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解題方法(完整版)
高中化學方法篇一:高中化學解題方法(完整版)
高中化學解題方法(完整版)
策略 1 化學基本概念的分析與判斷
。薄⒒瘜W基本概念較多,許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時試題的靈活性較大。如何把握其實質,認識其規(guī)律及應用?主要在于要抓住問題的實質,掌握其分類方法及金屬、非金屬、酸、堿、鹽、氧化物的相互關系和轉化規(guī)律,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基礎。
經典題:
例題1 :下列過程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甘油加水作護膚劑
B.用明礬凈化水
C.烹魚時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減少腥味,增加香味
D.燒菜用過的鐵鍋,經放置常出現紅棕色斑跡
方法:從有無新物質生成,對題中選項分別進行分析。
捷徑:充分利用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對四種物質的應用及現象進行剖析知:甘油用作護膚劑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學變化。明礬凈化水,是利用了Al3+水解產生的Al(OH)3膠體的吸附作用;烹魚時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減少腥味,增加香味,是兩者部分發(fā)生了酯化反應之故;燒菜用過的鐵鍋,經放置出現紅棕色斑跡,屬鐵的吸氧腐蝕。此三者均為化學變化。故選A。
總結:對物質性質進行分析,從而找出有無新物質生成,是解答此類試題的關鍵。
例題2 :下列電子式書寫錯誤的是 ( ).
方法:從化合物(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原子的電子式—→得失電子—→化合物或原子團電子式,對題中選項逐一分析的。
捷徑:根據上述方法,分析CO2分子中電子總數少于原子中的電子總數,故A選項錯。B項中N與N之間為三鍵,且等于原子的電子總數,故B正確。C有一個負電荷,
為從外界
得到一個電子,正確。D為離子化合物,存在一個非極性共價鍵,正確。以此得正確選項為A。
總結:電子式的書寫是中學化學用語中的重點內容。此類試題要求考生從原子的電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時電子的得失與偏移進行分析而獲解。
例題3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物質有固定元素組成的是( )
A.空氣B.石蠟 C.氨水 D.二氧化氮氣體
方法:從純凈物與混合物進行分析。
捷徑:因純凈物都有固定的組成,而混合物大部分沒有固定的組成。分析選項可得D。 總結:值得注意的是: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及有機同分異構體(如二甲苯)混在一起,它們雖是混合物,但卻有固定的元素組成。此類試題與純凈物和混合物的設問,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策略 2 物質的量方面試題的求解技巧
。、“物質的量”是中學化學計算的核心。從微觀到宏觀,從固體到氣體,從純凈物到混合物中的各類計算,均要用到物質的量。在溶液方面,還要涉及到溶解度、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求算及溶液中各種守恒關系的分析。
對氣體來說,在解題時要特別注意氣體所處的外界條件,因溫度、壓強不同,等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占的體積不同。對于NO2方面的試題,還要考慮后續(xù)反應,即NO2與N2O4的平衡轉換。
對混合物中各物質的物質的量的分析,既要考慮反應,還要考慮反應進行的程度及過量問題。
經典題:
例題1 :在100mL 0.10 mol·L-1的 AgNO3溶液中加入100mL溶有2.08g BaCl2的溶液,再加入100 mL溶有0.010 mol CuSO4·5H2O的溶液,充分反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最終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溶液
B.最終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質的量的兩種化合物的混合物
C.在最終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質的最為0.02 mol
D.在最終得到的溶液中,Cu2+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01 mol·L1 -
方法:通過溶液中的離子進行整體分析。
捷徑:題中n(Ag+)=0.1L×0.1mol·L—1=0.01 mol,n(Ba2+)=2.08g/208g·mol—1 = 0.01mol,n(Cl—)= 0.02 mol,n(Cu2+)=0.01mol,n(SO42—)= 0.01 mol,所以生成n(AgCl)=0.01mol,n(BaSO4)=0.01mol。生成AgCl、BaSO4兩種白色沉淀,它們物質的量相等。在生成的溶液中n(Cl—)= 0.02mol — 0.01mol = 0.01mol,Cu2+未參加反應,所以溶液顯藍色,反應后溶液的體積大約為200mL,所以C(Cu2+)= 0.05mol·L—1。以此正確的是B。
總結:這是集化學計算,實驗現象描述為一體的學科內綜合試題。盡管難度不大,但很有新意。
例題2 :設NA為阿佛加德羅常數,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標準狀況下的22.4L辛烷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數為8NA
