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詞解釋匯總
第一章名詞解釋:
Microorganism 微生物:指自然界中許多肉眼看不見,必須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得見得一類形態(tài)微小、結構簡單的單細胞、多細胞、甚至無細胞結構的低等生物的總稱。 Microbiology微生物學: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生化、遺傳變異等各類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及微生物在各個領域應用的科學。
第二章名詞解釋:
純培養(yǎng):由一個微生物細胞繁殖、培養(yǎng)而獲得的培養(yǎng)物。
消毒:利用理化因素殺死微生物營養(yǎng)體的方法。
滅菌:利用理化及生物因素殺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Colony:菌落,一個單細胞微生物接種在適宜的固體培養(yǎng)基上,生長、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見的、有一定 形態(tài)結構的子細胞群體。
lawn:菌苔,同種多個單細胞微生物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見的細胞群體。
二元培養(yǎng)物: 含有寄主與寄生物二種特定關系的培養(yǎng)物。
第三章
第一節(jié) 原核微生物名詞解釋:
細菌:菌體為單細胞,以裂殖的方式繁殖的原核微生物。
放線菌:菌體為單細胞絲狀體,以產生孢子的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微生物。
中體:(或間體)是一種由細胞質膜內褶而形成的囊狀構造,其中充滿著層狀或管狀的泡囊。 質粒:細菌細胞中除染色體外的具有遺傳信息、能有自我復制的小環(huán)狀DNA分子。
莢膜:某些細菌細胞在生命運動中分泌的覆蓋于細胞壁表面較厚的有一定外形的膠狀物質。 鞭毛:某些細菌從細胞內伸出著生于菌體表面的、細長、波曲狀的絲狀物。
纖毛:某些細菌從細胞內伸出著生于菌體表面的纖細、中空、短直、數量較多的細絲。 芽孢:某些細菌在其生長發(fā)育后期,在細胞內形成的一個圓形或橢圓形、厚壁、含水量極低、抗逆性極強的休眠體。
藍藻:含有光合色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核類微生物。
第二節(jié) 真核微生物名詞解釋:
真菌:菌體為單細胞或多細胞,有細胞壁而不含光合色素,以產生各種有性或無性孢子繁殖的真核生物。
酵母菌:菌體為單細胞,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繁殖的一類真核微生物。
芽殖:在成熟酵母細胞上產生一個小芽,芽細胞生長到一定程度時脫離母細胞再出芽產生新的個體的繁殖方式。
霉菌:不產生大型子實體的絲狀真菌。
擔子菌:以產生擔子和擔孢子進行有性繁殖的一類高等真菌。
藻類:具有葉綠素,無根、莖、葉分化的自養(yǎng)型生物。
原生動物:指一類形態(tài)微小、結構簡單、單細胞或單細胞聚合體的微觀低等動物。 培養(yǎng)基:人工配置的,適合微生物生長繁殖、積累代謝產物的營養(yǎng)基質。
第三節(jié) 病毒名詞解釋:
病毒:超顯微的、無細胞結構、專性活細胞寄生的大分子生物,在活體外具有大分子的特征,在寄主體內具有生命的現象。
噬菌斑:少量噬菌體與大量敏感細菌混合后在固體平板培養(yǎng)基上,出現的無細菌生長的空斑。 衛(wèi)星病毒:寄生于輔助病毒殼體中,在病毒基因組之外,依附輔助病毒活動,可編碼外殼蛋白,由核酸分子組成的亞病毒因子。
衛(wèi)星RNA:寄生于且必須依附輔助病毒進行復制的小分子單鏈的RNA片段。
類病毒:在結構組成上比病毒更簡單,僅是一個沒有蛋白質外殼的游離的環(huán)狀單鏈RNA分子。 朊病毒:只含蛋白質外殼不含核酸的病毒。
溫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將自身基因組整合到細菌細胞染色體上,隨寄主細胞分-裂而同步復制,不引起細菌裂解的噬菌體。
烈性噬菌體:侵入細菌后,在細菌細胞內大量增殖,導致 宿主細胞裂解的噬菌體。
一步生長曲線:將適量病毒接種于高濃度敏感細胞培養(yǎng)物建立同步感染,以感染時間為橫坐標,病毒的效價為縱坐標,繪制出的病毒特征繁殖曲線 。
溶源性:噬菌體與細菌共存的特性。
潛伏期:接種病毒開始至受染細胞釋放出子代病毒所需的最短時間。
裂解期:宿主細胞迅速裂解,溶液中病毒粒子急劇上升的 一段時間。
裂解量:每個受染細胞所產生的子代病毒顆粒的平均數。裂解量=穩(wěn)定期子代病毒數/潛伏期受染細胞數
第四章名詞解釋:
被動擴散:包括自由擴散:以物質濃度差為動力,營養(yǎng)物質通過膜上小孔,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方向擴散。以及促進擴散:有特異性載體蛋白的參與,而不需要代謝能量的作用,營養(yǎng)物質由高濃度向低濃度運輸。
