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族風俗
回族的人們是在風俗上是有著特別的講究,特別在生活中細節(jié)以及禮儀方面。那么關于回族的民族傳統(tǒng)風俗都有些什么呢?下面就隨百分網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回族傳統(tǒng)民族風俗
回族的居住習俗
回族的居住習俗,具有悠久的歷史,它與回回民族的萌芽、形成和發(fā)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也與回族的信仰習俗、飲食習俗等有一定聯(lián)系。
一 回族居住區(qū)域及分布傳承
回回民族的居住習俗,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中葉。那時,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通過海陸兩條主要道路(史稱“香料之路”和“絲綢之路”)來中國經商的較多。一些從海道而來的穆斯林商人,在政府制定的通商港埠進行貿易,他們就近方便,聚居在一些主要海濱口岸。唐時,這些回族先民主要僑居在當時中國貿易最興旺的廣州和揚州。從陸路來的一些穆斯林商人,主要聚居在唐朝首都長安的“西市”和“東市”。這些穆斯林商人不論是留居廣州、揚州的,還是留居長安的,他們來中國后,有許多人買田地,修房屋,就地與漢族姑娘成親,安家落戶。據《資治通鑒·唐紀四八》貞元三年條記載,玄宗天寶年間(742年--756年)以來,這些“胡客”“留居長安者四五十余年,皆有妻子,買田宅,舉質取利,安居不欲歸”。宋時,通商貿易在唐代昌盛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來華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胡客”較唐代更多。他們主要聚居在廣州、泉州、杭州。政府為此還專門給他們在江河邊上劃撥留居區(qū)域,出現(xiàn)了不少“回回冢”等。由于這些回回先民的經濟基礎好,居住條件在當時來說令人刮目相看,住宅的結構、造型、設施相當可觀。如“番禹蒲氏在居留地的住宅,層樓杰觀,晃蕩綿亙,不能悉舉”。唐宋時,沿海各主要商埠,有若干“蕃客”聚居區(qū)和禮拜寺。每一聚居區(qū)的“蕃客”所在地都稱作“蕃坊”,“蕃坊”有大有小,小的有幾十人至近百人,大的有幾百人至上千人。隨著“蕃客”和“蕃坊”數(shù)的逐步增加,唐宋時,政府為了加強社會秩序的組織管理,要求每一個蕃坊的穆斯林推薦出“最有德望者”一至二人,由政府委任作“都蕃長”,管理蕃坊的行政和宗教工作等。
元代,來中國居住的回回更多。除了一部分經商而來的以外,更多的是自1219年開始,成吉思汗幾次西征,大批的中亞、西亞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迫隨軍遷徙到中國。有軍人、工匠、學者等等。軍士都被元編入“探馬赤軍”,參加滅宋的戰(zhàn)爭。這時的回回,他們已不再是僑民,而是作為主人翁,像中國當時的漢、蒙古等其他民族一樣,可以長期定居;不再是限于通商口岸居住,而可以在全國各地自由居住。正如周密《癸辛雜識續(xù)集》說的“今回回皆以中原為家,江南尤多”。《明史·西域傳》說:“元時回回遍天下。”許有壬《西域使者哈只心碑》說:“我元始征西北各國,西域最先內附,故其……大賈擅水陸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津要,專其膏腴。”由此看出當時回回主要聚居在繁華的城鎮(zhèn)和生意興隆的商業(yè)中心,以及交通沿線。如東南地區(qū)回族主要聚居在南昌、九江、蕪湖、南京、鎮(zhèn)江等地,這和當時廣州、泉州、福州、杭州、揚州以及內地的開封、洛陽、西安等地回族分布一樣,都居住在有名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上。就一個地區(qū)來說,回民也是居住在本地區(qū)的交通沿線和城鎮(zhèn)。如湖北省的回民主要聚居在武漢、蒲圻、洪湖、沙市、寶昌、漢水等市縣,位于長江漢水沿路。江南名城嘉興有“回回街”。元代回族為了滿足生活需要,在住宅建筑上出現(xiàn)了各具豐韻、豐富多彩的樣式。如“杭州薦橋側首,有高樓八間,俗謂八間樓,皆富貴回回新居”。
