衡,在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生產創(chuàng)新于消費享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等之間尋求一種“中庸之道”。為此,既必須切實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弘揚科學精神,又必須堅持人文精神,提倡人文關懷;既應該正確評估自然科學家、工程師們的價值,正確對待科學家、工程師的意見,也必須正確對待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溝通和交流,多聽聽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意見和建議;更重要的是建立兩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有效機制。

當然,科學與人文融通的實踐機制的建立,必會是一個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的長期的過程,需要人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依據科學與人文之間的辯證關系,創(chuàng)造性的去運作。我們提倡的人文精神應該是具有現代科學意識的人文精神,我們提倡的科學精神應該是充滿高度人文關懷的科學精神。這就是現代的科學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滲透、結合和統(tǒng)一。

二、如何培養(yǎng)

科學觀是高等教育的基石,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從事“科學”的人。但在有些人心目中,科學技術是由科學家們和工程師們研究、發(fā)明的,具有某種呼風喚雨般的神奇功效的東西。這種被泛化、神圣化的科學,削弱、模糊了認識世界的專職。它盲從于科學權威而離開了文化之根,只是接受來自西方體系化教科書里既定的知識、原理、成果、結論,而不是人們探索的過程。

中國社會接受科學之后,科學更大程度上被作為一種為單純的功利目標服務的工具,只是機械地學習、引進、模仿、消化、吸收,導致無法走到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真正超越功利目的的科學精神至今沒有在中國扎下根來。當我們只是注重于科學結論本身,那么科學精神始終外在于社會文化體系的表層。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學校重視現成知識技藝的灌輸和訓練,而不關心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這一點集中體現在教學體系上,工科專業(yè)在功能性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口徑上精打細算,學生也希望學那些就業(yè)容易、有“錢”途的專業(yè),只學那些與本專業(yè)相關的原理和結論,而缺乏一定的基礎理論。在這樣的科學文化氛圍中,科學研究缺乏深入開展基礎探索的興趣和動力,專業(yè)人士樂于重復有限的科學事實,而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膽假設和艱辛論證,從而導致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科學追求。由此看來,對科學的重視和普及,有些人是建立在對科學的迷信上,要它在人們的生活中充當原理、結論、規(guī)范、標準,是一種教條,凡是科學說什么,教科書說什么,科學家說什么,你一信就靈,只求能管用就行,至于它怎么來的,本身有什么奧妙,都不重要。

中國學生去美國,發(fā)現自己掌握的知識遠比那里的同齡人多,就因為走了教科書的捷徑。但是,他們缺少獨立思考的體驗,沒有無數試錯性的游戲,沒有個人化的即興探索,獨立工作、探索創(chuàng)新的能力遠不及別人。所以,我們教師在進行教育時,培養(yǎng)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科學觀是尤為重要的。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反對知識迷信、科學崇拜、科學主義、教科書主義,建立為求知而求知,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對理論敢懷疑、敢探索、敢想象的態(tài)度,而不是對科學頂禮膜拜,奉之為遵守客觀規(guī)律的迷信。

《大學生如何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創(chuàng)新思維扎根于文化修養(yǎng),現代科學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教科書為教學依據,所有人接受同樣的知識體系。教科書是現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學習工具,它是經編排而成的知識體系。只要從頭到尾接受它的灌輸,循序漸進,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這個學科。但是,人們在把握以先輩們的智慧薈萃成的知識體系的同時,常常忘記了它的反面:因為省略了這個學科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把人們在生生不息的探索過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達方式、還有不完善或錯誤統(tǒng)統(tǒng)去掉了,留下來的雖然是目前為止這個領域里最正確的知識,但它的生命卻凝固了。人們通過教科書掌握知識、應付考試,用它解決具體問題,但人們也被它禁錮了思想,把它當成真理的標準,難以發(fā)現它所有的缺陷,就導致難以永遠走出它的思維框架。

克服教科書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從課程教學本身著手,課程應當更多,增加個人的選擇余地;上課應當更多對話,更多的思考;教科書應當多一些學科歷史,多一些前沿領域的最新進展,多一些問題,包括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從課程之外著手,學校不僅是上課的地方,還是自修、研究、對話、交流、游戲、實踐的園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現實,但教育不是由過去或今天的教科書去規(guī)定、控制和支配明天,而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對話。

教育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擴散和推廣,也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再生。科學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學、信念,并依托廣泛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專業(yè)研究不是科學探索的全部內容?茖W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在于廣泛的文化修養(yǎng),其中主要是人文修養(yǎng),而不是單純的科學知識本身。任何學科,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階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終的狀態(tài)下是一致的,共通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最深處是一體的。活生生的科學精神浸透著人的主觀能動性,它是人的信仰、好奇、直覺、想象、聯想、試錯以及執(zhí)著精神的產物?茖W的每一重大發(fā)展都與非科學的滋養(yǎng)有關。哲學構成各種文化形式、各門學科內在的思想基石。文學和藝術給科學以想象和靈

感,活生生的思想史給科學以自我認識和定位的鏡子。宗教是科學想象力的重要源泉,當然這宗教是擺脫了原始巫術、迷信的高級精神信仰。這就是為什么所有真正的科學大師都在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歷史等方面有很高的素養(yǎng)的根本道理。

總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是戰(zhàn)勝“科學迷信”的有效途徑,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必然選擇。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教師更要重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須明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倡導科學精神、道德素質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淺談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2017-03-21 09:44 | #2樓

既然是談培養(yǎng)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那我們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然后再思考如何培養(yǎng)。筆者雖不才,但愿勉力一試,與諸位共同討論這個問題!