主動運輸:需要能量代謝的作用,營養(yǎng)物質逆濃度運輸的方式。
基團轉位:在代謝能量的作用下和多種酶的參與下,營養(yǎng)物質在運輸過程中發(fā)生了化學變化而逆濃度運輸的方式。
寄生性微生物:必須寄生于活的有機物體內,并從中獲得營養(yǎng)物質的一類微生物。 腐生性微生物:只能從死亡的動植物殘體或無生命的有機物上獲取營養(yǎng)的一類微生物。 兼性寄(腐)生微生物:既能寄生于活的有機體內又能營腐生生活的一類微生物。
《微生物名詞解釋匯總》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第五章名詞解釋:
產能代謝:指生物在氧化反應過程中產生,轉移能量的全過程
基質磷酸化:指微生物在生物氧化過程基質氧化直接形成ATP的過程
氧化磷酸化:指有氧條件下,微生物將物質氧化過程中產生的電子在呼吸鏈傳遞過程中形成ATP的方式
光合磷酸化:指光合微生物將光能變成ATP的過程。
發(fā)酵:指某些微生物在無氧條件下,以有機物作為氧化物,未徹底氧化的中間產物作為最終受氫體的產能代謝。
有氧呼吸:好氧微生物以分子氧作為最終電子受體,將基質徹底氧化的產能代謝。
無氧呼吸:某些微生物在無分子氧氣的條件下,以無機氧化物作為最終電子受體,將基質氧化的產能代謝
固氮作用:生物有機體將分子態(tài)氮轉化為氨氣的過程
變構酶:由多步反應組成的代謝途徑中,能受目的產物反饋抑制的該代謝途徑中的第一個酶。 共價調節(jié)酶:是一類由其他酶對其結構進行可逆共價修飾,使其處于活性和非活性的互變狀態(tài),從而使其 活性發(fā)生改變的酶
次生代謝:微生物以初級代謝產物為前體物質,合成一些對微生物細胞無明顯功能的物質的代謝過程。
次生代謝產物:微生物在次級代謝過程中形成的,對自身生命活動無明顯功能的代謝產物。
第六章名詞解釋:
細菌的生長曲線:在一種細菌的分批培養(yǎng)過程中,定時取樣測定菌體含量,以細菌數目的對數值為縱坐標,以培養(yǎng)時間為橫坐標制圖而成的曲線。
代時(時代時間):細菌在對數生長期繁殖一代所需的時間。
遲緩時間:在實際條件下,細菌在生長過程中從接種到進入對數期所需的時間。 比生長速率 :每單位數量的細菌或菌體物質在單位時間內的增長量。
同步培養(yǎng):指使細菌群體中不同步的細胞變成能同時生長、同時分-裂繁殖的群體細胞的培養(yǎng)方法。
連續(xù)培養(yǎng):使微生物以恒定的比生長速率持續(xù)生長的培養(yǎng)方法。
水的活度:在一定溫度和一定壓力下,溶液中的蒸汽壓與純水的蒸汽壓之比
防腐:利用物理及化學因素抑制微生物生長,而不殺死任何微生物的方法。 化療:利用具有選擇毒性的化學物質殺死機體組織內的病原微生物及病變細胞,對肌體本身無毒害作用的方法。
抗代謝類藥物:指一類結構上與微生物細胞內必須代謝物相似,并能以競爭的方式取代該類代謝物而干擾微生物正常代謝的化學物質。
第七章名詞解釋:
轉座子:具有幾千個bp,既含有編碼轉座酶的基因,又攜帶有編碼宿主某些特性的基因的轉座因子。
表現型改變:指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下,子代細胞表現出的性狀與親代不同,而環(huán)境條件恢復后,改變了的新性狀又可恢復正常的現象。
自發(fā)突變:在自然條件下發(fā)生的基因突變。
誘發(fā)突變:利用物理、化學或生物因素處理生物細胞而引起的基因 突變。
營養(yǎng)缺陷型:由于某種基因的改變,導致代謝過程中某種酶的喪失而成為必須添加某種營養(yǎng) 成分后才能正常生長的突變類型
條件致死突變型:指在某種條件下具有致死效應,而在另一條件下不表現致死效應的突變型。
第八章名詞解釋:
DNA連接酶:能將兩段DNA拼接起來的酶。
限制性內切酶:指能識別雙鏈DNA分子的特定序列,并在識別位點或其附近切割DNA的一類酶
同裂酶:能識別和切割相同序列,產出相同粘性末端,來源不同的限制酶。
同尾酶:能識別和切割不同序列,但產出相同粘性末端,來源不同的限制酶
基因工程:人類根據一定的目的和設計,對DNA 分子進行體外操作,在引人受體生物,以改變后者的某些遺傳性狀,從而培養(yǎng)生物新類型的一種現代的、嶄新的、分子水平的生物工程技術
克隆載體:擴增、轉運外源基因的載體
插入失活:外源DNA的插入而導致基因失活的現象
穿梭質粒載體:2μm DNA同pBR322 DNA構建成雙功能質粒,可在大腸桿菌和酵母菌中復制,含有兩種細胞的復制起點能在兩種生物細胞中進行復制的質粒載體。
人工微小染色體:人工構建的適合包括人體在內的高等生物基因工程的基因載體 柯斯質粒載體:正常的質粒同λ噬菌體的粘性末段構成的載體 。
第九章名詞解釋:
生態(tài)系統(tǒng):指一定空間內,所有的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環(huán)境)相互作用(物質循環(huán)、能量循環(huán))而構成的綜合體系。
生物群落:生活在同一特定空間或區(qū)域內的所有生物種群的聚合體,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或轉換者。
