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豆沙粽子的做法
豆沙粽子是眾多粽子口味的一種,因其兼具糯米的滑糯和豆沙的香甜,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大家知道豆沙粽子的做法嗎?下面是愛匯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豆沙粽子的做法,供大家閱讀!
豆沙粽子的做法
做法一
1. 將赤豆洗凈,入鍋加水浸沒,用旺火煮3小時;
2. 再改小火燜1小時,待赤豆酥爛后,倒入淘籮;
3. 淘籮下面放大盆,用手不停地推擦酥爛的赤豆;
4. 同時將水從淘籮內(nèi)徐徐淋入,直至細(xì)豆沙全部流盡為止;
5. 將淋入的細(xì)豆沙在盆內(nèi)靜置15分鐘左右,篳去上面的余水,即成豆沙;
6. 將豬板油去皮,稍燙一下切成小粒,加入少許白酒拌勻;
7. 5分鐘后再加入白糖拌勻,摻入豆沙,捏成直徑4厘米、長6厘米的豆沙餡芯;
8. 將糯米淘凈,瀝去水分,取粽葉3~5片,卷成漏斗形;
9. 加入糯米20克,放入餡一個,再加蓋糯米20克,然后用粽葉包緊,用棉線扎牢;
10. 粽子入鍋,加清水浸沒,在旺水上煮3小時左右,即成豆沙粽子。
做法二
食材
主料:糯米、豆沙餡
輔料:粽子葉適量、水適量、線繩少許[1]
1.將糯米放入容器內(nèi),放入清水浸泡十小時以上,我是前一天晚上泡的,第二天制作。
2.粽子葉也用清水浸泡,然后用鍋煮15分鐘,撈出備用。
3.取一粽子葉,卷成三角型,將糯米放入一半;再放入豆沙餡。
4.然后上面再填滿糯米。
5.將上面的葉子按在米上捏緊,包裹好。
6.然后用線繩纏緊。
7.打好結(jié)即做好一個粽子了。
8.將所有粽子做好后,放入高壓鍋內(nèi),加水沒過粽子。
9.大火上汽后再煮25-30分鐘,關(guān)火后再燜10分鐘,然后就可以食用啦。
做法三
材料:豆沙、棕櫚葉、箬皮、糯米
1.(準(zhǔn)備箬皮和棕繩):把箬皮在沸水里煮一分鐘,放在冷水里浸涼,抹干凈,剪除老硬的葉端。
2.用小刀順棕櫚葉的分枝口把棕櫚葉分成小枝,把其中小枝葉中間的硬莖撕去(動作要快)。
3.一張2厘米寬的小枝葉分開成了兩半,把枝葉尖對接。
4.像打繩結(jié)一樣打個死結(jié),拉緊成了一根兩尺多長的棕葉繩。
5.把所有的棕葉繩攤開,放在陽光底下曬3、4個小時,就縮成了柔軟的棕繩,可以伸縮自如地綁棕子了。
6.(包粽子):以豆沙甜餡為例,為便于包可把豆沙餡先切成塊。挑兩張一大一小的箬皮葉,光滑葉正面朝上,小葉疊放在大葉上。
7.把兩張葉做成漏斗狀,中間先放一層糯米。
8.放入一塊豆沙再鋪一層糯米(最上層糯米不能滲入到豆沙里,否則煮不熟),包豆沙粽不能太用力擠壓。
9.把漏斗另一端的箬皮葉折疊過來再翻轉(zhuǎn),手捏緊旁邊的箬皮葉。
10.把最后多余的箬皮葉再次翻過來包住粽角,最后用棕繩繞緊。包好的粽子裝入高壓鍋內(nèi)注入水(水把粽子浸到就行,千萬不能讓粽子浮在水面上)壓40分鐘左右就可以(時間太長,粽香會跑掉)。
豆沙粽子卷的制作
1.糯米在前一天晚上用水洗凈后,放在水中浸泡著,在要做粽子前的20~30分鐘瀝去水分。
2.在炒鍋內(nèi),加水及砂糖各250克,再加入鹽等煮沸,倒豆沙入鍋,用中火煮成固體狀。加入豬油,充分拌炒均勻,因為容易燒焦,所以要隨時注意火的大小,并用木飯匙時時加以翻動。
3.把炒好的豆沙自鍋內(nèi)取出來,立刻攤開冷卻,分成20等份。把栗子一粒粒的分放在20等份中,用豆沙把栗子包起來做成丸子狀。
4.竹葉用濕布擦拭干凈,把綁粽子的繩準(zhǔn)備好。
5.把竹葉做成圓錐狀。將糯米、豆沙團(tuán)各2大匙、依順序放入包好,再用繩子把粽子綁起來。
6.把5個粽子綁成一束,放入沸騰的熱水中,蓋上鍋蓋煮1個小時。在煮的期間,要隨時注意水量,不夠時,須忝加熱水,使粽子時時保持在高濕狀態(tài)中。
粽子的歷史起源
端午節(jié)祭祀先祖,其實是后人賦予的內(nèi)容。古人對端午其實有種種說法。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chuàng)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卻說:“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jié)物,相隗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币蚶顣r珍此種說法,故聞一多有 “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說。
關(guān)于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fēng)士記》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學(xué)家吳鈞在《續(xù)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庇谑且杂瀭饔灒嘌爻伤。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fā)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剝?nèi)~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jīng)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jìn)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像粽子。 粽子的出現(xiàn)如本文開頭所說,但一說用于祭祖;又說為了紀(jì)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
歷史上關(guān)于粽子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薄墩f文解字●夂部》:“葼,斂足也。”意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黍也;蜃黥铡!濒兆佑置敖鞘颉,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fēng)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xié)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jié)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jié)日所尚啖也!っ滓幻F’,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粽子是最早出現(xiàn)的端午時食,應(yīng)屬西漢的“梟羹”!妒酚洝贰拔涞郾炯o(jì)”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xí)俗并沒有持續(xù)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xiàn)。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yīng)節(jié)食品。
【豆沙粽子的做法】相關(guān)文章:
西餐各式土豆沙拉的做法大全10-13
西米粽子的做法06-08
肉粽子的做法和配料01-14
簡單的西餐做法05-27
直銷寢室做法總結(jié)05-18
西餐常用醬汁做法06-01
西餐簡餐及做法01-30
西餐冷菜的做法大全08-31
西餐雞排的做法10-18
小班粽子的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