明代,由于“探馬赤軍”解體,服役、屯田、經商的回民皆已長期定居下來,在全國范圍內,真正形成了回民“大分散、小集中”的民族共同體。清代,封建統(tǒng)治者對回族人民采取“分而治之”的辦法,把聚居大城市的回民逐步遷趕分散到“窮鄉(xiāng)僻壤”,特別是西北地區(qū),由于左宗棠殘酷鎮(zhèn)壓回族人民,迫使回族或與漢族雜居,或逃到交通不便、路途遙遠的深山溝壑里,多數(shù)被遷到“三邊一梢”(即山邊、灘邊、湖邊、渠梢)居住。在這種壓迫下,回族以伊斯蘭教為紐帶,以清真寺為中心,集中聚居、團結在清真寺周圍,成為相對獨立的小聚居區(qū)。但大的方面,縣與縣、省與省之間,卻構成了若斷若續(xù)、點線結合的居住區(qū),使鄰近地區(qū)的鄉(xiāng)、縣、市、省之間能保持一定的聯(lián)系。甘肅、寧夏兩省區(qū),就是典型的點線結合居住區(qū)。如“寧夏至平涼千余里,盡系回莊”。
從全國范圍內來講,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臺灣省待補),回族共有八百六十余萬人,每一個省都有回族。其中以寧夏、甘肅、河北、河南、青海、山東、云南、新疆居住回族最多。分布特點仍然是大分散、小集中,F(xiàn)在,全國有一個回族自治區(qū),即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兩個回族自治州(甘肅臨夏、新疆昌吉),六個回族自治縣(河北孟縣、大廠,青海門源、化隆,甘肅張家川,新疆焉耆),還有五個回族和其他民族聯(lián)合自治的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尋甸彝族回族自治縣、咸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此外,還建立了四個縣級回族區(qū)(呼和浩特市回族區(qū)、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開封市順河回族區(qū)、洛陽市瀍河回族區(qū))和一百四十多個回族鄉(xiāng)、鎮(zhèn)。每一個省、市、縣、鄉(xiāng)的回民,一般都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地方,往往在農村自成鄉(xiāng)、村、寨、營等,在城鎮(zhèn)自成街道、區(qū)、巷、弄、里等,如北京市宣武區(qū)牛街附近就是回族聚居區(qū)。北京郊區(qū)、縣有回族聚居村五十九個。吉林省回族主要聚居在吉林、扶余、臨江、琿春等七個城鎮(zhèn)。黑龍江省回族主要聚居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伊春、鶴崗、佳木斯、牡丹江、阿城等市、縣。江蘇省回族主要分布在南京、鎮(zhèn)江、揚州等地,就南京來講,回族又主要分布在建鄴區(qū)、秦淮區(qū)。山東省回族從大的方面看主要聚居在德州、泰安、濟南、菏澤、聊城、曹縣、陵縣等,但就市、縣來講又聚居在一些鄉(xiāng)鎮(zhèn),如淄博市金嶺鎮(zhèn)、曹縣侯家集鎮(zhèn)、青州市云峽河、禹城縣十里望、濟陽縣辛集、店子、菏澤市馬垓等。西北各省回族這種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更為明顯,如陜西省回族除在西安市聚居外,鎮(zhèn)安縣的茅坪、程家等鄉(xiāng)、鎮(zhèn)為回族集中聚居區(qū)。上述居住區(qū)還形成了一些具有回回民族特點的居住名稱,有的是根據回族姓氏命名的地名。如馬家灣、納家戶、丁家塘、白家寨等等。有的小聚居區(qū)的地名,從元朝回民參加“探馬赤軍”屯戍就開始留傳下來。特別是現(xiàn)在全國各地回回營、回回寨、屯等地名名稱就是受屯戍影響而流傳下來的,如今河南的回回寨、齊河縣的老寨子、陵縣的亞虎寨、柳福寨等。明代以后還有大量以“營”為地名的,如現(xiàn)在寧夏頭營、三營、七營;云南玉溪的大營、西營、東營;山東省無棣縣的五營;陽信縣的六營、大營、小營;泰安縣的前營、后營;以及北京、開封、廣西等地的回回營等等,都是現(xiàn)在回族居住的地方。在吉林省還有一些回