生物種群:指生活在同一特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的集合體
硫化作用:指硫化細菌在有氧的條件下,將H2S 或元素S氧化成SO4=的過程。
反硫化作用:指反硫化細菌在缺氧條件下將SO4=還原成H2S 的過程。
《微生物名詞解釋匯總》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脫硫作用:微生物分解含S蛋白質產生H2S的過程。
氨化作用: 微生物分解有機氮產生氨的過程
硝化作用:指硝化細菌在有氧的條件下將氨態(tài)氮轉化為硝態(tài)氮的過程。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細菌在無氧條件下,將硝態(tài)氮轉化為亞硝態(tài)氮、分子態(tài)氮或氨的過程的過程。
土壤生物修復:利用土壤中的天然微生物資源、或人為地有目的地投入某些菌株將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降解轉化,使土壤恢復的現象。
土壤自凈:指土壤自動吸附、分解進入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恢復正常的凈化過程。
水體自凈:水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而分解,使水質恢復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狀態(tài)的現象。
BIP指數:指水體中非光合微生物占微生物總數的百分率。飲用水:BIP≤8。
CFU:指每毫升水中所含非腸道傳染細菌菌落總數。飲用水:CFU ≤100。
第十章名詞解釋:
傳染:指病原微生物突破、克服機體的防御機能而侵入機體內,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的過程。 條件性病原微生物:只有當機體的抵抗力降低以后才能侵入機體,引起傳染的病原微生物。 腐生性病原微生物:只能在環(huán)境中或人工培養(yǎng)基生長, 以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侵入機體后 能產生毒害作用的一類微生物。
免疫:指機體防御傳染、維持自身生理平衡的現象。
特異性免疫:指機體在生長過程中接受抗原刺激后,而對該抗原產生的特異性免疫力。 非特異性免疫:指機體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不斷地與進入機體內的異物反應,而逐漸建立地無特異性、可遺傳的防御機能的現象。
人工自動免疫:通過給機體注射疫苗使機體獲得免疫力的現象。
人工被動免疫:給機體輸入現成的抗體使機體產生免疫力的現象。
天然自動免疫:指機體患過某種傳染性疾病痊愈后,對該傳染性疾病產生免疫的現象。 天然被動免疫:指新生機體通過胎盤、初乳、蛋黃獲得母源抗體,而產生免疫力的現象。 抗原:Ag,一類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tǒng)使之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并能與相應的應答產物在
體內外發(fā)生特異性結合的物質。
完全抗原:單獨存在是,既具有免疫原性,也具有免疫反應性的抗原。
半抗原:單獨存在是,只具有免疫反應性,不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
抗體:Ab是B細胞識別抗原后增殖分化為漿細胞所產生的一種具有免疫功能蛋白質。(或免疫球蛋白Ig)
補體:存在于動物血清中的一種正常蛋白質, 能補充抗體所不能單獨表現的溶解作用。 體液免疫:指機體受抗原刺激后,由B細胞轉變成漿細胞,由漿細胞產生抗體,由抗體執(zhí)行免疫功能的免疫方式。
細胞免疫:指機體受抗刺激后,由T細胞轉變成致敏淋巴細胞,由致敏淋巴細胞產生淋巴因子,執(zhí)行免疫功能的免疫方式。
免疫學:研究機體對抗原物質反應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轉歸規(guī)律的科學。
血清學反應:在機體外進行的抗原抗體特異性可見反應。
B細胞:由干細胞分化成熟,產生抗體,執(zhí)行體液免疫功能免疫活性細胞。
T細胞:由干細胞分化成熟,執(zhí)行細胞免疫功能免疫活性細胞。
微生物名詞解釋2017-04-09 06:54 | #2樓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都是一些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包括屬于原核類的細菌(真細菌和古生菌)、放線菌、藍細菌、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屬于真核類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動物、顯微藻類;以及屬于非細胞類的病毒、亞病毒(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