B. 18g水中含有的電子數為10NA
C. 46g 二氧化氮和46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數均為3NA
D. 在1 L 2 mol·L—1的硝酸鎂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離子數為4NA
方法:根據題意對選項逐一化解。
捷徑:A.在標準狀況下,辛烷是液體,22.4L液態(tài)辛烷物質的量要比1mol大得多,所以A選項錯誤。B.18g水為1mol水,其中含有的電子數為10mol。C.NO2和N2O4具有相同的最簡式,相同質量的NO2和N2O4必然含有相同數目的原子。46g NO2即為1mol NO2共含有3mol原子。D.n(NO3—)= 1L×2 mol/L×2 = 4 mol。以此不正確的為A。
總結:此類試題是高考試卷中的熱點題型,在解答此類試題時,一要注意物質所處的狀態(tài),二要理清微粒間的聯系。
例題3 :分別取等質量80℃的甲、乙兩種化合物的飽和溶液,降溫至20℃后, 所析出
的甲的質量比乙的大 (甲和乙均無結晶水)。下列關于甲、乙溶解度的敘述中肯定正確的是
( )
A.20℃時,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 B.80℃時,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溫度對乙的溶解度影響較大 D.溫度對甲的溶解度影響較大
方法:從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分析。
捷徑:溶解度是在一定溫度下,在100g溶劑中制成飽和溶液時,所溶解溶質的質量。由于取等質量甲、乙兩種溶液,其中含水的質量不知道,無法推斷其溶解度的大小。但降低相同的溫度,甲析出的質量大于乙,所以溫度對甲的溶解度影響較大。故選D。
總結:有關溶解度方面的試題,在解題時既要考慮某一溫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又要考慮溫度變化時溶解度的改變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溶液不是飽和溶液,則不能利用溶解度進行有關計算。
策略 3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試題的分析技巧
3、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部分的試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根據概念判斷一些說法的正確性;二是比較粒子中電子數及電荷數的多少;三是原子及離子半徑的大小比較;四是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斷。 此類試題的解法技巧主要有,逐項分析法、電子守恒法、比較分析法、分類歸納法、推理驗證法等
經典題:
例題1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原子及其離子的核外電子層數等于該元素所在的周期數
B.元素周期表中從IIIB族到IIB族 10個縱行的元素都是金屬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氣體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都是8
D.同一元素的各種同位素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均相同
方法:依靠概念逐一分析。
捷徑:原子的核外電子層數等于該元素所在的周期數,而離子由于有電子的得失,當失去電子時,其離子的電子層數不一定等于該元素所在的周期數,如Na+等。A選項錯。元素周期表中從IIIB族到IIB族 10個縱行的元素都是過渡元素,均為金屬元素正確。氦的最外層為第一層,僅有2個電子,除氦外的稀有氣體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都是8正確。同一元素的各種同位素的化學性質幾乎完全相同,而物理性質不同,D選項錯。以此得答案為AD。
總結:此題要求考生對元素及元素周期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雖不難,但容易出錯。 例題2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離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則++--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原子半徑A>B>D>C B.原子序數 d>c>b>a
C.離子半徑C>D>B>A D.單質的還原性 A>B>D>C
方法:采用分類歸納法。
捷徑:首先將四種離子分成陽離子與陰離子兩類,分析其原子序數及離子半徑。陽離子為aA2、bB,因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故原子序數a>b,離子半徑Ab>d>c,離子半徑A<B<D<C。故正確答案為C。
高中化學方法篇二:高中化學學習方法指導
高中化學學習方法指導
一、化學學科特征和課程目標:
化學是一門基礎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用性的學科,是一門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是研制新物質的科學,是信息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環(huán)境科學、海洋科學、生命科學和空間技術等研究的重要基礎。