回屯的地名,如紅石屯、寶山屯、山前槐屯、蜂蜜營屯、前央屯等。(算命www.azg168.com)
西北各城鎮(zhèn)的回民,除少數(shù)在市區(qū)里以外,大多數(shù)居住在城關外,如寧夏首府銀川市的南關,青海省會西寧市的東關等;在一個縣(鎮(zhèn))來說也是如此,如固原縣南關、預旺鎮(zhèn)南關均是回民。在回漢雜居的農村,回回往往緊靠在一起居住。
回族聚居區(qū)除了叫營、洼等以外,都有地名,且一個地方回族人口發(fā)展到百十口乃至上千口人都建有清真寺。由于受唐代遺留下來的“蕃坊”的影響,這些地方回民內部稱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叫“坊”。如“本坊如何如何”、“坊上的.事情怎么辦”、“某某坊昨天一個孩子‘無常’了”等等。
回族有哪些民族風俗
回族的禮儀習俗:誕生禮及生活禮節(jié)
回族的儀禮習俗包括人生儀禮和生活禮節(jié)兩大部分。人生儀禮,主要是從生到死之間的若干重大階段的儀禮。如中國回族自形成以來主要有誕生禮、命名禮、滿月禮、百日禮、抓周禮、割禮、婚禮、喪禮等。生活禮節(jié)主要是見面禮、待客禮等。
一 回族的誕生禮
回族把出生視為一種大禮,保留著許多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在孕育期,通常稱婦女有孕為“有喜”。詢問時,一般只說有喜了嗎?而不能問你懷孕了嗎?婦女在孕育期還有許多避諱和禁忌。如不送親,不參加婚禮,不見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見送親、送葬的,要盡快避開,不能迎面而行。在飲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讓孕婦吃兔子肉。據說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樣是豁的。也不允許孕婦平時隨意譏笑別人的小孩,更不能笑有生理缺陷的小孩。臨產時,孕婦要洗大凈,盡快住進產房,這叫“占房”。
嬰兒誕生時,產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連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隨意入內,門簾上要掛一個紅綢或紅布條條,提醒外人免進(在醫(yī)院生小孩除外)。嬰兒哇哇降生后,若是男孩,則在家庭或親屬、近鄰中,選擇一個聰明、誠實、勇敢的人首先踏進產房;如是女孩,要選擇一個溫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進產房,這叫“踩生”;刈逭J為,孩子出生后,誰先進入產房,孩子的氣質、性質就像誰。這是回族人民一種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接生婆接完小孩以后,主人要給她散五至十元的包貼,有的還給買一件衣服。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時候,回族叫“三洗”,也叫 “洗三”,要用熱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這天,主人要用羊肉臊子面款待親戚、朋友、鄉(xiāng)親,祝賀小孩平安無事,長命百歲。而鄉(xiāng) 親、朋友在洗三這天,給月婆子送長面、油香、鍋塊、雞蛋、肉等營 養(yǎng)品,表現(xiàn)了回族內部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同心同德的風尚。有 的月婆子在坐月子期間缺奶,就讓家里人拿一個小碗收吃七家面,這叫“修渠引水”。