2.微生物學:是一門在細胞、分子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態(tài)構造、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tài)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基本規(guī)律,并將其應用于工業(yè)發(fā)酵、醫(yī)藥衛(wèi)生、生物工程和環(huán)境保護等實踐領域的科學,其根本任務是發(fā)掘、利用、改善和保護有益微生物,控制、消滅或改造有害微生物,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服務。
3.細菌:是一類細胞細短、結構簡單、胞壁堅韌、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較強的原核生物。
4.細胞壁:是位于細胞最外的一層厚實、堅韌的外被,主要成分為肽聚糖,具有固定細胞外形和保護細胞不受損傷等多種生理功能。
5.原生質體:指在人為條件下,用溶菌酶除盡原有細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細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僅有一層細胞膜包裹的圓球狀滲透敏感細胞。
7.細胞質:是指被細胞膜包圍的除核區(qū)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膠體狀、顆粒狀物質的總稱。
8.核區(qū):又稱核質體、原核、擬核或核基因組,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無核膜包裹、無固定形態(tài)的原始細胞核。
9.糖被:包被于某些細菌細胞壁外的一層厚度不定的透明膠體物質。
10.莢膜:是糖被的一種,包裹在細菌細胞壁外,有固定層次的膠黏物,一般成分為多糖、少數為多肽或多糖與肽的復合物。
11.鞭毛:生長在某些細菌表面的長絲狀、波曲的蛋白質附屬物。具有運動功能。
12.芽孢:某些細菌在其生長發(fā)育后期,在細胞內形成一個圓形或橢圓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強的休眠構造,無繁殖功能。
13.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營養(yǎng)的條件下,由整個營養(yǎng)細胞外壁加厚、細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種抗干旱但不抗熱的圓形休眠體。不具繁殖功能。
14.伴孢晶體:少數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會在芽孢旁形成一顆菱形、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堿溶性蛋白質晶體。
15.二分-裂:一個細胞在其對稱中心形成一隔膜,進而分-裂成兩個形態(tài)、大小和構造完全相同的子細胞。
16.菌落:在適宜的培養(yǎng)條件下,微生物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內|)以母細胞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見的,具有一定形態(tài)、構造等特征的子細胞集團。
17.放線菌:是一類主要呈菌絲狀生長和以孢子繁殖的陸生性較強的原核生物。屬革蘭氏陽性菌,廣泛分布在含水量較低、有機物較豐富和呈微堿性的土壤中。
18.藍細菌:舊名藍藻或藍綠藻,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19.支原體:是一類無細胞壁、介于獨立生活和細胞內寄生生活間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20.立克次氏體:是一類專性寄生于真核細胞內的Gˉ原核生物。與支原體的區(qū)別是有細胞壁和不能獨立生活;與衣原體的區(qū)別在于其細胞較大、無濾過性和存在產能代謝系統(tǒng)。
21.衣原體:是一類在真核細胞內營專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物。
22.真核生物:是一大類細胞核具有核膜,能進行有絲分-裂,細胞質中存在線粒體或同時存在葉綠體等多種細胞器的生物。真核微生物:真菌、顯微藻類和原生動物等是屬于真核生物類的微生物。
23.酵母菌:泛指能發(fā)酵糖類的各種單細胞真菌。
24.霉菌:是絲狀真菌的一個俗稱,指會引起物品霉變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絲體較發(fā)達又不產生大型肉質子實體結構的真菌。