1、知識與技能:認識常見物質的性質、制法,掌握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理解物質的多角度分類,認識化學變化的多樣性和規(guī)律性,能分析簡單化學問題,并用化學語言表達。能分析化學問題中量的關系,學會簡單的化學計算。認識常用化學問題的方案設計、操作和完成實驗報告。
2.過程與方法: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初步學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認識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規(guī)律,了解現代化學肩負的使命。具有為解決化學問題進行專題信息收集、加工和輸出的能力。學會通過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來提高學習和實踐活動的效率,培養(yǎng)團隊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現代化學和化工的發(fā)展,了解化學知識在解決生活、生產和社會問題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具有參與化學科學實踐的積極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了解科學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性,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認識化學與生活改善、生產發(fā)展、社會進步和自然生態(tài)保護的關系,形成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和責任感。
二、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相比有下述幾方面的特點:
1、概念抽象
初中化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維為主,從具體、直觀的自然現象入手和實驗入手建立化學概念和規(guī)律,使學生掌握一些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記憶型,欠缺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習慣于被動接受的方式獲取知識。而高中除定性分析外,還有定量分析,除形象思維側重抽象思維,在抽象思維基礎上建立化學概念和規(guī)律,使學生主動地接受和自覺獲取知識,發(fā)展智能。如氧化——還原反應有關概念既抽象,理論性又較強,第二章摩爾概念一個接一個,有的同學可能一時不適應,這是大家進入高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
2、進度快,反應方程式復雜
初中進度相對高中較慢,要領、定律學習鞏固時間較長,在往后的學習中有較充裕的時間加以消化,而進入高中以后,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難度顯著增加,進度加快,化學方程式增多,多數反應失去了初中掌握的反應規(guī)律,這在理解和掌握上都增大了難度,如果不及時消化,就會在以后的學習中相當被動。
3、內涵深,聯系廣
如摩爾使微觀與宏觀聯系起來,滲透在高中教材的各個章節(jié),對整個中學化學計算起著奠基的作用。再如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是整個中學化學的重點,學得好可促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綜合,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并能使學生以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為理論指導,探索、研究后面的化學知識,培養(yǎng)分析推理能力,為今后進一步學好化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4、抓典型,帶一族
初中化學只是具體介紹某一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質,了解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而高一教材以氯、鈉、硫、氮為重點,詳細介紹它們的物質及重要化合物,通過分析同族元素原子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研究它們在性質上的相似性和遞變性;運用歸納、對比培養(yǎng)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這是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與初中不同的一個特點。
三、高中化學學習方法
。ㄒ唬┱n前預習
大河口,一頭水牛和一只陽雀在對話!澳愫人仓档玫酱蠛觼,隨便一滴水不就夠了嗎?”水牛說。陽雀笑著說:“你這樣想嗎?咱們比比看,你先來!彼礼R上就要漲潮了。水牛伏在河邊,張開大口,用力喝起來,可不管它喝多少,河里的水不但不少,反而多了起來。水牛肚子鼓鼓的,已經喝不下去了。退潮了,陽雀飛起來,把嘴伸進水中,水不斷退去,陽雀追著去喝。水牛傷心的說:“你個頭不大,水卻喝得不少!薄澳惴税?”陽雀笑著問水牛,然后振翅飛走了。留下大水牛呆呆地望著河水,它怎么也想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善于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正確判斷事物的動向,你就會事半功倍,取得最后的成功。 化學學習中預習是基礎,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睙o論做什么事情,事先都要有所準備。有無準備,準備的充分與否,效果大不相同,要上好課就要做好課前準備。預習主要是對知識的準備。具體的講,就是學生要在老師講解新課之前,有計劃的獨立的自學新課的內容,做到對下一節(jié)課老師要講的內容初步了解,有備才能無患。 為什么要課前預習呢?因為預習有幾大作用:
1、提高聽課質量。預習可以掃除課堂知識的障礙。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在講解新課過程中經常會提到一些以前學過與之相關的舊知識、舊概念,但是你卻對這部分的內容不會了或者遺忘了,這就意味著大腦中的知識序列出現了短裂,或者說學習的階梯中斷了,其結果就是對新知識不能理解吸收。因此,我們在學習新知識以前必須預習,通過預習準備好學習新知識時所必須的舊知識,從而為課堂學習掃清了障礙。
對于化學學習,課前預習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這樣做就會不局限于老師的講課速度,超前自學。不僅能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而且會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超前學習時肯定會存在不少疑問,或者是對一些問題存在比較膚淺的理解,當老師在課堂講到這部分的內容時,你就可以帶著疑問去聽課,并比較老師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自己的理解有何異同。這樣一疑一思,一對比一求證,會將知識在課堂上真正掌握。
2、提高聽課水平。同學們會有這樣一種經歷,同是一個班的同學,聽同一個老師講同一內容,但是每個人對這一內容的理解和吸收卻有很大差別。那么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就是因為有的同學課前預習而有的同學不預習所造成的。課前預習過的同學,是有備而來,課前對所有的內容有了一個完整的了解,對這節(jié)課要講什么,重點是什么,自己哪里要聚精會神地聽,哪里不太明白等等,心中有數。而課前沒預習過的同學,就會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一節(jié)課下來,也許只聽懂一點點,而如果遇到了知識障礙就可能一點點都聽不懂了,長此下去,就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越是課前不預習,越聽不懂,課后要補習的內容越多,越就沒有時間預習。
3、可以提高課堂筆記的針對性。由于有了課前的預習,心中有了對這節(jié)課所講內容的整體了解。因此,在上課的過程中就會知道老師的板書哪些書上有,不需要記,哪些是老師補充的內容,書上沒有,應該記筆記,就不會產生不知道如何記筆記的情況。有的同學因為課前不預習,上課時對老師的板書不知道哪兒應該記,哪兒不應該記,結果就不得不一邊聽老師講課,一邊努力地去記錄教師的板書。這樣就不可能跟上老師的講課速度,既影響了聽課的質量,又不可避免地做了一些無用功。
課前預習的重要性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祥述了。下面介紹幾種課前預習的方法。
1、章略節(jié)詳法:這種方法是指在學習新的一章內容時,先泛泛地瀏覽一下整個一章的大概內容。在學習到具體的一節(jié)內容時,再比較詳細地預習每節(jié)內容;\統地掌握了一章的內容框架,預習和學習每節(jié)的內容就能更好的把握重點和知識聯系。具體的步驟是:首先粗讀這一章的內容,把握整體,然后找出這一章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理出頭緒想一想每一節(ji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對難點和疑點應該如何掌握,如何理解?為什么要這樣理解,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行不行,哪些知識是記憶性的?哪些知識是看不明白,等等。這樣就為上課時搞清搞懂、掌握、記憶所學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例如:預習化學實驗方法一節(jié)時,我們對該章的內容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再詳細閱讀這一節(jié)從而確定在聽這一節(jié)課時的重點、難點。
2、前后相連法:知識是相通的,在我們的教材中,每章中的各節(jié)知識都是有聯系的,我們在預習某一部分內容時,看一看或想一想前面所學的內容,然后大略地翻一翻后面所要講的內容,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由已有知識推測未知知識,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習題試解法:習題試解法是指在預習完教材之后,馬上看一看課后的練習題,然后對照教材進行試解,這樣在試解過程中,就會檢驗出預習的情況,是懂還是不懂。例如:對化學實驗方法一節(jié)來說,通過對教材的習題試解后,就可理出本節(jié)的重點內容是:①過濾的操作要點,②分液的條件,③離子的檢驗方法,④實驗操作的安全問題。
。ǘ┞牶没瘜W課
聽課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最基本形式,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聽課中度過的。聽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知識的獲得大部分是通過老師的講解來獲得的。因此,要想學好化學就必須學會聽課。
1、集中精神聽講,發(fā)揮主體作用。