孩子滿月后,還要舉行滿月禮,也叫賀滿月。這天,要請?zhí)觐^師理齊孩子頭發(fā),并根據頭發(fā)的重量,相應地向貧窮人施散一部 分錢財和物品。同時將剃下的小孩頭發(fā),丸成一個小球,用線和沙市同住,連在小孩的枕頭上,意為壯膽、吉利,健康成長。上海等地回族穆斯林還給孩子留小辮、戴手銷、鎖片,祝愿孩子長大 成人。賀滿月,也要做飯菜、炸油香等,款待親朋好友和孩子的舅舅、外爺、外奶奶等親戚以及左鄰右舍。
孩子到了一百天,有的還舉行“百日禮”,回族也叫“趕百路子”,祝福孩子一生中走寬闊的道路,奔遠大的前程。
二 回族的命名禮
回族在嬰兒誕生的當天或三天之內,必須請一位阿匐給嬰兒舉行命名禮,即起經命,也叫回回名。命名禮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門檻里。阿匐站在門口或門檻外,先對著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即在清真寺宣禮塔上召喚教民上寺禮拜的宣禮詞。再對著小孩的左耳念“殺麥體”,即教民匯聚到清真寺后準備禮拜的招呼詞。爾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氣或輕輕咬一下,是女孩則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氣。據說,念宣禮詞、吹氣的意思是,把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兒,由清真寺之外呼喚到清真寺之內,一生下來就要成為一個當然的穆斯林。當阿旬舉行這種儀式后,便從回教眾多的先賢中選出一個美名,告訴家里人,以示吉慶、俊美。男孩一般命名為“爾撤”、“努哈”、“尤素夫”、“曼蘇爾”、“大吾代”、“穆薩”、“爾里”、“曬爾東”、“葉爾姑”等等。女孩兒一般起名為“阿依舍”、“奴姑燕”、“海撤”、“索匪燕”、“法圖麥”、“賽里買”、“祖布代”等等。回族除以伊斯蘭教經典上的圣賢人的名字命名外,還有以下命名法:有的以嬰兒的生日命名。如嬰兒出生在齋月,就命名為“來買丹”,出生在古爾邦節(jié)(寧夏有的地方稱為爾德節(jié)),命名為“爾德”,出生在星期五這天壩u命名為“主麻”,出生在星期四,命名為“杜什兒”等等。有的以次序或排行命名。如二姐兒、三姐兒、四姐兒、老娃子等等。有的以動物命名。如牛娃子、;⒆印⒀蜓、黑貓兒等等。還有的根據祖父母的年齡,以數(shù)字命名。如八十兒、七十兒、六十兒、五十兒等。有的先起一個經名,四五歲后再起一個大名,回族叫官名或學名。還有的在經名前冠以漢姓,使?jié)h姓與回回經名相結合。如馬穆薩、王尤拜、黑牧杜爾、周合里肥等,也有終身用回回名的;刈宓慕浢胁簧俣际呛喕说,如阿布冬拉希,簡稱阿布冬。穆罕默德簡稱穆罕子,且習慣在名子后面加一個“子”,如主麻子、尤舍子、尤拜子、麥燕子等等。
在舉行命名禮這天,有條件的要宰羊,一般的也要炸油香、.撒子、花花等,請阿旬,送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以示慶賀。命名禮結束后,要用紅棗、白糖、紅糖、冰糖水等甜東西給小孩兒開口。
三 回族的抓周禮
抓周禮也叫歲禮,回族俗稱抓歲。這是回族當中較為普遍的一種禮儀,尤其有的回族生的第一胎,或有些沒有生育能力領別人孩子的,則更重視這種儀禮。