25.菌絲體:當霉菌孢子落在適宜的基質上后,就發(fā)芽生長并產生菌絲。由許多菌絲相互交織而成的一個菌絲集團稱菌絲體。
26.蕈菌:又稱傘菌,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質子實體的真菌,包括大多數擔子菌類和極少數的子囊菌類。
27.病毒:是超顯微的,無細胞結構,專性活細胞內寄生,在活細胞外具有一般化學大分子特征,一旦進入宿主細胞又具有生命特征。真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質兩種組分的病毒。
28.一步生長曲線:定量描述烈性噬菌體生長規(guī)律的實驗曲線。
29.溫和噬菌體:侵入相應宿主細胞后,并不增殖,裂解,而與宿主DNA復制而復制,此時細胞中找不到形態(tài)上可見的噬菌體。
30.烈性噬菌體:凡在短時間內能連續(xù)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這五個階段而實現其繁殖的噬菌體。
31.噬菌斑:當一個噬菌體感染一個敏感細胞后,隔不久即釋放出一群子代噬菌體,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中,它們通過瓊脂層的擴散又侵染周圍的宿主細胞,并引起它們的裂解,如此經過多次重復,就出現了一個由無數噬菌體粒子構成的群體——噬菌斑,它是透亮不長菌的小圓斑,每一個噬菌斑是由一個噬菌體粒子形成的。
32.溶源性細胞:細胞中含有以原噬菌體狀存在的溫和噬菌體基因組的細菌細胞。
33.亞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質兩種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體稱為亞病毒。
34.類病毒:是一類只含RNA一種成分、專性寄生在活細胞內的分子病原體。
35.擬病毒:又稱類類病毒、殼內類病毒或病毒衛(wèi)星,指一類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類病毒。擬病毒極其微小,一般僅由裸露的RNA或DNA所組成。
36.朊病毒:又稱“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類不含核酸的傳染性蛋白質分子。朊病毒是一類小型蛋白質顆粒。
37.生長因子:是一類調節(jié)微生物正常代謝所必需,但不能用簡單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機物。
38.營養(yǎng)類型:指根據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要素即能源和碳源的不同,而劃分的微生物類型。
39.光能無機營養(yǎng)型:是一類能以CO作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無機物如H2、H2S、S等作為供氫體或電子供體,并利用光能進行生長的微生物。如藻類、藍細菌和光合細菌。
40.光能有機營養(yǎng)型:這類微生物不能以CO為唯一或主要碳源,需以簡單的有機物酸、醇等作為供氫體,利用光能將CO還原成細胞物質。代表屬如紅螺菌屬利用異丙醇作供氫體。
41.化能無機營養(yǎng)型:是一類能夠從無機物氧化過程中獲得能量,并以CO作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進行生長的微生物。包括硫化細菌、硝化細菌、氫細菌。
42.化能有機營養(yǎng)型:以有機物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包括大多數的細菌、全部真菌和原生動物。生長所需要的能量均來自有機物氧化過程中放出的化學能,生長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一些有機化合物。
43.培養(yǎng)基:指由人工配制的、適合微生物生長繁殖或產生代謝產物用的混合營養(yǎng)料。
44.選擇培養(yǎng)基:一類根據某微生物的特殊營養(yǎng)要求或其對某化學、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設計的培養(yǎng)基,具有使混合菌樣中的劣勢菌變成優(yōu)勢菌的功能,廣泛用于菌種篩選等領域。
45.鑒別性培養(yǎng)基:一類在成分中加有能與目的菌的無色代謝產物發(fā)生顯色反應的指示劑,從而達到只須用肉眼辨別顏色就能方便的從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養(yǎng)基。
47.呼吸作用: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過程中,將釋放出的電子交給NAD﹢(P)+、FAD或FMN等電子載體,再經電子傳遞系統(tǒng)傳給外源電子受體,從而生成水或其他還原型產物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48.呼吸:又稱好氧呼吸,是一種最普通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產能方式,其特點是底物按常規(guī)方式脫氫后,脫下的氫(常以還原力[H]形式存在)經完整的呼吸鏈(又稱電子傳遞鏈)傳遞,最終被外源分子氧接受,產生了水并釋放出ATP形式的能量。