在課堂上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老師的思路,抓住知識的重點,才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聽課時,眼睛要盯著老師的板書,老師講解時,眼睛要盯著老師的動作和表情,緊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在集中精神聽講的同時,還要發(fā)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有的同學認為,上課就是老師講,學生聽,他們把學習比做送貨進倉,認為只要自己打開“倉門”就可以等著老師把貨物送進去。這種想法是把自己放在學習的被動的地位上,是不對的。要提高聽課效率,重要的是對老師的講解進行思考,主動地去吸收老師所講的內容,發(fā)揮個體的能動作用。
2、緊跟老師的思路。
不少同學上課時不是埋頭自思,就是忙著做筆記。思想不能與老師保持一致。這是一種不好的聽課方式,聽講時思想必須與老師保持一致,聽老師是用什么方法、技巧去解題的;聽老師對問題有哪些提問、解釋。只有這樣才能把握住聽課的重點,不脫離教師講課的軌道。
3、要以理解為主。
聽講的目的,就是要聽懂老師講解的內容。有些學生聽講時分不清主次,結果抓了芝麻,丟了西瓜,課堂上聽是主體,“聽講、聽講”主要是先“聽”,這是主體,“想”和“記”是次體。原則上是先聽清楚再思考,思考懂了再做筆記,不要只顧思考和做筆記而忘記了聽講或顧不上聽講。
4、積極回答問題。
老師的提問往往是教材的重點、難點或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要快速思考,踴躍發(fā)言。在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要精力集中,邊聽講邊分析正誤,留心不完善的或有錯的地方,隨時準備補充和糾正。上課不僅僅是老師向學生單向傳遞知識的過程,而且是老師和學生雙向交流信息的過程。其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樣做,一方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大家思考,提高聽課效率,另一方面還可鍛煉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大腦的快速反應能力,將被動的聽課變?yōu)橹鲃拥膮⑴c。因此,你可不要失去這樣的好機會呀!要隨時準備積極發(fā)言。
5、要敢于質疑。
課堂上有不懂和疑難問題,有不同的想法,要敢于提出,以求得老師的及時幫助。每位同學都可能遇上聽不懂的情況。在這時候,有的可能會“反正我聽不懂,再聽也沒用,干脆來個不聽”。有的則一味埋怨老師講得太快,不夠詳細;還有的會立即去問自己的同桌或埋頭查閱參考資料等。這些都是不可取的。一位西方哲人說過,選擇是聽的藝術的金鑰匙。一般來說,老師講的都要聽,但是有時老師為了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講不同的內容,這時學生就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聽,即抓住對于自己有重要意義的關鍵內容。
6、做好課堂筆記。
記課堂筆記的最常用方法是“提綱式”筆記法。即一邊聽課,一邊敏捷地概括和記下重點、難點。課堂筆記要盡快整理,使重點突出,這對鞏固知識十分重要。筆記的充實整理包括兩點:一是把課堂上漏記和記錯的內容補上去或糾正過來;二是理清綱目,突出重點、難點,用概括的語言將本節(jié)內容串聯起來,使筆記
成為一份自己提煉加工的、深化的和系統的復習材料。
要把握記筆記的時機,原則就是不影響聽講,一般情況下要用90%的注意力集中聽講,只抽出10%的注意力進行簡要記錄。做筆記的關鍵是記下“必要”和“精華,這個 “必要”和“精華”就是——記重點、記難點、記疑點、記思路、記技巧。記筆記應著重記下老師講課中的歸納和總結,以及容易混淆的概念等。
7、不要挑剔老師。
對老師的挑剔,不但極大地影響著同學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影響著學生對該老師所講授知識的接受與吸收,并且常常會因此造成偏科。個別學生對老師的挑剔比較多,認為某老師水平不高,講課表情不好,動作不準等。這里需要弄清一個問題,老師只是一個傳授知識的“輔助”,是一個學生學習成功的重要外因。老師的水平再高,也只能是“燃燒”自己;一個老師的水平再差,只要自己努力也會有收獲。
8、注意用目光和老師交流。
上課時,你的目光是看黑板抄板書、看老師聽思路、還是低頭翻書翻資料?對這三種做法,化學成績較優(yōu)秀的選中率分別為7.0%、73.7%、19.3%.可見目光跟著老師轉是最佳做法。事實上,師生間積極的目光交流,不僅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而且使老師也很容易從學生的表情里讀出哪些地方學生已懂可略講,哪些地方還需放慢速度重點講,因此目光交流的過程實為師生間相互了解、感知的過程。
9、善始善終,聽好小結。
臨近下課,經歷了緊張一節(jié)課的大腦往往感到疲憊倦怠,往往會對小結部分引不起足夠的重視。但事實上,結尾的話雖然不多,卻常常是一節(jié)課精要的提煉和復習的提示,是點睛之筆,“文眼”、“核心”所在,它對我們進一步理解課本內容、掌握知識要領、領會知識的實質,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必須認真聽好最后的小結。
10、注意課后總結。
一節(jié)課下來,應該做一個課后總結。想一想老師是如何引入這節(jié)課的,中間是如何分析的,最后是如何歸納的,弄清來龍去脈,概括出這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并將它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已使自己的知識結構融會貫通。
。ㄈ┗瘜W的復習
一所中學的一位老師彈《致愛麗絲》,在空曠的琴房里,那感覺很妙,音質之純美是一般人不能演繹出來的。有人問她,如果我能這樣熟練地演奏這首《致愛麗絲》,需要多長時間?她微笑著說:“10分鐘!眴柕娜苏f:“你開玩笑吧。”她說:“不,是真的,不過我說的是每天10分鐘! 她是一位語文老師,還是三年前練的琴,那架鋼琴是一家私人企業(yè)捐贈的,一直放在琴房里,學校曾來過一個音樂教師,不過嫌學校待遇低,走了。于是,她便成了這架鋼琴的主人,每次課間10分鐘,她就貓到琴房里練練,從最初的音節(jié)開始,不過,她只有10分鐘,10分鐘之后,上課鈴聲響,她就得停止。
