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語文必修一重點句子翻譯
高一文言文復(fù)習(xí)學(xué)案必修一
高一文言文復(fù)習(xí)學(xué)案
翻譯下列重點語句,注意文言現(xiàn)象。
一、《左傳》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4、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5.若余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6.夫晉,何厭之有?
7.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二、《荊軻刺秦王》
1.“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2.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3.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4.“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1
5.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6.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
7.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
8.太子聞之,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9.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10.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
11.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12.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13.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4.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15.復(fù)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
16.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17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愿舉國為內(nèi)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18.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
19.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shè)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
21.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2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zhí)兵,皆陣殿下,非有詔不得上
23.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
高一文言文復(fù)習(xí)學(xué)案必修一
2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25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26..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三、《鴻門宴》
1沛公欲王關(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2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3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校財物一點都不要,婦女一個也不親近,這(表現(xiàn))他的志向不校
4.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
5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6.誰為大王此計者?
7.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8.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9.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
10.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12.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13.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14.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15.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fù)見將軍于此。
16.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
17.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yīng)。
18.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19.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20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21.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2.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樊噲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
23.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24.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2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26.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27.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28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29沛公安在?
30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人教版語文必修一二文言重點句子翻譯
人教版語文必修一、二文言重點句子翻譯
命題人趙慧王雪
《燭之武退秦師》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譯為:
2、夫晉,何厭之有?
譯為: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譯為:
4、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譯為: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譯為:
《荊軻刺秦王》
6、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譯為:
7、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譯為:
8、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
譯為:
9、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譯為:
10、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
譯為:1
《鴻門宴》
11、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王見陵之恥除矣。
譯為:
1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
譯為:
1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
譯為:
14、范增說目項王,舉所佩玉玨以示之者三。
譯為:
15、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譯為:
16、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
譯為:
17、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譯為:
18、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譯為:
19、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譯為:
20、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譯為:
21、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譯為:
2
必修二
1、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2、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4、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6、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7、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齲
8、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9、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0、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11、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參考答案
1.如果你放棄圍攻鄭國而把他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可以供給他們?nèi)鄙伲ǖ臇|西),對您秦國也沒有害處。
若:如果;行李:即行吏,出使的人。即行吏;共:通“供”;乏困:缺少的東西。
2.晉國,有什么(能讓他)滿足呢?厭:通“饜”,滿足。
3.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是使秦國土地減少,(晉國)從哪里取得他所貪求的土地呢?
既:已經(jīng);封:疆界,這里作動詞;闕:侵損、削減;焉:哪里。
4、為什么要滅掉鄭國來增加鄰國的土地呢?鄰國變強,您就變?nèi)趿恕?/p>
5.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
因:依靠,憑借;敝,損害;與:結(jié)交,親附;知:通“智”;其:表商量語氣,還是。
6、即使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F(xiàn)在去卻沒有什么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微:假如沒有;謁:請。
7、現(xiàn)在樊將軍,秦王用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做賞格,懸賞他的頭顱。
8、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歸順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私心,而傷害樊將軍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別的辦法。
9、太子和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來送別他。
10、我每每想起,常常痛到骨髓,只是辦法不知道從哪里出罷了。
11、既然這樣,那么將軍的仇也報了,并且燕國被欺凌的恥辱也洗雪了。
12、希望大王稍稍原諒他些,讓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
13、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想用活捉的辦法脅迫你,必定得到契約來回報太子丹。
14、范增多次對項王使眼色,多次舉起所佩戴的玉玦來暗示他。
15、項伯于是連夜騎馬飛奔到沛公的軍營,私下見到張良,把事情都詳細地告訴了張良,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
16、項伯和您相比哪一個更年長,張良說:“比我大!