49.無氧呼吸:又稱厭氧呼吸,指一類呼吸鏈末端的氫受體為外源無機氧化物(少數為有機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50.發(fā)酵:指在無氧等外源氫受體的條件下,底物脫氫后所產生的還原力[H]未經呼吸鏈傳遞而直接交某一內源性中間代謝物接受,以實現底物水平磷酸化產能的一類生物氧化反應。
51.生物固氮:指大氣中的分子氮通過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還原成氨的過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52.同步生長:這種通過同步培養(yǎng)的手段而使細胞群體中各個體處于分-裂步調一致的生長狀態(tài)。
53.最適生長溫度:某菌分-裂代時最短或生長速率最高時的培養(yǎng)溫度。對同一種微生物來說,最適生長溫度并非一切生理過程的最適溫度。
54滅菌:采用強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體內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遠喪失其生長繁殖能力的措施
55.消毒:是一種采用較溫和的理化因素,僅殺死物體表面或內部一部分對人體或動、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對被消毒的對象基本無害的措施。
56.防腐:利用某種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長繁殖。
57.化療:即化學治療,指利用具有高度選擇毒力即對病原菌具有高度毒力而對其宿主基本無毒的化學物質來抑制宿主體內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借以達到治療該宿主傳染病的一種措施。
58.巴氏消毒法:用較低的溫度處理牛乳或其他液態(tài)食品,殺死其中可能存在的無芽孢病原菌而又不損害營養(yǎng)與風味的消毒方法。巴氏消毒法是一種低溫濕熱消毒法。
59.抗生素:是一類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動過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謝產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們在很低濃度時就能抑制或干擾它種生物的生命活動,因而可用作優(yōu)良的化學治療劑。
60.抗代謝藥物:又稱代謝拮抗物、代謝類似物,指在結構上與生物體所必需的代謝物相似,可以與正常代謝途徑中特定的酶發(fā)生競爭性反應,從而阻礙酶的功能、干擾代謝的正常進行的物質。
61.選擇毒力:抗生素對人體及動、植物組織的毒力,一般遠小于它對致病毒的毒力,這稱為抗生素的選擇毒力。
62.生長限制因子:凡是處于較低濃度范圍內,可影響生長速率和菌體產量的營養(yǎng)物。
63.質粒:凡游離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組以外,具有獨立復制能力的小型共價閉合環(huán)狀的dsDNA分子,即cccDNA。
64.自發(fā)突變:指生物體在無人工干預下自然發(fā)生的低頻率突變。
65.誘變育種:指利用物理、化學等誘變劑處理均勻而分散的微生物細胞群,在促進其突變率顯
著提高的基礎上,采用簡便、快速和高效的篩選方法,從中挑選出少數符合目的的突變株,以供科學實驗或生產實踐使用。
66.基本培養(yǎng)基:僅能滿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長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組合培養(yǎng)基。
67.完全培養(yǎng)基:凡可滿足一切營養(yǎng)缺陷型菌株營養(yǎng)需要的天然或半組合培養(yǎng)基。
68.補充培養(yǎng)基:凡只能滿足相應的營養(yǎng)缺陷型突變株生長需要的組合或半組合培養(yǎng)基。
69.野生型:指從自然界分離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發(fā)生人為營養(yǎng)缺陷突變前的原始菌株。
70.營養(yǎng)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經誘變劑處理后,由于發(fā)生了喪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變,因而只能在加有該酶合成產物的培養(yǎng)基中才能生長。