幾分鐘的時間并不長,但如果能利用他并成為一種習慣,這些短短的時間就有可能成就一個人,復習化學每天也只須10分鐘。
根據遺忘規(guī)律,學習內容的最好方法是及時復習,強調復習的及時性,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下面介紹一種行之有效的復習方法。
1、嘗試回憶
所謂嘗試回憶,是指將課堂內容回想一遍,有人將其稱為“反芻”,就像牛、羊等動物一樣,把自己胃里的食物再退回到口腔里細細加以咀嚼。
嘗試回憶當堂效果最好。一是因為學生每天都有6—7節(jié)課,當堂回憶能充分利用這些時間。二是因為老師剛剛講過,趁熱打鐵,能把記憶和理解有機結合起來。三是當堂回憶以后,下課再及時復習,能使記憶和理解得到重復和循環(huán)。而當堂回憶還要注意幾點:(1)善抓重點,回憶的內容是老師指出的重要內容和教材里的關鍵性的概念。(2)講究方法,對于易混淆的概念要比較記憶,當堂回憶畢竟時間短,課后要注意多復習。
嘗試回憶的好處,可有以下幾方面:
(1)可以檢查課堂學習的效果。在嘗試回憶的過程中,如果能回憶出課堂學習的全部或大部分內容,這就可以證明自己的預習和學習效果,在開始嘗試回憶時,最好不要看書和筆記,等到想不出來的時候再看書和筆記。為了加深記憶,可以一邊想,一邊把主要內容寫出來,這樣嘗試回憶的效果會更好。
。2)可以提高記憶力。由于嘗試回憶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它可以把自己學過的知識,在尚未進入遺忘狀態(tài)之前,就在頭腦中再現了一遍,這當然是有利于記憶保持的。
。3)可以提高閱讀和整理讀書筆記的積極性。通過嘗試回憶,把課堂學習的內容在腦子里再過一遍,記住的往往是自己已經懂得的,沒有記住的正是自己沒有掌握的,這說明記憶恰好是對學習效果的檢查。對于那些想不出來的內容,就會急著去看書或筆記,這樣就激發(fā)了看書或整理筆記的積極性,并自覺地將忘記的內容作為復習重點,使得復習具有針對性。
。4)可以培養(yǎng)思維能力。嘗試回憶時反省思維過程,還要概括課堂學習的內容,而一旦想不出來,還要千方百計地尋找回憶的線索,這無疑是在做“記憶體操”。因此,一個經常嘗試回憶的學生,不僅記憶能力會有所提高,而且思維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2、認真讀書
在復習過程中,完成了嘗試回憶的步驟以后,便要開始認真讀書。當然,這時的讀書與預習時的讀書不一樣,它是在預習和課堂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讀書與思考相結合。所謂讀書與思考相結合,是指不僅要在讀書的過程中從頭到尾,逐字逐句讀,對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內容決不馬虎,要全面過目,而且還要邊讀邊思考,要多想想在回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思考內在聯系,更要思考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2)要重點突出。復習中的讀書,要有重點,對于已經記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不必再花時間,而把時間集中在回憶不起來和印象模糊的內容上面。在讀書時不妨可以邊讀邊劃。
。3)重在精讀、熟讀。對于課本的一些重要內容,必須做到精讀和熟讀。至于一些關鍵的章節(jié)和定義、定理等內容,還要在精讀、熟讀的基礎上,將其背出來。
(4)適當看一些參考書。在復習的過程中,適當的看一些參考書還是很有必要的,看參考書當然是在復習好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而且是結合課本內容去讀參考書。
3、整理筆記
在復習過程中的整理筆記,是指要把預習、課堂學習和復習等學習過程中所記的筆記串連起來,進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使其成為一份經過加工和提煉的復習資料,整理筆記的過程往往是一個知識深化、簡化的過程。所以,它要求索引清楚,中心突出,內容精練,最好還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可以使這份經過加工和整理的筆記成為階段復習和重要考試前的復習的得力助手。
4、探究和發(fā)現
復習的內容不能僅局限重復課本內容上面,而應該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不斷的進行探究和有所發(fā)現。所謂“溫故而知新”也就是這個道理。要在復習過程中進行探究,最根本的方法是“質疑”,也就是提出問題。對于知識,不僅要懂得是什么的問題,而且要懂“為什么”的問題。
四、化學的練習
國王請畫家為他畫一只孔雀。一年后,國王去拜訪畫家。畫家拿出了畫紙,很快就畫出一只美麗鮮艷的孔雀。國王很滿意,但是價錢卻使他吃驚!熬湍敲匆粫䞍汗し,你看起來毫不費力、輕而一舉地畫成了,竟要這么高的價錢?”國王問。于是畫家領著國王走遍他的房子,每個房間都放著一堆堆畫著孔雀的畫紙。畫家說:“為了在這一會兒畫出這只孔雀,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準備好!”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需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和經驗的積累。
如果說聽課這一環(huán)節(jié)側重于對知識的理解,那么練習就是側重于對知識的消化和鞏固。對于為什么要做練習的問題,一些同學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認為這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是為了達到老師的要求,這種觀點是沒有認識到練習的真正意義。