17、我入關(guān)后,一絲一毫的財物不敢占為己有,登記官吏百姓,封閉府庫,從而等待將軍的到來。
18、我派遣將領(lǐng)把守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事故的發(fā)生。
19、不這么做,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
20、殺人唯恐殺不盡,處罰人唯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21、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用身體,張開雙臂像鳥的翅膀一樣掩護沛公,項莊擊殺不成功。
高中語文必修一、二書本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
《勸學(xué)》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是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結(jié)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2、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多智,并且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但是可以到達千里之外。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會游泳,但是可以橫渡江河。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外;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8、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師說》
9、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10、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有了疑惑卻不跟隨老師學(xué)習(xí),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1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學(xué)習(xí)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1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真理本來比我早。
1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因此無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無論年紀大的還是年紀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5、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吧?
16、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讀書來幫助他們斷句的,尚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
17、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以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
!
18、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巫醫(yī)、樂師、百工這些人,君子們是不屑提及的,現(xiàn)在士大夫的智慧反而趕不上(這些人),多么奇怪啊!
《赤壁賦》
19、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面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逗留不前。
20、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任憑小船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那茫茫的江面。
2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舞動,使孤舟中的寡婦哭泣。
22、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我們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
23、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面對長江暢飲,橫握長矛吟詩,本是一世英豪,但是現(xiàn)在他又在哪里呢?
24、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但實際上未曾消逝。月亮?xí)r圓時缺,但是始終沒有增減。
25、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從變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萬物的變化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會停止。從不變的一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無盡的,還羨慕什么呢?
26、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齲
況且天地之間,事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擁有的,即使是一絲一毫我也不會取用。
27、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東西。
《始得西山宴游記》
28、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自從我成為罪人,我就居住在這個州,常常憂懼不安。
29、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那公務(wù)之暇,我就緩慢地行走,漫無目的地游玩。
30、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每天和那些隨從登上高山,進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只要有幽泉怪石,無論多遠沒有不到的。
31、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意有所至,夢也同往。
32、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我)認為凡是這個州的有奇異形態(tài)的山水,都被我享受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
33、望西山,始指異之。
(我)眺望西山,才指點著它認為它怪異。
34、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青山白水相互縈繞,外接
天際,向四面望去,渾然一體。
3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
這才知道這座山的獨特卓立,與小土丘實非一類。
3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這樣之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沒有游覽過,真正的游覽從這時才開始,所以(為了這次游覽)寫了這篇文章來記載它。
《六國論》
37、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賄賂秦國,自己的實力因而就虧損,這是滅亡的原因。
38、不賂者以賂者喪。
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
39、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因為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去了其他國家強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單獨保全,
40、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比較秦國(由于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爭取勝得到的土地,它的實際數(shù)目多到百倍;
41、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諸侯最大的禍患,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
42、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著作戰(zhàn),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決定了。
43、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終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結(jié)局,從道理上說本來應(yīng)該這樣。
44、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著柴草去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边@話說對了。
45、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堅守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
46、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況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他們的)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作戰(zhàn)失敗了而滅亡,確實是不得已的事。
47、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假若與秦國相比較,(結(jié)局)也許還不是輕易能判斷的呢。
48、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分封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來禮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連飯都咽不下去了。
49、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治理國家的人(千萬)不要被別人積久而成的威勢脅迫啊
!50、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假如我們憑仗著這樣大的國家,自取下策而沿襲六國滅亡的舊例,這就是又在六國之下了!
《阿房宮賦》
5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fù)道行空,不霽何虹?
長橋臥在水上,沒有云,怎么出現(xiàn)了龍?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過天晴,怎么出現(xiàn)了彩虹?
52、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齊國、楚國收藏的金玉珍寶,都是多少年、多少代,從人民手中掠奪來的,堆積如山。
53、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一旦國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運送到阿房宮中。把寶鼎當作鐵鍋,把美玉當作石頭,把黃金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砂礫,亂丟亂扔,滿地狼籍,秦人看著,也不覺得可惜。
54、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為什么搜刮財寶時連一分一厘也不放過,揮霍起來卻把它當作泥沙一樣呢?
55、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秦始皇這暴君的心卻日益驕橫頑固。于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函谷關(guān)被劉邦攻占,項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華的宮殿就變成了一片焦土!
5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秦國的統(tǒng)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后代人為它哀嘆;如果后代人哀嘆它而不引以為鑒,那么又要讓更后的人來哀嘆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