71.原養(yǎng)型:指營養(yǎng)缺陷型突變株經回復突變或重組后產生的菌株,其營養(yǎng)要求在表型上與野生型相同。
72.轉化:受體菌直接吸收供體菌的DNA片段而獲得后者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
73.轉染:指用提純的病毒核酸(DNA或RNA)去感染其宿主細胞或其原生質體,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現象。
74.轉導:通過缺陷噬菌體的媒介,把供體細胞的小片段DNA攜帶到受體細胞中,通過交換與整合,使后者獲得前者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
75.普通轉導:通過極少數完全缺陷噬菌體對供體菌基因組上任何小片段DNA進行“誤包”,而將其遺傳性狀傳遞給受體菌的現象。
76.局限傳導:指通過部分缺陷的溫和噬菌體把供體菌的少數特定基因攜帶到受體菌中,并與后者的基因組整合、重組,形成轉導子的現象。
77.接合:供體菌通過性菌毛與受體菌直接接觸,把F質;蚱鋽y帶的不同長度的核基因組片段傳遞給后者,使后者獲得若干新遺傳性狀的現象。通過接合而獲得新遺傳性狀的受體細胞,稱為接合子。
78.有性雜交:指不同遺傳型的兩性細胞間發(fā)生的接合和隨之進行的染色體重組,進而產生新遺傳型后代的一種育種技術。
79.準性生殖:是一種類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為原始的兩性生殖方式,這是一種在同種而不同菌株的體細胞間發(fā)生的融合,它可不借減數分-裂而導致低頻率基因重組并產生重組子。
80.基因工程:又稱遺傳工程,指人們利用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自覺設計、操縱、改造和重建細胞的遺傳核心——基因組,從而使生物體的遺傳性狀發(fā)生定向變異,以最大限度的滿足人類活動的需要。
81.衰退:指由于自發(fā)突變的結果,而使某物種原有一系列生物學性狀發(fā)生量變或質變的現象。
82.復壯:在菌種已發(fā)生衰退的情況下,通過純種分離和測定典型性狀、生產性能等指標,從已衰退的群體中篩選出少數尚未退化的個體,以達到恢復原菌株固有性狀的相應措施。
83.微生物生態(tài)學:是生態(tài)學的一個分支,它的研究對象是微生物群體與其周圍生物和非生物壞境條件間的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
84.嗜極菌或極端微生物:凡依賴于高溫、低溫、高酸、高堿、高鹽、高毒、高滲、高壓、干旱或高輻射強度等極端環(huán)境才能正常生長繁殖的微生物。
85.根系微生物:又稱根圈微生物,生活在根系鄰近土壤,依賴根系的分泌物、外滲物和脫落細胞而生長,一般對植物發(fā)揮有益作用的正常菌群。
86.附生微生物:生活在植物地上部分表面,主要借植物外滲物質或分泌物質為營養(yǎng)的微生物。
87.互生:兩種可單獨生活的生物,當它們在一起時,通過各自的代謝活動面有利于雙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88.共生:指兩種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為命,甚至達到難分難解、合二為一的極其緊密的一種相互關系。
89.寄生:指一種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種較大型生物的體內(包括細胞內)或體表,從中奪取營養(yǎng)并進行生長繁殖,同時使后者蒙受損害甚至被殺死的一種相互關系。前者稱為寄生物,后者為宿主或寄主。
90.拮抗:指由某種生物所產生的特定代謝產物可抑制他種生物的生長發(fā)育甚至殺死它們的一種相互關系。
91.捕食:又稱獵食,指一種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種小型生物以滿足其營養(yǎng)需要的相互關系。
92.產甲烷菌:是一類必須生活在嚴格厭氧生境下并伴有甲烷產生的古生菌,其形態(tài)和生理、生化特性呈現明顯的多樣性。
93.種:是一個基本分類單元,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親緣關系極其接近、與同屬內的其他物種有著明顯差異的一大群菌株的總稱。
94.新種:是指權威性的分類、鑒定手冊中從未記載過的一種新分離并鑒定過的微生物。
95.亞種:是進一步細分時所用的單元,一般指除某一明顯而穩(wěn)定的特征外,其余鑒定特征都與模式種相同的種。
96.菌株:又稱品系,它表示任何由一個獨立分離的單細胞(或單個病毒粒)繁殖而成的純遺傳
型群體及其一切后代。
【微生物名詞解釋】相關文章:
微生物名詞解釋期末總結09-23
環(huán)境工程微生物名詞解釋09-23
環(huán)境微生物學名詞解釋09-23
醫(yī)學微生物學名詞解釋大全09-23
微生物工程名詞解釋重點整理09-23
高層名詞解釋09-23
倉儲名詞解釋09-23
西方名詞解釋04-03
鋰電名詞解釋09-23