高中化學方法篇三:高中化學計算中常用的幾種方法
高中化學計算中常用的幾種方法
一.差量法
(1)不考慮變化過程,利用最終態(tài)(生成物)與最初態(tài)(反應物)的量的變化來求解的方法叫差量法。無須考慮變化的過程。只有當差值與始態(tài)量或終態(tài)量存在比例關系時,且化學計算的差值必須是同一物理量,才能用差量法。其關鍵是分析出引起差量的原因。
。2)差量法是把化學變化過程中引起的一些物理量的增量或減量放在化學方程式的右端,作為已知量或未知量,利用各對應量成正比求解。
(3)找出“理論差量”。這種差量可以是質量、物質的量、氣態(tài)物質的體積和壓強、反應過程中的熱量等。用差量法解題是先把化學方程式中的對應差量(理論差量)跟實際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如:
-12C(s)+O2(g)===2CO(g) ΔH=-221 kJ·mol Δm(固),Δn(氣),ΔV(氣)
2 mol 1 mol 2 mol 221 kJ 24 g 1 mol 22.4 L(標況)
1.固體差量
例1.將質量為100克的鐵棒插入硫酸銅溶液中,過一會兒取出,烘干,稱量,棒的質量變?yōu)?00.8克。求有多少克鐵參加了反應。(答:有5.6克鐵參加了反應。)
解:設參加反應的鐵的質量為
x。
Fe+CuSO4===FeSO4+Cu 棒的質量增加(差量)
56 6464-56=8
x 100.8克-100克=0.8克
56:8=x:0.8克答:有5.6克鐵參加了反應。
2.體積差法
例2.將a L NH3通過灼熱的裝有鐵觸媒的硬質玻璃管后,氣體體積變?yōu)閎 L(氣體體積均在同溫同壓下測定), 該b L氣體中NH3的體積分數是(C )
2a-bb-a2a-bb-aA. C. abba
設參加反應的氨氣為x ,則
2NH3N2+3H2 ΔV
2 2
x b-a
x=(b-a) L
所以氣體中NH3的體積分數為
3.液體差量
例3.用含雜質(雜質不與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鐵10克與50克稀硫酸完全反應后,濾去雜質,
所得液體質量為55.4克,求此鐵的純度。
解:設此鐵的純度為x。
Fe
。獺2SO4===FeSO4+H2↑ 溶液質量增加(差量)
56 256-2=54
10x克55.4克-50克=5.4克 a L-b-ab L2a-b b
56:54=10x克:5.4克
第 1 頁 共 3 頁
二.關系式法
建立關系式一般途徑是:(1)利用微粒守恒建立關系式;(2)利用化學方程式之間物質的量的關系建立關系式;(3)利用方程式的加和建立關系式等。
三.守恒法
。1)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總數守恒。
(2)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守恒。
。3)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守恒。
。4)化學反應前后同種元素的原子個數守恒。
。5)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失電子總數守恒。
。6)溶液稀釋、濃縮、混合前后溶質量(質量或物質的量)守恒。
由于上述守恒關系不隨微粒的組合方式或轉化歷程而改變,因此可不追究中間過程,直接利用守恒關系列式計算或觀察估算的方法即為守恒法。運用守恒法解題既可以避免書寫繁瑣的化學方程式,提高解題的速度,又可以避免在紛繁復雜的解題背景中尋找關系式,提高解題的準確度。
1.元素守恒法
催化劑例1.4NH3+5O2=====△4NO+6H2O2NO+O2===2NO23NO2+H2O===2HNO3+NO
經多次氧化和吸收,由N元素守恒知:NH3~HNO3
2.電子轉移守恒法
--失去8e得4e2-例2.NH3――→HNO3, O2――→2O
由得失電子總數相等知,NH3經氧化等一系列過程生成HNO3,NH3和O2的關系為NH3~2O2。
例3.黃鐵礦主要成分是FeS2。某硫酸廠在進行黃鐵礦成分測定時,取0.100 0 g樣品在空氣中充分灼燒,將生成的SO2
。1氣體與足量Fe2(SO4)3溶液完全反應后,用濃度為0.020 00 mol·L的K2Cr2O7標準溶液滴定至終點,消耗K2Cr2O7標準溶
3+2-2++2-2++3+3+液25.00 mL。已知:SO2+2Fe+2H2O===SO4+2Fe+4H Cr2O7+6Fe+14H===2Cr+6Fe+7H2O
求樣品中FeS2的質量分數是(假設雜質不參加反應)________________。
高溫解析 (1)據方程式4FeS2+11O2=====2Fe2O3+8SO2
3+2-2++SO
2+2Fe+2H2O===SO4+2Fe+4H
2-2++3
。3+Cr2O7+6Fe+14H===2Cr
+6Fe+7H2O
32-2+得關系式:Cr2O7~6Fe~3SO2~2 2
32
0.020 00 mol·L×0.025 00 -1m
1202 m(FeS2)=0.090 00 g 樣品中FeS2的質量分數為90.00%
四.極值法(也稱為極端假設法)
、侔芽赡娣磻僭O成向左或向右進行的完全反應。
、诎鸦旌衔锛僭O成純凈物。
③把平行反應分別假設成單一反應。
例1.在一容積固定的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2SO2(g)+O23(g)。已知反應過程中某一時刻SO2、O2、SO3
。1-1-1的濃度分別為0.2 mol·L、0.1 mol·L、0.2 mol·L。當反應達到平衡時,各物質的濃度可能存在的數據是(B )
。1-1 -1A.SO2為0.4 mol·L,O2為0.2 mol·LB.SO2為0.25 mol·L
-1 -1C.SO2和SO3均為0.15 mol·LD.SO3為0.4 mol·L
。1解析 本題可根據極端假設法進行分析。若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達到平衡時SO3的濃度最大為0.4 mol·L,
而SO2和O2的濃度最小為0;若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達到平衡時SO3的濃度最小為0,而SO2和O2的最大濃度分