回族小孩的抓歲,儀式比較簡單。當小孩一周歲時,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等都懷著喜悅的心情,在周歲的頭天晚上或當天早晨忙忙碌碌、說說笑笑地準備歲糕;刈鍖q糕很講究,選用優(yōu)粉、紅棗、香豆子粉、胡麻油等原料。歲糕必須做成圓的,厚約三、四寸,直徑一尺左右,用蒸籠蒸。講究厚道大方。花樣要新穎美觀,一般由六至八個三角形組成。每個三角形上的圖案必須是用面制作的牡丹、梅花、荷花等花草,忌諱用貓、狗、兔、羊等動物一類的圖案。每朵花的中心放一個大紅棗。歲糕做得既白又軟,吃起來又香又甜。切糕人要選請長輩或年老的人。有條件的回族還要宰雞、羊,做涼粉,燴五香菜。由于回族分布在全國各地,做歲糕的習俗也不完全一樣。有的地方的回族在抓歲那天,”只須吃歲糕,不吃米飯、面條等其它主食。
在抓歲這天,還要邀請親戚朋友和左鄰右舍的人到家吃歲糕。來賓一般要給孩子帶上玩具等小禮品,表示慶賀。
舉行抓歲禮時,主人要放一個大紅桌子,桌子上喜歡擺上鋼筆、毛筆、筆記本、《古蘭經》和用紙制作的小飛機、小輪船、刀、劍及其它玩具等,爾后,由母親或父親把小孩抱到桌子前,讓小孩任意抓。來賓和全家老小圍著孩子一起觀看,希望孩子能抓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東西。
據回族群眾講,如果孩子抓到了筆和本子,就意味著將來是一個能寫會畫、才華出眾的文人、學者;如果抱上了《古蘭經》,就認為是個精通阿文、.百問百答的阿訇,是一個真正的穆斯林;若拿起劍刀,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是個耍刀舞劍,好武尚勇的武士;如果既抓了筆又拿了劍,就認為這孩子會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將,要抓到不起眼的小玩具等,則認為是個吃喝玩樂、貪圖安逸、成不了才的“榆木疙瘩”;如果孩子什么也不抓,便說他(她)是個昏昏噩噩、一事無成的白癡、庸人等等。
當孩子抓到鋼筆、本子《古蘭經》一類的東西時,孩子的父母歡天喜地,心曠神恰,高高舉起孩子慶賀逗笑,圍觀者拍手叫好!
抓歲儀式結束后,主人便端出歲糕、滾燙的燴萊,和來賓一起會餐一頓,祝賀孩子年復一年,吉慶平安,健康成長。有條件的回族家庭,以后每年在孩子的生日,都蒸一個歲糕,在自己家庭范圍內慶賀、紀念,不請客人。
四 回族的割禮
割禮,阿拉伯語“海特乃”的意譯。回族俗稱“遜乃提”,也叫割禮或成丁禮。
回族為什么要割包皮呢?因為伊斯蘭教規(guī)定男孩到十二歲,已經懂事,要開始承擔宗教義務,履行“天命”和“遜乃”的宗教功課。這樣宗教上的一些規(guī)定長期發(fā)展,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風俗習慣。
回族男童一般在5—9歲實行割禮,即割除陰莖的包皮。
回族割包皮的習俗,從醫(yī)學的角度看是很衛(wèi)生的,是有科學道理的。男孩的生殖器因包皮過長,不能上翻,即為包莖,包皮下常常積聚污垢,這種污垢如不及時清潔,時間長了,會帶來許多疾病,如包皮炎、包皮結石等等。狹窄的包莖還使陰莖發(fā)育遲緩。特別嚴重的是,包皮內積留的尿汁精滴,脫落的上皮和包皮垢等都比較容易腐化、甚至潰爛,容易引起陰莖癌。
由此可見,回族對兒童進行割包皮手術的習俗,是對身體健康有益的,是一種良好的衛(wèi)生習俗。據調查,回族當中現(xiàn)在幾乎沒有患陰莖癌的。
回族對小孩進行割包皮手術,過去都是由專門的宗教人員施行,稱其為“遜乃巴巴”。其方法:有的采用簡單的冰凍麻醉法,然后用專用刀割之。有的用夾板將包皮挾好,用上麻醉藥品,再割之。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現(xiàn)在回族群眾一般都把小孩送到當?shù)蒯t(yī)院進行手術。這樣既安全,又衛(wèi)生,傷口愈合快,不到一星期就痊愈了。
回族群眾對割禮非常講究,氣氛隆重。割禮這天,家庭經濟條件較富裕的,要給小孩換上一身新衣服。家里一般要宰羊、宰雞、炸油香。請阿匐念經,過“爾麥里”。左鄰右舍的親戚朋友要給小孩散“億貼”(小費),以示慶賀。
【回族民族風俗】相關文章:
2.白族的民族風俗
4.回族的風俗習慣
5.回族有什么風俗
6.回族風俗習慣介紹
8.回族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