人文起源于文藝復興,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精神主張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關懷人的現實生活。它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自我肯定和自我追求,表現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重視,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科學精神呢,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的總稱。它是由科學性質所決定的并貫穿于科學活動中的基本精神狀態(tài)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約束科學家的行為,是科學家在科學領域取得成功的保證,另一方面又逐漸地滲入大眾的意識深層,成為大眾的行為規(guī)范。科學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科學精神的人文精神殘缺不全的、無法真正實現的;而人文精神又是科學精神的行動導向,沒有人文精神的科學將失去正確方向,成為無人道的科學。所以,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缺一不可!

筆者以為,大學生的人文與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應當在現代大學教育中占據關鍵地位!尤其是在我國當前教育形勢下更顯得尤為突出,而且難度頗大!長期以來實行的應試教育以及我國教育資源的匱乏與不平衡給廣大初高中學生帶來了巨大的求學壓力,也使得幾乎所有的初高中學校只重課本知識教學,謀求高升學率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心理思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人文方面的教育,致使很多學生人文缺失,筆者也不例外。進入大學后,以往高壓式的學習環(huán)境驟然消失,失去監(jiān)督獲得自由的學生們普遍驚慌失措,生活、學習失去控制。無目標、無理想、無追求,既不自尊自愛,又不愛人尊人,或目光短淺、心胸狹隘,或自私自利、待人無情,或沉迷于網絡、游戲,或縱情于校園戀情,甚或眷念于七尺小床,夢死去了,精神世界季度空虛。而且大學生均是剛成年或即將成年,正是人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關鍵時期進行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就更有必要且重要了。那么培養(yǎng)人文精神,我們到底該怎么做呢?

筆者認為要培養(yǎng)人文精神,關鍵在教育。學校成為首當其沖的第一責任人——一個連人文課都不開的高校怎么可能讓它的學生具備人文精神呢?!人文觀念誕生于文藝復興,通過文學、藝術、小說、詩歌、美術、音樂等來表達對人、對人的情感的抒發(fā)。所以開設這類人文學科——文學藝術、詩歌小說、美術音樂、思想哲學等——通過耳提面命、口傳身教,使人文觀念深入人心,使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我認為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應適當增加二三門人文學科課——不是作為校任選課,而是作為必修的公共基礎課——與“兩課”一起承擔起對學生的思想、人文教育。另外,開辦書畫藝術展、音樂欣賞、組織參觀博物館、舉辦專家學者講演論壇等等,凡是有利于學生人文教育的在條件容許下應盡可能多的開展。我們努力的目標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自尊自愛且尊人愛人、愛祖國愛社會,既有對個人人生價值的奮力追求,又有甘愿為他人、為社會、為人類的更好發(fā)展貢獻力量的高尚理想!

人文精神具有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幸福和尊嚴的追求;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價值觀的追求。其實它的理性,對真理的追求就是科學精神。前面已經講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二者互補互成,保證了生活實踐的正確取向和成功。所以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同時必需培養(yǎng)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說白了就是實事求是、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真理和捍衛(wèi)真理?茖W精神的培養(yǎng)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長期的求學求教、科研活動中逐漸形成起來的。本著務實真誠的態(tài)度去探尋屬于自己的真理,是培養(yǎng)科學精神的關鍵。然而時下在大學校園里卻彌漫著一股不正之風,制約著科學精神的發(fā)展。學術抄襲、科研抄襲,學生抄、老師教授抄,屢禁不止,且有更加嚴重的趨勢。這樣的報道也不斷見諸于報,不足為奇了。就拿我身邊能見到的來說吧,每學期同學們都要交上兩三篇學習小結或結課論文。這本該是應由學生獨立完成的作業(yè),也并不難,可現在許多同學甚至是大部分同學卻把它交給了電腦。百度、谷歌上胡亂一搜,再隨便找上幾個相關的內容,剪切、粘貼幾段就成了自己的作品?蛇@里面哪有半點自己的東西啊。不是不讓查資料,勤于查閱是好事,可搜集來的東西是要吸收轉化的,這樣原文原本抄下來有何用。窟不如不讓你寫了!當然,這只是個不足道的小事,很多人也并不在意。但它反應卻是一個校園文化現象,筆者妄言,若此現象不滅,科學精神無從談起。筆者認為改變這種不正風氣應從師做起。師,人之表率,應當為學生樹起楷模榜樣。俗話上不正則下歪,師不誠則生欺,老師應在嚴格要求自己的情況下,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為人師表,育人為本。培養(yǎng)科學精神,首要任務就是滅抄襲之風。

作為學生,說一千道一萬,我們才是培養(yǎng)人文與科學精神的主體。就算有再好的風氣、條件,學校提供優(yōu)良的環(huán)境、學風,開設種種課程、活動,而我們自己卻不身體力行,不努力、不求上進,甘做末流之徒,終究無濟于事,培養(yǎng)不了什么精神了。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最高層次就是對價值觀、生活意義的追求。筆者希望每個青年學子都能立足自身,放眼大眾,在追求個人價值實現的同時,樹立遠大、高尚理想,思古賢、作表率,完成中國文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夙愿。

筆者所學微薄,見識不足,只能言盡于此。寥寥數語,多半謬言,或片面或淺膚,然句句都是心中所思所想。若有冒犯之處還望見者海涵。

【大學生如何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02-27

大學生如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02-27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與創(chuàng)新精神04-03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團隊合作精神09-22

論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09-22

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05-18

在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09-22

歷史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03-16

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10-14

如何培養(yǎng)和提升創(chuàng)業(yè)能力?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