。1-1別為0.4 mol·L、0.2 mol·L,考慮該反應為可逆反應,反應不能向任何一個方向進行到底,因此平衡時SO3、
。1,-1,-1O2、SO2的濃度范圍應分別為0<c(SO3)<0.4 mol·L0<c(O2)<0.2 mol·L0<c(SO2)<0.4 mol·L。SO2反應轉化成
-1-1-1SO3,而SO3分解則生成SO2,那么c(SO3)+c(SO2)=0.2 mol·L+0.2 mol·L=0.4 mol·L。對照各選項,只
有B項符號題意。
例2. 在含有a g HNO3的稀硝酸中,加入b g鐵粉充分反應,鐵全部溶解并生成NO,有 g HNO3被還原,則a∶b不可4
能為( A ) A.2∶1B.3∶1 C.4∶1 D.9∶2
解析 Fe與HNO3反應時,根據鐵的用量不同,反應可分為兩種極端情況。
(1)若Fe過量,發(fā)生反應:3Fe+8HNO3(稀)===3Fe(NO3)2+2NO↑+4H2O
第 2 頁 共 3 頁
a
baa3則有=此為a∶b的最小值。 5663b1
(2)若HNO3過量,發(fā)生反應:Fe+4HNO3(稀)===Fe(NO3)3+NO↑+2H2O
baa9則有:∶此為a∶b的最大值。 5663b2
3a9所以a∶b,即a∶b的比值在此范圍內均合理。 1b2
五.平均值規(guī)律及應用
(1)依據:若XA>XB ,則XA>X>XB,X代表平均相對原子(分子)質量、平均濃度、平均含量、平均生成量、平均消耗量等。
(2)應用:已知X可以確定XA、XB的范圍;或已知XA、XB可以確定X的范圍。
解題的關鍵是要通過平均值確定范圍,很多考題的平均值需要根據條件先確定下來再作出判斷。實際上,它是極值法的延伸。
例1.兩種金屬混合物共15 g,投入足量的鹽酸中,充分反應后得到11.2 L H2(標準狀況),則原混合物的組成肯定不可能為( B ) A.Mg和Ag B.Zn和Cu C.Al和ZnD.Al和Cu
。馕 本題可用平均摩爾電子質量(即提供1 mol電子所需的質量)法求解。反應中H被還原生成H2,由題意可知15 g
。1金屬混合物可提供1 mol e,其平均摩爾電子質量為15 g·mol。選項中金屬Mg、Zn、Al的摩爾電子質量分別為12 g·mol
-1-1-1、32.5 g·mol、9 g·mol,其中不能與鹽酸反應的Ag和Cu的摩爾電子質量可看做∞。根據數學上的平均值原理
。1-1可知,原混合物中一種金屬的摩爾電子質量大于15 g·mol,另一金屬的摩爾電子質量小于15 g·mol。答案 B
例2.實驗室將9 g鋁粉跟一定量的金屬氧化物粉末混合形成鋁熱劑。發(fā)生鋁熱反應之后,所得固體中含金屬單質為18 g,則該氧化物粉末可能是(C ) ①Fe2O3和MnO2 ②MnO2和V2O5 ③Cr2O3和V2O5 ④Fe3O4和FeO
A.①② B.②④C.①④D.②③
9 g11解析 n(Al)==,Almol×3=1 mol,則生成金屬的摩爾電子質量-127 g·mol33
--1(轉移1 mol e生成金屬的質量)為18 g·mol。
56 g55 g-1-1①項生成Fe的摩爾電子質量為,生成Mn的摩爾電子質量為,根據平均3 mol4 mol
51 g-1-1值規(guī)律,①正確;②生成Mn的摩爾電子質量為13.75 g·mol,生成V的摩爾電子質量為g·mol,根據5 mol
平均值規(guī)律,②不可能生成單質18 g;同理,③也不可能生成金屬單質18 g;④Al完全反應時生成Fe的質量大于18 g,當氧化物粉末不足量時,生成的金屬可能為18 g,④正確。答案 C
鞏固練習:
1.一定條件下,合成氨氣反應達到平衡時,測得混合氣體中氨氣的體積分數為20.0%,與反應前的體積相比,反應后體積縮小的百分率是(A)A. 16.7%B. 20.0%C. 80.0%D. 83.3%
-1--3+2+2.取KI溶液25 mL,向其中滴加0.4 mol·L的FeCl3溶液135 mL,I完全反應生成I2:2I+2Fe=I2+2Fe。將反應后的
2+溶液用CCl4萃取后分液,向分出的水溶液中通入Cl2至0.025 mol時,Fe恰好完全反應。求KI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2mol/L)
3.兩種氣態(tài)烴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時,1 L該混合烴與9 L氧氣混合,充分燃燒后恢復到原狀態(tài),所得氣體體積仍是10 L。下列各組混合烴中符合此條件的是(A)
、貱H4、C2H4②CH4、C3H6③C2H4、C3H4 ④C2H2、C3H6
A.①③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有一在空氣中放置了一段時間的KOH固體,經分析測知其含水2.8%、含K2CO3 37.3%,取1 g該樣品投入25 mL 2 mol·L
-1的鹽酸中后,多余的鹽酸用1.0 mol·L KOH溶液30.8 mL恰好完全中和,蒸發(fā)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到固體(B)
A.1 gB.3.725 g C.0.797 gD.2.836 g
6.銅和鎂的合金4.6 g完全溶于濃硝酸,若反應后硝酸被還原只產生4 480 mL的NO2氣體和336 mL的N2O4氣體(都已折算到標準狀況),在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生成沉淀的質量為(B)
A.9.02 g B.8.51 g C.8.26 gD.7.04 g
第 3 頁 共 3 頁
【高中化學解題方法(完整版)】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有機推斷特點解題方法07-31
高中化學解題技巧03-29
高中化學的解題技巧03-29
數學解題方法07-30
數學的解題方法05-05
數學解題方法05-29
高中化學例題及解題技巧03-30
初中數學解題方法:換思路解題03-30
定語從句的解題方法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